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老家,乡村人的婚俗一直是那种传统的色彩,保持着那种隆重而又悠远的乡土韵味。虽然整个的过程显得繁琐且又守旧,但是庄重、喜庆、热闹而有趣。这种传统的婚俗,也是农家田园生活里一道最为亮丽的民俗风景。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那种传统的婚恋和嫁娶方式,早已蒙上了时代的色彩,也被边缘化了。它的古朴、风雅、庄重、喜庆、热闹,正在逐渐地消褪。
老家属于华中,坐落在赣中的中部,是个以丘陵地貌为特征的地方,水稻是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农民们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它一年栽种两季。这里山青水秀,自然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达66%以上。广袤的田野上点缀着纵横交错的山丘和稻田,那些青砖黛瓦的村庄就镶嵌在其中。呈现给人的是一种炊烟袅袅的诗意,是一幅充满朦胧田园生活的画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进程里,这一方人的生活习性又形成了一方的风情。比如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繁衍生息里,老家人的婚俗就带着一种特有的地方色彩,蒙着一种传统的韵味。从前的老家人的婚姻,一般都得经过“提亲”、“定亲”这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才能让两个有缘人步入到婚姻的殿堂,结为百年之好。而撮合这种好事时,还得是媒婆这个“平台”,得让她去搭桥牵线。这里所提到的媒婆,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那种婚姻介绍所里的“介绍人”或“证婚人”,她们多数是些中老年的妇人,是那种能说会道,油嘴滑舌,巧舌如簧的人。
媒婆是一种应时而生的自由民间职业,也是一个时代生活的产物,这种人通常会游走在乡村各个村落之间,而去捕获那些正要进入谈婚论嫁当中的青年男女信息,完成自己当红娘的使命。一般说来,有了目标之后,媒婆会主动出击,而在男女两家之间穿梭往返,卖弄其嘴舌上的功夫,费尽其能事,而去游说这门难得的好事,促成这门亲事。她的这种作为,一来是要为职业谋得个人利益,二来是为显示她特有的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能耐。当然,例外也是有的,哪只能是怪她自己功夫不到家,没能把握好时机,促成又一门的好事。
农家人的说亲,不是那种盲目的选择,目标和要求也是有基本准头和条件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地域,自然知晓这十里八方的情况,也就对某家某人的情况心中有数。当然也知道谁家的孩子人品如何,模样怎样,是否诚实俊俏;谁家的境况是否盈实,是否是个旺族。而这些情况,一般都知晓得八九不离十。只是,在儿女婚配这样的终身大事上,父母最为注重和担心的还是对方的人品,是德性、是孝心,是口碑。不一定非要讲究那种什么门当户对,选择那种误送子女一生的家庭。一般来说,男方家希望找到那种贤惠、能干、知书达理、会持家的媳妇;女方家则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到一个相对宽裕的家庭,找得的女婿是个有一技之长的诚实、勤劳、勤快,有上进心的人。这样,自己的女儿就不会受气受累,也不会为今后的生活发愁操心。
乡村人的传统婚恋,一般是“父母作主”和“媒约之定”的方式。日常生活中,若是哪家大人相中了对方的孩子或是男女青年自己看中了对方,就得先过父母这关,然后再可去“提亲”,再去“定亲”。而这门好事的牵线之人,就是这媒婆了。
提亲时,一般是男方家大人请上这媒婆一同去到女方家去游说,而由媒婆将男孩和男方的家庭情况往好的方面鼓噪一番,等到女方家的大人觉得对方家庭状况和孩子的情况都不错,同意了,然后男方家才会同媒婆另选日子带上孩子,捎上些礼物到女方家去走一趟,让女方的大人瞧瞧这男孩的模样,让两个年轻人照个面,相互认识一下。这第一印象关过了,双方才会约定下个步骤,交换青年男女的“生辰八字”,看是否适合婚配。一旦生辰八字匹配,这门亲事也就有了眉目,女方家随后会组织一帮妇女到男方家去“家访”,看看男方家的生活条件好不好,家庭人口有多少,在当地的声望怎样等等。如果女方家人看后中意,对这门亲事没异议,那么,男方家随后就会带着聘礼去女方家定亲,确定这门婚事。这定亲就好比是现在的确定恋爱关系,是由男方家带着男孩去到女方家下聘礼的仪式。这聘礼一下,这门亲事也就定了,那么这女孩就是个名花有主的人,不可再说人家。这种确定了的亲事,除非中途发生意外的生变,一方感觉到对方不满意或另有隐情而提出退婚,不然,女孩只能是等着择日出嫁,当上人生中的新娘了。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生活,让繁衍生息中的乡村人在潜意识里植有一种信神信佛的烙印,而在婚恋这样的事中,自然也是相信那种所谓的男女生辰八字的匹配。在他们看来,这生辰八字关乎新人入家门后与这家人的命相相克或相适。也就是说,相克会影响到男方家庭的兴衰走向,时运及前景,乃至整个家庭的运向,会带给这个家庭灾难和不幸,是不能联姻的。这种封建思想,虽没有科学依据,可老家人非常看重这点,他们只相信这一代代的人都是在这样的选择中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么,这“生辰八字”自然就成了他们选择婚姻时衡量婚姻好坏和幸福与否的唯一说法与“标准”。
男女双方定了亲,从前两家互不相识的人就成了亲戚关系,自然会时常地走动,而这时的两个男女青年接触的机会也就会逐渐地增多。只是,那时的男女青年是少有情感交流机会和足够的时间相处的,他们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幌子多,可通过如今发达的通讯联系,那么,男孩只能是借着农忙的时节去到女方家帮忙,而表现一番,同时接近女孩,表达自己的爱意,或是在每个传统节日时邀请女孩到自己的家里去做客,住上那么几天,而增加彼此相处和交流情感的机会。等到这对年轻人的感情发展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他们自会主动向各自的父母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时的双方家长恐怕就得赶紧商定他们的婚事,择定他俩结婚的“黄道吉日”。日期一旦确定,男方会过完事先约定好的“彩礼”,然后两家会同时向亲戚朋友发出喝喜酒的大红请柬,各自准备着操办婚宴的东西。显然,这种由媒婆牵线搭桥的联姻,明显的遗留有时代的痕迹,烙有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它不仅限制了男女青年对婚姻选择的自由,而且还剥夺了个人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权力,是不可取的。
乡村人操办婚礼,一般都按当地的传统方式进行。这迎亲嫁娶一事也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而且都会安排在冬春两个农闲的时节,这样不会影响到日常的农耕,而来喝喜酒的客人也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最传统的由男方派出八抬大轿去迎亲的情形,都一一被坐轿子、骑马、骑自行车、坐小车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取而代之。如今的社会已步入到一个高度文明的时期,自然是新事新办,年轻人也有了自己的自主婚姻权力和婚恋观,他们已不再按老黄历行事,有的甚至是一见钟情的“闪婚”,俩人就去旅行结婚,然后再回来叫上两家的至亲亲人或是亲戚朋友们补办个简单的西式婚礼仪式,也就算完婚。而选定结婚的日子也没什么确定性,自己想在哪天就那天,但多数人还是会选在一些有纪念性的公共性节日而举办自己的婚礼。
要说这婚庆宴的操办,在农村可谓是盛况而又费时费力。男方家一般要大张旗鼓的宴客3天,女方则是2天半。而去参加婚庆典礼的人,除了什么舅舅、七大姑八大姨外,两代人以内的亲戚都是要请的,再就是朋友和同族里的那些亲人,来的客人甚至会达到上百桌之多。而迎接那些前来喝喜酒客人的方式也是独特的。小时候里祖母曾带着我去喝过几次喜酒,稍远的地方都是男方或女方安排人来家里接去,用的是乡村里那种最常见的独轮车。到了七十年代时期,这样的情形在家乡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我们带去喝喜酒的贺礼,一般都是自酿的糯米酒一坛或是糯谷一萝。生活条件好的亲戚自然还会有布匹、热水瓶、瓷盆、毛巾等一些其他的贺礼了。
乡村举办婚庆这样的酒席,由于接待的客人比较多,时间长,除要安排客人吃喝外,而且还要安排住处,家庭条件好的人家还会请戏给客人看。但这种复杂的情况,通常都是在内部消化。乡村的酒宴都是自办,厨子也是农村人,而那农家独特的大锅灶的烧菜手艺也是一般城里饭店所做不出的。菜肴自然以农家自产的猪、牛、鱼、鸭、鸡、豆腐、蔬菜等为主搭配而巧夺天工的。
婚庆里的喜宴,帮忙的人一般都是家族里的人。男人们一般负责帮厨和上酒上菜、接送客人,妇女们则负责作豆腐、煮饭、洗菜洗碗和打扫卫生及客人住的事情。这种红喜事,一般固定八人一桌,自家正堂的里屋安排有上席和陪席,上席是舅老爷和至亲的亲人长辈享坐的位置,其他人是享受不到这种特殊待遇的,其他屋里或门前的场地上的席桌,客人们就可随意坐啦。
酒席的开席,得先“安席”。“安席”也是一种很讲究的传统仪式,是在一番鼓乐齐鸣声的爆竹声中进行的。这时,有司仪号令,会有人去请舅老爷和族长入坐厅堂的上席,待他们坐正后,还要往他们面前的碗中进行斟酒礼仪,这些仪式完成后,这酒席算是真正的开了。尔后只见那些举着托盘,像店小二一样的人穿梭往返在厨房与酒席之间。每上一道菜,唢呐就吹奏一番,氛围自然是热烈而又喧哗。而来客们在有节奏的唢呐渲染声里,在每桌的“酒司令”督促下,一碗碗的品着糯米老酒,相互大声的说笑着,吃喝着,这场面当真是热闹之极。这期间,也许你会忽感桌下有毛茸茸的东西从腿边蹭过,那肯定是黄狗或猫在摇尾巡查,在等人们扔下的骨头,此种感觉甚是有趣。
农家的婚宴,一般8人一桌,正餐以12道菜为主,副餐通常是8道菜,最为高潮的是迎娶新娘的这天。迎亲之日,男方家一早便鼓乐四起,鞭炮齐鸣,新郎在一干迎亲队伍的簇拥下披红戴绸,穿戴一新,胸前的一朵绸缎红花特别的耀眼,犹如他本人一样焕发着魅力和朝气。等到爆竹一响,唢呐一呜,整个的迎亲队伍就出发了,一路的`吹吹打打直奔向了新娘的家里。这时,男方的家里也没闲着,家中的这头还得忙着按时辰举行“安床”的仪式,将一对新人要用的新床的四个脚用包有特殊的东西垫起并作移位,床的中央放着用托盘盛好的象征“早生贵子”等果品,一对二岁以下穿着打扮漂亮的金童玉女安坐其中,房内点燃着香烛,把个洞房渲染得喜气洋洋,吉祥达意。
按照乡俗,男方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得先用过早饭,然后才可接新娘出村。可这新娘也是不那么好接的,一般有新娘的发小或是姐妹出来为难一下新郎,闹腾一番,索要一些见面的东西,才可放人。当然,这些都是喜庆热闹里的小插曲,迎亲的队伍早有准备,是难不到新郎的。等到新娘“哭娘”的时晨一到,新娘便在唢呐声与哭泣声的渲染里而由被指定的长辈背出家门,而随同女方家派出的数十人送嫁队伍出嫁。女方家送嫁的队伍也是有讲究的,男女是按亲疏来分工的,他们将会各司其责的将新娘和那些陪嫁的东西,安全的挑运到男方家里。
一些准备停当后,这一迎一送的两支队伍混合在一起,便一路吹吹打打,彩旗飘飘,鼓乐齐鸣,爆竹震天的出发了。这阵势,难免引得过往的路人不停驻足围观,瞧个热闹稀奇,或是评说一番。新娘到达男方家后,进村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村祠。在这里,新郎新娘要进行拜祖行大礼的仪式,行礼完毕后,这新娘还得逃脱村上妇女们的一关,说是要压压她的锐气,让她懂得往后做媳妇的道理。这时自有妇人将事先准备好的锅灰往新娘身上乱抹,或是被妇人们用带刺的藤条追着打。当然,这时疼爱媳妇的新郎要机灵点,要用身体挡着,用手护着,赶快背起自己的新娘往自家跑,要不,这新娘真的是要成“灰姑娘”和“花脸婆”了。新娘背着新郎逃到家后,还需经过诸如走麻袋,过火盆之类的仪式,完后,一对新人在司仪的主持下,伴着鼓乐之声,随即行九叩之拜礼,拜完父母、天地等仪式后,方可送入洞房内。
新娘进门的第一个晚宴结束后,进行的是拜客之礼。这时,一对新人伴着鼓乐唢呐之声,对前来吃喜酒的长辈客人行跪拜礼,虽是有些繁琐,可一对新人不用去找人,自会有人号令。当然,这行跪之礼是有丰厚回报的,唱号人会记录下所有的亲戚朋友给下的“拜钱”,对他们祝福的一片心意。行拜结束后,自会有好事者会去新房捣乱一番。妇女和姑娘们也会闹着向新娘要吃的,或是开箱开柜地查看陪嫁的物品,然后好去学舌一番。小伙子们就不一样了,此时为难新郎的花样可是频频百出了,真可谓是难为了一对新人的洞房花烛夜,良宵值千金。
新娘入门的第二天早饭是散席宴,饭后所有的客人也就要返回各自的家里,年纪大的人还是要请人用独轮车去送他们。而每个客人回去时,男方的家里还是要打点的,打点的东西不外乎是一些大块的坨子肉,米糊糕等等,算作是回礼带回,特别亲的亲戚还会特意捎上一二斤的猪肉以示尊敬。客人们走后,第三天才是小俩口回娘家的日子,自是会带上一份厚礼去回敬父母大人。这就是农家的婚俗和婚宴,当真是另有一番风情,别有一番韵味,只不过它已成了我们一种遥远的记忆,消失在了我们乡土民情的风俗里。
农村结婚风俗,有非常多的讲究,其中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那么这有什么讲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中国人的文化,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
一、姑不接,其实是对于嫁出去女性的一种传统认知:
姑姑在中国的亲属里面属于比较亲近的一支,可是为什么姑姑不能接亲呢?这是因为这个人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拨出去的水。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现代人也许不是很理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的时候家族有很多的规定,一定女子出嫁之后,回家必须要经过公公婆婆的允许,也就是说作为妻子,不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够依赖以往的家庭,所以家族对于嫁出去的女孩,也不会过于看重。
二、姨不送,实际上也是一种家族的理念:
姨姨虽然是非常亲近的人,可是由于姨姨是嫁出去的女孩,而且姨姨送的话,有一个很不好的寓意:那就是媳妇接不回!其实这是很迷信的说法,可是古时候的人,都比较的迷信,绝对出嫁的女子,而且要送人的话,明显很不吉利,似乎回不了家的感觉。因此姨姨就不能够送亲了,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合上面的结束大家能够看到,姑姑和姨姨其实都是出嫁的女人,所以不能够做结婚上的一些事情,另外姑姑和姨姨是至亲,所以可以在家里面帮助操持家务,帮助完成一些结婚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基本上姑姑、姨姨也不会闲着。
结婚本是大喜之事。贴窗花,摆喜宴热热闹闹,新郎新娘一身大红,大气富贵。
各地结婚习俗中的陋习千奇百怪,各种花招,让人意想不到,无奇不有。
千百年来传统结婚习俗中,确实蕴藏着各种陋习,各个地方加以变化赋予了当地风俗。花样百出,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让新郎新娘出丑,以此种方式来试探新郎的忍耐力。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天能忍过去,就说明以后婚姻中新郎能忍辱负重有担当。
说起来好像蛮有点道理,但是在结婚之时所作所为却变成了一种冷爆力(陋习),为人不耻。
就拿当地来说,结婚当天新郎要光一只脚穿一只鞋。半条破裤子像游本昌。头上扎尖尖帽,两个痰盂挂胸前,像游街一样招摇过市。朋友行人向新娘身上扔臭鸡蛋泼脏水来考验他(她)的忍耐力。
网上报道还有把新郎绑在树上浇白酒。陋习太多都应该改一改。
一楼你搞个河南的做什么?
黑龙江的挺复杂,你不是少数民族吧,要不就帮不到了,其实你们两个可以各回家去咨询一下父母,探听一下关于两方父母对于各种礼金额度的想法,然后你们两个再商量一下,礼金额度就好办了,对于流程习俗可以邀请双方父母一起协商一下(如果条件允许)双方达成一致最好。做好计划给两方老人都看一下,确认无误最好
下面给你个黑龙江的婚俗介绍,看看,个人觉得真的挺麻烦滴。
1、先说定亲。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王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2、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3、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4、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5、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6、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7、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8、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9、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黑龙江婚俗全景
1、婚前一天新郎家会铺好床,在床下撒99个硬币,取天长地久的寓意。还要找一个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人缝被。
2、婚礼当天新娘早上化好妆,在娘家等,新郎根据典礼时间安排行程。婆家会有人贴对联,贴喜字。
3、新郎上岳母家接新娘时要用红纸包一大块猪排骨,叫“离娘肉”,也就是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用这块“离娘肉”换新娘。然后还要准备99块新的5角硬币,以及红盖头,红包。
4、接亲的人去的时候必须是单数,意思是接上新娘要成双。并且接亲的人里要有一个上了年纪儿女双全的人,那样新郎新娘以后也能沾到她的福气,儿女双全,子孙满堂。
5、新郎要接新娘,新娘家的亲友会在个个门口把住,新郎每进一个门都有人拽门,新郎会通过说好话和给红包闯过一关又一关,才能见到新娘。
6、娘家人会准备面条和鸡蛋让新郎新娘吃,吃鸡蛋的时候会有接亲的来人问新娘鸡蛋生不生,新娘要回答生,接鸡蛋生的寓意,来说新娘会为新郎生孩子。
7、吃完面来接亲的人会拿出准备好的99个5角钱硬币让新娘抓到新郎衣兜里,新娘手抓“黄金”,新郎家的亲友会喊多抓点,多抓点,而新娘家的人会喊少抓点,少抓点。新娘只能抓一把。抓硬币的寓意是抓福,抓钱,99个硬币要是新娘抓的超过留下的,就说以后婆家日子会过好,娘家日子会过不好,反之则说明娘家会过好。
8、接下来新郎要为新娘扎红腰带,新郎自己已经扎了。红腰带就是一块红布,新郎把它叠好,在里面包上100元钱,就是说以后小两口的日子会越过越有,“腰缠万贯”。
9、接下来新郎要为新娘穿鞋,可红鞋会被新娘的亲友藏起来。新郎要到处找鞋,找不到的时候就要用红包上亲友那赎鞋。
10、找到鞋后新郎要给新娘穿鞋,然后给新娘盖上红盖头抱新娘下楼。
11、新娘的家人为新娘包四个大红包,里面包上陪嫁给新娘的东西,还有红盆等东西,包陪嫁东西有专门的印着喜字的红布。
12、到新郎家新房后,新郎的亲朋会拿着五谷杂粮打新郎新娘。还有人专门接过娘家人手中的东西。进门以后会有娘家人帮忙铺床,被子里有红包,找到红包,铺好床,新郎新娘要坐在新床上,被子下用红纸包着一把斧子,新郎新娘在两个坐福垫上坐福。
13、一对新人坐在斧子和坐福垫上,包含着很多祝福,祝一对新人一生有福,福气一直在身边。
14、然后新郎的姐姐或妹妹会用一个红盆端来水,盆里有8个硬币,和两个葱,新娘要用它来洗手,洗手时要给红包,把红包塞端盆的人嘴里。盆里放葱的涵义是,以后生的小孩聪明。
15、在新房里要给公公婆婆行礼,给婆婆吃糖,给公公点烟,公公婆婆要说一些祝福的话。
16、最后到酒店举行典礼,走上红地毯。对公公婆婆行礼,改口叫爸妈。公婆会给改口钱一般是1001或10001,取千里挑一和万里挑一的意思。新郎对岳父岳母改口叫爸妈,岳父岳母会给一样的钱,表示同样的意思。
17、接着就是交换戒指,喝交杯酒,敬亲朋好友,婚礼也就完事了,新郎新娘开启婚姻的旅程。
饭店举行婚礼的行礼仪式
饭店行礼——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由证婚人、主持人作吉祥祝福,然后大宴宾客;方便又有效率,也不失热闹。而一般在喜宴上的仪式如下:
1新郎、新娘在宴会厅门口迎宾;
2证婚人、介绍人、来宾、主婚人及亲属入席;
3结婚典礼开始,奏《结婚进行曲》;
3男女宾相引新郎、新郎入席;
4司仪主持结婚仪式;
5证婚人发言,宣读结婚证书;
6来宾代表发言,祝贺词;
7新郎、新娘交换信物;
8开香槟酒、切结婚蛋糕、喝交杯酒;
9双方家长上台,家长代表发言,祝贺词;
10新郎、新娘相向双方家长三鞠躬,向来宾三鞠躬,相互三鞠躬;
12举杯,司仪宣布宴会开始;
13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退席;
14仪式结束。
随着农民收入逐年增多,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虽然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很多农民也只是食能果腹,略有结余而已。然而,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中,彩礼之风却很盛行,彩礼已经成了压在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有的农民在儿子一出世时,就开始为儿子积攒婚事的费用。对许多农民来说,为儿子结婚的花费是他们这辈子不得不花费的最奢华的“超前消费”,针对农村婚嫁彩礼多的现象近日记者到我市几个县做了深入采访。
漂亮新娘彩礼多
农历4月24日,八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我市大名县北贾庄村李连良和吕彩香就忙呼开了:“小刚,赶快把唢呐班叫醒,随车去接新娘。”“亮子,赶快把酒肉菜都搬上车。”“摄像师呢?不是说好八点准时到吗,怎么到现在还没来?”“多拿几条烟和糖果,免得让人拦车不让走。”……
一阵忙呼之后,八点30分,车队终于浩浩荡荡去接新娘了。
今天是李连良小儿子李宏斌大喜的日子,然而李连良夫妇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个准新娘长得很漂亮,儿子也和她情投意合,本想多花点彩礼钱也就算了,毕竟娶个漂亮的儿媳妇也是件光彩的事。但没想到女孩这么舍得要彩礼。见面礼2000元钱,小礼1000,大礼12000,加上买衣服,逢年过节送的节日礼,又是近万元。他们本想退了这门婚事,可农村也有农村人的规矩,退婚的话,彩礼钱一分也要不回来。何况媒人是他们的一个至亲,说出来的话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以后没法见面!29号的婚期,20号女方又非逼着要买一辆摩托车,不然婚事延期,望着满朋宾客,李连良只好一咬牙,贷款5000元钱买了辆摩托车。
李连良的大儿子李宏强是5年前结的婚,房子是现成的走廊房,花费不到3万元,但那也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李宏斌光盖楼房就花了4万多元,彩礼又是4万多元。大儿媳整天对人说自己命贱,不知是没有弟妹长得漂亮,没有人家值钱,还是她丈夫是捡来的。
泪,只能往肚里咽,李连良夫妇时常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垂泪。盖楼房的钱是两个女儿的彩礼钱,有心让她们出嫁时带走,却因小儿子的婚事花费太高,有心无力。大女儿出嫁后因此备受丈夫和婆婆白眼,这使他们夫妇每想起来心里就像针扎了般的疼痛。彩礼的钱几乎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刁蛮新娘临阵耍威
“该到了吧!怎么还不回来!”李连良喃喃自语。忽然,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沉闷,李连良连忙那起电话:“喂……”
“爸,小玲就是不上车,非要2000元钱上车费,我们都没带那么多钱呀!……”
“她到底想干啥?你问她来俺家还过不过日子了?”不等儿子说完李连良就已经暴跳如雷。
“不行呀!爸,我什么好话都说尽了,她说人家都有上车礼,她又不是比别人少鼻子缺眼睛的,为什么不给她准备,认为我们家看不起她,正在这哭得死去活来呢。”
“本来不是说好大礼12000元全部都包括了吗?得,这时候跟她是没道理可讲了,给还不行吗?我这就去筹钱,你让她赶快上车。”
李连良打着手电灯敲响了侄子的大门:“颜涛,你这弟妹难缠的很,非要2000元上车费,你看这……你……”“三叔,我知道了。”说着叫老婆去拿钱。农村人有钱一般是不往银行存的,都在家里放着才塌实,不然这三更半夜的,李连良还真没法筹到钱。李颜涛老婆虽然心不甘情不愿地去里屋拿钱,但临走还不忘提醒一句:“三叔,你有困难找我们不能说不帮,你上次借的6000块钱还没还呢,我们家花钱的地方也多呀!”
拿到钱后,李颜涛骑着摩托车飞快地向新娘家驶去。
墙上的摆钟不停的摆动,时间就在它的晃动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分分秒秒地过去了,新娘那边仍没有任何消息。
李连良眼睛不停地瞄向桌上的电话,希望听到铃声,但又怕听到。
迟到的新娘
终于电话响起来了:李连良急忙抓起电话。电话里传来李宏斌疲惫不堪的声音:“爸,我们本来已经走一段路了,可小玲她又回去了。”原来,按照当地的规矩,新娘要一个至亲压车送一程,大概一公里的路程。接亲的人要给这个送亲人一个红包,红包至少要包200元。新娘的三个侄子都去送了亲,但李宏斌他们只准备了一个红包,新娘一气之下又走了回去。现在他们还在僵持着,非要一千元送亲礼,不然就是不上车。
李连良浑身哆嗦着发不出一点声音,好一会他才缓过气来,连恼怒的气力都没有:“我给,我什么都给,我欠了儿女的债,我还!还有什么条件让她一次说完吧!全部照办。”
送亲礼、过桥礼、下车礼……加上路人拦新娘车索要的烟和钱的费用,花费近3000元。上午11点新娘车才缓缓而来,所有宾客亲友都早已等得不耐烦了。
新娘到门口时,鞭炮才有气无力地开始放响。在新娘和新郎拜堂的时候,新娘的大嫂和小姑都厌恶地盯着她,脸上的颜色像开了染缸。无论去接亲的人还是在家等亲的人,谁都没有了乱新娘、闹洞房的心情和兴致。
中午12点开席时,亲友们风卷残云,一会就把满桌的酒菜一扫而光,之后便不愿再多留一分钟。
一出李连良家门,女客们就议论开了:“张家的这个小媳妇人长的出众,这彩礼也要得毫不含糊。”“看她以后再这家里怎么过日子,她这小姑和大嫂也不是省油的灯,不会给她好颜色看的。”“别说人家了,我们自家的媳妇还不知道怎么娶呢……”
李连良告诉记者,摄像、租婚纱、租车及招待客人的38桌酒席等加在一起,一共花费了6000多元,把楼房和所有彩礼算在一起大概有8万元,算上挪用两个女儿的彩礼钱,他们要还债6万多元。“还好我就两个儿子,如果再有一个的话,我真要投河了。”
李连良今年63岁,患有肺病已有5年,一直拖着不肯治,沉重的负担已经压弯了他曾经健硕的脊背。吕彩香62岁,关节炎和胃病整整伴随了她15年,痛时吃点药,轻点又去捡破烂。常年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使她看上去是那样虚弱,1米65的身高,体重竟不足40公斤。
4月29日,还没有喝新媳妇一口茶的李连良夫妇就早早地起床,背起了行囊,赶第一趟车去山东一个城市打工。他们的两个儿子都还沉浸在美梦中没有醒来,只有两个女儿哭着和父母依依不舍地话别。
从8年前开始,李连良和吕彩香就在那里讨生活。“我收破烂,老伴因为不识字,又不认得秤,只能捡些有用的破烂卖。晚上我们就一起在夜市摆地摊。一月大概能挣一千多元,去掉我们最基本的生活费,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大概6年后就可以还清债务。”
天刚蒙蒙亮,浓浓的雾气,打湿了迷蒙的早晨,也打湿了李连良夫妇的头发和衣服。在北贾庄村那条并不宽阔的乡间小路上,李连良和吕彩香相互搀扶着,艰难蹒跚地走着,慢慢地消失在小路尽头,消失在那茫茫晨雾里。
沉重的负担
彩礼的存在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国家民政有关部门调查数字显示:仅1978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元增加到2476元,增长约624倍。然而这期间彩礼的额度却由上百元增加到了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彩礼的增长幅度显然是不成正比例的,婚姻缔结过程中高额的彩礼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
彩礼的存在使得原本是纯洁的婚姻关系带上了“铜臭”的气息和买卖的性质,并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因彩礼问题引发的纠纷频频见诸于报端,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与李连良同村的一位贾姓村民说,她家今年新盖房子就是为了给儿子“说媳妇”。她说,当地小伙子娶媳妇花费太大,从男女双方见面、下彩礼、定婚期到举行结婚典礼,每走一步都得花几百甚至数千元,加上盖新房的花销,至少也要两三万。按当地风俗,只有盖好房子,才会有人介绍对象。继而从媒人登门开始,步步都离不了钱。男女双方见面有“见面礼”;女方有意,男方就要下“聘礼”;之后便是定婚期,买礼服,简直花钱如流水。结婚那天花样就更多,几乎新娘每走一步都是钱……
“现在的彩礼‘行情’是少则两三万元,多则四五万元。”一位农民感叹地说:“我的儿子去年‘十一’结的婚,前后算下来娶这个媳妇共花5万多元,主要花销是婚礼当天要上下车的红包、出车队、请摄像师、租婚纱、亲朋吃婚宴等,再加上订婚时的各项支出。哪一项都得花钱,掏不出钱就得去借。”
在农村一些地方,为了能娶上媳妇,有的家庭干脆让孩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在外辛苦打工一年,挣的钱还不够送一次彩礼。
“彩礼”生存的土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基础,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在择偶领域中也流行着一种“资源交换论”,如用较高的经济地位可以换取显赫的社会地位,容颜较好可以用来交换金钱甚至权力。从互惠标准来看,在婚姻的缔结中,男方明显处在受惠一方,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仍是从夫居,女子出嫁后,到男方家里居住,成为男方家庭劳动力的一份子。女方向男方索要一定的彩礼聘金,以补偿养育女儿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从公平标准来看,由于我国男女性别比的失衡,在婚姻市场上女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而男方则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在婚姻的交换过程中,女性在性资源、情感资源上处于明显的优势,而男性要想获得这些资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的或社会政治的代价,彩礼便是其中的一种,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种。
我市一位负责结婚登记的民政干部告诉记者:60年代,农村青年花200元钱就能结婚;80年代花销一万元左右;如今是3万元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实施计划生育,农家的孩子少了,人们肯花这些钱;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农村婚姻遗留下来的旧的传统风俗仍未破除,许多家庭“宁肯受罪也要面子”,助长了婚事大办、送彩礼等讲排场、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
有效的介入和干涉
彩礼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与农村现代化进程是不相协调的,轻者来讲它将影响到当事人婚后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重者来讲它可能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机制和措施,对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中彩礼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行有效的介入和干涉,以期扭转这种不良习气,促进现代化新农村进程的顺利进行。在这些具体的介入机制中,首先也是根本的是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增强其自助能力,才能使她们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不再依靠男性的经济收入而生活,唯有这样才能使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彩礼丧失存在的理由,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新的婚姻法和婚恋观念,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行恋爱婚姻自由,取缔包办婚姻,对于各种媒人介绍的婚姻给予有效的引导,使各种不良婚姻习俗无所遁形。”广平妇联负责人曾针对农村彩礼盛行之风提出她的看法。(应被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使用了化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