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孝道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沉淀,并没有失去它原本的色彩,反而现在人们对孝道文化一样很重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老人过世孙子能结婚吗和老人去世多久可以结婚
1、一般来说老人去世,三年内孙子不能结婚,其实就是说,家里老人走了,孙子们要为去世老人守孝三年。老人走了不久,晚辈们如果就办喜事,有一种对去世者的不敬重的意味。当然,这只是旧礼教的说法。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足作为行为准则。客观地说,孝与不孝应该是体现老人在世时其儿孙是怎样的尊重和关怀,而不是表现在这个方面。
2、但话也得说回来,如果老人去世不久,晚辈就办喜事,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的。所以,一般而言,老人走后的短期内,晚辈是不应该办什么大的喜事。像笔者老家农村当地,老人去世后,戴孝者多半要跨过一个春节才办喜事,这也是人之常情。就说孝子戴孝一年内是不能举办婚礼的。但是在戴孝期间先领取结婚证,然后过一年再办婚宴总是可以的吧。
3、有的地方对戴孝还是有讲究的:比方“姑不接姨不送”,就是姑姑不能接新娘,姨妈不能送新娘,一般送新娘的应该是哥哥嫂子或者叔叔婶婶,还需要有两个自己亲戚或者朋友家的孩子抱包袱。抱包袱的孩子不下车,新郎新娘都不能下车。
另外,一般情况下穿孝的不参加婚礼,即使参加也是等婚礼仪式开始后在进场。
爱情真善美中严格与孙晓菁第71集结婚,剧情内容为:真真知晓皓天要结婚,心痛地赴约。两人手牵着手,尽可能地把握最后相聚的时光,尽情笑闹。晓菁期盼已久的婚礼终于到来。在会场的秀年看莲生与立恒还未回来阻止婚礼,急得哭了出来,却被大家误会是为孙子结婚而高兴落泪。
此时,还在查找监控录像的莲生终于找到了田昊与晓菁交易的画面,立刻打电话给天美,不料电话信号不佳,天美未听清楚电话内容,赶到会场的田昊却听到了。
孙晓菁角色介绍:
孙晓菁在上学期间非常努力,并与严格相恋,但却因为严格出了一场车祸,而且层峰又有危机,她害怕回到早年的那种生活,离开了严格,嫁给了富家子田昊。
三年后,她以一个精明能干、心计颇深的办公室女王形象回到严格身边,谎称自己得了血癌才离开他。但严格虽人在她那儿,心却在天美身上。她不择手段,甚至害张秀年(奶奶)中风。
从订婚到结婚,孙晓菁的爱情陷入倒计时,在结婚那一刻,被胡莲生和奶奶识破,也因为严立恒赶赴美国请詹姆士查找孙晓菁的结婚记录和孙晓菁的私人医生找出孙晓菁没有患血癌的证据,严格和孙晓菁的婚礼被取消。孙晓菁离开婚礼现场后出了车祸,在医院接受治疗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陕北婚俗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相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旧时,男女自 13 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情况。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