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班的吹打乐

周家班的吹打乐,第1张

周家班演奏曲目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系列:1、经典曲目创新系列,如《百鸟朝凤》、《一枝花》、《拜花堂》、《集贤宾》等传统经典演奏曲目,周家班在不改变曲目基本旋律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发展;2、传统民间曲目系列,如《苏武牧羊》、《汉船调》、《柳金子》等流传数百年以上的民间曲目;3、自创自编周氏曲目系列,如《欢声笑语》《田间》、《西出阳关》等曲目以及咔戏、闷、把攥子、模拟戏剧人声、民间魔术绝技表演等。按照应用场合,周家班演奏曲目系列则分为婚嫁寿诞等喜庆祝福、祭祀庙会、生产生活、丧葬、重要典仪、应景即兴演出等类别。总计三大系列四大类别,共1000多首曲目。其中经过曲谱整理,用于日常演奏的曲目达200多首。

周家班经过数代族人的不懈努力,足迹遍及华东、华南,尤其在苏、鲁、皖、浙享有盛名,特别是在安徽灵壁与山东台儿庄地区,许多老人至今仍能津津乐道周家班当年的种种趣闻与故事。 建国后,周家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从第四代班主周正玉受聘安徽省黄梅戏院校坐班授艺,到第五代传人周中华、周本鸣等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代表华人献艺新春晚会,及至第六代第七代周继勇、周劲松、周强、周辉、周红波等十余人考取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学校、山东烟台艺校等,周家班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挖掘民间艺术精粹,吸吮学院艺术养分,使吹打乐这一历史久远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里展现出青春活力,既竭力保留着中国民俗民乐的传统本质,又不断创新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为活跃中国农村文化、承继中华民俗传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周家鼓乐班还先后出访了欧洲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动中国民间音乐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新的的贡献。 吹打乐或鼓吹乐,是以合奏方式表演的音乐形式,其地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封建时代宫廷的乐籍制度密切相关。在民间,一般历代皇都的所在地,也正是今日民间乐种流传最密集、民间乐社最集中、民间乐师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

作为传统乐种,吹打乐或鼓吹乐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的,并常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到了明代,已形成专业鼓吹行。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开始在民间发展。明、清时则虽仍有官府设置,但鼓吹乐的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已迭经演化,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民间音乐。

安徽省灵璧县的周家班吹打乐兴起,便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一生淡泊宫庭生活,却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采风。他曾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研究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先后整理保留下几十个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等。

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黄淮地区灾民流离失所、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因逢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礼节场合均需要唢呐鼓吹,锣鼓敲打,故唢呐吹奏渐渐由日常文艺消遣转而成为灾民们的谋生手段。周家班,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周景之 周文化 周怀邦 周正玉 周本祥 周继勇 周伟 周文司 周怀荣 周正美 周本玲 周巧云 周泉 周文权 周正民 周本鸣 周丽 周啸风 周文宽 周亮 周中华 周静 周啸琪 周正军 周本银 周辉  周正海 周本金 周俊  周正群 周本华 周劲松  周正峰 周香草 周强  周正武 周本付 周磊  周正领 周本雨 周洋  周正云 周本财 周佳艺  程仲季 周海波 周大鹏  王四山 周海英 周杰   周海涛 周丹宁   周海燕 宣广州   周海芹 宣广西   周海剑 周贺   周治国 周庆   周苏妹 周雷   周雪 周蒋   周雨 周自豪    周雪    周冰    尹强伟

纵贯周氏家族七代,做为一个家族乐队,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如此如此众多的族人,却从事着鼓吹乐这同一行业,既以民间吹奏乐为生,也以此为家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家族观念淡薄,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周家班自第五代开始,打破了鼓吹乐班传子不传女的禁锢,开始在家族中挑选资质优异的女传人进行传授,使周家班乐手队伍平添缤纷之色。第五代女传人周海燕、周本华、周海芹、周香草号称“鼓乐四花”,与第五代周静、周俊、周巧云、周佳艺、周丹宁、周雪、宣南南等成为周家班女乐队伍的主力。

周家班乐手成员除了周姓本族之外,也吸纳志同道合的姻亲,如第五代周劲松、姜燕侠夫妇,周强、姜朝霞夫妇因常常同台联袂献艺,外界亲切地称之为唢呐鸳鸯。

周家班自第二代周文化开始,即怀抱开放的胸襟,对外姓人的上门求师学艺,一概友好对待,之后,周文司、周怀荣、周正玉、周亮、周劲松均以各自高超的技艺吸引了众多门徒慕名而至,尤其是周正玉老人,他所教授的门里徒、门外徒,以及在黄梅戏院校开班所授之徒,加起来,不下数千人。 周家班经过七代传承,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其一,场合演出经验丰富。百年来几乎不间断打擂打出的舞台经验,使周家班擅长婚丧嫁娶、祈祷、庙会、祭祀等各种生活生产应用场合的演奏,不仅能根据场合需要演奏相应的经典或失传的曲目,而且可以为了调节气氛应景自创各类互动的、综合的现场器乐表演,整个班组更是配合默契、善于创新。

其二,善于发扬中国民俗文化。周家班在演奏过程中注重研究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将其结合在具体的演奏表演之中。

其三,由最初单一的吹奏技巧发展到今天的吐音(单、双、三吐音)、腹颤音、齿颤音、滑音、垫音、花舌、打音等多种吹奏技巧,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富于变化,具有浓厚的皖北地方特色。

其四,在传统曲牌中融合进一些地方戏曲(如:扬琴、大鼓、皮影戏、泗州戏等)、民间小调,甚至古典乐曲、流行歌曲、摇滚歌曲、外国乐曲等多种形式。

一、唢呐调子分类

1、唢呐大多是按筒音的音高进行分类的,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是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筒音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称为D调中音唢呐。常见的唢呐有F调、E调、D调、C调、降B调、大A调、大G调、大D调等调性。

2、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例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D调唢呐是初学者最常使用的,它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总音域为a(1)-b(3)。

3、传统的唢呐常用音域是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常用音域一般是十八度音。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

二、唢呐的其它分类

1、按地域分:

(1)周家班唢呐,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2)客家唢呐,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分悲调和喜调。悲调委婉幽怨;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雄浑、和谐悦耳。

(3)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公”长“嫲”短,“公”粗“嫲”细,“公吹”的音色雄壮,“嫲吹”的发音空灵。

(4)子长唢呐,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或“叫板”、“换板”。

(5)大竹竹唢呐,以其雄浑、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6)沁阳唢呐,音量大,音质雄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2、按长度分为:

(1)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音色柔和,空灵,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2)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3)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吹起来声音雄壮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

(4)海笛,发音雄壮,高亢冲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5)加键唢呐,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难的不会,会的不难!主要还看个人

有。

宿州。这两处公园“相亲角”分为相亲信息区和相约沟通区,并规定了活动时间。文化公园“相亲角”设置在公园东北角“艺园亭”东侧,安装六组相亲信息栏,活动时间为每周四、日下午2:30~5:00;瑞丰公园“相亲角”设置在园区“壶天自春”戏台,利用戏台两侧长廊,在灰色景墙上设置四组相亲信息栏,活动时间为每周三、六下午2:30~5:00。

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男女,有健康正确的婚恋观,可提供个人信息基本资料——“相亲牌”(A4纸打印),自行插入“相亲角”信息区的信息栏,当天活动结束后自行带走。参与者可以通过逛长廊的方式浏览信息,寻找意中人,并通过“相亲牌”上的电话或微信进行联系。此外,在相亲信息栏对面及周边会设置座椅,为有交流意向的单身男女(或单身男女的父母)提供一个坐下来深入沟通或休憩的空间。一见钟情的爱情,在很多人眼中应该是最美的爱情了,没有所谓的权衡利弊,也没有太多的心机和套路,只因为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所以一眼就动了心,认定了他。

在很多人习惯了谨慎的人眼中,一见钟情是不太能被接受的,因为这四个字意味着冲动和不计后果。

很多一见钟情的爱情里面,是在不了解对方底细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没办法接受的。

即便是相亲,也需要介绍人说清对方是什么条件,做什么样的工作,家庭背景是怎样的,两个人初步判断一下是否合适才会决定要不要继续相处看看。

而一见钟情则不同,你不需要了解对方的任何情况,爱了就是爱了,不计后果的那种爱,这样才配得上一见钟情的潇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一见钟情,虽然令人心动,但是总没有日久生情来得靠谱。

感情是需要基础的,两个人只有足够多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才会更有底气去衡量两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在一起。

所以更多的人也许觉得,日久生情的爱情才会更持久,更有基础。

但其实,一见钟情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不是毫不顾忌,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一见钟情。

真正意义上的一见钟情是要分人的,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你去一见钟情,值得你摒弃很多外界的因素去爱。

01有气质

在《圣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只见一面就能与你相爱,因为他是你前世的爱人。

可能这句话在很多人听来是天方夜谭,所谓的奇妙缘分不过是为了见色生情找个借口。

有人会说,见一面就动心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对方的颜值要高,就像那句话说,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可爱的内心。

如果是一个不注重自己外表的人,其实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更谈不上动心。

说句真实而残酷的话,真正会让人一见钟情的人,往往是外表更出众有气质的人。

人都是向往美丽的人和事物的,这是人的一种本性,而不是色心,甚至从某个角度看,有气质的人才值得你一见钟情。

试想一下,一个男人在你面前吊儿郎当,不修边幅,穿着邋遢,甚至满口污言秽语,那么你根本不可能对他一见钟情。

因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显而易见,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自律的习性,不求上进,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可以一见钟情,但前提是这个人值得,所以看到这样的人,你会一见钟情吗?想必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换一个男人,他虽然算不上帅气,但是穿着打扮很有气质,身材匀称,谈吐得体,举手投足间尽显男人的魅力。

这样的男人是有气质的,即使什么都不说,站在那里也很容易让人对他一见钟情。

而在他的气质背后,其实能看出来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比如穿着打扮有气质,说明他的审美很在线;身材匀称是自律的表现,不会暴饮暴食,甚至会坚持运动健身;谈吐得体证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所以,这样的男人其实是值得一见钟情的。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这个人符合我们心中对爱人的大部分幻想,一旦出现了,就会立刻匹配。

一个有气质的人重要的不是他的表,而是表下面的里,这才是真正决定是不是值得对他动心的关键。

02有自己的立场

什么样的人最能吸引别人的注意?答案应该是特殊的人,那么究竟要怎么个特殊法才会让别人对自己一见钟情呢?

如果我们在一群人中注意到一个人,除了外貌气质的因素,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他说出来的话,表达出来的观点了。

一个有立场,并且能够保持自己立场的人总是闪闪发光的,他对立场的坚持中透露着他的自信魅力,也证明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即使一个人外表再出众,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遇到点事就没了主意,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只会盲目随从,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更谈不上一见钟情。

1、音调不同:

E调唢呐属于高音唢呐。D调唢呐属于低音唢呐。

2、曲目不同:

学习一些鸟的叫声用E调唢呐来演奏。因为此唢呐发音比较高亢嘹亮。一般的唢呐曲目都是用D调唢呐来完成的。

3、唢呐外观:

E调唢呐,笛杆短,孔距也近,手小、手指细的人用起来比较顺手。D调唢呐比较大众。

扩展资料:

1、唢呐分类:

(1)小唢呐:

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

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2)海笛:

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3)中唢呐:

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

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中唢呐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4)大唢呐:

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5)加键唢呐:

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2、地域分类

(1)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

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8]

(2)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

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

(3)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

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抢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

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

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或“叫板”、“换板”。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4)闽西大唢呐:

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短“嫲”长,“公”细“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发音低而浑厚。

(5)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6)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

哨由大竹县当地燕麦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县特产的罗汉竹制作,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可活动和装卸;如今的大竹竹唢呐为6孔,五音阶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音调

-唢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76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