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要去贵州凯里那边玩,请问那附近有什么景点或是特色美食?

我最近要去贵州凯里那边玩,请问那附近有什么景点或是特色美食?,第1张

  先前的印象都是虚幻的,所谓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感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当你置身在盛装歌舞的苗寨,行走在绿意遍野的山间,或是吃到前所未尝的爽口美食,甚至举目无望时得到最最真纯的无私帮助,你又怎能把它从记忆深处抹去……

  在西方游客心目中,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贵州凯里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更具吸引力。黔东南作为中国苗、侗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大汇集地区,它独具地位和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让那里的每一处景点都抹上神秘色彩,大规模的、布局巧妙的侗寨鼓楼建筑群落,让你置身在花桥、鼓楼、溪流、吊脚楼间,同时迷人的侗族大歌更是让领略侗族风情成为你心中首选的旅游出行目的。

  这里有一个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这里山高谷深,森林茂密。由于交通闭塞,很少有人涉足。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一个地远天荒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使这里原始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得以较好的保存。

  走进凯里地区,就好像进入了绿色的世界。这里森林覆盖率达。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扩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工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崎岖的公路在林中穿行,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山青水才秀,凯里地区有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鳖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全州境内有大小河流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

  贵州逢山必有洞,“石洞苗寨”就隐藏在这片茫茫的大山之中。走马观花地看,很多人都会发出感叹:美哉美哉,桃花源!不是吗?这里景色雄奇绮丽,站在洞口望出去,群山如波涛汹涌,不乏奇峰异石参天古树,洞里民风古朴淳厚,巨大的洞穴遮风避雨,冬暖夏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和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要走到洞中可不简单:首先要“爬”上格凸河出口附近峡谷上方的山顶,双脚加上双手,扯着枝条,攀着岩石,慢慢往上挪步。这里有一组洞,山顶是上洞,半山腰天生桥的洞穴是下洞,中洞位于两者之间。这个巨大的洞穴,像大山睁开的一只巨大的眼睛,洞前的翠竹绿树是美丽的睫毛。

  从被苍松翠竹遮掩的洞口进入,洞内开阔、寂静,偶尔一声牛叫,在洞内回响如飞机轰鸣。洞中人家篱笆做墙,洞顶便是屋顶,家中陈设多是做工拙朴的木头箱柜、桌凳。洞内居民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农闲时,男人们围着篝火喝着自酿的土酒,女人们则聚在一起谈论生活琐事。桃花源美则美矣,但这里的贫穷落后也是事实,水资源等问题,让人为之感叹。

  走进凯里地区,你会感到的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似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苗村侗寨大都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贵的客人到来,拦路酒达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你进寨。在芦笙坪上,漂亮的苗侗姑娘翩翩起舞,就是年岁已高的老头老太,也情不自禁地参与手舞足蹈。优美奔放的舞姿,委婉动听的歌声,叫你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醉如痴。到那时,不管你平时多么文静、严肃、庄重,都会抑制不住参与的冲动,穿插于他们中间,忘乎所以,不能自已……

  线路规划

  凯里(坐火车)--镇远--(氵舞)阳河--施秉;

  再回镇远(坐火车)--凯里—郎德—雷山—西江苗寨—三宝侗寨—榕江—岜沙—从江—小黄—肇兴—黎平—天生桥

  目的地介绍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发实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凯里是一个多民族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有瑶林仙境般的渔洞溶洞,有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香炉山,有如诗如画的清水江,还有数不清的苗族村寨。在黔东南这块绿色土地上,以凯里为中心的苗族风情旅游区、以黎平为中心的侗族风情旅游区和以镇远为中心的风景名胜旅游区,组成了黔东南州风景名胜的绚丽画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洽与一致性,体现了黔东南民族地区名胜风光的特色。黔东南山青、水秀、景美,民族风情浓郁独特。

  凯里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四季温和,无酷暑盛夏,也无严寒深冬,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 另外,贵州地区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在凯里地区体现得尤其明显,那里每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雨季,前往那儿旅游最好随身携带雨具。

  凯里周边的旅游景点

  (氵舞)阳河风景区

  (氵舞)阳河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镇远、施秉、黄平三县境内。分为古城镇远、铁溪、上、下(氵舞)阳、云台山、杉木河、黑冲、飞云崖、旧州古镇、重安江十大景区共394个景点。

  镇远

  镇远古城位于(氵舞)阳河下游,是一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城内聚集有青龙洞、中元洞、和平村、吴王洞、四宫殿等人文景观。值得一去的古宅集中在冲子口和复兴巷一带,极有历史感。

  施秉

  杉木河漂流是游玩重点,也是最有乐趣的项目,一定不要错过,河两岸风光宜人,要是带上帐篷在河边露营,捉鱼烧烤,那就更开心了;云台山位于(氵舞)阳河上游,景色与张家界属于同一类型,不过没有张家界壮观,地形起伏明显,组成千山万壑的岩溶奇观,其中还有不少庙宇遗址和摩崖石刻。

  从江

  从江县城被都柳江一分为二,两边都只有1条街道,东岸为老城,西岸则被新建筑统治。县内基本没什么看头,惟一可看的是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大集市,不过从江管辖的民族村寨中青石小道交错纵横,花桥鼓楼交相辉映,吊脚木楼鳞次栉比,水车水碾悠然转动,鸡鸣狗吠此起彼伏,置身其间,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所以从江县绝对是参观周边民寨的大本营。

  黎平

  黎平与湖南及广西的桂林三江、柳州接壤,是我国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县,民族风情浓郁。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花桥”等,黎平就有近300座,堪称侗族建筑艺术博物馆。

  天生桥

  地处黎平县城东北面的高屯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天然石拱桥。

  地坪风雨桥

  位于地坪侗寨的南江河上。这座远近驰名的风雨桥又称花桥,将上寨、下寨、甘龙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桥全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底距日常水位近10米。桥上建有长廊和桥楼,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名风雨桥。

  车江三宝侗寨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章鲁村(四村)是我国南部侗语标准音所在地。《珠郎娘美》拍摄地。离榕江县城5公里。寨子很大,江边有不少古榕。

  月亮山

  位于榕江、从江以及荔波、三都四县交界处。主峰屹立于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上拉力,距离榕江县城171公里。这里山高谷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绵延数百里。由于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完整地保存了其婚姻习俗、节日礼仪等。

  郎德上寨

  在很多介绍苗族风情的宣传册上往往能看到一个用卵石排列得很好看的芦笙场,图案模仿古代铜鼓上的十二道太阳光芒砌成,两头还有用石料铺的两匹飞奔的骏马,那就是在郎德上寨拍的。

  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香古色的吊脚楼,蜿蜒的卵石路在屋檐间时隐时现,偶尔还能听到两嗓子苗民的歌声。

  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 “长裙苗”。寨前有一条小河逶迤如龙蛇,小水车三三两两,南面有松杉茂密的“护寨林”,山上有当年杨大六起义时筑起的碉堡、战壕;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上,过桥后还能看到杨大六练兵场。还有南、中、北三个不大的寨门,上书“郎德上寨”几个字。寨中芦笙堂后就是“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年杨大六起义时用过的刀、叉、头盔、铁炮等物品。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江西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施洞

  施洞的银饰加工非常出名,同时,这里的姑娘也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她们的盛装举世闻名。如果赶在姊妹节或其他民族节日,镇上的少女个个银装环绕,风华绝代。若在平时,能否央请她们为你梳妆打扮,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岜沙

  岜沙村离从江县城仅75千米,纯苗族,20世纪70年代初从(江)榕(江)公路修通时就从这儿穿寨而过,但多年过去,世居于此的苗民仍然保持古老而原始的生活。

  岜沙最有特色的是男子留发髻和古代部落武士形象:岜沙男子剃光头,只有头顶处留头发,而且都挽着一个模式的发髻,同时随身必佩火枪、腰刀,身着自织自染自制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青布裤,裤管很大,看上去让人想起远古时代的武士。

  凯里民族节日

  凯里最具特色的是其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一年中有130多个民族节日,所以,凯里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苗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节日。

  最为重要和隆重的民族节日,要数一年一度的“苗年”了,此外,还有由各个苗寨轮流举办的“牯脏节”、“芦笙节”、“吃新节”等等。

  每逢节日,热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随着苗家、侗家自制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项圈等盛装,踩着震人心魄的铜鼓、芦笙节奏,汇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足以让到访者迷醉。

  舟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

  这是黔东南苗族人民固定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先由凯里、麻江、丹寨、雷山等地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最后到舟溪举行总会。届时小伙子们在自己的芦笙上插上几根野鸡毛,堂内外几百只芦笙同时吹奏,姑娘们盛装起舞,场面非常壮观。

  苗族白洗芦笙会(农历二月中旬)

  流传于黔东南施秉县白洗一带,又称二月芦笙节,为期三天。节日期间,来自附近的苗族群众到长山寨的古爬坡顶吹奏,祈求当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第二天便挪到屯山寨的芦笙坪吹奏,围圈跳芦笙舞。此外还有中老年人斗画眉、骑手们的赛马活动等。

  姊妹节(农历三月十五左右)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左右,清水江畔的苗家少女们,身着华丽的苗族盛装,手挽装着五彩糯米饭的竹篮,与小伙子们郊游踩鼓、“游方”(苗语“谈恋爱”之意)对歌。姑娘们在彩色糯米饭里包小筷子、小木钩,或者大蒜、辣椒等,来表达对小伙子们的喜欢。因此,姊妹节也被称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苗族龙船节(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

  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有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一般在清水江上举行。那几天清水江上百舟竞技,苗族人民欢庆过节。

  苗年(农历十二月初一至十五)

  苗年是苗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具体举行时间在各个地方不尽相同。主要活动有踩鼓、吹唢呐、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对歌、爬竿等。节日前期,每家每户都备有丰盛的酒肉菜肴,缝制新衣,节日期间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互相祝贺节日。

  牯脏节

  牯脏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在苗族各分支内都有此习俗,又称为“踩鼓节”、“吃牯脏”、“刺牛”等。但各苗族分支举办的时间不完全统一,内容包括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礼仪。

  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这个血缘家族,历史上称为“合款”或“门款”。有了“款约”,对内可维持本族社会秩序,对外可对付敌人侵犯。

  线路贴士

  交通

  铁路

  凯里地区通火车,以东经镇远、玉屏进入湖南省,以西可至贵州省会贵阳。从贵阳到凯里,可乘坐开往玉屏的“梵净山”号旅游列车,在凯里下车。约3个小时的车程,票价24元左右。

  公路

  凯里汽车站位于凯里市东北文化北路,以西可至省会贵阳;以东可达镇远;往南有开往榕江、从江的长途班车。汽车站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至下午5点半,各线班车发车时间都不相同。从贵阳至凯里的卧铺客车,票价为55元;空调大巴35元;如果打算租车的话,约200元/天(且包司机吃住)。

  从凯里往周边小镇可以乘坐中巴。可在北京西路上搭乘开往炉山(香炉山)、鱼洞、龙场方向的车;在韶山南路金井河桥头,搭乘往南线雷山、西江方向的班车。

  从贵阳至凯里的卧铺客车票价为55元,空调大巴35元,可在贵阳体育馆长途汽车站乘坐。凯里市主要汽车客运站如下:

  凯里汽车站

  地 址:凯里市东北文化北路

  电 话:0855-8223098

  发往地点:以西可至省会贵阳,以东可达镇远,往南有开往雷山、台江、榕江、从江等地的长途班车,各线班车发车时间都不相同。从凯里汽车站到贵阳的班车07:45-19:15每30分钟一班,专线06:00、06:30、07:00以后到晚上20:00每20分钟一班,40元,3小时路程。

  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至下午5点半

  洗马河黔东南州客运站

  地 址:凯里民族师专学校对面

  电 话:0855-8251025、8239739

  发往地点:是凯里最大的客运站,主要是发往贵阳和全州的客车。也有发往广东、浙江等外省地的长途。

  凯里市运输公司

  地 址:永乐路凯里市医院旁边。

  电 话:0855-8221588

  发往地点:主要发往凯里市周边的短途客车。

  另外,从凯里到周边小镇可以乘坐中巴。在北京西路上搭乘开往香炉山、鱼洞、龙场方向的车;在韶山南路金井河桥头,搭乘往南线雷山、西江方向的班车;在万博前的三叉路口有小面包车可到青曼、舟溪;在商场路可乘坐到下司、炉山的小面包车;在公路养护段可乘坐到三棵树镇的小面包车。票价在3、4元左右,有两三个人司机就可以发车了。

  租 车

  租车地点——可以去凯里市的“418”医院大门口附近,或去汽车公司联系,甚至可以在任何一家旅馆请教老板如何租车,他们都会很热情地告诉你,还会主动帮你联系,而且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

  租车价格——面包车通常是120元一天,轿车一般是150-200元一天。另外,县城的汽车站附近一般也都可以找到小面的如昌河、柳州五菱等,要包车的话,可以跟他们商量,价钱大约是150元一天,租车自驾则100元就搞定。

  住宿

  首府凯里有各类档次的宾馆,比较好的标准间120元左右。

  游客可前往营盘东路上的营盘坡民族宾馆,双人标准间80元,豪华双人间168元,还可以讲价,是不错的选择;黎平宾馆,标间50元,朝阳一面是双人标间,向阴一面是单大床间;位于城南广场路少年宫附近的凯里宾馆,标准间约250元;位于北京东路和文化南路路口,州文化局附近的振华招待所,一个床位在15元,带有卫生间的双人间约30元,标准间约60元;州政府招待所50元一晚,但是设备陈旧,优点是在居民区内,安静安全且离市中心近,需预交押金50元。

  到达台江地区,则可入住政府宾馆、邮政宾馆等,费用在80-120元左右。一般住宿的地方都有食堂,但如果想品尝地道的地方菜,还需前往街上逛逛,在那里用餐价格非常便宜。

  游客如果前往黎平、榕江、从江等地,要有思想准备,那边的住宿条件稍微差些,建议游客可选择入住各地的政府招待所,通常两人或三人间在60元左右,有独立的卫生间。

  饮食

  凯里的饮食口味与贵州其他地方差别不大,以酸辣为主,比较著名的首推酸汤鱼火锅、侗家腌鱼和牛背筋。

  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每家每户都少不了酸水坛、醋水坛、腌莱坛、腌鱼坛、腌肉坛等,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菜不烂”等关于酸食的的俗语。黔东南的风味食品有侗乡腌鱼、镇远道菜、凯里酸汤鱼、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烧鱼、重安江酸汤鱼、侗家油茶、社饭、从江香猪、三穗麻鸭、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瘪、牛瘪等。

  在凯里,一些比较出名的吃饭的地方如下:

  餐馆

  快活林(亮欢寨)

  地址:高溪。

  推荐理由:凯里吃酸汤鱼和狗肉最有名的餐馆,最贵的是角角鱼,大概30-40元。其他的家常小菜也有很多的选择,非常便宜。从营盘坡打的士去只要5元。

  嘎嘎酸汤牛肉

  地址:在洗马河,距离汽车站步行5分钟,凯里人都知道。

  推荐理由:可以吃到正宗贵州苗寨风味酸汤牛肉,人气比较旺。

  小吃街

  饭馆街

  地址:清平北路。

  推荐理由:一条街都是专门吃饭的小饭馆,属于大排挡性质。消费不高。

  夜市

  北京路夜市

  地址:北京路,要晚上八点才陆续开市。

  推荐理由:夜市的小餐馆有随堂小炒,摊档有炒田螺、小龙虾、烧烤、臭豆腐、卤水熟食等。

  牛场坝小吃夜市

  地址:凯里大十字新华书店附近,国泰大酒店隔壁。

  推荐理由:也是凯里著名的夜市一条街,夜市品种也很丰富。

  发电厂夜市

  地址:老供电局的后街。

  推荐理由:有各种小吃、烧烤、酸汤粉、葱油饭等。晚上非常热闹。

  特产

  酸汤鱼

  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腌鱼

  腌鱼则是侗家人的传统名食。侗家腌鱼取都柳江中活鱼,剖开洗净放入瓦坛中与西红柿、花椒等一起腌制,半年后取出,外形黝黑如焦碳,但肉质却细滑嫩白,味如梅子,连鱼刺都化若无骨。

  牛背筋

  牛背筋是精选牛蹄、牛背处的蹄筋和腱子肉剁成小块,与鸡块、辣椒煸炒,熟后成锅端出。色香味俱全,香辣之味令人难以忘怀。 凯里的其他名吃还有酸辣米粉,在当地随处可见。

  凯里一般住宿的地方都有食堂,但如果想品尝地道的地方菜,还需前往凯里街上逛逛,在这些地方用餐价格非常便宜。如果是在村寨村民家吃饭,大概是每人5~10元,但是要求不能太高,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其他注意

  1、如果你是携带移动硬盘,希望通过网吧将数码照片转入其中,请注意,一路上的网吧基本上都不能完成这个服务。

  2、凯里市已于2004年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交通规则执行非常严格。比如过马路必须走人行横道,否则抓住了罚款十元(另外也需注意不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

  3、在凯里市区,出租车非常多。乘出租车打表计费,2公里内按起点价夏利4元/次,捷达5元/次。基本上城内是不会超过5块钱的;晚上12点以后坐出租车在此基础上加2元。

  4、在黔东南旅行,距凯里半日车程内的跨县班车很多,15-30分钟就有一班,赶班车非常方便;较远的就只能是中午12点以前到客车站候车才保险。在一些乡村,农用车、拖拉机、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等都是交通工具,只要人能上去就行了,可以向当地人打听或请他们帮忙找车。如果人多或赶不上末班车了,可考虑包车,而且路边的景色并不亚于景点,如果想要自由点,或者拍些好照片的话,最好就是包车了。

  5、购物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蜡染和刺绣为主。注意切勿购买抱小孩妇女的绣品,大人很有可能以孩子做幌子开出天价。

  6、遇上了贵州凯里芦笙节舟溪分会场斗牛比赛,切勿为了拍摄斗牛而太接近,避免酿成意外。

  7、由于雨季教多,空气潮湿,镜片上容易就被雾气所笼罩,要注意做好镜头的保护工作。

  施秉杉木河漂流注意事项

  1、大件行李最好寄放在旅行社,自己随身带些钱。出发前最好带些密封袋,那里的塑料袋薄如蝉翼,价钱还贵。一些旅行社可以提供防水袋,10元/个,大如麻袋,防水性能还算不错,有护航员护送到终点。

  2、漂流最好是穿凉鞋,拖鞋容易给冲走,不穿鞋也不好,容易打滑,并且石子多。漂流一般都会全身湿透,干衣服要带够,穿雨衣基本上是没什么用的。

  3、漂流是不能带照相机和手机等贵重物品的。护船员会将游人的物品放入橡皮袋中牢牢扎紧,并且提醒大家不要随身带值钱的东西,到了水中可就踪影全无了。

  4、挑选漂流同船的人时,尽量找个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这样平衡要好掌握一些。

  推荐日程

  黔东南地区的凯里那里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为雨季,通常春夏之交大部分的日子都在下小雨,雨伞或者雨衣是一定要带的东西;另外墨镜和防晒霜,用于对付高原紫外线;住寨子多蚊虫,不能少防蚊水;鞋子一定要防滑、好走山路的,最好是徒步鞋或登山鞋;最后山区的气温普遍要低点,记得带件保暖的外套。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8月。

苗族的婚俗文化一共有四个步骤,具有典型的苗族特点。首先苗族的男女决定结婚以后,父母双方就会选择吉利的日子来安排结婚。在确定了日期后的时间内,这对情侣就不能见面了,直到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就需要把结婚需要使用的物品以及聘礼等都送到女方的家里,让对方的父母确认过目。

在这些聘礼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糯米粑粑,但是这个糯米粑粑跟普通的还不一样,这一张糯米粑粑需要用三十斤糯米来制作,然后做成一张非常大的糯米饼,这就表示了新人在婚后可以团团圆圆,长长久久,并且也预示着这对新人可以丰衣足食,生活富足。

然后等到结婚的当天,苗族寨子里面的乡亲父老以及亲戚朋友都会聚在一起,男方就会带着几个好兄弟以及礼物到女方家去迎亲,其中需要有一个经验很丰富的长辈陪同,这一路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迎亲的路上会有很多女方的乡亲用竹竿拦路,并且还要对歌,对完歌还需要给这些拦路的女方亲人发放礼物才可以放行。这一路上要反反复复的经历好几次才可以顺利的到达女方的家里。

有的人还会借此来捉弄新郎,会在新郎的脸上涂一些石灰让他出丑,而结婚这一天新郎要喜庆,所以说这些逗趣的方式也不能生气,也代表了相亲的祝福。然后顺利的迎娶到了新娘以后就要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中,然后举行拜堂的仪式,要跟双方的父母敬酒。开饭前第一碗饭要喂给自己的父母。

而在举办婚礼的期间,凑热闹的乡亲和亲人也会抓住机会捉弄新郎,有的人会使用箩筐把新郎罩起来,这也是给婚礼增加一点喜庆的氛围,让大家乐呵乐呵。而且有些苗族人在迎亲的时候还会故意上演抢亲的戏码,这样才能显示出新娘的抢手。而且万一以后男方喜新厌旧的话,女方也有了更多的道理可以跟男方理论。

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 丧 习 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银饰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暇。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较为丰富、克满民俗生活的生动情趣,是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照,它由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两大部分组成。

  苗族民歌按社会功能及体裁可分为:山歌、酒歌、婚俗歌、叙事歌等几类。山歌是苗族社会生活中演唱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它既能用汉语唱也能用苗语唱,编唱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它是苗族赶场、歌会、走亲访友,谈情说爱所必须的一种演唱形式,流传广,影响大。

  苗族除了丰富的民间歌曲外,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乐器和大量的乐曲。共同展现了“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和唢呐。

苗 族 历 史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在中国,汉族的人口最多,然后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所以结婚的时候,有很多特别的习俗。现在,让咱们去看看苗族结婚时有什么样的习俗。

婚前的

年轻的苗族男女相爱后,他们的父母为他们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结婚。但是,在结婚前的某个时候,男女可以t相见,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前一天,男方给女方送结婚用品去看一看。在这些婚礼仪式中,有一种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由25至30磅糯米粉制成。大到簸箕那么大,表示新郎新娘婚后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去接新娘来参加婚礼

在这结婚的日子里,男女双方都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和同村的村民。新郎在几个伴郎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去结婚了。婚礼宾客中应该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当婚礼宾客到达女方在s村,女人会伸出一根竹竿拦住去路,和参加婚礼的客人一起唱歌。每次唱完之后,新娘们都要给这些女人送礼物,她们会收回竹竿让路。这样走,唱一次歌,重复几次就到了新娘的房子。在此期间,要防止新郎让女方带走。如果被带走,他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这样那些结婚的人就可以我不能准时接新娘。当我们到达新娘s家,姑娘们会围着新郎,折腾逗他,客人们会笑。什么更有甚者,一些女孩甚至诽谤新郎s满脸锅灰。望着新郎的混乱,人们会哄堂大笑。

婚礼

新娘结婚回家后,要举行见面礼。新郎新娘会向长辈和客人敬酒,接受他们的祝贺。吃饭前,新郎新娘要喂父母第一碗饭。在这一时期,那些来自女人的女孩新郎家在给新娘送行的时候可以用大竹篮盖住新郎,这样新郎就可以不要动。看着新郎在箩筐里挣扎,人们哈哈大笑,给婚礼增添了无限乐趣。

在一些苗族聚居的地方,还有一种古老的抢亲戚的习俗,叫做拉米才。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双方约定了抢亲的时间和地点。到时候男方会找几个好朋友把新娘接回家。据说,如果这种形式的抢婚进行,如果丈夫和妻子不t同意或者以后男方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旧的东西,女方也会理直气壮。新娘被抢回男方后史家,婚礼将按照苗的规则。与此同时,男人史家会派人带礼物给女方史家解释情况并道歉,而那个女人s家会申斥,吼她。然后,她会接受礼物。在某些地区,会有充满乐趣的打斗:当女孩得知男子要来抢劫自己时,她会故意躲起来,并邀请同村的几个女伴拿着扫帚和竹竿等着。当男人抢新娘的人到了预定的地方,他没有看到新娘。迷茫中,突然,埋伏的人出来了,无数的扫帚和竹竿落在抢亲戚的人头上和身上。男孩们突然意识到,但按照习俗,他们不能不要反抗。他们在扫帚和竹竿旁边寻找新娘。当他们发现新娘的视线,他们联手齐新,以避免女孩追逐和抢夺新娘回到男人的房子。

按照习俗,新娘可以抓住新娘后不要离开这是我们的家。新娘一到达男方家的房子,这意味着她已经成为男人中的一员舍和能不要只是回到她的家人身边。在麻栗坡和其他地方,抢走女孩后交给丈夫的房子里,她被象征性地先用一把纸伞盖着,然后用

哭嫁

一般在新娘结婚前三七天就开始哭,有的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前就开始哭唱了。然而,一开始,这一切都是断断续续发生的。想哭就哭吧。亲戚邻居来送礼来访,谁来都要哭一场以示感谢。在Xi的婚礼,第二天她上了轿子,哭嫁达到高潮。在这段时间里,哭和唱歌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不允许哭。谁能不哭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一般来说,哭歌的内容主要有哭父母、哭哥哥姐姐、哭叔叔、哭同伴、哭媒人、哭头发、哭祖宗、哭轿子等。歌词已经代代相传,传统的,由新娘和哭姐妹们。主要内容是感谢父母长辈的恩情和兄弟姐妹的照顾;哭诉少女时代即将逝去的幸福生活的悲伤和新生活到来之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很多婚姻的不满,媒人对他们生活的仇恨和无奈,等等。

苗族的节日

苗家龙船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汉族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的风俗,苗家的龙船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大家检龙肉分吃。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平时,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锦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万宝来朝”。待龙船节前,村民举行过隆重的祭祀龙船的仪式后,方抬下龙船,放入清水江练习和比赛。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但巫术规矩不停,如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期间更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苗族踩花山的来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

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山脚下,吹芦笙,弹响篾,踢脚架,耍大刀,斗牛,斗画眉……

特别是倒爬杆更是引人注目:一个咪朵腰扎彩带,头箍布帕,背贴花杆,伸出两只手,举过头顶,反扳住花杆,两只脚轻轻向上一举,就头朝下,脚朝上,一纵一跃,向花杆顶端爬去,一个爬了另一个接上。顿时,叫好声此起彼伏。

这就是苗家特有的踩花山。

这节目是怎么来的?

传说古时候,苗家居住在平原地方。那地方土地宽得连着天,平得象操场,年年风调雨顺,家家有吃有穿。

那时,苗家有个王叫蒙子酉,他人很好,有九个儿子,八个姑娘。每天夜里,他就领着儿子姑娘吹芦笙,打牛皮鼓,唱歌,跳舞。

有个晚上,牛皮鼓的声音传到皇宫,震摇了宫殿,惊动了满朝文武。于是,皇帝派人四处查访。

一天,皇帝知道苗家有一大块好田地,家家有钱有粮,眼睛红了,心生歹念,就派兵来打蒙子酉。皇兵每到一处就大肆抢占,无恶不作,搅得苗家不得安宁。这下子,就把蒙子酉给惹火了,他带领苗家,一同抵挡皇兵。但是,因为蒙子酉兵器不好,结果屡战屡败,一直被赶到深山老林里。

这深山老林,一峰比一峰大,一峰比一峰高,连绵不断。苗家逃到这里,喊也喊不应,找也找不到。蒙子酉就砍了一个又高又直的杉树,修枝剥皮,染成红白两色,解下他腰间的红布带,拴在花杆的一端,立在最高的山峰上,用来召见苗家儿女。苗家人看到了,就纷纷聚拢来。蒙子酉就在花杆下扎下营寨,叫九个儿子和八个姑娘各统领一部分苗民,分别驻守在各大山顶上。他们一边打猎,一边耕地织布,同时造房子,打兵器。没有几年,苗家又富裕起来。于是,苗家又打牛皮鼓,吹芦笙,唱歌跳舞了。

牛皮鼓的声音传到皇宫里,皇帝又派来了兵将,顺着鼓声来攻打蒙子酉。蒙子酉听到消息,就将儿子和姑娘召集起来,问:“皇兵又打来了,兵器造足没有?”他们齐声回答:“造足了。”

蒙子酉又问:“所有关卡守严没有?”除了儿子农耍咪以外,其余的人都回答:“守严了。”蒙子酉见农耍咪没有吱声,就生气地问道:“你呢?”农耍咪笑嘻嘻的回答:“我没有堵住关卡。”蒙子酉听了,大怒,吼道:“你不堵关卡,难道你要放皇兵进山,杀你的兄弟姐妹,来砍我的头吗?”农耍咪仍旧笑嘻嘻地回答道:“阿爸,我想敞开大门,将皇兵引到花杆脚下,关起门来打。皇兵兵器好,人又多,不这样做打不赢他们。”蒙子酉听了这番话,怒气稍稍减退,问:“你打算怎么引法”农耍咪看了看八个妹妹,回答说:“前几年,我们同皇兵打仗,他们回回胜利,这次他们一个会疏忽大意,我们可以选一些姑娘打扮一番,同时挑选一些武艺高的小伙子、姑娘在花杆下跳舞,引诱皇兵到花山上来,周围埋伏下重兵,等皇兵到达半山腰,我们挂旗为号,四周的兵马杀拢过来,花山上的精兵杀下去,里外合攻,就会把皇兵杀光……”蒙子酉听了之后,转怒为喜:“好好好,那么,谁来挂旗呢?”农耍咪回答:“这一仗的关键在挂旗人,挂旗一定要适时,挂得快,既要有胆量,又要有气力,还要灵活……”蒙子酉听到这里,转喜为忧,不等农耍咪说完,又急着问道:“那,谁来挂旗呢?”八个儿子冲到

跟前,争着抢着要挂旗。蒙子酉反反复复看了几个儿子,还是决定不了谁来挂旗。农耍咪对八个弟弟说:“比赛爬杆,谁赢了谁挂旗。”蒙子酉听了连声叫好:“好好好,就这样办!”

比赛开始,苗家纷纷涌到花杆下,里三层外三层将蒙子酉九个儿子围住。九个儿子又将花杆围住。蒙子酉站在花杆下,拿着红旗。霎时,整个山头站满了人。蒙子酉看了看九个儿子,问:“哪个先爬?”

话音没落,小儿子芝梭朵走到花杆下,抱住花杆,象松鼠一样沙沙爬上去,又沙沙地滑下来。众人见了,纷纷叫好。叫好声中,芝梭朵对父亲说:“怎么样?把红旗交给我吧!”

蒙子酉还没开口,他的二儿子农排贡大声说:“慢点,看我的。”他两手抓杆,两腿蹬杆,身子不贴杆,刷刷而上,又刷刷而下,众人见了,掌声如雷。农排贡笑着对父亲说:“阿爸,把红旗给我吧!”

农耍咪一跃上前,一把夺过红旗,口咬红旗,抓住杆子,仅凭两只手,眨眼间爬到杆顶,又一下滑下来,上上下下,往返数次,一次比一次快。众人见了目瞪口呆,过了半晌才齐声叫好。几个弟弟见了,齐声说:“阿爸,阿哥的武艺比我们高,就让阿哥挂旗吧!”就这样,选举结束了。

接着,按照农耍咪的建议,挑选了一部分能歌善舞的漂亮姑娘和一部分精壮的小伙子,留在花杆下引诱皇兵,其余的人都到山脚下埋伏起来。

山头上的人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山脚四周,苗家人准备好了兵器,等着皇兵到来。

不一会儿,皇兵大摇大摆进入包围圈。农耍咪站在花杆下,看见皇兵离自己不远了,就叫大家停止歌舞,朝山下杀去,他立刻转身,使出最大本领,向杆顶爬去。

皇兵知道了农耍咪的用意,就一面抵挡冲下来的苗兵,一面向农耍咪射箭。为了躲避弓箭,农耍咪绕着杆子盘旋而上,一枝枝箭射空了。爬到一半的时候,几支箭射到了农耍咪的背上。他“唉呦”叫了一声,口中的红旗掉到了地上。他马上滑下杆子,捡起旗子咬住,又向杆顶盘旋而去。刚爬到杆顶,几支箭射到了他的头,他大叫一声,红旗又落了下来。这时,皇兵吼着叫着,已经快到花杆底下了。农耍咪见了,拔出大刀,奋力杀皇兵,皇兵终于暂时被打退了。乘此机会,农耍咪略微思索了一下,就捡起红旗,别在腰间,冲到花杆下面,背贴花杆,双手抓住杆子,双脚向上一抬,头朝下,脚朝上,一纵一跃,向杆顶爬去。皇兵见了,又射起箭来,一枝枝箭,插在花杆上,插在农耍咪腿上,背上,鲜血顺着杆子淌下来,他呻吟着,骂着,使出全身力气,爬到杆顶,挂起了红旗。

四周埋伏的苗兵见了,纷纷冲出来,奋力砍杀皇兵,蒙子酉冲在最前面,杀得皇兵鬼哭狼嚎,四散奔逃。农耍咪看了,开心得笑了,但他也因为受伤太重,闭上了眼睛。这一仗,蒙子酉赢了,但是他的九个儿子和八个女儿却在拼杀中死了。蒙子酉和苗家把他们抬到花杆脚下,守着哭着,直到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四、五,才煮酒杀牛祭奠,安葬在花杆脚下。从此以后,苗家就在每年农历十六立杆,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举行祭奠仪式,同时习练九个儿子的倒爬杆、舞大刀、杆子、木棍等武艺,激励苗家反抗压迫。

苗族盛会-----吃牯脏

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凯里,居住着苗、侗、汉、水、布依、仡佬、土家等28个民族。凯里城西著名的香炉山,是苗民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圣地,这里最古老、最盛大的苗家节日首推“吃牯脏”。

“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黔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这血缘家族历史上称“合款”或“门款”,有“款约”对内维持本族社会秩序,对付敌人侵犯。“吃牯脏”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久远的祭祖仪礼。

苗族“吃牯脏”的由来,被记录在“苗族古歌”里。这古歌包含着本民族的创世歌。歌词叙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猫头鹰,树叶变为燕子,树梢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个蛋,蝴蝶成为12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亲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个患,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兽。其中有一个蛋3年过去了还是依然故我,仍是一个蛋,始终孵不出息来。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最后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壳,钻出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长大记恨不认娘,气死亲娘蝴蝶妈妈。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不认亲娘,气死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当牺牲,祭祖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拥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杀牛祭祖“吃枯脏”由来的一种传说。

“吃牯脏”古节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离不开牛的宗教礼仪。

祭祀祖宗用的神圣的牛皮大鼓,鼓身用整段楠木凿空而成,而后在楠木的两端蒙上牯牛皮,就成为供族人祭祀的神鼓.这种神秘的大鼓在苗乡分双鼓和单鼓两种。双鼓由大小相同的两只鼓组成,鼓身长170厘米,直径30厘米,是祖辈传下来的,平时放在久婚无子人家中。据说供奉双鼓,可使无子者得子,子孙繁衍不绝,因此求子者争相存放本族双鼓。单鼓为单只,比双鼓略为短小,祭时现制造现使用,鼓祭结束后,送藏山间岩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烂。

“吃牯脏”的节日分定明过和不定期过两种。定期过所定时间,在苗族各分支中也不全统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的;有每过五年、九年举行一回的;有每11年举行一轮的。不定期过节,需经过占卜求卦而确定。“吃枯脏”的祭仪很是复杂,往往分接双鼓、到山上原来藏单鼓处拜祭已腐烂的旧鼓(称“翻鼓”)、制新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一系列隆重仪式。

斗牛是最动人心魄的仪式之一,选用大牯牛相斗,被选上的牯牛,称之为牛王冠。每头牛王上阵相斗前披红挂彩,并伴着喧大锣鼓、高奏的芦笙,由旌旗开道,众人簇拥相送而进入斗牛场。供作斗牛用的大牯牛不准杀生,对斗死的大牯牛视为英雄,不得吃其肉,并得厚葬之,还得在牛墓上树碑立传以记斗牛战功。

进行斗牛时刻,本地苗民把过路商贩,外地游客均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嘉宾而邀其共同观赏斗牛。斗牛的场面热烈而欢狂。

供祭祀作牺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体壮的,并同样被打扮成五颜六色。这些行将牺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是专用来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挂着头帕和青布鞋的,则是祭祀男祖先的。当寒气袭人的夜色降临之际.香炉山上用三根原木竖起了砍牛架形成神秘的祭坛。苗家壮汉吆喝着把所有祭牛卸了妆绑紧在木桩上,然后猛挥利斧把牛砍毙。这种神秘的砍牛祭祖仪式必须赶在日出前结束,并木许外族人参与观看。天亮了,香炉山摆满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仪式,在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后结束了,压抑的肃穆气氛也随之一扫而光。

狂欢节就开始了。整座香炉山沸腾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声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昂雄浑的音响,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苗人又称之为“踩牛堂”或“踩鼓”。

壮观的斗牛场面和庄重的宰牛祭祖仪礼,具有不同的民俗内涵。“吃牯脏”伴以斗牛,展示出讨好祖先神灵兼自娱的心理,以及驾驭兽类的自信,跟人们的畜牧农耕经济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吃牯脏”的宰牛祭祖,祈求的是人间活人和阴间祖灵的对话。作为牺牲品的祭牛则是世间为冥间人神相通的媒介。这种仪礼,是一种颤抖的祈祷,没有人的自娱的气氛。斗牛比宰牛祭祖更广泛,除在“吃牯脏”祭祖中出现外,在其他许多民族节日里也有。

苗族除恶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

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魔就好啦。”

正在人们期盼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名叫阿妮,她说:“我能除掉恶魔。”

人们听了,都很惊奇:“你这么小,怎么杀得掉恶魔?”

阿妮说:“你们找到十箩筐的破锅铁,请到最高明的炼铁匠,我就有法子除掉恶魔。”

人们听了,都非常高兴,马上找到这些东西。阿妮立即叫炼铁匠把破锅铸成三种铁球,一个有囤箩那么大,一个有水缸那么大,一个有鼎罐那么大。

阿妮又叫大家编了一双象渡船那么大的草鞋,摆在大铁球上。最后,她把一头牛拉到草鞋旁边吃草。

一天,恶魔看到了牛,好不高兴,马上跑过去,想把牛吃掉。谁知,来到近处一看,发现三个铁球整整齐齐地放在地上,有看见地上坐着一个小姑娘,就大声问道:“这是哪个人的铁球?”

阿妮答道:“是我爸爸的。”

“你爸爸打铁球干什么?”

“打来玩嘛!”

“你爸爸能玩这些东西?”

阿妮指着草鞋说:“你看这是什么?你说我爸爸的力气大不大?他能不能玩这些铁球?”

恶魔又问:“你爸爸怎么玩这些铁球?”

阿妮说:“我爸爸玩这些铁球,就象那鸡蛋鸭蛋一样容易。他把小铁球抛到天上落下来,脚拇指一顶就顶住了;他把中铁球抛到天上,用膝盖一顶就顶住了;他把大铁球抛到天上,用脑壳一顶就顶住了。你能办到吗?”

恶魔不服气得说:“你爸爸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接着他就按照阿妮说的那样,把小铁球抛上天,用脚拇指顶,可惜没顶住,反而被砸出了血。阿妮笑着说:“哈哈,你没接住。”

恶魔不服气,又把中铁球抛上天,用膝盖去顶,没有顶住,膝盖掉了一块骨头。阿妮笑着说:“哈哈,你的膝盖受伤了。”

这时,恶魔气得说不出话来,又抓起最大的铁球往上一抛,只有树那么高就落下来了,他急忙用脑壳去顶,哪知,啪一声,他的脑壳开了花。

人们看见恶魔死了,一齐跑出来围住阿妮,夸她是个勇敢的姑娘。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个小姑娘的聪明勇敢,就把这一天定为“除恶节”。

苗族爬山节

每年阳春三月,苗族青年男女都以极其欢快的心情,欢度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爬山节”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即谈情说爱为主要内容的节日。通过爬山活动,达到婚姻自主、取得如意的终身伴侣的目的。在雷山县地区有望丰公社的三角田(五岔路),黄里公社的牛角坡,乌江公社的满天星,大沟公社的送扁富等处,分别在农历三月的子、午日举行。望丰三角田场面最大,每次人数达万余人,因为毗邻丹寨、凯里、麻江、台江等县的男女青年也都来参加。爬山活动除男女青年谈情对歌以为,近年来还增加斗雀、赛马、篮球赛、拔河等民族体育活动。

爬山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在雷公山下的黄里公社大龙坳的寨子后面,有个牛角坡。牛角坡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古时候,在报干福(大龙坳的旧址)的地方,居住着一户穷人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年迈体衰,儿子叫望坚,已有十多岁了。他身强体壮,勤劳朴实,样样活都能干。老妈妈看见望坚一天天长大成人了,很想给他找个媳妇。可是家无长物,一贫如洗。央媒人问了多少家,都嫌望坚穷,无人答应。寨上有户富人家,女儿叫“梅福”,长得十分标致,在这一带是出了名的。许多人家来向她求婚,都遭拒绝了,姑娘的心里却偷偷爱上了小后生望坚。有时两人在路边相遇,都要搭上几句心里话,有机会的时候,还对唱几首互相爱慕的情歌。年长月久,彼此的心灵深处都萌发了爱苗。梅福暗暗发誓,非他不嫁,愿与望坚配成对,共同耕耘,白头到老。两个青年人相爱的情形,在寨上不胫而走,传到梅福父亲的耳朵里,老头子气得胡须倒竖,把梅福关在厢房里,不让她和望坚见面。

冬去春来,该是春耕大忙的时候了。望坚照常勤快地干活,天天在田里犁耘。梅福孤零零地一个人被锁在厢房里,一眼望到望坚,心都快飞出去了。可是,她心里明白,父母管得严,连“游方”都不肯叫她去,要与望坚成双实在比上天还难啊!一天,望坚来梅福家里作帮工,正好下地犁田。梅福想这是一个好机会,找自己的心上人叙一下情怀。恰好她家死了一头黄牯牛,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乘黑夜杀了牛,将牛皮披在自己身上,戴上牛角,装成一头大牯牛。天蒙蒙亮的时候,望坚赶牛出工了。到了田里,准备架犁,哪知牛不听使唤,拔腿就跑,望坚很奇怪,紧紧追赶。追啊,追啊,来到一个山坡,牛停住了。望坚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牛啊,竟是自己的心上人梅福。两人相逢,真是难解难分。望坚百感交集,万分激动。他俩手拉手,漫步在山坡上,唱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情歌,从清晨唱到日落,从黑夜唱到拂晓。悠扬的歌声传到寨子里,大家都为这对情人的歌声所打动。渐渐地,寨里和寨外的青年男女都向这个山坡围拢过来。那天,满山满岭都是人群,都各自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对歌。

梅福的爹妈知道后,非常生气,他拿着一条扁担,带着一帮家丁,赶到山坡,将梅福和望坚活活打死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的子日。

这对不幸的情人死了,山坡上还留下了一对牛角。山一年年地长高,长成了牛角形状的小山包,“牛角坡”就因此而得名。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牛角坡上的草比哪里都先绿,映山红比哪里都先开。人们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对传说中的情侣。每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时候,男女青年都要身着盛装,撑着阳伞,手持折扇,从各处汇集到牛角坡来“游方”。表示对这对坚贞情侣的怀念,也是为争取婚姻自主的大集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71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