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大叔靠在小哥肩上安然入睡,引起网友热议,这是怎么回事?

民工大叔靠在小哥肩上安然入睡,引起网友热议,这是怎么回事?,第1张

民工大叔靠在小哥肩上安然入睡,引起网友热议,这是怎么回事?

近日,一则民工大叔靠在小哥肩上安然入睡的视频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网友的纷纷热议。事情是这样子的,在地铁上,一个满身污渍的农民工十分疲惫,在地铁上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在他一旁的小哥没有丝毫嫌弃,反而挺直了肩膀就让民工大哥靠着。小哥还贴心地告诉民工大叔,放心睡吧。到了站就会提醒民工大叔。这暖心的小视频就这样出圈了。网友纷纷点赞小哥的行为,是呀民工们为城市的建设添砖添瓦。他们也是我们所在城市的一员,没有城市人的光鲜亮丽。地铁上的这一幕,真是暖入了大家的心弦。

这样的事件不止一例。之前有个民工大叔拖着行李上了地铁,可能是刚从工地干完活,一坐到座位上就睡着了,他的头不自觉地就靠在了旁边的女孩身上。本以为女孩会叫醒民工,结果女孩的行为都出乎大家意料。女孩就任由民工靠着,等女孩下站的时候,一个男孩又坐了过来,让民工靠着。这场人肉枕头的接力,感动了无数人,大家都对他们的行为钦佩不已。

农民工为了生计,在工地上奔波。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他们都是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来获取报酬。和我们相比,或许他们不是那么光鲜亮丽,但是他们也是努力生活的打工人。他们任劳任怨,工作的性质导致他们疲惫不堪。如果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视频中的小哥还有那对男孩女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个劳动者都是值得我们温柔以待的。我们都是一家人,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大家踊跃交流。

结婚本是一件热闹、喜庆的事。女孩子梦想中的婚礼无外乎穿着美美的婚纱,站在人群中间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在这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来一张大合照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但很多地方对于结婚传统各有不同,特别是农村有很多流传下来的规矩,我国民族传统众多,各地方风土人情流传下来的习俗各不一样。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也会举办比较有创意的婚礼,但在村里,老一辈留下来的习俗不能完成难免惹人闲话。

许多老人也希望遵照传统,一般为表孝顺,尊重老人,不少年轻人也会选择回村里举办传统婚礼。

传统不该被摒弃,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越来越多习俗都改进不少,如今许多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在进行传统抢新娘、闹洞房等环节时往往会适当把握分寸,让婚礼顺利进行,尽量给新郎新娘留最美好的回忆。

要说起婚闹,一直是农村婚礼屡见不鲜的一个环节,有的地方依然存在许多陋习;在地方整治过后,现在许多地方在这方面越发文明,但婚礼陋习还是层出不穷。

新娘在结婚时遭遇了令人尴尬的事,遵照当地习俗,在吃饭时新娘要拿着酒杯和新郎向宾客们依次敬酒,让亲朋好友们都认识新娘,代表认定了这个媳妇。

这天新娘换上一袭得体的红色敬酒服,笑意盈盈跟来往的宾客一一敬酒,来往的宾客也都喜欢打趣新娘。

今天喜公公也颇为高兴,到处向宾友回礼,炫耀着儿子娶媳妇了,几杯酒下肚,公公情绪高涨,显得十分开心,脸上的笑意从未停止。

在这大喜的日子,开开小玩笑也无伤大雅,旁边的宾客打趣到让新娘和喜公公喝杯酒,随后有人起哄到要喝就喝交杯酒,显然这玩笑对儿媳和公公的身份并不合适。

起初公公也觉得不妥,新娘更是面子薄不好驳了宾客的的乐趣,只见其中一位宾客直接上手推着新娘的酒杯,要求来一个交杯酒。

见众人气氛颇为热烈,喜公公也不好翻脸,最后在众人起哄下,推推桑桑几个回合,喜公公拿着喜酒跟新娘喝起了交杯酒,众人更是一片欢呼,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

谁知公公几杯酒下肚,许是酒劲上头,借着大家起哄的劲儿,一把搂住儿媳的肩膀,新娘明显感到不悦,但也不好说什么,便只是礼貌微笑。

公公一边跟宾客谈笑,时不时将酒满上,催促着儿媳向宾客回礼,一个回合下来,公公面部涨红,情绪越发激动,显然有点上头,落在新娘肩膀上的手一直没有收回去。

在场的宾客大多都只顾着喝酒吃饭,可能当地婚俗更是如此,大家早已见怪不怪,想来除了新娘没有人觉得不合适。

不远处的新郎许是看到新娘脸上不悦,连忙凑近过来,但喜公公丝毫没有注意到新娘子的情绪,新郎更不好直接打断父亲敬酒,毕竟这是自己的父亲,伤了面子也是自家的损失。

只见新郎站在新娘身边,面色凝重,碍于宾客没有直接将父亲的手拿下来。

喜公公酒劲上头只顾谈笑,现场气氛热烈,满脸通红的他带着儿媳到处介绍着。

想来新娘也是十分有涵养,虽觉得不合理,但没有当场让公公下不来台,只见她表现大方得体,一一跟宾客打招呼敬酒,虽然脸上满是尴尬,也勉强挤出笑意,坚持将婚礼进行下去。

1999兔更佳结婚年龄

西西废

农村光棍问题又一次引起热议。10年前,人们 到的是农村光棍作为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问题,从妇女到暴力;10年后,人们终于意识到农村光棍也是受害者,却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担忧下荒唐地开错了怪错了人。为农村适婚男性暖被窝的不该是女性,而是乡村振兴。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男性人口72334万人,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2005 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者结婚难。一方面是人口性别比失调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是农村女青年进城务工进一步拉大了农村性别比,令处在婚姻阶梯末端的“丁男”择偶困难。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不同经济与主流话语得出结论,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别是这一问题背后的根本症结所在。

《光棍儿》剧照。

一、农村出生人口性别背后:生女价值不如男

农村光棍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不均。现在20岁至35岁的青年,是在1986年至2001年之间出生的。根据资料人口统计数据资料,1982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为1077,即每出生100个女性,对应着1077个男性。而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1221,远高于103-107这一公认的正常比例。根据1953-1990前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始终控制在107以下。近三十年来农村人口性别显著增长是得到公认的事实。

为何会出现这况?直接原因是1979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在此之前,农村家庭可以通过不断生育得到男孩,而计划生育之后,只能通过人为手段来控制性别。从分胎次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可以显著看出二胎及三胎以上胎次性别增长,如2010年数字分别为1303和1584。总人口数量的控制造成了农村性别失衡。

然而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何农村家庭偏爱男孩?大多数人对此的理解是残余传统重男轻女与传宗接代思想的作用,主流的解释也侧重这一方面,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口号,然而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经济与观念的原因。

在中国,农村女性的地位不如男性,女性的经济效益也不如男性,是显然的事实。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庭经济,理想家庭建立在性别与代际等级制度之上的,也就是男尊女卑、尊老养老。集体经济时代经历了“妇女”,包括动员妇女参与生产、赋予妇女相同的权利、婚姻自由、对妇女的保护与抚养化等等,极大改善了妇女的地位。然而父权本身并未打破,体现在不平等的工分制度、不平等的工作机会、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未被打破、劳动分配未考虑到女性特殊权益等等。

总体而言,当时对男女平等的提倡更多是意义上的,而非经济上,即女性了与男性一样的劳动权和一定程度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权)。但客观上,妇女全面走向、参与劳动,为女性经济与思想的独立打下基础。对农村妇女来说,她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然而如果 在农村家庭的角度,即便在当时,生育女孩的价值仍然不如男孩。当女性承担起繁重农务的时候,男性往往被合作社派到村外打工,收入远高于女性。比如修水库的活一天能挣超过20工分,而在邻镇担任管理工作能挣得一份工资来供全家开支。(Hershatter2011)

到了时代,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严海蓉指出,“妇女”在1980年代的语境下被认为失去了性别本性,主流话语要求女性回归家庭,恢复“女性化”,妇女与家务之间的 被完全合理化。而农村地区情况更加恶劣。由于农业去集体化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男性恢复了家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妇女从公共空间退出,重新回到了狭隘的家庭空间。

当时的认为,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妇女可以在家自由地安排家务与从事副产品工作的时间,而不用像过去那样,即使并不强壮的女性也要下地劳动。而事实上,学者Kelkar1983年在无锡做田野调查的结果表明,妇女在繁重的家务与副产品或手工业的双重负担下疲惫不堪。“妇女早上4点或更早就要起床,从事副产品生产10-12小时……同时还要做饭、洗衣、带小孩、倒尿壶……男性从不分担家务……而生产交易所得却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对家庭与生产没有任何控制与决定权。”

此外,责任制本身也加强了男性的权威。工分制度式微后,农民秉承生产得越多,自己所得越多的原则,但是工分制度中的性别不平等(男性一天可赚10个工分,女性8个工分)却被保留下来。“一个健全女性只能承包16亩地,而男性可以承包2亩地。”(Kelka1983)对女性的歧视被制度化了。观念上,农村妇女对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几乎降为零。曾经妇女积极参加会议,以提高农村妇女意识与争取权益,而新经济下这些会议中断了。“妇女从早晚,根本没时间参加。”1983 年全国妇联承认,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及一同推行的计划生育)忽略了妇女工作,男性权威观念复兴。(Kelka1983)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家庭偏爱生男孩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地位或经济收益上,男性为家庭带来的贡献都较女性更大。

此外,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养儿防老”也是农村家庭偏好男孩的原因。集体经济时代,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展开,提出农村集体要解决贫困农民养老问题:“一切合作社有责任帮助鳏寡孤独缺乏劳动力的社员(应当吸收他们入社)和虽然有劳动力但是生活上十分困难的社员,解决他们的困难。”1956年颁布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五保”制度,令失去劳动力与依靠的老弱孤寡社员没有后顾之忧(宋士云)。应该承认,当时的农村保障与合作社保障制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集体经济自身实力欠佳情况下所能提供的保障十分有限,尤其与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退休、等保险相比差距悬殊。但农民至少能享受到集体保障,集体制解散后,农民不得不重新依赖家庭保障,“养儿防老”成为农村家庭不得已的办法。

在《林村的故事》中,得知集体制要解散,有个带着十几岁的女儿去找叶,“她说在集体之下,她和女儿都能赚取工分,维持生活。但要是大队解散了怎么办?她家没有男人,要是分得梯田,她也犁不动,她和女儿要怎么活下去呀?”(黄树民2002)严海蓉在《的农村,空虚的主体》中写到,曾经的生产责任田从1990年始变成了“福利田”,吸收伤残病余,而事实上农村劳动力即使回到农村,面对抛荒的农地和不完善的社保制度,也没有“福利”可言。

二、农村婚姻开销追赶城市,双重涨价带来恶性循环

男多女少、僧多粥少是形成光棍群体的客观原因。但我们应该进一步考察,那些无人问津的光棍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为何娶不到老婆?尽管主流话语里充斥着对婚姻浪漫化的表述,强调爱情、缘分、外貌等,但在中国农村,男性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决定婚姻的首要条件。

在媒体报道过的农村光棍群体中,大多都是 贫困山区的案例。比如2007年《南方周末》报道的贵州牌坊村,村中282条光棍占男性1/5,全村几乎都是山地,田地占不到2%,200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多元。而《半月谈》报道过的陕西榆林米脂县的几个村庄,大多是扶贫重点村,“一家人一年也挣不下两三千元,而找一个媳妇至少要两三万元,许多人家都找不起”。

一方面,尽管农民年收入的绝对数值在几十年间大幅增长,但是婚姻开销的增长速度更快,考察几十年间婚姻开销所占农民年收入的比值让人吃惊。费孝通1936年曾在江村做过婚事费用的估计,大约需500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年的开支” 。到了1990年代初,李银河曾考察中国一贫一富两个村庄,山西沁县南山头村人均年收入332元,结婚费用3000元左右,浙东余姚南阳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结婚费用在15-2万之间。尽管绝对数额差异很大,但所占比例却差不多,都是一个农民10年的收入。而在孙淑敏2000年初对甘肃秦安赵村的研究中,1990 年代后期结婚彩礼的平均开销已达15000左右,作为贫困县山区村庄,当时赵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才700多元,结婚开销相当于一个村民 20多年的收入。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与婚姻市场的扩大,我们可以看到越是贫困的地区,婚姻开销所占农民年收入的比重越高。米脂村郝家坪村的在新闻报说,“我们村靠近路边,条件还算可以的,比我们更偏的地方条件更差,我们这里娶的媳妇不少都是那些地方的,而那些地方的男人娶老婆就更难,花费更高,娶老婆无异于买老婆”。

这其中存在农村地区的两个恶性循环。首先,贫穷导致光棍。在越是贫困的地区,女性更愿意离开村庄,导致原本性别比就很高的农村,女性更少。而一旦女性去了更富裕的地区,就再也看不上原先村里的男性了,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贫穷,女性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拮据的生活状态,因此进一步抬高了婚嫁的费用。其次,光棍导致更加贫穷。在缺乏家庭动力与人生目标的情况下,有的光棍会沉迷于吸烟、喝酒、、等,逐渐荒废农田,变得更加消极和贫穷。遗憾的是,在一些学者与媒体的解读与农民的理解中,光棍之所以找不到老婆是因为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思想”以及“没有缘分”等,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也是典型的“责备受害者” (Ryan1971)。

第二种恶性循环是结不起婚-光棍-必须付更多的钱才能结婚。费孝通曾在《江村经济》中曾提到,当农村工业不景气的时候,晚婚和“小媳妇”制度便产生了。而当童养媳被,男性又无力借贷并偿还婚礼钱的时候,无限的晚婚就会造成一大批单身汉。而一旦单身汉过了适婚年龄,当他们想娶老婆的时候就要补偿更高的代价。并且,很多单身汉面临的不仅是年纪大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也面临教育水平低、无固定职业、身体缺陷、嗜好、家乡偏远等问题,这时他们唯有出更多的钱才有可能娶到媳妇,以补偿女方受到的“损失”。这对贫穷的农村单身汉来说成为无解的题目。

我们应该注意到,婚姻开销上升并非只局限在农村,也并非孤立的,而是在整个去集体化和经济全面市场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现象。刘燕舞通过分析河南、湖南与贵州豫湘黔三个村落时发现,经济因素对光棍形成的作用是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凸显的,另一位学者徐安琪通过分析上海与哈尔滨两地五十年间择偶标准的变迁也得出了1980年代以后经济取向越来越重要的相似结论。

集体经济时代致力于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与工农差别,无论是农村的工分制度下,还是城市的国企体制中,个人收入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因此对婚姻的物质要求并不高,而对个人成分因素有时更为看重。而在去集体化之后,在市场经济个人利益驱动与物质思想的影响下,个人的贫富差距拉开,对婚姻的物质要求才不断攀升,甚至有“婚姻商品化”的趋势,这才是老乡“娶老婆等于买老婆”背后深层次的含义。阎云翔在调查黑龙江下岬村时发现,1980 年代中期开始,当地彩礼逐渐由实物变成现金(当地称“干折”),对彩礼的要求变得更加“高档现代”,“单子上甚至包括像沙发这种刚刚在乡行开来的城市家具。有些要求,比如4套高档床上用品,完全超过了新婚夫妇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在城市进入较快发展而农村收入水平无法跟上的情况下,随着人口迁移与通婚圈的扩大,发达地区的婚姻开销即便是稳步增加,对落后地区来说也是突飞猛增,农村的婚费再涨也难以赶上城市,只要中间存在差价,女性就有进一步流失的可能,这是一种“双重涨价”。更何况如今在城市,工薪阶层因为没有房没有车而结不起婚的情况也很普遍,更毋宁说农村。刘燕舞在调查农村各地后总结:“南方农村越来越偏向于要求男方在结婚时到城镇或县城甚至市区买商品房,而北方农村则强烈倾向于男方在结婚时必须在村子里建好新房子。至于彩礼的节节攀升,南北均同。”

从1980年始,农村向县城看齐,县城向城镇看齐,在城市里买房、模仿城市的彩礼标准这一婚姻高消费现象在农村越来越具有合法性。在经济结构高度分化、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婚姻开销的几何级上升与婚姻严重失衡的双重挤压才是农村光棍群体突增的重要原因。

三、城乡差别下的出走,会带来出路吗?

农村的女性本来就少,农村的男性本来就穷,在流动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光棍的情况可能会继续恶化。根据的数据,1982-2022 年我国流动人口从660万上升到37亿 。人口的流动造成通婚圈的扩大,尤其是女性在“男高女低”的婚姻下更容易在农村传统婚姻圈外找到伴侣(30%左右),而男性中有80%的婚姻还依靠本地的传统婚姻圈来解决,这种非对称性的婚姻流动令农村男性可选择的婚配更少。(刘燕舞2001)这印证了婚姻市场的梯度理论,女性希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因此倾向于找比自己条件更好的男性,因此最后在婚姻市场上剩下的就是更底层的“丁男”和最顶层的“甲女”。(Jiang,Sánchez-Barricarte 2012)

对于女性大规模离家外出打工与寻求婚姻,曾经的主流观念往往认为这是她们追求自我价值与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是女性勇于突破狭窄地域的束缚,的体现。而现在竟有一批“大局观”男性要求女性作为“性”留在农村解决光棍问题甚至服侍男性。

事实上,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女性在农村地位不高,收入也不高;农村相比城市,又面临巨大的城乡差别,她们是严海蓉笔下的“双重廉价的劳动力”。正因为如此,农村女性才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背后是城市对现代性的垄断和农村的化”。而这种基于性别差距与城乡差距下无奈的选择,却被曲解为“好逸恶劳”和“拜金”。

从经济上看,农村经济经历了集体生产消解,农业投入下降,农村经济让步城市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集体经济时代,工业化发展是为了减小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并且在1970年代后期,五小工业和农机工业已经开始反哺农业;统购统销的粮食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帮助缺粮农村。整个1950年代后期到1980年,对农业的投入始终占总投入的10%以上,一度达到 176%(严海蓉2005)。而后来“三大差别”从主流话语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GDP”、“现代化”、“全球化”这样的字眼,与此相伴的是“经济转型”(Yan2008)。城市成为新经济部署的重点;吸引外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Punand Chan 2012);农村不仅投入在198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到33%,并且在行政体制上也受制于城市发展的优先地位(市管县);过去由集体经济提供的福利、与教育保障都消亡了(严海蓉2005);而城市重工业向轻工业发展的转向导致对农民工需求上升(Punand Chan 2012)。在农村经济不景气而城市发展欣欣向荣的巨大城乡差别下,城市的资本家只需提供微薄的工资与少许的,便可以吸引大量的农民进城,从而进一步剥削与他们。

与此同时,农村从观念上的高地与宣传的主体逐步沦落为“落后”与“愚昧”的代名词,而城市则具备“现代”与“文明”的优越地位(严海蓉2005)。主流话语经常用“低素质”来形容农民工。严海蓉指出“素质”这一词是由现代性话语建构出来的,用来刻画农民工缺乏教育、礼仪、品味等“文化资本”。当它成为农民工群体的标签,意味着城乡二元对立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文中谈到一位工程师评论家政工“在农村她们养孩子就像养猪和养狗一样”(严海蓉2010b),正是这种意识的生动体现。在经济与观念的双重评判标准下,农村都没有出路,因此,农村年轻劳动力才会背井离乡。

从1982年至今,女性流动人口规模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22 年达到了483%。而流动人口性别比在2012年达到峰值1119之后持续下降,2022 年为1072。在15-45岁劳动年龄区间,女性流动人口集中度更高,也就是更高比例的农村女性选择进城务工,这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继续升学的可能性低于男性,这从流动女性平均受教育以初中(4508%)和小学(2436%)为主就能看出(段成荣等2009),另一方面城市工作更偏好女工,工资低且更容易管理。这组数据再次验证了前文所述的生女价值不如男。

对于农村未婚女性来说,尽管来到城市仍然位于底层,尚有可能找到比自己条件略好的男性结婚。而对于农村光棍来说,位于婚姻梯度链条尾端的他们,即便去了城市仍然没有出路。

前文提到的相关报,牌坊村一个在深圳打工4年的青年回到家乡准备娶妻生子,因为外面交女朋友更难。“‘我们条件太差、太穷,想来贵州的女孩太少太少。要把女孩子骗过来也不是个好办法。’一些女孩一听说是贵州,之一反应就是:‘那里很穷吧?’”而回到家乡3年,他连一次相亲的机会也没有,因为村里几乎没有未婚的女孩。即便在城市里找到同样农村出身出来打工的老婆,也面临老婆逃跑、异地分居这样的状况。

一些言论认为农村光棍进城后,可以扩大社交圈、开拓视野、提高婚配的机会。可事实上,许多农民工进城后在资本的剥削与严格管控下,除了工作与休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谈恋爱;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社交圈也很窄。可以想见,一个建筑工人白天工作,晚上睡集体宿舍,能接触到的都是同样位于底层、或许也没有结婚的男性。而潘毅所研究的跨国资本下的农民工(Punand Chan 2012),他们被当做机器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与都无法保障,又谈何恋爱呢?

参考资料:

1、Hershatter, Gail 2011 The Gender of Memory Ch 5 Farm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Jiang, Quanbao, Sánchez-Barricarte, Jesús 2012 “Bride Price in China: the Obstacle to ‘Bare Branches’ seeking marriage”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 Vol 17 pp 2-15

3、Kelkar, Govind 1985 “Impact of Household Contract System on Women in Rural China”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20 pp ws39-ws48

4、Pun, Ngai and Jenny Chan 2012 “Global Capital, the State, and Chinese Workers: The Foxconn Experience” In Modern China 38(4):383-410

5、Stacey, Judith 1983 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pp 248-26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Yan Hairong 2008 New Masters, New Servants: 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Women Workers in China Introduc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7、费孝通,2002[1939],《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

8、黄树民,2002,《林村的故事:1949 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 店

9、李银河,2003,《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文化艺术出版社

10、刘燕舞,2011,“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学的分析”,《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Vol 28 No 3 160-169

11、,1955,“《中国农村的》的按语”

12、宋士云,“1949-1978 年中国农村保障制度”

13、孙淑敏,2005,《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科 学文献出版社

14、严海蓉,2005,“的农村,空虚的主体”,《读书》7;74-83

15、严海蓉,2010a,“‘负担’与家务劳动——劳心与劳力,性别与阶 级之一”,《时代》6:103-120

16、严海蓉,2010b,“阶级的言说与改造——劳心与劳力,性别与阶级之二”, 《时代》6:121-139

17、阎云翔,2006,《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 系 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徐亦嘉

以上就是与1999兔更佳结婚年龄相关内容,是关于婚姻与家庭的分享。看完99年属兔女多大结婚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婚姻中有了爱情的滋润,自然很甜蜜,不过大多数人进入婚姻后,对现实的渴望远远大于爱情,因为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有人说:结婚后当然是爱情重要,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才能走到一起,如果和一个不爱的人吃喝住在一起,谁能忍,完全不搭,有爱才会去容忍对方,才会愿意沟通,才有接下来的生活。

是的,也不能完全否认这样的说法,他是在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把爱情放在了第一位,不过,想要拥有美好的爱情,物质就是基础,说俗点就是金钱。两个人结婚,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会更加的巩固自己的爱情。那么,问题来了,结婚的时候,除了彩礼会作为你的生活基础,还有一种“钱”可别忘记,这就是“婚补基金”。

当然了,申请“婚补基金”是有要求的。条件:一是结婚一年之内;二是需要下载注册“婚补通”完善个人信息并到指定的示范单位消费。婚补范围:比如黄金珠宝、婚纱照、婚宴、买车、婚房装修以及度蜜月、买家电以及后续的宝宝用品、坐月子等都在补贴内容之内,具体标准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对于咱们普通农民来说,能够拿上这样一笔补助资金也可以缓解一部分的结婚压力。

那么,申请成功后农民结婚能补贴多少钱?目前“婚补基金”还在试点中,有的地方的“婚补基金”的比例在1%到8%之间,比如说买黄金花了10000块钱,你的补贴就是100块钱。那么,对于“婚补基金”,相信网友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来听听:

@魔力:补什么?应该想办法限制高彩礼,使年轻人结婚开销回到一个合理的区间,才是真正的大补。不过“婚补基金”的话,就应该积极提倡,为农村结婚情侣解决燃眉之急。

@幽兰:要什么彩礼,要点做就可以了,要两三万就可以了。现在女方要的太多了,十几万几十万,那不就是把自已的女儿卖给别人了。如果我是花十几万和几十万彩礼,要个老婆,以后女方哪边就断关系了,她父母是卖她给我了。

@风纪:这样只会出现更多的骗婚,二婚,三婚,四婚……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如何消化三千万光棍的问题,我觉得有个办法是可行的。就是降低“天价彩礼”,让没有钱的人娶上媳妇才是重点。

有相关专家这样表态:目前,农村学生上学不收学杂费了,看病合作医疗又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都有补贴。农村结婚本来就花费大,有人结不起婚,也有好多人“因婚返聘”。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婚补基金”,只要符合婚补基金的要求,就能拿到此项补贴。

是的,专家的说法让人不淡定,都想赶快结婚了,不过实话实话,这对于大家来说就是好事。让拥有爱情的情侣们既能结婚还能享受这样的好处!

题住是否想询问“农民莎莎前夫和谁结婚”?和莎莎结婚了。由农民莎莎发布的视频得知,农民莎莎前夫和莎莎结婚了。结婚,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它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依法确立夫妻关系,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它责任。

彼得·勃鲁盖尔1525年出生于安特卫普东部的一个农民家庭,曾从学于P库克·凡·阿尔斯特,此人的妻子可能教过他在细亚麻布上画水彩的方法。1550年,库克·凡·阿尔斯特去世,勃鲁盖尔到安特卫普画家、出版家H科克处工作。科克系风景画家,兼经营画店,曾刻版印行勃鲁盖尔的作品,并与之长期合作。a1551年,勃鲁盖尔成为安特卫普画家行会的画师,之后不久即取道法国去意大利作修业旅行。1552年,到达意大利南部,渡海游西西里岛,到巴勒莫。1553年,在罗马与著名的细密画家G克洛维奥合作细密画(已失)。归途中,他还在意大利北部乡野和阿尔卑斯山漫游。从现存作品看,他的旅行写生主要为风景,其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甚为精细,可当日后创作素材之用。他在意大利所作《风景素描》(1552,柏林,国立美术馆版画室),是最早有年代的作品。

勃鲁盖尔于1554年春踏上归途,1555年已在安特卫普为科克的画店印行大幅风景组画制作版画稿了。

1556年,勃鲁盖尔的创作开始从风景转向带有教育性和讽刺性的人物构图。他借鉴H博斯的作品,采取幻想的和写实的形象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从民间谚语和传说中选取题材,寓严肃的主题于风趣的表现中。这变化反映了他对尼德兰社会问题的关心,其作品如铜版画《大鱼吃小鱼》(1557,维也纳,阿尔贝蒂纳藏品)《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1559,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等,或对世道人情进行讽刺,或隐含对西班牙的暴虐统治的抗议。

勃鲁盖尔一方面为科克的画店提供版画稿,同时还从事绘画,大体上,1562年以前,多作版画,以后则主要致力于绘画。他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常和友人到农村参加农民的活动,收集创作素材。1563年,他和老师库克·凡·阿尔斯特的女儿结婚,移居布鲁塞尔,并在这里度过最后6年。此时正当尼德兰革命的前夜和爆发时期,他的艺术日臻成熟,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绘融为一体。他在作品中采取多种形式揭露西班牙军队和宗教法庭对尼德兰人民的残酷迫害并鼓舞人民进行斗争。他在描绘农民的生活中找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故有“农民勃鲁盖尔”之称。这时期主要作品有《洗礼者约翰布道》(1566,布达佩斯,艺术博物馆)《农民婚礼》和《农民舞蹈》(1567,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雪中猎人》《暗日》《牧归》(1565,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盲人》(1568,那不勒斯博物馆)(见彩图《冬猎》(1565))和《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绞刑架上的喜鹊》,1568,达姆施塔特博物馆)等。

请问你是想问滇西小哥的老公是谁是吗?滇西小哥没有老公。滇西小哥的2022年9月9日直播里说自己单身,没有男朋友。所以滇西小哥没有老公。滇西小哥是一个在云南滇西长大的普通女孩,父母也是云南当地普通的农民,并且家庭不富裕,她是因为父母才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因为父亲重病,她需要赚钱养家,并且照顾家人,由于一直在为家里人付出,滇西小哥目前还是单身

大衣哥朱之文儿子结婚霸占热搜,网友对此的关注度非常高,估计很多人都没想到大衣哥儿子结婚能够如此高调,毕竟在此之前大衣哥都是非常的朴素,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我们看到的大衣哥都保留着农民朴实无华的风格,十几年来大衣哥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农民的身份,始终都保持着原汁原味。

在大衣哥的各种热搜中可以看到很多网友给他的留言,大多数网友都送上了真诚的祝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衣哥很有人缘,可以说是真正的接地气的流量明星。网友对大衣哥儿子结婚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主要还是因为大衣哥自带光环、粉丝群体非常的庞大。像大衣哥这样接地气的明星真的是太少了,而大衣哥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以说非常不容易。

在这十几年中大衣哥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大家对大衣哥感兴趣不仅是对他本人,对他的家人和日常生活也非常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大衣哥之前的生活一直非常纯朴节约,这次为了给儿子结婚也算是把所有的积蓄都用上了,就是为了给儿子举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

大衣哥自从出道以来一直在帮助着自己村里的人,无论是修路还是借钱都非常的慷慨,而且平时在大衣哥家周围围观的人特别多,每天都会拿着手机拍摄大衣哥的日常,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大衣哥。大衣哥儿子结婚的这段时间村子里的人会不会给他惹麻烦或者其他闹心的事情也是很多网友所关注的,毕竟人的好奇心还是很重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会让大衣哥儿子结婚的热度一直很高。客观来说这应该是好事,大衣哥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网友也把祝福送给了大衣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231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