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州,我是彝族的女生,我讲一下我们那里有趣的结婚习俗
1 求婚: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求婚并非由男方进行,而是由女方家长或族长来询问男方是否有意向与女方结婚。
2 避讳:在彝族文化中,有很多和婚姻有关的避讳,比如不能在农历八月和腊月结婚,不能在丧葬期间结婚等。
3 走婚: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很多男女都会选择走婚,即在结婚前先同居一段时间来了解对方。
4 抓绒布:结婚当天,新郎要在新娘身边披上一条彩色的绒布,并将一只手放在新娘的头上,表示他将保护她一生一世。
5 抬新娘: 当新娘到达新房门口时,她的姐妹会抬着新娘,把新娘挡在门口,新郎要在旁边唱歌和答题,答对才能让新娘进门。
6 宴席:在彝族传统婚礼上,通常会设有三个宴席,分别是婚礼前的宴席、婚礼当天的宴席和婚后的宴席。每个宴席都有不同的仪式和规矩。
我们彝族婚礼中的一些陪嫁结婚习俗,也是彝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非常的有趣。
1 陪嫁物品: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方嫁妆往往由一些实用品组成,如锅碗瓢盆、纺织用具等,这些物品通常是女方自己手工制作,代表着女方的勤劳和节俭。
2 饰品:彝族婚礼上,新娘通常会佩戴一些别致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这些饰品通常是由新娘或其亲属手工制作,反映了彝族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3 彩礼: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男方给女方的彩礼通常是一些实用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如毯子、手帕、珍珠等,这些物品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关心和爱护。
4 婚车:在彝族婚礼上,新郎的婚车通常是一辆高大的马车,车上会装饰着一些花朵和彩带,象征着新郎的豪气和英俊。
5 民俗表演:彝族婚礼上,通常会有各种民俗表演,如歌舞、打锣鼓、耍猴等,这些表演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舞蹈。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
艺术名词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随着文化的传播,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
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中艺清美学员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 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芭蕾舞的五个基本脚位:(有图解)
一位:双腿外开,两脚跟相对,双脚呈180度直线。肩部放松,颈部伸长,夹紧臀部;
二位:双脚保持直线,向旁打开,双脚距离与肩同宽或打开一脚的距离;
三位:双腿外开,脚向内收回至双脚重叠,前脚跟紧贴后脚心。前脚盖住后脚的一半;
四位:类似于五位脚,只是前后脚间有一脚的距离,重心在中间,前脚跟与后脚趾关节成一条线;
五位:双脚紧紧靠在一起,脚跟对脚尖。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胡旋舞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胡旋舞唐朝歌舞
西域歌舞名 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 西域 文化 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 绘画 、歌舞、音乐及 乐器 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 舞蹈 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又有『 胡旋舞』,出自 康国; 白居易《新乐府· 胡旋女》:『 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 壁画 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
唐代曾在西域 康国(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 撒马尔罕一带)设置 康居都督府。 白居易《 胡旋女》—诗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厂当时西域 康国、 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长安城里,一时舞 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所以《 胡旋舞》最初是由 康国等地传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 舞蹈。《新唐书·西域传》云:“康者,一日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 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据载, 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 胡旋舞尤为醉心。
白居易写长诗《 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诗中说, 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 胡旋舞》的特点。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 魏源在《 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 白居易所描绘的《 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 舞蹈。
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
唐代 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 胡旋舞》属于健舞。 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 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胡旋舞相关史料
《通典》卷146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 胡旋。” 元稹《 胡旋女》诗云:“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医,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进珥逐 龙星,虹量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嗡笪海波,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 终始,四座 安能分背面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 圆变。”
在 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 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为男女最为喜爱的交际 舞蹈,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了一时的风尚。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盛行不衰。
唐玄宗 李隆基对于 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 杨玉环和宠臣 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 胡旋舞。
从 白居易和 元稹的《 胡旋女》诗中可以看出,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子,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后来也有男子跳的,据《旧唐书· 安禄山传》云:“(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 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 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杨贵妃 胡旋舞跳得极为出色,所谓“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 圆转,中有太真 外禄山,二人最道能 胡旋”( 白居易《胡旋女》)。作为女子,能为 胡旋,不足为奇。 安禄山作为男子“作 胡旋舞,疾如风焉,”这是因为安禄山是 胡人,而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舞衣轻盈,如朵朵浮云,艳丽容貌,如盛开牡丹, 回眸一笑干娇百媚干娇……
杨玉环,号太真, 陕西 华阴人,她生得丰满艳丽,是盛唐典型的美人。 李白在《清平乐》词中曾这样描述她:看到她轻盈的舞衣,就想起朵朵浮云,看到她艳丽的容貌,就想起盛开的牡丹。 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她 回眸一笑干娇百媚,使得后宫的众妃嫔 黯然失色。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唐玄宗封 杨玉环为贵妃。 杨贵妃不仅姿容绝代,还擅长吹笛、击罄、弹 琵琶 ,能演奏很多曲调,甚至专业的乐工都比不上她。唐玄宗在 骊山 西绣岭上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翘角飞檐、造型华丽别致的“吹笛楼。” 杨贵妃会跳各式各样的 舞蹈,她跳起快速多变的的 胡旋舞来更是多姿多彩,绝无伦比, 唐玄宗为之倾倒。有一次, 杨贵妃领着一群 胡旋女在 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象柳絮那样轻盈,玉臂 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出无限的情意, 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棰, 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 羯鼓都击破了。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
胡旋舞相关服饰
概述
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 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以造成“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 元稹《 胡旋女》“柔软依身着飘带,徘徊绕指同环钏”和 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描写中看出。
胡旋舞传入 中原的时间, 白居易说是“天宝末”, 元稹说是“天宝中”,并说:“天宝欲末胡欲乱, 胡人献女能胡旋。”二说皆不准确。史书记载,唐开元年间,西域 康国、米国、 史国等就多次向唐朝进贡会跳 胡旋舞的姑娘。
《新唐书·西域传》云:“开元初,( 康国)贡锁于铠、水精杯、玛瑙瓶、鸵鸟卵及越诸、侏儒、 胡旋女子。”甚至可以上推到更远的 南北朝的北周时代。
史书记载
据史载,公元568年3月, 北周武帝 宇文邕派使臣携带重礼西出 玉门关,向突厥可汗求婚,请求娶精通音乐 舞蹈的 阿史那公主为 皇后。当时突厥在 准噶尔盆地一带,是西域一个强大的部落,控制了西域城邦诸国,因突厥可汗也正想与强大的北周结好,所以应允了亲事。可汗深知女儿酷爱音乐,便将一支由 龟兹、 疏勒、 安国、 康国等地组成的三百人的庞大的西域乐舞队,作为陪嫁送至长安。其中有著名的龟兹 音乐家 苏祗婆、 白明达和白智通。他们带来的乐器有五弦琵琶、竖箜篌、哈甫、 羯鼓等,还有很多的舞女。这就很可能把 胡旋舞也带入了中原。不过, 胡旋舞在中原广为流行确实是在唐开元天宝以后。
从现存史料看, 胡旋应是在地面上进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风焉”。有人误解 白居易《 胡旋女》诗中有“奔车轮缓旋风迟”是指在轮上跳舞,这是指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而不是指她在车轮上跳舞。《新唐书·礼乐志》:“ 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乐府杂录》又说:“ 胡旋舞居一小圆球于以舞,纵横腾掷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在圆球上跳 胡旋舞应是胡旋舞的衍生品,它带有一定的杂技色彩,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把杂技和 舞蹈揉合在一起的舞蹈。
另一记载
另外宋代《 太平御览》说 胡旋舞是在一小圆毯子上舞。应是后世臆想把唐代“天竺舞”错认为失传的“ 胡旋舞”。在舞台上铺一小圆毯子,舞者在毯上起舞,短裙长袖,下着长裤,身着佩饰,手着环玉,穿金戴银,这正是“天竺舞” 妆扮的常见特征。
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富有 节奏感 、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因此 胡旋舞的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这是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通典》卷146也记载:“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 一,铜钹二”。以鼓、笛、钹等乐器伴奏 胡旋舞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
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乌兹别克族的民间 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动作急转起伏,欢快热烈,从音乐 舞蹈诸方面看,都可以推想唐代 胡旋舞的面貌。这些正是古代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精神的继续。
对于 胡旋舞,当时有人予以反对,认为这不是正道。元稹和 白居易的诗中都有这样的表示。如元稹《 胡旋女》诗:“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 长生殿。” 白居易诗:“禄山 胡旋迷君眼,兵过 黄河疑未反,贵妃 胡旋惑君心,死弃 马嵬念更深。”这种看法有些偏激, 安史之乱发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 的,并不仅仅是因为 唐玄宗迷恋 胡旋舞。而迷恋 胡旋错在 唐玄宗本人,而不是罪在 胡旋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