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白居易有几个红颜知己吗?

你知道白居易有几个红颜知己吗?,第1张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诗作,而他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让人好奇的。白居易的爱情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在他的前半生就是一个痴情男人苦苦等着自己的心上人湘灵。而他的后半生就色魔一样,连自己朋友的女人都撩,甚至不顾朝廷的反对在家里养妓女。

一、白居易和湘灵

白居易跟湘灵两人青梅竹马,后来白居易考中进士的时候,便向家里提出要跟湘灵结婚,结果却遭到母亲的无情反对。即使白居易拿出舌战群雄的气势,还是被母亲拒绝了。奉行孝道的白居易无奈之下只能离家出走。一对恋人就这样被棒打鸳鸯,而湘灵也对白居易作出承诺此生非他不嫁。白居易后来搬到长安居住的时候,又不死心,跟他母亲提出要娶香菱,结果被她母亲以死相逼。由此可以看出湘灵在白居易心中分量很重。

二、撩妹狂魔

失败的爱情彻底转变了白居易的观念,于是便开始纵情花天酒地声色场所。元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艺女朋友叫做薛涛,人美有才华,但是元稹却无情的抛弃了她。在白居易写了一封信给薛涛,暗示她既然元稹不要你了,那你可以来追我呀,态度十分轻浮。要知道元稹跟白居易可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仅如此,白居易还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在家中养了几十个歌妓。

三、情场失意

综上所述,我觉得白居易的红颜知己只有一个,至始至终都是湘灵。只是因为真爱总是有缘无份,所以他们两个人最终天各一方,湘灵一辈子都没有婚嫁,而白居易一直等到35岁才结婚。所以,白居易后半生的声色犬马不过是为了填平心中爱情的意难平。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犹记小桥初见面,柳丝正长,桃花正艳。

这或许就是老白的初恋吧……

这两天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又刷了一遍《妖猫传》真是感叹他的情感会如此层次分明!可以写出普通老妪都能读懂的写实诗,抨击现实社会的动荡,残忍。也可以写出那种至深至情的诗歌

长恨歌-有种叹息帝王情的无奈但是确是弥足珍贵的爱情,也许是我们每个凡人心之向往的爱情吧。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相遇如果不是在帝王家该有多好。帝王的宠爱到极致时就是悲剧的开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们终究错过了。

我们知道白居易是做过官的,官至刑部尚书,历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曾要求革除弊政而遭权贵记恨被贬。白居易有一个故事传得很响,就是他写好一首诗后,会拿给村中的老奶奶听,老奶奶能够一字不差的听懂诗的意思,这首诗才算创作完成。所以我们现在去看白居易的诗,用词都非常朴素,不像李白、李贺那样动不动就天地鬼神,浪漫奇诡,反而有点偏向于王维,只是和王维又不一个风格,一个是红尘之内的民间疾苦,一个是红尘之外的桃源风光。

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最被人传颂,津津乐道的一首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实我也有想过为什么杨李悲剧总是被后人探寻不止。从前人的种种作品到现代的《妖猫传》,人们会诧异为什么一个皇帝保不住一个美人,会好奇这其中是爱情还是权利。

毫无疑问地,乱世来临,一个美人只是,也只能是牺牲品而已。至于什么爱情,要不是白居易的诗写的太好,我真的从来不信杨李悲剧作为爱情大加传颂的那些诗文的。

这里还有一点:《长恨歌》某些句子凄清幽怨确实动人,但全诗多重结果性描述,也许会造成每个人读出的感觉都不同。(就比如有人看出国政治乱,有人看出什么无尽哀痛……)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到底诗人恨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诗人他自己的爱情!

所有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既是写别人,同时也是写自己,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剧各种史料分析《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前因后果如下: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晚婚诗人”中,结婚最晚的那一个。究其原因,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多少有些关系。白居易是一个钟情的人,他和李白,杜甫都一样,他是晚婚,在这三人里他结婚最晚,他与他的初恋的坎坷爱情故事持续了大半生。他在11岁在宿州符离居住的时候,认识了领家女孩(正应了这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女孩叫什么呢,叫湘灵,这女孩姓什么还真不知道,这名字听着就特别像神话里的人物,湘灵不仅长的可爱还懂音律,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她跟白居易是青梅竹马的爱情,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持续到白居易19岁,湘灵也15岁了,他们俩之间差4岁,那么白居易曾经做过一首诗,就叫《邻女》,说的就是这湘灵,他说:

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他表达了对这个女孩的爱意,这首诗很有意思,他说她白日姮娥,说她是白天的嫦娥,旱地莲,一般莲花都长到水池里,都长到水中,他说她长在陆地上,就是少见的意思,尽管白居易这么认为,但是白居易的妈妈反对,然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湘灵也是这样,怕高攀不上白居易,就没有跟白居易谈婚论嫁,结果这白居易就赌气,一直耗到多大呢?耗到35岁,35岁不要说在唐朝,就是在今天,一个男人到35岁没有结婚也已经很爱晚了,甚至有的资料说他到37岁才成亲,在这期间白居易至少为这个青梅竹马的湘灵写过三首诗,其中有一首叫《寄湘灵》,还有《寒闺夜》,《长相思》等等,后来白居易结婚以后,到了44岁的时候,又碰见了湘灵,据说两个人抱头痛哭一场,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湘灵,就是搬家了,这些事也是时过境迁,这个20多年的感情历程,白居易这个没能修成正果,湘灵后来也不知所踪,就不知道到哪去,也找不着,44岁,白居易44岁以后就再也找不到湘灵了,那么可能正是这种情感才能使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找到共情。

所以才会有了最后两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处的“恨”,点名主旨,此恨非彼恨,它不是国仇家恨,也不是诗人的愤世嫉俗而表现出来的恨意,而是无尽思念之恨,无法长久之恨。恨自己再也无法遇见湘灵,就像现在影视剧中很多男主一样为了等待自己儿时的玩伴,一等就是二十甚至三十年,这份纯粹美好和单纯的初心,我想是大多数真正懂爱,深情之人的共性,比如近代的徐志摩,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也是如此,发展到最后往往都是悲情收场。当然也有才子佳人相敬如宾,琴瑟和谐,相守一生的美好例子,如《凤求凰》的作者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所以面对求而不得的人或事情的时候我们也没必要强求,尽力就行,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就不会后悔,生活还在继续……

春天到了,又到了催婚相亲的季节。

要说被催婚逼婚界的鼻祖,可能要数白居易了。

白居易单身到37岁,被他的母亲以死相逼,才勉强跟自己同事的妹妹结了婚。

37岁,距唐朝男性适婚年龄,已经超了22岁,如果不是母亲逼婚,白居易可能会是古代单身名人第一位。

事实上,白居易一直单身不结婚,也是被他妈妈逼的。在他成为“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的色老头以前,也曾经是纯情又坚定的小奶狗。

白居易算是出身在一个小官家庭,他的父亲曾在河南当县令。后来父亲去世,加上受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波及,11岁的时候,便跟着母亲搬家到了安徽符离。在符离,白居易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读书,读累了就出门找邻居玩。

他在那里认识一个女孩,叫做湘灵,是一家农户的女儿,比他小4岁。湘灵爱唱歌,声音也甜美,很快就跟爱写诗的白居易玩在一起。他们一起在符离住了18年,算是青梅竹马,青涩的恋爱也在不知不觉间萌芽。少年的爱情直白又热烈,他把喜欢写进诗里,他说她“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很多年以后,他又在诗里写过很多人,再没有一首比这句来得更澎湃。

父亲早逝,年轻的母亲把自己所有的指望放在儿子身上,他必须要读书考功名,光宗耀祖,至少也不能落后于自己父亲。白居易也懂事,20来岁读书把头发读白了也没有放弃。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他27岁那年,为了前程,白居易离开符离去江南的叔父处,这是白居易第一次与湘灵分离。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一连写了三首诗怀念那位家乡的少女,《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两年后,白居易终于考上进士,他回到老家符离,第一次郑重地向母亲提出想迎娶湘灵的打算,却立马被毫不留情地制止了。门第观念极重的母亲无法忍受一个农家女子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何况自己的儿子现在已一脚迈入官场,前程正一片光明。这次娶妻无望,白居易只好匆匆回长安赴职。

又过几年,他在长安谋得校书郎一职,因工作需要必须举家迁至长安。这一次搬走,可能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他回家筹办搬家事宜,暗下决心这次怎么都要让母亲同意自己跟湘灵的婚事。他以为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有了可以和母亲谈判的资本。他在家呆了几个月,跟母亲耗了几个月,结果还是失败,母亲不但再次拒绝这门婚事,还下令以后不准他再跟湘灵见面。

结婚彻底无望,白居易无可奈何,从此与湘灵分离。数年里,他不断地写诗怀念她,秋来时节想她,冬至的夜晚想她,晚上下了雨也想起她……在他的很多诗里——《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夜雨》、《潜别离》、《生离别》等,总能找到湘灵的影子,哪怕后来结了婚,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她。

白居易结婚,前面说了,也是他妈妈逼的。

他一直不肯结婚,等到37岁,母亲等不及了,以死相逼,他才妥协。他也知道该留个香火,所以经人介绍勉强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然而两年后,母亲还是死了。有人说她是在看花的途中不慎跌入井里淹死的,也有人说她其实是病发投井自杀的。

白居易的母亲患有“心疾”,不少文献都指出白母的精神状态不太健康。据高彦休的《阙史》记载,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因为“悍妒”得了心疾。他的父亲白季庚死后,白家的生活陷入窘困之中,白居易与他的弟弟要为衣食发愁奔忙,经常向邻居乞讨周借,陈氏又气又急,病情更加严重。白居易当官以后,遍请名医还是医不好她,甚至后来还有过一次自杀未遂的记载。他的同事,一位住在他隔壁的官员薛存诚也曾经表示,说白居易的母亲患精神病已经很久了。她发病时经常大呼小叫,闹得邻居们都不得休息。

这样看来,苦恋湘灵却最后妥协放弃,37岁结婚的白居易,可能也因不忍忤逆患病的母亲而有些关系。

  白居易曾经任职刑部侍郎,又辗转任过几个州的刺史,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唐朝时候,州刺史作为地方首长,日常要做判案的工作,而在刑部上班,则更以听讼决讼为专事。所以翻一翻《白氏长庆集》,其中第五十卷,有《判》50道,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其所判诸案,无论案情,还是判断,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却都有些奇怪。不妨举一例看看。

  案情:

  得甲居家,被妻殴笞之。邻人告其违法,县断徒三年。妻诉云:非夫告,不伏。

  这个案情,本身就有些奇怪:隔壁人家夫妻打架,邻居听见了,竟然跑去告官,此一怪也;妻子殴笞丈夫,要判三年徒刑,此二怪也;妻子被初审判了徒刑之后,不服上诉,提出的理由是非夫亲告,此三怪也。

  且看白居易的判决:

  礼贵妻柔,则宜禁暴;罪非夫告,未可丽刑。何彼无良,于斯有怒。三从罔散,待以庸奴之心;一揲所加,辱于女子之手。作威信伤于妇道,不告未爽于夫和。招讼于邻,诚愧声闻于外;断徒不服,未乖直在其中。虽昧家肥,难从县见。

  这段判词大意如下:

  首先提出判决意见:为人妻子,性情柔顺才合于礼,必须严禁对丈夫施暴;然而丈夫对妻子的暴行不予告发,那就不宜判处妻子徒刑。然后分析缘由:作丈夫的一定有什么过失,才招致妻子如此大怒,三从四德都抛诸脑后,对待丈夫竟如奴仆,棍杖之下,使男人大丢面子。妻子逞威风,实在已破坏了妇道,丈夫不告发,说明夫妻关系还没有破裂。可是家丑外扬,夫妻打架被邻居听见,并且告到官府,算是有些狼狈,不过县官判她三年徒刑,确实量刑不当,因而被告不服,也是情理中事。判词最后重申判官态度:虽然我白居易没有让我家肥婆知道此事,但即使我的妻子不予干涉,本人还是不能同意这位县官的判决,必须给这位妇女翻案。

  白居易做人很有一些辩证,也颇有几分幽默。看他这些判词,总觉得怪怪的,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吧。读罢这一道《判》,我有两个发现:其一是白居易的老婆是个胖子——因为读本是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之《白居易集》,没有批注,我于“虽昧家肥”一句,起初颇为不解,琢磨了好几日,后来联系到“家严”、“家慈”之类相似的词语,又根据古人传统有对外谦称家人的习惯,如“拙荆”、“犬子”一类,兼联系上文大意,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家肥”二字是对自己的身材肥胖的妻子的谦称(或谓谑称)。当然,这只是本人浅陋之见,正确与否,有待方家雅正。其二是白居易怕老婆——在判决书这种正式的公文中,尚且要注明妻子未曾过问,可见他平时怕老婆是有名的,惟恐判决执行时,因涉嫌判官怕老婆而招致有失公允之非议,所以特予注明。兼据他同情这位被告妇女的态度,我们因此断定这位白大人是怕老婆的。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一则笑话,大概是出自《笑府》或是《笑林广记》,说有一位县官一日升堂,瞧见他的一位属吏,脸上有指甲的抓痕,心知是被他的老婆所殴,问他,却说是家中葡萄架倒塌所致。县官大怒,喝道:呸!堂堂一个男子汉,怕老婆怕成这个样子,真是没出息。来,张三李四,去把王五老婆给我抓来,打她一百板子,替你出了这口气。话刚说完,张三李四还来不及动身去执行公务,忽听后堂有个女人冷哼了一声,县官大惊,慌忙道:且慢!且慢!我家的葡萄架也要倒了。

  由于这两个发现,我们悟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儒家思想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贬低妇女的社会地位,但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翻一翻二十五史,皇太后亲掌玉玺、垂帘听政的现象可谓代出不穷。

  在《春秋左传》的第一篇,就记述了郑武公的妻子武姜为共叔段请邑(向郑庄公要封地)的故事。

  《史记》以及以后始于《汉书》的断代诸史书的体裁,今天我们称之为纪传体,其中的“纪”这种体裁,是专门记述历代皇帝的生平事迹的。范晔修撰《后汉书》,共为十七位皇后立了“纪”,把皇后的地位抬到了与皇帝平等的水平,后人虽有批评范晔“纪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纪……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语见刘知己的《史通.列传篇》——据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后汉书》宋衍申先生作的《前言》)者,而通其情者认为这是由于后汉多有幼帝,因而皇太后临朝执政的事迹屡见不鲜,皇后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几同于皇帝,所以范晔为她们立“纪”,而不同于《史记》、《汉书》后妃六宫者立“传”的贯例。

  而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太后等一代名后的事迹,其于大众,早以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必赘言了。

  今天的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享有同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从局部看,比如在我们机关,女同志不但拿的薪水和男同志一样多,享受的假日和福利比男同志还更多。这一点比诸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我想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报载,美国妇女的平均工资水平只及男子的60%),而如日本国之类就更不用说了。女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深为全世界关心和爱护人权的人们所关注,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了吧,不知国际上多年来热切关心中国人权问题的人士(这些人士仿佛关心他人胜于自己)是否也这样认为。当然,领先水平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今天社会上还有拐卖妇女的现象,还存在妇女从娼卖*的问题,存在着妇女受教育程度低(据某地1995年人口1%抽样调查统计,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男性为9.1%,女性为32.1%)、失业率高(全部不在业人口中,男性占29.1%,女性占70.9%)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问题逐步都会得到解决。

  无论如何,我们不要忘记:在祖国的历史上,有尊重妇女的传统啊!

  行笔至此,才发现偏离了标题好远,本应酌情改之,但文章内容芜杂,一时提炼不出一个合适的来,因此仍冠以《白居易怕老婆考》,以博读者诸君一笑。

白居易年近古稀才当上外公,喜出望外写一千古绝对,上联家喻户晓

大阿榕

白居易是唐朝非常有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很多诗作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恨歌》,又比如写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琵琶行》。

不过,除了诗词文学上的成就,白居易的家庭生活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相传白居易的母亲和他的父亲原本是甥舅关系,所以白居易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而白居易的感情生活受母亲影响很大,在母亲的干涉下,白居易一度成了大龄未婚青年。

早年白居易曾经与平民女子湘灵恋爱,两人青梅竹马,一同长大,感情很好。直到贞观十四年(798年),27岁的白居易为了前程,不得不暂时离开湘灵,他萌生了娶湘灵的念头,却遭到母亲的激烈拒绝。

两年后,白居易考上了进士,身份差距摆在那,他和湘灵就更不可能了。无奈,白居易只能放弃,为此还写下了不少思念湘灵的诗,比如《寄湘灵》、《长相思》等等。37岁那年,白居易终于结婚了,娶的不是湘灵,而是杨氏。

这时候的白居易妥妥一枚“大龄人士”,旁人到他这个年纪,儿女估计都十几岁了,他却刚刚成亲,可想而知,这传宗接代,肯定是白家重视的头一件大事。不过,白居易倒不“重男轻女”,当杨氏生出女儿时,白居易高兴得像个吃到了糖的孩子。

白居易的第一个女儿小名金銮子,金銮子出生时,白居易快40岁了。对这个女儿,白居易百般疼爱,可惜的是,金銮子长到3岁就夭折了。白居易悲痛无比,好在后来,杨氏又生了一个女儿,小名阿罗。

白居易小心呵护着这个“小棉袄”,阿罗在白居易的照顾下,顺利健康长大了,白居易为她找了一门好亲事。成亲不久,阿罗也生下一个女儿,这是白居易的第一个外孙女,而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年近古稀才终于当上外公,白居易喜出望外。

为此,白居易特意写了一首《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今天我们夫妻俩有多高兴,外人哪能明白呢。我生女儿生得晚,孙女儿也来得迟,物件因为稀少才珍贵,人的感情随着逐渐老去也更慈爱。如今正逢新春正月,是给我的宝贝孙女儿取名字的时候了。只要怀中有孙儿可以抱,何必非要是男孩呢,女孩一样珍贵!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晚年对血缘亲情是非常依恋的,甚至打破了古人“重男轻女”的惯俗,疼爱儿孙的心理,和我们现代的老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而在他写下的这首诗里,“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被视作千古绝对,只不过流传至今,只有这上联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了。

  白居易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是大文豪,提到白居易,很多人都想到了他的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白居易的身上居然有这样一件事,就是白居易到了三十七岁才结婚,要知道,在我国古代,人们一般都是结婚很早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居易晚婚呢,他的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第一,白居易的家中一直都有晚婚晚育的传统,白居易的父母结婚时已经是四十一岁,而白居易到37岁才结婚也不奇怪

  在白居易中进士的时候已经是29岁了,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在古代的婚姻大事,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父母来安排的,而这时候的白居易的母亲也已经年事已高,没有了给白居易说亲的能力,所以婚事就被耽误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白居易这二十九年一直在发奋读书,对自己的外貌形象不在意,后来口舌生疮,头发也白了,双眼模糊,他的真实形象其实和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完全不同,因此也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第二,白居易考上功名之后,当上了校书郎,工作很清闲,后来认识的元稹,两人游山玩水很多年,婚事因此被耽误了

  白居易当上了校书郎之后,工作那是十分清闲,一个月只需要到工作岗位上两次,这时候的白居易又认识了元稹,凭借着这个清闲的好机会,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山玩水,一晃几年又过去了,三年后,白居易去基层锻炼了,乡间无聊,也没人给他说亲,白居易志向在于写诗和游山玩水,志向不在儿女情长方面,因此一直没有娶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95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