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了,韩雪的老公叫做万山,比韩雪大了将近20多岁,而且早在2012年的时候,韩雪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就被拍到了。
韩雪出生于军人家庭,是真正的是红三代,爷爷是参加抗美援朝的一个师长,而奶奶则是文工团的演员,父亲则是机电工程师,母亲是军医,一家人都可以说是很强大的存在,家里面的亲戚都是非常有本事的人,座驾都是军区的牌照,据说韩雪老公的背景比韩雪还要强大许多。
根据网友爆料称,韩雪的老公是一名内地的房地产大亨,也有人说是超级明星的大股东,但是不管怎么说,肯定和韩雪不相上下,可见背景也是非常的雄厚的。
扩展资料:
韩雪是一个在摄影机前可以时而冷艳妖娆,时而温柔乖巧的人,拥有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身材和美貌,天使般柔美的嗓音,戏、歌出众的素质更是近年来乐坛少有,拥有迷人的气质和坦率的个性,沉浮于娱乐圈,却始终不浮躁、不炒作,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生活中的韩雪,是个十分孝顺的姑娘,为了能抽空多陪陪家人,如果同等条件的两部戏选,绝对会选拍摄地点离家更近的那一个,自己平时交际很少,尽量都把时间留给家人。
没有在一起,最后余师长伤透了心,和别人结婚了。
这是一部非常虐的现代文小说,描写了余师长和田馨的相知与诀别。随着小说的兴起,人们也看到了很多的故事,也都爱上了小说。
文学类型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根据反映生活规模的广狭和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可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1]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古传、当代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段可歌可泣的 历史 ,在这其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令人不禁深感缅怀的故事。
故事背后,是每一位***员的牺牲和付出,他们靠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铁骨铮铮的反抗精神,这才为我们这些后辈打出了如今这番新天地。
“纵然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也有私下的柔情温暖”,说来这句话,放在一位开国少将身上最为合适。
他是身经百战,未中一弹的传说,也是战友眼中的家庭慈父。
有人说他的性格极为火爆,要不是在发怒,要不就是在去发怒的路上,这位少将,名叫贺东生。
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男人,背地里却是个孩子控——即使这两个孩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
说道真相如何,还得从他与战友杜光华两人之间的故事说起。
这是一对战场上一同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结局却又截然不同。
杜光华是四川人,出生于1915年,正值封建 社会 没落时代。
杜光华父母只能为地主做小工,杂活等,微薄的薪资只能换来一家人的勉强生计,却不能改变家中一贫如洗的惨状。
饶是如此,杜家父母依旧对于杜光华的前程抱有殷切期望,如此取名, 也寄宿了“光辉前程,荣华不辱”的意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家中虽然入不敷出,但杜家父母还是东拼西凑,省吃俭用的让杜光华去上了私塾。
杜光华天生聪慧,在学习上顿悟很快,那时的他虽然年纪尚小,却已然感觉到 社会 不公的现状。
他常常会与一同出身的其他小孩,受到地主家孩子的霸凌。
在饥寒交迫与被人凌辱的童年里,杜光华培养出了自立不齐,吃苦耐劳的品性,也为他未来的红色生涯埋下了伏笔。
在杜光华十六岁的时候,国内正在盛行打地主,分田地的农民运动,杜光华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川东北地区的农民反抗队伍中。
在这期间,杜光华深刻感受到了“要想改变,必须革命”的祖国现状。
也是这一经历,让他与党组织打上了交道。
而杜光华在心底已然埋下了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同年加入了四川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决心为农民解放运动更进一步付出自己的力量。
1933年,红军正式入驻四川地区,而杜光华也在同年入党,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此时的国内动荡不安,刚刚结束农民战争,转眼旧 社会 又要再度面临日方的侵略。
杜光华决心不能辜负党组织对他的栽培,于是在入党以后刻苦读书,学习军事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部队的生活,让杜光华找到了归属感,而他也立誓要在革命舞台上大展拳脚。
红军初期,他先是任职为打旗兵,跟随队伍出行时候,他总是能把大旗扛得端端正正,身姿挺拔得一丝不苟。
随后他又在战场上任职为机枪手,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曾经放牛的孩子逐步晋升到了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位。
靠着敢打敢拼的英勇作战,很快,杜光华就在部队里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同部队的战友们一提起杜光华,便知道那是一个“不怕死的小伙子”。
1934年,工农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随后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战略迁移。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杜光华与贺东生的人生命运产生了交接点。
早杜光华就有闻贺东生的大名,传闻说道他是一个“毛猴子”,两人在长征途中相识,颇有惺惺相惜的滋味。
杜光华欣赏贺东生敢作敢为的个性,而贺东生欣赏杜光华有勇有谋的智慧,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
前者做事冲动,不走寻常路子,后者头脑冷静,喜欢稳扎稳打。
但他们却惊奇地一拍即合,成为了最为亲密的战友,也是超乎生死之间的知己。
长征很苦,部队庞大,历时长达一年之久,三十万人之广的队伍,贺东生和杜光华之间难以碰面,但都心挂于对方的安全。
毕竟这条迁移道路长达一万余里,跨越了十来个省份。
前方是酷冬炎夏的四季,后方是国民军如狼似虎的追击,红军在经历了几百余次的作战下勉强脱逃。
而在路上时,迫于物资的紧缺,士兵们只能挨饿受冻,身在其中的贺东生和杜光华也不例外。
偶尔相见,他们都惊喜又庆幸,自己的好友依旧活着。
在长征结束以后,杜光华和贺东生在队伍的调动下去到了陕北。
此时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们所在的115师,因为身处日方由局部转向全境入侵的东北地带,第一时间被党中央派往前线。
在1937年,杜光华参与了名扬中外的平型关大战,以及同年的山东梁山歼灭战,在战场上,任职为连长的杜光华完美发挥了自己在战略指挥上的才能。
虽是一支小队,却多次重创敌军的关键部署,他靠着之前学习的专业知识,在战场上带领队伍如同一把尖刀,常常以少量牺牲打出了令人惊奇的战斗成绩。
有人总结道杜光华的指挥十分精妙,出神入化。
而杜光华也成功当选了模范连长,得到了部队里战友们的敬仰。
战功显著的他在115师中也开始接连晋升,从连长跳跃到了副团长等职位,也和贺东生正式开启了“黄金搭档”的故事。
在杜光华任职为连长期间,贺东生已经任职为大队长,官职比杜光华还大一级。
1931年,贺东生就先比杜光华先行两年入了党籍,得到了更多战场上下的历练机会。
刚进红军时,贺东生所从事的大多是文职工作,主要负责土地改革的宣传以及所在部队的通讯联系。
靠着常年接触的文事工作,贺东生也学习了作战方案以及战斗部署的技巧,这些都为他之后战场作战埋下伏笔。
贺东生曾经创下了“单枪杀敌三十”的光辉事迹,被人誉为“杀神”,“贺大胆”等称号。
他的官衔晋升得比杜光华还快一些,虽然个性毛躁,但只要他站在了战场上,就能带领队伍打出令人惊叹的战绩。
如果说杜光华的指挥打法像是一把尖刀般精妙,那贺东生的打法就像是一把刺刀,尖刀可以切断敌军之间的关键联系。
而刺刀则是在冲锋的时刻,往往最能起到重创敌军的决定作用。
在杜光华任职为副团长以后,贺东生也晋升到了团长的职位,两人在指挥上相互提出建议,在多次作战部署上打出了难以置信的成绩。
在两人搭档的几年时光里,杜光华娶了一个妻子,名叫陈玲。
两人同属党员,考虑到战争时期,一切从简,所以没有举办婚礼,只是准备了简单的仪式。
但婚后两人恩爱十分,可以说杜光华在战场和情场上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可惜好景不长,内战爆发,杜光华和贺东生因为党中央的调动,分开前往指挥其它部队。
两年期间,两人主要在北方地区作战,唯一不同的是杜光华是由陕北往东北地带沿路直上,一路进攻。
而贺东生则负责在山东、河北等地区负责游击攻略。
1947年,身在东北的杜光华,奉命带领部队在临江进行了四次守江战斗,前两次均是大获全胜。
而到第三次,敌军加大了火力再度发起了反攻。
杜光华为了确保后方战场的稳定,与第3纵队一同迎击虎视眈眈的国民军大队,在战场指挥上再度成功阻击了前来支援的国民军22师与第2师。
不仅由战略防守转换成了战略进攻,更是在下水洞沟的国民军2师打得溃败。
随后杜光华带着部队一路往北,前往大龙爪沟占据了三处有利高地,直接将国民军22师全数击退到四平开外。
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军91师前来支援,从侧方给予了我军一定程度的重创。
杜光华师长腹背受敌,所在的10师与第3纵队危在旦夕,但是他没有慌乱,直接亲临前线,现场指挥。
他将队伍编排为防守状态,一连打退了敌人的几次猛攻。
杜光华在战场上四处奔走,查看战况,阵地上满布着炮弹轰炸过后的弹坑。
他一面用机枪横扫敌人,一面向部下下达作战指令,硝烟四处弥漫,但却挡不住我方士兵对着敌方阵地发起的突击。
眼看局势一片大好,突然一发炮弹划破长空,向着杜光华袭来。
炮弹在他的身旁炸开,一股巨大的冲击将他的身体掀飞,而炮弹的碎片也射进了他的血肉之中。
部下赶紧抱着杜光华向后方撤离,可在这样的爆炸之中,又有谁能逃得过死神的魔爪呢?
杜光华死去的命运已然无法更改,为了稳定军心,他的部下首先隐瞒了杜光华死去的事实。
直至“四保江战役”获胜以后几天,辽宁军区才为这位伟大的师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后代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杜光华生前所在的部队,建设了一座“杜光华纪念馆”。
杜光华的离世,不仅意味着解放战场上少了一名虎将,更意味着一户小家的离散。
此时陈玲身怀六甲,还有一个刚满两岁的儿子。
新婚两年,还未到七年之痒便与爱人永别,她与孩子们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不知好友离世的贺东生,此时正身处天津激烈的战场上。
当时的蒋介石采取“哑铃战略”,将手下一百一十万大军分为三股,其中两股占据着山东、河南两地,卡着红军后方支援占据东北。
也就是说,贺东生所在的天津战场,正是我军与敌军交战最为密集的中心地带。
面对久攻不下的天津,贺东生只觉得满心烦躁,正如他的绰号“毛猴子”一般。
他在打仗的时候从不喜欢蹲在指挥所里,而是东跑一下,西跑一下。
在城里作战,比起野外阵地上更为复杂,因为环境原因,可供敌人躲藏的地方太多,易守难攻。
而贺东生带领的部队,在攻打至市中心后再也无法前进半步。
贺东生发现敌军抢占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大楼,四周地带空旷,一旦发起突击,敌人便可以占据地形用机枪横扫。
可要想拿炮弹轰炸,射程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贺东生索性跳进一辆坦克里,与他一同跳进的,还有军长曹里怀。
这辆坦克,就这样坦坦荡荡地冲向那栋大楼,一边行驶一边开炮。
最后径直撞进大楼里,为后方士兵打出火力掩护的同时,还为杀进敌方阵营撕开了一条裂口。
至此,天津市中心战局已定,作为枢纽的中心位置一旦拿下,国民军便只能退往后方,撤出天津。
胜战以后的贺东生听闻自己的好友杜光华已经战死沙场,一时间只觉得难以接受。
与此同时,党组织考虑到杜光华的妻子陈玲,独自一人拉扯两个孩子的生活,在战争年代实在是十分困难。
没有办法,只能希望再度帮她组建家庭,分担压力,可要帮忙牵线,对象应该是谁呢?
这个问题可难倒了军区领导,而有人提议到贺东生的名号时,是觉得与杜光华既是战友搭档,又是知心知己,他对待杜光华同志的孩子绝对不会介意。
当军区领导找到贺东生询问意见时,他没有一丝考虑,直接答应了。
因为在他看来,照顾战友遗孀是他应该尽力而为的义务,这等高尚情操可见一斑。
贺东生与陈玲两人在了解以后便结为了夫妇,相信杜光华在天之灵,看到自己的妻儿有人托付,也会深感欣慰吧。
而在贺东生与陈玲结婚当日,陈玲抱着女儿,满脸歉意的对着贺东生道歉。
在往后的日子里,贺东生对待陈玲十分宠溺,大小事情都依着妻子的想法去做。
而面对两个孩子,他本想给他们取名姓杜,却又想到孩子长大以后,要是遭受到什么风言风语,察觉身世以后会不会太过伤心?
于是他在与陈玲商量过后,让两个孩子随了贺姓,儿子叫贺军,女儿叫贺莺,并且嘱咐身边的人要保守秘密。
他有自己的考量,打算等孩子长大后再告知真相。
贺东生对待孩子们尤为宠爱,打不得、骂不得,捧在手里都怕化了,比对自己的亲生孩子还要亲。
曾经有一次,两个孩子想喝牛奶,贺东生二话没说,自个跑出十里开外为他们带回来两大瓶牛奶。
那时正是冬天,两个孩子很心疼贺东生,贺东生却打着哈哈说道自己正好锻炼身子。
这个在部队里雷厉风行、骂骂咧咧的“毛猴子”,将自己最为极致的温柔,都留给了家庭。
1998年,贺东生年满87岁,因为病症,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
贺东生去世后,妻子 将真相说出,贺军和贺茑一时间泪流满面。他们明白养父的良苦用心,那么多年养父的爱早已超越一切。
往后的岁月里,贺军和贺茑带着自己的爱人、孩子去祭拜两位父亲。他们是孩子心中永远的英雄!
美国人记录的391高地争夺战
除对281高地发动进攻外(指白马山攻防战,为志愿军38军114师与韩军第9师对决),中国军队还企图通过威胁391高地上的韩军防守工事来瓦解韩军第9师的力量,391高地离白马山东北面大约7英里,位于该师的东边前沿阵地。激烈的战斗从10月6号一直打到10月12日,敌人的炮火向高地铺天盖地而来,在韩军部队后退后,美国第7师的1个加强连企图于10月13日夺回失去的阵地,但落空了(阵地易手次数1)。
10月16日,白马山战斗刚结束,韩军第9师马上派出其第28团的1个营袭击391高地。该营顺利到达山顶,并一直控制了山头。从10月20日到10月22日,敌人不断反冲锋,重新夺回了高地(阵地易手次数2)。
10月23日,经过一场激烈的白刃战后,韩国第51团士兵又把敌人赶下了山,接着敌人又发动了一次反冲锋,韩军部队被迫撤离。第二天夜晚,第65团接防第51团(阵地易手次数3)。
自从在争夺战中被挫败以来,第65团一直在从事各种训练,指挥员是新上任的上校查斯特·B·德卡夫。然而,两个月的紧张训练也未能改进该团的不足之处――缺乏排一级有经验的官员,但是,该部队还是再次被安排担负主防线上的一部分任务。
从10月24日到25日的夜晚,在上尉齐治·D·杰克逊的率领下,G连占领了391号高地正南方的一块高地(阵地易手次数4),很快人们就称之为杰克逊高地,这块地方有许多地堡,足可以在里面设立8个步兵排的指挥部、连部和前线炮兵观察所等等,但是没有一个适用于发射炮位。
上尉杰克逊企图改善一下这些防守工事,但未能如愿,因为敌人炮火猛烈,而且周围高地上的敌人对G连的动向了如指掌。在该连的对面,是中共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的第3营。第87团的指挥员是霍英华(注:是孟建民)。25日下午,在大炮的火力支援下,第87团开始从驼峰岭向杰克逊高地发射76毫米的炮弹。随后敌人的80毫米以及120毫米迫击炮开火,到黄昏时刻,G连共遭到250发迫击炮和大炮炮弹的轰击,死伤9人。(按志愿军的记载,10月24日,第87团撤出391高地,前往上甘岭支援,第44师132团副团长康星火率1营、2营再次攻打391高地南峰。)
当天晚上,敌人派出巡逻队侦察G连部队分布情况,并且继续以猛烈炮火轰击杰克逊高地。上尉杰克逊用60毫米的迫击炮和前来支援的大炮等猛烈开火,粉碎了敌人的侦察。
10月26日下午后半晌,敌人从驼峰岭发出260多发76毫米的炮弹,造成14人以上的死伤。当天晚上,连部监听所提供情报,报告中国人在附近一带活动着,并正在挖战壕。高地西南侧的监听所报告有2个中国人进入了手榴弹投掷范围,值班的监听人员随后获准用手榴弹回击这2个入侵者。这两个士兵仓促逃跑,迫击炮向他们发射炮火,他们跑得更快了。
半夜刚过,敌人的1个排袭击杰克逊高地的北面通路,随后遭到炮火的轰击而后撤了。1小时以后,另1个排在北面出现,并逼近手榴弹范围区。经过15分钟的交火,中国人撤退了,估计死伤达17人。随后相对沉静了8个钟头。约在10月27日上午9时30分,驼峰岭的76毫米炮火又开始了。其中一枚炮弹正好落在迫击炮弹存放处,顿时,除剩大约150枚炮弹外,其余炮弹几乎同时爆炸。当夜幕降临,中国军队继续炮击杰克逊阵地。
此时,杰克逊阵地只剩下1个拥有2门迫击炮和7个士兵的迫击炮排,另1个排又失去了排长和中士。杰克逊上尉报告第2营,他需要援助,需要向高地发射烟幕弹,防止敌人察看该连的行动。营部告诉他要保持冷静,烟幕弹及其他援助都已开始进行。
中国军队的情况也差不多。就在杰克逊请求援助1小时以后,他们向G连阵地发出密集的炮火,然后估计有1个连从北面向高地移动。杰克逊和他的士兵们用剩余的迫击炮、自动武器、轻武器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这次冲锋。当天夜里,敌人发起了第2次冲锋。开始中国军队的炮兵在半小时内大约向杰克逊高地发射了1000发炮弹,随后大约1个连从北面出击,另一个连从南面扑过来。杰克逊请求对该地区进行最后的援助,局势终于明朗化,杰克逊的炮弹堆放处又着火了,这时,敌人成扇形展开,从各个方向向杰克逊高地扑来。
此时此刻,连队联络中士终于报告,在这个地区他们只剩下3人了,他请求撤退。尽管弄不清中士的行动是否自发的,营长贝特斯上校估计这是连长的请求,他命令G连撤退。当上尉杰克逊得悉后撤的命令,他企图想更改这一做法,但是联络线中断,无线电联络系统效果也极差。
但不管怎么样,上尉杰克逊还是向其排长们转达了撤退的命令。第1、2排从高地东侧下去,他跟着第3排从西侧下山。他所在的排在半路上遇到了敌人猛烈的轻武器袭击,在战斗中,他和他的士兵们走散了,但最后还是回到了主防线(阵地易手次数5)。
当上校德卡夫得悉G连撤退的消息以后,他迅速命令中校约翰·D·鲍特费尔带领A连接受上校贝特斯的反击战斗的行动安排,准备重新夺取高地。
A连只参加进攻阶段的行动;F连将由上尉威尔斯·D·克罗海特指挥参加进攻行动并负责修建防守工事;C连由中校史蒂文斯指挥,假如有必要增加后备力量的话,他们将准备接受第2营的战斗行动安排。
10月28日拂晓,上尉克罗海特带领F连向杰克逊高地攻击。中国人用轻武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给予反击,但到上午10点钟,F连控制了制高点(阵地易手次数6)。与此同时,由中校鲍特费尔带领的A连受到敌人炮火的轰击而停滞不前。但是后来,其中2个排冒着敌人的炮火向上冲,在山顶与F连汇合,其余的排被迫击炮火压制在山腰。
看来大局已定,但是中国人炮火使A连军官仍指挥失灵,其中一个排长被炮弹打中,当场死亡。
然后又有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连部指挥所的中心,中校鲍特费尔和前线观察员当场死亡,剩下的那个排长受伤,指挥系统所遭受的损失马上明显地在连队引起影响,A、F连的士兵开始“逃窜”。他们有的独自跑下山,有的则三五成群后撤,终于都跑回到主防线。到下午后半晌,只有上尉克罗海特和连级军官们留在山上,其他所有士兵都已尾随A连跑走了。
第2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些逃窜的士兵召集在一起,企图再度把他们送回杰克逊高地,但一切都趋于徒劳。这些士兵此时显然把高地看作是自杀的场地,他们拒绝返回。当夜幕降临,上校贝特斯命令上尉克罗海特和其他军官全部撤离高地。第2天,第65团再度为夺取杰克逊高地而努力。上校德卡夫命令第一营的营长戴维斯中校负责这次行动。10月29日清早,戴维斯派中校史蒂文斯带领C连向杰克逊高地挺进。
该连爬上山顶,在没有任何敌人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高地,情况看来很顺利,敌人的大炮都在沉默着,没有任何反攻迹象。突然,恐惧来临,士兵们乱作一团。中校史蒂文斯及其随从官员发现他们周围只剩寥寥无几的士兵。他们再度召集分散的士兵,命令他们上山,但竟有50多人拒绝。少将戴维斯最后不得不召唤中校史蒂文斯和他那少得可怜的人马,让他们退回主防线(阵地易手次数7)。
这说明第65团已无力再去夺取杰克逊高地。师长,少将乔治·W·史密斯命令第15团于当天夜里接管第65团的任务。11月,第65团又被调回接受一次紧张的训练。史密斯将军要求,在第65团接受再训练期间,必须由一个受过训练的、具有战斗力的团长取代该团团长,或者起码在四个月内接管这个部队。假如这两种可能都不存在,他继续说,他赞成重新改编这个团,保留60%的原建制人员,把其他人员编到别的步兵部队去。
总之,10月底,美国第15团接管了第65团的防守任务。11月上旬,杰克逊高地上的防御工事常常受到敌人的袭击,11月中旬,杰克逊高地的工事只有两个仍掌握在第3师的手里。11月下旬,中国军队对高地上的工事施加了最大的压力,并有几次进犯,但是第15团的精锐部队竭尽全力,直到月底都紧紧地保住了这一珍贵的阵地。
(事实上从11月14日起,美军第15团连续向391高地南峰反扑17次,但志愿军坑道工事已成,不肯放弃南峰,美军进攻均告失利。11月30日,美军在连续6次进攻失利后,放弃了对391高地的争夺,这一战术要点遂被志愿军15军彻底控制。事后,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提出了把团长德加夫尔撤职和解散第65团的建议,建议很快被批准。)注:阵地易手次数为美军记载。当时我87团配属44师作战。
邱少云高地争夺战 最后在谁手里
战斗地点
战斗地点在邱少云高地(391高地)。位于铁原东北11公里,金化西南18公里处,是敌称之为“铁三角”的中央。该高地是一个马鞍形的小山,有南北两峰,相距水平距离约550米。391高地向我方突出,系南朝鲜军加七里、上佳山之前沿主要支撑点,威胁第15军与右邻第38军接合部安全。
战斗发起时间
战斗发起时间:1952年10月12日
策划与指挥
策划与指挥:44师向守志师长、29师张显扬师长
参加人员
我方,第29师第87团第3营512名官兵、第44师第132团第1、第2营。
敌方,南朝鲜军第9师第51团第3营第8连、第28团第1营。10月23日,第51团全团投入战斗。10月24日,美军第65团接替了南朝鲜军第9师投入战斗。
战斗持续时间
第87团从10月12日攻克391高地后,在132团的支援下,坚守至10月23日,东调至上甘岭方向作战,共与敌争夺12天。第132团从10月24日至11月30日,经过38天战斗,巩固并完全控制了391高地。
邱少云高地争夺战
以往,29师(56师)讲邱少云故事,为突出主题,一般都只讲1952年10月12日当天的情况。那一天,我87团3营通过长时间潜伏,突袭敌391高地,成功占领该高地。战斗中,涌现了以邱少云为首的一批战斗英雄(参照美军用自己作战有功或英勇的官兵命名高地的惯例,我们在此后将391高地称为邱少云高地)。
实际上当天的战斗结束后,敌方在第二天就组织了反攻。敌我双方为争夺邱少云高地,整整缠斗50天,最终美韩军队下令于11月30日停止进攻该高地。此后该高地一直为中朝军队控制直至停战。
进攻邱少云高地的背景是1952年10月8日,因在和平谈判中互不相让,美方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美国政府要求美军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
美军高层决定了发起金化攻势,又称“摊牌行动”,准备对上甘岭等一线志愿军守军发起进攻,逆转攻守态势,证明美军依旧掌握着战场主导权。为了应对敌军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分散敌军兵力火力,减轻敌主攻方向的我军压力,志愿军司令部决定进行先发制人进行战术性反击。其中打得最激烈的就是“白马山战斗”和邱少云高地反击战。其战斗打响的时间顺序是:10月6日,我38军向白马山阵地进攻。10月12日,我15军向邱少云高地进攻。10月14日,美军向我上甘岭阵地进攻。
虽然互有攻守,但战斗的特点一样,都是反复争夺,交战各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向白马山阵地发起进攻的是“万岁军”38军114师340团、112师334团,向邱少云高地发起进攻的是15军29师87团3营、44师132团。
三场战斗的结果是一负两胜,38军部队遭遇失利,最终撤出战斗;15军部队守住了阵地,迫使美韩军队放弃了争夺与进攻。
简单说一下白马山战斗。美韩军划定了以平康为顶点以金化和铁原为底边的“铁三角地区”,“铁三角”于位半岛中部的高原地带的交通要冲,如果丢失白马山阵地,其运输线会受到影响。而邱少云高地地处铁三角的正中央,也是敌方不能丢失的要点。白马山阵地我方称为3948高地,由南朝鲜军第9师负责防御。为了克敌制胜,38军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和训练。但就在战斗准备发起时,突击部队340团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却突然投敌。谷中蛟是国民党军起义过来的,他阵前投敌,成为这次战斗决定成败的胜负手。
由于美军、南朝鲜军高度重视这一情报,调兵遣将,屯集炮弹,抢修工事做足了准备,等于挖好了陷阱等着对手往里跳。然而,这个致命的泄密事件却没有引起38军领导的足够重视,严重的轻敌意识,38军军长江拥辉决定继续执行进攻计划。
白马山战斗于10月6日打响后,争夺异常激烈,部队遭到敌飞机重炮火力的重大杀伤。战至10月14日,因第38军已经无预备队可用,遂命部队撤出战斗。此役38军共投入4个团约15000人,伤亡5372人;南朝鲜军共投入3个团18000人,伤亡3422人。(我方统计攻毙伤俘敌9400人,韩国战史称,毙敌8234人,伤敌1001人,俘敌57人。自身阵亡505人,负伤2526人,失踪391人。)白马山之战成为中国军队一次失利的战斗。南朝鲜军第9师也得意地称自己为“白马师”。
反观我87团和132团10月12日对邱少云高地的奇袭与争夺,就打得有板有眼,给敌以重大杀伤,把那个所谓的“白马师”打得满地找牙。
下面依据相关战史,将邱少云高地争夺战简述如下:
战斗目的
第15军首长批准第44师师长向守志与第29师师长张显扬协商后,制定的反击攻占邱少云高地作战计划。第44师组织配属的第29师87团反击邱少云高地,分为攻占和防御两个战斗阶段。攻占为战术反击作战;防御为策应上甘岭战役。
地形地貌
邱少云高地向我方突出,距我方第87团守备的发利峰约2000米,地势狭长、孤立,全长约1200米,面积1平方公里,分南北两峰,相距水平距离约550米,周围杂草丛生,并有自然沟洞,便于我反击部队潜伏蔽,但是四周有陡崖,仅蜂腰部和东南、西南两侧可以攀登。
敌兵力及火力
该高地为南朝鲜军第9师第51团第3营第8连(三个步兵排、一个火器排)守备,设防较强,构成以地堡、防炮洞、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明暗火力点相结合的坚固支撑点,南北峰和鞍部共有集团工事4处,地堡90多个,周围有铁丝网5道,防步兵雷场多处。
战前部署和具体任务
师决定87团3营(欠8连一个排)负责进攻,主攻为9连。具体任务是:9连一、二排加上7连一个排,于东西两侧从三个突破口攻击。9连三排加上8连一个排为二梯队。具体突击任务九连一排为主攻,由敌阵地背后的南峰东南侧后突破,打乱敌人指挥并切断敌退路。9连二排配合一排攻击南峰。
战斗经过
10月11日24时,9连和兄弟连队到达预定潜伏区,潜伏就绪。
12日12时,敌炮兵向我潜伏区发射了四颗燃烧弹,烈火蔓延到三班战士邱少云的身边,为遵守潜伏纪律,他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直至牺牲。当时还有几位战士被严重烧伤。
17时30分,我方炮群猛轰敌阵,十分钟后炮火伸延,连长程子英命令分三路攻入敌阵。30分钟后,邱少云高地南北双峰被我全部占领。我全歼守敌南朝鲜军9师51团8连及一个火器排,共毙伤敌人155名,俘敌23名。战后,志愿军总部给该连记集体一等功一次,授予邱少云“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授予李元兴、欧文辉“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追赠邱少云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光荣称号,幷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10月13日,第87团第2连接替第8连。第2连在第1营副教导员于金岭的指挥下,跟敌军展开了拉锯战。阵地不断易手。敌方也不断增兵,10月16日,南朝鲜军第9师第28团第1营投入反击邱少云高地战斗。
10月22日22时,第44师以师侦察连1个排及第87团第1营第1连5个班,反击邱少云高地南峰成功,歼敌20余名。
10月23日,南朝鲜军第9师第51团投入战斗(51团为加强第9师)。23日10时50分,敌1个营的兵力开始反扑,占领南峰后,向北峰冲击15次之多,我第87团第1营第2连一个排与敌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敌人一度突入我北峰阵地,我指战员与敌白刃决斗,全排大部伤亡,仅剩4人仍坚持战斗。关键时刻,第132团第2营第5连两个班,于11时25分,由391高地北侧的王在峰阵地驰援北峰,将敌击退。
10月23日,第87团东调上甘岭方向作战,期间,他们与敌反复争夺12天,顶住了敌4个营的86次反攻,共毙伤敌2043名、俘敌28名,缴获无座力炮1门,火箭筒3具,重机枪7挺,轻机枪8挺,步枪、卡宾枪、冲锋枪107支,电台1部,步行机2部,电话机2部。第87团伤170人,阵亡61人。
1952年10月23日19时,第44师第132团康星火副团长兼参谋长率领第1、2两个营接替邱少云高地防务。他们一面与敌人反复争夺,一面利用夜暗,加紧抢修坑道工事。
10月24日夜19点,美军第65团接替南朝鲜军第9师投入战斗。10月25日美军第15团接替第65团,接管防务。
10月27日,美军第3步兵师接替南朝鲜军白马师攻打邱少云高地。我方第132团乘美韩军换防之机,于当日20时45分,以第4连两个加强排攻击南峰,由师侦察连1个排于邱少云高地南侧阻援,截击逃敌。13分钟后,我方突击排攻上南峰,全歼守敌85人,缴轻机枪4挺、卡宾枪8支,自动步枪3支,步行机1部。
10月28日6时,美军第3步兵师和南朝鲜军第9师各以1个加强连,向391高地南峰反扑,我给敌以杀伤后,主动撤回北峰,南峰又为敌占领。
这时,美军进攻部队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上尉克罗海特带领F连向杰克逊高地攻击。中国人用轻武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给予反击,但到上午10点钟,F连控制了制高点。
与此同时,由中校鲍特费尔带领的A连受到敌人炮火的轰击而停滞不前。但是后来,其中2个排冒着敌人的炮火向上冲,在山顶与F连汇合,其余的排被迫击炮火压制在山腰。看来大局已定,但是中国人的炮火使A连军官仍指挥失灵,其中一个排长被炮弹打中,当场死亡;然后又有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连部指挥所的中心,中校鲍特费尔和前线观察员当场死亡,剩下的那个排长受伤,指挥系统所遭受的损失马上明显地在连队引起影响,A、F连的士兵开始‘逃窜’。他们有的独自跑下山,有的则三五成群后撤,终于都跑回主防线。到下午后半晌,只有上尉克罗海特和连级军官们留在山上,其他所有士兵都已尾随A连跑走了。
第2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些逃窜的士兵召集在一起,企图再度把他们送回杰克逊高地,但一切都趋于徒劳。
这些士兵此时显然把高地看作是自杀的场地,他们拒绝返回。当夜幕降临,上校贝特斯命令上尉克罗海特和其他军官全部撤离高地。”
美军战史称,10月底,美国第15团接管了第65团的防守任务。
11月3日, 132团在北峰完成坑道4条,构筑明暗火力点28个。完成了从发利峰和王在峰至邱少云高地北峰交通壕两条,全长3300米。使战斗支援和伤员后转得到保障,为巩固北峰夺取南峰创造了条件。
11月6日零时28分,第132团以4个排即第2连两个排,第4连1个排,师侦察连1个排,在榴弹炮16门的支援下,反击南峰,歼敌139名,俘美军4名,缴重机枪2挺,轻机枪3挺,自动步枪3支。
我第132团占领南峰后,加紧修筑工事,迅速将南北峰坑道贯通,长249米;在两峰的鞍部完成坑道1条,长149米。在南峰修建明暗火力点14个及全部野战工事。
自11月6日后,邱少云高地南峰遂为我逐步巩固占领。敌人虽然多次反扑,企图夺回南峰,但均未得逞。至11月30日,敌人被迫停止对南峰的反扑。第132团从10月24日至11月30日,经38天战斗,巩固地占领了邱少云高地。
从11月14日起,美军第15团连续向邱少云高地南峰攻击17次,但志愿军坑道工事已成,不肯放弃南峰,美军进攻均告失利。
11月30日,美军在连续6次进攻失利后,放弃了对邱少云高地的争夺,这一战术要点遂被志愿军第15军彻底控制。事后,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提出了把团长德加夫尔撤职和解散第65团的建议,建议很快被批准。
在第132团防守邱少云高地期间,美军动用3个营、10个连的兵力反扑22次,我毙伤敌755名;俘美军5人,南朝鲜军1人;南朝鲜军士兵向我投诚1人。缴获无座力炮1门,迫击炮1门,重机枪3挺,轻机枪24挺,自动步枪、卡宾枪、冲锋枪107支,电台1部,步行机2部。
第132团参战兵力共9个排,22个班,先后向敌人发起攻击5次,部队伤112人,亡73人。
综上所述,自1952年10月12日至11月30日,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44师第132团在38天里与敌反复争夺邱少云高地,敌共动用了7个营的兵力,其中南朝鲜军第9师第51团3个营,第29团1个营;美军步兵第3师第65团1个营,第15团2个营,向邱少云高地大小反扑108次,均被击退。
1952年12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来电鼓励反击与巩固邱少云高地作战的胜利。电报:“你军(指15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终于控制了三九一高地,并已达成了巩固,甚好。这对保障平康、铁原与38军结合部,甚有价值。望提高警惕,随时准备粉碎敌人进攻”。
我方攻占邱少云高地,向南扩大阵地11平方千米,战后划归朝鲜。同时第29师在以后的上甘岭战役给予南朝鲜军第9师沉重打击,为38军报了一箭之仇。
彭德怀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新中国极为重要的人物,经历过无数的枪林弹雨,最终看到了革命的胜利。
在这条荆棘路上牺牲了很多同志,也有一些人受不了没有经得住考验叛变,最让彭德怀伤心的恐怕要属 郭炳生 的投敌,当时气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郭炳生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其父名叫郭得云,是彭德怀在湘军当兵时的老班长,一直很照顾彭德怀。
1916年彭德怀在落难之时还曾靠郭得云救过命,因此在1922年郭得云去世之后,彭德怀就将14岁的郭炳生接到了身边当作亲儿子来对待,为他灌输先进的思想,让他去上军校,1928年时还带领他一同参加了平江起义。
郭炳生最开始也不负彭德怀的期望,作战勇敢处事果断,因此在军队中不断升迁,先后担任大队长、纵队司令、师长,这都是在长征以前,职位已是相当高了。
如果郭炳生能一直坚定地跟着彭德怀走,那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在1932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32年是革命非常困难的时期,内有王明的“左”倾主义,外有老蒋派重兵围剿,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开始动摇,郭炳生就是如此。
当时的郭炳生是红2师师长,属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却老是不听指挥擅离职守, 红2师政委彭雪枫、军团政治部代主任黄克诚 对他的行为或开导或批评,但郭炳生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这年8月下旬,在江西宜黄、乐安地区国民党又一次发动攻击,彭雪枫带领7团和师直属队迎敌掩护,郭炳生却带着5团和师特务连脱离了大部队,偷偷往国民党治下而去。
彭雪枫激战过后撤退到指定的地点,没有发现师长的痕迹,得到消息后大为吃惊,连忙带着15名红军战士前去追赶,成功的把5团追回,郭炳生却在第二天趁着下暴雨偷偷带着特务连溜走投蒋。
虽然郭炳生没有带走多少部队,但他红军师长的身份以及与彭德怀的特殊关系,让国民党方面兴奋不已,老蒋立马犒赏了一万元,还将他任命为新编37师师长。
并利用他来大作文章,企图瓦解红三军团,用他的一些话语制成传单大肆散发,还真的有那么一点点效果,当时红三军团为之诱惑的有四人,分别为: 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舒适、军团供给部长陈宗实、参谋周月南、参谋吴实 。
除了舒适外,其他三人基本上都没有了消息,应该是死于战乱了,但这个舒适后来混得比郭炳生还好。
因为舒适本来在军团内已算高级干部,能了解到一些红军的布置情报,他将这些消息都通报给了国民党,以此获得了信任。
加上他确实有些真材实料,所以在国民党这边担任过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在抗日时期的昆仑关之战中,指挥夜袭罗塘高地,歼灭日军一个旅团,立下大功。后来担任副军长,参与了反攻缅北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舒适还做到了国民党兵团副司令官,后来随着杜聿明调往淮海战场,不过当时的主动权已经来到了解放军这一边,舒适为了避免被擒还特意改名叫 舒适存 。
后来奉杜聿明的命令去向老蒋汇报情况,此后也就跟在老蒋的身边了,飞往台湾后先在军队里工作了几年,后当上了教授。
之所以说他过得比郭炳生好,就是因为郭炳生在1933年3月就死了。
郭炳生投敌后开始还是过上了一段好日子,在南昌买了栋洋房,置办的都是洋家具,还把老婆接了过去。但是很快他就感觉到了被排斥,而且他带过去的人也是如此。
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郭炳生带着部队立马战斗在了围剿红军的第一线,在南丰白沙战役中跑到阵前呼喊让红军投诚,结果被特等射手一枪命中,就此结束了一生。
对于他的死,老蒋还很感喟,为了收买人心特意题字:“勇于迁善,忠能殉职”。
而彭德怀元帅对于郭炳生的投敌非常的伤心难过,当时气得好几天没吃下饭,还说出一句:“叛变投敌,子不如父,甚为可耻”。
要是郭炳生当初没走这可耻的一步,到1955年还有30多年,此后一直跟着彭老总,起码也是个上将了。
作者自己的一段话:
我的小说从一个叫兰泽光的人物开始,十年前我就开始琢磨这个人物,他的原型是我老部队的一位师长,因病去世,传说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希望在免职的时候,尽量避免他的名字和另一位首长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份文件上。这个传说中的遗嘱,给了我巨大的遐想空间,此后十年,这个事件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在这个传说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恩怨,症结到底在哪里,这两个军人之间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我相信,那故事一定是曲折的、丰富的,就像深深的海底。
http://newssohucom/20060428/n243040564shtml
璿 经公众号「 ”重析抗战史”授权转载 摘要:十一长假期间,广西的朋友去昆仑关周边高地探访当年昆仑关战役的痕迹,顺便给笔者发来了许多昆仑关旁441高地的照片。笔者忍不住提笔,记录下曾在这个高地上发生的激烈战斗。 图1:昆仑关战役是抗战中期一场著名的战役 十一长假期间,广西的朋友去昆仑关周边高地探访当年昆仑关战役的痕迹,顺便给笔者发来了许多昆仑关旁441高地的照片。笔者忍不住提笔,记录下曾在这个高地上发生的激烈战斗。 441高地位于昆仑关关口以南,九塘西北约15公里,标高441米,所以在地图上代号为「 ”441高地”。从这个高地最高峰可以俯瞰到出入九塘的公路,对于当时日军设在九塘的指挥部来说是最后一道屏障。 图2:昆仑关周边五万比例地图 图3:昆仑关周边卫星地图 第五军在战报中是这样描述441高地: 查441高地为我右翼前进之重要支撑点,东可控昆仑关及五塘公路,此据点若久为敌所盘踞,昆仑关虽为我所有,但进取九塘至为困难。 1939年12月26日在杜聿明下达的命令中开始重视441高地,要求「 ”荣一师围攻昆仑关,其九塘之一部转移到429,441高地占领阵地,掩护军之右侧背,阻止增援之敌。” 第五军想占领441高地后来控制公路,从而切断日军增援,但在26日之前,从南宁来的日军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和42联队长坂田元一大佐所率部队(大约两个半大队)都已经到达九塘前线。在中村正雄战死后,第21旅团长以坂田联队长暂时代理旅团长。 25日后,日军实际已经以九塘为防御中心,九塘以西属于21联队防区,以东为42联队防区。 12月26日这天,日军驻守在九塘司令部的21联队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命令新到的第7中队中队长旭林世履中尉率其所部于中午12时从九塘出发,向441高地攻击。 至夜间9点勉强占领441高地东南角。26日夜,该中队彻夜与荣一师所部激战,最终于27日晨8点30分左右完全占领441高地。而后日军战报中称此高地为「 ”旭林高地”。并以第7中队附第2机枪中队一个小队防御。 图4:拍摄地点在441高地面向九塘方向,图中红线处为老邕宾公路方向,箭头所指为九塘(现为昆仑镇),当时为日军昆仑关前线指挥所,及21联队部所在。 直到12月30日,荣一师才终于抽出兵力准备强攻441高地,使友军容易进出于九塘。 12月30日下午16点:荣一师以第一团为主攻,在炮火掩护下迅速接近日军阵地。攻击部队依信号一齐投掷出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的硝烟中向日军发起冲锋。当夜,中日两军在441高地上展开了极其惨烈的拉锯战,常常是中国军队占领一个阵地后,日军立即又发动逆袭将其夺回。 荣一师一团第6连连长容开率队冲锋时英勇牺牲,第5连连长王延安冲锋时裹伤继续指挥战斗,被日军机枪打断双腿。虽然荣一师的官兵前仆后继,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日军彻夜血战,但也仅仅占领441高地部分阵地却未能完全克复。日军第7中队仍据守于441高地核心阵地。 图5:光秃秃的那一片山就是441高地 30日凌晨,日军在昆仑关最前沿的部队开始准备向九塘方面撤退,日军的防御重心开始由以昆仑关为核心改变为以九塘为核心的防御部署。 31日晨,日军由于昆仑关前线部队后撤至九塘附件,开始重新组织力量反攻,第7中队在海航和陆航的飞机掩护下向441高地中国军队所占领阵地发起疯狂反扑。荣一师第1团第1连连长张咸顺率部固守阵地,遭日军飞机轰炸牺牲。该连官兵在日军空地双重凶猛火力掩护的反击下伤亡惨重,最后仅存十余名。经过一个早晨的激战,日军又完全占领了441高地。 图6:1939年12月31日,日军所绘441高地局势图 中日双方在血腥的鏖战中迎来了1940年的元旦,而这天清晨,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也向荣一师下达命令,要求在当天黄昏前完全占领441高地。这时的荣一师师长郑洞国手里的部队已经不多了,只得派配属的军补充第2团第3营增援。有新锐部队的加入,中国军队反击更为犀利,很快便收复441高地两个山头,然而日军同样也迅速抽调出第12中队一部向441高地发起。这个高地就像血肉的熔炉,中日双方都不断派出增援部队,都试图完全控制该高地。 图7:441高地上战壕遗迹 负责一线指挥的第2团团长汪波向荣一师师长郑洞国频频告急,最后甚至用哀求的口气「 ”师长,我实在顶不住了,兄弟们快拼光了,你就让我先撤下去吧。”荣一师参谋长舒适存在旁听到后怕郑洞国心软,做出错误决定,急切的说「 ”师长,汪团不能撤,我们必须与敌人打到底!”郑师长虽然知道汪团处境困难但还是坚决命令道「 ”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你也要给我顶住,丢了阵地,我砍你的头!”同时又将师部特务连一部和勤杂人员共百余人组织起来增援441高地。 日军方面也是同样处境,441高地从原来仅第7中队一个中队,随着时间的推移,第7中队战斗人员非死即伤。守军随后不得不增加第8和第9中队,最后第12中队作为联队预备队也投入到反击战。第12中队第3小队小队长室田唯雪在1月2日的阵地争夺中被击毙。第21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宫本得二少佐甚至把指挥部设在了高地的反斜面,以便就近督战。 图8:拍摄点为441高地山腰平地处,左侧缓坡为应该中国军队进攻方向,而就在拍摄点的山背面,就是当时指挥441高地防御战日军第21联队第2大队大队部所在。 双方就这样在441高地上僵持至1月3日。在南宁前线第5师团的第21、42两个联队实在损失巨大,眼看着九塘附件防御阵线也即将崩溃,第5师团长不得不被迫将其撤回南宁,而由第9旅团负责收容残部。 第9旅团长及川少将1月4日掩护21旅团余部撤退时发给第5师团长的电报,「 ”上天保佑(21旅团所部)终于成功撤退了,24日拂晓在山县部队(11联队)阵地中集结完毕,经统计负伤士兵约3000人,拂晓前向七塘出发。” 与此同时,荣誉第一师于3日夜完全收复441高地。昆仑关周边高地争夺战暂时告一段落。 图9:441高地上当年战壕遗迹 战后荣誉一师师长郑洞国和参谋长舒适存亲往441高地视察,双目所及,见主峰及其附件山头上弹坑密布,子弹壳、手榴弹木柄、破损枪械比比皆是,整个高地无一处完好之地。双方阵亡官兵尸体散卧其间,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个一个大个子中国士兵,左腿被炸断,身上满是伤痕,但仍以一双粗壮大手死死钳住一个日军士兵将其压于身下而战死。 昆仑关反攻的胜利完全是靠那些普通的抗日将士用血肉和生命换取的。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