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知否》这部电视剧播出,我们还不知道宋朝人结婚是用红配绿的。从这也能说明红配绿的搭配古人并不反感,至少在审美品位极高的宋代并不反感。
古人的纺织技术有限,那时候带颜色的布料不多,一般多是素色的粗布和麻质布料。颜色艳丽的绫罗绸缎只有在喜庆时才穿着,而且这还是有钱人家才能穿的起,穷人家连想都不敢想。
所以那个时候红配绿等艳色的搭配是大户人家的专利,阶级等级决定了红配绿的高级。
到了现代纺织技术突飞猛进,服装种类和款式越来越多,可选择性很大。而且多民族文化融合现象明显,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增加,再加上供大于求导致成本不断降低,人们对于穿着打扮强调的是风格和个性。
不知道什么从时候起,流传起一句俗语叫做“红配绿,唱大戏”。这句话是指农村戏班子搭台的时候,演员们总喜欢穿红配绿的戏服唱戏。他们把这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种颜色会让人感觉很喜庆。
再加上农村人审美不高,他们用的红配绿都是那种大红配大绿,颜色过于鲜艳。饱和度过高的颜色会刺激人的视觉心里,看时间长会产生排斥性。所以当这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刚开始看会觉得很新鲜,但看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会感觉很俗气。
要让现代人穿红配绿那简直是在嘲笑他们没审美,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变成了设计师,穿衣搭配成了现代人的必备技能。
所以久而久之,红配绿就成了没审美俗不可耐的代名词,谁要是穿着红配绿那就说明这人多半是从农村来的,于是红配绿就成了城市和农村人的分界线。
大家都不想受别人嘲讽,也就越来越摒弃红配绿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万建中)
中国传统婚礼都会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男人穿红绸子,女人披红头巾,穿红婚纱服。这就是中国的婚姻传统,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红色红色是喜庆的一丝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像个红火红的火苗一样可以越烧越大越来越旺,因此结婚的男人要P红绸布,而且也有一些小小的技巧,如果是皮红绸布的话,红色的掩映下人的肤色就会显得很红润。,人看起来就会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红双喜相信大家在婚礼现场上都司空见惯了,无论是南北方、城市农村、沿海内地,人们结婚时都要再门窗上贴“囍”字。那么相应的床上用品——床单四件套,就变成了与红色相对应的绿色。当然有些被子也是红绿相间,那么结婚时被套是这种颜色的有什么讲究或者说法呢
一、结婚时为啥结婚被子一红一绿
在中国有红男绿女的说法,所以结婚被子都会准备一床红色,一床绿色。其次,从中国颜色文化来看,红色是非常喜庆热闹的颜色,在婚礼仪式上红色是主要色调,表示婚后生活红红火火。被子颜色是一红一绿,里面通常是用白色面料制成的,白色面料是对夫妻能够白头到老的美好祝福。
结婚被子一红一绿,从中国的颜色文化上来看,是因为红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庆热闹的颜色,而在婚礼仪式上,红色也是主色调。我们在准备结婚喜被的时候,一套红色和一套绿色代表了红男绿女,和我们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是对新人未来的婚姻生活红红火火的最好的祝福。
另外,除了被子表面要是一红一绿以外,被子的被里一般都是采用白色面料,象征着对新婚夫妻白头偕老的祝福。
二、结婚被子颜色讲究
1、必须是双数的
一般娘家人送女儿出嫁有一个说法就是“八铺八盖”、“十铺十盖”等等;就是希望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女儿;因此无论婚被的数量是多少,一定是以双数为主的。
目前市场上的婚嫁床品以四件套、六件套居多。主卧可选用奢华些的6件套(包括2个枕套和靠垫、床单、被套)。客房则可选用实惠些的4件套(包括:枕套、床单、被套)。
2、最好能又厚又重
以前被子都是做的,所以家里如果有女儿的话会提早就种棉花,然后挑选比较优质的棉花拿到指定的地方定做。每条棉花被的重量在4斤或6斤左右,冬天盖特别暖和,同时还有四平八稳,六六大顺的好口才。不过现在有了蚕丝被,羽绒被等可选择,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3、除了大红色外,还会有其他颜色
通常,婚被不止准备一套,但结婚当天的被褥一定要大红色的。早些时候,婚被还会有一套绿色的备用,传统说法叫做红男绿女。除了大红色,诸如粉色、桃红色、紫色、金色等都可以做婚被,挑选时还要注意,千万别把缎面叫成”缎子面“,谐音不吉利,可称其叫锦缎,寓意小家庭前程似锦。
4、根据床的大小挑尺寸
婚被的规格要根据床的大小来挑选。一般结婚被子的规格都是配合18米20米的床,如果婚床比较的特殊,如圆形的床,则在挑选时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圆形床的结婚被子。
有些床的床尾可能是有竖起的柱子的,但是被单是带有一层层垂落的纱,比较梦幻一些,那么就要选择被单的尾处是有一层开叉正好绕开柱子的款式。
5、结婚时,选这些花纹更锦上添花
一般结婚被子选择的图案有:龙凤图、花开富贵图、百子图、鸳鸯图、麒麟送子图、囍字等。
1龙凤:龙的威武霸气、凤的柔美温和,自古以来就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之说,龙与凤相结合的图案寓意新人阴阳和谐,幸福美好。
2孔雀:孔雀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孔雀的白头又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对爱情忠贞不渝。
3豹纹:“抱子纹”,祝福早生贵子。金钱豹纹是财富、权力象征,寓意着新娘会帮助丈夫创造更多的财富,使他受人尊重,子嗣繁多,形容带着贵重彩礼的新娘是非常旺夫的。
4鸳鸯:鸳鸯在古人称为“匹鸟”,雄左雌右,整天相伴不离左右,是甜蜜爱情的象征。鸳鸯图案的结婚被子寓意夫妻恩爱、幸福美满。
5并蒂牡丹: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牡丹端庄妩媚,雍容华贵,兼具色、香、韵,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玫瑰:寓意着婚姻幸福、吉祥、甜蜜幸福;日子舒坦、华贵。
6百子图:“百”在古汉语中有“大”“无穷”的意思。百子图的结婚被子不仅仅是早生贵子,更是把美好的祝福、美好的期望世代延传。
7五子登科: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8古董珠宝镶嵌的装饰图形:类似凤冠,高贵威仪,代表新娘的雍容华贵之美;外形似开启彩礼箱的雕花鎏金锁片,是开启美好婚姻生活的钥匙孔。
三、结婚被子颜色忌讳
1、黑色
对于黑色不论是结婚用的被子还是结婚的其他用品,都是非常忌讳用黑色的,结婚是喜庆的事情,从古至今大家都觉得在结婚这一天艳丽的颜色代表着喜欢与吉祥。
2、暗色调
只要是属于暗色调的都不适合用来做结婚的被子,暗沉的颜色让人看上去会有有压抑的情绪在其中,而对于结婚本身就是高兴的喜事,所以用大红色中国传统喜庆的色彩更吉祥。
红双喜相信大家在婚礼现场上都司空见惯了,无论是南北方、城市农村、沿海内地,人们结婚时都要再门窗上贴“囍”字。那么相应的床上用品——床单四件套,就变成了与红色相对应的绿色。当然有些被子也是红绿相间,那么结婚时被套是这种颜色的有什么讲究或者说法呢
一、结婚时为啥结婚被子一红一绿
在中国有红男绿女的说法,所以结婚被子都会准备一床红色,一床绿色。其次,从中国颜色文化来看,红色是非常喜庆热闹的颜色,在婚礼仪式上红色是主要色调,表示婚后生活红红火火。被子颜色是一红一绿,里面通常是用白色面料制成的,白色面料是对夫妻能够白头到老的美好祝福。
结婚被子一红一绿,从中国的颜色文化上来看,是因为红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庆热闹的颜色,而在婚礼仪式上,红色也是主色调。我们在准备结婚喜被的时候,一套红色和一套绿色代表了红男绿女,和我们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是对新人未来的婚姻生活红红火火的最好的祝福。
另外,除了被子表面要是一红一绿以外,被子的被里一般都是采用白色面料,象征着对新婚夫妻白头偕老的祝福。
二、结婚被子颜色讲究
1、必须是双数的
一般娘家人送女儿出嫁有一个说法就是“八铺八盖”、“十铺十盖”等等;就是希望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女儿;因此无论婚被的数量是多少,一定是以双数为主的。
目前市场上的婚嫁床品以四件套、六件套居多。主卧可选用奢华些的6件套(包括2个枕套和靠垫、床单、被套)。客房则可选用实惠些的4件套(包括:枕套、床单、被套)。
2、最好能又厚又重
以前被子都是做的,所以家里如果有女儿的话会提早就种棉花,然后挑选比较优质的棉花拿到指定的地方定做。每条棉花被的重量在4斤或6斤左右,冬天盖特别暖和,同时还有四平八稳,六六大顺的好口才。不过现在有了蚕丝被,羽绒被等可选择,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3、除了大红色外,还会有其他颜色
通常,婚被不止准备一套,但结婚当天的被褥一定要大红色的。早些时候,婚被还会有一套绿色的备用,传统说法叫做红男绿女。除了大红色,诸如粉色、桃红色、紫色、金色等都可以做婚被,挑选时还要注意,千万别把缎面叫成”缎子面“,谐音不吉利,可称其叫锦缎,寓意小家庭前程似锦。
4、根据床的大小挑尺寸
婚被的规格要根据床的大小来挑选。一般结婚被子的规格都是配合18米20米的床,如果婚床比较的特殊,如圆形的床,则在挑选时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圆形床的结婚被子。
有些床的床尾可能是有竖起的柱子的,但是被单是带有一层层垂落的纱,比较梦幻一些,那么就要选择被单的尾处是有一层开叉正好绕开柱子的款式。
5、结婚时,选这些花纹更锦上添花
一般结婚被子选择的图案有:龙凤图、花开富贵图、百子图、鸳鸯图、麒麟送子图、囍字等。
1龙凤:龙的威武霸气、凤的柔美温和,自古以来就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之说,龙与凤相结合的图案寓意新人阴阳和谐,幸福美好。
2孔雀:孔雀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孔雀的白头又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对爱情忠贞不渝。
3豹纹:“抱子纹”,祝福早生贵子。金钱豹纹是财富、权力象征,寓意着新娘会帮助丈夫创造更多的财富,使他受人尊重,子嗣繁多,形容带着贵重彩礼的新娘是非常旺夫的。
4鸳鸯:鸳鸯在古人称为“匹鸟”,雄左雌右,整天相伴不离左右,是甜蜜爱情的象征。鸳鸯图案的结婚被子寓意夫妻恩爱、幸福美满。
5并蒂牡丹: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牡丹端庄妩媚,雍容华贵,兼具色、香、韵,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玫瑰:寓意着婚姻幸福、吉祥、甜蜜幸福;日子舒坦、华贵。
6百子图:“百”在古汉语中有“大”“无穷”的意思。百子图的结婚被子不仅仅是早生贵子,更是把美好的祝福、美好的期望世代延传。
7五子登科: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8古董珠宝镶嵌的装饰图形:类似凤冠,高贵威仪,代表新娘的雍容华贵之美;外形似开启彩礼箱的雕花鎏金锁片,是开启美好婚姻生活的钥匙孔。
三、结婚被子颜色忌讳
1、黑色
对于黑色不论是结婚用的被子还是结婚的其他用品,都是非常忌讳用黑色的,结婚是喜庆的事情,从古至今大家都觉得在结婚这一天艳丽的颜色代表着喜欢与吉祥。
2、暗色调
只要是属于暗色调的都不适合用来做结婚的被子,暗沉的颜色让人看上去会有有压抑的情绪在其中,而对于结婚本身就是高兴的喜事,所以用大红色中国传统喜庆的色彩更吉祥。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这样一个惹人争议的桥段:盛家六女盛明兰嫁给了顾廷烨,顾廷烨穿的是一身绯红色长袍婚礼服,而盛明兰穿的婚礼服却是青绿色的,并不是传统女子所穿的大红色,这引起了追剧爱好者广泛的讨论。
其实电视剧中的礼服颜色是正确的,不是导演不用心,而是宋代的婚礼服就是"红配绿",在中国古代,婚礼服的颜色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变化,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人们喜闻乐见的大红色,是明清时期才流行的。如果你对此仍然感到疑惑,那么就跟我一起走进古人的世界,看看他们的婚嫁礼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知否》剧照
周代:玄纁之色,以天地为色
敬仰天地,以玄纁为婚礼服色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越是离我们久远的人,就越崇拜天地,每当国家遇到大事都要祭天拜地,最有名的"泰山封禅",就是远古人民表达对天地敬意的一种方式。因为对天地无限尊崇,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这种尊崇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代婚礼服的色彩,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周制婚礼
周人认为天为玄色,就是尊贵的黑色,地为纁色,就是浅红色,所以《仪礼士婚礼》中记载:周代婚礼服是"玄纁之色"、"天地之色",即为上身纯黑色,下身浅红色,黑色为主,红色为辅,这种颜色表达的是对天地的最高敬意。男女结婚的时候,男子头戴爵弁、身穿玄端礼服,体现男人的顶天立地,女子身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体现女人的端庄大气。
黑红相间,彰显婚礼的庄重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影响的还原了周代男女婚礼的场景:以战国为背景的《麦田》中,璐邑城主剧葱大人和佳人骊结婚的时候,穿的就是纯黑的礼服,只有一点红色的点缀。
《芈月传》中楚国公主芈姝出嫁时,婚礼服整体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衬托,将王后的母仪天下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但是有一点和电视剧不同,那就是周人的礼服虽然雍容华贵,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他们的婚礼并不热闹,《诗经郊特牲》中记载:男女结婚是不敲锣打鼓,不讲究排场的,一切都很低调,一般就是两个人同喝一杯酒,婚礼就算完成了。
玄纁色礼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今天常说的"黑色百搭",以黑色为基础的玄纁色婚礼服,可以很好的衬托红色,而且"黑色显白",可以有效的遮盖肤色问题,让人看起来神采奕奕。黑色也可以掩饰人们年龄上的尴尬,怎么穿都显得年轻大气,"低调奢华有内涵"。
周制婚礼
魏晋南北朝:纯白无瑕,仙气飘飘
玄纁之色从周代开始就一直是婚礼的流行色,流传了将近一千多年,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认为这种颜色太古老又太深沉,是时候应该换一种颜色了。但是魏晋的人似乎有着"穿越者"的眼光,他们把婚礼服设计成了纯白色,和今天的婚纱差不多。
魏晋古书《东宫旧事》中写到:"太子纳妃,白纱、白绢衫。"两个要结婚的人穿着洁白的婚礼服,仿佛是两位仙人,如果脚底下有一朵云,他们就真的可以修仙了。
白色在今天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在极为重视婚丧嫁娶的古代可是大忌讳,自古以来都是白丧红娶,魏晋之人结婚时穿着自身白嫁衣,是在诅咒自己么?
魏晋风范
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也是有时代划分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司马氏专权,杀害了很多铁骨铮铮的士大夫,人们看到世风日下,兴起了一种玄学之风,其指导思想为老子的"清静无为",追求纯真自然和返璞归真,而白色恰好可以用来体现他们心中的纯净无暇,于是白色婚礼服就应运而生了。
隋唐宋:红配绿,百年流行色
繁荣的文化,开放的婚礼服色隋唐一改魏晋流行的纯白色,采用了大胆的红绿配色,这种婚礼服配色一直延续到了宋代。结婚时男子穿绯红色长袍,新娘穿青绿色衣袍,也就是《知否》中盛明兰结婚时所穿的绿嫁衣。男人之所以穿绯红长袍,是因为隋唐诞生了科举制,科举中榜的男子一般都要穿上红袍子骑马游行,享受众人的崇拜,结婚时穿红袍子也是为了彰显男人的地位,女子穿青绿色,是因为绿色象征着春意盎然,春回大地之时正是结婚的好日子。
喜庆大红
隋唐宋服饰的艳丽与当时的文化发达有关,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但是它的统治者隋炀帝并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样,是一个昏暴凶恶的人,他治理下的隋朝富庶安康,也是万国来朝,外国人都赞叹中国人精美的珠宝华服,是他们从来都未曾见过的华丽。唐宋的文化就更加发达了,那些奇装异服的百姓,都是当时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缩影。
那个时候的女子尤其开放,她们平时就喜欢穿藕粉色、石榴红、草绿色这些鲜艳的颜色,男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穿的一直都是绯红色,平时都穿的这么珠光宝气,婚礼的时候就更加雍容华贵了。《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唐代举行婚礼时,男子身穿红色纱袍,女子身穿衣花钿礼服,颜色为青绿色,鞋子、袜子、腰带也都是青绿色的,头戴金银琉璃花钗,看起来美若天仙。
唐朝婚礼
变幻莫测的青色红绿配色一直是隋唐宋的婚礼服的"主流色",其中的红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有浅红和深红两种颜色,但是青绿色这种色彩却是变化多端的,它经历了由绿色到蓝色、再到青绿色的转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前者是男子衣领的颜色,在先秦时期青色就是绿色,是人物的象征。后来人们又认为青色代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以应当在"万物青青"的时候举办婚礼,只是当时染色的技术有限,制作不出来人们想要的青绿色。
青色一直没有出现在婚礼服中,主要是因为它最初的颜色是复杂多变的,青色经常和其他的颜色融合在一起,比如青**,成语"青黄不接"就是这两种颜色的组合,而且以前也没有"青"这个词,我们今天所说的"青色",在隋唐以前就是绿色。青色与蓝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色是从蓝色中分离出来的。
宋朝民间
古人为了冶炼青铜,需要用到蓝铜矿和孔雀石,一个为蓝色,一个为绿色,两者的原料比例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出现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人们觉得这种颜色神秘莫测,于是就把它叫做"青色",最初的青色很不稳定,大多数都是深蓝色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深绿色。
隋唐时代衣服染色技术发展,青绿色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青云直上、平步青云"这些以青色为色彩的褒义词,也让大家觉得青色是贵重的颜色,于是大家都穿青衣,在婚礼中穿青衣颜色未免淡薄,于是华美艳丽的青绿色婚礼服才正式诞生。青绿色婚礼服经过了这么久的发展,在婚礼中当然是"氪金大佬"一样的存在,比男子的红袍子更加惊艳,也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婀娜与仪态万方。
《清平乐》大婚剧照
明代:鲜艳明丽的大红色婚礼服
从皇家专用红色,到"全民皆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霸道总裁",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能坐拥天下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所以洪武朝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皇帝一个人处理所有政务,虽然辛苦了一些,但是从此可以政由己出,将国家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服饰制度作为区分平民和统治者的工具,当然也要进行垄断,朱元璋明确规定:平民百姓从此不可以穿**,士人娶妻可以穿九品礼服,但是颜色不能过于鲜艳,民间女子结婚只能穿紫色、绿色、桃红色婚礼服,不许穿大红色,并且不允许镶嵌金绣,以免混乱尊卑秩序。
明初只有皇家成员结婚时才能用大红色,外穿红罗长裙、大红色袖衣,里面穿红褙子,头戴红盖头,脚踏红绣鞋,一身红色,喜气洋洋。当时的老百姓看到皇室成员结婚如此气派,那种鲜艳的红色好像一团篝火,散发着火热的气息,比起隋唐时的青绿色婚礼服,显得更具有高级感。奈何皇帝不准百姓穿大红色婚礼服,他们也只能垂涎三尺。
明代婚礼
明朝后期对婚礼服的约束从有到无,皇帝根本就没有心情去管平民结婚所穿衣服的颜色,于是大红色婚礼服开始光明正大的在民间流行,不仅在婚礼中可以穿,平常生活中也能穿红衣,红色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流行色。明代婚礼服比起隋唐宋,来了一个"大反转",从之前的"红男绿女"变成了"红女绿男",男子结婚时穿青绿色状元服,女子披红盖头,身着红罗裙、红褙子、红裤子、红绣鞋。
自明代开始的"中国红"中国古代女子从很久以前就喜欢红色,唐代的女子喜欢穿大红色的襦裙和色彩鲜艳的石榴裙,一度引领了时尚潮流,红色本身就具有美化身材和引人眼球的作用,没有哪个女子会抵御得住红裙的诱惑,而让她们穿上一身的正红色,风风光光的嫁为人妻,那更是她们梦寐以求的事,所以这种单纯的对色彩的喜欢,在明代逐渐转化为对红色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这种浓烈的喜欢同样影响着和他们一起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子,为了适应妻子的喜好,到了清代,男子的婚礼服也成了大红色。
一直到今天,红色结婚礼服都是中式婚礼中的主题,和大红色礼服一起诞生的,还有红鞭炮、红灯笼、红对联、红苹果,红色自从明代成为婚礼服的主色之后,就成了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颜色,并且逐渐变成了中国人认同感最高的颜色,那一抹带有"中国红"的大红色,就是红色所带有的喜庆意义转化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红无可替代
结语
从周代的玄纁色,到魏晋南北朝的纯白色、唐代的绯红色和变化莫测的青绿色、明代的大红色,每个朝代的婚礼服都独具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美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政治的发展,也是历代先民不同审美情趣的最好见证,无论是威严庄重的玄纁色,还是纯洁无瑕的纯白色,或是鲜艳如火的大红色,都是每对甜蜜夫妻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这种颜色无与伦比,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国人的传统婚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男婚女嫁均由家长包办,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俗繁琐,且充满封建宗法观念和迷信色彩。建国后,废除旧的婚姻制度,男女婚姻由个人作主,礼俗也日趋简化。
定亲:旧时,男女到十几岁时,父母即托媒人说合,为儿女求亲。经过提亲、相看、合婚等步骤,双方家长认为两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相当,生肖相合,便相约吉期,正式定亲。定亲时,互换成亲字。
建国后,实行婚姻自由。农村青年一般仍由媒人介绍,然后男女双方见面。若无意见,女方父母再到男方家中“相亲”,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若对男方条件表示满意,则确定成亲。也有不少青年先自由恋爱,待成熟后,再征求双方家长意见,然后定婚。定婚手续比较简单,一般是合影‘留念。
彩礼:民国时期,富裕家定亲时,男方要向女家送彩礼,一般为首饰、衣料等。建国后,青年定婚,男方要给女方买几身衣料,有的还买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80年代,青年定婚,女方到男家去,父母还要给见面礼。待领结婚证时,照例再买些衣料等物。
下喜书:婚礼前数月,男家先遣媒人到女家索取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人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及属相,择定举行婚礼的吉日良辰,并写好喜书,带上艾、香、麸子、盐4物(寓爱情香甜,麸子谐音有福,盐谐良缘之意)遣人送至女家。自由婚姻不下喜书,双方共同商定,一般多选在“五一”、国庆节或新年举行婚礼。
送催妆衣:婚礼前数日,男方派人给女方送红棉裤、红棉袄,红百褶裙、红绿扎腿带等物,俗称“催妆衣”。现农村仍有此俗,但只送红棉袄、红棉裤。
陪嫁:旧时,一般农户陪送嫁妆多是4件或6件,多者8件。富豪之家陪送高档的“十样景”、双八件。贫困人家仅陪送桌面摆设及化妆品之类。50~60年代,农村陪送嫁妆较少,一般为2件或4件。7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嫁妆逐日增多。一般为8件,部分富裕户还陪送缝纫机、大挂钟、收音机、自行车、电视机等。
婚礼:旧时娶亲有大娶、小娶之分。富裕之家时兴大娶,备两抬花轿,前有旗锣伞扇喝道,后有人马相随,到女家迎娶。一般人家多小娶,由女家自备花轿,自行发嫁。于婚日黎明之前,抬至男家门口落轿,等候迎接。迎女客扶新娘出轿,坐于椅上,抬至院中香案之前与新郎共“拜天地”,然后进入洞房,夫妻共饮交心酒,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蒙头红巾。迎女客并向新床撒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寓意是“早生贵子”。尔后,邻里青少年开始闹房。晚间,躲到窗外听房。旧时,婚嫁禁忌很多,送女客忌用寡妇,送女人数忌单,路上忌遇出殡,城里送女出嫁忌出北门,车到婆家门口忌往后倒。
建国后,婚嫁不再用花轿,旧式婚姻礼俗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结婚,由双方生产大队团支部主持操办,使用红旗和锣鼓送迎,新娘步行到男家。婚仪程序主要有向毛主席敬礼,合唱《东方红》,双方团支部代表讲话,赠送《毛泽东选集》、生产工具等,然后撒喜糖。迎送人员吸烟、喝茶,热闹一番结束。70年代后期,农村婚仪又趋向旧仪。80年代,城镇、机关青年多旅行结婚或集体举行婚礼。有些富裕户结婚以乘坐小轿车为荣,宴客摆阔气,讲排场,竞相奢侈。
接送:旧时,婚日的第三天,把新娘接回娘家(叫“回门”),当日再送回。建国后,叫三天之俗尚存,但多简化为当天回门,当天送回,俗称“当时三”。有的不回门,当日将3天的仪式进行完毕,也叫“当时三”。婚后半个月,娘家将新娘接回住几天,谓之“住对月”,但住的时间不得跨入下月。
不同地方习俗不一样。
浙江绍兴一带新娘在娘家中举行沐浴仪式。仪式均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筛,筛上放些染红的喜果、鸭蛋、下面用大脚盆接着,另一人用热水从畚筛淋到脚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让新人连续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后行“开脸礼”。当地风俗未婚女子称“毛脸”,婚前是第一次开脸,请一老媪用线绞除脸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鬓角,并拔下新娘的头发7根与新郎的头发混合搓成线,供新娘扎发髻,寓意“结发夫妻”。
国内习俗
一、湖州一带
男家在向女家发“上头盘”,即送上轿衣的同时,还要送上“开脸盘”。“开脸盘”共有6个盘,分别盛肉、鱼、鸡、喜果、炮仗红烛、胭脂花粉。女家收到开脸盘后,即由舅母等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滑稽的是有些地方开脸后由喜娘给新娘涂上厚厚的一层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为止。
二、广东东莞一带
旧俗在结婚前夕,择好良辰,新娘在娘家举行“落阁礼”。请一位好命妇人,摘一些柚子叶烧水给新娘沐浴,浴后换新衣,然后用红绿丝线替她绞去面毛,并把原来的辫子改梳成“上轿髻”。沐浴、开脸,梳头完毕,母亲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鸡,俗规鸡头,鸡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头好尾”。
三、浙江丽水
举行婚礼之前,女方要请梳头娘,为新娘梳头,梳头娘要选择父母双全、子女众多的大娘。由于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进行,所以女方还要请来一对命好的未婚姑娘为新娘掌灯,梳头娘除梳头外,还要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宫装,外披霞帔,腰横玉带,下着大红裙,全身挂满饰品,俨若娘娘。
四、河南地区
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
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近代以后,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皆披兜纱,长长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两小孩在后持之。这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装饰方面,现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银珠宝等饰品来装扮自己。
新娘服饰,以江苏吴县一带最为讲究。按当地俗规,凡新婚女子必须有三套服装在举行婚礼时和婚礼后穿戴。第一套:棉裤,俗称“帖肉棉袄夹裤”,是男方迎亲时送给新娘穿的。这套衣服除结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门时可穿,婚后第一个春节回娘家拜年时可穿,参加母亲50岁以后“念佛开斋堂”仪式时可穿,参加同辈至亲好友的婚礼时可穿。第二套:头上戴珠冠,粉红色绣凤穿牡丹等花纹的花衣,花裙,是与花轿一起租来的。这一套仅在轿上和举行婚礼仪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头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蓝地白花印花土布裤,靛青色土布长襦裙,裹小腿的桃红色印花土布卷绑,蓝印花土布袜,绣花板趾头鞋,这一套在婚后劳动时穿。新婚期间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同样要备三双。举行婚礼仪式时穿“玉堂富贵”纹样的鞋;上轿时放在“轿前盘”糕上的鞋,俗称“踏糕鞋”,上面绣着福寿齐眉纹样,随接新娘的花轿抬到男家;第三双是婚后替换鞋,绣着梅、兰、竹、菊的纹样。
五、 陕北一带
旧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备上轿的新娘,穿上了红衣,绿裤,花鞋,头上戴了鲜花,干娇百媚,可是俗规要用锅黑把新娘漂亮的脸蛋涂得黑漆漆的,与花枝招展的服装形成了大反差。迷信传说,假若不这样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带新娘在娘家开脸后,专门烧一缸浴汤给她洗澡。洗好后从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来的衣服,为此当地有“男家浴缸里捞人”的俗语。旧俗这时新娘还要罩上一件大袖红袍,腰间束一根带子,背上缠一丛万年青。俗信这样可防止妖怪来抢新娘。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规俗习。在浙江富阳一带,当花轿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时,新娘才开始化妆换衣,换好小衫裤后,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红棉袄和红棉裤。有趣的是头上戴好凤冠,准备穿大红裙时,要拿12个鸡蛋从裤腰里放下去,从裤脚下滚出来,俗传这样可使新娘婚后不论哪个月生孩子都如母鸡下蛋一般,快当,顺利。
六、福建泉州旧俗
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礼”。花轿到来时,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厅中梳妆,俗谓“对轿梳妆”。由一被称为“宾”的有福的妇人为她加冠笄,然后由送嫁娘为新娘服背子,“宾”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红布做成,裙内有袋子,袋里放入皂荚,铁采尾,泥孩子,猪肉片等18样东西。
七、江苏扬州
新娘的打扮非常现代,上轿时还要戴一付有色眼镜。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实此俗源于一种迷信风俗。当地俗规认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穷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里哪里穷,看多远就穷多远,看到媒人媒人穷,看到婆家婆家穷。于是便立了一条俗规: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轿后,就必须闭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后才允许睁开眼。但在繁杂的婚礼过程中新娘实在很难坚持。后来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用戴眼镜来代替闭眼,果然方便了。
婚礼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仅会得到周围人的欣赏和赞美,也可能招徕鬼神的羡慕和嫉妒。因此,为避免乐极生悲,新娘的梳妆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这就使得新娘的装饰风俗犹如万花筒,干奇百怪,无奇不有。
八、广西苍梧
一带新娘出嫁须穿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县山区,新娘须穿素服上轿,到了男家才换吉服举行婚礼。江苏靖江一带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朴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称“掸草衣、掸草裙”直到现在穿得再时髦,再讲究的姑娘,到结婚时也非得设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来穿上。
地方习俗 :
一、上海
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终身 带副碗筷到夫家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
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
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
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
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二、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对换鞋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三、青岛婚俗
青岛旧的风俗礼仪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弃,下面是笔者对目前青岛婚俗部分略记,供有兴趣者参考:
新娘出门不要回头招手
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会破坏化妆
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
有身孕的不宜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
四、北京婚俗
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五、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子、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各地结婚习俗
一、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融合了我国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礼习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分为北礼、南礼、旗礼、汉礼四种,到这个纪初,南礼逐渐融人北礼,形成北京婚礼特色。传统的结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下一步就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有男方的财力决定,大多是四盒礼。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还需要有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四包礼物。
二、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习俗和京津地区有些类似,但也不全相同。东北三省的“小定”礼,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换“龙凤帖”,男方还需赠给女方一枚金戒指当作定情物。此外还需要准备四样礼物,即鸡一只;鸡蛋八十到一百个;红糖两斤;粉条两斤。定下婚礼日期后要过“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饰、首饰、馒头、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妆之日,嫁妆多为衣物、家具、首饰等等。
三、湖广地区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并经两方家长同意亲事后,由媒人代换龙凤帖,同时男方应下“小聘”礼,即一只金戒指、耳环,一对金石榴,以及聘金、槟榔、礼饼等。女方在收到聘礼后,回以文房四宝、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还要下“大聘”,俗语称“行茶”。“行茶”时男方应准备好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如数接收后,回以衣物、鞋帽、饼、糖之类,并商定双方婚礼日期。
四、江浙一带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及礼金等。女方的嫁妆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潮汕婚嫁习俗礼仪
1合婚 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风 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开聘、回聘 婚事初步决定后,便由女方开聘,聘单要用红纸折成十二版书写。聘礼包括现金、糖料、首饰、衣服等物。男方接聘单后,可酌情议减,但一般不减糖料。因糖料是女方准备送与亲友用的。聘金可减,叫“减聘”。现在大体写聘金随送。男方在回复的聘单中也可写明要女方什么礼物,即在聘礼后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写物品,如发包X双,福饼X双。媒人将聘单送回女方,直至双方无意见出入。聘金不用X百为整数,因方言“百债”不吉利。要在百后面加上零星数字。潮汕人尾数要双,如四、八。因四与世同音,叫世世好。客家人用九,九与久同音,叫长长久久。
4掼定(文定) 聘仪议定后,由男方根据男女双方日辰,择吉确定日子,行定亲礼节,叫掼定。掼定当日,男方用红糖做成一个圆锥形球体,叫糖母。因糖与传同音,意思是糖母传孙。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开百子)。外加红糖、现金、首饰等凑足四样(其中现金、首饰可抵去送聘数量)。女方则回以两个糖包,一般用酒饼糖。取其象征酵母,发酵昌荣。女方接糖后,分发给亲人及邻居,向他们报喜。文定之后,男方择日决定修容、开剪、迎娶日辰,送往女家,叫送日。
5送聘、复聘 送聘当天,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包括聘金、锦茶(含念包)、首饰、三牲、鸭蛋、面条等,而且少不了要一个酒瓶。数量要一个吉数,也可加大吉等物品。女方则回以香蕉、发包、猪心、豆球、五种籽、埔虾草、春草一对、芋种,一个兜帕上面放十二料红卵,酒壶中则装进米泔水,以及念包的回礼款。男方接到礼物将猪心切成两畔,一畔送回女方,夫妻合吃一个猪心,叫肝肺同心。将春草种在花盆里,精心养护,香蕉、发包分给亲戚。送聘距离迎娶十天左右,在发送香蕉、发包时送去请帖。女方当晚还要请本族房亲。新娘的嫁妆,一般是面盆、脚桶,椅子以及房内嫁妆,如梳妆台、长衫橱等物。二十一世纪前半叶,有钱人家有一种叫全厅面的,嫁妆包括卧室、厅堂上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圆桌、鼓椅、成对靠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直至厨房的抹桌布,个别地方甚至还有寿板(棺材)、田契等。这样聘金当然也高得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客家聘礼叫“酒水”。什么酒水配什么嫁妆。酒水高低不等,最低级叫“公鸡”,男方送女方只需二斤猪肉,二壶酒和几对鸡蛋。再高一级叫食“箩格”,第三种叫食“箩”。第四种叫食“些”,最高一级叫食“(左木右盛)”。按等级聘金不同,当然女方嫁妆也有简繁差异。这已成历史话题,现已逐渐简化。
6出嫁、迎娶 迎娶当天,男方派人到女方迎娶,以前用花轿,继而用单车,现在用汽车。男方迎娶时,要写一个请新娘上轿的十二版帖,叫“上轿帖”,并写几个拜帖,如亲家拜亲家,女婿拜岳父等,视双方亲属具体情况,连同上轿帖凑足四个,起码也得有两个。上轿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女方认为有了请上轿之帖,往后不管婆媳、夫妻口角,可作斗气本钱,她可说:“是十二版帖请我来的。”事实上确有一些没有送上轿帖,女方不肯上车,只好回家补写。此外还要送上轿粿,肚痛肉(猪肉二块),入门茶(糖料包)二个及兄弟分酒钱。这些物品也有在迎娶前一天先送到的。女方出嫁前要请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年婶母挽面修容。出嫁前夕邀请同寅姐妹食七样菜,其中必须有厚合。过门之后便会合人。当晚在灶前垫上稻草,上披草席,在草席上睡觉。传说古时候有个继母虐待前氏女儿,安排这种睡法,前氏女儿出家后竟发达兴旺。后人仿效这种做法而成此俗。客家人女儿出嫁前夕则与母亲同睡。女儿出嫁,由父亲牵上轿,将一碗水泼上轿,并做四句。因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儿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复收。虽然人的观念已不是这一套,但旧例仍延续至今。女儿出嫁时还要由媒人挑两个红布袋,里面放大吉(生柑)、谷种、钱币、衣服一套等物。记得有一句童谣:“水鸡担布袋,田蟹来相贺”,就是说这事的。以前伴新娘同行的是“青娘婆”,青娘婆好多是专职的,一般是长相过得去的中年妇女,她必须口齿伶俐,聪慧过人。因为从食出嫁桌,男方开箱,拜司命君等,她都能说会道,出口成诗,吉语不绝于口。又有一个中年妇女伴行叫伴房。有的地方,新娘上轿,还要哭嫁,以表示长安虽乐,不如古居。出嫁当天早晨与家里人同寅姐妹共进早餐,叫食“姐妹饭”,饭后分姐妹钱。就是把铜钱撒在米筛上,然后兄弟姐妹从大到小一次摸取。男方迎娶的前一天,要在红纸上用朱砂写“麒麟到此”四个字。眠床、房门、整个院子各间,直至新娘经过的寨门,都要贴上。男方迎娶新娘上车,途中不能下车,要一直载到夫家,路上如与另一出嫁娘相遇,两人应互相交换手帕或面巾。新娘将到家门时,要先有人报讯,新娘刚进门,全家老少都要回避,待新娘进厅后才出来。以免与新娘相冲撞。新娘将进家门时,要跨越火烟。即用稻草捆成团点上火,新娘跨过,并由好命人做四句。新娘进门后要与新郎双双拜司命君(有的地方是拜天地),再拜祖宗。中午宴请亲朋,编位时,母舅要坐首位。新郎父母也要入席,按每桌四个主位,四个伴位,起码要坐主位。此日新娘也要坐大位。可在新娘房专设一席,让新娘坐东一位。开席时,坐首位的母舅要支持全场,致祝酒词,做四句,要掌握全场进餐情况。大家吃足了,就向大家道谢祝颂,请大家饮工夫茶,主桌未有离席,从桌不能离席。主桌离席,从桌也应离席,不能逗留。午餐过后,由新娘向亲戚及家族来宾从长辈到晚辈逐一敬茶。敬茶时对长辈要跪敬。被敬者马上将新娘扶起(现在只作下跪姿势)。饮茶二杯。赠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叫“食新娘茶”。晚上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来看新娘,食喜糖,有的地方还分送炒熟花生果。闹洞房时,既欢乐又热闹,伴房既可增加新娘场胆,又可为新郎新娘解围。特别是以前青娘婆,如果说以前的若干四句有书可读,但在闹洞房时,有时是专取闹逗趣,采用对歌的形式,青娘婆一人对付众人,随机应变,确是奇才。现举一例,看客说:新娘目瞄瞄,担水撞着墙,煮饭三结义,炊粿着火烧,这时青娘婆随口反击:杜伯(昆虫)跟人来斗水、田螺跟人来跳罾,麻雀飞来叽喳叫,田赤(一种飞鸟)飞来闹新房。看客即时回对:杜伯个个会挖洞,田螺含水能过冬。麻雀飞来能唱歌,田赤飞来胜状元。这时又有观众唱:会作青娘(上不下会)做诗,会做母猪(上不下会)橇篱,带个布袋来装米,带个肚兜来装钱。青娘婆即时回击:饲着母猪好到奇,一肚都是好男儿,一胎生你这一只,饲大上市好卖钱。还有奇巧的四句,如客人先念:新娘生来面红红,在家最会交掺人。青娘婆以为是嫌新娘有不正当行为,正准备回击,忽然听到接唱:所掺同寅共姐妹,学文学武学工针……第二天新娘还要搅渀(米泔水)缸,及打井水。
提起红绿色盲与近亲婚配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为什么亲人不能和亲人结婚/,另外,还有人想问近亲结婚儿子正常孙子可能患红绿色盲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红绿色盲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8%,请问两个无血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亲人不能和亲人结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绿色盲与近亲婚配的关系
1、红绿色盲与近亲婚配的关系:为什么亲人不能和亲人结婚/
近亲结婚的残酷现实
请记住:要想生个健康的孩子,就不要近亲结婚!可是有人认为:近亲结婚,亲上加亲,这不什么不好呢?
请看一系列严酷的事实:
在厄瓜多尔马亚逊居住着与世隔的阿乌卡人,由于他们只能在亲内结婚,各种先天不足、矮子、多指(趾)畸形到处可见,造成种族退化,濒于灭绝。
在中非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十几万俾格米人,他们身材矮小,体弱多病,被称为“小人国”。医学家们发现,他们的体内缺少一种胰岛素的生长基因I,而缺乏这种基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俾格米人至今仍着原始落后的近亲结婚的习俗。
在我国云南境内的少数基诺族有许多村落,由于近亲通婚,人口一直不蕃,历史上曾相当闻名的少妞上塞,如今却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宅墓。
红绿色盲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8%,请问两个无血缘…据世界卫生调查,近亲结婚患智力低下、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要比非近亲结婚子女高倍,新生儿死亡率也高3倍多。
在日本,白化病患者的父母95%是近亲结婚,痴呆患者的父母85%是近亲结婚。在以色列,有人调查了个精神发育迟缓患者的家庭,其中75%患者的父母是近亲结婚。
为什么近亲婚配的子女容易患遗传病呢?我们知道,每个“健康”人身上都有可能带有几个隐性的致病基因,只有当父母都有共同的“致病基因”,并且“相会”时,后代才有所表现,即明显发病。在一般的婚配关系中,这种“相会”极为少见;而在近亲结婚的夫妇中,这种“相会”则明显增加,因为他们的血缘关系很近,来自相同的祖辈,共同的基因较多。
自然界中,自花授粉的植物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常常被淘汰;而异花授粉则比较优越。人类的繁衍也是如此。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与其聪明美丽的表姐埃玛结婚,共生子女10人,结果3人,4人患精神病,3人终生。
我国婚姻法第六条明文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这完全合优生学的原则。爱情与婚姻是自由的,但决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尽管近亲婚配者的后代并不一定都是遗传病患者,但他们患各种隐性遗传病的机会比非近亲婚配者的后代要多得多,不应该存有侥幸心理,否则,将是一时欢乐,悔恨终生。
有近亲关系的男女青年要避免结婚,的办法是,从一开始就理智地熄灭爱情之火,以免酿出苦果。近代人类遗传学者认为,如能完全禁止表(堂)兄妹结婚,可以使先天性聋哑发生率降低20%,少年型黑内障15%、色素性干皮症50%、白化病35%,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生物学过吗,基因有缺陷的话近亲结婚生孩子有缺陷的几率非常高,而且也是歧视的。
近亲结婚啊。。。
通俗的说,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和发育而实现的。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什么是性状?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有的是行为方式(如各种先天)等等。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兔毛的黑色和白色,有酒窝和无酒窝等。为了描述方便,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过程中,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而基因在细胞里也并非是一盘“散沙”。它们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chromosime)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由此可见,在生物的体细胞(非的细胞,就是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上。人的体细胞中的23对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它们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为什么不允许近亲结婚呢?
这是因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也就是说,当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存在时,其性状只表现为显性性状。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般大写是显性性状,小写是隐性性状)。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DD是只包含显性性状的状态。Dd是同时包含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状态,但只显现出显性性状。
3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的形状不会表现,但d不会受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如果含有Dd的父代又与一个也含有Dd的父代繁殖子代,那子代的基因组成会是怎么样的呢?
DD、Dd或者dd。DD,Dd显现显性性状。dd,显现隐性性状。
这就是不允许近亲结婚的原因。
人类的遗传病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致病的基因引起的。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显性遗传病往往在婚配或生育前就可察觉。而隐性遗传病的情况比较复杂。当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aa时,表现为有病,婚配或生育前就可察觉。但是,如果基因是Aa时,表现是无病的,却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婚配或生育前一般是不清楚地。于是,生活中就会出现一对正常的夫妻,却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孩子。示意图: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家族曾有过遗传病史,那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会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如果近亲结婚,那么生育的后代出现显性遗传病的几率就会十分大。
所以说,近亲还是不要结婚了。(如果实在要XX……也不要繁殖后代)
以上就是与为什么亲人不能和亲人结婚/相关内容,是关于为什么亲人不能和亲人结婚/的分享。看完红绿色盲与近亲婚配的关系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