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古老的汉族传统婚姻习俗之一,那新娘 迎亲中途可以下花轿么 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吧。
一、迎亲
汉族传统婚姻习俗之一。迎亲迎娶,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前一天,男方设酒席谢媒,并以甜汤果分赠邻里。入晚,新郎由“郎头”(亦称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觉。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
二、迎亲中途可以下花轿么
三、花轿入门规则
新娘的花轿经过一路的颠簸,是不能着地的,来到新郎家门口,也不能直接入内,中式婚礼习俗之繁琐,各个地区婚礼习俗区别之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例如山东鱼台有燎轿的习俗。花轿来到男方家门口,有两位接轿的姑娘,一个手端麸子,一个捧着一本书,书中还要夹着两根葱,迎上轿前立于两旁。此刻会有人拿点着的稻草火把在轿前烘一烘,即谓之“燎轿”,目的是为了破除煞气邪气,其实原理和射三箭差不多。燎轿以后再把把上轿时缝上的轿门扯开,此时接轿姑娘把书交给新娘并往新娘身上撒着麸子,然后再扶着她下轿。新娘下轿后在轿前预备好的柳木椅子上端坐着,再抬着进夫家。
至于大家常见的迈火盆、跨马鞍等仪式,在青岛中式婚礼的仪式流程中也常见。迈火盆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抬轿从火盆上过,一种是新娘下轿后迈火盆,然后还要把火盆摔碎,有的地区还要往火盆上撒盐等等,也是为了破除煞气和邪气。
跨鞍入门,有资料说是随满族这些马背民族入主中原而流传开,各地也略有不同。比如甘肃的跨马鞍就比较生动有趣,花轿到了男家,两个由新郎的兄弟扮演的小丑,头戴破纸帽或西瓜皮帽,耳挂红辣椒,反穿烂皮袄或身披花床布,脸上用墨水抹成花脸。新娘到了门前,两个小丑前去迎候新娘,嬉皮笑脸地伸手讨见面礼,新娘拿出预备好的见面礼以后,才领着新娘入院门。
新人迈火盆和跨马鞍还有相应的词儿,由婚礼司仪来喊。迈火盆说的是: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红红火火喽~ 跨马鞍说的是: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这些词和场景,在青岛婚庆艺品美薇承办的青岛中式婚礼上,都能看到。
关于花轿进门的风俗还有很多,比如广西一带新娘入门的习俗是花轿到了门口,男方出来两位全福人,一个撑伞一个手扶新娘,而且要手拿尺子轻打新娘头部三下,以打压新娘的威风并提升在婚后要尊重公婆和丈夫,万事需要注重规范的意思。然后新郎在前面走,新娘步步谨慎,须踩着新郎的足迹随后跟入喜堂,俗称“踩三步”,意味着日后夫唱妇随。
广西一带新娘在花轿到喜堂之前要先从婆婆手中接过新粥瓢才能入门,表示婆婆把管家的大权交给新媳妇,而上海则会点燃彩纸围着的竹枝,待火焰烧的红红火火的时候新娘才能入门,以示新媳妇入门带来红火的生活。
在江浙一带新娘入门的风俗则是吃甜饭,迎亲队回到了新郎家门以后,花轿停下,新娘新郎及全家的亲戚朋友就一同吃甜圆子、莲子等,以示从今起全家团圆心连心的美好寓意。关于吃甜饭还有一段相应的词:-只郎船摇进浜,青龙冈上来上岸。轿子抬到大门口,掌礼师傅来唱礼。一碗糖饭菱角尖,唇上粘满饭米屑。两头水草乱横横,敲锣打鼓放炮仗。预备踏脚红毡毯,阿婆出来喂糖饭。又是甜来又是鲜,仲出舌头只管舔。
中式婚礼习俗流传最久,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踩米袋,青岛中式婚礼上也可以一窥究竟。除了必定要有的踩米袋代表着代代相传以外,还有一些习俗比如陕西一带,新娘下轿先从地上捡起一双筷子才可入门,以示新娘要“快快生子”,并且有到夫家就是夫家人了,日后勤俭持家的含义。
目前我们常看到的结婚使用婚车接送新娘的习俗,也是旧时新娘“坐花轿”迎送古俗的现代化的变化,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上海,曾经出现过花轿与轿车中西结合的状况,当时是将轿车改装成花轿的模样,从外观上看依然保持花轿的特色,只是这种两栖型的花轿费事又费财,所以兴了没有多久就完全被汽车所取代。
后来随时代变革,曾经出现过用自行车迎娶新娘的,也有拖拉机或者毛驴车迎娶新娘的,完全看所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经济水平。而且即使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自行车要用“永久”牌的,取永久的谐音寓意比较好。
结语:花轿迎亲真的是一个有意思的婚礼习俗,那看过了本篇文章为大家解析的内容,大家对新娘子在迎亲中途可以下花轿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吧。
古代结婚要用花轿,坐花轿的习俗来源已不可考,传说赵构在逃亡途中,被一村姑所救,赵构与村姑约定信物将来求娶村姑。但当赵构安定下来,派使者去找时,发现许多家女儿有此物件,于是下令当地女儿出嫁可以坐轿(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有资格坐轿子),慢慢就演变成了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
在古时候女性结婚的时候都会坐花轿,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也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身份,这也是在古时候结婚必须要走的一个流程。新娘通过坐花轿的方式来结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通过时间的推移与演变慢慢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
对于花轿最早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意味着在西汉这个时间段就已经有轿子出现了。不过在这时候还没有被用于结婚,只是一种交通工具罢了,而且也没有普遍的投入使用。
在北宋的然后轿子只是一种皇室的交通工具。后来开始慢慢的发展到民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出行方式。
轿子被用来当做花轿结婚,应该是在宋朝的时候开始兴起的。后来才开始慢慢的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事物,渐渐地也就转换成了习俗。那个时候的新娘就会在自己的家中梳妆打扮好了,然后等新郎的到来。
一般在凌晨的时候就会开始有所行动,而且在古时候讲究吉利也会有一个较赶时辰的说法法,如果在一天当中有几家人同时结婚的话,那么谁最早谁就能够拥有更加幸福美满的婚姻。这种习俗即使是在现如今的某些地区,仍然在沿袭使用着。
对于古时候的女性而言,被八抬大轿明白正确的时候,一定是一生当中最光彩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通过坐轿子,也能够展现出当时正妻的地位和形象。由于在古代并没有什么更快的交通工具了,因此花轿成为了迎亲的首要选择。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经结婚登记婚姻便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仍有许多新娘认为不坐轿车便算不上正式结婚——这种送亲轿车,照例打扮得花团锦簇,其实就是传统花轿的变体。
查看史书,用花轿迎娶新娘的礼俗,并非自古皆然。首先,“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时代。
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都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着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倘论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得方便,即论舒适和排场亦未必可比。缘此,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便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乾隆皇帝来到了河南。在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乾隆满面春风,信步而行,他在这里拜谒先贤胜迹,赏览民间风情,体察乡野民风,兴致很高。这天,乾隆伫立在中牟县衙外面的一个池塘前面,看着池塘里荷花盈盈,荷叶田田,清香弥漫,池塘旁边又有垂柳依依,清风细细,不觉心醉神驰,就随口吟诵起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吟咏西湖的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杭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说来也巧,就在乾隆沉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正好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鞭炮响亮,披红挂彩,笑声不断,热闹非凡。
原来,今天是县城里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出嫁的日子,正好从县衙门前经过,还正好遇到了乾隆皇帝。因为有皇上在此停留,是不能冒犯的,所以,衙役命令迎亲的队伍让路,若莲坐在毛驴上一听让自己让路,坚决不答应。衙役大声说:“皇上在此,小小民女快快让路。”若莲十分平静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婚姻大事,一生只有一次,在这良辰吉日,就是遇到当今皇上,俺也不会让路的!”乾隆皇帝闻听这些话,心里暗暗称奇,他没有想到小小的中牟县竟然有如此有个性的女子,就走上前去,只见毛驴上坐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妩媚多姿,俏丽动人。
乾隆看了若莲一会儿,笑了,说:“你不让路也可以,但我有个条件。”若莲问:“什么条件”乾隆说:“我出一副上联,你对一副下联,对完下联之后,你再作一首诗。如果你下联对得好,诗又作得好,我不仅不治你冒犯君王之罪,还让你坐我的轿子送你到夫家成亲,你看怎么样”若莲听了乾隆的话,微微一笑:“一言为定,请出上联。”
乾隆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道:“这上联是: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若莲听了上联,立刻对道:“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乾隆一听,拍手赞赏说:“对得好!对得好!**,再请你以黄河岸边卧着的那个铁水牛为题,作一首诗如何”
若莲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吟诗作画十分擅长。所以,她想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一首诗:“康熙令铸一铁牛,置堤镇水几十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河水难进口,无绳勒索却昂头。牧童有力牵不去,千年万载永驻留。”
乾隆一听这首诗,大喜过望,他大声说:“**不仅容貌娴雅,气质超群,而且才思敏捷,诗情不俗,小小中牟能有此才女,真是不可多得!不可多得!”然后,乾隆亲自为若莲掀起轿帘,请她上轿,并御笔亲书“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几个大字,赏给若莲,以示褒奖。从此以后,大姑娘出嫁就开始坐轿了
一、花轿迎亲的习俗是怎样的
1、在过去的山东地区,也是有着用花轿迎娶新媳妇的旧俗,而且还有“小娶”和“大娶”之分,小娶就是抬着一顶轿子前去迎亲;而大娶则是抬着两顶轿子去迎亲新娘,因此之所以有分大小,是新人家庭的经济富裕程度的一种显示。两顶花轿相比较一顶轿子当然更气派、有面子,整个婚礼的阵势也比较庞大。
2、在浙江也有用花轿迎亲的旧俗,但是会为即将要上轿新娘的身上预备许多的铜钱,当新娘出轿时犹如天女散花般的抛洒出去,寓意着把好远带去男方家,同时也是财源滚滚且有着鲤鱼撒子的期望。而且乐队吹奏的乐曲还变化多端的,并且备着两盏标有男家姓氏的灯跟在迎亲队伍的后边,然后还有两面红旗在迎风招展等的习俗。
3、其实在中国还有很多的地方曾经都有过用花轿迎亲的风俗,而且婚礼的风格也都是传统的中式婚礼,既喜庆有热闹。只不过在一些细节安排上会有所不同而已,但却都是对新人有着很吉利美好寓意的安排,希望新娘上了花轿去了婆家以后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花轿迎娶新娘有哪些规矩
1、不论前往新郎家的路有多难走,新娘的花轿在经过一路颠簸之后,花轿最好是不能着地而且新媳妇的脚也不能沾地,就算来到新郎的家门口,也是不能直接入内的,是要通过一些风俗礼仪才能进入新郎家大厅,比如:跨火盆、颠轿子几次等礼节,有许多的讲究和规矩。
2、很多地区花轿迎亲要在结婚的头一天下午就将花轿抬至新郎家放置好,到了晚上需要买一些红蜡烛放在花轿里点燃,这叫“亮轿”,而且要注意的是红蜡烛的数量必须是双数,并且要摆放成圆形。
中国自古有八抬大轿迎娶新娘的说法,八抬大轿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八个人抬的大花轿,古时候结婚讲究要明媒正娶,就是要八个人抬着大花轿把新娘子迎娶进门,这样才有面子,那么具体的八抬大轿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八抬花轿又是哪八抬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八抬大轿是什么意思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根据的。《隋书·礼仪制》记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就是轿子了。八抬大轿,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现在多用来指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
八抬大轿是哪八抬
古时候的轿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坐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四人抬",出京城"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而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
花轿的由来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谁婚后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美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