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为什么要用花轿,坐花轿习俗从何而来?

古代结婚为什么要用花轿,坐花轿习俗从何而来?,第1张

花轿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用来接亲娶亲用的轿子,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结婚坐的小轿车,属于一种代步工具,花轿轿身全部用的大红色的锦罗绸缎做装饰,有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之意。

花轿使用最初是在宋朝时期,说那是一位高官家里的世子在朝廷纷争中被对家追杀,逃跑过程中又与家丁走散,被一路逼迫到一处四面环山的山间,后处已然是悬崖峭壁,再无前进之路,他长叹一声自知命数已尽,随即跪了下来对着地面磕了一个响头,大意说着愧对家中父亲,宁愿一死也不愿被掳去做人质以作要挟家族。正欲跳崖自尽一位女子急匆匆从石头后走出来道:“公子快随我来。”女子说自己本身在山中采药,本身不想理会世道纷争,但公子那番铁骨铮铮的话着实令人感动,随即将他带到了峭壁旁的一处地窖藏身,躲过一劫的世子想到自己尚未娶亲,又为女子的善良所感动,为表感激临走时向女子承诺他日必返回山谷向她提亲。十日之后世子果真上门求了亲。成亲当日,世子为表诚意,安排八个仆人抬轿撵把新娘接回府中,轿子上的绸缎图案用十位绣娘连夜赶制的百鸟朝凤图绸缎,新娘则用大红色的锦缎盖头,因从山谷到世子的府邸路途遥远,用大红色色锦帕盖头以遮挡路上的污秽之气,到了府上世子父母安排新媳妇跨过火盆以示日子吉利红火,府上也广发糕点糖果让百姓都沾此喜气。成亲那日凤冠霞帔十里红妆好不热闹,未出阁的女子们都艳羡不已,纷纷祈祷自己将来也能寻觅得此如意郎君。后来世子的迎亲方式,百姓纷纷效仿,至此花轿习俗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一说此风源起于唐代北方士族违禁偷娶活动。东汉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儿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内进行,耻与异姓结亲。其中最称显贵而顽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与博陵崔氏、陇西与赵郡李氏这七大望族。唐高宗时,出身寒族的李义府官居宰相,欲为儿子在这七大望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相为此怀怨,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从此这七大高门自为婚姻以保持“血统”的门路断绝了。然而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束缚,照样偷偷地议婚论娶,只因不敢公然冒犯天子诏令,便取消了车马送亲、却扇吹奏等一应公开热闹的排场,改为天黑后弄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男家结婚。对此,唐高宗和唐文宗又追颁过禁止乘坐“檐子”的诏令,以免这些人家瞒天过海,但都有效一时,风头过后,又见卷土重来。中唐以后,“檐子”迎亲居然成了一种有身分的标志,连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贪慕虚荣而学样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废除,“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嫌其简陋,遂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日后再流变为花轿。从此,“花檐子”或花轿代表某种社会身分的观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舆论的认同和尊重,而诸如纳妾收房、寡妇再嫁等婚姻活动不得乘坐花轿的禁忌,也由此衍生。

一说此风源自北宋理学家程颐对传统送嫁婚仪的改革。相传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马”规矩,即女方用车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过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于三个月)后,倘相处和睦,夫家便留下车子,送还其马,叫“反(通返)马”。如果两人合不来,或因其他缘故导致婚姻难以维持,新娘便骑乘自家的马返归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从此不回夫家,准备离异。这种风气,自先秦传至唐宋,可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已嫁妇女的举止还是有一定自由的。程颐和其兄程颢并称“二程”,都是理学宗师,认为婚姻当以终身夫妇才合“天理”,反对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程颐晚年时,家里出了两件事,先是甥女出嫁未几,夫妻失和,骑马返归娘家;接着又是侄媳妇因丈夫暴卒,也骑着马一去不归,不久便改嫁他人。程颐受此刺激,一病不起,死前留下遗嘱:今后程家送嫁女儿,一概不用车马,男方须用“檐子”来迎娶,断绝“反马”之习;反之,程家娶亲,也照此办理,以此确保既嫁女子“从一而终”。程颐死后十多年,金兵内侵,中原骚乱,程家从洛阳迁居池阳,其后一直恪守祖训,所生女子,出嫁时一律坐“檐子”,夫死不归,“守节”终身。随着理学在南宋的兴盛,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渐为社会接受,“檐子”取代车马的迎亲习俗亦流行起来。其后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从此失去返归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们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巩固,俗谓“我是被你们家用花轿抬过来的”抗辩自卫之辞,就是以这种迎娶礼节为根据的。

还有一说,称此风源起宋高宗赵构的一场历险: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宁波流窜,途中遭金军拦截,冲出包围后,人已落单,惶恐间又被一片湖水挡住去路。眼看追兵将到,高宗准备投湖自尽。正巧,有个乡村姑娘在湖边浣纱,指着湖水对他说:“这里水浅,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气,我自有办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没至颈部,把头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吸气。那村姑旋将手上的白纱迎风一抖,撒向湖面,飘飘洒洒,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冲到湖边,四望不见高宗身影,喝问村姑是否见过高宗,村姑伸手胡乱指了一个方向,称高宗已经逃跑。金兵立即调转马头,朝着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远,姑娘收起白纱,把高宗搀上岸来,带他回家去换了衣服,并找船将其送到对岸。时隔两年,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站稳脚跟。随后便传旨宁波府,要求寻访那个有“救驾”大功的村姑,结果无人出头领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宁波女子出嫁,特许乘坐四人抬杠的轿子。四抬轿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鸾驾的一半规格,所以宁波人以后一直自夸他们的花轿是“半副鸾驾”。后来其他地方的人也学了样,这个风俗就此传了下来。所以迄今还有一些老辈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轿叫“四明轿子”,这是因为宁波别称“四明”的缘故。

上述诸说,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史料印证,但都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所以,新娘出嫁必坐花轿的真正原因,依旧是个待解之谜。

古代结婚要用花轿,坐花轿的习俗来源已不可考,传说赵构在逃亡途中,被一村姑所救,赵构与村姑约定信物将来求娶村姑。但当赵构安定下来,派使者去找时,发现许多家女儿有此物件,于是下令当地女儿出嫁可以坐轿(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有资格坐轿子),慢慢就演变成了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

清朝女子出嫁都要坐轿子,这一习俗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女子结婚时坐花轿在清代已经成为了一个习俗。这种花轿一般都是由红色装饰物来装饰的在表示喜庆的同时也表示当时人们对于结婚的一种重视。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用花轿来迎娶新娘这个习俗并不是自古以来都有的而是在清朝才流传开来。在更早的朝代轿子都是达官贵人才能够坐的,可以说只有身份非常尊贵的人才能用轿子来代步。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明显低于男子所以即使在他们结婚那么重要的时刻也并不能坐轿子。在唐代的时候女子结婚一般都乘坐马车到夫家。

而古代女子结婚从马车到花轿的转变是因为一个女子。当时乾隆皇帝正在河南的一个县巡游,在皇帝巡视的过程中正巧遇见了一支迎亲队伍。当时这支迎亲队伍阻挡了皇帝的道路所以皇帝的官员就驱赶这支迎亲队伍。但是当时这名新娘即使知道她挡了皇帝的道路依旧不选择让路,她就对皇帝说今天是她结婚的重要日子即使是皇帝也并不能让她让步。

当时乾隆皇帝为这个女子的勇气感到惊奇再加上这个女子是新娘子皇帝不与她计较于是就对她说如果她能够对出自己做的对联的话就让她乘坐轿子去她的夫家。要知道当时能够乘坐轿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女子就答应了乾隆皇帝。在知道乾隆皇帝给她出的对联之后,这名女子运用她的聪明才智回复了乾隆皇帝。而她对的对联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所以乾隆皇帝做出承诺让这名女子乘坐轿子去往夫家,从此之后女子出嫁乘坐轿子便成了一个非常平常的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22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