结婚,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结婚是一件喜庆的事情,古代人结婚也是很受欢迎和祝福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古代结婚祝福诗句,供大家阅读。
古代结婚祝福精选诗句
1德门应卜好音来,月老传书带笑开,吐凤绍求称济美,乘龙吟絮偶清才。
2喜看联驻宜家室,伫待归程做栋材,愿了向平昌史乘,阿翁应备合欢杯。
3同学同乡兼同志,两姓联姻喜订亲,一事预先知必定,将来多子又多孙。
4婚到一平慰向平,况兼佳耦自天成,迎亲吉日祈招我,共饮醇醪酒百罂。
5佳期正值小阳春,风暖华堂拥玉人,应是三生缘夙定,漫教相敬竟如宾。
6红毹拥出态娇妍,璧合珠联看并肩,福慧人间君占尽,鸳鸯修到傲神仙。
7个郎早岁盛才华,彩笔群推是大家,若向妆台调粉黛,画眉深浅漫轻夸。
8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变心,花烛洞房亲结吻,春宵一刻胜千金。
9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海石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
10结婚重负百年连,相让和谐更爱坚,好合良俦无尽福,兴家立业出人前。
11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春色无边花富贵,郎情妾意俩缠绵。
12景星焕彩耀闺房,吉日佳辰合卺觞,宝眷情欢鱼得水,月圆花好配天长。
13新诗此日熊罴林,交拜成双喜不禁,画的青山眉样好,百年有结是同心。
14仁宅莺迁鸾凤舞,欣逢吉日与良时,陇西得厚承天佑,福禄骈臻献祝词。
15三生缘缔海之东,两筱无猜志亦同,事业鸿基今奠定,荣华富贵日如中。
16梅花点额艳新妆,珠玉双辉暖洞房,料得明年如此日,也应鸡酒约同尝。
17福慧前修得妇贤,好将良玉种蓝田,桃源路接天台路,缔得今生美满缘。
18美誉鲲南翰墨香,月明光耀读书堂,君女乾坤定,宜室宜家五世昌。
19景自三阳汤有光,堂开五福礼牵羊,唱随共效于飞乐,佩王鸣鸾百世昌。
20姻缘一线牵。鼓乐响堂前;豹略丈夫子,慧心女谛仙;
巫山云十二,朱履客三千;明德流芳远,螽斯瓜瓞绵。
古代结婚 祝福语 录
21银汉明星回,填桥乌鹊肥;玉堂云气霭,秀阁画烛辉。
燕舞雕梁曲,锦幕暗香飞;宜男花正好,兰畔照双衣。
22宝烛烟光吐,琼筵香气和;乘龙欣喜溢,种玉福禄多。
明月窥帘幕,娇花散薛萝;枕帏看未足,着意画双峨。
23合卺报喜有金鸡,熊罴梦占雀声啼,赤绳系脚良缘定,风烛登科金榜题;
红抽添香堪佐读,白首齐眉乐倩兮,琴瑟和鸣鸳鸯配,绵绵瓜瓞步云梯。
24淑气氤氲护邑闾,门临双喜乐何如,兰孙好合行嘉礼,哲嗣乔迁卜吉庐;
明岁麟儿应兆梦,千年燕翼庆安居,玉溪世代书香远,婀娜声名远有余。
25家风本俊贤,华堂花烛灿琼筵,双星辉映梨江月,两姓情深燕垒仙;
梁孟才追山海誓,娇比璧珠联,鸳鸯谱订成佳耦,伉俪荣谐到百年。
26凤卜愿知足起家,俪福定无涯,合欢恰喜联双壁,偕老真堪赋六珈;
鹿驭不惭才自赡,鹏程共振愿何奢,海东此日鸳盟在,合舆神州作蔚霞。
27家声中垒也称贤,喜气临门敞绮筵,双璧联辉夸美眷,六葭应节缔良缘;
女如五彩云犹丽,郎却斯文德自妍,恐负嘉招先作贺,诗题汤饼约明年。
28关雎诗咏乐陶然,禹锡风微远近传,锦帐香浓情缱绻,洞房春暖意缠绵;
雀屏中目郎才俊,鸿案齐眉女貌妍,琴瑟和鸡家美满,百年偕老永团圆。
29银烛光摇玳瑁筵,绎河初渡鹊桥仙,黛眉恰似纤钩月,玉貌何殊绿水莲;
红叶沟边传好句,紫箫声里住飞泉,行看梦叶熊罴吉,鼓瑟雍雍正妙年。
30嘉偶天成拜玉堂,争看娇女配仙郎,尊前合成调鹦鹉,台上吹箫引凤凰;
华月团圆除宝扇,香云袅娜斗新妆,因风传语张京兆,日画春山几许长。
31筵开吉席醉琼觞,华国楼头鸾凤翔,印证同心临绮阁,影传笑吻粲兰房;
吹箫恰喜追萧史,举案堪欣媲孟光,诗咏关雎今夕祝,三生石上契情长。
32云锦层层五彩鲜,妾身系念立郎前,绮缘本是三生订,佳耦全凭一线牵;
春暖花间交颈鸟,秋高月下并头莲,罗帏帐里同心结,万缕柔情两志坚。
33正是时来暖日红,欢颜两颊笑迎风,幸临侣喜游观鸟,福衍斯庆逐一螽;
习武修文才学备,羞花闭月貌容同,新婚恩爱何为乐,雅气清香透阁东。
34夜雨三春形影从,比肩佐读竟全功,明诚受业成厚福,知仁处世卓义风;
鸾凤和鸣赓美曲,枝头连理并蒂红,花好月圆梁上燕,连绵瓜瓞德声隆。
35欣觇吉士近乘龙,灼灼夭桃瑞露浓,堂上画屏开孔雀,阁中绣幕隐芙蓉;
炉香篆袅凝环佩,镜绕和风觐肃雍,醉饮琼浆歌燕尔,碧纱红缕乐从容。
36仙居应接若耶溪,婉艳争传旧姓西,此际清波催渡鹊,来宵斜月警闻鸡;
门盈百辆笙歌合,箫引双飞唱合齐,王燕预开男子兆,相看汤饼试英啼。
37初夏清稣景物宜,结好趁佳期,男才似斗本天士,女貌如花绝世姿;
贞曜光华复旦日,祥云纠缦昭回时,国思家庆重重喜,连赋鹿鸣燕婉诗。
38,黄花酒溢喜筵开,两小无猜共化裁,建国先从家室起,立功端自德基培;
明明在上紫薇照,念念无忘天运回,女若昭贤且美,郎不愧一奇才。
39楚客吴依千里遇,邓林秀气挹霞光,堂皇富丽人间福,兰桂胜芳五世昌;
邓尉依微吴苑树,梅花朵朵吐芬芳,云蒸霞蔚兴隆气,富贵荣华世吉祥。
40大张喜逢海之东,光耀门庭烛影红,罗袜生尘莲步动,黎明戒旦鸡声隆;
黑甜一枕鸳鸯梦,归妹双宜家室融,相别十年知夙志,为民服务不居功。
41龙烛双辉玉女临,花前月下结同心,相看红袖添香趣,争羡苍松斗雪侵;
巨港湾深堪泛艇,诗人兴好适行吟,斑衣灿烂阶前舞,洒满金樽细细斟。
42忻闻国外两情通,少小无猜水乳融,千里姻缘有夙契,百年佳耦自神功;
郎器宇轩昂气,女仪容大雅风,彭泽流芳世系远,名门阀阈将无同。
43氏古今称望族,蓝田种玉雍伯缘,一人有庆关雎咏,两筱无猜赤线牵;
伟业辉煌奕世后,敏功砥砺行于先,庭前且喜椿萱懋,光大发扬瓜瓞绵。
44千载一时不再来,九天阊阖庆今开,志同道合堪为友,玉骨冰肌岂染埃;
两颗丹心同锦织,一支红杏依云栽,良缘夙缔成佳耦,永生福乐主恩培。
45头发衣衫此夜新,百般打扮度芳辰,众云娶室将忘老,我观成婚能顺亲;
虽道配夫为媳妇,岂非此世作家人,寄言天下年轻辈,歧视翁姑罪及身。
46燕尔新婚正妙年,亲朋争说好姻缘,珠联璧合情如蜜,海警山盟石比坚;
妯娌融和娴姆训,姑嫜待奉见心虔,无边哲理曾研透,再习人伦第一篇。
47并带花开十月天,两姓缔良缘,锦堂此夜春如海,瑞兆其昌五世绵。
48葭月欣逢合卺时,关雎赋就共熙熙,灵匹成偕老,定叶良宵入梦罴。
49良宵羹给两清谐,海誓山盟白首偕,为祝兰闺春画永,月圆花好唱吟怀。
50凤占叶吉凤城头,仙子凌云忽下楼,吹彻紫箫燕市月,春回翠幌苏门秋;
五铢钱串同心结,百和香匀半蓓钩,今夜熊罴应入梦,森森待看玉栏。
精选古代结婚祝福 句子
1龙年到,春风至,本命年,祈平安,送祝福,小俩儿口,新婚喜,生龙宝,双喜临,乐开怀,祝朋友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过好龙年本命年!
2快要结婚了,闲话不多说只送给你三个第一:在家老婆第一,在外家庭第一,婚后赚钱第一,工作注意身体,祝全家幸福,早生贵子,吉祥如意!新婚快乐!
3洁白的婚纱掩映着新娘娇媚的脸,笔挺的西装衬托着新郎幸福的甜,灿烂的阳光装饰着今日吉祥的天,愿你们相依相伴,牵手到永远。
4在新的一年里:剩女找到对象,光棍娶到新娘,新婚早生贵子,娃娃茁壮成长。出行自己有车,居家自己有房。事业蒸蒸日上,收入还要增长。烦恼已经过去,新年充满阳光。
5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1切结合中最纯洁的,祝福你们愿爱洋溢在你甜蜜的生活中,让以后的每1个日子,都象今日这般辉煌喜悦!
6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茫茫人海之中相遇并结合,分明是千年姻缘注定,你俩的结合就是三生石上镌刻的结果,我在此送上我最为真挚的祝福,新婚快乐,白头到老。
7今日完婚天作之合,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永结同心,美满姻缘相亲相爱,百年好合永浴爱河,佳偶天成白头偕老。大好日子祝愿朋友,新婚快乐!
8新婚祝福祝福你,有种机会叫缘分,有种快乐叫相爱,有种幸福叫结婚;当你把握缘分的机会,享受相爱的快乐,体验结婚的幸福,祝百年好合。
9听说你要结婚了,我来捧场道个喜!抓紧时间生个娃,一家三口多甜蜜!婚后生活琐事多,柴米油盐酱醋茶。虽说经营较辛苦,这是美满幸福家!
10此刻不需要太多的蜜语甜言,太多的真情才修得了你们日后一起同船,作为朋友请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浪漫,随即送上朋友的真心祝愿:愿你们新婚快乐,幸福美满!
11眉黛春生杨柳绿,玉楼人映莲花红,明镜梳妆传佳话,梧桐树枝栖彩凤;海枯石烂同心结,海阔天高比翼程,并肩同踏万里路,齐心共唱福歌声!
12昔日同窗,竹马青梅谈理想。今宵合卺,高山流水话知音。一世良缘,同天共长同地久。百年佳偶,碧海深爱碧海情。衷心祝愿爱侣一生常相伴,爱意一世常相随。
13在这个喜庆祝福的日子,伸出爱的手,接往我最真诚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愿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
14愿你们无论到何处,遇何境,做何工;一举一动都有新生的样式;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分别为圣,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好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果树,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你们所作的尽都顺利!
15在这春暧花开、群芳吐艳的日子里,你俩永结同好,正所谓天生一对、地生一双!祝愿你俩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16今天,百花为你们芬芳,小鸟为你们歌唱,幸福展开甜蜜的翅膀,快乐在阳光中放声歌唱,相爱的恋人走进结婚的殿堂,愿你们携手奔快乐,幸福万年长。
17鞭炮齐鸣,奏响了快乐的篇章,喜结良缘,拉开了幸福的序幕,举杯欢庆,送出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新婚快乐,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18携手登上幸福的航船,漫漫旅途不再孤单。让爱指引幸福的方向,漂泊的心倍感温暖。让浪漫挂起快乐的风帆,人生的风景留恋往返。愿你们幸福快乐到永远!
19带上诚挚的祝福,送上新婚的祈愿。亲爱的,就算你的爱飘零不见,我也会守护我们的从前,让记忆在心中开花结果,记住你的美,记住你的好。
20千年的等待,只为今日的牵手,月老扯来的红线,两颗心拴住永久,良辰美景愿为你们拥有,祝福的话语随风漂流,祝你们相依相伴到白头,新婚快乐永无忧!
21相亲相 爱好 伴侣,同心同德美姻缘。花烛笑迎鸳鸯鸟,洞房喜开并蒂莲。祝福你们新婚快乐、爱情甜蜜、婚姻幸福、早生贵子!
22今日完婚天作之合,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永结同心,美满姻缘相亲相爱,百年好合永浴爱河,佳偶天成白头偕老。大好日子祝愿朋友,新婚快乐!
23贴红喜,放礼花,鸣礼炮;点红烛,邀亲朋,聚好友。吉祥日逢君良缘,众亲朋潮般涌聚,共祈新人把幸福接力,值君大喜,祝:百年好合,幸福一生!
24红荷张开并蒂花,朝阳彩凤喜迎门,贺客满门庆新婚,红烛高照结姻缘,百年好合琴瑟鼓,鸾风和鸣情意浓,祝愿爱挽君心玉人心,情系君身玉人身,新婚快乐。
25一条红色锦鲤,畅游在你喜庆的盈霞,一朵正艳牡丹,夺目在你灿烂的肩胛,红皮栗子,金皮花生,噼啪结在你幸福的日子,朋友,新婚祝福,快乐永久。
26今天,你是最美的,他是最开心的,你俩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当然这只是我的祝愿,幸福还有待你二人慢慢去实现。美女,新婚快乐!
27洁白的婚纱掩映着新娘娇媚的脸,笔挺的西装衬托着新郎幸福的甜,灿烂的阳光装饰着今日吉祥的天,愿你们相依相伴,牵手到永远。
28在新的一年里:剩女找到对象,光棍娶到新娘,新婚早生贵子,娃娃茁壮成长。出行自己有车,居家自己有房。事业蒸蒸日上,收入还要增长。烦恼已经过去,新年充满阳光。
29真挚的爱为真心开启,像白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真挚的爱为执着点起,像红色的血液充满身体;祝贺朋友用真心与执着换取真挚的爱情,甜蜜迈向幸福的天地。
30一颗心耕耘岁月,是为了青春在奋斗,两个人播种爱情,是为了让幸福继续,让誓言刻写,让时间作证,你们的爱一生永远甜蜜。新婚快乐。
更多的古代结婚祝福语录:
1 关于婚礼祝福的句子
2 精选古代结婚祝福诗句
2 古人结婚时祝福的话语
4 经典古代结婚祝福诗句
5 古代结婚的祝福诗句50句
古代婚礼的流程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华夏传统婚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说一下服制:
1 颜色: 中国人 尤其是婚礼当然离不开红色 因此 无疑 男女婚服 皆应是大红色 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 至于男式的好象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 但秦汉 有人说是黑色 其实 不必看古代 要是现代婚服的话女着红男着黑也非常搭配 而且显得肃穆正统 不过 按近代中国人的理念 还是男女都采用红色好这样显得喜庆
2 样式: 梁冠礼服基本为直裾 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 比如玉佩 彩绦 络穗 蔽膝 绶佩等 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 身再披红花结带即可;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 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是完整的对称感 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 合美的意思 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 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 和乐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在古代结婚的时候是要穿喜服的,在古代女性穿的是叫凤冠霞帔,以凤凰点缀得名,那么男的你知道教什么吗?以下分享古代男子结婚喜服,一起来看看。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1男子的衣服叫汉服。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
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 ,而且根深蒂固。
古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
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2中国传统的结婚喜服到婚纱的演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中式婚礼喜庆、礼节周全、有讲究,因此获得很多新人们的喜爱。下面就跟随我一起体验一下中国传统结婚的喜服到西方婚纱的演变。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
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由於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汉朝以前
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汉代喜服
汉代服饰有以下几种直裾,曲裾,襦裙等。直裾汉代男女均穿,但这种服装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所以我们着重介绍曲裾深衣,男子可穿,但更是女子的常见服式。这种女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充分显现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衣领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汉代时新穿“三重衣”,即穿几件衣服就露几层领子。
汉代时期,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只是黄昏迎嫁、青庐行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南北朝以前的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
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唐朝喜服
唐代历史时期,娶妻的人家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下身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宋朝喜服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只允许后妃命妇穿戴的凤冠霞帔,为什么民家女子在出嫁时能穿戴呢?传说与南宋皇帝康王有关,也有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故事内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皇帝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皇帝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
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元代喜服
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明代喜服
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
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清代喜 服
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满族建立清代的第二年,实行剃发易服制度。清政府接受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仍和明代相同)。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3成亲的衣服,在古代叫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
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下面看看这款霸气的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