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不结婚会有什么下场?

女孩子不结婚会有什么下场?,第1张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到了不结婚甚至是害怕结婚的大军之中。而在众多的不结婚和惧怕结婚的人群之中,占据着大多数的却都是女人。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单身,宁愿自己一个人度过一生也不愿意跟男人结婚生子。那么可能有人会很好奇,一般人们都会认为那些结婚生子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生,那这些不结婚的女人,最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一、有钱单身且幸福。

在**《爱玛》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当身边的人对单身而又不结婚的爱玛指指点点的时候,爱玛对身边的人说,“我会成为一个有钱的单身女性,而不是一个又穷又没人要的可怜女人”。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尤其是在世俗的眼里,女人的一生的使命就是要结婚生子,不结婚的女人注定就会不幸。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没钱的女人单身注定是可怜又不幸的,但是一个有钱的独立女性单身不结婚却不会让她感觉到不幸,反而她会因为没有了家庭的累赘而变得更加幸福。

二、独立且坚强。

前一阵在微博和知乎上曾经特别流行过一个单身的**姐,她一个人背起背包周游过了世界的一半以上的地方,有着很多平常人所没有的魄力和勇气。作为一个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而且总是享受着单身的女人,她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结婚,也不要结婚,她无比的享受一个人的生活。独立和坚强是她多年来学会的最宝贵的宝藏。对于一个不结婚也不愿意结婚的女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一个人的余生里学会独立和坚强,只有内心强大的足够优秀的人,才有一个人度过一生的勇气。

三、辛苦且孤独。

不结婚而选择一个人度过一生,注定是要付出比普通的生活大很多倍的代价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结婚的两个人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必自己一个人扛着,而是可以跟对方一起挺过去。但是如果一个女人选择自己独身的话,那么她就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使得自己的内心能够足够强大,从而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挺过很多孤独而又痛苦的时刻。因而,一个女人如果一直不结婚,那么她会一直很辛苦和寂寞的。

世界上任何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的各个方面,当一个女人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度过一生的时候,相信她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愿意去独自承受单身的后果。

我一直坚持在空闲时间看书,这几年看了有大概100本书。在浏览各种网站的时候,也会留心观察别人推荐的书。

我在知乎的一些回答,读者看完之后会留下“醍醐灌顶”的评价,也有人私信问我怎么做到的。

看待人和事,如果想要观点独到,见地深刻,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观,我称之为个人的“ 认知操作系统 ”。

在我构建自己的“认知操作系统”的过程中,这10本书至关重要,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这套书被网友称为“ 屠龙术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教员在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的。

我把这本书放在第一本,就是因为这本书能够提供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论,算是“认知操作系统”的最基层。

任何一个人,熟读这套书,至少会让你的思维能力上升一个层次。

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具有实用性的论点,比如 实事求是 的观点。

前几天和一个读者聊天,他就说现在的电视剧中少有正常人。

有些影视情节中的人物,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办,但是里面的角色却选择了最不可思议的那种做法。

经常看这种影视作品,虽然看的时候很爽,但是会越来越丧失最基本的做事原则—— 实事求是 。

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但是怎么才能不情绪化,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

所有的情绪化,都是因为无法做到实事求是,没办法去面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想着靠情绪化来回避问题,结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越积越重。

除了实事求是,还有很多其他的观点也值得学习,比如“ 抓住主要矛盾 ”、“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

可以说,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个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来说,是必读书目,读个100遍都不为过。

这里摘取教员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瑞·达利欧,是桥水基金创始人。

桥水基金是全球最为著名的对冲基金,甚至超过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更是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

达利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自己每一次所犯的错误都做了记录。

然后对这些错误进行反思复盘,形成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前后的这些记录,就形成了这本书的主体内容。

《原则》这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达利欧的个人奋斗史,第二部分是他的人生原则,第三部分是他的工作原则。

后两部分的人生原则和工作原则,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百条,主要以清单体的形式呈现,每条原则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比如,达利欧提出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这个原则其实是一个等式: 痛苦+反思=进步 。

在达利欧看来,我们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很长,免不了要犯各种错误。但是犯错误不可怕,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还是螺旋式下降走向失败和灭亡。

关于错误,达利欧还认为, 成功只会让人形成路径依赖,一直重复过去的行为,无法实现进步;而错误往往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刺激,逼着我们去反思和进步。

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中的所有原则,都是由错误+反思得出来的。

这本书我把它当成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指导手册,一到空闲时间,我就拿出来翻看几页。

很多人毕业后进入企业,还是重复着在学生时代的思维方式,做事只做领导布置的内容,就好像在做一套卷子。

但是如何才能认真思考,独立做决策,是很多人不具备的。

这本《原则》则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建议,而且这些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是经过达利欧本人验证过的。

这本书在豆瓣心理学类书籍中排名第一,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我最为灰暗的时刻。

幸好那时候读了这本书,否则我肯定就成了抑郁症患者,也不可能再写这篇文章了。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个系列,其他几本书我后来也看了,总的来说第一本书写的最好。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和作者斯科特·派克的大量心理学实践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患者。

在给这些患者做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斯科特积累了很多的案例,也成功地治愈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书中有很多心理学案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用犀利而又温暖的笔触分析每一个心理问题,再用专业且易懂的心理学知识仔细诊疗。每次看完一个病例,就好像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了一番,那种从头到脚的踏实感让人心生感激。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心智成熟的旅程 ”,主要说的是现如今很多人心理问题的根源—— 心智不成熟 。

现在网络上弥漫着各种恐慌、焦虑、迷茫、抑郁的负面情绪,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不愿意成长,不愿意让自己变得成熟,变得有勇气也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只有生理上的成熟,却无心理上的成长。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

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

过早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三天。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和高考。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中吵闹。

看到别人婚姻不幸,于是便为自己从来没有勇敢地追求过感情而开脱:看吧,还是不要结婚生育了,没有好下场。

时代给了我们逃避责任的理由,同时也把我们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收走。

我们为自己的每一次逃避承担责任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理直气壮、聪明无比,其实只是不敢面对。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I:心智成熟的旅程》,让很多在成长道路上不够勇敢、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彻底地来了一次自我救赎。

我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每翻一页,都会在作者真实却又有力量的文字中看到那个懦弱的自己,那个不想长大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从过去的懦弱中走出来,享受心智成熟之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的坦然、从容与淡定。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走出父母的怀抱,让自己独立起来。

而让自己独立起来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经济独立, 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仿佛在告诉我们整天想着赚钱是一件让人耻辱的事情,对金钱的追求是不值得提倡的。

成年后才发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但是自己的工资仿佛永远不够花。

财商教育的缺失,让我们从小就没有树立起对于财富的正确观念,结果一入社会就不知道该怎么创造财富,该怎么规划财富。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算是理财入门的第一书。从最基本的观念讲起,帮每一个想要理财的初学者,走好启蒙的第一步。

书中提到很多的观点现在仍被很多人推崇,比如: 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他工作。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对财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理智的看法,也会对几种赚钱方式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我的第一本理财书就是这本,所以推荐你来看一下。

一个人只有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成就时,他才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可是,在任何一方面建立超越大多数人的优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何才能在某一方面取得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成就,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所讲的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首先指出,我们很多人的练习都是“ 天真练习 ”。

这种练习基本上只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天真练习”浪费时间和精力,把一个人搞得精疲力尽,最后成了富士康的熟练工,但是没有成为行业专家。

而有目的的练习,也就是“ 刻意练习 ”具有四个特点:

(1)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这里要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

(2)专注。 想要取得进步,至少在练习的时候,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3)反馈。 不论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反馈可以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的,也可以是别人给你提出的。

(4)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我们经常在各种文章中看到“刻意练习”、“10000个小时的练习能够帮助你成为专家”这种观点,但是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具体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刻意练习。

这本书就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刻意练习的具体操作到底是怎么样的,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是美国700多所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入门的必读书目了。

这本600页的巨著,我是断断续续花了大概有3个月的时间才看完的。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其背后透露的往往是很深刻的心理学常识,但是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比如:

(1) 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2) 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放倒过来想一想;

(3) 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4) 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在第一个选择给出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需要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择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5) “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忙的。所以答应一件事之前,最好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6) 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长久。

类似的心理学现象还有很多,在书中都有很详细的分析。

这本书看起来很厚,但是读的过程中还是很通俗易懂的,而且会有一种读一段豁然开朗一段的感觉。

考试没考好,我们害怕父母、老师、同学问我们的成绩,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向他们解释清楚,我们之所以没有考好,是多么的合理;

很多人过年害怕回家,害怕被亲友问自己在哪里工作,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因为我们没办法向别人解释为什么自己没有月入过万,为什么自己没有结婚,为什么没有找到对象。

我们总是想去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以期待别人的认可,不至于被别人讨厌,被别人不理解。

但是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我们之所以随波逐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害怕被讨厌,害怕去改变。

改变需要勇气,这个勇气就是不怕被别人不理解,不怕被别人讨厌。

急切地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便放弃自己本来想要做的事情,急急忙忙的按照别人的期望来行事,即使做到了,自己也不会开心。

之前有一个读者向我咨询,他说自己想要去创业,但是他的父母非要让他去考公务员。

考上公务员之后,父母开心了,但是他却怎么也提不起精气神。每天上班提不起激情,看着网上各种创业成功的新闻,自己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

后来,我就问他,你活到现在,勇敢过吗?

他说没有,活了20多年,一直都是在父母的期望下活着,这让他一直活不出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

有很多这种从小到大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敢为自己而活,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因为害怕被别人嘲讽,害怕自己被别人讨厌。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或许应该买来看一下。

《影响力》这本书是我在直系领导的办公桌上发现的,看到名字的那一刻,我就觉得牛逼的不得了。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没有影响力就没有追随力。

影响力是一种个人魅力,有的人说几句话,别人就愿意听,有的人长篇大论说了一通,要么听众昏昏欲睡,要么低下嘘声一片。

在看到这本《影响力》之前,我对于影响力的认识是:我们想要影响别人,首先我们要作为一个强大的人。把自己在某一方面变得非常的优秀,然后用这个优势去改变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但是这本《影响力》告诉我, 如果你想让你的顾客或者下属听从你,你必须要仔细观察思考他们最关心什么,在乎什么,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进而用行动和语言帮助他们实现需求。

当你能满足一个人真正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听从你的安排做事了,这时候,你的影响力就建立了。

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在几次简单的交谈之后,让和我对话的人放下对我的防备,并且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各种经历,这本《影响力》功不可没。

现在有很多的“社恐”患者,害怕与人交谈,就是因为无法建立影响力,害怕对方不理睬自己,引发尴尬。

想要治疗“社恐症”,这本《影响力》绝对需要认真读一下。    

我从小到大,很少和别人吵架,身边认识我的人也很乐意和我交谈。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两句话就能吵起来,直到我看到了这本《非暴力沟通》才发现,我这么多年一直在践行这本书中的很多原则。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书中提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暴力的沟通,情绪的肆意发泄,就是因为我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只会把冲突归咎于对方。

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对于父母的责备、老师的训斥,朋友的指责感到愤怒,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我们的需求,不顾及我们的感受。

这本书从实操层面告诉我们,怎么和身边的人沟通最有效,才不会把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搞得双方不愉快。

除了教会我们怎么和别人沟通,这本书最后一部分教我们怎么和自己沟通、与自己和解,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爱自己。

书中提到, 只要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怎样得到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作者认为,一旦认识到我们行为的动机建立在我们的需要以及价值观上,我们就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的和谐愉快起来。

很多人不爱自己的工作,就是因为自己是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做目前的工作,这个工作并不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他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样每天上班的时候,难免会如同上坟一样,心情沉重。

如果想要摆脱这种情况,最好还是看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会告诉你如何与自己的内心沟通,让自己做的每一次选择都尊崇自己的内心。

我推荐的这10本书,前面9本都是论述类书籍,只有这最后的一本是文学类虚构小说。

我在大学读的100多本书中,只有少数几本书是小说,其他的都是社科论述类书籍。

毕业后,我就很少读文学类作品了,小说则是能看影视作品的,就不再读原著了。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给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慰藉,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讲的是一群平凡的人的生活,但是活着就应该演绎不平凡的故事。

它是给所有普通人作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看到的是别人的生活,思考的是自己的人生,它让我明白:人这一生,总是要经历风风雨雨,只有真实地生活,我们才能过得更有意义。

以前我总是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各种嘲讽。

但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你,都不能决定你的生活,真正能够决定你生活状态的,唯有你自己。

你认真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人生,你才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并没有太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就像一杯温润的酒,越品越有韵味。

上面的9本书可以选择性的读,但是最后这本《平凡的世界》,请你一定要拿来细细品读。

——没好意思说出来的话,我帮他补充了:免费的。

  过了几天,他留言,在各大网站、网盘、资源站找遍了,都没有。意思好像说,没有免费资源的书,你推荐个屁啊。

  拜托,这是一本帮你提高思维能力的书,当当京东上都有,也就40多块,而且书的内容我也介绍了,你既然想看,说明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免费的东西不一定真免费。难道你找的时间,就不值这40多块钱?

  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解释了“穷人为什么这么穷,富人为什么这么忙”。

  在说“穷人思维”之前,我得补充一句,“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思维,而是“曾经是穷人”的思维。

  比如说,我们就算完全买得起一本书、看得起一部**,我们还是先习惯性地想到找一找有没有免费资源。不管是70、80、90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环境中成长,多多少少有点“穷人思维”。

  03

  穷人思维对我们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喜欢用时间换钱。

  最近有一部超级烂片《热血雷锋侠之激情营救》,豆瓣上957%的人打一星,但根据我的经验,再烂的片子,中途退场的人也不会超过30%,就是说,在65%的人看来,90分钟的时间价值不会超过30元的票价。

  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换钱,这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当你的口袋已走出穷困,却仍然把自己的时间、别人的时间看得太不值钱的话,说明你的脑袋依然停留在“穷人思维”中。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穷人思维”往往过于注重“沉没成本”。

  什么叫“沉没成本”,就是你花了30块钱看**,无论**好看不好看,这个钱都回不来了。

  有一个有趣的“买鞋定理”。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时却发现夹脚,退又退不掉,于是,你会经历下面的心理挣扎:

  “不甘心定理”:这双鞋对你而言越贵(换句话说,你越穷),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侥幸定理”:你确定穿不了了,那么这双鞋越贵,你放在家里占地方的时间越长;

  “绝望定理”: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都会把它扔了,有多远扔多远。

  世界清静了。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富人思维”的则完全相反:花钱,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享受,两样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费精力。

  当然,“时间不值钱”的穷人思维,往往只在人生过渡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下一个思维惯性,就没那么好摆脱了。

  04

       有一句话,平时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理论的铺垫,我就不怕大家打死了我:

  贵?怎么会是产品的缺点呢?难道不是你的缺点吗?

  我不是说大家穷逼,而是说,在价值判断上,“穷人思维”容易出问题。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是300、250、200,现价一律150。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有钱人更倾向于需要的尺寸——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更重要影响,《稀缺》一书称之为“管窥效应”:指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因为“穷人思维”让我们过于关注于拥有的资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你的目标。

  05

  几年前,我太太说要买一套学区房。

  我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特么连首付都不够。我的建议是,等钱再攒多点吧。

  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被她七拼八凑,东挪西借,居然把首付给凑足了。穷人买房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后来也就办成了,想想也没那么难。

  论理财的能力,我绝对在她之上,我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市面上再复杂的金融工具,我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她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但在这件事上,我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富人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先考虑我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多少还贷?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思维买房,首先问,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这就是有钱人告诉我们的,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

  06

  “穷人思维”最可怕的一点,它会消耗我们有限的自控力。

  过去有一种看法,穷人的意志力会更强,而事实完全相反。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叫“决策疲劳”的概念,短时间内,你做出的决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惫,内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导致你的决策越来越随意。

  有经济学家发现“决策疲劳”对穷人的影响最大。美国的穷人更喜欢买垃圾食品,不仅仅是因为便宜,而且因为他们习惯每买一样东西,都要反复比价。一方面,这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没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那些频繁的、无意义的决策,使他们的大脑疲劳,无法抵御那些垃圾食品的诱惑。

  美国的例子无感?想想自己减肥的经历吧,在大量运动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后,你是不是更抵挡不了冰激淋的诱惑了?总是想找机会“慰劳”自己一下,导致前功尽弃?

  **《华尔街之狼》讲了一个专门骗穷人的股票经纪人,他发现穷人在长期的消费决策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便宜的东西更有吸引力。当他们把这种思维惯性带到了投资中,就成为“垃圾股”的目标客户。

  影片里有一句台词:“我们把垃圾卖给垃圾人,因为钱在我们手里,总比在他们手里更能发挥价值。”这是天下骗子的心声啊。

  把“垃圾”卖给想发财的穷人,这在中国也是最赚钱的生意。那些利率高得吓死人的垃圾P2P,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内部原始股”,还有无数次崩盘又卷士重来的“3M骗局”,都是抓住了“穷人思维”的致命弱点——既无判断力,又无自制力。

  那些富人是怎么投资的呢?在巴菲特的投资偏好中,既没有房地产,也没有互联网,前者因为不喜欢,后者因为看不懂。

  这就是自制力,如猎豹一般,集中自己的有限精力,长时间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机会,最后全力一击。

  我们前面说过,“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专利。事实上,富人在重大的决策中,也常常会陷入“穷人思维”中,哪怕是最不缺钱花的富人——皇帝。

  07

  清道光帝在历代皇帝中,以“节俭”闻名。

  他“抠门”到什么程度?皇后过生日,一人一碗打卤面——吃完不准添。

  他在建自己的陵寝时,因为给得银子太少,产生了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最后不得不返工,两建一拆,耗资反而是清代帝陵中最多的。

  用《稀缺》里的一句话来说:“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道光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穷人思维”,我认为是“康乾盛世”的虚假繁荣,导致嘉庆一朝财政空虚,给当时还是皇子的道光,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可怕印象——穷怕了。

  于是道光的“节俭”,到了“误国”的程度。

  道光挖空心思想节省开支的办法,居然把主意打到了驻守新疆的军队上,想撤了他们。

  大臣想,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道光嘴一撇,不撤也行,反正我不给钱了,大家自己想办法吧。

  这一逼,果然逼出办法,大臣把驻守其他要塞的军队平均撤掉一些,把节省下来的军晌拨给新疆。

  到了十几年后的鸦片战争,他们才发现,英国军舰可以在十几天内,把大批士兵从广州运到天津。而清军分散在全国各地,一次兵力的集结,往往要几个月——仗都打完了,十几万军队还在半路上东奔西跑。

  这就是“穷人思维”的核心,如果你只关注钱,你往往是在浪费钱;如果你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很可能,你赢了一场战役,却输掉了整个战场。

  08

  冯小刚的《1942》里,张国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说了一句话:“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怎么让穷人变成财主,我不知道,但我认为首先要摆脱“穷人思维”,以下给大家几点建议:

  1建立“时间价值”的概念,减少做那些“时间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2牢记“沉没成本”不可追,钱已经花错了,再浪费时间,就是错上加错;

  3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好项目永远比钱少,只要目标正确,钱总有办法解决;

  4减少无意义的频繁决策,节省宝贵的意志力。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年初设立一个“享受一下”的基金,所有预算外消费都在这里开支,而不必每次反复权衡;比如说,以基金定投这种被动的、不需要决策的投资品种,为主要的投资对象;再比如说,需要意志力的活动(学外语、健身等等)只挑最重要的,多了会影响你重大决策时的判断力;

  5拓展自己的视野,适当做一些眼前“无用”的事,防止进入只关注当下的“管窥”状态,建立长远规划的战略意识。

  以前,我妈每年年底大扫除扔东西时,总爱念叨一句话:“穷人才留破烂,越留越穷。”其实,“穷人思维”才是我们最应扔掉的越留越穷的“破烂”。永远记住,穷的不是缺钱的人,而是在“穷人思维”的怪圈里走不出来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79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