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县陈户镇多穷

博兴县陈户镇多穷,第1张

博兴县陈户镇多穷?户中心镇位于博兴县部,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全镇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辖区人口58万。镇境部的董家村为汉孝子董故里,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是可以的喽。

董永

董永 东汉时人,据历代县志及《大清一统志》所记,均载为今博兴县人。其里

居当系县城南5公里的董家村。

董永早年丧母,与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灵帝中平年间 (184~189

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随父亲为避乱迁徙至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一

带),后又流寓安陆(今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向人借钱1万,

言定日后做钱主的奴仆,以身抵债。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在返回偿债途

中, 路遇一女子,愿做董永的妻子。二人同至钱主家,女子一月之内为主家织绢300

匹,偿还了欠债。三国时诗人曹植的《灵芝篇》单咏此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

遗,举假以供养,慵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

机。”对于董永妻的所为,民国廿四年《续修广饶县志》说:“抑古侠女者流之行径”。

明嘉靖三年(1524年),乡贤祠内即供有董永的牌位,后又在太和村建董永祠,董

氏后裔岁时致祭。董永后裔分三支,长支在太和村,存有董永影像;有一支迁居博兴

县垄注河村,故董永墓在垄注河。

神话传说中的董永

董永,汉代千乘董家庄(今属博兴县陈户镇)人。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劳动养活父亲。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父死,无钱治丧,永便自卖其身以葬父。后人传为佳话,拥永为孝子楷模,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为宣传之需,将董永作为文学创作题材,并加以神化,遂有董永至孝、感动天地、仙女助织还债的故事。传至现在,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传承至今,影响、熏陶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有关这一传说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孝感市董永传说研究会编写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晓黎、巫玉编写的《董永与七仙女》,周濯街编著的《七仙女正传》、立波编著的《天仙配》等等。

著名演员胡歌曾在《天外飞仙》中饰演董永。并获得好评。

胡歌版董永又叫童远,地瓜。]

董永与七仙女考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1950年,这个传说有赖于安庆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而大扬于天下,黄梅戏是产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主要地方戏曲。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更是扩大了这个传说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度。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传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董永与七仙女的来源则不甚清楚,一般认为故事成型于戏曲胜地怀宁黄梅山区流行的传奇《董永遇仙》。董永一角是来源于历史人物还仅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博兴、广饶、孝感、丹阳、东台、通州、蒲州、河间等地都称有董永遗迹,可见人们并不认为董永是可考的历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将之混同为织女,到头来,董永与牛郎之间的关系便难以理清。

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东汉中叶,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材料过去只发现了三条,第一条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是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第二条是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第三条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那女子要与他成亲,董永推脱不了,便一同来到主人家。妇人“能织”,“一旬织缣百匹”。帮助董永偿清债务后,便与之告别了。临行之时,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偿债尔。”

其实,董永是实有其人的。笔者发现,历代史料中至少记录了四个名叫董永的人。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乡绅董永其人。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那个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至少有五点重要的吻合之处:(一)二人姓名相同。(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笔者的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至于七仙女,曹植之诗称她为“神女”,《搜神记》中她自称“天之织女”。而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今存晋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传说材料几乎是空白,也许正好说明牛女传说的巨大影响抑制了董永传说的传播。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已经与织女结缘,那么董永怎能再与之结为夫妇呢?

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变文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织女已经从一个演变成三个了!董永的儿子董仲长到七岁,受人羞辱,要找母亲,一个道士孙宾告诉他说:“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织女变成三个的契机,一方面是为了与牛女传说划清界线,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为依据的。织女星本有三颗,位于银河岸边,三星呈三角形排列。虽然有了三个织女,到底还不能与牛郎之妻截然分开,也不能确认哪一个织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明代人所编的一部载录宋元旧话本的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在中国早已失传,20世纪初由日本传回国内,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董永的儿子董仲舒为了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道:“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从此之后,明清以来的各种地方戏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织女一下子变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们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组:北斗七星、紫微垣华盖七星、太微垣常陈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东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车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轸宿青丘七星。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晋书·志一》、《隋书·志十四》)、“扶筐七星,为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一曰供奉后与夫人之亲蚕。明,吉;暗,凶;移徙,则女工失业。彗星犯,将叛。流星犯,丝绵大贵。”(《宋史·志三》)

得名较迟的“扶筐七星”,首见于《晋书》,而《晋书》、《隋书》均为唐人所修,则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唐宋时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确,为人间桑蚕、纺织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围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还说:“织女足常向扶筐,则吉;不向,则丝绵大贵。”元人所修的《宋史》对之记录甚明,可知当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蚕之功能在民间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传》正出于宋元之际。可知,扶筐七星的纺织功能及吉凶预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这种民俗认定与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首次出现七仙女身影在时间与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后,民间观念中织女与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传说与董永传说则自然分离开了。

不过,今天民间观念中的所谓“姑儿星”,其实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团),但在唐宋时代,这种观念还没有形成。唐代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说:“昴七星为髦头,胡星,亦为狱事。明,天下狱讼平;暗为刑罚滥。六星明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见,皆兵之忧也。”可能是,后来人们因为找不着“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将之附会到看上去挤成一团的昴七星身上。

董永和七仙女的儿子

董永和仙女生的儿子,《董永变文》叫董仲,《董永遇仙记》改为董仲舒,明代《董永宝卷》叫董震清,“挽歌”《槐阴记》也叫董仲舒,评讲《大孝记》叫仲书,其弟(赛金生)叫仲遗,弹词《槐荫记》叫天保。仲书其实就是仲舒。董仲舒是汉代大儒,生于河北,对汉武帝“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了很大作用,也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积极主张者和推动者。把董仲舒说成董永的儿子,是可笑的,但这正是这类讲唱文学作品的特色。更有意思的是,到戏剧文学出现,给董永当儿子的还加上了东汉末年的董祀、董卓、董奉等多人。董卓是大奸臣,历来是反派人物,豫剧《张七姐临凡》却让他做了董永的儿子。还有的说董永的儿子小名叫祀,官名叫仲舒,把前汉、后汉的两个名人捏在一起。

董永的出生地也是这样。按《搜神记》,董永是千乘人,可是没有一部讲唱文学和戏剧文学说董永是古千乘、今山东博兴人,全部是由作者虚构的。话本《董永遇仙记》说是“淮安润州府丹阳县董槐村”,《董永宝卷》说是“祝州府万阳县普州村”、“挽歌”《槐阴记》说是“黄州孝感县杏花村”,评讲《大孝记》说是“湖广黄州府麒麟县董家村”,弹词《槐荫记》说是“湖广润州丹阳(后改孝感县)董家村”。最近在旧书摊上买到一个名为《董永卖身》的手抄本,开头叙董永的身世:“昔日有个董治普,家住胡(湖)广得(德)安府,端阳县内落下户,生下董全生董清,董清又生董彦珍,五辈玄孙叫董永……”有籍贯,有祖孙五代的名讳。这还只是很小一部分。文学作品给董永虚构了一个籍贯,正好跟一些地方的地名相同,他们便以为董永真的是在那里出生。董永是大孝子,人们把他说成本地人,就是给自己增光。即使讲唱文学和戏剧文学中没有提到,一些地方志也会把董永说成本地人。这是另外一些县志说董永是本地人的来由。

游戏中的董永

游戏人物,是韩国街机游天罡超人中的角色

不同版本的角色名

韩国版:董永(韩文)

欧洲版:DONG-YONG

日本版:董永

台湾版:董永

中国大陆版:汉董永

美国版:DONG-YONG

西班牙版:(不详)

官方资料:董永原是董家村人,人族、妻春喜。在路上与紫儿发生武力冲突,紫儿失手打死春喜,故董永和紫儿是宿命敌人。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在汉朝时,山东博兴县的董家庄有个叫董尚的庄稼人。夫妻俩男耕女织,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两人婚后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俩盼子心切,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妻子就跑到村外的庙里去求”送子娘娘”。 董尚四十岁这年,一天夜里,妻子做了一个梦。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用一根红绳拴着一个胖小子来到她家,对她说:”你夫妻二人心地善良,又那么虔诚地求我。可你们命中不应有孩子,看在你俩的好心,我把泰山奶奶守门的童子拴来了。这孩子命中吃苦受累,你俩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说完,把红绳递给她,转身走了。妻子欢喜得不得了,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好象一松手孩子就飞了。当她从梦中醒来后嘴角还挂着笑。妻子赶忙把丈夫叫醒,跟他说自己刚做的梦。说来也怪,丈夫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过了不几天 ,妻子真的有喜了。又过了十个月,妻子真生了一个白胖小子……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开始,他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被我们中国人代代流传。博兴是董永的故乡,博兴的手工纺织手艺,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亿仁家纺,就坐落在董永故里博兴县。

  由手工织机织出的棉布,称作“老粗布”,亿仁家纺提供的产品就是纯棉老粗布手工制作的床品。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更为当地老粗布染上了曼妙如歌的色彩。据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庭生活枯燥而思慕人间。一日随六位姐姐下界游玩,偶见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被他的美好品行打动而萌生爱慕之情,七仙女私下凡间,经土地爷说和,老槐树做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如成,便将董永终生为奴改为短工百日;不成,则终生为奴。七仙女在机房大显神通,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董永夫妻高高兴兴返家途中,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否则,将七仙女押回天庭,并将董永碎尸万断。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以实情相告,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了天庭。后来又回人间给董永送子,怕其父子生活困苦,遂从天庭带来棉花种子撒向人间,并教会董永纺线织布,以此确保父子生活无忧,老粗布的手工纺织技术也从此流传下来。

  人物介绍:

  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相传出生于汉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参见《孝感县志》)。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孝感市或县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博兴陈户镇。

博兴县历史悠久。在利城、村高、曹家等村庄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是父系氏族社会,是比较稠密的人烟聚居区。

县境远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少昊时,属爽鸠氏国(以爽鸠鸟为图腾的氏族);唐尧、虞舜、禹夏时属季则氏国;殷商时,初属逄伯陵国,后属蒲姑氏国。周代,为齐国地。

春秋时期为博昌邑(故址在今寨郝乡寨郝村南)与乐安邑(故址即今老县城)。战国时期置博昌县、乐安县与千乘县。秦朝因之,皆属齐郡。

西汉时期,境内置六县一国:县境东部为利县,包括广饶县西部,治所在今店子镇利城村;利县以西为博昌县,治所在今湖滨镇寨郝村南;县境南部为延乡侯国,其域包括桓台、高青部分县地,治所在今锦秋街道办事处安柴村西;县境西南为高昌县,包括高青县东南部,治所在今锦秋街道办事处湾头村南;县境中部为乐安县,治所即今博兴老县城;乐安以北为千乘县,其域横跨今博兴、高青两县部分地区,其治所,一说在高青县东境,一说在今博兴县陈户镇冯吴村;县境北部沿黄地区为湿沃县,其域大部在今滨州市,治所蒲城。诸县中,利县属齐郡,湿沃县属渤海郡,其余皆属千乘郡。新莽时期,改千乘郡为建信郡。东汉初年袭西汉建制。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为乐安郡(后改“国”,复改郡)境内为五县地:博昌县、乐安县、千乘县、利县、沿黄地区仍为湿沃县地。俱属乐安国,各县治所未变。三国曹魏因之。

晋代,千乘县地并入湿沃县,境内为博昌县、乐安县、利县与湿沃县,属青州乐安郡。

南北朝北魏时期,博昌县移置今寿光县,境内置乐陵县、阳信县与般县。前二县属乐陵郡。乐陵县治所始在蒲姑城旧址,北齐时移乐安故城。阳信县治所在原博昌城。乐陵郡城在今陈户镇冯吴村。般县治所在今店子镇般若村。北齐沿袭北魏制,后周又因之。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撤乐陵县、阳信县及般县复置博昌县,治所仍在博昌故城。开皇二十年置新河县,大业初年,废,并入博昌县。湿沃县改为蒲台县。俱属青州北海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复置乐安县、新河县,连同原博昌县俱属乘州(武德二年置,领五县,另有千乘、寿光二县)。武德八年(625年)废乘州,新河县、乐安县并入博昌县。境内北部沿黄地区为蒲台县地,仍属青北海郡。总章二年(669年)博昌治所移于乐安故城即今县城,再未迁址。

五代时期,梁朝沿袭唐代建置,后唐避献祖李国昌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宋代属京东东路青州北海郡。金代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朝初年,升博兴县为博兴州,属益都路总管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博兴州为博兴县,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朝沿袭明制。

民国初年,废府设道,博兴县属岱北道;民国4年(1915年),改属济南道;民国14年(1925年)改属淄青道;民国17年(1928年)道制废,博兴县直属省政府;民国27年(1938年)全省先后设鲁西、鲁北、胶东3个行署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博兴县属鲁北行署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4年(1945年)改设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仍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博兴县属鲁北办事处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8年9月24日,中华民国在山东的政权消亡。

1940年中国******民建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及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是年秋,***领导的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1941年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划全省为胶东、清河、冀鲁边区、鲁中、鲁南、鲁西6个行政区,博兴县属清河行政区。1943年9月省战工委改为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领胶东、鲁中、鲁南、清河、冀鲁边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博兴县属清河主任公署。1945年8月13日,中国***领导下的山东省政府成立,划全省为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5个行政公署,领21个专员公署。9月,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更名博兴县政府,属渤海行政公署清河专员公署。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更名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博兴县政府更名为博兴县人民政府,仍属渤海行署清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博兴县属惠民专员公署。1956年3月撤蒲台县,其地域并入博兴县。1958年撤桓台县、齐东县,其大部地域并入博兴县。同时,撤惠民地区,博兴县改属淄博专员公署。1961年复置惠民地区,博兴县改属惠民地区专员公署。1978年惠民专员公署更名惠民行政公署,博兴县仍属之。1992年3月惠民地区行政公署改为滨州地区行政公署,博兴县仍属之。2000年6月,滨州地区行政公署改为滨州市,博兴属之。

一般来说,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应该算最好,因为他们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较村小好。如果你的孩子基础不差,可以在你方便的地址选如下中心小学:

乔庄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店子镇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纯化镇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张侯学区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辛朱学区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博兴镇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陈户镇第二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博园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陈户镇纪吕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陈户镇相呈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纯锦社区居民委员会、纯绣社区居民委员会、高官村委会、肖家村委会、蔡家村委会、尹楼村委会、闫田村委会、纪吕村委会、纪魏村委会、纪刘村委会、纪耿村委会、东寨村委会、西寨村委会、陈户村委会、董家村委会、西河西村委会、河东村委会、桥子村委会、周庄村委会、季王村委会、相孙村委会、范家村委会、赵家村委会、官刘村委会、官王村委会、西王村委会、官张村委会、聚合村委会、闫陈村委会、官闫村委会、赤官村委会、赤尹村委会、王店村委会、王孙村委会、张来村委会、王孟村委会、王李村委会、相呈村委会、相李村委会、北相村委会、新东村委会、辛西村委会、相周村委会。

  1城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国义 主任:陈晓霞

  博兴县城东街道办事处于2007年6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设立,辖区以张滨铁路和803省道南北边界,西至张滨铁路和803省道,北至吕陈路,东至陈户、吕艺镇边界,南至湖滨镇为界。辖32个行政村,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1780人,耕地面积61832亩

  2锦秋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方太 主任:张钊

  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位于县城南邻,共有33个行政村,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社会人口73964人,其中,农村人口 47602人,辖区内有6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

  3博昌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满学锋 主任:徐振华

  博昌街道办事处于2007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位于博城五路以北,803省道以东,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机关、企事业单位164个,行政村16个,总人口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97人,耕地面积20525亩。

  4湖滨镇:镇长:李明

  湖滨镇位于博兴县城南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011平方公里,辖43行政村,81万人口。

  5店子镇:镇长:张立才

  店子镇位于滨州市东南部,南临淄博市,东与东营市接壤,全镇面积86平方公里,45万人口。

  6兴福镇:镇党委书记:庞长印 镇长:张佐峰

  兴福镇位于博兴县城东南部,南与淄博市接壤,东与东营市相临。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35万人口。

  7曹王镇:镇党委书记:郝波 镇长:高怀青

  曹王镇位于滨州市最南端,与淄博市接壤,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38万人口。

  8陈户中心镇:镇党委书记:赵秀民 镇长:王爱兵

  陈户中心镇位于博兴县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全镇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辖区人口58万

  9吕艺镇: 镇长:刘景铭

  博兴县吕艺镇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汉孝子董永故里博兴县东部,东临黄河入海处新兴城市东营,南依齐国故里淄博,北靠黄河,素有“吕艺之乡”的美称。全镇版图面积1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人口45万人,辖41个行政村。

  10庞家镇:镇党委书记:王新厂 镇长:刘兆强

  庞家镇位于博兴县西北部,辖50个行政村,27000人,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3万亩。

  11纯化镇:镇党委书记:许连村 镇长:尹艳玲

  纯化镇位于博兴县东北部,滨州、东营两市交界处,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纯化镇32个行政村,人口24万,版图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8万亩。

  12乔庄镇:镇党委书记:韩浩 镇长:高树江

  乔庄镇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北部,坐落于落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西60公里,打渔张省级森林公园所在地。东临东营市,西临205国道,总面积1311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管区、66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耕地78万亩,小城镇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电话装机5000部,电力总容量9000千伏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9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