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做法是:男方在媒人陪伴下头一次去女方家叫“上头”,算是给女方家人看一下长相人品之类的。女方家里满意了叫女方第一次去男方家叫“过门”,这时男方的父母亲戚要送礼给女方,因都是头一次见面,送礼直接简化成了给钱到女方。双方父母都满意了,进入谈婚论嫁阶段,定好日子后,男方和他母亲一起去女方家里求人,当然不能空手去,自然带了彩礼的,彩礼要看当时风俗以及男方收入情况而定。
结婚那天的下午,男方家里的娶亲的队伍过来接新娘,这时男方队伍里面一定要有一位长者出面,和女方家的长者象征性说几句话,基本上是女方长辈教训男方长辈的,也是象征星说几句。然后在女方长辈带领下拜女方家里的祖先,烧香磕头之类的。新娘出门时,小舅子或是同辈男丁要在堂屋里放一挂鞭炮。此时新娘出门,经过邻居及同村每户人家时,那家人都要燃放鞭炮相送,一个村里的嘛,不能让新娘家太寒碜丢了脸面。女方家每放一架鞭炮,男方家也要对应放一架以示回应。不过男方娶亲的放鞭炮是放不赢女方送亲的。新娘出村后就和新郎进车直奔男方家了。
意,便举行订婚仪式。届时女青年在亲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办酒席热情接待,并邀请介绍人或亲朋好友作陪。男方须赠送订婚礼物给女方,多是现金和衣物,有的还送金银首饰如项链、耳环、戒指等,礼物多少一般由男女两方事先商定。在农村,青年男女订婚后至结婚前,一般还要“送书子”、“送日子”、“下催妆”等。
送书子 又称“过红子”。过去,儿女婚姻由父母包办,双方父母通过给儿女订婚确定儿女之间的婚约。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之说。男女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交换分别写有男女姓名、年龄及家长和媒人姓名等的“书子”,作为联姻依据。男方还要送给女方定亲礼物。除衣服、钱、首饰和扎腿带子、袜子外,另有盐两包,大米两包,针1 对,葱1 对。送盐、米等意为“缘份到了”,送针意为“联姻”,送葱意为“从约”(从破“四旧”以后,送书子一般只送现金和衣服,并不再交换“书子”)。女方回书子时有帽子1 个,腰带1 条、衣服1 身、手巾1 对,袜子和鞋各1 双,烟袋包子1 对(现多是烟两盒)。
送日子 男方根据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等请“先生”查定结婚日期后,派人到女方家告知,俗称“送日子”。过去,送日子时一般有“四色礼”:馒头(或鸡)、肉、大白鲢鱼、粉皮。现在多送衣服和现金。送日子以后,双方将结婚日期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们在其结婚前来送礼物。送给男方的称“送礼”,送给女方的称“送填箱”。
下催妆 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妆”,意为催促女方要按时发嫁。下催妆礼一般有红、蓝袄1 对,化妆品1 套,公、母鸡1 对,鱼1 对,肉1 刀。催妆礼一般随嫁妆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妆礼吃不起”之说。鸡称“长命鸡”。下催妆时,女方若留下“长命鸡”,说明女方发嫁时有“大盒子”。盒内有“宽心面”、“压岁馒头”、烧饼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给男方家的长辈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近年来大盒子已不再见。
结婚 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出嫁”。多数按农历选择吉日。解放前,因儿女婚姻多由父母一手包办,男女双方多在结婚那天才相互认识。境内曾发生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某村有两户人家同日同时娶亲,阴差阳错之中,两家都把新娘接错了,并拜堂成了亲。等到察觉此事,生米已做成了熟饭,只好将错就错。后来有了孩子,其中一家为之取名曰“差”,另一家则为孩子取名曰“错”。解放后,男女结婚先办理登记手续,后举行婚礼。婚前,男方购置家具,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时,女方家用轿(伴娘称“看轿的”)或小推车(伴娘称“称车的”)将出嫁女送至男方家。5 0 ~ 7 0 年代初,小推车都用席子遮起来,出嫁女坐在右边,称车的坐在左边。车后跟着抬橱、柜、桌的和两个扛小杌的人员,通称“抬嫁妆的”。停车时,扛小杌的要上前去用杌子垫车腿。后来,改由男方雇车到女方家接新娘,新郎一般不随车前去,新娘由“伴娘”陪同。车至男方大门外停车后,先停留片刻,谓之“磨性子”,寓意过门后性情温顺。此时,男方燃放鞭炮。新娘由男方“架媳妇”者扶下车,新娘下车时先“踩糕”(一般为米糕,寓意“步步登高”,如男方姓高,则新娘不踩糕)。新郎出来迎接新娘,双方交换手绢后,一般在院子里由“司仪”主持,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后,再共进新房。这时,有专人在院子里撒栗子、枣和糖块,寓意“早立子”、生活甜蜜。此后,男方摆宴席招待宾客。女方前来“送亲”的多是新娘的舅或伯父、叔叔等,被敬为上宾,俗称“大客”;其它来送亲的称“散客”。新婚之夜,常有一些朋友、同学或晚辈到洞房“闹房”取乐,农村邻里间上洞房看媳妇或要喜烟,孩子要栗子、枣或喜糖,夜深后都自动离去。此后,新郎新娘由男方亲人侍侯喝“交杯酒”。是夜,洞房里不熄灯,称“长命灯”。婚后不久,新娘要由丈夫陪同回娘家,俗称“过对月”。
以前,结婚时还有许多讲究,如:“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一身病”等等。所谓“姑不娶”,就是当姑的不驾媳妇。“姨不送”和“姐姐送了一身病”,是说当姨的和当姐姐的不当送客。现在结婚,不再讲究这些事情。
生育
过去,人们片面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观念。自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8 0 年代后,计划生育工作逐渐纳入地方政府的常规化管理,群众在思想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一般“一对夫妇一个孩”。农村夫妇头胎是女孩的,在符合条件下,可生二胎。
家庭生孩子增添人口,称为“添喜”。生男孩的,在家门口挂红(布)子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意为“能打会算”;生女孩的,只系红子和蒜头。孩子出生后,男方要向女方娘家“报喜”,并告知亲友邻居。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红糖、小孩衣服、小被褥等礼品,由新生儿的舅及其他亲人择日前去给孩子“铰头”。但铰头不能骑月(即跨两个月,指农历),民间有“不铰头不能见舅”之说。铰头时,其舅用剪刀象征性地铰铰孩子的头发、手、脚等,“铰”手脚是防孩子日后“手贱”。亲友邻居在“铰头”前送鸡蛋、红糖、小儿衣服等,表示祝贺。
分家、温锅
分家 在农村,男子结婚后,父母将生活用具、粮食、承包地等分一部分给儿子,称“分家”,此后夫妻俩开始独立生活。
温锅 新婚夫妇单立门户另起炉灶时,双方父母及其亲人要携带礼物前去为其“温锅”,新婚夫妇设宴招待。城乡居民搬迁新居后,亲朋好友也有前往为其“温锅”祝贺的。
过生日
老年人过生日,有从办完儿女的婚事后开始的,也有从5 0 岁或其他年龄开始的。生日这天上午,儿女要带礼品前往祝寿,兄弟或朋友也有前往祝寿的。全家人欢聚饮宴(也有在下午饮宴的)。
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独生子女的关心、疼爱,有些家庭开始给小孩子过生日。
丧葬
殡葬 当地对死者实行土葬。各村以一姓或一族为单位,共用一块墓地,但因生产而死的妇女不入祖林;夭折少年也不入祖林,另埋一处,称“少亡林”。婴儿死后弃于“官地”(也称“舍林子”)。现今由于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妇女因生产死亡或未成年人夭折的已很少见。
从1 9 7 7 年4 月开始推行火化,现火化率已达9 5 % 以上。人去世后,尸体要送火化厂火化,再将骨灰入棺土葬,但土葬不留高坟头。
老年人在弥留之际,即给穿上寿衣(多由女儿制办),生前没穿寿衣的,死后也给穿上。死后,先由长子为其“指路”,送其一个魂(迷信说法人有三个魂,一个去西天,一个附尸,一个去转生)西去,子女等方可大哭出声;还要派人到亲戚家“报丧”。报丧者不能进亲戚家,多在村头请人传达。亲戚知道后,即前往哀悼。人死后,要在其大门外一边(按男左女右)竖放一大柳枝,上系纸穗,象征家有丧事,邻居亲友方可进门送“纸”(指烧纸),表示致哀。柳枝在入葬时拿去坟前烧掉。但送纸可延续到“五七”坟前。
老年人死后,子女要“披麻戴孝”,其他亲人也穿孝,但轻重有别。第一次指路后,开始上土地庙(因各村已无土地庙,一般是在村外设一亡者灵位)为其另一亡魂“泼汤”,有“三顿”、“五顿”、“七顿”不等。泼汤时挑汤罐者即是治丧主持人,跟其身后手提酒壶者为死者长子。泼汤期间,死者尸体运往火化厂火化。骨灰运回后,多在门外“入棺”。挖墓穴、抬棺木、埋葬等工作,由“举重府”完成。“升棺”前由大儿媳妇扫棺顶,“升棺”时由主持人摔“老盆”。送葬时,女子不能到墓地。长子在领棺下葬时,其腋下须夹一用包袱包着的圆旋饼(平时人们买旋饼吃时,卖饼者要将饼掰成几块方可卖给顾客,以避讳)。是日晚“送盘缠”,将扎糊的纸马或纸轿(也有用谷秸代表驴子的)等,拿到设置的亡者灵位前,将亡灵牌捧上马(轿)后点火焚烧,并由长子指路送其上西方(迷信说法此魂去见阎王,经阎王评定功过后再去转生)。
革命功臣、英模人物、离休老干部等去世后,县委老干部局为其主持召开追悼会,各有关单位敬献花圈。五保老人去世后,其丧葬由村民委员会责成专人负责。
上坟 死者埋葬后的第三天,子女给其“圆坟”,后再择日上“五七坟”(多数在3 5 天以前)。时下上“五七坟”,有些亡者的子女们为摆阔气,讲排场,给亡灵买些纸扎的家具、家电、汽车、摇钱树等等,大操大办。“五七坟”前,子孙近邻等每晚要去坟前点把火,守一会灵,以免亡灵寂寞。再后子女都参加的祭奠活动是一年坟、二年坟、三年坟和十年坟。十年坟都定在第九年上,有“十年坟九年上,儿女越过越旺象”之说。以上每次上坟时,都在上午,忌过晌。平常均由男性上坟,多为儿孙(都在下午)。每年都要上忌日坟、年坟(春节前几天),清明节、七月十五、冬至及吃“新麦包子”(麦收以后,农民用新麦子磨面包水饺,敬天、上坟,全家人尝鲜)时也要上坟。清明节、七月十五、冬至上坟有“前三日,后十日”之俗,即如果当日因事不得上坟,可在前三天或后十天内上坟。
够全了吧 如果够详细请给分 嘿嘿
武穴结婚习俗里面 结婚前送节送哪些亲戚?结婚后还送吗?
不知道湖北结婚风俗有哪些?彩礼嫁妆这些又是怎么算的?跟小犀一起来看看。
一、湖北结婚风俗有哪些
1、择吉日
择日是将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推出最吉利的日子。通常是指为“领证”及“接新娘”等仪式择吉日举行。若这些仪式不在同日进行,多以接新娘、过门当日为准。
2、过大礼
过大礼就是给彩礼和礼物,女方也需要回礼。彩礼通常由父母决定了,下面会单独说,而回礼一定要茶叶及生果。
3、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至适当位置。在婚礼之前,再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鸳鸯枕及百子帐等床上用品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吉祥之物。
4、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兄弟团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的智力及体能测试,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
5、过门&回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回门指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连同礼物回探女家。
二、湖北彩礼常见的金额
1、武汉市:武汉的彩礼钱在5-10万元之间。
2、鄂州市:通常是5-10万,最好婚前有一套房。
3、咸宁市:农村5-10万之间,城里8至十几万。
4、宜昌市:彩礼3-8万都有,只是作为一份心意。
5、襄阳市:最近两年都在5-10万,一般都是5万。
6、随州市:彩礼10万左右就行,其它需要去商量。
7、恩施市:彩礼一般6000元左右,部分地区有认亲的说法。
8、十堰市:礼金10001起步,31800或者更多,这要看经济能力。
9、黄冈市:看未来丈母娘说多少,35万不嫌少,上十万不嫌多。
10、黄石市:彩礼4-10万,黄石结婚大部分都是男方全包,彩礼包括婚纱照、婚宴、房子装修。
11、孝感市:8-10万之间,不过也要应家庭条件而议,如果在农村就差不多,如果是城市那就不够。
12、荆门市:若是家庭较好的话,彩礼即嫁妆,一般会全额退回有的甚至会倒贴,只是象征性的先收着。
我是天门人,在天门长大你说的彩礼是什么意思男方给女方钱物品或是什么的吗
在天门肯定是需要这些的,不过呢,是结婚之前男方拿来然后结婚的那天,女方家会把这些"彩礼"都随着你老婆在带过去你家,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会在你的“彩礼”基础上加多一些拿去你家。天门没有很确切的习俗,但是上面我说的这些都是绝大部分习惯都是这样的。当然了,什么都有例外的,不过,至少我没有看到过男方给了多少钱给女方家,然后女方家没有在出嫁时带去男方家。这,我是没见到过的。楼上的也说了,天门人爱面子,你拿钱给你老婆,然后你老婆在带过去,钱当然越多越好了,钱越多越有面子啊。
我结婚反正是赚了,老婆家的条件比我家好很多,随着她一起过来的“彩礼”比较多,都是她爸爸妈妈补贴的。
基本就这样了,彩礼之类的也是看双方的家庭条件。反正,在天门,绝大部分,绝大多数,千分之九十九是不会吃掉你的彩礼的,不会搞的像卖女儿一样。要是女方家拿了你的钱不随你老婆带过去,现在在我们当地很是说不过去了。现在80年的一般的家里也只有两个吧。做父母的都是希望子女过的好,不会要子女的钱的。而且要是女方留下了彩礼的话,说出去也不好听的。
大概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对了,你去接你老婆的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多带点烟。见人就要敬烟,不管是不是客人。基本你口袋要全部装上烟。
哭 嫁

常用区域:恩施、咸丰、宜昌、孝感、黄石等
在湖北农村地区,向有嫁女哭嫁习俗。即姑娘出嫁时,母亲和家人都要哭嫁,以母亲哭嫁为主。母亲边哭边诉说生养女儿之苦,教导女儿到婆家如何做个好媳妇,出嫁女哭一般是诉述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流传下来的哭嫁小调有《娘劝女儿》、《十月怀胎》等。有些地方哭嫁要提前3天开始。
灰爹醋婆

常用区域:武汉、荆门、仙桃、宜昌、天门等
结婚当天,公公婆婆也做特别装扮,公公须从接亲的轿车里将新娘脚不落地的背到新房,不论楼层多高,都不能坐电梯。婆婆胸前要挂2个醋瓶子,身穿传统戏服,迎接宾客。灰爹醋婆虽不是千古风俗,但也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江汉平原,成为“千古绝唱”。
恶整新郎

常用区域:孝感、荆州、恩施、黄石、大冶等
结婚当天,亲朋好友要对新郎进行各种“为难”,有的会让新郎仅穿短裤在路边被众人围殴,也有让新郎身穿奇特道具游街或者往新郎身上扔泥巴、牛粪等赃物,其中蕴含的意思就是“让他明白娶个媳妇不容易,以后要加倍珍惜”。准新郎们可要有心理准备了,别因游戏伤了心。
童子压床

常用区域:襄樊、武汉、荆门、荆州、宜昌等
在湖北大部分地区都有童子压床的做法,通常是未婚童子在新娘和新郎结婚前一晚睡婚床,为早生贵子的意思。现在也有用男女娃娃玩偶来代替。
十全十美

常用区域:监利、应城、恩施、宜昌、当阳等
婚礼的入座也是有讲究的。传统婚宴通常在10点左右入席,主桌安排十个未婚男生(十兄弟)和十个未婚女生入座(十姐妹),取“十全十美”之意。
散红包

常用区域:荆门、应城、咸宁等
各个地方的红包封法都不同,在结婚当天,有新娘出门梳妆打扮费,舅舅背出门要给辛苦费,抬脚费,过桥费,女方家帮忙的人烟酒费,女方家长的报恩费,改口费,有媒人的还有媒人费等等
这个不好说,每个镇甚至于到以前所在的乡都会有不同的方式。但大体是两到三天,第一天我们监南一些地方称为上头,主要是由男方用人把女方做好的家俱等大件物品拉到男方家里(现在这一步基本省了),然后就是男方将彩礼和一些买好的衣服,化妆品等东西放在礼盒里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在晚宴的时候会安排十个左右和新娘年龄差不多(未婚)辈份一致的女孩子坐席,称为十姐妹,男方同样的有坐十弟兄这一习俗,这个十姐妹十弟兄是当天的重点有看头的节目;
第二天称为正期,新郎和同伴去接新娘子,将买好的小件家用品拉到男方(现在也省了),女方的男性长辈和兄弟会随过来,吃完饭后新娘会斟红糖茶,长辈们喝茶给红包。闹洞房什么的也在这一天。
第三天新娘家的长辈(主要是女性)过来看新娘(现在基本上在第二天就过来了),好像新娘也要斟红糖茶吧,主要是给男方这边留下来的客人,还有就是男方自家的亲人
我只想到这些,
黄梅人的婚嫁习俗
结婚礼俗主要有访亲、定亲、过门、嫁娶、回门等。先由介绍人牵线,约期见面、相亲,双方同意就照相留念、互赠礼品(信物),然后分别上门,会见双方父母,男给女方“见面礼”。定亲后,男方一年三节送女方父母和其已成家兄弟的节礼。确定婚期后,男到女家过门须送厚礼,并双方到区乡政府登记。佳期多定“元旦”、“五一”、“国庆”或“看日子”。迎亲,城镇租借汽车,乡村用拖拉机、三轮车或步行。嫁妆上贴红双“喜”字,或人抬或车运。宴席或自办或到饭店包席,新人出面敬酒,答谢亲友。举行婚礼仪式,不拜堂,先由主婚人讲勉励恭维话,新婚夫妇介绍恋爱经过。然后敬烟、敬糖果,闹新房。次日上午,新婚夫妇备茶拜见亲友,亲友要给“茶钱”。婚后第3天,女方哥哥或弟弟要送书皮剪刀到男家,接新人回娘家,俗称“回门”,但须当天返回。到满月,须带礼物再回娘家,叫“走满月”。70年代后,政府提倡婚礼改革,不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结婚,由共青团、妇联组织集体婚礼。还有不少青年旅行结婚,即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后,择吉日外出旅游度蜜月。
结婚用品日渐增多高档,有的还由一方点要。50年代,结婚用品简单,男方购置一套床帐被窝、一只或两只木箱及零星生活用具即可。70年代中期,时兴女家点要,美其名曰“我出菩萨你装金”,除要八垫八盖及其他日常用具之外,还要高档商品。先是“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录机),继而要“48条腿”(指满房家具的总腿数),进而要“三大件”(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1984年后,少数女家还要求男家建一幢私人楼帛,才同意嫁女。不少男家西操办婚事,将多年积蓄花光,一般都要借债,故有“嫁得起女儿,接不起媳妇”之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