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支唢呐吹一生呢?

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支唢呐吹一生呢?,第1张

一把二胡拉断腰

它长得有些普通,长长的脖子,两根弦子;蛇皮做的脸,永不离身的弓子,似乎在告诉人们,可不是那么好演奏的。它可以是最喧闹的,能演奏出万马奔腾的声音;也可以是最哀伤的,能够再现妇人对着江水哭泣的场面。它就是二胡,来自古代的一种拉弦乐器。

可能是因为经常出没于二胡比赛、小区广场,人们对二胡有着莫名的喜爱。看到拿着二胡演奏的人,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调侃,一把二胡拉断腰。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实在是因为二胡并不是一件好演奏的乐器。

岩山寺的经塔之中,人们发现了一把元代的胡琴,它的样子和现在的二胡看起了相像极了。这一发现,与《元史》中对胡琴的描述不谋而合。在《元史》的编著者眼中,胡琴有着龙一样的头,两根弦子,还有着用马尾做的琴弓。麟堂秋宴,明代的画家尤子求,将自己见到的胡琴手画了出来,画面之上,胡琴手正是用拉奏的方式演奏胡琴。那么,是不是二胡的祖先一定来自于元明时期?

 

事实上,二胡在我国的起源可能更早。“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的诗句告诉我们,自唐朝以来,人们就将西域传来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称之为胡琴。无论是唐人还是宋人,他们都将两根弦子的胡琴称为嵇琴。孟浩然曾经在诗里讲述过自己看到嵇琴演奏者的经历,沈括也曾经在《梦溪笔谈》中讲述过关于嵇琴的故事。熙宁年间,官家在宫里大宴群臣,教坊的乐手徐衍曾面对官家演奏嵇琴。拉断了一根弦子之后,徐衍依然面色不改,继续用剩下的一根弦奏完了整首曲子。

不过,尽管史书上有关于二弦乐器以及胡琴的记录,二胡究竟从何时来到中国,却依然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倒是无法争论的,那就是想要将二胡演奏得炉火纯青,必然要花上很大的气力。

 

如何持琴,如何握把,如何滑弦,如何挑弦,想要达到入门的要求,就要经过无数次的联系。觉得已经能够用弓子熟练地奏好不同的音阶了,却发现二胡是要换把的。把位换了,调子也变了,不同的音阶发出的声音又变得不一样了。

能够演奏出一只简单的曲子,不要高兴地太早,您也不过到了三级的水平。如果想要用二胡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把曲子演奏得如泣如诉,把自己变得和大师一样,年轻的二胡手们要挑战的难度只会更大,不把腰累断是不能罢休的。正因为二胡虽然看似简单,但从入门就已经非常难,所以才有了“一把二胡拉断腰”一说。

 

千年琵琶万年筝

浔阳江头,枫叶飘落,昔日妆成妒秋娘的乐女,满心伤感地弹着琵琶。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在大船上,乐女和正在欣赏他弹琵琶的江州司马,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千百代之后,乐女与那位名叫白乐天的江州司马,都已经化为朽骨。唐琵琶却因为考古人的研究,再次从新疆的黄沙里,伸出了自己曼妙的脖子。除了看起来有些残破,依旧不改当年的气质。

琵琶,本为胡人骑在马上演奏的乐器,推手为琵,引手为琶,故而得名琵琶。古人琵琶一般身长五尺三寸,象征着天地人与五行。它的四根弦子也是有讲究的,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不再被当作胡人专用的乐器,开始进入汉族豪奢人家的生活。富豪石崇,吏部尚书虞仲文,史学家范晔,驸马褚渊,都将琵琶当作自己的爱好。

 

千年琵琶万年筝,这句话其实是人们对“千日琵琶百日筝”的化用。在古代的一些琵琶手、筝手看来,学会琵琶、筝,要比学会二胡要容易很多。唐太宗时期,曾有西国胡人乐师来我国献乐,手持琵琶,他演奏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为了超过西国乐师,太宗提前让琵琶国手罗黑黑隔着帷帐听那西国乐师演奏。就听了一遍,罗黑黑就将西国乐师的曲谱扒了下来。

帷帐中,罗黑黑拿着大琵琶自信地弹起了曲子,西国乐师见自己的曲子竟然被大唐乐师完全模仿了下来,露出了惊叹的深情。只要掌握了另一个人的谱子,乐师就可以用琵琶再次演奏这个人的曲子,可见,对于比较熟练的乐手来说,想要弹奏琵琶曲,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练上个三四年就能学会,这才有了千日琵琶的说法。

 

与琵琶相似,古人认为,想要弹筝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筝这种乐器,初生之时总共有五根弦子。东汉之后,它的形状已经和瑟这种乐器长得差不多了。随着进一步的改造,筝的弦子也被一点点地加了许多根。雅乐的筝弦为十二根,其他乐种中,筝的弦子则通常为十三根。尽管弦子特别多,涉及的声调、音阶变化也比较多,但是没怎么参加过筝乐培训班的古人,依然可以将筝演奏得特别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仁祖不用谱子,就可以在桓温面前边弹筝边唱;晋代的桓伊,可以用筝和上乐奴的笛曲。这两位都不是乐师,只是朝中官吏,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都能够具有比较高的演奏水平。即便弦子有十几根,练上个一百天,也能把筝演奏得非常动听,这便是万日筝的由来。

经过了时间的变换,千日琵琶万日筝,逐渐被人们传成了千年琵琶万年筝。不过,千年琵琶万年筝这个句子本身是没什么毛病的,因为琵琶与筝在我国确实有着千年的老资历。东汉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在书中记录琵琶的由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曾经在名士阮咸的坟墓里发现过琵琶。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隋唐五代时期的人们的墓葬中发现出土的琵琶。从东汉时期便有记录,琵琶确实无愧千年琵琶之称。

至于筝,它的资历就更老了。春秋时期,一个古代的贵族将自己的梓木筝当作陪葬品放在了自己的墓中,历经千百年,这把梓木筝在考古研究者的发掘下,重新出现在了人间。秦筝何慷慨,曹子建的话并不虚假,秦时的大臣李斯曾经证明,筝确实在秦时颇为流行,筝声慷慨、秦歌快耳,当真是大秦之声。自春秋到秦代便已经流行于国内,给筝一个“万年筝”的称号,似乎并不过分。

不过,除了说明琵琶和筝的历史以外,这句话还有赞赏两种乐器的美妙,有可以再继续延续,流传千万年的意境。

 

一支唢呐吹一生

舞台前,演奏家们在合奏着《九州同》;高粱地内,九儿倒在了大火之中,人们又听到了那首《抬龙王》;回忆着焦三爷的身影,天鸣再次吹响了那曲《百鸟朝凤》。除了都是经典之外,这三首曲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离开唢呐

喇叭唢呐,曲小腔大,这句话我们经常在父辈人的口中听到。事实上,这个句子的诞生时期非常久远,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它是明朝的文人王磐在《咏喇叭》中记载的短句。

唢呐究竟是何时出现在我国的,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根据武氏祠的汉画石像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唢呐应该出现于东汉时期。不过,另一些研究者则对此表示否定,他们根据出土于唐宋时期的壁画,提出,唢呐诞生于唐宋时期。

 

由于缺乏文字证据,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同,许多人还是认为直到明代前后,唢呐才开始流行。根据戚继光将军的《练兵实纪》记载,唢呐在明代本是军用乐器,将领们招呼军卒们赶快收拾行李、集合起来吃饭,多是采用吹喇叭的方式。

《出警入跸图》作为物证论证了《练兵实纪》的记载,在该图中,明朝皇帝的仪卫们正在为皇帝的出行仪式奏乐,他们所使用的乐器中就有唢呐。清朝时期,唢呐有时会被叫做苏尔奈,不过依然被运用于军中。根据,清代的《军器则例》记载,清代的军队中同样配备唢呐,每隔十年,才允许唢呐手贴换自己已经有些残损的唢呐。《练勇刍言》也记载了清代唢呐的军用现象,清朝军营中的一些侍勇们也会被要求随身携带唢呐。

一支唢呐,可吹尽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说媒的时候,人们需要唢呐,据《群音类选》所载,为了让气氛更喜庆一点,一户人家在给女儿说媒的时候,特意请了唢呐手。结婚的时候,人们离不开唢呐,明刻本《蓝桥玉杵记》的插图中,一组六人乐队正在为村子里的新人演奏乐曲,六个人之中,唢呐手吹奏得最是起劲。丧事也需要唢呐,砀山的百姓,只要遇到丧葬之事,必然会让唢呐班子上门吹上一段,表达心中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一支唢呐,可出现在大大小小多种场合,富贵可听,平凡亦可听。

明朝时期,皇帝为了彰显外交活动的严肃性,特意为郑和配备了唢呐手作为佣从。清朝时期,皇帝的登基大典、迎驾仪式,皇太后的寿宴上,都少不了唢呐的存在。来到民间,唢呐是老百姓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乐器。爆竹燃起,响声连天,唢呐清吹,又是新的一年。有的时候,村子里会请来一队戏班子,班子里有吹唢呐的,好不热闹。

 

能够用在各种场合,能够吹起不同的情绪,一个人从出生的喜悦到婚姻大事,再到离世,可能都会有唢呐陪伴,唢呐虽小,却能唱尽悲欢离合,这可能也是“一支唢呐吹一生”的俗语缘由吧。

/来自网络,侵删。

该县属于安徽宿州市。

根据百度地图显示,砀山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是安徽省最北端的县市之一。它毗邻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与山东省单县接壤,与江苏省丰县接壤。砀山县总面积为1193平方千米,下辖13个镇和3个功能区,常住人口为763万人。

砀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城市建设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秦朝设立下邑县以来。砀山县因盛产酥梨而被誉为"世界梨都",同时,砀山县也是中国武术和唢呐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中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唢呐之乡"。此外,砀山县还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故乡。

砀山,古称下邑,别名梨都,宿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砀山东距徐州市84公里,1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今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徐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砀郡,至今已有2227年建城史。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有齐白石、傅友德、申屠、刘墉等历史名人。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西甜瓜之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1,是国务院公布的对外开放县,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平安县”。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

安徽砀山盛产梨子,是有名的梨产业区。夏天是梨,春天就是梨花,三月中旬,那里的梨花将要开放。砀山在此邀请大家来这里赏花,特地举办梨花节,今年的梨花节活动也安排了不少的活动内容,现场精彩不停!

砀山梨花节

时间:

3月15日—4月15日

地点:

世界梨都砀山梨树王景区

主题:

“以花为媒、推动招商、促进发展、惠及群众”

梨花节赏玩攻略

3月15日—4月15日,是砀山的主舞台,邀请摄影爱好者留着这里春天梨花美!用镜头捕捉这里的美丽,把永恒的春天留住。

今年的梨花节将会持续一个月,活动主场地就在梨树王景区。

在赏花的活动之外,今年的梨花节还给大家安排了不少的活动,涉及民俗展演、曲艺表演、马术比赛、古城庙会、马拉松比赛等。

砀山民俗:唢呐表演

梨花节,以花为媒,文化为内涵,让群众同台在这搭戏,实现我们的农村乐、农民乐、农家乐。

梨花节17项活动安排

年砀山梨花节新闻发布会;

年砀山梨花节开幕式;

“感受发展脉搏定格梨都春天”摄影名家作品巡展;

“相约梨花海”经贸洽谈系列活动;

年砀山梨花节民俗展演活动;

“马跃梨都·古砀留鸿”徐悲鸿师生作品展;

“魅力梨乡地骑行正砀时”皖苏鲁豫四省自行车骑游大会;

齐白石故居奠基仪式;

“春从砀山来·百万梨花开”人民网安徽频道融媒体砀山行(第四季;

“百万花海感知春天”摄影名家砀山集体采风活动;

砀山曲艺厅、砀山画廊开馆仪式暨古城庙会;

中国砀山第五届马术一星级、二星级耐力赛;

俄罗斯油画作品展及油画艺术家采风团梨园写生活动;

“追梦梨都一马砀先”年第七届中国砀山梨园春季国际马拉松赛;

“弘扬行知精神提升梨都魅力”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活动;

“龙腾古黄河·舟游新梨都”中国砀山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

“相约梨花海情定今生缘”集体婚礼活动。

砀山在安徽的北段,百里黄河故道横穿全境,全县植被茂密,覆盖率达到了70%,从2008年开始,砀山县就在开始举办梨花节。在梨花节举办之际,在活动期间将会举办国际马术耐力赛、国际龙舟赛、梨园国际马拉松、千人骑游、摄影巡展、民俗展演等活动。

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

砀(dàng)山县,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安徽省萧县,由南到西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民风民俗

砀山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有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拳术、器械等武术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砀山韵味、梨都风情。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泛滥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千米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爱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

从周代开始,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靡三国时代,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比赛还早二千年。

-砀山县

1、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2、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3、截至2019年,砀山县下辖13个镇。总人口100214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4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3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32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4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3:457:3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4022元。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4、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412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