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公主为什么不好嫁出去?

唐朝的公主为什么不好嫁出去?,第1张

作为一个公主却很愁嫁这听起来是一件很荒唐、不太可能的事,但在唐朝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好嫁出去?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们都知道唐朝在中国古代各封建朝代中,可以说是最开放、对女性的束缚最少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普通女性地位都比较高,能够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

那么对皇帝的女儿公主而言,自由度可就更大了,在开放的社会中,作为女性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时又是皇帝的女儿,还带着无比的尊贵,这样的身份地位如此之高的公主,对朝臣来说,娶回家的负担比较重,稍有不慎惹怒公主可能就不会有好下场。

况且,唐朝有很多很出名的公主,这些很出名的公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得皇帝的宠爱。试想一下,在一个对女性的束缚不高的朝代,作为皇帝亲女的身份尊贵的公主,若同时还是极得皇帝宠爱的话,就还拥有滔天的权势,这样的一个女人,很多臣子可能都避之不及,生怕牵连上了日后一个说不好就没了小命。

唐朝公主地位高、权势大的现象在影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有一部叫做《公主嫁到》的港剧,其中的情节就很突出的表现了唐朝公主的权势过高、嚣张跋扈,有的甚至虐待自己的驸马,而驸马却敢怒不敢言。

影视剧固然是有戏剧化的,不可那它当史料信奉,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中看到那个朝代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至于程度就不必太相信电视剧。

古代男女讲究生死相随,一旦结为夫妻,无论阴世阳间永不分离,即便是死也要葬在一起,是为合葬。同时,大家也知道,古代社会大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死后,众多妻妾自然是要与男人合葬的。可是女子呢?一个女子一旦改嫁多次,死后与谁合葬呢?按道理讲,应该和最后一任丈夫葬在一起。道理如此,但是事情到了唐朝定安公主这却起了波澜。

定安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第三个女儿,一生一共嫁过三次。唐朝时期,贞操观念淡薄,妇女改嫁时有发生,公主改嫁更是家常便饭。据统计,唐代共有公主210位,嫁出去130位,其中再嫁、三嫁者多达27位。所以,在当时定安公主有三任丈夫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

定安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王同皎。王同皎出身世族大家,武则天长安年间迎娶定安公主,官拜朝散大夫、典膳郎。王同皎是“神龙革命”的功臣之一,他曾同其他人一道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神龙革命”不久,武三思专权任势,朝中为武、韦两大集团专政。在武三思的打压下,王同皎以谋反罪被残忍杀害。

王同皎死后,在韦皇后的安排下,安定公主改嫁韦濯。韦濯是韦后的从祖弟,也是韦氏集团的重要份子。由此来看,这是一门标准的政治婚姻。二人结婚不过四年光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害韦皇后等人,清除韦氏集团势力,韦濯在此之中被杀害。

定安公主再次改嫁的是崔铣。崔铣出身于名门望族,官授太府卿。这就是定安公主的三次婚姻,“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龙时,又嫁韦濯。”(新唐书)

公元733年,定安公主先于驸马崔铣而去。怎么安葬定安公主却成了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

当时请求合葬的是王同皎之子王繇和驸马崔铣,韦濯已被灭门,自然没有他什么事情。王繇要求父母合葬,并央求唐玄宗,唐玄宗最终同意了。但是定安公主的现任丈夫崔铣却不乐意,我人还活的好好的,老婆却跟其他人合葬,这算什么啊。双方僵持不下。

这个时候给事中夏侯铦看不下去了,他说“主义绝王庙,恩成崔室,逝者有知,同皎将拒诸泉”(新唐书)。意思是说,公主已与你王家恩断义绝了,她现在只认崔家,如果与王同皎合葬,无论是王同皎本人还是公主泉下都不会同意。夏侯铦所言很有道理,玄宗最终也同意公主与崔铣合葬,但夏侯铦的话无意中戏谑了皇家,玄宗很不高兴,最终将夏侯铦被贬到泸州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抢着要与公主合葬的现象呢?原因不难理解,公主身份,皇族血脉,金枝玉叶,死后如果能跟公主葬在一起,不仅是一种无上的荣光,也能福荫子孙。王繇等人的请求与其说是对父母的感情流露,不如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

唐朝是个开放的国家,经济繁荣昌盛,政治开明,文化程度极高。在一些统治者的勤政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科举考试中出台了殿试政策;唐诗遍布国内;国力方面,唐朝时期,中国成为领土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

人们的精神文明也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唐瓷器、唐三彩更是璀璨夺目……有了这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唐朝的人口快速增加,生产力也有所提高。

当然,这也跟唐代较为完善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大唐盛世下的开放文明婚姻制度

唐朝的婚姻制度相比其他朝代更加开放、更加人性化。众所周知,古代对女性地位的歧视非常明显。在当时的男系社会中,很多女性丧失了自由,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必须服从于男性。

比如古代的男子可以娶妻纳妾,有的男子还不满足于家中的妻妾,出去花天酒地。而女子则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生服侍一夫。只要稍微有点错误,丈夫便可以休了她。而且被休的女子基本上很难再嫁,因为不符合礼法和传统道德。

在古代,女子被夫家休了之后会成为婆家的一种耻辱。所以很多女子在被休之后就自尽了。唐朝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国家政策开放,因此在婚姻制度上就比较人性化。女子离婚之后还可以选择再嫁。

唐朝法律规定女子离婚之后没有孩子的可以再次嫁人,而且并不违反礼法,甚至成为一种常态,皆被世人认可。

相反,那些离婚后为了保守节操选择不再二婚的人并不被世人称赞。这和唐代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唐朝经济的繁荣吸引很多外国使者来拜访,他们带了不同异域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开明的政治让很多女性拥有了相对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开明,对离婚后再婚的现象都司空见惯,不会觉得有辱门风。

唐代的公主就更加自由了,以致都出现二嫁,三嫁的现象。 唐玄宗的女儿齐国公主就嫁了三次:第一次嫁给了张公子,第二次嫁给了裴颍,第三次嫁给了杨敷。

最后,统治者为了人口的增加,还将结婚率和人口增长率作为地方官员绩效的考核因素。因此即便是穷困的单身狗们朝廷也会安排地方官员帮助他们筹集礼金,尽快脱单完婚的,是不是很羡慕呢?

二、造就不同姻缘的不同的结婚方式

唐朝的婚姻种类有很多。有为了人口增长的强制性的官婚;也有为了加强两国友好交易的和亲通婚;还有发生在贫困百姓之间,为了节省婚礼费用而借某种理由结婚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光是从字面意思就很明确目的的掠夺婚、典卖婚、入赘婚、收继婚和冥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收继婚。

大名鼎鼎的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被高宗收继为婚,从武才人变成了皇后,最后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皇帝。

这种做法其实违反了常礼,是统治者效仿突厥婚姻礼俗的表现。所以深受当时世人的诟病。这些婚姻大都是因为经过隋唐时期战争的破坏,人口急剧下降,为了增加人口,保证生产力,所以统治者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完善婚姻制度,保证人口数量的增加。

当然,收继婚的实行应该是出于统治者自己的私欲而制定出来的一种违背中国传统纲常伦理的婚姻。

三、精致讲究的婚礼环节

唐朝的婚礼程序比较繁冗而且很讲究。婚礼大多数是在傍晚举行的,从“婚”这个字便可以看出来了:女子黄昏时刻的姻缘即为“婚”。

但是从这天的早上人们便开始忙碌了,唐朝婚礼遵循六朝留下的“六礼”仪式,首先是纳采。

就如现在的相亲第一次见面,男方带着礼物去女方家中表示来意,女方如果收下礼物便表示同意。然后就可以问女方的名字了,再交换生辰八字,这个环节叫“小定”。

再然后就是纳吉、纳征,这是订婚的环节。一般送女方的是财物,如果女方是名门望族,那么纳财就叫“陪门财”,在当时比较盛行纳财,因此很多人因为女方索要的高价财礼而望洋兴叹,甚至决定终身不娶。

然后订好婚后便是请期,就跟现在的请帖一样,择好良辰吉日,写在请帖上,就可以准备婚事了。

最后的环节就是亲迎,也是“六礼”中非常盛大的场面,就像电视剧里一样,新郎骑着骏马,率着乐仗队,抬着花轿敲锣打鼓的来接女方。然后于黄昏的时候在男方家中拜堂成亲。最后进入人生四大喜事中的洞房花烛环节,这样整个婚礼的过程才算完成。

所以唐朝的婚姻还是很有讲究的。

四、尊崇礼法,讲究门第的婚姻禁忌

说到讲究,不得不提一下唐朝的婚姻礼俗约定。

(一)婚姻关系的确定要立婚书。婚书是证明两个人婚姻关系成立的标志。就如现在的结婚证一样。如果没有婚书但是有旁证也是可以的,或者是女方接纳了彩礼就表明这门亲事谈成了。

(二)遵循“一夫一妻”制,可以纳妾,但是妻子只能有一个。有了妻子不可以再娶妻,否则就犯了重婚罪。而且不可以以妻为妾,以婢妾为妻。否则,这就是违背了婚姻法律,乱了礼法,无视统治者的权威。

即便是妻子膝下没有孩子,而妾生了儿子,那么这个孩子应该给妻子抚养,妾的地位仍然低于妻,只能说以后的生活与之前相比会好过一点。所以很多名门望族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做妾的。

位于妻妾之间的还有一个媵,就是出嫁时陪嫁的人。但是媵通常情况下也不能取代妻的位置的。所以唐代还是很看重身份地位的高低卑贱之分的。

(三)同姓之间不能结婚,辈分不同不能再婚。唐朝对同性之间结婚处以徒刑两年的罪,同姓又同宗处罚更严重。还有不能和辈分不相等的结婚,比如舅舅和外甥女,这样不仅有违常理还错乱了辈分,无视礼法,会被强制离异的。

(四)服丧期间不能结婚。中国素来以孝道治天下,倡导百善孝为先。如果父母去世,理应守孝三年。而且三年期间不能结婚,必须三年丧期满后,丧服脱去才可另配婚姻。

(五)官员不得在其治理境内和百姓结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嫌,防止地方上的偏私。另一方面是为了怕官员滥用职权,强抢民女。

(六)不得娶亲属的妻子和爱妾。当然了,这一条礼俗禁忌在外亲方面就比较宽松了,像唐代出现收继兄弟的妻妾也是多见的。就如上述所说的武才人和唐高宗的收继婚一样。

五、重视身份地位限制的婚姻礼俗

即便是如此开放的唐朝婚姻制度,但重视门第,主张门当户对的观念还是存在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也有所改变。

在社会上崇尚门第之风盛行,而在士庶上,则有所改变。人们面对权势和财富的诱惑,会互通婚姻,而不是仅限于名门贵姓,即当时世人所崇拜的卢、李、崔、郑这四姓,钱财的诱惑甚至能吸引那些高门之女。

但是还是有良贱的身份限制。“良”是自由身份的百姓,“贱”是没有自由身份,终身服役他们的人。他们即使被主人看上,也是没有名分的,而且贱民中的奴婢必须得到主人的“放良”文书才可以恢复自由之身,否则只能终身为奴。

婚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社会来说,婚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人们正常的繁衍生息;

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生产需要人口,一个好的婚姻政策可以刺激人口的增加,带来更多的生产劳动力,让国家能够继续长时间发展;对家庭来说,婚姻政策可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维持和睦的家庭关系;

对个人来说,一份好的姻缘可以让人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统治。大唐出现盛世的局面离不开这些严密的婚姻法律和开放的婚姻政策。

只有人们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和睦,社会才不会有盗贼出入。社会秩序也会稳定,正常的运转。

统治者也方便管理百姓和国家。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们才能安心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更多新增人口的需要,国家才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几百年甚至更长久。

古人结婚,大约是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

首先是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媒人出来混,其实按照古代的行规,手上是要有家伙的。一是斧,二是秤。有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有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古人在门当户对方面讲究很多,比如有良贱不婚,例如贾宝玉不能娶晴雯当正室,贾琏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择婿之风,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中进士,自然有富家**自动送上门。类似现在考上公务员,就不愁没有女人。

自然,还有另一种比较特殊形态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宋朝,也有个典故,庆历增币。辽要和亲,宋回答,要女人没有,宁肯给钱。不要说鼻涕宋,在这方面做的比汉唐可高多了。元朝制度,以张教主为例,如果娶的是赵敏,那他就自动入蒙古籍(从蒙)。娶小昭,那色目MM就降一个等级(从夫)。娶周止若,没问题。娶殷离,那时是没问题,现在小熊就要举报他近亲结婚。娶殷杨氏,那他可就真要后悔,不管在虾米时代,都要算通奸。明朝,重八哥蔫坏,不许留在中原汉地蒙古,色目人族内自行婚配,只许与汉人通婚,看上去互不吃亏,实际上娶胡姬的不少(比如明末守宁武关的周遇吉,老婆就是蒙古人),但肯嫁女儿去放羊的,却不多。清朝,只许旗人娶汉女,不许旗女嫁汉人。这就不厚道了。

说完几种特殊情况,继续说纳采礼仪。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奠雁。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切记,一定要是活雁,事后还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当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鹅,也可以是雉鸟代替。别的礼物就不多说了。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卜吉凶。庚贴里的花活可就多了。比如生肖就有讲究,例如,女性忌讳属虎,属羊。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时没有身份识别系统。女方事先请术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饭。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体可以改作牛或兔。所以说女性年龄实在难猜。清稗类钞里有一则笑话,有个女的虚改庚帖,“。。。。。。任杭州太守时,妻受四品封。叔子卒后十余年,诸子将为母称七十觞,先期营办,恭人笑止之云:某日,非吾真生辰也。"可怕啊,娶得这么个太太,实在是人生一大不幸。抄一首生肖歌,大家欣赏: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别的还有很多说头,就不一一列举了,免得煮酒里嫁不出去老姑娘们对小熊有意见。天地良心,小熊可是最尊重妇女的。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然后是第四步,纳征 。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南宋《梦梁录·嫁娶》里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近代就更不用说。顺便说说大陆老**里的一个细节,一个八路上前方,情妹妹大多会向他要一个鞋样子,代表这门亲事就算定了。 这其实和古风有点关系,古人男方会送丝线这些玩意,女方回礼就是鞋袜这些,象征和谐的意思。反过来看国军老**,大多送一方手帕虾米的。不是小熊罗唆,这就不吉利。送鞋底,一来有好口彩,二来实用,跑的快,跳的高,还很舒适,即便是闪都比别人闪的帅。手帕呢,挥舞投诚?捂伤口?血书遗嘱?怎么看怎么不吉利。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亲迎。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里头礼节一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注意新娘所乘之马车,一般都由女方自备,事后三月要由男方送回。谓之“反马”。 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三个月试用期过了,才能正式上岗。不是处女还可以退货,这点最符合中国文化的的核心精神。好!!!!古时还有催妆诗,障车等等说头。比如,唐朝时云阳公主出嫁,男方傧相是陆畅,作的催妆诗是:“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宫女们因为觉得陆畅操吴音,才思敏捷,都愿跟他开玩笑,宫中才女宋若兰、宋若昭作诗道:“十二层楼倚碧空,凤鸾相对立梧桐。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吴地的歌曲)入汉宫。”陆酬曰:“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吹箫。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古代就这么风雅,傧相公然和伴娘中的TWINS调情)。现在不行,无厘头的成分居多试看。误区一,拜堂乱拜,现在说得夫妻对拜,说得是两个人头碰头,大大这可不是梁山泊上鸳鸯盗结义啊,古礼,女的先拜,男方回礼,如是者四,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说说拜堂地点误区,所谓青庐结拜,其实是北朝礼俗,在唐朝的时候经过变革,才改在堂上。《世说新语》里记载汉朝时,曹操与袁绍去劫了别人的青庐,搅闹婚礼,其实是劫外国人的婚礼,类似于今天中国人冲进教堂去抢个洋妞。误区二,乱穿衣服。现如今,国人习惯乱穿,中式婚礼,旗袍配唐装,(天啊,难道是红白喜事一起办?),没见过正宗的中式婚礼着装吗,凤冠霞帔,这种高级货怎么也比民国四马路的职业标准套装强的多。西式婚礼,戴错花环(一不是野战排,二不是参加奥运会,三不是至尊宝,戴错位置,形势,到底是为什么),戴错戒指(订婚,结婚都搞不清楚),穿错婚纱(明明是新媳妇,偏穿老姑娘出嫁的颜色)。误区三,新房交杯酒,又称合卺。古语有“合卺而醑”,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各执一片以醑。(由此类推,葫芦娃一定要禁播)。男方要记住,喝完之后,要把杯子倒过来,取阴阳和顺之意。不然这辈子就要被老婆欺负了。还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压到等等。

当然新婚之夜最重要的是,验红。先抄一首小令,代言男人之苦:

今夜盛排席宴,

准拟寻芳一片

春去已多时,

问甚红深红浅

不见,不见,

还你一方白绢。

至于如何验红,嘿嘿,小熊下次再说。累了,先歇会。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抄一首: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当然,要是却扇之后,发现是钟无盐再世,那你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验红了,顶好是货不对版,可以退货。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还有一种辅助措施,叫做上头,指是在出嫁前一天晚上,由娘家人梳头。记得港产TVB老片里,经常有这样情节,一边梳一边唱,“一梳梳到头,牵手到白头二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当然港剧里有这样的桥段,代表这段婚礼一定不成功,大多在第二天婚礼上,不是枪声响起,就是车祸血癌,有情人注定不能成眷属)

此外,还有若干禁忌,比如,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用手不行的,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终夕不能熄灭,经常看见影视剧这样的情节,新郎甲一口吹灭了蜡烛,拥新娘乙入帐中,这在古人说来,就叫野合。验红,一定要用白巾,那位说了,用红巾喜庆可不可以,小熊建议你不如用绿巾好了,省得麻烦

这个公主就是同昌公主,这位公主的死因与她的母亲有关。而关于这个公主的死因,历史上总共有两种说法,第1种充满传奇色彩,而第2种则是让人们感到羞耻。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第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备受君主宠爱。并且相传同昌公主自从出生下来说话的速度就比常人慢,并且开口说话的时间要比同龄人晚得多。当时许多宫女都认为同昌公主有可能是一个哑巴,但是有一天同昌公主却突然对自己的父母说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得活,当时谁也不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

自从这位公主说话之后,君主的处境才逐渐变得好转起来并且成功登上了皇位。随意公主在出生之后君主就对她非常宠爱。就是因为君王过分宠溺公主,所以在早期并不舍得把公主嫁给他人。直到这位公主21岁的时候,君主才把她下嫁给韦保衡。这位公主的夫婿其实是君王千挑万选出来的,当时为了能够让公主婚后过的幸福就给公主非常多的嫁妆,听说当时给公主的嫁妆几乎搬空了整个国家的国库。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公主在婚后一年便去世了。民间对于这位公主的死因具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充满了奇幻色彩。据说有一次这位公主做梦,梦见一个女子要取回九鸾玉钗。在做了这个梦没几天,这个公主就病死了,并且这只玉钗也消失了。而第二个传说是这位公主的母亲因为思念公主过度,便常来公主府做客。在做客过程中与驸马产生了非常暧昧的感情,公主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便抑郁而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62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