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请高手翻译

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请高手翻译,第1张

出处: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 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意思是:王尊这个人啊,为官三年期间,一会说他贤良一会又说他奸佞,岂不是太过分了?

  刘基籍贯的两种说法:A,青田县南田(今属文成县)人;B,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

  两种说法中B说法的理由是刘基故里南田在1946年已划归文成县,所以刘基应该是文成县人,其实这种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

  理由一,文成县是刘基逝世570多年后才划青田、瑞安、泰顺三县的部分地区(包括南田)以刘基谥号为名“组建”而成的,刘基出生时根本就没有文成县的存在,它与刘基没有历史上的关联。

  刘基当时的出生地是青田县南田乡,这是史实,在相关历史记载中都有记录。

  理由二,刘基是历史人物,注释历史人物应当注重史实。

  因为历史事实是不可改变的,而现代事实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不能用“可以改变的现实来注释不可改变的史实”,否则就会造成歧义,造成不符史实、现实改变史实的现象,使后人在了解该历史人物时产生差错。原属青田县的刘基故里南田于刘基死后570多年被划归文成县,这就是已被改变的现实,如果南田乡以后还会被划归别的某某县,难道刘基又要成别的某某县人吗?

  理由三,历史人物属过去完成时,不能“与时俱进”。

  刘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籍贯和其经历、事迹一样都已成为过去完成时而不可能“与时俱进”。说法B就是犯了让历史人物与时俱进的错误,如果依照这种说法,我国唐代诗仙李白就不是中国人了。李白出生地唐代的碎叶,现在属吉尔吉斯坦,难道李白是“吉尔吉斯坦”人?!再比如,左权将军1942年战死在山西辽县,为纪念左权将军的抗 日功绩,同年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但我们不能就说左权将军战死在左权县吧。

  理由四,青田县是刘基人生中从出生、成长到归隐、逝世不可割舍的部分。

  刘基曾留下“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的诗句,人称刘基是“刘青田”;刘基能成为“王佐”、“帝师”,其“基础学业”是在青田石门洞修成的,石门洞有刘基祠,这事在郭沫若的诗中也提到;在青田至今人们还尊称刘基为“国师”;刘基的传说和影响在青田更是不必细说了。

  说刘基是青田人并不仅仅因为在过去或刘基生活的年代南田是属于青田县管辖,更重要的是从文化背景上看刘基也是纯粹地道的青田人。说刘基是文成人,就等于剥离了刘基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渊源关系,刘基的籍贯只有与青田相连,其历史背景才是真实丰满的。

  当然,南田划归文成也是事实,有关书刊典籍在介绍或注释刘基时,在确定其是青田人的前提下也应该就其出生地南田的现今归属作一个说明。

  我们都知道,括号的作用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附加说明,说法B就是以现代事实为主要内容来注释历史人物,而历史史实则成了附加说明。历史人物当以史实为主,说法A就是尊重史实,以史实为主来注释历史人物,以现实来给该人物作补充说明,不论从意思上还是表述方式上,说法A都比B正确。

琼鹏化羽,九万里,叹穹苍。何所哉,何所惜,众生皆可出,敢与佛祖比肩翼,振翅环宇,一世我为尊

琼鹏化羽,九万里,叹苍天。为什么呢,什么可惜,众生都可以出,敢与佛祖比肩翼,振翅膀环绕着宇宙,一辈子我是尊

顶礼弥勒佛!

南无弥勒佛!

这尊佛像很慈详庄严,供起来吧,功德无量。

佛像和观世音菩萨像,都适宜供在你认为最庄严圣洁的地方。面前摆一张供台,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后就供上一杯饮用水,然后烧上一柱清香。有条件的时候供上一些水果鲜花。礼佛拜佛关键是要诚心,礼仪和规矩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把佛像放在自已认为最庄严圣洁的地方是表达诚心的一种方式。其次是拜佛的次数,坚持每天供水、供香是为了日积月累地勤积功德。

  古文观止 卖柑者言

  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于子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托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全文对照翻译

  http://phhualiansmjkedumy/bc/klasik/lang13/lang1319htm

  杭州有个果贩子,很会贮藏柑子。虽然经过一冬一夏,柑子仍然不会腐烂,拿出来还那么鲜灵灵的,质地像玉一样晶莹洁润,皮色金光灿灿。可是剖开来一看,中间却干枯得像破棉败絮一般。我很奇怪,就问他:“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你这样骗人也太过分了!”

  卖柑子的笑着说:“我卖这样的柑子已经好多年了,靠着这一营生过活。我卖它,人们买它,从来没听到什么闲言碎语,为什么偏偏只有您不满意而忿忿不平呢?世上骗人的事多着呢,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我的先生,您不想想看!当今佩戴虎符,高坐在虎皮交椅上,那些威严的武将,像是在保卫家国,他们真的就像孙武、吴起那样有韬略吗?那些峨冠博带的文臣,很像是气宇轩昂的栋梁之材,真的能像伊尹、皋陶那样建功立业吗?盗贼四起,他们不懂怎样抵御剿灭,生灵涂炭,他们不知怎样赈济解救;官吏枉法,他们无法挟制禁止;法纪败坏,他们不知该怎样整顿治理。白拿俸禄耗费国库而不知羞耻。你看他们,坐高堂,骑骏马,沉醉于醇酿,饱食着鱼肉。哪个不是威风八面令人望而生畏,气势显赫而不可一世!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似金如玉,内里却是破棉败絮呢?如今您对于这些事视而不见,却专门来挑剔我的柑子!”

  我默默地无以回答,回来后细细考虑他的话,觉得池很像诙谐滑稽的东方朔一类人物。莫非他果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是借柑子来讽刺世事的吗?

  字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字伯温,明国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

  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著作有《郁离子》等,《郁离子》全书二卷,凡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主要是针砭时政的语言或故事。其文构思精巧,文笔犀利,富于情趣,发人深省。作者借假托人物郁离子之口,发表对社会、世态人情的看法。有些见解,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刘基故居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郑青田。因为县尊是平民百姓对县令的尊称,而在电视剧《梦华录》中的县令只有郑青田,郑青田是钱塘县县令,在剧中私开海禁谋钱财杀人灭口,是一个小反派。电视剧《梦华录》讲述了三个女人经历各种困境,携手勇闯汴京,并在皇城司指挥使顾千帆的帮助下,最终姐妹齐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永安楼变成汴京最大酒楼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30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