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结婚需要准备些什么?

苗族结婚需要准备些什么?,第1张

服饰

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

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贞式。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近年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部分地区苗族服装也成了商品而进行生产,不少青年妇女多从市场购买成衣。

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地区陆道过去普遍为崎岖小道。从明朝中叶至清初,把湘西的陆道分为官路、营路、民路、苗路四种。旅行的人大多骑马乘轿,货物由人力挑运。这普遍反映了过去整个苗族地区的陆路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的交通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1956年先后建成炉(山)-雷(山)、锦(屏)-黎(平)-榕(江)、镇(远)-台(江)-剑(河)三条主要公路干线。此后,又陆续多次拨款修路,至1983年底,黔东南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124千米,其中柏油路面有320多千米。建有桥梁751座。随着公路的修建开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有两条铁路干线跨越黔东南自治州境内。1959年黔桂铁路麻尾至贵阳段建成,通过自治州的麻江县境28千米。1970年动工兴建连接京广线的黔湘铁路,经过自治州的凯里市和镇远县城及施秉、黄平、麻江县3个境内的8个镇。总的来说,黔东南自治州现在已形成了以凯里为中心,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国家公路和乡村公路互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婚姻、家庭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一般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男女青年在跳月、跳场和其他相会场合中认识,自己掌握婚姻主动权。毕节地区和云南屏边等地,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湘西地区是坐轿,威宁地区是坐轿或骑马。宣恩新娘到夫家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陪伴的未婚姑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贵州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夫家要准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成员。

婚后,新娘有住夫家或暂住娘家两种情况。湖南、湖北、川东、贵州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出嫁以后就长住夫家。其他地区多是结婚后当天或次日,新娘即回娘家,每逢节日和农忙季节,或夫家有婚丧之事时,才去住一段时间,如此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离婚,男女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苗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数苗族都实行小家庭制,儿子结婚生育后即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有些人家要所有兄弟都结婚后才开始分居。云南部分地区要父母死后才分居。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超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历史终于翻开了一九七六年的十月六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听到“四人帮”被粉碎后,从南到北,从上到下,各行各业的群众敲响锣鼓,扭起秧歌,情不自禁的去游行,去狂欢。各单位食堂都不约而同地备下喜宴美酒,形成“八亿神州举金杯”的感人场面。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韩伟的歌词后,即刻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并在短短几天内将曲谱定稿。在《祝酒歌》中,他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别具匠心,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拜,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问题一:现在的蒙古人用筷子吃饭吗 元代之前在宋金两国郸间就有大量的旅蒙商人运输米面茶叶,当时处于漠南的蒙古人就已经有了食用大米和使用筷子的习惯了。。。

问题二:蒙古人吃饭从不用筷子吗? 传统的蒙古人饮食里没有米面之类,主要是牛羊肉类,用随身小刀片着吃,喝马奶酒,吃酸 等等,的确不需要筷子。

筷子一开始也不是吃饭用的,先秦时期,很长时间里筷子也只是用来取菜的,盯用,不入口的

问题三:关于蒙族舞蹈中筷子的介绍 蒙古族舞蹈中筷子舞的由来和发展

蒙古族舞蹈多姿多彩,

其中筷子舞蹈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

文章

当中我提到了蒙古族筷子舞蹈的形成与民族气质、

韵味之美,

还借作

《战魂》

比较仔细的叙述了道具筷子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变

化和起到的作用,

同时,

也分析了蒙古族筷子舞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

继承。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兴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是历史悠久的强大民族。

他们生活

在辽阔的大草原,

自古以来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

草原的辽阔造就了

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达开朗,

而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格

外地粗犷、豪放、勇敢,草原广阔、人烟稀少、居住分散,所以使得

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热情好客。

蒙古族的人民能歌善舞,

所以蒙古族有

着“歌乡”和“善舞”的美称。

蒙古族民间舞蹈则是节奏明快、

动作

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

;

男性舞蹈则彪悍刚劲,并

以抖肩、

揉臂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

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

《筷

子舞》

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之一,

这种舞充分代表了蒙古族

舞蹈的风格表现形式。其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可用。天之骄子”

一词予以概括,

它包含着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

展示着动态形象的

古拙与朴质。这种精神在今日的蒙古草原、蒙古人民、蒙古舞蹈中依

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二、筷子的形成与民族气质

(

)

筷子鼻的由来

中舞网

中舞网

《筷子舞》

发源于鄂尔多斯的高原,因舞者手执筷子敲击歌舞而

得名。主要流传在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乌审旗一带。它的主要动律

一肩的部位和韵律,

这门艺术与蒙古草原生活的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

和生活习惯有着非常密切地联系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

式之一,

它来源于牧民的生活,

牧民们放牧之余长吆喝着欢聚在一起,

说拉弹唱,

进行自我娱乐。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

手持筷子细头

;

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由双手胸前交叉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

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等等。慢舞时沉稳、深沉

;

快舞则是飘洒矫健。

当舞者的感情到 时,

就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

舞到较为宽敞的位

置,放大了动作的幅度,显示出矫健的舞姿。鲜明的节奏和欢快的幽

默感,

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和敲击声,

欢乐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身

体,悠然自得地用筷子敲击自己身体起舞,通宵达旦。尽欢而散。在

表演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双人舞、男女群舞、广场

性集体舞,而且,过去只有男子表演,现在也有女子登上了舞台。筷

子舞的表演形式直接客观反映蒙古族的精神面貌。它的表现形式独

特。

以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

筷子来加工成为舞蹈的道具。

总之,

真正的魅力在于他们的胸怀,

能包容草原的情怀,

有这种胸怀和情怀,

难道不能舞出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舞蹈来吗

(

)

筷子舞的韵味之美

所谓韵味,

就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又能被观众感受到的内在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韵味之美,

就是蒙古族《筷子舞》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味道。它是

中舞网

中舞网

舞蹈的灵魂,

它是民族风格的核心与本质,

透视蒙古族舞蹈个性最突

出、最显著的属性。韵味来源韵律,韵律是形成风格、味道的舞蹈动

作的运行规律,

即在舞蹈表演中经常可以的那种欲左先右、

欲放先收,

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多种动律。

《筷子舞》则采

用了饶圆与扭倾的韵律等等,这种多韵味的集中、统一、谐调、连贯

地使用,

让筷子舞表现的栩栩如风。

往往会使舞蹈形象更富有内在的

含蓄美,在舞蹈表>>

问题四:蒙古人的习俗 1 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珠宝、金银制作的耳环和手镯、戒指、项链。 2 饮食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丹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较深的牧区,虽然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蒙餐西吃成为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有许多的大饭店、小饭馆,其餐饮环境、饮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参照欧洲的标准。用餐环境讲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盘子。小饭馆虽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结构、模式和餐具与西餐没什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问题五: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风俗

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老小席地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一盘一盘香喷喷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时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这一顿饭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一年里酒肉不尽,吃穿不愁。唯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也叫新年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快乐生活。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为活跃,旧时大喇嘛头顶法帽,坐台念经。有的寺庙喇嘛还头顶假面具,身穿彩服,扮为天王、菩萨、牛头马面诸像,在坛上跳舞。开始时两个天王先跳,接着所有菩萨都出来合舞,一时鼓乐,喇叭号角齐鸣,颇为热闹。寺院附近的人,这天一大早起来,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活佛摩头顶,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闭目诵经,之后以缠红布的木棒向周围人群扔去,被击中者大喜,兴奋异常。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客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上有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请安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

问题六:蒙古族的生活习惯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一座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一辆牛车就可运走,两三个小时就可搭盖起来。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很适合牧民的生活。

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的吃法有“手扒肉”:将大块肥嫩绵羊肉用白水煮熟后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将整只羊去掉内脏,把各种调料填进切口和腹腔内,然后装炉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贵宾的佳肴。蒙古族人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此外,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之一。

待客禁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 ;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以上引用一网友回答

问题七:说一说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奶食、肉食和粮食。蒙古族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是游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圆圆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们流动的家。它是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着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内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着的羊毛毡是为了抵挡刺骨的寒风。辽阔平坦的草原为马提供了尽情驰骋的空间。丰盛的草是马的食物。蒙古族人民从小与马打交道,他们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过。因此,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牧民身穿长而肥大的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宽大的蒙古袍挡强大的风沙又能护膝防寒,还可以作被子盖,真是“一物多用”啊! hqsyxx/04

问题八:蒙古族有哪些禁忌? 民族禁忌: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  蒙古族认为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蒙古民族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蹬门槛:  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禁忌踩蹬门槛。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了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忌摸头:  蒙古言辞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蒙古人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摸了孩子的头,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发育。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要茶,要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淖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要是你前头的人都不得不喝下这碗酒,那你也非得喝下不可,这时最好方法是多给天、地、火神敬献一点。)・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粮、小食品等,不做空手之客。对迎面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喝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因为见生人来,狗上前狂吠是其天性,是告知主人有生人来到。这时主人会出来喊住狗,请宾客进包。・ 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在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离开主人家时要道再见并致谢意。・ 蒙夏天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过“小年”和过“大年”,过小年讲究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晚间送灶神时全家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汉族过的春节,蒙古族叫“大年”,年前宰杀牛羊,做新衣服,备好精美的食品,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坐在摆满肉食,奶食,美酒的桌旁“守岁”,初一到十五,纷纷跨上骏马,带上哈达和美酒向亲朋好友拜年,拜年者往往还带上一小包茶叶回去,意思是“带喜回家”。・ 蒙古族歌分长短调两种,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表现出蒙古族民族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艺术地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纯朴、热情、粗犷豪放,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乐器,因在琴杆上端饰有一个马头,所以叫“马头琴”,演奏者多半是独奏,或自拉自唱,音色低沉,悠扬动听。

问题九:蒙古族介绍 蒙古族简介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 。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

问题十:古代的蒙古人喜欢吃什么?? 1、蒙古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们什么都吃,可以说是发现什么吃什么。

2、蒙古人没有大米,捕猎而来的野兽是蒙古人唯一的食物,他们对待食物非常节俭。

3、蒙古人用手抓食物,而不用任何如筷子、刀叉之类的工具,吃完后他们会用鞋子来擦手,如果在户外,他们擦手的工具会是杂草。

4、蒙古人只要很少的食物就能吃饱,即使招待一百位客人,也只是屠宰一头小猪(动物),这么少的食物其实很难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分食到,然而对于蒙古人而言,这已经足够。

5、蒙古人会将吃剩下的骨头放在腰间的皮袋中,饿了就把骨头拿出来舔一舔,直到骨头索然无味了才扔掉。

6、蒙古人自己食量小就以为别人食量也小,从欧洲等地来到蒙古的人们曾留下记载,招待他们的蒙古 给他们发放了食物,他们在一顿吃完之后,才听说那是十三顿饭的量,有些人曾因为食物不足而被饿哭。

7、食量过小使蒙古人在战争中受益良多,他们几乎可以做到数日不食来穷追敌寇,“此时,他们比酒囊饭袋要好多了”。

8、据一位罗马教皇派往蒙古的使臣纪录,蒙古人每天早晨喝一杯子粥便可以度过一日。

9、根据需要,蒙古人可以一两天不进食也若无其事,而且绝无怨言。

10、行军中,马匹会为持续奔跑而蹄部极度充血,蒙古人饿的话就下马对马蹄部位放血,啜饮马血之后上马继续奔驰,在此条件下,蒙古人可以持续作战十天左右。

11、蒙古军队单兵装备中有一种筛子,可以在水质不好的地方舀泥浆水过滤饮用。

平阳婚姻习俗

看亲

即“相亲”。由媒人向男家介绍女方晶貌、家庭情况后,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请庚帖,叫议亲。也有先相亲的。一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开,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测她的模样,俗称“摸姻缘”。所以有“相亲相舅”的谚语。新式婚姻就没有这猜谜式的前奏。

合婚

媒人将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男家就将庚帖压在灶君神龛前,如三日内家中无盘碗打破、小孩跌伤或与人争吵等不吉利的小事,便初步通过,也有再去问签诗或请算命先生合婚。解放后,此种风气在农村尚存。即使不迷信,但在熟知女方家况不宜作亲后,正好借口神灵示意免得结怨,女方家属也能乘机收回“面子”。

定亲

男家合婚满意后,就由媒人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开合”,然后双方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称“议聘”。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起帖),以戒指及四样礼物为聘,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奶”(白糖制成变形的石榴,象征多子)。待择定婚期,通知女方,名“送日”。双方都设宴请客,称“饮定酒”,客人要送陪嫁品。

娶亲

迎娶日,男家派人到女家运嫁奁,要再付“插花银”。女子在中堂“开额”(梳发剃面毛)后,向家人哭别。妆饰后披上红纱,由“利市人”抱上花轿(解放后已改为步行。虽然屋宇毗邻,也需“走路工”,八十年代竟高达五百元)。花轿离开时,家人立即以盐米撒送来“破煞”,并立即关上大门,以免风水被带走。兄弟扶着轿推搡三次,表示惜别。

花轿到夫家门口,左右人以米筛遮盖新娘,沿红毡(或席子、布袋)入堂屋。登堂拜天地祖宗,叫“拜堂”。入洞房,坐床沿,男向右,女向左,婆母以果子散掷室内,称“撒帐”。双方交换喂吃汤圆,然后新郎出房向宴会众客“敬酒”。民国时,这些繁琐礼节已渐简化。

闹房

又称“看新娘”。在新婚三日内,平辈亲友三五成群拥入新房取闹,索取柚子、花生、香烟、糕点,对新娘进行种种调笑。俗谚“洞房内三日无大小”,即指可不拘辈分礼节戏闹。戏闹过度即为恶习,近年有所改变。

回门

婚后次日,新娘先谒见舅姑长辈,叫“相见”。第三日,新娘由小姑引导,介绍左右邻居老少称呼,献糖茶,或以糖果糕饵点茶,受饮者给以赏钱。左右屋行遍,然后下厨房,拜灶后,学习做饭菜。第六日,新婚夫妇赴外家相见赴宴,称“上门”。次日,外家再到新郎家赴宴,称“会亲”。

望节

婚后第一个端午节,夫妻要送粽子与外家,称“回花”。此后,过节时,都以食品互相馈送,婿家送外家的有:端午节送粽,中秋节送粉干,十二月送年糕;外家送婿家的有:清明送麻糍(称“送清”),七夕送“巧舌”(名“送巧”),中秋送月饼,十二月送过年货、压岁钱,平时送新鲜果物。送礼最多的是女婿分家,此俗常使穷人破产。故俗谚云:“丈人怕女婿分家,女婿怕丈人葬丧。”

入赘

旧时,只有独女缺乏劳动力的农家,便招婿上门,俗称“进婿”。男子婚后便在女家劳作。生子归女姓,在养岳父母终老后,继承其家产;也有中途带妻回老家或分居者,叫“拆婿”。又有夫死子幼,不便改嫁而生计困难者,招夫上门,也称“进婿”,又称“招夫养子”。入赘要“做书”,因为涉及女家遗产继承问题,由双方家长和女方亲房伯叔或兄弟画押,才能生效。“招夫养子”要在祠堂“做书”,写好后,笔墨砚全部抛弃,意为此事不再出现第二次。

对歌

畲族的恋爱、结婚,少受封建礼教影响,较为自由,青年男女常通过对歌而相爱,然后男方托媒讲亲,经女方父母同意,女子就到男方“看人家”,看中后合“八字”,再定亲、完婚。在婚礼中,歌声贯彻始终。女子嫁前要唱《哭嫁歌》,对父母、兄嫂、弟妹一一叮咛告别。婚前一日,男家迎亲的“赤郎”(抬嫁奁的)、“行郎”(伴从人员)与媒人一起送喜酒到女家。午时请吃“落脚酒”后,当晚由男方在女家回席,称“请大酒”,又称“考赤郎”。即由赤郎手捧桶盘,盘中燃烛,并放一包索面,一刀猪肉,一双绑腿布,灶前唱《借镬歌》,歌中用隐谜方式求借炊具,多至四十来样,每样有问必答,直等女家满意后,才助他整治酒莱。席间,女子举杯敬酒,姨娘代唱《敬酒歌》,还清女歌手与“赤郎”、“行郎”对歌,通宵达旦。次日女子要趁天亮前赶到夫家,‘不许回头观望。到夫家后,踏着红布袋入室,意为“传宗接代”。

做表姊

畲族姑娘还流行“做表姊”的风俗。出嫁前,舅父、姑妈、姨娘等亲戚都要请她母女去做客,由村里男青年们陪她唱歌。对歌先由男子起“黄蜂头”,一套客气话唱得主人称心,拿出烟茶招待歌手们,然后劝说姑娘放心对歌。如果姑娘会唱,而本村又无好对手,就要请外村青年来代,一连对唱两三夜。不会唱的姑娘会遭讥讽。畲族婚嫁特有类型:

做两头亲家。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要女婿种两家田,赡养双方父母。

服务婚。贫困男子在妻家做二三年以抵聘金,期满带妻回家。

对婚。双方子女互配。畲族中以“大哥为父,大嫂为母”,故兄长亡故后,嫂与叔不能结婚。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81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