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
江苏晚辈拜年时把不锈钢盆都磕瘪了!为何有的地方有磕头的习俗?过年磕头是一种习俗,对传统美德的继承,这种习俗也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磕头的习俗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只有一些农村地区,因为封建思想,老一辈的传承下来,没有人去随意的改变,自然而然就这样一代传一代。
像我们湖北的话,就没有磕头拜年,这个习俗我觉得磕头拜年的话,这个应该可以取消,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吧,这个也不是我们说能取消就取消的。
那我就来讲,你讲我们这边过年的习俗吧!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人们外出相遇时,要拱手作揖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 、“ 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初一要穿新衣新鞋,代表万象更新,新年有新面貌。另外,传说如果穿,上红色的内衣,全年都会“鸿运当头”,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1结婚前如何祭拜天公
祭拜对象:天公祭拜地点:在正厅前用两张长凳架上一张八仙桌,称为“顶桌”,顶桌下面另置下桌;两桌都围上彩缎面的八仙彩。
祭拜时辰:结婚前日;凌晨11时(子时)至1时开始祭拜。供品:上桌第一排供:五果(香蕉、李子、凤梨、米糕、生仁),六斋(木耳、金针、豌豆、菜心、香菇、蚕豆、桂圆、海带等任取六样),扎红纸的面线(聚成塔状),清茶三小杯。
下桌供:半生熟的五牲,红龟稞,发稞,酒五小杯(作为供奉天公的从神用)桌旁两侧:各系带尾青的全支甘蔗。祭拜程序: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婚事一切顺利—望空行三拜九叩礼(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敬酌第一次酒—掷茭以问神明之降临—神明既降,敬第二次酒—有祈祷于神明者,掷茭以请示神明(一边掷茭一边念欲祈求的事,并许下答谢的报酬)—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爆竹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燃放爆竹(可省略)—第三次献酒->掷茭,问神明是否餐毕—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注:祭品中的鸡不能用母鸡、白毛鸡、腊脚鸡,最好是阉鸡或公鸡。讲究的人还会祭上全猪羊。
另一种较为简便的祭拜方式为: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平安—(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2结婚拜天地都有那些程序
结婚拜天地作为大婚之日的关键程序,分简和繁两种,繁的方式可能现在大部份地区,大多数人都会省掉,而采用简要的程序。作为一个宗族仪式,它仍然属于宗教范畴。一般宗教上讲的拜的是神灵、上帝之类的,而结婚的拜堂仪式,对拜天地的那一揖,其核心是让上天作证,而不是真的拜天上什么虚无的东西。拜祖宗这一揖,则是对祖宗的召告与宣誓(意思就是告诉祖宗,今天某某某结为夫妇,男方将继承祖宗传承之德,秉德持仁,将我姓发扬光大,某女从此日正式列入我氏宗谱,成为我氏子孙之母,将助夫旺子,发扬良德,效尤乡邻)。拜父母之揖,则作为谢恩之揖,表达对父母抚育子女之艰辛,今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即从今日兹始,同时也表示不论今后子媳如何都将永远是父母的子女,父母永远是最大。最后一拜为夫妻对拜,此拜一方面代表感谢对方不弃自己愿携手共渡今生,二是表示今后双方将永远相敬相爱,这一揖有感谢与宣誓的意义。
所以,拜天地时,先由家中长辈,最好是新郎的父亲,净手点烛烧香。先烧纸币,再点香烛。香火案上要红烛双燃,五香飘烟(就是五柱香充分点燃,香案上五柱,香案下一柱,大门外一柱),这一过程是用香与纸币通告列祖列宗到堂准备受拜。接着要有司仪先生唱示,司仪先生会朗声唱告:
请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时父母必须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觉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时将头转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头偕老,此时夫妻转身与对拜访,只揖拜但不叩拜。
当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对拜完毕,炮竹、音乐要齐呜,司仪会宣告夫妻入洞房,这时才由新郎牵着新娘进入洞房。
整个拜天地仪式结束!
3结婚出发前祭祖程序
结婚祭祖,是中式传统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并且恪守。这一源远流长的风俗,给百姓家喜庆热闹的婚礼,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的色彩。
归纳起来,结婚祭祖有三种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旧时,结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亲或长辈)备好香、纸、蜡等祭品,领着新郎来到家庙祠堂或祖坟上香、烧纸、磕头,并由喜主念叨:“某某结婚,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实,这也是“请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后人婚事圆满顺利”的一种愿望。“文革”期间家庙祠堂被拆毁,表面上看此俗已废,但在当时的确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里偷着祭祖,只是不让外人知道罢了。“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俗逐渐恢复,有的按旧俗到祖坟地上香烧纸磕头祭拜,有的在家谱或先人的遗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辈子年间,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来到女方家里后,即在“毡迎客”(男方)和“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来,旧俗尽管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村子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现在不少的新郎进门以后,已由过去的上香磕头祭拜,简化为“三鞠躬”。当然,新郎进门以后究竟祭拜与否,关键要看女方的家里是否有祭拜的准备,有则拜,无则免。
三是上喜坟。所谓“上喜坟”,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或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领着新郎,携带红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亲人坟头上压红色或粉色纸,在坟前上红色香,烧红色或粉色纸,“浇奠”红酒。蓬莱境内的北沟、大辛店一带,有些村子将这种祭奠称之为“上喜坟”。上喜坟的风俗现在尽管不普遍,但在乡间仍见其踪。
结婚祭祖,同清明节扫墓一样,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机,缅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教育儿女不忘自己的“根”,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婚俗中的具体体现。
4婚礼上一拜天地什么什么的仪式的意思是神马
西安贝蒂婚庆小王老师温馨提示:
“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即“拜堂”。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5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婚嫁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
“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
“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
俗称“报日子”、“定茶”。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
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
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
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
改嫁: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
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寡妇人称“夜桥婆”。
结婚礼金一般都是一万(不算订婚) 然后三金 条件好的买车 拍婚纱照就不用说了 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做个美美的新娘 至于棉被 都是找有儿有女的妈妈做被子 沾沾福气 男方做四床 女方做六床 寓意十全十美 其实一个地方也有不同 要看个人喜好和经济情况 。
详细状况:
婚嫁 建国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换帖、换柬的方式终止。经人介绍的婚姻亦不少见,自由恋爱始成风气,新式婚姻只有定婚、结婚两种形式。
定婚 择吉日,男方设宴款待女方家人,照定婚相,或男方赠女方衣物、现金等。也有的以男女双方换手绢为名,男方赠给女方现金或礼物。
结婚 男子结婚是一生之喜庆大事,街坊邻居、亲朋挚友历来有贺喜之习,在喜事前送钱或挂喜帐。一般关系者凑分子,称“挂公帐子”。亲戚、朋友送钱,称“道喜”。对送礼者,确定时间设宴款待,谓之“喝喜酒”。对一般贺喜者以喜烟、喜糖答谢。给女方送钱或礼物谓“添箱”。此俗愈来愈盛行。80年代始,有的由单位迎送新娘,有的旅行结婚。有些单位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这种新式结婚形式,不收礼,不请客,既节俭又隆重,颇受群众欢迎。
生育 妇女生孩子,俗称“坐月子”或“占房”。婴儿出生后,丈夫到岳家报喜和通知吃面时间。娘家让报喜者带回数目不等的鸡蛋。产后3天,娘家母亲(或嫂子)带鸡蛋、红塘、挂面、小米等看望。婴儿出生1个月内,其祖父或父母要给孩子起乳名,称“小名”,也有外祖父或其他人起名的。
送粥米。产妇分娩1个月内,亲朋、乡里送鸡蛋、挂面、小米、大米、面、红塘等,称“送粥米”或“看月子”。主家压回米、面或回赠染红皮的熟鸡蛋。现在除送鸡蛋、红塘外,还赠送婴儿装、婴儿毯等物。
吃面。 产妇产后6天、9天或12天,娘家亲族近户凑礼,装上“面盒子”、“菜盒子”,另外各提1个装满鸡蛋、米、面的篮子,到产妇家“吃面”。席间除酒菜外,必备鸡蛋、挂面。
满月。 产妇满月这天,早饭要吃油饼,称“壮腰”并卧床出汗。满月后,娘家把母子接去住“满月”。产妇回到婆家,娘家要给孩子一身衣裳或布料,称“退毛衫”。
百天。 婴儿出生第100天,旧时无庆贺仪式。70年代后不少父母给婴儿照“百天相”,以作纪念。
周岁。 俗称“一生”。生日这天,桌上摆放书本、笔、算盘、馒头、秤等,任凭孩子去抓,谓之“抓生”。以孩子先抓到的物件,评判一生的作为。如今许多人家虽还沿用“抓生”之俗,但多为游戏而已。
祝寿 境内有“六十六,吃块肉“之说。老人到66寿诞时,子女要为老人上寿,谓“过生”。老人过生,一般从60岁开始,或更早几年。至70岁以后,除子女外,亲朋邻居晚辈或平辈也有的带礼祝寿,主家设宴招待。出嫁女儿给父母上寿,以带猪肉为主,其余不拘。80年代后,给小孩过生日的逐渐增多。
迁居 迁入新居后,亲朋好友带礼物或钱前去庆贺,主家设宴款待,俗称“温居”。
丧葬 旧时,境内有丧葬习俗,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礼节繁多。
入殓。 老人临危,子女为其先洗脚,洗手脸,急速穿戴寿衣,以免气绝后“穿不去”。并在气绝前,将其移至明间,置毡子或席上,以免把魂隔在屋里。气绝后以火纸盖面,白纸盖身,然后烧“倒头纸”,以示“赴阴”。此时家人放声痛哭,为故者修容整装,将尸体移入棺内。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盖棺。人死后,儿子到本族长辈及外祖母门上磕头,谓“跪门”,以求帮助料理丧事。长辈们议定丧事,请“总理”总揽丧局。一切事物由“内外柜”办理。
总理请定后,立即商定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着人写“丧贴”。丧贴要派专人报送。发丧日期不能更改,亲戚必须按期参加丧礼。死者女儿家要最先通知,女人要哭至娘家“讨服”。
旧时老人故,子女为其扎“摇钱树”、“聚宝盆”、“金童、玉女”等。有钱人家还扎纸“轿”、“车马”、“阴宅”等。送殡时至墓地在坟前焚烧,以祈故人在阴间不吃苦受穷。50年代以后,此俗逐渐革除。
旧时,老人去世,子女披麻戴孝。男穿白布长衫,名曰“孝袍”。戴“孝帽”,麻绳拖地,曰“拉孝绳”。趿拖着白布覆的鞋,手执缠有白纸条的柳木棍,即“哀杖”。孝子弯腰垂首,以示哀痛。女儿、儿媳穿白“孝衣”,扎白布头巾。未婚女子则戴白布“塔头”。孙子戴白两角帽。父母逝世,子女服孝3年,侄孙服孝 1年。服孝期不能穿红着绿。妻亡,夫不戴孝。夫亡,妻服重孝3年。建国后戴孝着俗渐废,多戴黑纱表示对死者哀悼。
送殡,又成“发丧”、“出殡”,一般在人死后第3日。丧前,孝子抱鸡到祖林“点穴”、烧纸、磕头,然后破土挖穴。富裕人家事先请风水先生择目的,以砖石砌穴。送殡前,孝子南左女右在棺木两旁守灵,邻里亲朋吊唁时,陪同放声嚎哭。亲友吊丧付礼钱,或送青纱、花圈。乡里人付“人情”钱。女儿家和其他至亲要办鸡、鱼、肉“三牲祭”。
亲朋到齐后开丧,先送“盘缠”,再拜“路祭”,棺材抬起时孝子摔“老盆”,手持哀杖和引魂幡在前面引领棺灵,女眷随棺后。至墓地,葬时子女儿媳等“游坟”。亲朋脱孝衣,礼毕。丧后第3天,子女端供品、酒具到坟地烧纸、祭奠,叫“复三”。之后,“三七”、“五七”、“百日”、“祭日”,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五七”之内,孝子逢认识的人皆磕头,下至孙子一辈,谓之“老的死了小三辈”。
建国后,丧仪大简,迷信礼俗逐渐革除。70年代初期,县内推行火葬,死人火化后带回骨灰盒,举行追悼会,然后将骨灰盒深埋,或送骨灰堂存放。
宴席礼节 80年代后始用圆桌。一桌为一席,一次多席者,以北屋正间为首席。
八仙桌、方桌,与桌缝平行面朝上菜的方向,左为上座,右为陪座;垂直与桌缝的两边为偏座,亦以左为尊;背朝上菜的一边席口,多有主人或陪客者就坐,负责递菜、斟酒。圆桌亦有主坐陪之分。
每道菜上席,先置于桌中央,陪客者举筷示意,请主客动筷吃菜,众人随之。每次先吃同样菜,即使不合口味,也要举筷应酬。大家吃过的菜,方可随意吃。
喝酒也以主客为主,众人随其举杯、放杯。宴席临近结束,陪客者不能早放碗筷,并陪客人离席。
50年代以后,此习仍然延续,但已不象旧时那样呆板。
其他礼仪 送礼。亲朋、庄乡、邻里等遇有喜事,或逢年过节均有送礼之习。
串亲。俗称走亲戚。每年走2次。一次是春节后,正月至二月初;另一次在麦收、夏种之后。
祝你们幸福
新郎新娘的称呼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了。
而新郎新娘由来其实也有两个传说的。
婚庆的习俗在 旧时,当地娶媳妇的“红事”,西北源上历时三天,第一天娶人,第二天待客,第三天送客;东南源上历时两天,第一天娶人、待客;第二天送客。讲究繁多,步步有礼,两三天下来,新郎新娘人困马乏,但要硬撑到底,否则,会落人讥笑。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逐渐改为一天了。在这一天内,主要的礼仪必须进行完毕。
从迎娶工具看,近代已经历了许多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迎娶用花轿,也有用大车、轿车的;60年代多骑马、驴(公),迎娶忌用骡子,因骡子不“坐胎”,俗以为娶来的媳妇不生娃;70年代坐自行车;80年代末就开始乘坐汽车或其他机动车了。
1发轿:到了完婚吉期这一天,打发花轿去迎亲,就开始“过事了”。清晨及早招呼亲友和办事人吃过早饭,便准备出发迎娶。
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大门小门都贴上红纸对联;该贴“喜喜”字的地方贴上“喜喜”李;窗上糊上新白纸,贴上窗花;唢呐开始响动,农家小院顿时显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气氛。
新郎要去祖茔或父母(已故的)坟上烧纸、祭奠并“告慰”他们,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娶妻成家了。接着剃头更衣,身着长袍短褂,新鞋新袜,借顶“礼帽”或买顶新“衬帽子”,插上金箔花,从头到脚里外全新,然后端上喝酒盘子,伴着唢呐,给老、小外家敬酒、磕头恭请其为新郎“披红”,两个肩头各搭一条,胸前背后呈“X ”状,“披红”算是老、小外家的殊荣和权利,他人不能代之。
“娶女”时要提一个“迎衣”包袱,里面除了包有“盖头”等衣物外,还要包上少量的麸子、食盐、大葱等象征物。因为麸与“福”谐音,包麸子象征着“五福临门”;盐与“缘”谐音,包盐象征着“天赐良缘”;葱与“聪”谐音,包葱象征着新娘“聪明贤惠”等。更重要的是“迎衣”包袱里一定要包上《娶状》(有的缝在被子里)。《娶状》用一块红纸书写,内容一般是:
一推嫁娶甚吉祥,并合周堂永不将。
妊娠之妇不相忌,娶送人等永无妨。
马前三煞宜相避,上下轿门向吉方。
路逢井石宜红盖,若遇鸿禧礼相让。
铜钱草豆迎门撒,新人进房大吉昌。
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XX年X月X日
《娶状》的用意是喝令凶煞远避,消除各种妨忌,维护花轿顺利通行。在当地人看来提“迎衣”包袱不是小事,一定要由懂礼数的细心人经管,样样都得包上,不然,去时女方一看缺了东西,不但丢人而且会受到刁难。
花轿门两旁贴上“花枝招展一路香,轿慢轻撩喜满门”或“笙管引来闺中秀,彩轿接过名门娇”等语的红纸对联。轿里放个斗装点麦,以备新娘坐,俗叫“坐斗麦”,表示新娘娶来后丰衣足食;还要放一只大花公鸡,俗叫“押轿鸡”,表示新郎亲迎。花轿临发前,新郎坐上轿,抬上走一段下来,也是表示新郎亲迎的意思。接着唢呐开道,花轿在前,车马相随,排成一串,浩浩荡荡,去娶亲了。
迎娶的当天下午,老公公要为洞房烧炕,同时在炕里烧一块木墩墩,以应“今年烧墩墩,明年抱孙孙”之兆。婆婆或嫂子要亲手将核桃、枣儿、花生等干果压在新郎新娘炕上芦席下四角里,根据谐音,寓意“早生贵子,白头到老”。
花轿在迎娶返回的路上,若与别家花轿相遇,以互换小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放炮前行,以求避凶。若两亲家相距太近,还要绕道多走,以招摇过市,显示体面和排场。一村同时两家和几家娶亲,花轿竞相早回,意思是谁的媳妇进村早,谁就早生贵子,幸福和睦。
2迎花:就是迎亲花轿返回后迎接的礼仪。过去,花轿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阳压山、时近黄昏之际。古时,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说:“婚者,昏时成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为什么先民要在黄昏举行婚礼?民俗家对此说法不一。一说是和奴隶制时代出现的抢婚现象有关,既然是抢,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丑,暗成其婚,这样就相延成习。又一说是取男(阳)迎女(阴)之意。《仪礼·士昏礼》中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可见古时婚娶成礼在昏时,就意味着阳往阴来的意思,若不在此时迎娶,则婚不以时,不吉。
花轿离家门不远,便有“前行”回来报信说,轿将回来了,赶快准备迎花。顿时唢呐声声,鞭炮齐鸣,观者如堵,花轿按“婚书单”上规定的方向落定(下轿方向有的按轿到时辰而定,成规为:寅卯辰宜向西,巳午未宜向北,申酉戍宜向东,亥子丑宜向南),傧相带领新郎绕桥顺转三匝逆转三匝,向轿门作揖后,由“押轿”人从新娘手中接过一朵小红花,转交给新郎,新郎拿回去压在洞房炕上芦席下。新娘由伴娘(俗称“搀媳妇的”)扶下轿,足不染尘,踏在铺在地上的毡上,两块毡转换前行,就是所谓“新人离娘不沾土,来到婆家毡上走”的旧习,新郎新娘并行,至拜天地的花堂前。执客招呼送女的“大客”到邻居饮茶稍息,待后上席款待。
3拜天地:拜天地时,花堂的设置也有许多讲究,一般在庄子正中墙壁上挂幅帐慢贴上“喜喜”字;桌上摆列香表供品,红烛高照;有的还供奉“天地三界红鸾天禧周公、桃花之神位”的牌位;还要放上斗、秤、尺、擀杖、算盘、镜子。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显然和神话传说及象征吉祥有关。据传,周公(非西周时的周公旦)与桃花原是天宫玉帝身边的两位仙童,因男童儿屡犯戒律,被贬下凡转生为周公。他在凡间每每参透天机,触犯天条。玉帝曾多次派兵遣将,欲将其收服治罪,都被他预知先逃。后来便密派女童儿下界,转生为桃花,与他配为夫妻伺机降服。不料又被他识破,他与桃花恩爱相处,二人反成为美满夫妻。流传下来被民间尊为“天赐良缘”之神。人们常把情场得意称之为“走了桃花运”,也源于此。至于桌上放斗、秤之类,传说很多,如象征“公平合理”、“秤平斗满”、“三媒六证”、“夫妻同心”、“肝胆相照”等等。过去拜天地时傧相还有许多说唱词,如“进堂词”、“拜堂词”、“完婚告文”,文词各异,繁简自便,这里各举其一:
进堂词:
花堂设置多辉煌,五色云彩呈吉祥。
青鸾对舞千秋会,鸾凤和鸣百世昌。
拜堂词:
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桃园仙鱼逐水流,只等渔郎来问津。
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东方甲乙木,
三拜南方丙丁火,四拜西方庚辛金,
五拜北方壬癸水,六拜中央戊己土,
七拜三代老祖宗,八拜父、母、伯、叔、婶娘、众兄弟,
九拜师长情意重,十拜亲友一礼行。
完婚告文:
维。
XX年XX月XX日,承命嗣XX谨以牲酒之仪,敬告于本宗X氏历代考妣之神前日:
天地交泰,保合太元,人间二美,星会桥边。XX,XX夫妇团圆,合卺大吉,齐拜祖先,华堂吉庆,美语喧然,天配良缘,互敬互爱,合好百年。吾祖在上,谅亦欢焉。伏希吾祖,祜启后贤,百世其昌,瓜瓞绵绵。敬告。
后来这些说唱词、告文之类,均已废止。拜天地时,只由傧相唱道: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新郎新娘按此跪拜行礼即可。当地习俗以为拜了天地就成为正式夫妻了。
4入洞房:洞房者,深邃的内室也。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
拜完天地人洞房时仍要踩毡而行,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拉红布,相互牵引,取“千里姻缘一线牵”之意。进洞房门时,新郎先人,曰“先人为主”。新娘进门时,一人端着升子盛着铜钱、大枣、核桃、麸子、谷草节,从内向外抛撒,谓之“撒帐”。边撒边唱:
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
今年娶,明年发,生个胖娃会叫大(爸爸)。
有的唱道:
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
四撒金子五撒银,六撒媳妇进了门;
七撒核桃八撒枣,九撒夫妻百年好;
十撒一把满堂红,日月长存家道兴。
这时,娃娃一哄而人,抢拾核桃、大枣和铜钱,拥拥挤挤,热热闹闹。在撒帐的同时,新郎用擀杖揭去新娘的盖头,新娘上炕面向烟囱盘腿而坐,据说是意味着烟火不断的意思。接着娃娃们捅破窗纸(过会儿另糊)向新娘讨核桃、枣儿吃,俗以为吃了新娘的核桃、枣儿牙不疼。
新娘坐定后,新郎就很快点燃“长命灯”。所谓“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富贵”。
新娘的嫁妆抬人洞房时,都还锁着,钥匙由送女的“装钥匙”的娃娃带着,新郎用钱换回方能启开,俗谓“赎钥匙”。新娘向伴娘报出从娘家带来的“岁数钱”的数目,然后,由男家添补,习俗上是添多不添少,添双不添单,男家再困难也得添够应添的数量,俗叫“添岁数钱”。
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后,由婆婆用笤帚把在其背上点一下,叫“施家法”;临睡前新娘要为新郎脱袜子,袜筒里别有钱归新娘;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要起得很早,同到公婆房里问安,问:“炕热着了没有?”,还要为公婆倒尿盆,为公公装烟点火,以示“晨昏定省”。洞房三日内,忌寡妇进入。现在这些体现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早已被人们废除。
5待客:通知亲友、邻里、家族共同操办,都要力所能及地筹办筵席,款待宾客。礼品有“官情”,即亲友族人合办,一般为牌、匾、嶂、屏等;也有“单情”,个人自带礼物或礼金,前去贺喜,俗称“行(xing )情”或“戴礼”,亦称“行门户”。过去“行情”,,一般“情”仅带16个、24个、48个白面蒸馍,8个算“一碟子”。“行情”带的馍馍叫“礼馍馍”,主人退回2至5个馍馍叫“回盘”。此外,根据亲朋关系亲疏,红事送梳妆物、衣料、贺联等。事主设“礼簿”逐人“上礼”,以备还礼。送礼也有许多忌讳,一般不送镜子,有认为对方难看之嫌。不送钟表,有“送终”之讳。
筵席名堂很多,当地常见的有“八挎五”、“十围子”、“十二楼”、“十三花”、“九碗”、“八碗”、“四柱子”等等,都是根据上桌菜的多少、主次、摆法而得名。近年筵席的形式和内容,正在不断改革和变化,过去的“一盘端”已被一道道名菜所代替,酒菜上若干道,酒足以后,再上吃饭菜,以使饭饱。席上要有鱼有鸡,即常说的“吉庆有余”,才算完满。事先吃汤(恰烙面),后吃席,汤一般由“家门父子”管。俗话说:“客七主八,便宜不过当家。”过事当日早饭先由主家、族人、知客吃开席,对饭菜味道进行评论改进后,再接待来客。过去一席8人,现在一席10人。客人边来边就餐,叫“流水席”或“插腿子席”;客人来了先吃汤(恰烙面),吃过以后等客人基本到齐,再统一“坐席”,叫做“聚口席”。事上对娘家、外家来客要再吃一席,叫“重席”,表示重视和恭敬。过事饭都要请厨师掌勺,在一些出饭菜的关键环节上要给厨师端“花红”(钱、烟、毛巾等),表示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因家贫办不起筵席,就只好放点清油烧一锅豆腐、洋芋、萝卜汤,四碟凉拌素菜,客人边吃边喝或泡摸,各随己便,这种吃法叫“豆腐操酒”,是最简单的过事饭。当地习俗,都要用筷顶蘸上红颜色,在蒸摸顶上虱个红点,以示吉庆祥瑞。
6进门:是指新娘入厨拜灶、“试前程”、做“试刀面”等礼仪。这大概来源于“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王建《新嫁娘词》)的习俗。
新娘进厨房门时,门楣吊个蒸摸,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征进门时就有吃的。麻利的新娘并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进门后丢在水瓮里(待后捞出,烤干后夫妻分食)。接着在灶前磕头拜灶神,磕头起来时在地上拾起一双筷子,插在筷篓里,表示正式成为家中一员。
拜灶毕,便有人在新娘面前扣三个碗,碗内分别扣有盐、钱、肉,让新娘去揭,以此预卜其命运,俗叫“试前程”。如果揭开的是盐,预示有缘,夫妻恩爱;揭开的是钱,预示新娘今生不缺钱花;揭开的是肉,预示新娘是馋嘴懒婆娘。一般头一碗揭开的是盐或钱,那新娘就不再揭了,也满足了她的希望。如果头一碗揭开的是大肉,那新娘还要揭第二碗,以挽回自己的命运。但三碗不能全揭开,最多只能揭两碗。当然,这只是一种图热闹、耍媳妇的形式,哪能试出什么“前程”。
“试前程”之后,新娘就洗手捋袖开始做“试刀面”了。亲邻姑嫂、大人小孩围得水泄不通,前呼后拥,嬉戏捉弄。新娘在和面时,有的故意多加水,使粘得腾不出手来;有的故意多加面,使干得揉不到一块;有的在新娘排面时,在面上撒些盐,使擀不开。一个个指手画脚,出题刁难,评头论足,说说笑笑,其乐无穷。遇上腼腆的姑娘,就会被耍得手足无措;聪明大胆、手脚利索的则能沉着应“战”。一会儿面擀好了,下在锅里盛在碗里,每人一碗,大家品尝一番,夸赞一番,特别是老人们更乐得合不上嘴,说是吃了新媳妇的“试刀面”“增福增寿”。新郎新娘共同盛一碗各吃一半,谓之“吃和气面”。这时好耍的人,这个再给倒点醋,那个再给放点盐,但无论怎样怪味,新郎新娘都得把这碗面共同吃完,既不能剩,又不能倒。也是当地一种“合卺”形式。
7.拜大小:开始先把祖宗“影”挂起来,新郎新娘先拜祖宗,接着向家人、亲朋、邻居长辈磕头。由傧相一人手里端着盘子,按辈分远近、关系亲疏、有先有后地喝礼:“给XXX磕头了”。给谁磕头,谁就要在盘子里给新郎新娘放些钱或礼物。拜大小的头不能白磕,回报有轻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钱,有的则是放鞋、袜、帕、巾、帽、枕头顶子等物。拜大小的钱物,夫妻同数均分,以示辛劳共得。
过去,当地还有拜庄的习俗。为什么要拜庄?看来大概是为了让新娘认人、认门、认辈分。拜庄一般由嫂子陪同,有一小弟捐拜毡。早先,新娘一出家门,挨门过,见了长辈磕个头,见了平辈行一拜。俗语说:“新媳妇过门三天没大小”。有些平辈好钻空子,硬说他是长辈,也要人家磕头。为了热闹,领媳妇的嫂子也帮着村里人一起耍,她一会儿指着刚学走路的小男孩说:“这叫小叔,快磕!”新娘就只得磕了。一会儿又指着那家正在吃奶的小女孩说:“别看她年龄小,辈儿高着哩,叫她小姑。”新娘照样磕,惹得围观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新媳妇也明知自己吃了亏,上了当,但也毫无办法。受了拜的长辈,常送一些小礼物给新娘,如手帕、香皂和钱币之类。那些同辈们为了耍得更开心,有的给两个红辣子,表示两口永远“拉住”,表示白头到老不分离的意思;有的给一个鸡蛋,希望新娘来年生个“乖蛋蛋”。因而,疼爱媳妇的婆婆们,在新娘出门前,一再叮叶她嫂子要多个心眼,不要使新娘太难堪。
8谢客:婚事办完,设宴席欢送女方“大客”,致谢老、小外家和在事上帮忙代劳的“执客”。席坐齐以后,新郎新娘在席前磕头恭谢。过去,有些总管或傧相还编一些诙谐有趣、逗人发笑的顺口溜,在谢客席上说唱,惹得宾客哄堂大笑,给喜事增添了亲切、热烈和欢乐的气氛。这里选录几段答谢客人的说唱词。
谢老小外家:
老小外家是己亲,人老几辈心连心。
啥事都要麻烦你,礼当重来情意深。
事上人多没吃好,礼仪不周莫在心。
今天万一留不住,吃饱喝好再起身。
娃娃给你磕头相谢哩!
谢厨子:
事上席场做得好,都夸厨子手艺高。
省肉省菜省调和,事主心里也受活。
两把油手一头汗,烟熏火燎把夜熬。
酸甜麻辣巧搭配,吃了谁也忘不了。
娃娃给你磕头相谢哩!
谢吹手:
吹手嘴上功夫硬,吹得合村都轰动。
曲子多,调儿正,是谁听了都高兴。
不是当面恭维你,南北二塬有名声。
这回事儿顾得好,一杯水酒表心情。
娃娃给你磕头相谢哩!
谢执客:
事主费心摆席场,喜事办得真漂亮.。
大小事儿没麻达,多亏众位来帮忙;
出了力,操了心,闲话都莫放心上。
执客个个好勤快.,都夸总管本事强。
还有那—
拉马的,抬轿的,点火的,响炮的;
接客的,瞭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
梳头的,扶女的,司仪的,知己的;
看客的,上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
铺席的,掮毡的,还有人堆里胡钻的;
切菜的,揉面的,烧锅破柴砸炭的;
摘葱的,剥蒜的,担水吹驴磨面的;
扫地的,看院的,提水倒茶抹案的;
抱娃的,收蛋的,买烟灌酒上县的;
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座的;
还有门口闲站的,爬到墙头逛眼的;
没有事情发尴的,出来进去游转的;
新媳妇脸上乱看的,吃得裤带挣断的……
一并行礼相谢,娃娃给你们磕头哩!
娘家“大客”饭罢临行时,还要由一主事人向女儿的婆婆叮咛、道谢、
客套一番,内容一般都是:
女娃腼腆言语少,针线茶饭做不了。
礼数不到你莫恼,好言好语多指教;
不对你就当面说,一定听话错不了。
一看你家啥都好,回去我也放心了。
婆婆也要向客人表白几句心愿:
回去你对亲家说,我把媳妇当女儿;
吃喝穿戴不勒肯,咱家也没多少活。
粗茶淡饭席也薄,你们都没吃喝好。
以后亲戚常来往,过门可莫绕着过。
互相道谢以后,新郎、家人、亲邻为娘家“大客”拉马、推车、提包,唢呐吹奏,热情地欢送他们上路返回。
9耍房:许多地方叫“闹洞房”。据考证,这一婚俗,早在汉魏时代就已经形成。传说,从前一塾师先生,有个儿子书画文章都好,远近闻名,未婚媳妇也是精通诗文的才女。高先生一则想显扬儿、媳的才华;二则想让女儿跟着哥嫂学些见识,于是就在儿、媳的新婚之夜,请来当地诗书名流,设筵于新房之内,以庆新婚为题,吟诗对句,唱和饮酒。从此邻里争相仿效,后来演变为“闹房”的婚俗。按有些人迷信的说法是古时洞房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祟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而有“人不闹鬼闹”之说。闹洞房从积极意义讲,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表示新郎成家立业,新娘结束少女生活,从此开始新的天地;二是图个吉庆热火,认识亲朋族人,密切亲邻关系;三是过去包办婚姻,男女陌生,互不熟悉,通过闹洞房,增进感情,消除生疏羞涩之感;四是早先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人们借此可以娱乐开心。
当地把“闹洞房”叫“耍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结婚三五日内,每天夜里都有人来“耍房”。既有平辈的弟、姐、妹、姐丈、妹丈、表兄、表弟、表姊妹;又有祖、孙辈的男男女女。除了“耍房”之外,还有“听房”、“偷房”的习俗。
“耍房”主要是“耍新媳妇”,探试新媳妇的性格脾气、智慧口才和应变能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奇特,打趣取乐。当地过去“耍房”常有五种形式:
一是让新媳妇说绕口令。
女口:
棚底下一个盆,盆上头一个棚,棚塌啦,盆打啦,
你看,棚赔盆呀么?还是,盆赔棚呀?
又如:
一个白鼻疙瘩猫,一个鼻白疙瘩猫,
白鼻疙瘩猫咬了鼻白疙瘩猫的腿,
鼻白疙瘩猫咬了白鼻疙瘩猫的嘴。‘
你看,白鼻疙瘩猫赔鼻白疙瘩猫的腿呀么?
还是,鼻白疙瘩猫赔白鼻疙瘩猫的嘴呀?
这些绕口令也确实饶舌拗口,难说清楚,口齿不清的新娘露了白,则
满屋哄堂大笑。
二是让新媳妇猜谜语。
女口: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两颗黑葡萄;
晚上睡觉毛对毛。
(眼睛)
一个女子丑是丑,相公拉住不松手;
口对口,吃舌头,妹妹吃得大张口。
(磕瓜子)
一个物,四寸长,**请它入洞房;
半夜三更流白水,只见短来不见长。
(蜡烛)
肉山对肉缝,白水往进送;
尻子拍嘎吱,往进偎嘎吱。
(婴儿吃奶)
对这些似带“丑”、“酸”味的谜语,新娘听了都是脸红不语,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并不开口去猜。于是“耍房”的人便“勒令”新郎动员新娘猜谜,新娘还是不开口,大家就“嘲笑”新郎“怕”媳妇,嬉闹一番,最后有人挑明了谜底,大家一笑。
三是让新娘说出一些有关爱情的顺口溜:
女口:
南墙一朵花,妹妹要戴它;
自己奔不着,哥哥扶一把。
又如:
荞麦皮,筛子底,小妹睡觉搂着你;
席匠编席席不光,睡在妹妹身子上。
有人把此类顺口溜的题目一出,“耍房”的人都开怀大笑,新娘含羞不语,但心里充满甜蜜,暗暗憧憬日后的美满生活。
四是让新郎新娘作游戏。
要求夫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某种动作。诸如:一杯酒,新郎新娘各喝一半,美其名曰“交盅酒”;把一片肉吊起来,让两人同站在一个小凳上用嘴去咬,叫做“猴上树”;在小碟里放些荏籽或芝麻,让两人同时用舌头去舔,称为“狗舔碗”;还有“摊煎饼”、“掏虼蚤”、“双亲嘴”、口对口吃糖等等。这种活动,一般新郎倒挺愿意做,新娘则害臊躲避,执意不为。于是人们便向新郎施加“暴力”,轻则“推掀”,重则用鞋底“敲打”,逼使新郎向新娘恳求,或是新娘“不忍”新郎“受刑”,只好依从。
五是让新娘装烟点火。
抽烟的人去“耍房”都要让新娘装旱烟或递纸烟,并要亲手点着,说是新娘装点的烟抽了牙不疼。为了耍笑,新娘在点烟时,有的人故意将烟锅或烟头颤颤巍巍,摇摇晃晃,使新娘无法点燃,并佯装眼花手抖,以试新娘的灵巧程度和动作捷钝。但是有的新娘也趁抽烟人不注意,有意燎了他的胡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耍房”完了人们散去,已是更深夜半,“春宵一刻值千金”,新郎新娘也要度过他们甜蜜的“花烛之夜”。这时,“听房”和“偷房”就开始了。
“听房”是年轻人凑热闹的耍笑事。新婚夫妇的事情越神秘,有人就越好奇,站在洞房窗外,屏声敛息,悄悄“偷听”,听出了故事来,便到处宣扬、耍笑。过去还有“人不听鬼听”、“人听传喜,鬼听传忧”之说。
一些好戏谑的青年人,趁新郎新娘“梦见周公”时,潜人洞房,里应外,施展‘’绝技”,“盗”去新娘卸下的首饰,脱掉的衣物鞋袜等。待小两口一觉醒来之后,才发现遭了“浩劫”,但又束手无策。天亮了,婶娘、姑嫂 “侦察破案”,落实了“所失”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才将原物归还。有的竟成了多年的笑料和乐道的趣事。
当地习俗以为“耍房”的人多,是人缘好的反映,越闹越喜,越耍越吉。所以,尽管有些人行动莽撞、语言粗俗,新郎新娘都得笑脸相迎,不能流露出厌烦和不满情绪,否则就是“失礼”。
从古到今,“耍房”都是热闹有趣的事,但必须要有礼有节。古人早就告诫人们“耍房”要讲文明、讲道德,绝不可粗俗不堪。汉代著名学者仲长统在《昌言》一书中说过:“今嫁娶元会,捶令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趋之情欲,宣*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长*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晋代著名学者葛洪也在《抱朴子·疾谬篇》中说:“世俗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漫对,其为鄙渎不可忍论,不知限制,致使有伤于流血折肢体者,可叹也。”这两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耍房”时有人不知节制,故意在众人之前说脏话,乱开玩笑,借酒发疯,暴露新人的隐私,千方百计让新人难堪,甚至动手动脚,造成伤害,这种过头的作法,绝不可取。
现在“耍房”的习俗依然盛行,但在语言、行为、耍法上比过去文明多了,增加了文化内涵,特别是“偷房”已被彻底废止,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发轿:到了完婚吉期这一天,打发花轿去迎亲,就开始“过事了”。清晨及早招呼亲友和办事人吃过早饭,便准备出发迎娶。 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大门小门都贴上红纸对联;该贴“喜喜”字的地方贴上“喜喜”李;窗上糊上新白纸,贴上窗花;唢呐开始响动,农家小院顿时显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气氛。 2迎花:就是迎亲花轿返回后迎接的礼仪。过去,花轿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阳压山、时近黄昏之际。古时,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说:“婚者,昏时成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为什么先民要在黄昏举行婚礼?民俗家对此说法不一。一说是和奴隶制时代出现的抢婚现象有关,既然是抢,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丑,暗成其婚,这样就相延成习。又一说是取男(阳)迎女(阴)之意。《仪礼·士昏礼》中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可见古时婚娶成礼在昏时,就意味着阳往阴来的意思,若不在此时迎娶,则婚不以时,不吉。 3拜天地:拜天地时,花堂的设置也有许多讲究,一般在庄子正中墙壁上挂幅帐慢贴上“喜喜”字;桌上摆列香表供品,红烛高照;有的还供奉“天地三界红鸾天禧周公、桃花之神位”的牌位;还要放上斗、秤、尺、擀杖、算盘、镜子。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显然和神话传说及象征吉祥有关。据传,周公(非西周时的周公旦)与桃花原是天宫玉帝身边的两位仙童,因男童儿屡犯戒律,被贬下凡转生为周公。他在凡间每每参透天机,触犯天条。玉帝曾多次派兵遣将,欲将其收服治罪,都被他预知先逃。后来便密派女童儿下界,转生为桃花,与他配为夫妻伺机降服。不料又被他识破,他与桃花恩爱相处,二人反成为美满夫妻。流传下来被民间尊为“天赐良缘”之神。人们常把情场得意称之为“走了桃花运”,也源于此。至于桌上放斗、秤之类,传说很多,如象征“公平合理”、“秤平斗满”、“三媒六证”、“夫妻同心”、“肝胆相照”等等。过去拜天地时傧相还有许多说唱词,如“进堂词”、“拜堂词”、“完婚告文”,文词各异,繁简自便 4入洞房:洞房者,深邃的内室也。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 拜完天地人洞房时仍要踩毡而行,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拉红布,相互牵引,取“千里姻缘一线牵”之意。进洞房门时,新郎先人,曰“先人为主”。新娘进门时,一人端着升子盛着铜钱、大枣、核桃、麸子、谷草节,从内向外抛撒,谓之“撒帐”。边撒边唱: 5待客:通知亲友、邻里、家族共同操办,都要力所能及地筹办筵席,款待宾客。礼品有“官情”,即亲友族人合办,一般为牌、匾、嶂、屏等;也有“单情”,个人自带礼物或礼金,前去贺喜,俗称“行(xing )情”或“戴礼”,亦称“行门户”。过去“行情”,,一般“情”仅带16个、24个、48个白面蒸馍,8个算“一碟子”。“行情”带的馍馍叫“礼馍馍”,主人退回2至5个馍馍叫“回盘”。此外,根据亲朋关系亲疏,红事送梳妆物、衣料、贺联等。事主设“礼簿”逐人“上礼”,以备还礼。送礼也有许多忌讳,一般不送镜子,有认为对方难看之嫌。不送钟表,有“送终”之讳。 6进门:是指新娘入厨拜灶、“试前程”、做“试刀面”等礼仪。这大概来源于“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王建《新嫁娘词》)的习俗。 新娘进厨房门时,门楣吊个蒸摸,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征进门时就有吃的。麻利的新娘并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进门后丢在水瓮里(待后捞出,烤干后夫妻分食)。接着在灶前磕头拜灶神,磕头起来时在地上拾起一双筷子,插在筷篓里,表示正式成为家中一员。 7.拜大小:开始先把祖宗“影”挂起来,新郎新娘先拜祖宗,接着向家人、亲朋、邻居长辈磕头。由傧相一人手里端着盘子,按辈分远近、关系亲疏、有先有后地喝礼:“给XXX磕头了”。给谁磕头,谁就要在盘子里给新郎新娘放些钱或礼物。拜大小的头不能白磕,回报有轻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钱,有的则是放鞋、袜、帕、巾、帽、枕头顶子等物。拜大小的钱物,夫妻同数均分,以示辛劳共得。 过去,当地还有拜庄的习俗。为什么要拜庄?看来大概是为了让新娘认人、认门、认辈分。拜庄一般由嫂子陪同,有一小弟捐拜毡。早先,新娘一出家门,挨门过,见了长辈磕个头,见了平辈行一拜。俗语说:“新媳妇过门三天没大小”。有些平辈好钻空子,硬说他是长辈,也要人家磕头。为了热闹,领媳妇的嫂子也帮着村里人一起耍,她一会儿指着刚学走路的小男孩说:“这叫小叔,快磕!”新娘就只得磕了。一会儿又指着那家正在吃奶的小女孩说:“别看她年龄小,辈儿高着哩,叫她小姑。”新娘照样磕,惹得围观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新媳妇也明知自己吃了亏,上了当,但也毫无办法。受了拜的长辈,常送一些小礼物给新娘,如手帕、香皂和钱币之类。那些同辈们为了耍得更开心,有的给两个红辣子,表示两口永远“拉住”,表示白头到老不分离的意思;有的给一个鸡蛋,希望新娘来年生个“乖蛋蛋”。因而,疼爱媳妇的婆婆们,在新娘出门前,一再叮叶她嫂子要多个心眼,不要使新娘太难堪。 8谢客:婚事办完,设宴席欢送女方“大客”,致谢老、小外家和在事上帮忙代劳的“执客”。席坐齐以后,新郎新娘在席前磕头恭谢。过去,有些总管或傧相还编一些诙谐有趣、逗人发笑的顺口溜,在谢客席上说唱,惹得宾客哄堂大笑,给喜事增添了亲切、热烈和欢乐的气氛。 9耍房:许多地方叫“闹洞房”。据考证,这一婚俗,早在汉魏时代就已经形成。传说,从前一塾师先生,有个儿子书画文章都好,远近闻名,未婚媳妇也是精通诗文的才女。高先生一则想显扬儿、媳的才华;二则想让女儿跟着哥嫂学些见识,于是就在儿、媳的新婚之夜,请来当地诗书名流,设筵于新房之内,以庆新婚为题,吟诗对句,唱和饮酒。从此邻里争相仿效,后来演变为“闹房”的婚俗。按有些人迷信的说法是古时洞房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祟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而有“人不闹鬼闹”之说。闹洞房从积极意义讲,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表示新郎成家立业,新娘结束少女生活,从此开始新的天地;二是图个吉庆热火,认识亲朋族人,密切亲邻关系;三是过去包办婚姻,男女陌生,互不熟悉,通过闹洞房,增进感情,消除生疏羞涩之感;四是早先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人们借此可以娱乐开心。 现在“耍房”的习俗依然盛行,但在语言、行为、耍法上比过去文明多了,增加了文化内涵,特别是“偷房”已被彻底废止,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结婚当天遇到邻居家办丧事,从避免冲突和忌讳的角度来看,应该尽量绕道走。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事和白事被视为两种非常不同的仪式,人们通常认为红事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而白事则象征着哀悼和不吉。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冲突或触碰到人们的忌讳,选择绕道走是一个避免问题的简单方法。
同时,你也提到了有些地方可能有特殊的规定,比如喜事大于丧事,出殡的应该让路,或者是结婚的让路,说法是不能和死人抢路。这些规定也表明,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是普遍被接受的做法。
总的来说,虽然并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绕道走,但是从社会风俗和避免冲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做法。当然,如果实际情况允许的话,你也可以和邻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习俗和忌讳,再做出是否绕道的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