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婚礼筹备流程
1婚礼筹备
1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12确定婚礼预算
13草拟客人名单
1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15确定伴郎、伴娘
16确定婚礼证婚人
2婚礼前准备
2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11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
212发喜贴给亲友
213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214亲友出席确认
215确定婚礼当日辅助人员、明确分工(男女双方协调、酒店协调、爆竹燃放、酒店迎宾、婚礼签到,喜糖发放、婚礼现场及酒店洞房布置、婚车、摄影、摄像)
216绘制喜筵现场草图,标明各桌亲友
217男女双方迎宾及新郎新娘熟悉喜筵现场草图及各方亲友就座方位
218制作喜筵席卡
219制定婚礼计划书、确定相关人员名单及****
22结婚物品采购
221新家布置用品
2211家电、家具
2212床上用品
222婚礼用品订购
2221新郎新娘婚纱礼服
2222结婚戒指
2223新娘化妆品
2224喜贴、红包、喜字
2225红绸带、彩带、拉花、易拉炮(或花瓣)、彩色气球、蜡烛、阔双面胶及透明胶带、喜庆用品、全套喜字、冷焰火(视情)、签到簿
2226烟、酒、饮料
2227糖、花生、瓜子、茶叶
2228数码相机内存卡或胶卷
2229鲜花、水果
23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231新娘开始皮肤保养
232新郎剪头发
24布置新房
25确定婚礼主持人(或婚庆公司)
251就婚礼当天计划与设想与之沟通
26婚宴预约
261估计来宾人数
262估计酒席数量
263选择婚宴地点
26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26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26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267预定酒席
27婚礼化妆预约
271选择化妆地点
272与化妆师沟通
27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27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28婚庆车辆预约
281确定婚礼用车数量
282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283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及所需时间
284预约婚车
29婚庆摄像预约
291确定摄影、摄像数量
292选定婚礼当天摄影摄像人员
293安排摄影摄像分工
294准备摄影像器材
295预约摄影摄像
210其他
2101调换崭新钞票
2102确定压床儿童
2103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准备客房
3婚礼前一天准备
3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11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12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31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314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315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316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准备情况
32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321主证婚人发言准备情况
322父母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3来宾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视情)
324迎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32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3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331最后试穿所有礼服
332将婚礼当天要穿的所有服装分装口袋
333准备两瓶假酒
334准备婚礼当天置于洞房内的新郎新娘快餐干粮以及来宾的饮料、水果、鲜花、一次性杯子
335最后检查所有物品并交于专人保管,并开具物品清单
3351新娘的新鞋
3352戒指
3353红包
3354要佩戴的首饰
3355新娘补妆盒
3356糖、烟、酒、茶、饮料
3357焰火道具
34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341新郎新娘反复熟悉婚礼程序
342预演抱新娘动作
343预演婚礼进行台步
344预演交杯酒动作
345放松心情,互相鼓励
346注意睡眠,早点休息
4婚礼当天流程
41化妆
42婚车、摄影、摄像到达时间最后确认
421车辆安排
43迎新娘
431到新娘家
4311新郎准备好鲜花、红包
4312出门前告知新娘
4313抵达前10分钟告知迎亲爆竹准备
4314进门前新娘亲友提问阻挠(可有可无)、塞红包吧
4315新娘提问、新郎承诺
4316新郎给女方父母敬茶、合影
4317桂圆、莲心、红枣(水浦蛋)汤(视习俗)
4318出门前新娘向父母告别、新郎向女方父母承诺 、女方父母祝福语
4319爆竹准备
432到新郎家
4321抵达前10分钟告知迎亲爆竹准备
4322男方父母准备见面红包
4323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合影
4324桂圆、莲心、红枣(水浦蛋)汤(视习俗)
4325出门前向父母告别、男方父母祝福语
4326爆竹准备
433外景拍摄
44酒店准备
441将糖、烟、酒、茶、饮料、喜庆蜡烛等带至酒店婚房
442酒店婚房布置
443最后检查酒席安排、音响、签到处等细节
45酒店迎宾
451新郎新娘到酒店休息,补妆
452签到处人员就位
453迎宾人员门口就位
454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46婚礼仪式(视婚庆公司安排)
461主持人准备、音响准备、戒指准备、花瓣、彩带准备
462奏乐,新人入场,彩带(花瓣)
463主持人介绍
464主婚人致词
465新人父母上台
466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
467双方父母代表讲话
468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
47婚宴
48闹洞房
49离开酒店前清点所有物品
5婚礼项目结束
51 伴郎伴娘率筹备组另寻别处进行项目总结
相关仪式:
摸喜蛋、小孩子压床(视习俗)
1、东北结婚风俗有哪些。
2、东北结婚风俗流程。
3、东北结婚风俗彩礼。
4、东北结婚风俗。
1东北结婚风俗有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新郎进门后,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东西,新娘要把新郎的鞋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进行下一步。
2结婚是指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
3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4一、送亲按照东北结婚习俗,所谓“压车”指的是新娘的弟弟是必须要出去送亲的,“压车”时新人需给一个大红包,另外在送亲的时候新娘的妈妈是不能送嫁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5结婚按照东北习俗,在结婚当天,新娘进了男方家庭的门,就需要改口,要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而爸妈也会给一封改口大红包。
6当新郎新娘进入婚房的时候,就需要吃花生红枣象征着早生贵子,另外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
7这就是结婚的整个流程了。
8回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回门的风俗是一样的,在结婚后三天新郎要陪着新娘会娘家,同时在太阳下上前要回到男方的家中,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说起来结婚这件事情,无论是从哪里来看都透露着喜气,但是随着如今风俗被曲解,婚闹这种事情,在很多地区都有所发生,先不说在结婚的过程当中,新娘与新郎会因为婚闹而遭受一些不合理的待遇,包括新娘的朋友伴娘,也会在婚闹过程当中演变成为大家的娱乐对象,而且要知道,无论是新娘在结婚过程当中,还是作为没有结婚的伴娘,都算得上是婚礼的主角,可是如今却遭到捉弄。
东北婆婆霸气守护儿媳妇最近就有这样一位霸气的东北婆婆,在视频当中走红,并且让很多儿媳妇都非常羡慕,这位东北婆婆在自己儿子结婚当天,手拿一个木棍,守护着自己的儿媳妇,阻止这种婚闹,仅仅是这样一种行为,就令很多人都比较温暖,这种守护不仅仅是对婚礼秩序的维持,也是对于自己未来儿媳妇的一种尊重,同样也能够看得出这位霸气的东北婆婆,是一位三观非常正的人。
婚闹是陋习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婚闹其实就是一种陋习,结婚原本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有时就是因为存在婚闹,让新郎和新娘两个人不欢而散,甚至有的时候还让新娘和伴娘之间连朋友都做不成,更有甚者在某些地区,婚闹的主角甚至是男方以及女方的父母,在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丝毫看不出一点的幸福感和尊重。
这一幕令人羡慕而在看到视频当中这位东北婆婆以后,不由得令人内心当中升起一种安全感,因为大多数婚闹的主体都是新娘或者是伴娘,而作为婆婆而言,为了让儿子的婚礼正常进行下去,大多数都会选择默认,一些参加婚闹的人,看到男方父母不闻不问,有的时候反而会变本加厉,而这位东北婆婆用实际行动来阻止,不仅让看到视频的人竖起大拇指,也让在场的所有人,看到这位婆婆对自己儿媳妇的重视,而这位婆婆能够霸气的护着自己的儿媳妇以及儿媳妇的朋友,足以见得这位婆婆对儿媳妇的认可和尊重。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尊重这个词汇非常重要,而尊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适度的玩笑或者是打闹能够促进感情,但是当这种打闹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陋习,那么就已经到了应该改正的时候,而不是一味的纵容。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