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从古至今的结婚习俗具体是哪些

汉族从古至今的结婚习俗具体是哪些,第1张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是礼仪之邦,新人结婚时也有许多礼仪之说,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各民族不一样的婚礼习俗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汉族的婚礼习俗又是哪些呢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1、议婚

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与不成,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付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媒人议亲,一般首先口头上探询双方意图,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许,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2、订婚

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即“许亲”、“定亲”。男方可以郑重地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至于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而异,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山西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3、嫁娶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因为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 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吉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有些地方要给待嫁的女子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法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儿出嫁离家时,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庄家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坑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毯或红布铺地(红毯、红布象征一生走红云),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力求脚不沾地。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4、婚礼

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新娘走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杆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经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5、闹洞房

新娘被送进新房之后,多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或“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要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中国各地一般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6、回门

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亲”等。回门标志着男子开始以新郎的身份进入女家,也是给新娘缓和初为人妻、初为人媳紧张的一次机会,女家往往也借此机会来考验新女婿。 回门通常由娘家人来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后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讲究“爹接娘送,一辈子不生病”。

古代人的婚俗礼仪也是非常繁杂,一般需要遵从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有好几项我们都能理解成送给女方的彩礼,只是现代人送一次古人分几次送。这种婚礼可不是每个人都结的起的,如果没这个经济实力可能就要打光棍了,不过古人结婚非常看重门当户对,如果男方家庭不错女方也不会差到哪去。这六礼当中肯定存在陋习,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全是陋习,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结婚的流程,一起来看看吧。

从爱情到婚姻,不仅仅是一段情的距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一段风俗礼制的演练过程。婚姻相比于爱情,少了一些浪漫,多了安然和稳固。婚姻并不是一座围城,而是一个要用心去经营的城堡。婚姻从古至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因而婚姻的习俗相对繁杂。

在汉代的婚俗礼仪主要遵循“六礼”,这六礼主要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汉代的婚俗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纳采、问名两项,这是相亲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纳吉、纳征两项,是定亲阶段;第三个阶段包括请期、亲迎两项,是成亲阶段。

在婚俗程序的第一阶段是议婚,这个阶段,男女双方家庭中主事的人要商定一个吉日来相亲,男方将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带回去进行占卜,如果两方的婚姻相合,则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过,也不是男方一方就能够决定双方的婚事的,有很多女方直接就拒绝了男方的聘礼。汉代女子由自己来决定婚事的理念很强,有的女子为了嫁给自己心仪的人,而一直不嫁,最后如愿嫁给自己心仪的对象,成就了一段佳话。在汉代,女子也有冲破父母和社会的偏见毅然和男子私奔的,卓文君就是逃婚私奔的一例。可以看出,汉代女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相对于唐宋时期是强的。

在汉代,男女在选择对方时都有着自己的标准,有的标准是男女统一的,有的方面男和女则不一致。从男方的家庭来看,有的是根据女子美貌的,有的是根据德行和才能的,也有的根据女方所在家庭的门第,有的根据所卜卦中女子的吉祥程度,有的则根据女方的富裕程度。而女方选择男方则根据相貌、才德等。此外,男女双方的议婚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指腹为婚”“政治联姻”。在民间还有一些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现象,有的人家为了骗取多家的聘礼,让自己的女儿反复订婚。有一些士大夫,为了追求门当户对,竟然会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宦官的情况出现,受到人们的嘲笑。这些都是当时一些议婚程序中的丑陋现象。

在汉代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议婚现象出现,有一些贫寒人家可以和一些显贵的士大夫家进行联姻,并在此后得到了对方家庭的照顾和支援。在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些较为富贵的人家不愿意和当朝的权贵和王侯之家进行联姻。这种现象为东汉时期的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人们已经嗅出了腐败落寞的王朝即将落幕的味道。

汉代的婚姻仪式主要是遵循古代的旧礼,在议婚完毕后,男方要带上聘礼,到女方家去求婚,也有带着聘金前往的。《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进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这就是古代的纳征。在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汉代朝廷会采取由官府拨付的办法帮助将要娶亲的人家作为聘礼。汉家公主外嫁少数民族首领,少数民族的必须遵循中原汉族的聘礼风俗。

女方家要为将要出嫁的女儿备置嫁妆。汉代人特别地重视家庭教育,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会告诫自己的女儿到了夫家要以礼待人,要学会同夫家的人和睦相处。在汉代,婚庆的典礼相当隆重,男方家要大肆置办酒席来款待来宾,并一一接受宾客的道喜。汉代朝廷对于酒食的管理非常严格,但是对于婚娶的酒食则是一点儿也不限制,酒肉宴客是汉代婚庆日最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男方家里清贫,女方家也要帮助男方家把酒宴搞得隆重而热闹,否则就是有失礼节。在汉代,皇帝竟然曾经为了酒宴专门下了诏书,从礼的角度讲述婚庆宴客的重要性。这说明,举国上下对于婚俗宴庆的重视。

汉代婚庆的花费特别大,同门第之间互相攀比,婚庆典礼搞得较为奢侈。然而,由于婚俗的聘礼太重,很多的平常人家根本支付不起,只能不娶作罢。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随着人类文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花轿迎亲: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适于宋代。轿是古代达官贵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使用花轿迎亲有许多讲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谓之“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要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谓之“照轿”,其意和男方的亮轿差不多;新娘上轿,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有的地方则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红绣鞋,然后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大鞋脱掉。按迷信说法,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

新娘障面:从上轿开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块“红盖头”。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 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婚礼时一直延用这个习俗。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现代婚礼中有人在楼梯上撒麦肤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亲:拜堂又称拜天地,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所以要先拜天地;从结婚开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之后,男女将结合为一体,所以要夫妻交拜。关于拜天地,有一个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生了一个后生。这后生虽然有吃穿,逍遥自在,却感到很孤单,于是请求月亮老人给他找个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娲造了个姑娘,让他们结为伴侣。在结婚的时候,月亮领着两个白发长者对二人说,“这是天公和地母,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她俩,首先得给养育了你们的天公地母拜三拜。”从此便流传下了“拜天地”的习俗。

花果撒帐: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要从亲属中选一位儿女齐全的吉祥长辈,手执托盘,里面装满枣、栗子、桂圆、花生等,走进洞房,一边抓起这些果子撒向寝帐,一边吟诵:“撒个枣、领个小(儿子),撒个栗、领个妮(女儿),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着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养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贵子,儿女双全。据记载,撒帐之俗始于汉武帝。汉武帝迎娶李夫人时,将其迎入帐中共坐,帝令宫人将准备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帐中,坐在帐中的汉武帝和李夫人争相牵起衣角相接,以为得果多则意味着婚后得子多。从此,撒帐既是婚礼中的笑乐调侃之举,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仪式。有人认为,现代婚礼上的彩色纸屑,就是从撒五色花果传承而来。

安床坐帐:撒帐结束后,吉祥婆要帮新人把被子铺好,一边铺还要一边说“百年合好,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此谓“安床”。安床完结后,要请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将新娘的盖头揭下来,称为脱缨;然后新人共饮“交杯酒”,宋代以前是用瓢饮,二者相合,即成葫芦状,象征夫妇合二为一。宋代以后即改成用酒杯,用红线把两个酒杯栓在一起,饮后将酒杯放于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为大吉,象征天履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喝完交杯酒,要将男左女右各一缕头发合在一起,谓之“合髻”,也称结发。据有人考证,婚礼上的结发习俗来源于一个古代的爱情巫术。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里面藏有人的灵魂,假若对头发施展法术,就会对头发的主人产生直接影响。如《金瓶梅》中,潘金莲失宠后,就以一小木人写上西门庆的生辰八字,用自己的头发把他缠住,想以此重新把西门庆拉到自己身边。尽管这种巫术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但这种美好愿望一旦移植到婚礼这么庄重的事情上来,就没有了爱情巫术的成份,取而带之的则是夫妻恩爱忠贞的民俗象征了。喝完交杯酒、结完发之后,还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据说是男人应该压倒女人的意思。以上仪式统称为坐帐。坐帐结束后,婚礼基本结束。

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婚俗也不尽相同,象跳火盆、背媳妇、闹洞房、吃合婚饺子合婚面等在一些地方也是必须的仪式。

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的婚姻,都是以家族需要为核心的,为了表达传宗接代、祈祷平安的心愿,几乎每一个婚礼程式都赋予了文化乃至神祉的寓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350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