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喜事一起搞!母亲意外去世男子灵堂前办婚礼,你能接受这样的婚礼吗?

白事喜事一起搞!母亲意外去世男子灵堂前办婚礼,你能接受这样的婚礼吗?,第1张

结婚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然而在西安却举办了一场很诡异的婚礼,一边举办婚礼仪式一边却在办着丧事,真的是让人感觉到很奇怪了。原来是一对新人在结婚的时候男方的母亲竟然也在同一天去世了,按照那边的习俗来说,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3年都不能够举办婚礼的。为了怕耽搁这一对新人便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就我个人而言的话,这种形式的婚礼是不能够接受的。

每个人一生只能够有这么的一次机会,谁不想将婚礼办得非常的完美和喜庆,碰上这样子的事情是谁都不愿意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习俗太过的落后,古老的那些习俗都是由老人传播过来的。他们的思想还处于很封建的一种状态,但是现在的时代已经与时俱进了,我们不应该被那些封建的思想所禁锢住。

家中老人去世,确实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但是想必去世的母亲应该也很希望看到儿子结婚这一幕,即使她在九泉之下应该也是会感到非常开心的。所以说没有必要让儿子的婚礼与母亲的丧事一同举办,这样对于新娘来说的话真的是有一些不公平了。一个人嫁到男方这边却在婚礼的第一天就举办丧事,这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兆头了。

所以说这样的婚礼,真的是让人感觉到很难以接受的,不管怎么样都应该一件事一件事的办完再说,可以先把一对新人的婚礼举办完成,再去办老人的丧事也是可以的。就是因为那些落后的思想才会发生这样让人意外的婚礼,这对于新人双方来说都是很不好的。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是说家中有白事三年都不能够办喜事的,只是传统思想罢了。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六礼历史

历史沿革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中国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通常与[三书]合称[三书六礼]。[1]

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结婚。“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婚礼仪式力求简化由证婚人宣读礼堂所备证书,各方代表代表颂词,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或奏乐等,拜天地、闹洞房等封建迷信习俗也被逐一剔除。[2]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婚姻,于是对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3-4]

古籍记载

六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后世夫妇成婚成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5]

 六礼详细说明

纳采

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纳采”为六礼之首。《礼记·昏义》日“: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纳采礼物用“雁”。《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至 于何故用“雁”《仪礼士昏礼》者认为“: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白虎通·嫁娶篇》则曰:“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云“:《古今诗话》:来,来霜降,谓之霜信。”郎瑛《七修类稿》却认为“:雁,诸书止言知时鸟也。行有先后。故以之执贽,以之纳采。” 另外,《艺文类聚》一书中还从其他角度解释用雁之因“: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说,纳采以及其他婚礼用雁,不外乎三层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

纳采

妇人从夫之义。所谓“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为阳,妇为阴,用雁者,取其妇人从夫之义。二是不失时,不失节。雁为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以上三义,其一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显然是汉儒们的臆测,不合先秦事实。后两种看法,各有所长。如果仅以候鸟来看,似乎取义不足以证。燕子是以时分居南北,又何独以取雁呢看来用雁除失时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义。雁以转徙飞行,率以老而壮者居先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而长幼有序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把这个原则用于婚娶,使长幼有序而行,非万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而这种行止有序的行为,除雁以外,其他候鸟是没有的,故用雁为五礼之贽。 除以上含义之外,用雁在当时还有喻其从一而终、不再醮之义。周朝时期,从一而终的婚俗已为社会所提倡。当然,从一而终不仅仅是指女子对男子的忠贞不渝,对于男子来说,同样有意义。在一夫一妻制的农业社会里,要求小农家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小农家庭本身的需要。这类情况在《诗经》中有不少反映。《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人乎,与子偕老。”《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王风大车》:“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歌中强烈地反映了人们要求配偶永不离异、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者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因而把具有“从一而终”属性的鸿雁引进婚礼。因此,五礼用雁,其原因就在“雁”这种候鸟兼具有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问名

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问名礼物仍用雁。礼序为“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问名之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

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纳征

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纳吉”和“纳征”,这两项礼目往往并在一起进行。这是订婚的主要手续,宁波人对此称作“文定”,宁海人称“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一般都使用实物和代金。宁波习俗按女方当事人年纪为依据,一岁用老酒一担,以16岁计,送酒16担。约合48块银元的聘金。有些地方也用稻谷计算的,每岁一担稻谷,价值与老酒差不多。这一礼目中双方都用红绿描金书帖,也叫“龙凤书帖”。帖上写的都是一些吉利话,但有一定的程式,男方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则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话。

请期

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即近代意义上的择日《礼仪士昏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亲迎

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为六礼最后一道程式,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婚前一两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女方请人铺新床。亲迎意义有二:一则表现由从妻居制向从夫居制转变以后,母系风俗的传承。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但同时,它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先秦时代,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礼“。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是为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定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水之滨。“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辆彭彭,八鸾锵锵”。是为诸侯亲迎的隆重场面。反之,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婚,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故班固说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贬,“讥不亲迎”,在当时,

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了。

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须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成妇之礼;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庙见”。

清末,相传北京城有两个女人不能惹,一个是败国的慈禧,另一个是救国的赛金花。谁是赛金花,她是晚清十大名妓之首,她一介女流却在民族危亡之机挺身而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战乱之灾巾帼不让须眉。

刘晓庆《绝代风华》(赛金花)

1886年 ,前科状元清廷内阁学士,堂堂二品大员,洪钧回苏州为母亲守孝,四处闲逛时与赛金花初见,洪钧为其美色所倾倒。平日里打牌聚会,常让傅彩云作陪。1887年正月十四日,洪钧纳赛金花为三姨太,为其改名为洪梦鸾。按照当时的礼法规定,丁忧守孝三年,这期间是不允许婚配的,可洪钧对傅彩云一见倾心,虽是偏房,但依然明媒正娶。50岁的他与15岁的她陷入了“爷孙恋”。

洪钧与赛金花

1887年5月,清政府委派洪钧出使德、俄、荷、奥欧洲四国。成为中国古代状元中惟一的外交官。洪钧的正室夫人不愿随洪钧前往,命赛金花随洪钧出访,并借诰命服饰给赛金花。因此,赛金花以公使夫人的名义出使四国。洪钧顾忌名声,将其改名赵梦鸾。在处理完公务的休息时间,洪钧让赵梦鸾学习外语,可贵的是赵梦鸾颇有语言天赋,尤其掌握了一口流利的德语。

在德国期间,她陪同洪钧来往于于各大外交场合,凭借自己的多才多艺和热情爽朗,赢得了多国外交官的称赞,被誉为“东方第一美人”。此间,她还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接见,因此结识了德国青年军官瓦德西,二人一见如故,这为她在几年后与瓦德西的第二次亲密接触埋下了伏笔。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仅仅度过5年幸福生活的赵梦鸾,因为丈夫的一次“过失”,美梦惊醒,失去丈夫且身怀有孕的赵梦鸾被洪钧的原配扫地出门,腹中孩子出生后11个月便夭折了。丧子丧夫的双重打击让她远离故里,改名为曹梦兰来到了上海。

来到上海之后,为了站稳脚跟,她打出了“状元夫人”和“公使夫人”两个名号,租下一处公寓、买了两个小女孩,重操旧业。在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达官贵人,就连李鸿章都慕名而来喝过花酒,从此名扬上海滩。可是这件事被洪钧原配的家里人知道后,认为曹梦兰给女人蒙羞,于是就逼迫她离开上海,就这样如草芥般的曹梦兰离开上海北上天津,这时候改名赛金花。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名声大噪的赛金花携“金花班”班底进京,并且在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京城巨贾卢玉舫,二人结拜,赛金花从此被称为“赛二爷”。 此外,京剧票友孙作舟,人称孙三爷,也一直与赛金花同居,给她的书寓撑腰。赛金花成了京城首屈一指的名妓、交际花。

刘晓庆饰演赛金花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抢掠。当德国士兵冲进赛金花的屋里时,赛金花毫无慌乱之色,并且用流利的德语与之交谈。两天后,赛金花见到了八国联军统帅,德国将军瓦德西。没错,他就是赛金花在欧洲谈笑风生的老朋友瓦德西。

赛金花借助往日的情谊劝说瓦德西不要屠杀北京市民,用自己的身体换回一座城的安宁。当时人们称她为“议和人臣赛二爷”。后来,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克林德遗孀要求清政府杀掉慈禧为夫报仇。此时赛金花再次挺身而出,答应为克林德树立牌坊,这才救了慈禧一命。

1911年,行走江湖多年的与沪宁铁路段稽查曹瑞忠结婚做妾。未料,次年曹瑞忠病逝,赛金花只得再度沦落烟花巷中。1916年,赛金花在上海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任丈夫,江西民政厅长魏斯炅。两人在上海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改名魏赵灵飞。婚后两人甜蜜如意。可是好景不长,在他们结婚后的第三年,魏斯炅发高烧去世,赛金花从此戴上了“克夫”的帽子。

此后的15年,伴随赛金花的只有思念和落魄。她一直蜗居在这处居所里,甚至交不起每月的房租。1936年的冬天,赛金花油尽灯枯,死在了家中,享年65岁。同年,夏衍的著名话剧《赛金花》公演,她成为了轰动全国的大名人。而她再也看不到了。

赛金花与魏斯炅

“自古风尘出侠女”,赛金花虽为一介风尘女子,却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令人敬佩。她一生中许多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悲剧的人生,令人唏嘘。不管这些历史有多是后人添加的,不管她的身份多么被人诟病,一个人,盖棺论定的时候,最终是要看她对社会作出多大贡献,与她的社会价值。身份,来历已经不重要了。

我国历史悠久,历代王朝更替都免不了会发生战争。但是,很多王朝灭亡之前都有预兆,特别是一些不道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殖民地伪政权——清朝(第一个是蒙元)就是这样。清朝末期,满清殖民地伪政权灭亡前夕,中国发生了三件匪夷所思的事件。这三件事发生之后,清朝随即就灭亡了,实在是让人慨叹不已。

第一件事:戏子唱戏如木偶,不知深踏鬼门关

1894年11月21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日本军队攻入旅顺港,这座美丽的海港城市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日本人惨无人性的屠杀,使得一座城池,仅仅有800人幸存下来,简直是毫无人性。

但是让人感到意外又毛骨悚然的是,在大屠杀的过程中,位于新街的集仙茶楼里竟然传来锣鼓声和唱戏声,这让日本人感到非常意外。

为首的日本将官小心翼翼的进入茶楼查看究竟,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茶楼正中间的舞台上有上百号人在轮番的演出,一遍又一遍,竟似木偶一般,毫无生气,但是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这不禁显得鬼气森森。

后来经过日本人的调查,发现这个戏班子本是旅顺官员从天津请来的,旅顺城破后,官员出逃,扔下了这帮戏班子,这些唱戏的少年不知道逃跑,也不敢逃跑,外面地狱般的事件早已摧毁了他们的内心,他们只能机械般的一遍遍重复着他们最熟悉的事――唱戏。

第二件事:马关条约已签订,沙市官员尽茫然

甲午战争的战败,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这么重大的国家事件,举国上下肯定是沸沸扬扬。但是,在清朝晚期,《马关条约》的签订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很多大清官员都毫不知情。

《马关条约》日本人让清政府开放沙市为通商口岸,所以日本人就派了外交官来到沙市依照规定建造领事馆,但是当他来到沙市之后发现,当地的官员竟然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提起甲午战争,这些人竟然毫不知情。

实际上,在清朝有专门给官员看的邸报,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并且了解上级的政策。但是,沙市的官员却对这么重大的战争却一无所知,而且甚至连北京方面来的公文都没有了解,可见他们对于国家兴亡,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心里只想着如何捞钱,“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才是他们做官的真正目的。清朝有这样的官员,如何能不灭亡?

第三件事:清军背德入日照,兵不血刃占县城

1897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但是德国人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德国派出了一个120人的小队,他们乘坐四艘小船来到了日照的海边,本来日照作为海关有非常严格的把守和坚固的军事堡垒。这样的阵势让德国人感到有点害怕。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大跌眼镜,德军让随行的懂得中文的传教士向清军喊话,只要他们愿意把德军从水中背过去,就会给他们一些银元,没想到传教士的话音刚落,无数的清军士兵争先恐后的向德军的小船跑去。

德国人来到日照城内,没有一人伤亡,就占领了日照县城,日照的守城的士兵根本没有一点反抗,他们所关心的只是那一两块银元。

戏子的麻木,官员的不作为,士兵的不反抗这三件事无一不预示着国之将亡。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和官员对于自己的国家毫无感情,只顾自己贪图享乐时,这个国家就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满清殖民地伪政权殖民中华的这267年,是中华民族充满血泪的267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84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