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津巴布韦藏金之地是什么?

传说中的津巴布韦藏金之地是什么?,第1张

提到非洲,人们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坐落在北部非洲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而假如你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古代文明的话,那么请不要忘记坐落在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那里的古代遗址同样也在悠远的古代闪耀着文明的辉煌。

在津巴布韦,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班图语系的马绍纳人和马塔贝莱人。而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之所以叫作“津巴布韦”,因源于遍布于当地的200座大大小小的石头城,马绍纳人把其中的任何一座都叫作“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这个名字之所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原因在于它在当地的班图语中的意思是“可敬的石屋”、“石屋”;另外有些人认为津巴布韦是塞肖纳语“马津布韦”的谐音,它的意思应该是“酋长住宅”。也有的人认为它是恩戈尼语“津比万比韦”的变音,因而它的意思是“富饶的矿山”。如此等等,给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和其中的古代遗迹笼罩了迷人的色彩。

1868年的一天,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正在非洲这块神奇的古大陆上旅行,他正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堡东南约30公里的密林丛莽中追逐一只野兽,偶然间发现了一座石头的残垣断壁,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大津巴布韦”。尽管当时这儿只不过是一大片石头城的废墟,却依然显得神秘而尊贵,因年代不明而显得高深莫测。在此之后的1871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曾说:“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头建筑,没有屋顶,用灰色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还曾雕刻。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人的建筑。”这位高傲的欧洲学者之所以说是“欧洲人的建筑”,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在被白人蔑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腹地,古代文明之花居然开放得如此绚烂,它是自身固有的,决非外人嫁接的。

“大津巴布韦”虽然饱经世纪的桑田变化,大部分己沦为废墟,但仍然有一些部分显示着宏伟的气象,并且一直遗存到了当今。

作为主体建筑,大津巴布韦最辉煌的一处位于山下的平地上。因为它外围的城墙呈椭圆形,周长256米,内径长89米,宽67米,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该处围墙高近10米,厚约5米,所围的总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在东、西、北三面城墙上开有3个门,门顶都有巨大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圆拱形。围墙的顶上,雕刻着细长的质地坚硬的图案花纹,有的独面顶端还雕刻着一只形状奇特的石鸟。在围墙的东南部,还有一道同围墙平行的、相隔1米左右的石墙,与围墙体形成一条长达百米的狭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个类似院子的半封闭区域。围城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墓,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城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有可能是一般官员或仆人的住宅区。

在椭圆形大围墙的外面,有一连串形成堡垒的城墙。城墙内有错综复杂的通道、石级和走廊等。沿着一条陡峭缝隙开凿出来的石梯拾级而上,就可以来到另一处主体建筑:卫城。卫城建在椭圆形大围墙旁边约90米高的悬崖上,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山谷。卫城的城墙随着岩石而起伏,自然地与大弧丘浑融一体。围城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构筑坚固,气势雄伟,可能是一座要塞,供防御之用。卫城的内部,又有许多残破的房屋和复杂交错的通道。在这处遗址上,有冶炼黄金的迹痕。另有一处形似祭坛的建筑,也许是古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在整个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群中,最神秘莫测也最令人费解的是椭圆形大围墙内的圆锥塔。这是一座下粗上细的实心花岗岩建筑,高约20余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它主要是用雕凿成砖块的平整花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图案线条规则地砌起。石砖之间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种类黏合剂接合的任何痕迹,然而石砖之间的连接极为严密,其缝隙竟连薄刃也难以插进去。圆锥塔的外观神秘新奇、精致美观,而且坚固异常,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风雨的磨砾。

自从1868年以来,一批批的欧洲探险家和科学家兴趣盎然地来到非洲南部,在津巴布韦这块突然间变得神奇的土地上寻踪觅迹,反复考察,为的是想要弄清“大津巴布韦”的内在奥秘。神秘的圆锥塔是他们考察的首选。英格兰考古学家本特曾花费极大的财力和人力在圆锥塔的周围大规模挖掘了一条地道穿过圆锥塔,企图寻找一个入口。为此他搬开了许多石块,但发现塔是实心的,这个入口至今也没有找到——也许它根本就没有入口。这样一来,考古学家们不禁疑窦丛生:这座直刺蓝天的巨塔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塔的外表形状与当地的粮仓相似,也许是个巨大的粮仓。但由于证明整个塔是个实心的整体,根本就没有用来贮藏粮食的空间。也有人认为它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是古代某种宗教仪式所用的,它代表某种蓬勃的部落精神或部落酋长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些说法最终因缺乏有力的证据,加上又没有史料记载而缺乏说服力。圆锥塔却依然固我,孤自站在那里缄默不言,笑看来客,保守着自己被岁月深藏的秘密。

在19世纪末,好事的欧洲人纷纷飘洋过海,竞相来看“津巴布韦”。由于无可考证,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来解释“津巴布韦”之谜,但是他们总是用既有的观点来解释问题,竭力否定这个古文明遗址的非洲渊源说,生拉硬扯地将其文明内涵与已属文明联在一起。

对于欧洲人来说,大津巴布韦应该是存在于神话中的黄金国度。他们认为石头城很像欧洲史书上记载的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某些圣殿,很可能就是在《圣经·旧约》中提到的所罗门国王的金矿所在地。而卫城就是模仿所罗门国王在摩利亚山上修建的耶和华殿建造的。那座椭圆形的大圆墙则是为了模仿古埃塞俄比亚女王示巴访问所罗门时在耶路撒冷住过的行宫而建筑的。

这种主观臆测,一度激起了欧洲人到石头城寻找黄金的狂热。不少欧洲人来到石头城后,雇佣当地的马绍纳人,配以舶来的先进机械在宝贵的遗址上四处乱挖,掘地三尺,把珍贵的文物劫掠一空。除了坚硬的花岗岩石块,其他的一切能拿者尽被拿走,所有那些有可能说明历史真相的文物资料,在还没来得及真正展开研究之前,就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在后来的岁月里,人们在“津巴布韦”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地区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以及印度佛教念珠等。由这些出土文物至少可以看出,消失于遥远年代的石头城曾经与古代的华夏及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有过悠久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而众所周知,在中国、阿拉伯和波斯的历史典籍中有关大津巴布韦的记载却极其鲜见。

也许,这些舶来品是从第三者手中转手贸易而得,那么这些第三者又是一些什么人呢?我们无从知晓。由壮观的大圆锥塔就可以看出,其建造垒砌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就是说,圆锥塔的建筑技术足可以用文明的字眼来形容。圆锥塔的建设者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掌握了建筑学、几何学、力学等方面的高深知识。

这一座座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石头建筑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人们至今也没有弄明白。直到现在所有的只是猜测:有些人认为这里可能是一个业已消失的古老王国的皇城,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巨大的宗教场所。与其他文明遗址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石头建筑上都没有任何文字,也没有雕刻的图案或壁画,在这方面与美洲的玛雅城或东南亚的吴哥寺上成片的浮雕迥然有异。而流传下来的世界文典中又没有任何记载,真可以说是无迹可寻。与此相关的问题只能是,何种人在何时运用何种工具和方法来营造了这座宏大瑰丽的石头城?石头城的建造者与当今生活在津巴布韦的马绍纳人和马塔贝莱人有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如果它的建设者是外来人,为什么他们又在某一天突然遗弃了这个地方呢?

由于1830年当地曾发生过著名的祖鲁战争,人们由此推测,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原居民都被全部赶走了,那么他们又迁居到何处了呢?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只不过是马绍纳族的一个分支——卡兰——加入。他们大多数仍旧居住在非洲低矮、简陋的传统窝棚里,其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与这些大堆的石块毫无关系。

20世纪初,关于上述问题,欧美国家的考古学家展开激烈的争论。英国考古学家麦基弗认为,大津巴布韦的建筑风格丝毫也没有古代东方或西方欧洲任何时期的痕迹,因此它只能是出自非洲原居民之手。而另一位英国考古学家霍尔却认为,自古以来非洲原居民就没有修建石头建筑的传统,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同的例子,因此,大津巴布韦决不可能是非洲原居民所建。两派学说都有支持者,但都苦于缺乏证据,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没有人统计过需要多少工人、工作多少时间,才能使这样一座伟大的文明古城屹立在非洲茂密的丛林中,也许他们是怀着对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崇拜。

津巴布韦共和国诞生于1980年4月18日,是非洲大陆获得民族独立的第50个国家。它位于非洲东南部,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边和西北与博茨瓦那、()赞比亚相连,是个内陆国家。津巴布韦面积390,759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左右,其中黑人约占95%,主要为班图语系的马绍纳族和马塔贝莱族,欧洲白种人约占人口的45%。

津巴布韦在班图语系中是“石头城”或“石屋”的意思。在首都哈拉雷市以南300多公里的地方,在南纬20°线附近有座城市,叫维多利亚堡。1868年在城南24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巍然屹立的石头城——非洲著名文化遗迹,大津巴布韦遗迹,津巴布韦由此得名。

19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罗得斯创办的“英国南非公司”侵占了津巴布韦,在这里建立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津巴布韦因此被命名为“南罗得西亚”。1964年,南罗得西亚的白人政权自行把国名改为罗得西亚,随后又宣布所谓的“独立”,推行野蛮的种族压迫政策。津巴布韦人民奋起反抗,于1966年4月28日在锡诺亚打响了反对殖民统治的第一枪,从此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1979年4月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宣布瓦解。1980年2月27日到29日,津巴布韦举行了独立大选,选举结果,穆加贝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以压倒优势获胜,他本人出任新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告独立,定国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

建国以来,津巴布韦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被称为津巴布韦经济的三大支柱。津巴布韦地处热带高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烟草、玉米和牧牛(肉用),粮食除自给自足外,还向邻国出口。津巴布韦还是非洲最大的烟叶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津巴布韦的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有煤、铬、铁、石棉、黄金、锂等四十多种,其蕴藏和开采量在非洲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津巴布韦的制造业有食品、金属和金属制品、化工等。轻工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中国人民和津巴布韦人民在长期斗争中互相同情和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津巴布韦独立的当天,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

出国旅游肯定是要办理签证的,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签证的问题,下面只是部分国家的签证,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这些的呢。

纳米比亚

国内只有北京使馆,签证需要本人准备好所有申请材料,前往使馆递签或请其他机构、个人代递。我们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交给星际云代办,省了自己找人去北京领馆交资料的麻烦,另外不需要自己准备邀请函和邀请人资料。代办费用一般在1100-1400RMB/人,如果自己递签650RMB/人。大约10-15个工作日完成。

办理地点:纳米比亚驻华大使馆

使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号塔园外交人员办公楼2-9-2

办理时间:周一至周五,9:00am-12:00am(纳米比亚和中国公共节假日,使馆放假关闭)

签证申请资料:

1护照

2两张2寸白底相片

3身份证复印件一份,背面写明****、往返日期

4英文在职证明原件一份

5往返机票(往返于一个月内,已出票状态)

6酒店订单

7英文旅游日程安排

8邀请函(包括被邀请人姓名、护照号、出生日期、访问目的、停留时间、费用说明等)

9纳米比亚邀请人护照首页+工作签证页复印件(有当地警察局盖章)

津巴布韦&赞比亚

这两国都是电子签,提前在移民局网站上申请签证,通过后会收到PDF文件,打印出来,入境时再交费贴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在两国间往返,记得选其中一国办两次或多次签证。例如我们住在津巴布韦,参加赞比亚的魔鬼泳池活动,所以办的是津巴布韦double

entryvisa,和赞比亚的daytrippervisa(当日往返签证)。

签证所需资料都比较简单,

赞比亚要求:护照首页照片、说明信(大概说明我是谁、护照号多少、打算什么时候来赞比亚、干什么,希望批准。然后亲笔签名和日期,再拍照上传)、酒店订单、机票订单、电子版2寸照片。

津巴布韦要求:护照首页、2寸照片、酒店订单、身份证。

实测赞比亚批复速度非常快,几个小时就收到签证。津巴布韦就一言难尽两个人同时同个账号申请,我的一周批复,王先生的等了三周没有消息,打电话去移民局催签,满口答应很快处理,结果一周后依然没消息,再打电话,总算搞定。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提前一点申请签证,以防遇到这种不靠谱的情况。

南非

可以通过旅行社代理递交,或自己去各地签证中心。签证费用220元,签证中心另收服务费260元。但是资料比较多,甚至堪比申根。旅行社代办一般费用差距不大,650左右,所以我们交由某宝代办。大约五六个工作日通过。

官方要求资料:

1、机票预订单

2、酒店预订单

3、三个月银行对账流水,余额大于3万。存折等财产类也可以另附。

4、境外保险必须满足医疗30万(申根标准)。

5、超过30天,要有行程安排。低于30天,无需具体行程。

6、如果前往或之前去过黄热病区,入境时需要小黄本。

7、工作证明加盖公章,营业执照副本加盖公章。

8、填写完整申请表,护照有效期半年以上,起码2页空白。两张两寸白底证件照。护照首页复印件2张。

9、带孩子出行,需要提供出生证的公证和父母子女的关系公证。

10、夫妻关系共享财产需提供结婚证。

旅行社代办要求的资料会每家略有差异,具体以他们列明的为准。

在津巴布韦,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班图语系的马绍纳人和马塔贝莱人。而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之所以叫作“津巴布韦”,因源于遍布于当地的200座大大小小的石头城,马绍纳人把其中的任何一座都叫作“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这个名字之所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原因在于它在当地的班图语中的意思是“可敬的石屋”、“石屋”;另外有些人认为津巴布韦是塞肖纳语“马津布韦”的谐音,它的意思应该是“酋长住宅”。也有的人认为它是恩戈尼语“津比万比韦”的变音,因而它的意思是“富饶的矿山”。如此等等,给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和其中的古代遗迹笼罩了迷人的色彩。

1868年的一天,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正在非洲这块神奇的古大陆上旅行,他正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堡东南约30公里的密林丛莽中追逐一只野兽,偶然间发现了一座石头的残垣断壁,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大津巴布韦”。尽管当时这儿只不过是一大片石头城的废墟,却依然显得神秘而尊贵,因年代不明而显得高深莫测。在此之后的1871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曾说:“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头建筑,没有屋顶,用灰色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还曾雕刻。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人的建筑。”这位高傲的欧洲学者之所以说是“欧洲人的建筑”,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在被白人蔑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腹地,古代文明之花居然开放得如此绚烂,它是自身固有的,决非外人嫁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8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