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结婚证就是夫妻吗

有结婚证就是夫妻吗,第1张

法律分析:只要领了结婚证那么就是在法律上属于合法夫妻的状态。如果夫妻双方并未办理结婚证但是以夫妻的名义生活的话,那么夫妻双方就是属于事实婚姻。事实婚姻经过法院批准是可以进行认证为合法夫妻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苏东坡的诗中佳句。人们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这是为什么呢?最常见的解释是说,古时候结婚,新婚男女在喝交杯酒前,必须各自剪下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故谓之“结发夫妻”。这种解释把“结发”作为一种永结同心的仪式表示,好像和“原配”并无多大关系啊,而且二婚也可以海誓山盟啊。再者,这种解释无稽可考,应该是后世浅人的想当然和人云亦云的讹传罢了。

“结发”又称“束发”,是我国古代一种成人礼。男子二十而行“冠礼”,女子十五而始行“笄礼”。无论冠礼还是笄礼,皆为束发礼,表示男女已经成人,可以婚嫁了。古有五礼,谓之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指祭祀之礼,凶礼为丧葬之礼,军礼为军中之礼,宾礼指君臣朝觐之礼,嘉礼就是婚冠喜庆之礼。束发礼当属嘉礼。

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十五成年,始可以婚配。当女子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许婚后,即行“笄礼”,表示名花有主。女子二十岁时仍未许嫁,就相当于现在的大龄剩女,亦即行“笄礼”,随时可嫁。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都是把头发盘于头顶,插簪以固定,把头发结束起来,统称为“结发”,结发的仪式统称为“束发礼”。行束发礼之前,男女都还未成年,是不能谈婚论嫁的,故“结发夫妻”就是指男女都是初婚。男子行“冠礼”后的初婚,女子行“笄礼”时或之后的初婚,都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婚姻,这样组成的婚姻就是夫妻原配,故我们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结发夫妻”强调的是男女双方都是初婚,是完完全全的原配夫妻,而并不强调夫妻双方是否恩爱,是否能够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再杜撰出“结发夫妻”就是喝交杯酒之前,男女双方各剪一缕头发綩在一起,以示永结同心的无关故事。古代实行“一妻多妾制”,“结发夫妻”是明媒正娶的,得到父母及整个家族认可的正统婚姻,夫妻双方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认可度。“结发妻子”被称为嫡妻,她生的孩子被称为“嫡子”,是为正统。而除嫡妻之外的其它共同生活的女人,就都称为“妾”,她们生的孩子为“庶子”,妾和庶子的地位是比较低贱的。

《易经》上有几处讲到“帝乙归妹”,帝乙之妹虽然高贵,但与文王却不是“结发夫妻”,而是文王之妾,文王的“结发之妻”是有莘国的美女太姒。作为天子的帝乙为什么这样屈尊地把妹妹下嫁给别人作妾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这件事详细记载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可惜至今很少有人读懂这首诗,都把文王的妻和妾混为同一个人。

诗中有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其中“文王初载”就是指文王的初婚,“在洽之阳,在渭之涘”就是描述文王的“结发之妻”就是有莘国(今渭水边的洽阳)的太姒。文王与太姒的婚姻被诗称为“天作之合”。“大邦有子”就是指帝乙之妹,帝乙归妹于文王时,文王已经与太姒成“天作之合”,故诗云“文王嘉止”。“嘉”为古代五礼之一,嘉礼就是有关婚冠喜庆之礼。“文王嘉止,大邦有子”的意思就是说文王已经结婚了,而帝乙却又要归妹于文王,只能为文王妾。在文王与周人眼里,帝乙之妹就是帝乙安插在文王身边的一个间谍而已,故诗云“大邦有子,伣天之妹”。“伣天”就是窥天,就是望风的间谍。传统把“伣天之妹”解释成天仙一样美丽的妹妹,实在是无知得可笑,不知误导了多少代人!

结发夫妻就是原配夫妻,这是无法改变的,但结发之妻却不一定永远是嫡妻正配,原配之妻或黜或休或废是常见的事,但一般也是十分悲哀的事。西周最后的一个王叫周幽王,他因为宠爱美女褒姒,于是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这就造成了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幽王逃走,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因而灭亡。

现代社会早就废除了“一妻多妾制”,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但离婚或丧偶后可以再婚。不过,现代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合法、有违伦理道德的婚外情。人们把原配夫妻雅称为“结发夫妻”,而把再婚夫妻俗称为“半路夫妻”,又把名不正言不顺的偷偷摸摸的婚外情男女戏称为“露水夫妻”。一般而言,同心同德者莫如结发原配夫妻,所以,夫妇之道在于恒德,男女不要轻率结婚,一旦结婚就要守恒德,这样才能同心同德,幸福一生。最后赠大家一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在我国古代,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那时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二十岁也称“弱冠”。女子到十五岁行“笄簪子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岁也叫“及笄”。可见“结发”一词原指男女年轻的时候。当女子订婚后,即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种礼仪是结发的变种,盛行于唐、宋以后。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即元配夫妻,若再婚,男方称续弦。

 

关于两口子的来源,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两张口要在一个锅里吃饭,常年相伴,所以叫两口子。而且嘴巴用来说话,可以交流感情。也有考证说,这个说法来自《燕京杂录》。说有两个当官的人,他们一个刚结婚,一个还单身,但他们工资是相同的,单身的人把自己的一半工资给另一个同事,并且给他留了张纸条说,一点心意,请不要拒绝,我一个人过,你们是两口子。

其实还有其他的说法。传说在明朝,有两个人私定终身。可在快要成婚的时候,女孩儿被当地恶霸强行纳妾,于是男孩儿就赶紧去救他,结果在厮打的过程中,恶霸不小心掉下了悬崖。恶霸是个有背景的人,两人被抓起来等着被砍头,朱元璋听说了此事,决定亲自审问,最后还了两人清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两人被分别分配到了安徽和湖北。虽然两人相隔千里,但却心意相通,所以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两口子。

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乾隆年间有一个才子,对恶霸的妻子一见钟情,两人经常私会。有一天恶霸酗酒过度导致身亡。当时正好有人发现了他们的私情,于是就说两人谋杀,结果他们被判了死刑,但是乾隆在翻阅案件的时候看见了才子的供状,觉得他文采不错。

于是有心挽救他,便把他们分配到了卧虎口和黑风口。从此他们渐渐地被人称为两口子。从此两口子就经常被人用来代指夫妻了。现在夫妻也总是被称为老俩,小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66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