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是枣庄市市辖区之一,在枣庄市东北部,东与临沂市的苍山县、平邑县接壤,南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为邻,西与滕州市毗连,北与济宁市的邹城相接
婚姻
1986年后,旧时的一些婚嫁习俗有所抬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乡高聘礼、高陪嫁、大操大办之风渐盛,给一些家庭在经济上造成很大负担。许多青年婚配不再强调学历和出身,而经济收入和职业成为男女婚配的重要条件。离异和丧偶再婚大都能得到亲属的理解和支持,老年人再婚也逐步被社会认可,新观念和新时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一、提亲
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介绍人熟悉男女双方情况,主动为其撮合,或受一方委托为其提亲。此种方式先由介绍人与其本人或到男女双方家中介绍情况,双方认为条件合适时,再安排双方见面(这叫“小见面”)。如双方无异议,男方备礼品由介绍人陪同前往女方家做客(这叫“大见面”),其目的是让女方家人相看。女方家人看中后,择日去男方相家。相家时一般由亲属陪同,只要无异议大都在男方家吃饭。此后,介绍人联络双方择日“订新”。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为求名正言顺,托一熟人作介绍人,此种提亲只是形式上而已。20世纪90年代,男女青年活动范围扩大,彼此与外乡人接触多,经商户个体户增多,给男女青年提供自由恋爱的场所和条件。自由爱恋一两年后就登记结婚。媒人已无用武之地。三是由大众专媒、婚姻介绍所承担提亲职能。经介绍人提亲的男女首次见面后则自行约会,对对方品性、家庭、职业、兴趣爱好作深入了解。父母包办婚姻的旧习基本消失。
二、打听
打听也叫“巴聆”。女方打听男方重于男方打听女方,女方家庭调查,了解男方家庭的“过相”,即日子过的怎样,为人处事怎样,男子长相怎样等。男方“巴聆”,只是女方长相、作风等。“巴聆”从媒人提亲后开始进行。“巴聆”方法多种多样,特别对男方家庭不了解的一定调查清楚。“巴聆”在保密情况下进行,调查了解男方邻居、同事、亲朋,特别是本村女子出嫁到该村的。为此男方家庭在此期间表现为特别好,他们预计女方要去“巴聆”谁,事行打个招呼,希望能“言好事”,“别攘刺”。他们深知“一句坏话破红门”厉害。“巴聆”大都附带进行,极个别的采取“私访”这种特殊方式进行。
三、和年命
在男女提亲过程中,其中还要看属相和不和。此项迷信活动,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减少,绝大多数男女双方不再计较对方属相,但此风未能根绝。
四、定亲
男女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即可定亲。定亲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书面定亲即将家中长辈和辈分、姓名、年龄等写在红纸上,名“贴”。部分地区另纸写儿女姓名、年龄、属相以及“年瘐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之类文字,名“柬”。然后由介绍人转交双方,男方要给女方礼金,农村多采用此方式。口头定亲即男女双方(包括家长、儿女、直系亲属等)约定时间聚会(会亲),以交谈方式定下。地点一般选在男方,由男方设宴款待,并给女方见面礼。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定亲礼金逐年增长。20世纪80年代500~1000元,90年代2000~6000元,少数条件优越者增长到9000~10000元,个别定亲礼金达1001元,寓意“万里挑一”,女方往往退还一部分以示客气。部分城镇男女定亲,男方除给礼金外,还要购置“三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
五、娶亲
娶亲前男女双方先商议结婚时间、彩礼多少、嫁娶议程、接送方式等,称“议婚”。议婚由双方家长、子女直接出面交换意见,有时须介绍人从中协调。达成共识后,男方要付给女方一笔彩礼,办理登记手续。女方置办嫁妆,男方则要装饰洞房,摆放家具(若女子陪送家具,也有提前送到的),床(炕)铺一新,门口贴对联。娶亲时,一般由男方去接,女方嫁前多由姑嫂操持摆盒、装柜、交待婚仪事项、传授新婚之道。届时,新娘身穿嫁衣、外罩凤冠霞帔、头顶蒙脸红子,呜咽上车出门,放鞭炮,送至村外。20世纪80年代初,坐马车或骑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乘拖拉机或农用车。20世纪90年代,多用小轿车。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嫁妆同时送到。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婚、新郎步入院中,司仪主持婚礼仪式。之后,新娘入洞房,围观者随即涌入,名曰“闹洞房”。是日,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女方客人与贺喜亲友,城镇宴客多在酒店。结婚之日,常伴有迷信色彩的事,主要有:新娘不下订;娶亲途中如遇丧事,可将预先准备好的酒杯打碎,以求“破解”;轿车进村时转东不转西、转南不转北;忌损坏洞房物件;晚上洞房内禁止熄灯,新郎新娘忌亲手关六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青年男女拍婚纱照、结婚录像已在城乡普及。
特殊婚姻
一、女娶男
旧俗谓之“倒插门”。为贫困所迫,无力婚娶的男子方走此路。政府提倡女娶男,并从住房、生育、升学、招工等予以照顾。婚姻由青年人自己作主,婚礼如常,子女随母姓。改姓改名,老人故后,归留可自主商定。
二、娃娃媒
男女幼童时期,父母即予议婚,下启为其订下婚姻。日后,节日庆幸,双方相互往来,女以婚后称呼男方亲人,男方违约,听任女方咒骂吵闹;女方弃约,退赔彩礼了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山区人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婚姻愈来愈少。
三、换亲
多发生在农村贫困家庭,男子年龄大,或丑陋有缺陷,或无力支付彩礼,则由家长包办,双方以妹换妻,亦有三方转新。此俗虽有所禁,但未根绝,故逼亲、抗婚事件仍有出现。
四、男女私奔
多为本村近邻男女自由恋爱,一旦遭家庭干涉,缓和无望,男女结伴逃往他乡,或藏匿亲友家中,成亲后请人向两家说和,方能回归故居,谢罪认亲。
七十年代,农村待客的最高标准就是“八大碗”。那时一提“八大碗”,会令那些流着鼻涕的孩子直流口水。如果想请某人办什么事而某人又不痛快,则会说“怎么着?还非得‘八大碗’请你才行啊?”,可见“八大碗”的待客标准之高。那时的“八大碗”里没有整鸡和整鱼之类的大菜,但大碗的方肉和片肉就足以让人感觉到这桌菜水的丰盛了。进入八十年代,“八大碗”被“十大碗”替代,多出了鸡和鱼两大菜来,此时再用“八大碗”待客,便会被人看作小气了。
小时候坐了不少席。农村谁家有喜事,不管日子穷富,乡里乡亲的都会封上三块五块的礼,喜主家自然要摆席请客的。那时父亲在村里做会计,算是个文化人,人缘广。村里人家的喜事往来基本不落下。可每次父亲都把这坐席的机会让给了我。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坐席耽误干活,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想让长时间沾不着荤腥的我“拉拉馋”。说白了,好东西大人舍不得吃啊。
农村坐席的规矩挺多的,不象现在坐在桌前想吃啥叨啥。每桌坐八个人,辈分最大者坐在上席,辈分最小者坐在下方,且要负责给上席的长者倒好水和酒。八大碗主菜上桌之前,会先上四个小菜。酒也随之一起上来。这时候就正式开席了。
尽管桌上的菜香诱得你直咽口水,但小孩子是要忍着的,坐在上席的长者不说“来,咱叨着”,谁先动了筷,会被斥为“没出息、少教养”,长者会冲你直瞪眼睛的。看着大人们陆陆续续的举筷“出击”了,这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夹起菜美美地放在嘴里。当长者吃完第一口菜,举起筷子来说“来,咱再叨”,然后再挥着筷子再来“第二趟”。长者的筷子指向那个菜,一桌人的筷子会齐唰唰地奔向那个菜,是绝对不能乱来的。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叨上两次,长者就会放下筷子,然后大人们说话聊天。
也许正因为这么多的规矩,小孩子坐席没有人愿意和老年人在一桌。如果碰巧了一桌全是孩子,那这桌就热闹了。没有人去发号叨菜的使令,也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话,筷来筷往,上来一个菜吃一个菜,等下一个菜端上来的时候,前一个菜早已吃光。八大碗上齐了,很快就碗碗见底,风卷残云一般,那叫一个爽快。
小嘴吃得溜滑回到家,大人看着心里也高兴:“嗯,孩子解馋了。”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坐席是一种待遇。家里闺女出嫁,请谁去送亲,谁心里会美滋滋的。约定成俗,一家嫁女,没出五伏的家族中每家至少去一个送亲,亲近些的可以多去几个。不管嫁妆多少,不管用得了用不了那么多人去抬,该去多少还是要去多少。为的就是让至亲走近的人都去享用一顿丰盛的酒席。
每当有送亲的这等喜事,往往一宿睡不好觉。天刚放亮,送亲的人便陆陆续续来到喜主家里。此时,主人早已烧好了一大锅面疙瘩汤,作为招待送亲乡邻的早餐。尽管在整天喝地瓜糊糊的年代这也算是美食了,但人们一般就象征性地喝上一碗,因为不久就会有更为丰盛的酒席吃,不能吃得太饱,得留着肚子。我等小孩子们就更不屑喝什么面疙瘩汤了。
那时候的嫁妆,都是大人用扁担抬去的。路近还好,如果几十里远壮劳力也有点吃不消,来到男方家里已是汗流夹背。这时,男方迎亲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村口,随着鞭炮的响起,他们将嫁妆接了过去,送亲的人这会便可一身轻松地等候招呼入席了。
比起庄邻结婚请客,送亲酒席要丰盛讲究得多。在上热菜之前会先摆上六个果碟,都是些各式面点。等吃完点心撤下碟子后,才开始上酒上菜。上菜的顺序有“头鸡、二鱼、三合菜”的说法。鱼端上桌后如何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应该“头枕东海”。如果上菜的毛头小伙不懂规矩胡乱摆放,刚会被人耻笑。
农村的酒席,最有说道的就是这鱼了。厨子在做鱼上是下足了功夫。把采购来的鲤鱼收拾干净后,先放在滚烫的油锅里过一遍油,然后放进一口大锅用各种料小火慢煮,通常要煮上几个小时,焖在锅里一直到上桌,连鱼骨都酥软酥软的,以至于整条鱼会吃得汤水不剩。渐渐地,“吃大红鱼”就成了坐席的代名词。
送亲的酒席通常要吃上几个小时。吃过鱼后,两位新人要过来挨桌挨人敬酒。农村人实在,酒量也大,敬几个就喝几个。也有光实在没有量的主,酒喝了菜也吃了,末了用地排车拉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吃一次酒席回味好几天,然后会情不自禁地数算一下本家族里谁该出嫁了。夜晚,在吃了一肚子地瓜蛋子后,也曾独自躺在光滑的麦场上,瞅着满天的星星,扳着指头计算着“近门”一共有多少女儿会出嫁,这也就意味着能吃上多少顿酒席。时今回想起来,忍俊不禁。
坐席是馋人的梦想,之所以嘴馋是因为那时日子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太少。随后的日子,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坐席也就不再是一件眼巴巴盼着的事情。在坐席的期盼中,我也一天天长大,以后进城上学、工作,也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再加入农村送亲的队伍。
尽管不再垂涎鸡鱼肉蛋的美味,但时常会想起家乡的酒席和坐席的幸福,令我神往的不是那菜,而是那味
苍山文化
民间文学 苍山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等多种形式。其中神话含创世神话、太阳神话,事物起源神话诸类,如《杨二郎掏山压太阳》、《小白龙下凡》,《千里眼和顺风耳》等。传说内容较为广泛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风物等。《柞王宠儿亡国》、《造律条》、《关老爷磨刀》、《迷龙汪》、《秃尾巴老李》等,故事内容多为鬼孤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幽默故事。流传较广的有《小糖锣》、《狐狸仙救王小》、《狼背婆》、《乖媳妇》、《黄半仙算命》。1988年6月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收集故事千余篇,整理116篇,汇编成《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第一卷,出版印刷4500册。1970年7月收集歌谣百首,整理汇编《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歌谣卷》第一卷,收录歌谣112首。1991年11月主编张文明被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民委授于先进工作者称号。
话剧 1931年在文峰小学任教的郭云芳自编话剧,领导学生在集市上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比较活跃。鲁迅艺术大队、苏鲁支队政工队、抱犊剧社、黎明剧社、星火剧社、战士剧社、鲁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自编自演,四处演出。70年代之后逐渐消失。
其它剧种 1938年前后,在苍山农村有歌剧演出,主要有临郯青年救国团剧杜、抱犊剧社等文艺团体,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小放牛》、《亲家母顶嘴》等。这时期也出现了秧歌剧、快板剧。新中国成立后流入豫剧、四评调戏、黄梅戏、吕剧。1959年至1996年全县组织文艺汇演时,每次都有这些剧种出现。
曲艺 流行较广的有皮影、大鼓、评书、小鼓、渔鼓、快书等。清光绪年间开始流入,艺人有专业、半专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52年10月县文化馆成立第一届曲艺协会,入会艺人111名,其中盲艺人65名。1957年参加山东省曲艺艺人登记的有40 下画清水绿波,将船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一人化装梢公模样,手持木浆,撑篙划船.坐船者随着划船者娉娉云步,二人合舞,如船行于碧波荡漾、风浪摇摆的水面之上。有的边歌边舞,锣鼓伴奏。 秧歌舞 在抗日战争时期,秧歌舞比较盛行。有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秧歌队。一般舞者化装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边唱边舞,配上锣鼓、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载歌载舞。建国后,秧歌舞大多都是农村姐妹表演,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庆贺、文艺会演等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
花棍舞 花棍舞也叫"打花棍"、"霸王鞭"、"金钱棍"。花棍用竹竿制成,竹竿两端和中间都装有带眼的铜钱,人数多少不等,排列队形。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敲击四肢、肩、背等,发出整齐统一有节奏的响声,边唱边舞,配有音乐。群众文艺会演中多有此节目。
腰鼓舞 腰鼓舞也叫"腰鼓队"、"打腰鼓"。一般有数人至几十人组成队形。舞者腰间系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鼓,击出各种花点,边敲边舞,动作整齐健壮,节奏强烈统一。
门 笺 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一般于除夕张贴,一门5张,颜色各异,贴于门榍,由左至右次第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小红)、五兰(或紫),形状为长方形,由膛子、边框、穗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分两大类,其一由花卉、鸟、凤、兽、虎等纹样组合,其二由文字组合,如"新年庆有余","万象更新"等。制作工艺有单色,套色之分。套色门笺,俗称"换膛子",需将门笺的各部分图案切开,重新组合,使其愈加绚丽多彩。苍山门笺,产地较多,风格各异。小岭的注重典稚,西城前的看重古朴,长城和冯村的擅长套色。苍山门笺,稚俗共赏。1964年对外文委来苍山征集门笺10套,参加驻外使馆展出。1982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报纸对苍山剪纸艺术作专题介绍。此外,苍山门笺颇受江苏,河南,安徽及东北三省的青睬,每适新春佳节,客商均前来采购。
印 花 苍山民间印花布分为蓝印和彩印2种,以蓝印流传最广。蓝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染而成。印花版过去采用泊纸刻制,建国后逐渐为塑布代替。染法,先用豆浆、石灰、蛋清混合作为底料,透过印版刷在白布上,晾干后再用靛蓝煮染,待布干后刮去底料,呈蓝底白花,故被称为蓝印花布。其图案构成既有一股图案的结构程式,又具自身的工艺特点,多以互不相连的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组成,常见的是以7个圆点组成的图案,俗称"猫蹄花"。蓝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梅兰、竹菊、喜鹊、凤凰、鱼等,以及回坟图案为主,带有明垦的谐音和寓意,如"喜鹊闹梅"、"风戏牡丹","年年有余"、"富贵盘长"等。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花布的印版可分为边版、角片、芯子版和花布版。艺人们根据顾客需要,大小变化、调节使用,染出各式各样的被面、褥面、门帘、包袱皮、兜兜和花布等。彩印花布分布在南部乡镇。兰陵王连臣生产的彩印包袱水平较高,约从50年代开始,以大红为主,翠绿、桃红、紫、蓝、黄等几色套印,图案奉润、富丽堂皇,尤为新媳妇所喜爱。蓝印花布流传时间较长,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1981年《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刊登载过苍山县蓝印花布纹样。80年代以来,有数千米被当作展品、资料、礼品、纪念品流往北京和其他省市,引起了专家、艺术家及服装行业的重幌。
泥 玩 苍山泥玩具的代表产地为小郭村,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已故老泥玩艺人李宪志的祖父从师天津,掌握了雕塑神像之技巧,为养家糊口计,利用本地黄泥塑成人畜,晾干烘烧,涂粉着色,至集市销售。初期只有五六户学做,尔后遍及全村。小郭泥玩体裁广泛,有戏曲人物、有畜禽鸟兽,不仅有单人独兽(禽),尚有双人双兽或人兽相联,如杨家将、财神爷、县官、孙悟空、猪八戒、白蛇许仙、牛郎织女、麒磷送子、武松打虎、关公骑马、抱鸡(鱼)娃娃、虎、狮,马,鸡、羊等.其造型概括夸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泥玩具的底部或背后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之音,甚受儿童喜爱。百余年来,苍山泥玩具在枣庄,临沂,徐州、新沂、连云港颇有市场,天津、南京。丹阳,洛阳,开封等地也有销售。苍山泥玩得到美术家的高度重视。1964年山东省群众艺术馆选送李宪志、张水西的75件泥玩具至中央对外文委会,参加中国驻外10多个大使馆的内部民间工艺品展。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第10期,刊登小郭村李玉法制作的泥玩具(杨宗保等2件(照片)。1983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选李玉法的6件泥玩具作为直观教具。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和北海团城中心玩具厂向李玉法索取泥玩具200套。
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海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
白族有什么习俗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郸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
白族的民族风俗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火把节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
白族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语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民族艺术: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
祭祀:
中元节和祭天是专门祭祀性节日,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的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如果是新丧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届时要准备八大碗馔肴祭奠,其中有千张肉、排骨、酥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脍鱼包肉馅,每道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备,并且要富有观赏价值。如是直系亲属或姻亲户,在发丧前还要做名为“三滴水”全席来吊唁。所谓“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礼(做成凤鱼狮象状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类。
食俗:
白族通常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随着携带盒饭,就地冷餐。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礼仪: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30分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重要节日
白族的节日颇多,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等节日外,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小鸡足歌会、三月街、渔潭会、栽秧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其中以石宝山歌会最富于情趣。
(1)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末尾三天,剑川以及邻具云龙、洱源、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禾族,达数万人,汇聚到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和金顶寺四个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肃穆的寺内神像前,弹唱以白族情歌为主的对歌。有时歌逢对手,常常对唱几天几夜,难舍难分。歌会使原来并不相识的未婚男女青年结为终身伴侣。偶尔能见到自古遗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习俗。
(2)白族火把节
每年农历6月25日,是白族民间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这一天,除举行划龙舟、赛马外,最有特色的活动要数耍火把。火把是用干树枝一类扎成或劈成的;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当年适逢有喜庆的一些家庭来组织的。火把节前几天,几家人便凑到一起>>
白族生活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我觉得还是蛮好玩的,我了解的不多就知道多少说多少吧,喝茶好像有个什么三道茶,好像是甜茶苦茶还有个不知道了,然后就是结婚办酒席的时候,新朗背着新娘子在婚礼现场一路走着一路让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掐新娘。。。。。知道的只有这些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更了解的深刻些就到云南储理玩上几天就知道了。。。。
白族禁忌的风俗习惯 若是家中有客人来访,主人需凝神听客人说话,不能抢插,乱提问,男人在家里,女人不能主动发烟,泡茶与客人攀谈。吃饭时需请客人上八位,主人不能脚踏饭桌栏杆,不能大声说话,才是尊重客人的表现。用餐时禁忌用勺子在甄子里挖一个大洞,意为不与粮食吵架,平等待人。父亲、哥哥、弟弟不能和儿媳,弟媳和兄嫂同坐一条板凳吃饭,吃饭时不能掉饭粒,否则老人会说,否则老人会说要遭雷打,意为珍惜粮食。做客时父子不能同席,男女不能同桌,意为长幼、论了序不乱,男女应当有别。吃完饭,要把筷子规规矩矩的放在自己吃完的婉边,不能乱丢乱放,意为感谢主人的款待。这种待客禁忌从细节上规范人们得行为,使人自幼养成尊老爱幼、亲邻友善、礼贤谦恭、惜才爱物的良好品德。
白族的人办丧事的风俗 春秋战国时代,白族先民的“滇”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祥云 那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和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那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再埋于家族公墓地。明后,受汉影响,渐改土葬――棺葬。
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殓,女子死后则必须等候娘家人亲临。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
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临沂苍山兰陵支持试婚吗?这件事情没有官方的统计,但目前来看,临沂民间还是对试婚持否定态度的。
这位知友,试婚制是指未正式结婚前试行同居的婚姻形式。通常会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双方的生活习性了解,以便婚后更好的生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如佤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等都曾有过不同的试婚阶段。如布朗族的订婚,称做“甘伯”,男方带茶、盐、烟、饭、菜及银钱到女家,女方父母收入礼物后,男方请求与未婚妻同居,得到许可后便和女方正式同居。结婚阶段叫做“甘内木”,是最后获得女方全氏族对同居的批准仪式。试婚阶段往往要经过一段未婚青年自愿同居“公房”的试婚过程。现代西方国家也有实行试婚制的,即当事人在婚前先同居一段时间,相互观察在生活、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能否相互协调,然后决定是否履行法律手续、正式结婚。“试婚”也因为缺少法律的保护而显得脆弱,这种松散的婚姻形式更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堪承受之痛。所以,奉劝年轻的伴侣们,“试婚”要谨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