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线:全程约448公里
起点:大山哨村
1安顺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沿S102行驶2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阳花关路
2) 沿阳花关路行驶570米,直行进入S102
3) 沿S102行驶137公里,过右侧的四街村约140米后,左转进入X456
4) 沿X456行驶23公里,右转
5) 行驶270米,过左侧的马家大地约80米后,直行
2行驶560米,直行进入都香高速公路
3沿都香高速公路行驶227公里,在六枝东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六枝东立交桥
4沿六枝东立交桥行驶12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S102
5六盘水市内驾车方案
1) 沿S102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交通东路
2) 沿交通东路行驶220米,过右侧的大地配送中心约240米后,左转进入胜利路
3) 沿胜利路行驶880米,右转进入团结路
4) 沿团结路行驶3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六枝特区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往往能见证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包括物产、民族、地貌、历史演变等等,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贵州的地名,有着地名命名的一般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贵州是全球大家庭的一员,在中国至少在中国的周代已经初步融和进汉文化圈,且贵州的各民族都属汉藏语系,故而有着很多共同的文化特征,故而其地名的命名也遵循着地名命名的一般性原则。贵州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有古老的土著居民 -----夜郎人创造的夜郎文化延续至今,夜郎人的后裔仡佬族人仍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的繁衍生息着。远古的三苗的后裔------苗族也广泛的分布在这片土地上,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贵州的历史。贵州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的民族大迁移,最有影响的如汉武帝时及明洪武年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之初的三次大迁移。汉初武帝在使臣从夜郎带回“夜郎自大”的笑话后不久,派兵收服西南诸小国,夜郎便是其中之一,为了巩固其胜利果实,在西南建立了包括夜郎郡在内的西南诸郡,选派地方官长期管理各郡,并有汉朝军队长期驻守西南各郡。由此形成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贵州最古老的吴姓和陈姓就是那时进入贵州的。第二次大移民当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稳定西南,先是进行“调北征南”,派兵收服大西南,为了稳定军心,又用强制性的手段从内地抽调以军人家属,各种艺人,商人等为主的大量人群迁入黔地,与当地驻军一起,聚族而居,依人数的多少,以及分工的不同,分别命名为屯,堡,营,盘,铺,哨等。平时商人行商,艺人卖艺,战事一起,则人人皆兵。这就是“军屯”。这次大移民形成了贵州的“屯堡(pu)”文化,前期军人的进入叫“调北征南”,后期非军人的迁入就是民间常说的“调北填南”。也是这次大移民,基本上奠定了贵州的民族组成和文化风貌。第三次大移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央领导层的安排下,因军用和民用的原因而形成的大批社活至今的“南下干部”及其家属,和随着机器厂房一起进驻贵州的大批工人及其后代。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风俗和文化,使贵州的本土文化再一次得以输入新鲜的血液。贵州有着以织金洞,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为代表的,三万二千年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贵州因古老的本土文化加上历次民族迁移而带来的不同时期的(断层的)中原文化及贵州特有的风物地貌,使得贵州的地名又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可以说,要研究贵州的历史,而不研究贵州的地名,那研究肯定是不完美的。 下面我简单的谈一谈贵州地名的大致情况,虽然不是很完美,也难免会有错误,但我希望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种,与古代的民族有关。世界历史上常有民族或姓氏因地名或国名而得名,或因民族或姓氏而得地名。如吴姓来源于姬姓,姬姓因姬水而得姓。再如江苏的吴江因吴姓而得地名。贵州的普定属于古夜郎属区,与此相关的地名有夜山,郎岱(山),考古学家们有的认为因国名而得地名,有的认为因地名而得国名,二者必居其一。建立古夜郎国的民族为“卜族”,只是在贵州的普定,就有与“卜”音相近的补堆、补郎、补锅冲、普社、普定,邻近现有普安等。贵州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张英志就认为贵州境内的以“meng”音开头的众多地名也与古夜郎有关,认为“meng”音是“mo”的音转,而“mo”又是“pu”的音转。在贵州各地就有与这些音相近的很多地名,如汇水就有“七十二模”,据说有七十二个地名以“模”开头,普定则有孟架、孟州、孟佐等地名。古夜郎的“卜”族又被史书记为“濮”族,卜族的后裔为“僚”,在普定有与“僚”相近的地名,如纳雍枝、纳佑古、呐叭、纳黑、纳锐等地名。“僚”人的后裔为现在的仡佬族,在普定与织金和平坝相交界的区域就留下了“九区十八仡”的说法,有十八个以“仡”开头的地名,留存到现在的还有仡氹奶、仡氹拐、仡坝乌、大仡只、小仡只等等。与“仡”音相近的音的地名有嘎卧、贡打等等。再如以“陇”开头的地名多为布依族聚集的村寨―――陇嘎、陇黑、陇脚等等。 第二种,与战争有关,贵州民族众多,古代各民族之间常常因为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但决定性的战争都是与中原朝廷发生的,并且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方面主要发生在明朝的洪武年间。有经过惨烈的战争而获胜的,也有大军压境兵临城下而“和平解放”的,反正胜利的一方兴的都是“仁义之师”,因而有清镇、镇宁、安顺、兴义、定南等。表面看去每个地名都很美,但都隐隐含有一个血淋淋的字眼,从字面几乎能解读出当初大明朝廷收服该地的大致情况。 第三种,为大明洪武年间屯军文化遗留。明洪武年间,因中原战事接近尾声,朝廷于是抽出军力平定“西南夷”,于是“调北征南”,战争很快结束。但根据历史经验,中原政局一不稳定,西南各利益集团又割据一方,各自称王,对中原朝廷不朝见不纳贡。如何跳出历史的怪圈,成为当局必须解决的问题。朝廷最终借鉴历史上如宋朝岳飞对付北方金人的行之有效的“军屯”。于是朝廷将军人家属,以及按比例抽来各种匠人及家属,成批迁往贵州各驻军之地,进行军屯。军人和匠人及他们的家属都是军队编制,平时各自行商务农,战事一起,可以说草木皆兵。军事的威慑力和先进文化的软化力,使得黔地文化有了极大的法展,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事实证明“军屯”策略很成功。根据驻军地规模、级别或性质,分为旗、屯、堡、盘、,营、铺、哨,由此留下“九屯十八堡”等的地名,如大屯、小屯、余官屯、张官屯、马堡、老坛堡、张哨堡、玉官堡,另外如宋旗、白旗、红旗、云盘、号营、十二营,再如头铺、幺铺、二铺、大山哨等等。 第四种,地名与当地主要特征或标志物有关。如普定的三叉河、双山、鱼塘、大水井、灰窑、草塘、荷包山、破头山、偏坡等等。 第五种,地貌和姓氏结合的产物,如普定的吴家山脚、张家坪寨、夏家高坡、梅家院坝。一看地名,不但能了解其地理环境,而且能知晓该地居住的主要家族,往往还能起到探寻文化背景的作用。但有时地名前冠予的姓氏与居住民不符,那往往是家族的兴衰,此消彼涨而导致的。故地名有时还能为研究一些家族兴衰史提供佐证。 第六种,地名因地方特产而得名。如黄果树、马桑寨、打油寨、畜牧场,以及盛产土陶产品而得名的大窑、小窑、瓦缸寨等等。 第七种,地名因神话或传说而得名。普定的仙马,因传说该地曾有仙马出没而留下仙马洞、仙马井等地名。普定化处,传说曾有得道高僧在此坐化成仙,取“高僧坐化成仙”之意而得名“化处”。 第八种,甲子地名,也叫生肖地名。因中国古代用甲子纪年,其间形成小地域循环行商之所,便以生肖或甲子起名,因甲子配生肖,十二天一个循环,因此留下甲子场,又叫生肖场。依次叫鼠场、牛场、马场。。。。。。。,各地都有。 第九种,因历史名人而得名。如关岭又叫关索岭,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之子关索在此驻军,后人因纪念关索而起名关索岭,简化为关岭。安顺市的若飞大道是为纪念***的历史功臣王若飞而起名。再如王二河、王武寨等等。 第十种,因信仰或崇拜而得名。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及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物。狗、马、狼、鼠等等都曾是崇拜物。原始社会的虞部落,与黄帝部落有姻亲关系,这个部落就以一种据说是百兽之王的叫“虞”的动物为崇拜物,就将自己的部落起名为“虞”,这个部落的人就叫“有虞氏”。而后留下有“虞”开头的诸多中原古地名地名。如虞县、虞市、虞州等等。而植物和自然物也都有被崇拜的。作为生命之本的水,古来就为立寨之本,无水不成村,无水不立寨。历史上消失的大都市和古老文明也多与水的枯竭有关。水成为一些民族或部落的崇拜物是不足为奇的,贵州的普定就有水母、老水母、新水母,水波丽,邻县有水城等等。 第十一种,因共和国的建立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建厂、驻军、发展工农业等等,自然留下一些打上历史烙印的地名。如各地都有的红旗村、红旗新村、人民村、解放村、xx农场、xx电厂、xx公园等等。 第十二种,纯与姓氏有关。中国人有聚族而居的传统,这样往往会形成一村一族一姓一主先的特有村落,如贵州普定的陈家寨、董家庄、华家院等。 第十三种,方位定名。中国风水学家根据阴阳哲学,认为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贵阳取“贵山之阳”的意思。安顺的双阳,恰系山南和水北之间,故为双阳。但因山小水小已经看不出“双阳”之味。 第十四种,美原定名。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就算生活在穷山恶水间,也不会忘记欣赏美,创造美。对地名也常常赋予美的内涵,美的词汇。如波玉河----波涛如玉之河。织金----山岭沟壑交织成金。波丽----水波美丽。 第十五种,文化特征命名。中国为礼仪之邦,历代先贤都提倡“仁、义、礼、智、信”,因此有遵义、兴义、同仁、兴仁等。仁、义为道德行为标准,这里也可能暗含“仁义之师”的味道。 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命名方式,但以上的命名方式是最基本的。有些语义不太明显的地名如川甲、岩浪等往往为历史上某个民族留下,意思难以让人明白,但也基本遵循着以上的命名原则。 地名能反映其在自然或文化环境中的本质属性,地名的演变也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改变。如普定的一些地名演变就如此。 1、 白旗(屯堡)―――-红旗(新中国国旗) 2、 母猪洞(传说)―――马官地下水库(人工水库) 3、 太平堡(屯堡)―――安顺电厂(现代化发电厂) 4、 普定(古夜郎)―――大明定南所(屯堡)―――普定(新中国) 地名的命名,有相对稳定的原则,有地域性特征原则,有科学性原则,有为人民乐于接受的原则。贵州的地名,也遵循着这些原则,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色。
求采纳
贵州文化·从夜郎国谈起—贵州的疆域沿革·地名中包含的历史与文化
贵州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建省晚,行政设置长期以来比较多样,造成贵州地名不象内地省份那样,大多以政治因素或自然地理位置而命名,呈现出多姿多态的样式,这里略举一些,以见一斑。
(1) 反映特有历史建置的地名。 贵州元、明、清三代都实行土司制,土司有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大小不一的名目。今天贵州仍有不少地名中有“司”字,如贵阳的中曹司、息峰的养龙司、都匀的王司、独山的上司、下司等。还有一些地名虽略去了“司”字,但老人们在习惯上仍加上“司”字,如黎平的中潮(司)、锦屏的新化(司)、丹寨的排调(司)、平塘的平舟(司)、六硐(司)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原大小土司的驻地。
明代在连接湘、滇两省的交通要通处都设立卫、所和屯、堡(铺),驻兵防守,因此沿镇远、贵阳、清镇、安顺、镇宁、普定一线至今仍叫卫、所、哨、屯、关、堡(铺)、驿的就特别多。从湘南一入贵州境就有鲇鱼铺(属玉屏)、羊坪铺、焦溪关(属镇远)、东坡堡、十里关、重安堡(属黄平)、五里哨(属凯里)、酉阳铺、黄丝驿(属福泉)、麻子铺(属龙里)、图云关、青岩堡、沙子哨(属贵阳)、卫城(属清镇)、大屯、饭笼铺(属平坝)、头铺、二铺、么铺、二所夏官屯、蔡官屯、刘官屯、双堡、甘堡、小屯(属安顺)、余官屯、马官屯、魏旗堡(属普定)、大山哨、龙井铺、丁旗堡、祝英哨、大花塘堡(属镇宁)、坡贡驿、关岭铺、白口铺、新铺(属关岭)、江西坡驿(属普安)、革纳铺、羊场铺、高屯、刘官屯、松官屯、孔官屯、大屯、赵官屯、火铺、亦资孔驿、胜境关(属盘县),由此入云南。
有一些地名,至今已看不出含义,但仔细一推敲,仍是明代卫所遗存。如清镇一带地名中有中八、中一、中十、左五、左六、右二、右七、右十等村寨名,便可推知这里原是明代威清卫所在地,明代一个卫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有十个百户所。所以叫“中一”的必定是威清卫中千户所第一百户所所在地,依次类推。贵州沿今湘黔、滇黔一线的其他地方往往出现前三、后五的村寨,也往往是当地卫所驻兵所在。
(2) 反映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名。 这类地名大多分布在贵州南部三个民族自治州地区,这里地名特点是多用民族语言的音译。如黔东南侗族聚居区的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等县,有二十五个乡的名称带有“洞”字。乡以下居民点以“洞”、“硐”、“侗”作词尾的达八十二个。“洞”反映了侗族先民曾有过洞居习俗。历代史书上也曾将侗族称之为“洞蛮”或“硐蛮”。
黔西南的布依族多将他们的聚居地称“者”,所以这一带地名前冠以“者”的比较多。册亨县城在布依语中称者楼,这个县还有者告、者布、者茂等带“者”字的地名二十多个。望谟县的布依族在地名前喜冠“纳”字,仅城关、乐之两镇乡地名前冠“纳”字的就有纳桃、纳黄、纳赖等四五十个。黔东南多苗族,他们多喜爱在地名前冠以“摆”字,如摆勒、摆腮、摆歪、摆绫等,仅榕江县就有带“摆字”的地名三十多个。
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作地名,反映了贵州民族分布的状况,是民族语言文化进入地名的标志,形成了贵州地名丰富多彩的一个方面。
(3) 以十二生肖作地名。 在地名中大量出现以生肖命名的现象,这在其他省是不多见的。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用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纪年自秦汉以来就在流行于世。而十二地支又是纪年、月、日的方法。贵州用生肖给地方命名与农村集市有关,如某地子日逢场(即集市),这地方就叫鼠场;申日逢场,这地方便叫鸡场,以此类推。这种命名,既好记,又乐于为群众接受。贵州全境,至今仍叫鼠场、牛场、兔场、龙场、马场、羊场、猴场、鸡场、狗场、猪场的地方极多。惟缺虎场,因当地人称虎为猫,所以寅日逢场的集市便叫猫场,蛇场较少见,狗场、猪场因名声不雅,往往已改为久长、珠藏,取其谐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十二天一场的习惯已不适应需要,稍偏僻的地方已改为一星期一场(一般在星期日),交通发达、市场经济繁荣的地区有的缩短为三天或五天,有的原来场市已发展为小城镇,天天赛过赶场,不过留下的地名,却反映了以往的历史和文化。供人们回顾和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