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畲族

关于畲族,第1张

  畲族

  族称有自称和他称两种。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族、輋民是汉族对“山哈”的他称。“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畲族,福建土著民族。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畲族山区以农耕经济为主,过去,狩猎活动也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自唐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族人民一直没有中止过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往往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起义,并肩战斗。唐代有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坚持近50年;元代畲族人民积极参加张世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而且产生了妇女起义领袖许夫人;16世纪初反封建斗争影响更为巨大。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别具一格的民族体育

  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 马”、竹林竞技等。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闪尊称为“乌龙公”。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 、削、托、拨、踢、扫、跳等。

  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

  赣闽粤交界的广大山区,在客家先民到来之前,本来是百越民族的世居之地。这些百越民族的居民,在传世文献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名称:山都、木客、蛮撩、莫摇、理、理撩、山越、桐蛮、桐民,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统称为百‘越的土著居民,在后世迁徙、生灭、混化、分合不定,但至迟到南宋时期,此地的土著居民已有畲民之称。客家先民来到此一区域以后,先是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各百越族土著民错居杂处,南宋后便主要是与畲族人民错居杂处,互相矛盾斗争,互相融合同化。因此,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到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以分辨的程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举一些典型事例略作分析。先看畲族影响客家的方面:

  1、服饰

  客家人的服饰,与唐宋时期中原人民的服饰差别甚大,却与畲族服饰类似,显然是在长期与畲族人民交往中,受到畲族的影响,吸收了畲族服饰文化的有益养分所致。

  历史文献对于畲族人民的描写,与描写其它蛮撩一样,都说他们“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这种装饰打扮,与数十年前客家人的装饰打扮几无二致。以妇女发髻来说:“过去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状如独木舟,谓之‘船子髻’,系以红绳,插以银替,髻上可套凉笠,髻端外露前翘,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微风吹来,彩条飘拂,确是别有一番风韵。”(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把辫发盘成高髻,用红头绳一扎,象独木舟似的,这就是所谓“椎髻”;“髻上可套凉笠”,笠沿还要饰以五彩布条,也就是所谓“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两相对照,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再拿妇女衣着来说,过去“客家妇女穿的是右侧开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裤头阔大,裤档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往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线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子,用银练子系结,裙子状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或图案,如此等等。逢年过节或串亲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同上)在衣着的颜色方面,直至几十年前,客家人还特别喜欢一种叫做阴丹士林的布,其颜色正是属于青、蓝色的范围。显然,客家妇女的这种衣着打扮,也是受畲族影响所致,或者简直就可以说是从畲族妇女那里学来的。

  2、饮食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说明棱米本为畲民特产,后来却成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饮食习惯方面,客家人喜食和善食薯芋,又盛行“绿荷包饭”、“竹筒饭”,也应是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土著民那儿学来的。例如,唐代柳宗元《柳州炯氓》诗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着裹盐归炯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说明“绿荷包饭”是古代百越民族的重要风俗,是客家“绿荷包饭”源于畲族或畲族先民之一证。

  名闻中外的客家风味小吃“汀州八干”,有的也与畲族先民的习俗有关。例如宁化老鼠千,把面目狰狞的老鼠制成美味佳肴,在中原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其渊源亦来自古代岭南蛮撩。唐代张文成《朝野金载》记载:“岭南撩民好为蜜卿,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慑慑而行,以着夹取吱之,卿卿作声,故曰蜜卿。”原来唐代岭南的“镣民”早就喜食而且善食老鼠,“蜜卿”就是生吞尚未开眼而喂饱了蜜的小老鼠,这是被文献记载下来的古代蛮撩吃老鼠的方法之一。

  “岭南撩民”是广大岭南地区的少数族土著居民。在张文成的时代,福建属于岭南道,“岭南撩民”自然包括福建的土著民族在内。而当时宁化一带,正是“撩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既然包括宁化在内的岭南土著自古就有吃老鼠的习惯。现代老鼠干的产地又正在宁化,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想,宁化制作和食用老鼠干的方法,应是客家人民从“蛮撩”—即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闽粤赣边的土著人民那儿学来的。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借鉴和改造,“蛮撩”吃“蜜哪”是生吃,茹毛饮血;客家人的老鼠干是精心制作的美食,包含着丰富的烹饪学、营养学、药用食物学的知识。

  2 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

  3、生产技术和方式

  前面提到的“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是畲族人民惯用的一种生产技术,叫做“种畲”或“畲田”。其起源非常古老,唐代诗人刘禹锡一系列歌咏湖南和广东连山地区“莫摇”、“蛮撩”的诗歌中多有描述,如《畲田行》写道:“何处好畲田团团缉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萦。苍苍一雨后,若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这正是畲民利用地力,烧山种畲,地力一衰,即行弃去,故尔迁徒不定的典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如《连州竹枝词》九首之九写道:“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是专写当地土著妇女种畲的篇什,突出了山间环境、装束打扮和使用的工具。所有这些,都与今日畲族的种畲方式相同,而在客家山民的生活中也可见到类似的情形,特别是明清以声有一种称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烧畲、种着,与畲民已无二致。于此可见畲族生产、生活方式对客家人民影响之深。

  另外,狩猎也是客家人民从畲民或畲族先民那里学来的一种特殊技能。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和江淮,其地多平原而少山岭,狩猎在他们的生活中本来并不占突出的地位。但是自从迁来赣闽粤边大山区以后,与畲民长期相处,耳濡目染,加之环境有了狩猎的可能和需要,遂使客家人民学会并精于狩猎,耕猎结合成为不少地区客家经济的基本结构。

  4、信仰、习俗

  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互相融合和同化,必然会反映到信仰和习俗的层面,客家信仰、习俗受畲族影响的主要事例有:

  (1)民间信仰

  猎神信仰。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响,也普遍信奉猎神。据人类学学者郭志超对福建省南靖县和永定县若干闽客社区所做的民俗宗教调查,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家人社区和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家人社区都盛行猎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湖坑则“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个‘猎射先师’。‘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郭志超《闽客社区民俗宗教比较的调查研究》)

  三山国王信仰。三山国王是在今日粤东客家人中影响最大的神低之一,不少人认为它是客家人独有的神明。但其实粤东的福老人、畲族人民以及从粤东移居台湾、海南岛、东南亚各国的移民都信仰三山国王。如潮安碗窑、山犁、李公坑、饶平石鼓坪,丰顺风吹m的畲民都崇奉三山国王神,每年正月都要举行迎送三山国王神的仪式,其中潮安碗窑、山犁畲民还把三山国王神置于必须迎送的诸神之首。而海南省通什市的民族博物馆黎族馆中,至今还陈列着一面写着三山国王字样的三角形红旗。这些都是畲族、黎族信仰三山国王的明证。

  从时代特点来看,三山神信仰最初是隋代以但族为主的粤东土著民族的信仰。而当时粤东的土著民族,应是后来畲族与黎族的共同的先民之一。因此,三山国王信仰也是由畲族传给客家的。

  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之一。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解释“闽”字说:“闽,蛇种。”意思是说属于百越系统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的。赣闽粤交界区域古属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闽越的范围,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为图腾,对蛇抱有尊崇、亲切的感情。以汀州为例,长汀县西门外罗汉岭就有一座蛇王宫。古老相传“没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可见这蛇王宫在客家先民到来之前即已存在,它是当地土著民崇拜蛇的物证之一。另外在长汀、上杭二县交界处,有一座灵蛇山,山麓有蛇腾寺,寺庙中塑有蛇神,是美貌的白蛇娘娘形象,也是汀州土著民蛇崇拜的遗迹。

  3 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

  汉族本来并没有崇拜蛇的习俗,相反的,一般汉人对于毒蛇猛兽都有一种僧恶和畏惧的情绪。但是客家先民到了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以后,与土著民相处久了,渐渐地容纳和接受了蛇崇拜的习俗。突出的表现,就是蛇王宫也成了客家人崇拜的对象,灵蛇山的蛇腾寺也插上了客家人的香火。富于想象的客家先民,还以蛇王宫和灵蛇山为对象,编造出二则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赋予蛇王以惩恶扬善、明断如神的性格;把灵蛇山人格化为美丽善良的白蛇娘娘。这就说明,客家人的蛇崇拜,确是从畲族人民那里继承过来的,也说明客家人的宗教信仰,确有以土著民的宗教信仰为主体改造演化的成分。

  (2)风俗、习惯

  在风俗习惯方面,客家受畲族影响的事例也很多,这里仅举婚俗、葬俗和妇女不缠足的习惯为例以见其概。

  婚俗曾有学者报道说,“过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数夜晚出嫁,男家点蒸子或松明火把迎亲,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谓之‘转门’”。(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此类做法也颇似畲民。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谓“蛮撩”保留着抢亲的原始婚俗残余,客家先民与蛮撩错居杂处时,所处环境也不安全,遂把作为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过来了。

  葬俗。客家人有所谓“检骨葬”的风俗,其俗在汀州、梅州、赣南,以及与客家相邻的闽南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始葬者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嘉应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检骨改葬之时必须用于布把骨殖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此俗的来源,以前论者多归之于客家人浓厚的敬祖观念和多次迁徒的历史原因,或归之于争风水。其实这种风俗也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南昌史•顾宪之传》、《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都有相关记载。中原汉人素主入土为安,《周礼》有“禁迁葬者与嫁疡者”之制,客家此俗源于蛮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湘赣闽粤土著互相融合和同化的产物,可以无疑。妇女不缠足的习俗。过去论者常把客家妇女不缠足归因于客家先民常处在辗转迁徒中,不能没一双大脚。其实客家妇女不缠足实系受蛮撩风俗影响所致,与之相联系的是客家妇女承担大部分生产事务,或所谓客家人“女劳男逸”的问题。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昊震方《岭南杂志》以及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清稗类抄•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劳》等论都记载客家妇女内主家事,外承劳务之风俗。此俗成因为何根据我们的考察,它很可能是百越民族母系社会的遗存。昊永章、刘佐泉教授对此都有所论述。可见无论粤东粤北,客家妇女之勤劳能干,都是历史上受僚蛮风俗影响所致。闽西、赣南也有相似情况,其原因亦复相似。既然客家妇女承担着这么繁重的生产和生活事务,当然不能作小脚女人,只能作大脚“蛮婆”。

  5、语言

  现在的畲民,除了分布在广东罗浮山区的少数人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或者说操与客家方言十分相近的畲族语言。这固然反映出客家先民语言对当时土著民语言的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土著民的语言也影响了客家先民的语言。例如在词汇方面,据语言学者研究,客家话中表示女性长辈称谓的词尾“娓”等十四个土俗字,在汉文辞书中查不到这样的词,或虽有其字而词义不同,它们倒与侗—泰语族语言的读音和词义相近。因此这些词都有可能是客家向土著借用的。在语法方面,客家话中的语序与普通话颠倒,又有“来去”并用只表“去”的意思,这些都与一般汉语不同,而与泰语、苗语等某些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相近。这些现象,都可断定为受百越语影响所致。换句话说,就是客家先民的语言受土著语言的影响,融汇而成为客家话。

  4 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

  以上所述,是畲族文化影响客家文化的大致情形。至于客家文化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事。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和江淮,在经济和文化上比土著居民(包括金族先民)先进,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久后都为畲民所接受,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组织、宗法制度等等,都给予畲族巨大的、多方面的、强烈的、深刻的影响。如宗教信仰,客家先民入居赣闽粤交界区域之后,他们带来的佛教、道教,对土著民的民间信仰即所谓“土神”、“*祀”进行了斗争,结果是佛教、道教获得广泛的传播,连土著民也有不少接受了佛教、道教,但佛教、道教本身也改变了原来固有的面貌,掺进了不少巫术的因素,变成一种适应当地固有文化的民俗佛教、民俗道教。如民俗佛教的定光佛,民俗道教的涂、赖二公,就是客家先民带来的宗教在同化与被同化的过程中被土著民族接受的二则典型事例。

  在社会风尚方面,客家文化对畲族文化的影响,以门第观念、中原正统观念的封建礼教观念表现得最为显着,分别简述如下。

  1、门第观念

  门第观念是土族制度的产物。唐末士族退出历史舞台,但士族重门第的观念却顽固的保存下来,长期支配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支配着官宦士大夫阶层的思想。

  在客家先民中,官宦士大夫家庭只占少数,但这部分人有文化,有社会地位,他们的思想观念很自然地成为客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观念,以此之故,门第观念在客家社会特别盛行,主要表现在以郡望自矜和攀附官宦权贵为祖宗两个方面。以生氏源流而论,本来每一个姓氏都有多种来源,像刘氏,有彭城刘、中山刘,还有虏姓的洛阳刘;像谢氏,有陈郡谢、会稽谢,还有西南蛮姓之谢;李氏则有陇西李和赵郡李两大系,还有虏姓契丹之李;其它各姓率多如此。但出现在客家族谱和堂号上的,却几乎一律是著名望族之陇西李、范阳卢、太原王、陈郡谢、荣阳郑、颖川陈、彭城刘、天水赵、江夏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暴露出客家人门第观念之根深蒂固,为了攀附名门望族,不惜弄虚作假,伪造祖宗。

  土著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与汉族不同,本来并没有类似于汉族的门第观念,特别不会有汉族的郡望和汉族的官职。但与客家人错居杂处久了,受到客家门第观念的熏染,竟然视自己不是出自显贵郡望、祖上没有任过汉族官职为丢脸,甚至以自己的土著出身为羞,也想方设法伪造族谱,把自己粉饰为汉族名门之后但是既然是伪造,就不可能天衣无缝,总要露出作架的痕迹。例如梅县《松口钟氏谱抄》,称“唐高祖之时,寇如蜂发,公(指钟宝)收拾金铜宝图,避兵江南”,(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这一段话,就很耐人玩味。第一,说唐高祖时寇如蜂发,倒不算错,但其时之“寇”有不少就在江淮以南,如李子通、林士弘、沈法兴、萧铣、杜伏威、辅公等,所以钟宝为了避兵而从颖川迁居江南金陵之说不能成立;第二,所谓“金铜宝图”其“宝图”应该就是畲族视为传家宝的祖图。畲族及其先民视祖图为宗族荣誉所在,又是本族互相识别和认同的标志,不可须臾脱离,迁徒时当然要收拾好带着同行。所以,钟氏一族唐高祖时自颖川迁居金陵是假,但其族大概在唐初曾携带祖图迁徒是真。观此,可知此族钟氏就是金族,其与颖川钟氏挂搭不上。显然,钟氏等土著民族之所以要编造族谱攀附汉族名门,是受客家门第观念影响所致,也是迫于社会风尚为了减少民族歧视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2、中原正统观念

  客家社会流行的另一种风尚是中原正统观念,以来自中原为荣,以南蛮出身和中原之外其它地区出身为耻。这也是官宦士大夫阶层因长期受封建正统教育而产生的观念,又由士大夫阶层影响至一般平民百姓,进而影响至土著民族。客家各家族都自认中原郡望(非常广义的中原概念,把范阳、陇西、江夏、彭城等都包括在内),并都声称由中原辗转经宁化石壁迁来,就是中原正统观念的产物。同样的,土著民族编造的族谱,也总要认同于某一中原郡望,还要将先世的迁徒路线说得曲曲折折,无论从哪儿来到哪里去都经过了宁化县。例如前引《松口钟氏谱抄》,除了附会上颖川郡望外,还要牵强地叙上一笔“后流在福建宁化县白虎村,安家乐业。”以此证明自己祖宗乃中原望族。于此也可见中原正统观念与门第观念关系密切,这两种观念可说是互为表里的。

  3、封建礼教观念

  土著民族刚刚跨过氏族部落制的社会发展阶段,本没受到封建礼教的浸染,在人际关系上没有汉族三纲五常那一套,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开放自由。后来由于客家先民中官宦士大夫阶层之社会意识的影响,也由于一些地方官的整治,不少土著民也接受了汉族的封建伦常思想,并且表现在实践上。例如宋代的韶州,据《庆源王氏源流及分迁录》所载:“五十三世益,字舜良,宋仁宗时,登进士第……出知韶州。岭南习于蛮恶,男女无别。益首严治之,未几,男女之行者别途。”习于“蛮恶”的粤北土著居民,经过重视封建礼教的州官治理,能做到“男女之行别途”,的确有点彬彬乎君子国之气象了这是土著民族受客家封建礼教观念影响收效显着的一例。

  总之,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同化,都是广泛而深刻的。不过,客家文化对于畲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人们容易认识和接受;畲族文化对于客家文化的影响已消失在历史的过程中,比较难于觉察。更有一些人存在大汉族主的思想故意抹杀畲族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和贡献,这是不正确、不应该的。客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开放、兼容,在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畲族和其它民族、民系文化的有益养分。我们要弘扬客家文化,首先必须认识这个道理。

畲族历史上是个频繁迁徙的民族。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他们现今的居住地较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们对畲族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坛啊。下面给予来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说。

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

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现在畲族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这个传说虽然美丽,但完全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不足为据。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西部,是明朝第一谋臣刘基(刘伯温)的故里所在地,“文成”是刘伯温的谥号。文成县,是我国第一个以名人的谥号命名的县城。

特殊的地理造就了特殊的人文,在文成县的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了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畲族。文成的美,不仅在于踪迹鲜为人知的畲族人民看尽的美景,更在于传承700多年的“太公精神”。

是一个畲族村,属文成县的西坑畲族自治乡。畲族是千百年来“隐藏”在广东、福建、浙江大山里的游耕民族,畲,读she(一声),字意是“刀耕火种”。畲族人喜对山歌,喜群居。让川村,也有这样的特点。村子里建满各种各样的民宿院落,参差而有秩,美好清新。

让川村风情打卡点:畲族长桌宴。畲族的吃饭方式,极具民族特色。一字蛇阵的百米长桌宴是让川村最隆重的待客礼仪。从前在大山中,长桌宴是畲族用于接亲嫁女的大型活动,游客被分成4个人一组,每组一个圆圆的大草盘,先上6个冷菜,然后陆陆续续上11个热菜。畲族的小伙子表演节目,而畲族的姑娘则会身着盛装,为每一位客人倒茶斟酒送祝福,间或对着山歌翩翩起舞。长桌宴上无论冷菜、热菜还是主食,全部都是一碗碗、一盘盘。一组人吃完马上坐满下一组,场面颇为壮观。

刘基故里

刘基故里,位于浙江温州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字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太师级人物,神机妙算,一统江山。

刘基故里打卡点:

①,刘基祖屋

这是一个低调简单而“有故事”的小院子。

进门先是一道影壁墙,但别人家的影壁是用来挡走“煞气”,而刘伯温家的这道影壁是用来挡福气。游客们在这里会第一次听说“福气太多了对主人不好”的概念,正如刘基的为人:满则溢、盈则亏,人要知足,不可贪得无厌。

②,武阳荷花

在刘基故里,人们游览到的不是一个千篇一律的古宅、旧屋,或博物馆,而是一个画风清丽又不失古朴的高颜值小村,刘基家门口的荷花池足有百亩,是武阳全年免费的荷花养殖基地。

③,伯温家宴

伯温故里必吃美食。饭桌上每一道食物都和刘伯温有关,每一个菜都是一个故事。其中田螺、莲藕、莲子,还有鱼,全都是伯温故里门口的那一片百亩荷塘里自产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刘基庙

刘基之于文成,相当于孔子之于曲阜。刘基庙建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8年),其所在地,被誉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

在这里,游客将认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公祭。

每年文成人都会给刘基举办盛大的祭祀典礼,这已经成为了整个文成县人民的仪式。

我们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甚至一整个县城人们的精神支柱。

刘基庙风情打卡点:

①,历代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提书的名联和匾额,它们连成片、排成排,经历风霜血雨,保留下来十分不易。

②,千古奇观四木合一。在刘基庙里有一棵很粗的树,仔细看它是四种植物环抱在一起,谁也说不清楚它有多少年的历史,也不知道这四种植物分别都是什么名字。

之前在平阳县的苏步青故居参观的时候,见过一株“夫妻树”,那是两棵植物“抱”在一起长成的大树。而人家说,这种四株植物长在一起的树叫做“全家树”,很吉利,就像一家四口——现在,不是都流行生二胎嘛。

安福寺

位于文成西坑镇天圣山,始建于唐朝宪宗元和三年,是浙江省寺院建筑面积之最,同时它在我国供有药师佛的寺院中,综合指数排名前五位。

安福寺打卡点:

①,长18米、重达20多吨的“镇寺之宝”树化玉。

2007年,这一根树化玉在新疆被发掘而出,之后在一个大型拍卖会上拍出了4500万人民币的价格,后捐赠给安福寺,代表:宇宙洪荒,玉结珍华,不朽不腐,天灵地气。

②,日台和月池。安福寺门口巨大的广场上,有一弯月亮形状的水池,环抱着的平台就像一个巨大的太阳,它们的结合代表:圆缺共处、日月同辉。这是延寿长生的最高境界。

③,洗心池和沐手池。这是安福寺门口一左一右的两块石头,据说这是重修寺院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它们一块像心脏的形状,另一块如同肝脏的样子,并有水渗出。

左心右肝,表示人们在进寺之前要去掉所有的邪与恶、怨与恨。洗净双手、清净心灵。

龙麒源

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一个景区,东边是华夏第一瀑布百丈漈,西边是2亿年的国家森林公园铜铃山,北边是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大人物刘基的故居,南边是浙江南部最大的水泊飞云湖。

龙麒源景区所在地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蟹坑”,是一个畲族聚集区,在这里展览馆,游客可以欣赏到畲族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南方少数民族做手工使用的工具和不为人知的山里生活。

畲族人所居住的竹林山野,风光宛如世外桃源,他们看尽人间美景,踪迹却鲜为世人所知。

龙麒源摄影点:

龙麒源景区里有一条全国最长的铁索吊桥,高200米、长500米,宽度只有1米,宛若绿裙之软白飘带,走上去却稳如平地,桥下飞翠湖的水,绿如翠玉。

蟹坑峡谷,只有走上桥去才能完整欣赏到它的幽深和险峻。

线路行程一

D1:刘伯温故里景区_百丈_——午餐_地道农家乐——百丈_镇镇头村

D2:刘伯温故里景区_刘基庙——七星武阳——午餐_伯温家宴——安福寺——让川村

百丈_

_水从高山平台边百丈陡峭的崖壁上冲刺下来,气势之磅礴,故被称为“天下第一瀑”。一_百丈高,犹如长空白练倾泻而下,二_百丈深,崖间千年古道隐于瀑内,三_百丈宽,石滩广阔,碧水轻柔,横穿秀谷之间,独具魅力。

百丈_镇镇头村

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是**的稻田,蜿蜒的曲线似飘扬的**丝带,浅浅的阳光下温暖了初秋,微拂的秋风,送来了秋日淡淡的稻香。

稻田、田埂、绿树,走在田埂间,细嗅这淡淡稻香,看低垂的稻穗随着秋风,摇曳、摇曳今秋百丈_最美的,“秋景图”被这预定了。

刘基庙

位于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明英宗敕建,并于明天顺二年(1459)告成。明正德年间,庙门前建“帝师”“王佐”两木牌坊。清、民国时期屡有修葺,形成今貌。

进入刘基庙就能看到“王佐”和“帝师”两个木坊,在刘基庙的大梁和巨柱上有许多历代名士对刘基人品、勋业敬仰赞叹的书法楹联。

七星武阳

武阳村,地处650米的高山平台,四周环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每逢夏季,沿着荷塘慢走,成片绵延的荷花亭亭立在水中。满眼碧绿铺天盖地,和武阳村青砖黛瓦的民居、历经沧桑的古松相映成景,引人入胜。

刘基故居就隐于武阳村的青山绿水间,刘基上五代均住于此。故居为五开间房屋,传统的门台,古香古色的木门,古朴的旗杆,绘有荷花的照壁,处处都透露着古色古韵。

伯温家宴

刘氏后人根据伯温先生《多能鄙事》和民间流传,选取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菜肴,结合南田本地特产,逐渐形成了今日的“伯温家宴”。

“伯温家宴”总计30道冷盘热菜组成的“伯温家宴”,多个菜肴源自民间口口相传的《刘伯温传说》故事。

安福寺

位于文成天圣山,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历来为佛门胜地,历史上曾有二十几位高僧主持道场,弘扬佛法,以种种法门应病于药,化人无数,为东方药师道场。

让川村

隐秘的畲族古村落,他们与时间为敌,在尘世里逆流而行。围着篝火起舞,让上古的传说不朽,青黛瓦下,给生活绣上原始的花边。

住宿推荐

1、寒舍_塘

近10亩土地,只服务这里的7个房间,房间的名字也尤为有趣,叫做“一_、二_、三_七_”。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阁楼的超大80方房间,让你体验超奢华感受。

****:13868661130/13868673775

详细地址:文成县百丈_镇长塘村

2、开臣璞居

屋舍井然,被山林环绕,初冬的院落仍不乏生机。民宿新中式风格,其中有一栋是老房子改建而成,保留了原有的古香古色。门口迎接你的是木质水车,白墙黑瓦,有京都风味~

****:13957172888/17706655707

详细地址:文成县百丈_镇下石庄村

3、宿言等你

整个民宿以纯净的白色为主,辅以低饱和的配色,加上恰到好处的绿植点缀,散发出简单自由的北欧风气,民宿配有独立厨房,茶室、烧烤,定制餐饮以及盛宴等,庭院可以布置近30人的长桌烛光晚宴,是私密聚会、定制求婚、同学会的上佳之地。

****:18267751516

详细地址:文成县百丈_西段村

4、石门台

一座四四方方的庭院,一方四四方方的天空,四合院虽低矮却拉近了天地与人心,更隐藏了旧日的时光,留住了大户人家生活的影子。

****:13656527798/0577-67810001

详细地址:文成县百丈_石庄古村

线路行程二

D1:铜铃山镇——午餐_铜铃山养生宴——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猴王谷

D2:天鹅堡滑雪场/绿水尖滑草场——午餐_长桌宴——毛泽东像章文化博物馆——梧溪古村落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位于文成县西部,由一巨崖形似“铜铃”而得名,林茂、谷幽、穴奇、湖秀,森林覆盖率981%,是浙南保存最好的原始阔叶林,动植物资源丰富,由铜铃峡、小瑶池、铜铃寨三大景区组成。

沿着形式各异的山体栈道,逆着水流直往高处前行,不管向前看,回头望,还是抬头看,低头观,总能寻着刹那的惊叹!

猴王谷

景区内谷幽林深,瀑高潭绝,花奇草异,藤树相缠。林间有猴、麂、鸟、雀等野生动物时常在穿梭。置身期间,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一路走来,移步换景,乐趣无穷。

天鹅堡滑雪场

天鹅堡是浙南唯一全天候室内滑雪场,无论春夏秋冬,尽享北国冰雪世界的精彩。是天鹅堡小镇打造“运动养生”的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也是文成县打造“冰雪运动小镇”之核心。

绿水尖滑草场

浙南闽最大的高山户外-绿水尖滑草场海拔1096米,植被覆盖率达99%,负氧离子30000+,让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享受!

长桌宴

畲家长桌宴:是畲族人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四人围桌品尝"十大碗”,长桌宴上欢声笑语,畲族帅哥小伙穿着民族服饰唱起畲族歌曲欢迎贵宾在餐饮中感受畲乡风情,在菜肴中感受畲族情怀。

毛泽东像章文化博物馆

毛泽东像章文化博物馆气势宏伟、内容丰富、设施齐全、展陈科学。馆内共藏有各个时期印有毛泽东肖像的像章、军功章、奖章、勋章、纪念章等十数万枚,以及数万件红色收藏品,是一个集教育展览、参观旅游、学习研讨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梧溪古村落

梧溪以溪为名,是文成县西坑畲族镇的一个文化古村,溪流过境,“梧溪桥”凌空横架,犹如彩虹,把东西两庄连成一体。梧溪村以“最牛外婆家”为建设目标,围绕加强村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村内公共服务,改善村庄发展环境的要求。

住宿推荐

1、隐心谷树屋

隐心谷树屋酒店客房依树而建。似空中别墅,腾空而起,妙趣横生,各有特色。树在屋中,屋是居宿,树为点缀,点在屋间;屋在树上,树为支撑,屋是点缀,点在树间。

****:0577-67759999

详细地址:文成县铜铃山镇石_林场猴王谷景区

2、龙悦山居

龙悦山居,像一颗明珠,安然隐于这个美丽村庄的西部。在龙悦山居这里,旧物是一大特色。楼梯、床头柜、电视柜、地板、木门、栅栏、桌子等等都是民宿老板从旧物市场淘来的,经过修整,让旧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赋予了龙悦山居与其他民宿不一样的旧时光的魅力。

联系电话:18100161611/13587688988

详细地址:文成县铜铃山下_村

3、迷途绵岭

初见绵岭,一眼便是鹅**的石头小屋依山而立,三三两两,错落有致,绵岭客栈由废弃的林场职工宿舍和作业房改造而成,保留了原有的石木结构,并融入了现代铁艺仿生等新工艺,山林野趣风与复古工业风相结合,给人返璞归真的舒适感。

****:13645878358/18857786377

详细地址:文成县铜铃山镇绵岭路国有种羊场

文成县位于温州市境内,是东南沿海地区一个非常清澈干净的小县城,周边拥有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和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印记,非常适合节假日和周末出行旅游,下面给大家分享文成详细旅游攻略。

最佳旅游路线

第一天:全国各地-让川村畲族长桌宴-刘基故里赏荷-品尝伯温家宴

夜宿伯温家宴民宿

第二天:民宿出发-猴王谷深林美食-猴王谷深林步道-猴王谷观猴

夜宿猴王谷的隐心谷树屋

第三天:猴王谷云海-仙人居牛头宴-行程结束

文成县地处浙江省温州市西部山区,被誉为当地天然的避暑胜地,温州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是作为郊区,文成县却是唯一不通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的县城,但是即使是现在的交通不便利,文成县也是非常值得一去,因为这里的美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大山的无私馈赠。

让川村

让川村属文成县西坑畲族自治乡,是一个小清新的的慢生活民宿村,村子里建满各种各样的民宿院落,参差有秩,美好清雅,长住居民都是畲族人。

畲族是大山里的游耕民族,又称“山哈”,畲,读she(一声),字意是“刀耕火种”。

让川村美食推荐:

畲族长桌宴

畲族的吃饭方式与众不同,极具民族特色。他们把宴席摆成一字蛇阵,长达百米,目前长桌宴是让川村最隆重的待客礼仪。

在以前,在大山中,这种长桌宴是畲族用于接亲嫁女之类的大型活动,四方宾客和当地村民一起吃畲族菜肴,4个人一组,每组一个圆圆的大草盘,里面先上6个冷菜,然后陆陆续续上11个热菜。

期间畲族的小伙子表演节目,而畲族的姑娘则会身着盛装,为每一位客人倒茶斟酒送祝福。

无论冷菜、热菜还是主食,全部都是一碗碗、一盘盘。一组人吃完马上坐满下一组,场面颇为壮观。

刘基故里

刘基故里,位于浙江温州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字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太师级人物,神机妙算,一统江山。

在刘基故里,人们游览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古宅、旧屋,而是一个画风清丽又不失古朴的高颜值小村,刘基家门口的荷花池足有百亩,是武阳全年免费的荷花养殖基地。

刘基故里美食——伯温家宴

它原本是刘伯温的后代于刘基庙例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公祭”而设置的家族宴会,如今也是游客在伯温故里必吃美食。

饭桌上每一道食物都是南田当地传统的风味小吃,都和刘伯温有关,都是具有纪念意义的菜肴,每一个菜都是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事,是历史演化的传说,是传说留下的文脉,是文脉传承的美食。

其中田螺、莲藕、莲子,还有鱼,全都是伯温故里门口的那一片百亩荷塘里自产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猴王谷

藏在文成原始森林里的“秘境”,在2000年开发之前,这一片1000多公顷的原始绿林里没有人类生活,只有一群不讨吃的、不抢包包、不摘眼镜、不“戏弄”人类的“训练有素”的猴子。

猴王谷美食推荐:

猴王谷的隐心谷树屋度假区有一个精心打造的餐饮区,这里的每一道菜都是地道的亿年森林里生长的“原始味道”,聘请本地专业的厨师精心打造。

好山好水出好菜。青钱柳、绿豆腐、犁头菜,石蛙、石笋、食耳、石斛、石斑鱼,药材与食材一起炖,名副其实的养生菜。

猴王谷的家禽土特产都是自主养殖,菜品有着清淡少盐的特点,非常适合老人和孩子。

其中最具特色美食是“养生绿豆腐”,它的原材料是一种只产于浙南和闽北一代深山里的野生灌木,被誉为“山中之宝”,当地人又叫它“豆腐柴”。

绿豆腐有着果冻一般的口感,爽滑剔透、可甜可咸,配上手工制作的糯米糍粑、地瓜粉丝、迷迭香土鸡和白落地煎蛋,每一道绿色佳肴都让喜好养生的游客赞不绝口。

附:猴王谷摄影打卡点:隐心谷树屋区的云海

隐心谷度假树屋区与被誉为“文成小西藏”的铜铃山镇同属一片原始丛林,占地150亩,安于茫茫峻岭一隅。

清晨立于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浩美壮观、不输黄山的大片云海。

附:猴王谷美景打卡点:森林步道和短尾猴

文成境内80%以上都是山,在县城的西部,至今还保留着大片大片的“无人区”,穿猴王谷深林步道,欣赏到的是隐藏了几亿年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境”之美。

短尾猴会在脚边为行人引路。

仙人居休闲农庄

这是一处地理位置极好的休闲农庄,就在56省道旁边,这条道是通往安福寺、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麒源等几个景区的必经之路。仙人居是一个投资过亿的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1200亩,有山有水,鸟语花香。

仙人居美食推荐:

在仙人居必吃的美食就是牛头宴。

这道菜叫做“牛气冲天”,是仙人居农庄自主研发的特色农家菜品,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很多客人到仙人居旅行,都是冲着这道菜,去之前还需要预定。

牛头宴的主要材料是黄牛的牛头,去皮之后清蒸、上料,历时9个小时制作完成。牛肉筋道鲜嫩、唇齿留香。

仙人居的招牌美食配上本地天然红薯粉做成纯手工窝头,园中自养的童子鸡,以及“温州大水缸”飞云湖中野生的包头鱼整桌菜肴色香味俱佳。

仙人居可算是文成旅行不得不打卡的一个美食胜地。

另附:文成当地特色民间小吃

文成拉面

是浙江温州地区的传统小吃,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制作过程极具当地特色。先是将面放入锅中,再放入葱,用大瓷盆满满盖住,然后用布将周围的缝隙塞到几乎密不透气,小火慢慢蒸。取出之后切成片或者条状,入汤,味浓而美。这一道美食在文成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文成粉丝

文成特产,又叫番薯粉丝,经文成10万还乔传播之后目前已享誉海外。它以深山番薯(地瓜)作为原材料,经过纯手工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口感柔软。可以煮,可以炒,煮不糊、炒不断。

白落地

这是文成当地独有的一种可以当茶、当药喝的野菜,清热去火消暑解渴。

白落地也可用在菜中,通常和鸡蛋一起炒来吃。“白落地温蛋”是文成的一道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菜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33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