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方开车来叫接亲,就算你是外地的,也需要的,不然嫁的太“轻”了
2;女方给烟叫“打发”这个打发要看男方那边来了多少车,根据车的等级给打发,一般比较好点的车就是整条的烟,搬嫁妆的也要给红包,一般50——100不等。
3;女方家送亲过去的亲朋好友,9个人(加上新娘是10个,取十全十美之意),男方也要给打发的,这个要重些,一般的每人100,加点婚礼小礼物之类的,或者是男方家境好的话,会给更多。
4;到达男方家后,拜过堂之后,安排坐席,新郎和新娘各坐一桌,其余的亲朋好友再另安排座位。然后,新娘这边上菜的时候,上一碗菜就一个红包打发回去(这个不用多5元——10元红包就好)。吃完后,家里小孩子多的,会有小孩子敬茶给新娘子喝茶,这时候也是要给红包的5至20不等
他爸说不要车之类的,这个是他们想省钱,就算你的外地的,如果车程很远的话,也可以在附近(你化妆、盘头的婚纱店)接你的,然后绕着大街走一圈,还不能走回头路,越热闹越好,这样女方嫁过来面子就足了。我是湖北仙桃的,挨着监利,习俗差不多的。
我们湖北嫁女儿才是叫嫁,女孩子也看的重,现在好多家庭都生一个女儿的,所以嫁妆方面父母都会很上心,怕女儿在那边过的不好,带的压箱钱重(这个是你的财产,莫被男方给忽悠走了哈,嘿嘿,开玩笑的~~女人底气足日子才好过)重男轻女的情况少,愿你嫁个好夫家,幸福美满!
1、湖北武汉结婚彩礼 一般来说呢,武汉的结婚彩礼标配是10万彩金+结婚三金。而女方也会有自己的陪嫁,比如车子,家具,装修都有可能。2、湖北十堰结婚彩礼 十堰的彩礼礼金通常是10000起。
新娘下婚车后让三名男子“轮流背”的原因:这只是当地的一个传统婚俗罢了。在湖北仙桃,新郎和新娘坐婚车到达婚礼举办地点后,新娘下婚车后被三名男子“轮流背”,这三名男子分别是新郎的父亲和他的两位叔叔,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对待各个地区的婚俗要报以理解的态度,毕竟两人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和婚俗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也实在没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们指指点点。
事情在发生之后,许多网友都表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这样的风俗是不合理的。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每个地方都有应要遵守的风俗。在视频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娘在下车的时候,先是由新郎的父亲背她,背不动之后,由新郎的一位叔叔接着背,走了一段路之后,新郎的叔叔又把新娘交给了新郎的另外一位叔叔,在距离举行婚礼的门口不远处,才将新娘交由新郎背着继续往前。有许多网友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在婚礼这样的大日子当中,穿着婚纱让其他的男子背,实在是不合适。
如果停车的地方距离举行婚礼的地方很远,为什么不把车直接开到婚礼现场呢?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虽然新娘在下婚车之后,由新郎的父亲和两位叔叔背到婚礼举行地点,看起来不合理,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一家人,而且也并没有占新娘的便宜,他们也是在尊重当地的风俗罢了,我们作为旁观者自然会觉得尴尬不已,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存在这样的情况必定是有原因的。
有的地方的婚俗让人无法接受,除了湖北这个地方的风俗之外,山东河南潮汕等地区,他们的婚俗也是有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但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虽然儿媳妇和公公是一家人,毕竟男女有别,时代也在发展,有的地方的婚俗真的该废弃了。
“婚闹”该禁止了
虽然在以前婚闹的形成存在积极的作用,而传统的婚俗它能够存在,也是为了能够给新人们带来好的兆头,带来美好的憧憬,让他们能够感到舒心,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是有好处的。那我们也要分清楚什么是传统的婚俗文化,什么是婚闹。
婚闹是因为封闭以及愚昧无知而出现的,举行婚礼本意是为了能够让一对新人长长久久,婚礼办得热热闹闹,也是为了让新郎新娘的父母双方变得有面子,但如果热闹是从捉弄新郎新娘而引发出来的,这就有些不合适了,婚礼是大喜之日,但并非是做出一些出格行为的人的“免死金牌”。
一些低俗的婚闹确实该禁止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哭闹如同闹剧一般,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轻则有可能会让婚礼变得尴尬不已,重则很有可能会导致新郎新娘一家人不欢而散。虽然婚后想要禁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来计划,但作为新郎以及新娘,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时,我们要敢于拒绝,不要因为一些所谓的面子而委曲求全,最终伤害的只会是自己。
笔者寄语:
婚礼虽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仪式,但是他非常的神圣,对于新郎新娘双方有着很大的意义,婚礼当中存在的仪式感,也是婚礼存在最根本的价值体现,虽然筹备婚礼非常的累,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回忆是非常珍贵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对于新郎新娘任何一方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办得圆满,她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如果婚礼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者是因为一些传统的风俗而导致婚礼出现问题,这可能会成为他们二人的遗憾。
提亲各地都兴的,仙桃对婚姻大事更是讲究。男方上门提亲需带礼金(两家商量而定),要给女方直亲送礼,还要摆酒席。结婚摆席一天。如果是在乡镇,结婚就隆重了,迎亲队男方长辈要背新娘游街,最少要摆席三天,还要搭点歌台,有的还要搭戏台。
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同,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家的长辈老人,或者问邻居的老人,他们很多人都是见过的,会知道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另外事先跟女方家沟通,看女方家有什么讲究需要什么。然后按照要求去准备。
婚前礼仪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凭媒送来女家姑娘的年庚(写生时日月的红帖),放在厅堂,预卜“采头”。三、五天间没发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贴意外事故,生活顺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议婚。(其时,女家也必须“好采”)。
西坪、芦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内,仙女出世在天台。对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转轮伊就知。
(女)杨梅开花人不知,八月冬笋就出来。对面郎君阮无爱,眼睛免看这处来。
而拒绝了“求爱”。还有:
(男)杨梅开花无人知,“鸡髻”(鸡冠)开花结成排。娘子生好惹人爱,好花也要
努(贤)安排。
(女)日头起来红又红,借问郎君何处人真实姓名共阮说,花蝶相爱心相同。
在旧社会,通过对歌成婚,是县内的特殊风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着”,即订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说合。双方议定聘礼,即择日送采到女家
订亲。
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30年代前后,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后,提倡婚事新办,买卖婚姻匿迹。60年代后,聘金之风又渐盛。地区不同,议聘亦不同。小平坡乡村为一千至二千元;较山区六至八千元,个别边远山区突破万元。70年代前悟.除聘余外,还讲服饰、盘食和“见面礼”。
请期俗叫“送¨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异议,须于十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予协议,否则,就按时筹备,如期办喜事。
办盘俗叫“挑盘”。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礼盘到女家(清代婚节有大启、小启;民国后,简用“结婚证书”)。礼品一般以鸡酒、猪腿、线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红蛋、米糍或面包。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盘;有的加添该地的特产名茶。女家把盘担陈列厅堂上,点红烛,告祖先,宴亲邻,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将出阁。女家收礼:猪腿要留蹄,物品成双留底。并另备“缘钱”(铅钱)、乌糖、姜母、芋种、油麻、菜籽、大麦、火炭善.备用红纸包装或箍好,放来盘给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缘先到”和“热焰”旺盛之意。
盘食之风,本两小担,四小担,变四大担。80年代后,长坑、感德等地,还要百斤猪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红蛋;龙涓地域要几百块大肉饼。各地习俗,盘担要成双,有时几十挑。挑盘的工力,女家要付红包,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来的“客仔”礼,男家要加倍送给。
二、娶 亲
嫁女 女家嫁女,要备六大项和七事。六大项就是:
人门缘份缘钱、乌糖、桔仔、冬瓜(置盘内随嫁)。’
衍传“威实”白短衣裤、四幅裙、乌巾、手巾、扇、纱灯、围身腰巾(随嫁)、肚裙:内
藏袋子,系在新娘怀腰问,袋子中放菜籽、芋头、姜母、油麻、泥孩儿、火炭、乌红白线各
二粒;肚裙内又藏鸡翅连褪,猪骨连陶,鸡心、蛋一对。
闺房用具 火烘(火笼)、桩盒、脚桶(随嫁)、尿盆(新娘带入轿)。
纺织成家“绩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栉1『”1铣禾苛苛葫锅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针、线、乌布。 .
种鸡归宁 种鸡,雌雄一对.馒食百_二粒(归宁随带回)。
有的还备特等茶叶,有的传植特别品种茶苗随嫁,如乌龙茶中的9黄旦”,便是当年嫁女黄旦随嫁王耽培植的特种茶叶。
过去湖头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饰外,还有田契和房内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随嫁叫“满
堂红”。
50年代,新婚姻法颁行,婚娶特简,嫁女不拘妆奁,有的还曾用锄头、棕蓑、大笠陪嫁,
表示勤劳农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后两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内)。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旦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惜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丰厚佳点(点心)请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备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发,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语有句“三把头发五把梳”,即“结发”之意),系扎红髻索的髻心,别上笄针,带上金钗银插,穿上耳环,佩上手镯、足环,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红袄,福寿大姆净手脸,便妆重用梳子在新娘发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头带笄是大人(‘及笄’)。大还大,小还小,是人媳妇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训语。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父母哭,女儿哭,旁人伤心,满厅都是哭声;经婶姆劝解,母才代罩乌巾,扶女入轿,父亲贴上封条(写官衔。无官的,写“清白世家”)。这才纱灯一对在前(沿袭初民抢婚痕迹),嫁妆担担成双,花轿在后,从大门而出。刚出大门,常有同宅的婶姆,用扫帚从轿后的大门处扫入,顺手关上大门(意扫回“福气”,不让都被新娘带走)。
湖头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轿前红联采、红凉伞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娴婢,护
花轿前,还有送嫁嫂和娴婢两挺无盖顶的轿。
花轿离家不远,到水沟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内弟弟跟着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与扇同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顺水流。”这样。便扬长而去。
嫁后两事:添花,古例婚后三日,新娘的弟弟身着盛装,由一个“客仔”挑“花担”,内放花粉、剪刀、竹尺、针线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换花),男家专席欢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给这新舅子“衫带礼”,花担内,回送“春花”、“吉花”和馒食,还送肩夫“客仔礼”。40年代后,渐渐改于喜期当日,新娘出门后的另一时辰,就去“换花”。
归宁,婚后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归宁,俗叫“娶倒返”,男家一个“小叔”挑一篮
“馒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备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时煮“惜别”点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红包,作“入门笑”。晚上要“入门鸟”(天黑)才会生“乾埔”
(男)。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
、 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
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有红纸的大米斗,中装快满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镜子,镜前新灯火盏灌满生油,浸着七条草灯芯,以长条“冬瓜”作火挑;火盏两旁放一糯米甜“馒食”和纸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对,镜子与火盏正中处,置有“财
宝”(镇家金银,后多用钱币)。“上头”时,点亮火盏,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寿长者,异常严肃地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念“上头戴髻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从此大丈夫,成家立业”。新郎抱斗灯入房,排于床左和床右与“发糕”相对,忌外人进房(尤忌生肖属虎的和冲克的人)。斗灯的灯芯燥油时,新郎要亲身添灌,别人不能代替。斗灯火长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人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
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
各一),遮上轿门顶,大姆和新郎、送嫁牵新娘出轿,“米筛笠”随遮盖头顶,导入新房。
人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成亲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叫挑鸟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头的乌巾揪踩在脚下,好让新娘一辈子乖乖听话;而新娘也准备
不让乌巾落地,争着“夫妻并头做”。一听“挑鸟巾”,早已悄悄执紧乌巾一角。所以“挑乌
巾”时,常出现新郎扯,新娘拒的对扭局面。为不失和气,送嫁便从中缓解地按住他俩的手,
念“ 郎 君会,娘子‘1势:(贤),乌巾一人揪一头,生子传孙人人都出头”。但如果还对扭不放,送嫁再念:“双人合着揪,明年生一个‘乾埔’(男)肥‘纠纠’’’。送嫁即把鸟巾藏入新郎袋里去,从而便引导新夫妇重再对坐换丸。送嫁捡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继对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捡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过,当为都吃过丸子。换丸时送嫁一边念着吉语。
换丸后,送嫁便拉新夫妇相碰肩,亲嘴。以前,一般婚龄偏低,新夫妇年轻幼稚,送嫁
娘就担负着对新婚夫妇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诱导的责任。 ’
拜天地 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就来“添花”。故正东大位便让新“舅子”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团圆”,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鸡腿面线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数都要双,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开始,喜炮大鸣,上几道菜后,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宾客茶后给“压盅
钱”。送嫁和宾客有时念“四句”逗趣助兴。过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间常伴就乐此风已竞。
40年代后,嫁娶渐渐不用送嫁嫂。席间,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压茶盅习俗,没再见。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 “一请茶。
‘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 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昧、
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织布机,出大门口汲井水,又往屋边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厕所。每个过程都念有好句。见习毕,才随送嫁嫂入房休息。
会亲报生日 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
不敢回头,溜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这家原来已有子女,对续
娶母称“继母”。如果改嫁妇带来其前夫子女,叫“入继子”。
纳妾封建时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国初,县内豪强常靠权势、金钱,占民妇,迫民女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会地位低。古纳妾叫“纳庶”,不能与正配平等。解放后实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见有人纳妾了。进赘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进赘”。进赘家叫“招赘”。也有与其家死了儿子的媳妇结婚的,叫“接赘”。进赘、接赘婚后生子女,若议定承两家宗祧的,叫“两承双头顾”。解放后,改变旧观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童养媳也叫“苗媳”。将女儿给人家作“苗媳”,长大了,多与其家儿子结婚。先回母家,
按嫁女仪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于喜期清早与其家儿子一同“上头”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养媳平时不相爱,而把童养媳另嫁他人。
娴婢过去,有钱人买穷人的女儿作为娴婢,有的随富家女出嫁,叫作随嫁娴,有的另再
择配。但社会地位低。1950年后,已没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与“小叔”结婚的。传统观念,大伯丧妻不能与死
了弟弟的小婶结婚。 ‘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礼 30年代,县城、蓬莱、湖头、官桥等地就有少数学人,借用学校或布置自家厅堂,举行“文明结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司仪唱礼:(1)婚礼开始,(2)奏喜乐,(3)证婚人入席,(4)介绍人入席,(5)来宾入席,(6)主婚人及亲属入席,(7)男女傧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体肃立,(9)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10)新郎、新娘用印,(11)证
婚人用印,(12)介绍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礼,(16)证婚人致训词,(17)介绍人及主婚人致词,(18)新郎、新娘致谢(向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礼),(19)奏喜乐,(20)礼成。
婚礼毕,举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问向各席来宾敬酒。有的婚后为蜜月旅行,游览各地名胜。40年代后,也有好几对新婚男女,同时在一起联合举行文明结婚礼,仪式较庄重,各有主婚人、介绍人傧相,请地方名人证婚。但举行此种集体婚礼的不多。
喜事新办40年代以后,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头”、“拜公”、“见公婆”、宴客等还照旧俗,但“盘食”之风较简。有的山区,家境清贫的,则于农历除夕,行简单的合卺礼,俗称“送做堆”,不计较什么仪式。
解放后,男女结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规定,就可办理登记。1950年到1957年间,不计聘金,喜事提倡新办,婚礼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年代后,“聘金”议亲,故态复萌。
50年代以后,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轿,只遮一把雨伞(忌露天)和挑衣担的,由新郎带着
步行到男家。后期,进用脚踏车代步。60年代后,又渐起用三轮、四轮摩托车代轿。70年代后,更进用小汽车婚嫁。未通汽车的乡村,仍用脚踏车(婚嫁一行人数宜双忌单)。
60年代后,较多青年男女,自谈恋爱,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带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连同男女傧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则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渐成新风。80年代以后,新郎新娘采用到外地“旅行结婚”的渐成风尚。
我是湖北仙桃的,离孝感很近,习俗应该差不多,我说说仙桃的上门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孩肯定是跟女方姓。
2、本地一般家庭都有重男轻女思想,一般情况下男方地位略高(气管炎除外),家务事可以不用干太多。假设一家四口人,需要你干的家务事不会超过1/4,体力活除外。
3、在家里一定要尊重长辈,特别是女方父亲,一定要眼尖手快。这个关系就类似一般家庭的婆媳关系那有复杂,只不过男人普遍心胸开阔一点,也不必太担心。
4、夫妻关系一定要处理好,有事多沟通,吵架不要轻易惊动长辈。
5、结婚时一般不需要男方出太多钱,最多买点家电家具什么的。
最后,欢迎你来到湖北!湖北是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