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结婚办酒席吃几餐?

一般结婚办酒席吃几餐?,第1张

一般来说,结婚办酒席是一餐或者两餐。在大部分地区,新人会选择在中午吃婚宴,而在南方一些地区,新人会在晚上举办婚宴。在个别地方,如天津,新人会在中餐和晚餐都设宴。

具体吃几餐,根据新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地方习俗、婚宴场所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新娘进门,拜堂完毕,主家就要设酒筵宴客,俗称“喜酒”、“结婚酒”。多定于晚间,也有的安排在中午。婚宴规模视家庭地位、经济状况及亲友贺客的人数而定,少者三五桌,多至数十桌不等。酒席的质量、档次因地域和家境也有差别,与乡村、山区、普通人家相比,城镇、沿海、富裕人家的酒菜要显得精美、丰盛一些。但结婚筵席非同寻常,各地都有一定的规格和禁忌,以便体现大吉大利。大多数地方的做法是即将开宴,必须鸣炮,既有致喜之意,亦为通知四散的宾客入座。在龙岩,婚宴开始时要放三道鞭炮,第一道鞭炮,表示敬请光临,第二道炮,是敬请入席,第三道炮,表示正式开宴。正式上菜时,每道大菜必须逐一端至,不可几道菜同时送来。大菜的道数普遍是成双,其余点心、小碟则随主便,亦以双数居多。

婚喜之际,主家办酒席不只一餐。或当日中午、晚上两顿都办,或佳期前后连办数次,各有名目,因地而异。

结婚当天的夜晚,各地大都兴“闹房”(即“闹洞房”、“闹新房”),在洞房内嬉闹、戏谑新婚夫妇。由于习惯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看新娘”、“吵新娘”。闹房之际,来宾亲友往往想方设法、巧立名目,策划种种诙谐有趣的节目,令新郎新娘在忸怩为难之中表演、应对。如“给长辈敬茶点烟”(俗见:新婚之际,新人辈份最低。新郎新娘请闹房宾客喝茶、抽烟时,遇同辈者须口呼“伯伯”、“伯母”,遇长一辈的人称“爷爷”、“奶奶”,且声音要洪亮、语气要亲切。新娘为闹房者点烟时,对方又常常故意嘘气吹灭火柴,令新娘非点三四次不可)、“过独木桥”(新郎新娘相对走一条板凳,交错时须相互抱紧、慢慢挪转,才能过去,稍有不慎跌落下来,又得从头做起),“姜太公钓鱼”(一闹房者站于高处,手执竹竿,系上绑有一个糖果的细线,新郎新娘相对而立,眼看糖果上下起伏、左右飘忽,伺机同时将其咬住吃下。另一种做法是:新娘站在高凳上,拿一根钓竿,系上一条红头绳,上面绑着一支点燃的香;新郎立于地面,端一个盛满水的脸盆,里面漂浮着一小块木板,木板上放一个小鞭炮,两人相互配合点响鞭炮),“捉蝴蝶”(闹房者取纸剪出雌雄蝴蝶各一只,由一人居高放去,任其飘拂而下,要求一对新人各自捕捉,新郎应捕获雄蝶,新娘宜逮住雌蝶,若捉错或扑空者则重新再来),等等,花样百出,闹到深更半夜,甚至鸡鸣天亮才肯散去。少数地方闹房时,间有粗鲁庸俗、侮辱新娘的不文明举动。不过,无论闹房者提出何等要求,新郎新娘都尽量照办,忌翻脸生气。

完婚之后,刚过门的新娘须择日回娘家省亲,曰“回门”,亦称“归宁”、“回鸾”、“翻马”、“头返倒”等。俗见:女子一旦嫁出就不再是娘家成员,新娘婚后返归只具客人身份,由是“回门”便有“做客”、“做头次客”、“做三日客”、“新娘做客”、“请头遭”的说法。通常新郎得陪伴新娘同返,取成双成对吉祥之意,故又称“双回门”、“双人返”。新郎此行乃首次正式作为女婿登门谒见岳父岳母及女家其余亲眷,所以民间也有把“回门”称作“上门”、“回礼”、“做女婚”、“请女婿”。

金华还有抢婚鞋的习俗。是在新娘到了新郎家,下车的时候被抢的。但是我们这里不用包红包,而是用烟和糖换的,新郎及新郎爸爸和人家讨价还价的。另外,有些地方不只抢婚鞋,连床上的枕头什么的都会被抢走的。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筀,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旋三转,才于鼓乐声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时,有的地方船上置两根带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后,急速行驶,竹篙撑岸,以不沾水为吉。船出港后,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经的桥上讨喜钱,称“拦水港”,不满足要求则阻挠不放行。至男家门前时,依次铺五只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进门,传递麻袋铺路,称“传代”。用五只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后,“吃寿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虚设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礼毕,新郎持红绸带牵着新娘,由两青壮年持一对花烛导入洞房。洞房坐床男东女西,传说新娘坐床面积多,兆婚后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则兆婚后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谦让,紧靠而坐。坐床后,新郎用秤杆(寓称心如意)或甘蔗(寓节节高,老来甜)挑起新娘盖头的红纱巾。喜娘将枣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帐内四处抛撒,称“撒帐”,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盐一带有《撒帐歌》:“撒帐东来撒过东,夫妻双方多和睦,撒帐南来撒过南,人丁兴旺子孙多……”。平湖农村,旧时有吃“小夜饭”的习俗,即婚礼结束,长辈从新娘的箱子里取出两碗合在一起的冷饭,上放几根咸菜,让新郎新娘并肩坐,各自把咸菜冷饭吃完。

  建国后,农村婚礼习俗有所变化,迎娶不用花轿,代之以船。订婚时彩礼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须备名目繁多的礼金。近十多年来,有以自行车迎娶的,婚后和城市一样,外出旅游度蜜月。自80年代以来,农村之喜酒与城市相似,新娘参与酒席,向宾客敬烟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盘、热炒为主,配以全鸡全鸭点心等。以瓶装酒取代家酿米酒,每桌酒席所费约二百元左右。

  城市农村新郎新娘举行婚礼之日,男女方家长和近亲长辈须向新郎新娘致送“红纸包”,俗称“见面钿”。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设宴招待,称“望潮”。嘉善一带俗称“通灶囱”,嘉兴俗称“吊烟囱”。民间相传,昔时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将烟囱堵死,新娘烧饭时烟雾弥漫,受到公婆指责。其兄弟来探望,发现蹊跷,用长竹竿通烟囱,烟道畅通,烟雾消失,饭菜烧好。此传说含有娘家兄弟为保护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国后仍流行。

  回门

  清代称“对月”、“望对月”。即结婚一个月以后,夫随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带去一桌酒菜,俗称“桌面礼”,岳父母也送见面礼。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回门不限于满一月,多数三天就回门。

  1、或许在很多地区,结婚就是结婚,可以不用订婚,但是在浙江结婚习俗中,订婚也是婚嫁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结婚之前,必须要先订婚,之后,定亲的两个家庭都要张灯结彩,供和合二仙神马,还需要邀请亲朋友来吃订婚酒。

 2、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行聘指的便是下聘礼了,这也是旧时的一个结婚习俗,在浙江一带仍然十分流行。不过现在行聘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了,男方只需要按照事先与女方商定的规格来行聘即可。

 3、红喜事即婚嫁,年轻人现在都在爆料自己工资不够红包,那么看看在温州一带,有一种叫法叫回礼。一般温州往乐清方向,讲究结婚是一种赔钱的事业。当事人家庭定好这次婚礼不收红包,当然你叫人家来不收红包,大家觉得不好意思就不会来。所以当事人是收红包的。在酒席的过程就有回礼这一说法,主家会把红包一一回礼给大家。所以回家打开后发现送的红包一分不少的拿回来,也不要觉得内疚,让主家破费。这就是人情。白喜事即老人过世,白喜事是要收红包的,但是红包收多少有规定的。主家在办的时候会统计大概参加人数,在根据附近人的收入情况进行定价,所以一般老人只收20块左右。亲戚基本在200块。还得买一条被子去,让过世的老人盖着被子,带着温暖上路。朋友老乡基本会比亲戚少收一点。当天会跟随主家的亲人把老人一路送上山,闲事管家会给大家一条白毛巾,一朵白花。毛巾系在胳膊上,手里拿着白花,但是记住送完老人上山,看见路边有人拿着一大堆红花,要把白花换成红花。长长的队伍,很难再其它地方见到。

 4、立夏是春夏交接之际,气温逐渐上升,这一天龙泉人都喜欢吃“豌豆糯米饭”和“乌米饭”。其中,“豌豆糯米饭”大概是浙江目前传承得最好的立夏饮食习俗,翠绿的豌豆搭配鲜艳的火腿、笋丁,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令人垂涎三尺。“乌米饭”则最受老人和孩子们喜爱,龙泉人往往在立夏前几天就开始张罗着和家人一起享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36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