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诗歌文化简介 苗族的诗歌有什么风格

苗族诗歌文化简介 苗族的诗歌有什么风格,第1张

苗族诗歌一般用于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等。在劳动时也常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

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迁徙歌

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着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盘歌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

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飞歌

飞歌,苗语称为HXakYangt,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乐曲终止音低。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YexFangb,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族婚姻歌

苗族的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着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苗族诗歌种类繁多,应用范围也很广,基本在生活上处处可见,而且表达的内容也很广泛。苗族诗歌的情感饱满,内容丰富,通读易懂,是苗族的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是苗族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有:苗族服饰文化、苗族舞蹈文化、苗族节日文化、芦笙音乐、若尔盖、虹节。

一、文化

1、苗族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绣花为特色,花纹繁复绚丽,色彩鲜艳。苗族男子则喜欢佩戴银饰,银饰品丰富多样,如银环、银耳饰、银链等。苗族服饰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还承载着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2、苗族舞蹈文化: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韵律和演绎形式而闻名。苗族舞蹈通常是由苗族妇女组成的舞队表演,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民族特色。通过舞蹈,苗族人民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祝福。

3、苗族节日文化:苗族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例如苗年、龙船节、苗族新年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新年,也称为花山节。在这一节日中,苗族人民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表演、唱歌比赛、射箭比赛等,同时还有丰盛的美食和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展示。

二、风俗

1、芦笙音乐:芦笙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苗族音乐文化的代表。芦笙是一种用竹子制成的管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苗族人民常常在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中演奏芦笙,表达他们的喜庆和祝福之情。芦笙音乐通常伴随着苗族舞蹈一起演出,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

2、若尔盖:苗族传统的居住建筑是若尔盖,也被称作吊脚楼。若尔盖是用木料和竹子搭建而成,独特的吊脚结构使房屋位于地面上方,具有防潮、防火等功能。若尔盖通常具有多层楼梯状的结构,形态美观,富有民族特色。

3、虹节:虹节是苗族传统的婚俗活动,代表着苗族人民对幸福婚姻和美好未来的祝福。虹节通常在春天举行,由村民共同筹备和庆祝。在虹节中,苗族男女会穿上盛装,进行舞蹈、歌唱和传统婚礼仪式。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郎和新娘手牵手跳过一道装饰有鲜花和彩带的虹桥。

苗族历史: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们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苗族地区曾经分布着苗王国或苗部,苗族人民通过自己的领袖统治,维护着族群的独立和权益。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苗族地区逐渐归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范围。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对苗族地区进行了规划和统治。苗族地区逐渐纳入官方行政体系,但苗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现代,苗族地区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发展。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重视。苗族人民积极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苗族的语言、习俗、传统艺术等。

结婚时吹芦笙一般用芦笙。 三条宗旨:一是喜迎新春;二是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

芦笙是侗族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是民间的巧工能将,利用竹、木、铜片三种材料制造出的乐器,在节庆时期,用以集体演奏欢庆丰收、婚姻嫁娶等活动当中。芦笙声音清脆、响亮、浑厚,表现了侗族同胞以歌会友、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

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离不开它。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逢年过节时,数十支甚至上百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

苗族歌曲:

“我们的名字叫苗”

“苗族山民”

“苗舞”

“深苗族我家”

“我的家乡”

“我不是一个年轻的二人组“

”绽放“

”金苗杉嗯“

”芦笙场“

”苗乡美“

”远方的朋友。“

“托尼山人天”

苗族民歌各地区有不同的传统分类方法,如按题材内容分类、歌词篇幅分类或曲调性质分类,等等。根据演唱场合,苗族民歌可分为山歌、游方歌、酒歌、风俗歌、祭祀歌、儿歌等类别。

山歌,黔东南称“飞歌”,湘西叫“高腔”,西部方言区名为“顺路歌”、“吼歌”、“喊歌”等。山歌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偏爱假声、直声唱法,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喜用甩腔、滑音润腔等旋法。

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在婚前自由恋爱的所谓“游方”风俗活动中唱的歌。按内容,游方歌有见面歌、青春歌、逃婚歌、离婚歌、分别歌、单身歌之分。这些歌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苗族婚恋风情画。游方歌多为单乐句反复构成的单乐段结构,旋律婉转低回,叙事与抒情融合,十分优美动人。

酒歌,唱于节日喜庆、红白喜事、亲友来访时的酒宴上。依篇幅有短歌和长歌之分。短歌多为劝客饮酒的即兴编唱,长歌多是民族史诗、民间故事等内容。其中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的作品称“古歌”。它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酒歌旋律多为单乐段,曲调具有吟咏性谣唱风格。

风俗歌,分年节歌和生活歌两种。除了苗年外,各地苗族尚有龙船节、花山节、吃新节、清明节、赶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属于各自的风俗歌。

祭祀歌,多由巫师或头人领唱,众人合唱。有祭神除病祛灾时唱的《祭鬼歌》、丧期届满的《开禁歌》、祭祀活动“吃鼓藏”时唱的《祭鼓歌》等,尤以《祭鼓歌》最具特色。苗族传说,古代洪水齐天,淹没万物,惟有兄妹俩躲在木鼓中得以幸免,于是兄妹成亲,人类繁衍。后人以杀牛祭鼓的形式祀奉先祖,祈求山寨兴旺,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为“吃鼓藏节”。届时要跳木鼓舞、铜鼓舞和芦笙舞,唱庄严肃穆的《祭鼓歌》。

儿歌,有游戏歌和孤苦歌两类。节奏规整,结构短小,曲风单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17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