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苗歌对唱全部歌词

吉首苗歌对唱全部歌词,第1张

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辛女歌)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多声特点明显。在多声部苗歌中,高、低声部先后进入,两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有时再加上“拉腔”和“领歌”,同时可唱出三至四个声部来。多声部苗歌曲调朴实,旋律发展多为平稳,线条流畅。多声部苗歌是湘西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在中国,汉族的人口最多,然后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所以结婚的时候,有很多特别的习俗。现在,让咱们去看看苗族结婚时有什么样的习俗。

婚前的

年轻的苗族男女相爱后,他们的父母为他们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结婚。但是,在结婚前的某个时候,男女可以t相见,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前一天,男方给女方送结婚用品去看一看。在这些婚礼仪式中,有一种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由25至30磅糯米粉制成。大到簸箕那么大,表示新郎新娘婚后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去接新娘来参加婚礼

在这结婚的日子里,男女双方都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和同村的村民。新郎在几个伴郎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去结婚了。婚礼宾客中应该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当婚礼宾客到达女方在s村,女人会伸出一根竹竿拦住去路,和参加婚礼的客人一起唱歌。每次唱完之后,新娘们都要给这些女人送礼物,她们会收回竹竿让路。这样走,唱一次歌,重复几次就到了新娘的房子。在此期间,要防止新郎让女方带走。如果被带走,他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这样那些结婚的人就可以我不能准时接新娘。当我们到达新娘s家,姑娘们会围着新郎,折腾逗他,客人们会笑。什么更有甚者,一些女孩甚至诽谤新郎s满脸锅灰。望着新郎的混乱,人们会哄堂大笑。

婚礼

新娘结婚回家后,要举行见面礼。新郎新娘会向长辈和客人敬酒,接受他们的祝贺。吃饭前,新郎新娘要喂父母第一碗饭。在这一时期,那些来自女人的女孩新郎家在给新娘送行的时候可以用大竹篮盖住新郎,这样新郎就可以不要动。看着新郎在箩筐里挣扎,人们哈哈大笑,给婚礼增添了无限乐趣。

在一些苗族聚居的地方,还有一种古老的抢亲戚的习俗,叫做拉米才。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双方约定了抢亲的时间和地点。到时候男方会找几个好朋友把新娘接回家。据说,如果这种形式的抢婚进行,如果丈夫和妻子不t同意或者以后男方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旧的东西,女方也会理直气壮。新娘被抢回男方后史家,婚礼将按照苗的规则。与此同时,男人史家会派人带礼物给女方史家解释情况并道歉,而那个女人s家会申斥,吼她。然后,她会接受礼物。在某些地区,会有充满乐趣的打斗:当女孩得知男子要来抢劫自己时,她会故意躲起来,并邀请同村的几个女伴拿着扫帚和竹竿等着。当男人抢新娘的人到了预定的地方,他没有看到新娘。迷茫中,突然,埋伏的人出来了,无数的扫帚和竹竿落在抢亲戚的人头上和身上。男孩们突然意识到,但按照习俗,他们不能不要反抗。他们在扫帚和竹竿旁边寻找新娘。当他们发现新娘的视线,他们联手齐新,以避免女孩追逐和抢夺新娘回到男人的房子。

按照习俗,新娘可以抓住新娘后不要离开这是我们的家。新娘一到达男方家的房子,这意味着她已经成为男人中的一员舍和能不要只是回到她的家人身边。在麻栗坡和其他地方,抢走女孩后交给丈夫的房子里,她被象征性地先用一把纸伞盖着,然后用

哭嫁

一般在新娘结婚前三七天就开始哭,有的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前就开始哭唱了。然而,一开始,这一切都是断断续续发生的。想哭就哭吧。亲戚邻居来送礼来访,谁来都要哭一场以示感谢。在Xi的婚礼,第二天她上了轿子,哭嫁达到高潮。在这段时间里,哭和唱歌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不允许哭。谁能不哭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一般来说,哭歌的内容主要有哭父母、哭哥哥姐姐、哭叔叔、哭同伴、哭媒人、哭头发、哭祖宗、哭轿子等。歌词已经代代相传,传统的,由新娘和哭姐妹们。主要内容是感谢父母长辈的恩情和兄弟姐妹的照顾;哭诉少女时代即将逝去的幸福生活的悲伤和新生活到来之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很多婚姻的不满,媒人对他们生活的仇恨和无奈,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6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