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的结婚习俗

河南许昌的结婚习俗,第1张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女双方建立起了明确而稳定的恋爱关系,时机已成熟,就要筹备婚礼,而结婚请求多由男方提出。

  筹备婚礼首先要定婚期,婚期先由男方选定,吉日俗称“好儿”,所以定婚期又叫“看好儿”,然后把婚期写在婚书上通知给女方,叫“送好儿”。送好儿的任务由男方长辈去完成,而且送好儿时间上有讲究,如果上半年结婚,要在农历二月二送;如果在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六或十月十送。这样是为了让女方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

  佳期到来,男方请厨师张罗宴席,同门、亲戚提前到来,各司其职,为迎亲做好准备。迎亲的路线要提前勘察清楚,去的路和回来的路不能重复,俗称“不走回头路”。新娘家的同门和亲戚也要提前一天聚集在一起,把嫁妆收拾停当,给新娘梳洗打扮,等候迎娶。

  婚礼当天的早上,张贴“喜”字和婚庆对联。迎亲队伍提前吃饭,去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但新郎再着急也不能亲自去。从前迎亲用轿子或马车,后来用卡车拉嫁妆、摩托车开道,再后来就用轿车了。时辰一到,放鞭炮后出发,一路上喜乐高奏,放着雷子炮、撒着吉祥帖,浩浩荡荡奔向新娘家。

  女方方听到鞭炮声即出门迎接,男方迎亲时要带一个机可爱的小男孩,叫“压轿孩儿”,女方封了礼他才下车,大人提前交代过,等多给几次礼金后才能下来,小家伙赖着不下车,引得大家笑声不断。堂屋备有酒席,但那只是礼节上的摆设,迎亲的长辈入席,象征性地喝一点水酒,和女方的长辈聊天,等待其他人装嫁妆。

  闺女出嫁时,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则娘家就会变穷,所以新娘上轿时,富家红毯铺地,一般人家用席子铺地,穷人家则用“传口袋”的方法:找两条口袋铺在地上,新娘踏上前面的口袋,赶快把后面的口袋移到前面,反复向前传递,直到上轿。有的干脆直接用椅子把新娘抬出去。临行前,新娘要向父母行礼告别,有些地方还要求新娘哭着告别父母,以示恋恋不舍。

  新娘入轿,迎亲一方燃放鞭炮,并撒喜糖打发观众,然后返回。回去的路上,迎亲的人要“搜查”嫁妆,女方提前包有油馍、火烧、鸡蛋等食品放在里面,是怕迎亲的人在半路上挨饿而准备的。其实大家都不饿,但还是争先恐后地哄抢食品,为的是增加喜庆气氛。

  迎亲车仗一到家门口,一人跑步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男方也要给新娘下轿礼,也是要给几次新娘才下来。新娘下来时,地上放有一块红纸贴面的石头,叫“接脚石”,脚踩在接脚石上,有“脚踏石(实)地”的之意。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新娘在两名少女的搀扶下,手扶斗跟在兄长后面,缓步进入家院。到了院子里,小孩给新娘端洗脸水,新娘给小孩少量的礼金。

  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礼仪,拜堂之后,男女才正式结为夫妻。拜堂的礼仪大同小异,把拜堂的程序写在红纸上,在司仪的主持下完成。基本程序是:

  1、鸣炮奏乐,新郎、新娘就位,父母就位。

  2、行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3、入洞房。

  拜堂仪式结束后,大家就开始忙碌婚宴。喜宴多在中午,宴席非常丰盛。在堂屋安排主宴,招待重要客人。新郎、新娘要给所有的客人逐一敬酒。

  婚宴结束,婚礼完毕。

  大见面儿其实就是订婚仪式,地点设在男方家中,男方安排宴席,本家和亲戚前来赴宴,但不能白吃,须准备一些礼金给姑娘,当媒人向姑娘一一介绍他们辈分的时候,见面礼就该出手了,不过数目不大,大数目的礼金由小伙子拿着,等饭后送姑娘回去的路上单独送出去,家庭情况不同,现金的数目也不等,但一定不能太小气。女方收了礼金,也要象征性地回赠一些诸如手帕、袜子、钢笔之类小礼品,这叫“换表记”。

  大见面儿后,男女就成为公认的未婚夫妻,逢年过节要来回登门拜访,平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单独交往,农忙季节,双方还要到对方家去帮助干农活。交往了一段时间,一方要反悔,这是允许的,不过,如果男方反悔,多不好意思收回见面礼,而女方反悔,则须主动退还见面礼。婚姻形式由父母完全包办发展到见面儿后再结婚,同时也不再讲究什么“三媒六证”,这也算是一大进步。

每个地方的婚宴习俗各不相同,我给大家普及下广州这边的习俗。

广州这边一般是6时恭候7时开席,而实际开席时间则由主人家视情况而定,一般都是根据客人的上座率来决比较有心思的新人呢,会在开席前准备一些视频短片,轮回播放他们的婚纱照、甜蜜照片或者视频,让宾客们一起分享他们此刻的愉悦,也可以给提前到的宾客看看短片打发时间。新人则是站在宴会厅门口,恭候客人。

开席时,婚礼主持人会带动全场气氛,引导新人入场。这个时候一个好的主持很关键,正当大家无所事事的等着开席时,他(她)可以让整个婚礼的气氛一下子进入到一个高潮,把大家的焦点聚拢在新人身上。接着就是新人讲话、证婚人致辞和新人互相交换戒指或者交杯酒等,这些忙完,就开始上菜。

广州习俗第一个菜是烧乳猪(有些是全猪有些是拼盘),酒店服务员排好一溜队,每人手里端着一只乳猪,等主持一声令下,喜庆音乐响起,服务员鱼贯而入,每桌一只,好不壮观,面对第一道菜,喜宴的客人总是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已经空着肚子等了个把小时了,烧乳猪最好吃的就是那层脆脆的表皮,沾上白糖和酱料放入嘴里,简直让人满意到无法用语言形容

接着就是不断的上菜,到第四道菜时,新人在双方家长和一帮兄弟姐妹的陪同下,开始向每一桌客人敬酒,有些宾客会借此机会要让新郎喝上一满杯,这时候陪同的兄弟姐妹们就要主动出击,保护好新郎和新娘,所以新郎都会有意识地选择能喝的朋友做伴郎和兄弟

敬完一轮酒,新娘就赶紧去换衣服接着敬茶,新郎呢就可以回座位稍作休息(有经验的朋友都会提醒新人在第一道菜上来时就开始狂吃,后面基本上没什么机会正儿八经的吃上几口);敬茶的时候新娘带领一帮子姐妹,每到一桌就用粤语喊:饮杯媳妇茶,富贵又荣华,听晒老婆话!结了婚的客人还得回个喝茶利是(一般都是5元、10元,上不封顶)图个好意头,到这为止婚宴的基本流程都完成了;接下去,就是客人自由回敬新人,如果客人闹得厉害的,新郎在这个时候就得做好心理准备,防止被灌倒了

喜宴尾声,新人站在门口恭送客人,至此整个婚宴就算告一段落,喜剧收场啦!~

整个过程,嬉嬉闹闹,一般9点到9点30分左右就结束了!

不知道广州这边的习俗是不是跟你家乡的一样呢!

结婚作为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事情,这一天无论是时辰还是步骤家长们都掌控的严格,但是人算赶不上天算还是会遇到出嫁下大雨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出嫁那天下大雨预示着什么成了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出嫁那天下大雨预示着什么。

出嫁下大雨好不好

看地方的讲究。

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哭嫁的传统习俗,如果出嫁当天下雨了,说明老天爷在替你哭,是很好的预兆。老天爷把女子今后的眼泪都哭完了,以后会生活幸福。出嫁的日子也是挑选的吉日,吉日下雨也是在照应新人的婚事,上天都在注意你们的路途。

出嫁那天下大雨预示着什么

结婚的时候下雨是非常好兆头,如果是在婚礼后的下午下雨说明上天是非常优待新人的,寓意新人的以后的生活风调雨顺。有的地方认为结婚下午下雨就是浇妻子,而“浇妻”同“娇妻”谐音,所以寓意着新郎娶到了一个娇妻,是对新娘和新郎的一种夸赞。也有的地方认为结婚下午下雨是媳妇给婆家的下马威,寓意着这个新娘会比较厉害。

出嫁那天下大雨有什么说法

关于下暴雨时结婚的说法有很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大多数的理解有三种。第一婚礼当天下雨是吉祥的象征,因为代表上天替新娘哭了,新娘这一辈子都不哭。第二进行雨中结婚,因为这样可以渲染一种朦胧浪漫的气氛和文静的氛围。第三还有种说法,结婚当天如果刮风或下雨的话,则表示媳妇将来很厉害。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在我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黄花闺女”一词是什么意思,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要把未出阁的姑娘叫做“黄花闺女”吗?

这还要从古代的一个民间传说说起: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宫殿的屋檐下游玩,此时恰逢梅花盛开,一阵微风吹过,于是吹落了几瓣梅花,巧合的是,那梅花花瓣正好掉在了公主的额头上,经过汗水的浸渍,于是便在额头上留下了梅花的花痕,这时的公主被梅花的花痕衬得更加娇柔妩媚起来,宫女们见到后无不为之称奇惊呼,于是她们便开始争相效仿起来。

后来,这种妆扮被人们称之为“梅花妆”,简称“梅妆”。一开始只是在宫中流行,后来便传到了民间,受到了民间女子的喜爱,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女儿。

由于梅花具有季节性,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采集其他**的花粉做成粉料好用来化梅花妆。所以,画梅花妆在南北朝时期成了少女们脸部必不可少的一种妆饰。

因为梅花妆的粉料是**的,在加上使这种打扮妆饰的大多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因此,在古代,民间有:“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的说法。

同时,“黄花”又是指菊花。而菊花开着冬季,能傲霜耐寒,所以,常用菊花来比喻人有节操。这样一来,在“闺女”的前面再加上“黄花”二字,这就是就说该女子到现在还没有结婚,而且还保持着贞节。

渐渐地,“黄花闺女”一词就成了未出阁女子的专有称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18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