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结婚下头面什么意思:
头面指的是首饰,用在婚礼上面指的是新娘结婚当天的装饰。下头面其实指的就是为新娘梳妆打扮,等待出嫁。下头面的人一般是比较有福气的太太,一边给新娘上妆一边说一些吉利话。
下头面的具体流程和讲究:
1、上头
所谓“上头”,现在多称“做头”,就是婚礼前给即将出嫁的女孩子梳妆打扮。上头仪式与先秦时给女孩子举行成人仪式的开笄活动有密切关系,婚姻中的“上头”应该由此流变而来。结婚时的“上头”仪式何时举行,不同时期或不同地方似乎并不相同,内涵也不一样。传统的“上头”,如在农村多于迎娶之前(俗称“催妆日”),在娘家进行仪。
(1) 上头时间
上头要选在黄道吉时,一般由负责合婚的阴阳先生卜定。具体时辰有的在催妆那天太阳落山后的晚上进行,有的在太阳将出来的黎明时进行,这都是阴阳先生根据一对新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来的。但不论何日子何时辰进行,都要慎重,要举行焚香祭祀仪式,敬天敬地敬鬼神,申告神灵和先人“我要嫁人了”,祈求给予幸福的婚姻生活。
(2)上头人选
谁负责给新娘子“上头”可不是在美容美发店随便请一位师傅那么简单,负责“上头”的须是“全福之人”。 “全福人”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有“全面奶奶”、“全合之人”、“全科之人”等叫法,但都须是已婚女性,上有公婆、下有儿女、夫妻和谐、兄弟同心、妯娌和睦,总之要家庭幸福,七世同堂、五世同堂更好。忌寡妇、再嫁、独身之人,否则那太不吉利了。特别是寡妇,连婚礼现场都是一定要回避的。
(3)上头方式
“上头”的主题是给新娘子梳妆打扮,故也称为“梳头”。给新娘子梳头的人不随便,梳头也有讲究。一般是象征性地梳4下,寓意“事事如意”;有梳6下的,寓意“六六大顺”。
(4)吉利喜话
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
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
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
四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
五梳梳到尾,比翼共双飞;
六梳梳到尾,永结同心佩。
2、开脸
“开脸”与“上头”相对应,是将新娘子卸妆洗脸,重新打扮。“上头”的日子和时间可能不同,但“开脸”多在拜堂成亲后进行。“开脸”过去是在拜过长辈后,回到婚房的新娘把凤冠带解下,系住腰间的围裙,按之前合婚时算命先生给出的时辰和朝向,进行“开脸”。有的地方在成亲后次日早晨进行。有的少数民族则将“开脸”与“上头”合并,都在上花轿(现在是上花车)前进行。
(1) 开脸标准
脸上是否有汗毛,是女人已婚与未婚的辨认标准之一,只要看脸上的汗毛是否去掉,就知道这个女子结婚了没有,所以做姑娘时脸上的汗毛是千万不能去掉,而结婚后则一定要去掉。因为未婚女孩子上脸多毛,“毛丫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又称“毛脸子”。
(2) 开脸人选
负责“开脸”的女性与“上头”一样,也不是随便找的,同样须“全福之人”执行。开脸时用特制的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开脸与上头一样,都是女孩向女人转变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上头”仅是一种形式,新娘子还没有真正成为“妻子”,那“开脸”后就正正式式为人妇、做人妻了,所以很有讲究,很重要 。
(3)开脸喜话
门前一挂鞭,
观音坐面前,
黄道又吉时,
新娘开开脸。
婆婆看着笑,
丈夫心里甜;
全家都道好,
富贵万万年。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作为一个媒人,介绍成功了结婚是否需要赶礼金,这个习俗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媒人在介绍成功后可能会被赠予一些礼物或红包作为答谢,但这并不是必须的,而是取决于新人和其家庭对媒人的感激程度。在新娘或新郎提到了这样的期望时,可以商量并决定是否给予这样的礼物或红包。重要的是尊重新人和其家庭的文化和习俗。
总的来说,赶礼金的行为并不是必须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新人和其家庭有这样的传统或期望,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礼物或红包以表达感激之情。
不一定,古礼而言新娘是外地的,结婚后回门,当天是必须回婆家的。但对于现代化的人们而言就不一定了。
按照古礼而言,新娘是外地的,结婚后回门当天是必须回婆家的。原因是按老礼教,新媳妇协姑爷回门,必须在当地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如果赶不回去,就不许可新人同住一室,要分开居住。男人和男人住在一起,女人和女人住在一起。
否则,对娘家不吉利,会让娘家不顺。还有诸如对娘家的孩子、下人起到不好作用,有伤娘家风化,会让娘家破财等等说教。但是现如今新社会,对于这些礼仪制度的重视已不再成为必然性的考虑因素。因此具体如何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新娘是外地的,结婚后回门,车船颠簸,路途遥远,小两口无论如何也赶不回婆家,就得多住几天再回自家。如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太注重一些旧的礼法了,通常随意选择。如果娘家人,为新人准备了新房留宿,应该听从安排;
要是老人信奉老礼法坚持分开睡,也要遵从老人的意思,应不去与之理论,毕竟就几天时间。
归宁民俗
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回门禁忌也多是关于新妇的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河南一带,除了上文提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灯以外,还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娘家。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
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浙江等地,旧时忌新妇在冬至节回门。否则以为将克死其夫家家长。俗谚云:“娘屋住个冬,夫家去个公。”江苏也有此俗。不过,理由不同,谓如冬至在娘家过,则娘家家道将因之而衰落。
1、新娘化妆
准备时间:大概一小时
事先准备:联系化妆师、婚纱、头花、捧花、红色皮鞋、联系女伴、联系专车等
内容:计算好时间出发(择时)到化妆师处化妆,穿好婚纱、鲜花等一切装扮准备就绪。陪同女伴帮忙拿更换衣物等。专车全程陪同,送去接回(择时)。
2、头车装扮
准备时间:大概半小时,和第一项的时间同步进行,不冲突
事先准备:联系头车、联系花店
内容:头车司机按时去约好的花店进行头车装扮
3、接亲前准备
准备时间:大概半小时。
事先准备:
1)男方(新房)准备:喜字、对联、鞭炮两挂、茶杯、茶碟、手动礼炮至少四个,越多越好、糖包(瓜子、花生、糖提前包好至少20包)、喜烟;接亲事物(烟两条、红酒两瓶、白酒两瓶、糕点两份、整鱼两条、排骨一段);红包若干(不同金额分开包装);结婚证、婚戒、捧花、丝带(或气球)。
2)女方家准备:喜字、对联、鞭炮两挂、饺子、鸡蛋、一桌酒菜、茶杯、茶碟、红色箱包(表达到意思即可)
内容:
1)男方家:接亲人员中通知几个关系要好的朋友提前到男方家做些简单准备工作。新郎装扮(最好有关系好的
女性朋友或好朋友的老婆帮忙打理);伴郎装扮;贴喜字、对联;摆放鞭炮;准备开水、茶叶、茶杯、茶碟;
红包、糖包交予总管,并确认不同金额红包数量及哪些人得红包;结婚证、婚戒交予伴郎全程保管。
2)女方家:准备好酒菜、饺子、鸡蛋,藏好新娘的红鞋,摆好鞭炮,并安排好燃放鞭炮和堵门的人员。
4、人员、车辆到位
时间:大概10分钟。
事先准备:
联系所有男女两方接亲迎亲人员,并计算好人数。联系好车队,加头车为双数同色车(摄像车除外)。联系摄像师。联系1-2辆其他车辆,作为“后勤服务车”男方接亲人员、车队、摄像师统一在男方家集合并开始分工。总管负责全程流程的推进,并且所有人听总管指挥。伴郎全程负责携带结婚证和婚戒。随车队去女方家
接亲的人员可以男女搭配,但必须都为单数(包含新郎、伴郎,不含摄像师)。将丝带(或气球)装扮到每辆迎亲车上。
5、从男方家(新房)出发
时间:XXX(按事先计算好的时间准时出发)
事先准备:参考“事先准备第三项”
内容:出发前,全体合影(摄像师代劳)!1车队出发。总管、摄像师坐摄像车;新郎、伴郎坐头车;其余接亲人员分工携带接亲物品自行搭配坐其他车辆。2、男方家(新房)留守人员:男方长辈和小辈、至少两名亲友(负责燃放鞭炮、打理开水茶杯)。出发时总管可以通知女方那边车队已出发,请做好准备。
6、接亲路上
时间:XXX(视路线而定)
事先准备:事先安排好路线走,出发接亲的路线不能和接到新娘回来的路线重复。总管必须提前一天坐车走一遍计划路线,计算好时间,并调查清楚路况。避免婚礼当天出现路况意外。
1)事先安排好路线走;
2)摄像师摄像,如果希望有好的拍摄效果路上由摄像师指挥车队走不同队形(有经验的摄像师都可以轻松做到)
3)在车队出入小区遇到保安、门卫等拦截时,总管要给予糖包、喜烟
7、XXX到达女方家
事先准备:安排冲门人员(身强力壮、能说会道)车队到达时,女方家燃放准备好的一挂鞭炮(见内容第三项)。堵门、冲门自行发挥,但事先应约定好尺度,不要行为过激。
8、冲门成功之后
内容:
1)找鞋、穿鞋,新郎带来的捧花此时开始交予新娘
2)丈母娘(或女方女性长辈)切排骨、煮荷包蛋、饺子;烟、白酒、红酒、蛋糕各留一份,另一份重新装好由接亲队伍带回新房
3)女方一男性长辈或好友招呼接亲人员入酒席,随意发挥
4)新郎喂新娘吃饺子、荷包蛋
5)全体合影
6)给女方父母敬茶改口(可选,因为在酒店仪式上也会敬茶,不过最好进行一下,让新郎改口,而且摄像过程也会显得完整)
9、全体出发回新房
时间:XXX(算好时间出发)
事先准备:计算好人员数量、安排回新房的路线、事先摆好鞭炮(女方家、新房两边都要摆)接亲+迎亲回到新房的的人员男女搭配,但必须为偶数(包含新郎新娘、伴娘伴郎。即,去接的时候为单,回到新房为偶。)回新房的路线与来时路线不重复。亲友携带迎亲物品,搭配乘车。从女方家出发前,由管家通知新房留守人员,车队已出发回新房。车队从女方家出发时,燃放第二挂鞭炮。没有随车队去新房的人员可以直接去酒店(自行安排)
10、到达新房
事先准备:开水、茶叶、茶杯、茶碟
内容:车队到达新房时,留守新房的亲友燃放第三挂鞭炮。折腾新郎的过程自己发挥进入新房,给男方父母敬茶改口(可选,因为在酒店仪式上也会敬茶,不过最好进行一下,让新郎改口,而且摄像过程也会显得完整)。亲友参观新房,并拍照留念。这时另外安排至少两名亲友乘坐另一辆车(见事先准备第四项“后勤服务车”),在车队出发去酒店之前先携带酒水、烟、糖、瓜子、花生等直接出发去酒店,提前在酒店做好迎接准备,安排酒店服务员将酒水、糖、瓜子、烟等布置到位,并摆放好第四挂鞭炮。
11、出发去酒店
时间:XXX(根据新房到酒店的距离路程定好出发时间)
内容:车队到达酒店时,提前到酒店准备的亲友燃放第四挂鞭炮。到达酒店之后,略作修整,新娘补妆,新郎新娘做好迎宾准备。总管与婚礼司仪对接,提前做好婚礼仪式的各项准备工作。
12、迎宾
时间:XXX(请帖上通知的时间,略作提前)
事先准备:提前安排好迎宾人员,安排好来宾座位,所有迎宾人员熟知座位分布。迎宾台、签到簿。
内容:新郎新娘迎宾,迎宾台安排两名关系要好且心细的亲友收礼金。迎宾处尤其注意提前安排迎宾人员,新郎好友、新娘好友都必须要有迎接并带领至座位的,尽量让每一位来宾都有人迎接并顺利入座。
13、仪式开始
事先准备:仪式的所有环节都必须和司仪提前沟通清楚,不要让司仪有所保留,仪式内容必须双方沟通确认。以免在仪式现场发生意外情况。如果有条件,可以先演练一遍。
内容:司仪和总管对接,整个仪式过程交给司仪,听司仪指挥,总管协助即可。
14、仪式结束
事先准备:新娘敬酒服
内容:新娘换装,新郎新娘准备给来宾敬酒!
15、收尾
事先准备:计算器、纸、笔
内容:总管与收礼金人员一起对照礼单算账交接,包括:礼金总数、需要现场支付的费用(如,婚宴、司仪、婚庆、摄像、化妆、酒水等)。列出礼金收支明细与礼金一并交与新郎新娘
其他说明:
1、至少要有一人全程保管相机并拍照,提前备好电池、清理好内存卡。
2、手动礼炮分发给男性亲友,由他们在接亲过程中看情况释放即可,至少留四支,在酒店正式仪式中新郎新娘登场时使用。
3、签到薄、签到笔最好准备两套,有备无患。
4、建议化妆师跟妆,即清早新娘化完妆之后,约好时间,让化妆师直接到酒店,给新娘补妆。
5、红包数量提前算好,多准备一些,不同金额搭配数量多一点,主要是给男女两方小辈的“改口钱”,提前给总管说好,哪些人给什么金额的。
6、酒店仪式的所有环节,一定一定要和司仪提前沟通一遍,要做哪些准备一定要和司仪约定好。遇到个水平高的司仪当然放心,万一是个水平不怎么样的司仪,他在仪式里万一搞一些随意发挥的东西,会让新郎新娘及双方老人不知所措,严重影响现场气氛和来宾的情绪。
7、伴娘、伴郎在当天的穿着,最好也提前说好。
8、证婚人、男女双方代表都需要提前知会,做好发言准备。
9、如果收取礼金的两名人员是新郎新娘安排的家人,总管可以不参与最后收尾工作,家人与新郎新娘自己交接清楚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