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宁国公主和亲嫁给了谁?最后为何自毁容貌?

唐朝宁国公主和亲嫁给了谁?最后为何自毁容貌?,第1张

战场上打不过人家,军事上依赖人家,政治上需要人家,就用和亲的办法来解围,来拖延,来笼络,是让不少汉族帝王迫不得已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有哪位帝王会狠心把自己的亲生骨肉远嫁到语言不通、国俗迥异的蛮夷之地呢?所以,不论是远嫁的细君,还是出塞的昭君,不管是前往突厥的安义公主,还是踏进吐蕃的文成公主,无一不是以宫女或以郡主混充公主,用来应付外番首领的冒牌公主或杂牌公主。据笔者考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远嫁外番的正牌公主,是唐朝中期给回纥毗伽阙可汗当过王后的宁国公主。

唐朝前期,中原皇帝为了使边疆蛮族顺服,大都依赖和亲,主动以皇族女子出嫁,以示友好;不过,外嫁者一般为宗室女或皇帝外孙女。只在外族首领内附,且居住长安担任唐朝官员的情况下,才有皇女下嫁。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力衰弱,天可汗制度瓦解,对外和亲的规格不得不与时俱进。宁国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远嫁的。宁国公主,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李亨的二女儿,初为宁国郡主。远嫁之前,宁国郡主曾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新唐书》)。不过,两位驸马都是短命鬼,宁国郡主两次成为寡妇,可谓红颜命苦。

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亨留下来平定叛乱。由于叛军势力强大,势如破竹,加上唐军兵力不足,实难抗衡。为此,李亨一方面自立为帝,鼓舞人心;一方面遣使回纥,借兵求援。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并肩作战下,安禄山父子的势力基本瓦解。乾元元年六月,回纥可汗以帮助唐 平叛有功,乘机请求和亲。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只得答应将公主嫁给他。七月,唐肃宗封寡居的宁国郡主为宁国公主,并为她置公主府,令她远嫁回纥。《新唐书》记载乾元元年,降回纥英武威远可汗,乃置府。

安史之乱中的颠沛,不仅使宁国公主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凄惨场景,同时也铸造了她不畏磨难和勇担重任的巾帼英姿。她非常清楚此次和亲的重大意义,以及将要担负的政治使命。临行前,唐肃宗亲自送她到咸阳,并专门撰写了《宁国公主下降制》;想到心爱的女儿即将成为有去无回的政治牺牲品,唐肃宗依依不舍。临别,宁国公主语重心长地哭着对父皇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唐肃宗听后,流涕而还(《资治通鉴》)。在册礼使李r、副使李巽的陪护下,宁国公主离开家乡,越过黄河,千里迢迢地远赴回纥。

或许是因助唐平叛的傲慢,或许是对二手女人的不屑,毗伽阙可汗对宁国公主一行的到来,表现得极不热情。《资治通鉴》称r等至回纥牙帐,可汗衣赭袍胡帽,坐帐中榻上,仪卫甚盛。此外,毗伽阙可汗还指责李r为何不行跪拜之礼。李r答道:向者唐与诸国为婚,皆以宗室女为公主。今天子以可汗有功,自以所生女妻可汗。恩礼至重,可汗奈何以子婿傲妇翁,坐榻上受册命邪!李r一番唇枪舌战,教训得毗伽阙可汗改容,随即为宁国公主举行隆重的王后册封仪式,并表示继续助唐肃宗平叛。

宁国公主和李r不辱使命。不料,七个月后,厄运却再次降临。乾元二年四月,毗伽阙可汗病逝,儿子登里即位。不久,回纥守旧势力怂恿登里可汗按本国风俗,让宁国公主为夫殉葬。生死关头,宁国公主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亡故,妻子为其服丧三年,服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所以,我不应该为可汗殉葬!宁国公主以其镇定和机智,捍卫了唐朝的大国尊严,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由于身在异国,力单势孤,宁国公主最后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做法,遵从回纥人面的陋习,即用刀划面,自毁容貌,为死去的毗伽阙可汗哭丧。

毗伽阙可汗死后,宁国公主更加孤苦伶仃。乾元二年八月,登里可汗以宁国公主无子为由,将其送回长安。杜甫曾赋一首《即事》诗曰: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宁国公主虽然受了莫大委屈,但毕竟活着回到了父皇身边。比起那些客死他乡的女子,宁国公主算是幸运的。贞元元年,宁国公主被改封萧国公主。至于宁国公主后来生活得怎样?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三次嫁人,且容貌尽毁的女子,即使可以享受到人间的荣华富贵,却无法忘却当年的凄苦噩梦。(刘秉光)

  《山河月明》在剧中,当符离公主伯雅伦海别进宫拜见马皇后的时候,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也闯了进来,她一身红衣,英气勃勃,有点刁蛮,也透着灵气,她叫朱英娆,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女,宁国公主。那么宁国公主朱英娆有历史原型吗?宁国公主朱英娆的结局是什么?

 其实朱英娆有历史原型,她就是宁国公主,临安公主比她还要年长一些,因此宁国公主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女儿,因为宁国公主的母亲是孝慈高皇后,也就是马皇后,所以宁国公主其实是朱元璋的嫡长女,身份是十分尊贵的。

 宁国公主,孝慈皇后生。洪武十一年下嫁梅殷。宁国公主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下嫁给了梅殷,梅殷是明朝开国将领梅思祖的侄子,也就是梅思祖的从子;众所周知,与功臣子女联姻是朱元璋等帝王遵循的皇家惯例,而宁国公主跟梅殷的婚姻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应该说宁国公主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女,是非常受宠爱的,被视为掌上明珠,嫡女和庶女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封建家族里这种不一样会很明显,在皇家就会更加不同。

 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从子也,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

 朱元璋能把宁国公主许配给梅殷,说明了梅殷确实是俊杰人才,这样朱元璋才能放心把宝贝女儿交给他,所以历史上梅殷也确实非常讨朱元璋的欢心,因为宠爱女儿,所以也很待见她的驸马。

 因为梅殷的学问非常好,他熟读典籍,了解经史,所以朱元璋十分看重这个女婿;应该说,梅殷自身的能力是确实是非常强的,也很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在位期间给了梅殷很多赏赐,也给了很多历练,甚至秘密安排他要尽心辅佐建文帝朱允炆,说起来梅殷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姑父,因君臣有序,所以他对建文帝也非常忠心。

 在古代,忠君的思想一直很被重视,作为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在大舅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便走上了与朱棣对抗的道路,对于他来说,这既是家事,更是国事。

 梅殷在朱棣成功攻入金陵以后,还坚持抵抗,同时并不听朱棣的解释,一直认为他是乱臣贼子,甚至把朱棣的使者割鼻割耳,朱棣对于这个妹夫自然非常痛恨。

 王即帝位,殷尚拥兵淮上,帝迫公主啮血为书投殷。殷得书恸哭,乃还京。

 这个时候,朱棣便想起自己的妹妹宁国公主,逼迫她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来劝降梅殷,梅殷依然是不情愿归降朱棣,但是碍于自己的老婆宁国公主的血书,他便回到了金陵南京,而且依然对于朱棣非常冷淡,言辞之间多有冲撞,这大舅哥和妹夫之间的矛盾逐渐势同水火。

 因为朱棣也比较疼爱自己的妹妹宁国公主,因此对于梅殷一直都有网开一面的处理。当有人告发梅殷图谋不轨的时候,朱棣依然没有动梅殷本人,只是把他的家人发配到了辽东。

 明年冬十月,殷入朝,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挤殷笪桥下,溺死,以殷自投水闻。都督同知许成发其事。

 但朱棣作为一个强权皇帝,怎么可能允许这样一个人屡屡挑战自己的权威,即使他是亲妹夫,也必须付出代价;而朱棣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他安排了谭深和赵曦两个人在上朝过桥的时候故意把梅殷挤下桥,把他给淹死了。

 这两个做坏事的人对皇帝报告是梅殷自己投水而死,但都督同知许成却查出这件事是两人故意而为,朱棣只得让这两个替自己办事的人背上黑锅。

 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寻官殷二子,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

 朱棣总得给自己的妹妹宁国公主一个交代,也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宁国公主跟驸马梅殷的夫妻感情还是很深的,自然不会允许自己心爱的人不明不白的被害死;她也知道没有皇帝哥哥的首肯,是没有人敢于去杀害自己的丈夫的,因此宁国公主就到宫中去哭闹,甚至拽着朱棣的衣服不依不饶的,她怨恨四哥还是记着前仇,没有放过自己的丈夫一马,朱棣没办法只得严办了害死梅殷的两个人,而且还专门派人操办梅殷的葬礼,给他定了谥号,还加封梅殷和宁国公主的两个儿子为官。

 这是朱棣给宁国公主的抚慰,由此也能看出来,朱棣多少还是念及亲情的,也确实是在乎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宁国公主的。

 在封宁国公主两个儿子为官的时候,作为舅舅的朱棣还不忘教训他们,告诉他们是因为宁国公主是自己的妹妹,才让他们做官,要不他们根本就没有出头的一天。赐公主书曰:“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

 而且朱棣还特意给妹妹宁国公主写了一封信解释了一下,意思是自己其实很大度,虽然梅殷老跟自己做对,但是因为妹妹的关系并没有追究,他的落水淹死自己也很怀疑,查到真相以后,便立即处死了两个坏人,以求能让妹妹宁国公主满意。

 应该说,虽然朱棣很不喜欢梅殷,但对于妹妹宁国公主是有情意的,他能处死两个犯人,给予梅殷谥号,专人操办丧礼,又加封两个外甥,还能专门写信慰问宁国公主,还是有一点帝王冷酷之外的人情味。

 永乐三年进长公主。仁宗皇帝即位,加大长公主。薨年七十一。

 而且在当年,也就是永乐三年,朱棣还把宁国公主进封为“宁国长公主”,在永乐十五年,朱棣还给予了宁国公主很多物质赏赐,永乐二十二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又进一步封了姑姑为“宁国大长公主”。

 作为一代开国天子朱元璋的嫡长女,宁国公主的文采武功应该都不差,朱元璋和马皇后夫妇对她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所以她应该有好胜的性格与不错的身手。

 在《山河月明》里,宁国公主朱英娆与王保保之女伯雅伦海别纵横马场赛马,就很能看出她的性格,是朱元璋女儿该有的表现,勇于尝试,也愿意向强者学习,而且向母后请求要跟海别学骑马,表现得十分可爱,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在历史上,宁国公主很长寿,活了七十一岁,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宁国公主薨逝,她甚至差点活过孙子辈的朱瞻基,这确实很难得。

 虽然宁国公主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她的父兄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丈夫也是典籍有记载之人,儿子获得了皇兄很好的安置,自己也得享高寿,虽然并没有获得更多寻常人家的欢乐,但这也是生于帝王之家,她必须要经历和承担的,这是她的命运,是不容易改变的。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和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邦交方式,古代女子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用一个女子换来两国之间的和平,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公主被和亲远嫁的事情。和亲最为频繁的要数清朝了,为了维护满蒙关系,就有118名格格被和亲嫁到了蒙古。虽然说这些公主竟然享受了身为公主的待遇,自然也要承担起身为公主的责任,但是没有公主愿意和亲,愿意远离故土嫁到陌生的地方去,所以在大多数朝代,都会选择将宫女封为公主去和亲,比如说历史上的王昭君,或者是将宗室大臣的女儿封为公主去和亲,比如说文成公主。

将公主送到边疆和亲换来国家稳定,这种做法是从汉朝开始的,汉朝时期边疆时常遭到匈奴的侵犯,虽然刘邦率了几十万大军去讨伐,最终不但失败了,还被冒顿单于围困七天。汉朝的失败让匈奴自傲起来,觉得大汉也不过如此,于是更加的开始侵犯边疆地区。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内部很不稳定,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所以刘邦就提出了和亲来缓解两国矛盾。当时刘邦的大女儿正值妙龄,是最好的和亲人选,但是把女儿嫁到匈奴去,作为父亲的刘邦自然是不舍得的,吕后就更加不愿意了,于是刘邦就想用别人家的女儿代替自己的女儿出嫁,随后就找了一个宗室女子临时封为公主嫁了过去,这样不仅避免女儿去和亲,还解决了匈奴问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从此汉朝皇帝就开始利用假公主来和亲,几乎都是宗室女子,没有一个是真公主。

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利用公主和亲的政策,被各个朝代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当中,直到发展到唐朝的时候,这种用假公主和亲的习惯才结束。从唐朝开始出现了真公主远嫁和亲的情况,甚至还把公主和亲发扬光大。在唐朝成功出嫁的和亲公主,就有20多个,虽然说这种利用弱女子换取江山和平的现象让人讽刺,但是的确也是换来了很长时间的和平,也稳固了国家的稳定,虽然说被和亲的公主都会获得至高的尊荣,但是结局往往也是比较惨烈的。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疑惑,大多数朝代和亲的公主都是宫女或者宗室女子,为何空前强盛的唐朝,竟然开始用起了真公主,难道这些婚礼就不疼爱自己的女儿吗?其中的原因还要从一场战乱说起。

唐朝的安史之乱在历史上还是非常有名的,虽然最终统治者成功平定了叛乱,但是唐朝也因此开始由盛转衰。当时这种战乱之所以被平定,还是得力于回纥兵力的帮助,不但借兵助唐,而且在战乱结束后还嫁过来一位公主和亲,同时希望求取一位大唐公主,巩固两国关系。唐肃宗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于是就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宁国公主嫁去和亲,宁国公主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1位被和亲的真公主,此后唐朝便开始用真公主进行和亲。到了清朝的时候,主要核心的对象是蒙古,清朝统治者倡导满蒙一家,而且出发点也不是为了缓解矛盾,而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两者的联盟,汇融满蒙血统,清朝统治者希望带有皇室血脉的女子与蒙古和妻,以此来加强两者联系,而且次数也非常的频繁。

而且在清朝的政治联姻中,不仅是满清的公主嫁给了蒙古亲王,就连其他的各个贵族阶层,也都与满周终是通婚。在当时,上到皇帝下到大臣,迎娶蒙古贵族女子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历朝历代利用公主和亲的做法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朝,明朝是唯一一个不依靠核心外交的朝代,在明朝的历史上,没有一次和亲事件,也没有一次赔款纳贡事件,明朝真正地做到了不和亲、不赔偿、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一个令人尊敬和佩服的朝代,也是一个最有尊严和气节的朝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8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