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这边嫁娶的风俗是怎么样的?

张家港这边嫁娶的风俗是怎么样的?,第1张

一、婚 嫁 旧式婚配程序繁琐异常,民国时期倡导文明结婚,但民间仍然大量存在旧式婚姻。解放后,倡导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婚配手续大为简化,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到了结婚年龄去乡镇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就成合法夫妻。但民间旧式婚配遗风尚存,仅废除包办,剔除迷信活动,简化手续而己,许多习俗保留至今。其过程大致如下: 说媒 旧时,男方相中门第相当,年龄相仿之女,请媒妁撮合,媒人总是夸张男方财富、容貌、品学、勤劳俭朴,尽情说合,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就可“相亲”了。今民间仍有不少男女攀亲是央人作伐的,说合者称“介绍人”,相当于媒人。即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到需要送聘礼、订婚、结婚时,也得临时拉一个人充当“介绍人”,人称“现成媒人”。 相亲 经媒人说合,只需家长同意,就可以由媒人领着男方到女方家去相亲,主要是看女方容貌,考察人品。女方到男方家去,是由女方母亲等亲属代相亲的,除相男方长相外,主要看男家的房舍田产,打听男方的人品。今常由媒人牵线,男女双方当面考察。相亲有条规矩,如果相不中,是决不肯在对方家中用膳的。 送庚贴 庚贴即写着生辰八字的贴子。“相亲”双方满意后就可送庚贴。按照旧式程序在送庚贴前,先由男方发出“求贴”,女方无异议就发出“允贴”,男方接到“允贴” 后,立即发出“请庚贴”,女方接到“请庚贴”后,立即发出“庚贴”。为简化手续,减少媒人的往返,常由男方一次发出“求贴”和“请庚贴”,女方一次性回上 “允贴”和“庚贴”。 媒妁持女方庚贴送往男家,进男宅时要急匆匆地把它压在男家灶上的香炉下。男家取出庚贴,请人推算,推算既妥,然后择吉日行聘定亲。今这一过程已逐渐消失。 行聘 经算命的排生辰八字,男女无相克之处,即可行聘,行聘即定亲、订婚,本地区称“押日”、“吃小喜酒”。由男家择定吉日,备聘贴、聘礼送往女家,是日男女两家各自设宴款待亲友。一般为中午男方先到女方去吃中饭,下午,女的到男家去吃晚饭。双方家长和亲戚中的长辈要出礼,俗称:“叫钱”。旧时,聘礼的多寡,贫富悬殊,从2石米到20石米不等,豪门富室竞尚奢华,聘礼多达千金,故女子有“千金**”之称。此项聘金为女方将来置办嫁妆之需,在聘金之外还有各色饰物,或金银玉器或珠宝或布匹,以多为贵,女方常斤斤计较,双方讨价还价,媒人两头奔走,居间调停。解放后,行聘的聘金不含嫁妆费。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一般聘礼为一套衣服料,两斤毛线,一副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人民币数十元不等。70至80年代,一般工薪阶层为一辆自行车(或缝纫机)、一只金戒指、一付金耳环、一块手表、衣料、毛线,外加数百元至千元不等。90年代以来,一般工薪阶层为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和人民币万元左右。“押日”后,即属定了婚约,如将来悔约,按惯例,男方悔约,此项聘礼就自行放弃,如属女方悔约,则需将聘礼归还男方。 结婚1950年开始,贯彻执行《婚姻法》,实行自由择偶,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排八字、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动渐趋消失。但传统的婚配方式仍在民间存在,仅为形式简化而已。 结婚的程式大致如下:请期,就是男方通过介绍人与女方商定完婚日子。其方式为农历七月初二,由媒人(或称介绍人)陪同男方到女家去“送节礼”。往往在受礼与不受礼之间要有几番往返折腾,一直到八月十五日为止。如果女家收下“节礼”,就算答应在本年度或春节前后定日子结婚。其时,由男方付给女方的嫁妆费就在这送节礼的过程中商定。一般工薪阶层的标准为一套新房里的家具、电视机、电冰箱、收音机、影碟机等折算的价目,外加衣着费用。档次的上下视家庭境况而定。女方用这笔钱购买上述用品于婚前或结婚那天下午运抵男家。迎娶,婚日上午,新郎备香烟、白酒、喜糖、鱼、肉以及喜钱,在介绍人陪同下到女方家去迎娶。迎娶新娘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用花轿、黄包车、独轮车。解放后,改乘自行车、拖拉机或者步行。近年来,新娘出嫁坐的是面包车或轿车。新郎抵门,燃放炮竹,女家款以莲子羹、汤圆、鸡蛋,称为“三道茶”,用毕即告别回家恭候新娘“于归”——嫁到夫家。今新郎要在新娘家用罢午餐后方始返家。下午,男方来人“起嫁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嫁妆到达男家,把新房布置一新。临近傍晚,在介绍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盛妆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嘤嘤哭泣,在介绍人引导和几名未婚女友的陪同下,在华灯初上时抵达夫家。男方燃放爆竹迎接,将新娘扶入中堂。合卺,即俗称拜堂成亲,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后即为合法夫妻(而今,结婚证在举行婚礼前一段时间里早已领取了)。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今改为行鞠躬礼。拜堂毕,新郎新娘各执红绿绸带的一端,由新郎牵引,踏着地上铺设的青布袋,一步步趋向洞房,布袋依次向前铺垫,谓之“传代”。闹新房,新娘进门宴会开始,宴罢,客人们不分男女老幼拥入新房,对新人故意评头品足,说笑调侃,索讨喜糖,逗耍新娘。逗耍对象除一对新人外,还将公婆小叔扯进新房取闹。主人不以为忤,反以为荣,闹得越凶,主人越有面子,叫做“闹发禄”。闹新房不分年序尊卑,所谓“三日无老少”。此俗,乡间仍有,但已淡化。旧时,新娘结婚之夜,从上轿之后起到进洞房是绝对不能开口说话的。新婚夫妇吃罢合卺酒,即花筵夜饭后就寝。按例,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面纱,新娘仍严守缄默,因传统说法,新娘开口不吉。此俗,今已不存,新娘进门后即在婆母引导下会见亲属长辈。会亲,女方父母、亲戚在女儿出嫁后的翌日,到婿家与女婿的父母、亲戚会见,谓之会亲。此俗原老沙人所有,今其他语音的移民后代也普遍仿效。参加会亲的女方亲戚一般达三四十人。归宁,俗称“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妇偕同丈夫备了礼品回到娘家,省问父母长辈安宁。当晚必须回到夫家。做满月,婚后匝月,岳家盛备礼物送往婿家,称作“做满月”。至此,婚嫁礼节才算结束。 旧式婚姻还有如下种种: 指腹为婚,婴儿尚在胎中,双方家长已指腹联姻。 中表联姻,这在解放前甚多,认为亲上加亲,可以加深戚谊。解放后,因中表为血缘近亲,禁止成婚. 童养媳,境内叫“养媳妇”。贫苦人家的女孩无法养活,送与他人做童养媳,也有男家贫寒,怕将来娶不起媳妇,就从小收养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子作童养媳。童养媳没有社会地位,自小备受歧视和虐待,长成后被强制成婚。 抢亲,儿女幼年订婚,长成后,男家贫寒,无钱娶亲,或女方有赖婚意向,这时就会发生抢亲。还有一种抢亲是抢寡妇。汉子家贫讨不起媳妇,就去抢寡妇成亲,也有寡妇相中了人,但旧时寡妇再醮要遭非议,而甘愿被“抢”的。抢亲时,先探察女方在何处,然后准备好爆竹,组织人员潜往设伏。抢亲有规矩,必须是先由新郎去抓住女方,然后大家一拥而上强行抢走;在拉住女方的同时,连放两个爆竹,爆竹一响,邻里乡亲就不再阻拦。 拔亲,男方长辈在儿孙辈婚期前突然病故,男方不愿将婚事延期,就将婚事提前举行。把死者搁置一边,先举行喜事,婚事仪式结束后再举丧。 入赘,俗称招女婿,旧时,男方贫穷,女方富有,男方入赘女家。入赘后男方有易姓女姓者,有不易姓者,但生育子女要随女方的姓。今独生子女多,男方到女方家成婚者增多。这与旧时的入赘已有所区别。 换亲,俗称姑娘换嫂嫂。两家都因家境贫寒,无力攀媳妇,双方互将女儿给对方儿子成婚,互不出聘金,婚事简办。解放后,这种方式的婚配逐渐减少。

成语名称: 红白喜事 hóng bái xǐ shì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红白喜事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红白喜事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红白喜事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

[成语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话·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正音]  事;不能读作“sì”。

[近义]   婚丧喜事

[用法]  多用在日常口语里。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①我可能也还要为~奔走。

  ②只要是和人民大众有关的~;也就是我的事。

百科解释如下:

红白喜事

从某种角度来看,作为一种仪式,婚礼即使不能百分百等同于葬礼,但是就两者之间众多的相似之处来看,虽不能确诊,至少也应负责任地列为“疑似”——例如,两者都必须在一特定场所举行,必须有亲友团到场,一定有人发表现场谈话,特定的服装,特定的音乐,事情办完之后,大家伙还得聚众搓上一顿,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目录 • 名词解释

• 红白喜事溯源

• 其他含义

• 评剧剧目

• 相关图书

• 电视剧名

• 话剧《红白喜事》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名词解释[回目录]

汉典网 hóng bái xǐ shì

 成语:红白喜事

 --------------------------------------------------------------------------------

 解释 当然,“婚礼”和“葬礼”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婚礼的主角通常是两个人,而且通常是一男一女;而葬礼的主角通常是一个人——或者换种说法:葬礼的主角通常以一个人为宜。尽管这一区别非常地显而易见,不过最后我还是找出了其中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两种仪式的主角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在仪式结束以后,身为仪式主角,通常都要保持躺下的姿势——或者换种说法:通常都以保持躺下的姿势为佳。事实上,我们中国人早就看穿了“婚礼”和“葬礼”之间的共同本质,因为我们通常把这类仪式统称为“红白喜事”,也就是说,除了颜色不同,本质上都是可喜可贺的。

 出处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近义词婚丧喜事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百度词典 红白喜事

 hong bai xi shi

 翻译成英文:weddings and funerals

 中文的意思是:婚事和丧事。

毛泽东的辩证思想 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与死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他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专门讲了红白喜事的辩证法。他说: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中国人民是懂得辩证法的。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体分裂出孩子来,是个突变,是个喜事。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二千多岁了,就很不妙。毛泽东这番话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生动地阐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红白喜事溯源[回目录]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

庄子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这就是民间朴素的“红白喜事”的来源吧。

其他含义[回目录]

名词

 发音 hóng bái xǐ shì

 释义

 红 结婚,生孩子

 白 死人

 喜 结婚

 这才叫红白喜事

 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出处 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评剧剧目[回目录]

剧目名称

 《红白喜事》

  类型

 评剧

  主演

 赵丽蓉 马泰 刘萍 傅嘉祥

  演出地点

 

中国评剧院

  内容简介 :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郑、齐两家是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郑奶奶的孙子热闹参军前曾与齐家的养女灵芝私定终身。三年后,郑奶奶与齐老贵做主叫热闹和齐老贵的小孙女凤蓉结为夫妻。由于热闹的反抗,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导致从抗日战争时期就结下友情的郑、齐两家就此决裂。 郑家三叔的儿媳小贞,是个年轻的小寡妇,她与四叔的儿子金豆相爱。这件事在弟兄、妯娌之间产生了不同看法,又引起一场复杂的家庭纠纷。 五叔的妻子,接连生了两个女儿,遭到婆婆和丈夫的凌辱。窦老闷是个不孝之子,几次把老父撵出家门,而二伯对老母真可谓是“大忠大孝”,在郑奶奶病危之时,他与窦老闷串通一气要为老母亲“借寿”。 红白喜事荒诞惊奇、令人心悸 。 

 古人谓喜事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春秋·老聃在《老子》中解释福祸时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谓祸中依倚着福,福里潜伏着祸。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云: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明·施耐庵、罗贯中在《水浒传》中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贺生子旧俗新妇生儿女要庆贺。临产前,由娘家备彩蛋、大粉团和婴儿所需衣服送往男家,称“催生”。男家将粉团分赠亲友,预报喜讯。产妇分娩后,要染红蛋,先送往娘家报喜,亲友也备贺蛋和四色(火腿、桂圆、枣子、赤砂糖)或八色礼品(称“舍姆羹”),慰问产妇,叫“吊舍姆”。生儿三日,敬神祀祖,设筵请客,称“做三朝”。婴儿满月,再设“满月酒”清客,为婴儿剃除胎发,外婆家也要送礼。做过“满月”,产妇方可出房。此外,小儿满百日,要做“百日”。满周岁,外婆家又要馈送衣物,并在厅上设“日卒盘”,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夭、算盘秤尺等各类玩具,任小儿选择拈取,以预卜日后志向成就,此名唤“试日卒”。生儿育女为一家喜事,长辈、亲友赠送衣服、礼品、玩具者较多,尤其是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不论生男生女,亲友均送礼庆贺,主家办酒筵请客,并染红蛋或做团子赠送邻里、亲友。

 祝寿又叫“做生日”。一般自50岁开始,逢十做寿,称“正寿”,但也有男子逢九做寿的。做寿前先向亲友发柬帖,亲友馈赠寿面、金字寿烛、寿桃、寿联、寿幛,也有用红纸包钱作为寿礼的。寿诞之日,主家布置寿堂,中挂寿星画像或用大幅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寿”字,左右挂贺联,案上置寿桃,果品、寿面等。亲友要在堂上给寿主拜寿祝贺。富裕人家要吃寿酒,一般清苦人家,无上述排场,仅能吃一次寿面,以为祝贺。80年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为老年人祝寿和为小孩子祝诞又渐风行。寿礼日趋新颖,如馈赠高级奶油蛋糕、寿面等。主家设筵宴请,也有拍“合家欢”照作为纪念。

 贺造房旧时凡新建房屋的人家,在破土动工前,要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或请道士在宅基上走一圈,说是请土地老爷、祖宗让一让,称作“发”预告,房屋落成后还要“收”预告。上梁之日,亲友送馒头、糕点、鸡、肉等礼物,乡邻好友也有送现金红纸包,登门道贺。上梁要选定吉时良辰,敬神祭祖,鸣放鞭炮,并由工匠登梁说吉利话,在上面撒馒头、米花、糕点或糖果,称为“抛梁”,在正梁上贴红纸,上书“三星高照”等语,并将一个贮有梁米的青布袋和“发禄”,万年青系在梁上,称“代代青”。晚上,宴请宾客和工匠,称吃“竖屋酒”。近几年,建房户大多只插红旗,而亲友馈赠礼物,主家办“竖屋酒”,仍竞相沿袭、攀比,酒筵日趋丰盛。

 贺店铺开张旧时城镇铺开业,要办“开店酒”,供财神,放爆竹,亲友和同业者馈送贺礼,如镜屏之类,店家宴请宾客,并多在开张头几天,以减价来招徕顾客。近年新厂、新店开业,或楼堂馆所落成,又有“落成典礼”和“剪彩、揭牌、奠基”等新的仪式。应邀前往祝贺者,有送镜屏及贺联、书画的,东道主一般举行“茶话会”或宴请来宾,并以新产品相赠或低价出售或另赠纪念品等。

 人生过事的频率,如日月交替一般,年年有事,天天有事,事者,婚丧嫁娶,挪庄子攘院,満月过岁,戴锁卸锁,贺寿扫木,都是事。儿女孙子考上大学考上中学或大学毕业或当上工人或参军服股都是可庆可贺的大事。中国人把订婚结婚生子、生日寿诞、开业庆典、揭牌奠基、节日庆典、辞旧迎新、升学升职毕业、房屋落成、开工竣工、投产、团拜、展览展销……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红喜事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

 全国每年登记结婚的新人约1000多万对,每年因为结婚产生的消费高达2500亿元(尚不包括新房购买);每年用于时令节日庆典、开业庆典、展览展销、团拜等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费3500亿元;每年死亡人口大约900万,用于傧葬费用1500亿元;用于生日寿诞费1200亿元;用于聚会800亿元;用于各种党政、协会、学术团体和营销促销供销等会议4500亿元;全国专业业余剧团、电台在时令节日校交成立周年纪念日年会等各种庆典社会活动中演(播)出大约500多万场,需求的小品相声剧本、广播剧本却供不应求……毋庸置疑,这一切构成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吸引了全球商人的眼光。而这种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场合的发言演讲,均少不了一套与之相呼应的主持词、开幕词、闭幕词、祝词、贺词、致词、誓词、宣言、答谢词、祝酒词、欢迎(欢送)词(尤其是机关团体学校大公司的头头脑脑们);会议中间或闭幕时往往要穿插联欢文艺晚会节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词不在多,经典就行!

相关图书[回目录]

内容提要 :

本书包括传统婚礼;现代婚礼;国外婚礼;传统葬礼;现代葬礼;国外葬礼几部分内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婚丧嫁娶的意义和形式,介绍中外各民族的婚丧礼仪。

  推荐 :

中国人特别崇尚、向往喜,以喜为福。民间有五福之说,福、禄、寿、喜、财,喜是其中之一。婚礼是人生大礼,被称为红喜事,丧礼视为喜丧,又称白喜事。婚嫁与丧葬同为喜事,婚礼尚红,新郎,尤其是新娘所穿衣服以及被褥等等皆为红色;丧葬尚白,孝服、孝帽以及

图书

图书

灵堂用具等都是白色。红、白相映成趣,除了色调不同外,红喜事与白喜事就要红火、热闹,婚礼如此,丧礼也是如此……

  目录 :

 第一章 :婚礼

 第一节 传统婚礼

 第二节 现代婚礼

 第三节 国外婚礼

 第二章 :丧礼

 第一节 传统葬礼

 第二节 现代葬礼

 第三节 国外葬礼后记

电视剧名[回目录]

基本情况: 地区:新加坡

 开拍:2009年12月8日

 播映日期:2010年4月14日起,每逢星期一至五,晚上9点

 播映地点:新传媒8频道

 主演:欧萱 黄俊雄 郑斌辉 刘芷绚 张振寰

 集数:20集

剧情介绍: 以婚姻策划人和寿板店及入殓师为故事题材。欧萱和黄俊雄饰演寿板店员工和老板,专处理白事。郑斌辉和张振寰饰演喜饼店少东,刘芷绚饰演婚纱设计师,后来三人一起开设婚姻策划公司。

 新加坡电视连续剧《红白喜事》选取了挺特别的题材,喜事,结局不一定都欢愉美满;丧事,也不一定都是哭哭啼啼的。红白喜事》通过一桩桩的红事白事,看尽人性的善恶美丑,观众在会心一笑之余,更能得到启发。

 李子豪(郑斌辉饰)从小跟着当媒婆的妈妈严如意(林梅娇饰)到各个家庭协助举办婚礼,长大后他开了一间售卖传统婚嫁礼品的喜铺。

 一次子豪帮表弟策划婚礼,获得不错的回响,并认识了婚纱设计师唐汶汐(刘芷绚饰)。两人受邀入股婚纱店,不料合伙人卷款跑掉,幸得当摄影师的弟弟子扬(张振寰饰)协助,共同解决了问题。子豪决定重新出发,集合三人所长,继续为新人提供一站式的婚礼服务。

 子豪参加风水讲座,与蔡施雅(欧萱饰)邂逅,对她从事的神秘行业留下印象。原来施雅继承父亲福临(刘谦益饰)的寿板店,做的是送往生者最后一程的生意。父女若遇到家属有经济困难,都会尽力帮助他们。施雅有感这行遭到异样眼光,一心想提高殡葬业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但自己却在感情上屡遭波折。

 子豪为新人办理婚事,却和办丧事的施雅红白相冲,两人不欢而散。后来子豪策划一宗婚礼,新郎竟是施雅的前男友,新娘吃醋,幸有施雅帮忙,婚礼得以顺利举行,可是子豪和施雅还是决定两个行业最好不要碰在一起。

 子豪的父亲家宝(严丙量饰)开喜饼店,如意为丧偶的老员工拉红线,不料女儿反对,大闹婚礼,老员工暴毙,红事变白事。子豪难过,施雅帮忙排解了这场恩怨。两人感叹一宗宗的红白喜事,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丑善恶。

 寿板店人手短缺,叶家俊(黄俊雄饰)前来应征,施雅得知他当过助理工程师,认定他不会做久。老员工德叔与人打赌,故意带家俊去收尸,企图吓跑他,但家俊仍继续回来上班。甚至在女友Ellen的反对下,坚持留下,施雅不禁心生好奇。

 福临最疼爱刚念完大学的二女儿施慧(陈玲饰),但她非常排斥父亲经营的行业。施慧本来和大学同学James交往,后来当模特儿认识子扬。两人一拍即合,施慧找借口甩掉James。

 子豪也渐渐对汶汐产生好感,但汶汐却把注意力放在子扬身上。子豪知道子扬和施慧关系非凡,为汶汐感到担心。

 家俊看到施雅凝神专注的为往生者办理后事,也全情投入这个行业。不料家俊却放火烧灵堂,害德叔被误会偷帛金,事件影响了寿板店生意。原来家俊的父亲当年和福临是合伙人,家俊的父亲烂赌,向福临借钱不遂,跳楼身亡。母亲秀云逼家俊展开报复行动!家俊虽然得逞,可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施雅。

 汶汐发现子扬和施慧在一起后,感情倍受打击。子豪提醒子扬应该珍惜汶汐,无奈子扬已对施慧动了真情,还爆出秘密说真正喜欢汶汐的人是子豪,汶汐闻言后惊讶不已。

 家俊的身份被揭穿,福临反向家俊忏悔,德叔也让家俊知道,福临并没有对不起他的父亲。施雅的智障弟弟施才(洪赐健饰)认定家俊做了对不起姐姐的事,对他拳打脚踢。家俊面对施雅的指责,内心淌血。

 秀云始终不肯原谅福临,并放火打算和福临同归于尽。家俊冲进火场救出福临。施雅冒着生命危险,将秀云背出火场。秀云临死前终于放开了几十年的恩怨,原谅了福临。家俊和施雅因患难见真情,感情更进一步。

 施慧一心想嫁有钱人,和子扬分手。子扬重拾心情,出国当战地记者。不料施慧“嫁入豪门”梦碎,惨遭富商唾弃。此刻的她才发现世上最可贵的就是亲情,施慧懊悔万分,跪求父亲的原谅。

 子豪和汶汐在为新人筹办婚礼的过程中,对爱的真谛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感情终于得以开花结果。两人决定与家俊和施雅同时举办婚礼,办理红事和白事的两对新人,终于联办了一场“红白喜事”!

演员表: 李子豪——郑斌辉饰

 蔡施雅——欧萱饰

 叶家俊——黄俊雄饰

 唐汶汐——刘芷绚饰

 蔡施才——洪赐健

 蔡施慧——陈玲

 德 叔——陈国华

 范 勇—— 袁帅

 蔡福临——刘谦益

 李子杨——张振寰

 主题曲:《在我左右》

 主唱:龚芝怡

 作词:小寒

 作曲:龚芝怡

话剧《红白喜事》[回目录]

主创人员 北京人艺早期出版的版本(1999年出版的)

 编剧: 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

 导演: 林兆华

 设计: 黄清泽、霍焰

 角色与演员(按出场序)

 郑奶奶—封智、 五叔—李士龙

 二伯伯—林连昆 五婶—徐秀林

 二娘—戚慧民 锄泥— 李珍

 热闹—梁冠华 申家根—马恩然

 麻烦—王淑华 齐老贵—马群

 三叔—朱旭 凤莲—周铁贞

 三婶—王领 凤蓉—尚丽娟

 小贞—王姬 灵芝—宋丹丹

 申四叔—李廷栋 窦老闷—王德立

 金豆—刘亚军 算卦的—孙俊峰

剧情介绍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郑、齐两家是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郑奶奶的孙子热闹参军前曾与齐家的养女灵芝私定终身。三年后,郑奶奶与齐老贵做主叫热闹和齐老贵的小孙女凤蓉结为夫妻。由于热闹的反抗,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导致从抗日战争时期就结下友情的郑、齐两家就此决裂。 郑家三叔的儿媳小贞,是个年轻的小寡妇,她与四叔的儿子金豆相爱。这件事在弟兄、妯娌之间产生了不同看法,又引起一场复杂的家庭纠纷。 五叔的妻子,接连生了两个女儿,遭到婆婆和丈夫的凌辱。窦老闷是个不孝之子,几次把老父撵出家门,而二伯对老母真可谓是“大忠大孝”,在郑奶奶病危之时,他与窦老闷串通一气要为老母亲“借寿”。 红白喜事荒诞惊奇、令人心悸 。正是:红白喜事闹翻天、方言话剧展新颜、群星灿烂争光辉、人艺花好月更圆

地址:baikebaiducom/view/90684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1、提亲,在旧式婚姻中,“无媒不成亲”。所谓媒妁,即与男方媒为媒,与女方媒为妁,是“媒合二姓以成婚媾”。提亲是由媒人持帖送至女方,如女方答应,男方便备礼去女家求婚,即六礼中的“纳采”。从提亲到定亲有一个烦琐的议婚过程。

现代婚姻,由于男女社交公开,婚姻恋爱自由,基本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议婚中那些烦琐过程已逐步消失。但经介绍人介绍先交朋友,后恋爱结婚相当普遍。也有在报刊上公开征婚的,社会上出现了婚姻介绍所。

2、订婚,俗称“定亲”。定亲过程中有繁杂的礼仪。其程序是,先由男女双方交换喜帖(又称“龙凤帖”),尔后正式确立婚约。传柬帖同时要送压柬礼,俗称“下小定”,即为“纳征”。订婚吉日由男方择定,并要宴请婚配姑娘及其父母、兄弟姊妹、舅父舅妈等。宴请地点旧时均设于家中,今多假座饭店,并拍摄定婚照,男方还要为女方买衣料、金银器饰等物。

定亲以后,未婚夫每逢过年过节都带礼品拜望岳父母,特别是在端午、中秋和春节要赠以重礼。

3、送日子,在六礼中谓“请期”,即择订婚日。而择定何日都要请算命先生推算而定。选定吉日后,以红柬记上结婚日期,由男家选择双月双日通知女家,女家同意即收下男方柬帖和礼物,书写“允台登嘉”4字,交媒人带回,表示决不改期。在准备结婚时,由媒人作中介,商议如何办酒席,定夺男方给女方的口脚钱、行妆钱等。

4、迎亲,迎亲之前,为了使婚后早生男孩,民间有铺床、暖床习俗。一般是女家要请多子女的夫妻,到男家去铺床,铺床时2人不能开口,动作不能有先后,称作“同时暗发”。铺床时,先摊席,后铺褥被,并要在被里放5只红蛋、4只团子,在床上两边挂青龙(即铜发禄、铜元宝及铜钱串),面挂吉祥如意绣件,正中挂发禄袋。暖床也称压床,是在结婚前夕请一位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的童男陪同新郎同榻而眠,压床的男孩要把被角上的栗枣都吃掉。俗称“婚前童子压床,婚后子孙满堂”。

5、拜堂,花轿抬至男方家大门前,新娘在鞭炮、锣鼓声中出轿,由喜娘搀扶,脚踏麻袋,移步至客堂,其寓意是“代代相传”。后经过拜堂、坐富贵、撒帐、合卺、闹房等一系列程序,把婚礼推向高潮。拜堂、闹新房的程序,在丹阳四乡八门均有差异,有地方繁杂,有地方简洁。丹阳荆林一带,新郎新娘拜天地后,专有人一路传递麻袋,使其踏着麻袋进入洞房,这称“传袋”,意即“传宗接代”。

6、喜筵。结婚时,大摆喜筵,称“喝喜酒”。此俗至今愈演愈烈,不管在家或在酒楼饭店设宴,主人都要迎立门外;新郎新娘身着礼服,迎接宾客。筵席一般要摆十几桌以至几十桌,从八碟八碗,到鱼翅海鲜,越来越奢侈,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逐桌敬酒,现在还要新娘敬烟。敬酒时闹酒把婚礼推向高潮,宾客出各种花样刁难新郎新娘,互相灌酒。民间认为不闹不吉利,越闹男女双方越高兴。

7、回门,新娘新郎回门一般在三朝,也有六、七天或满月以后回门的。新郎入岳家门要在堂前拜见岳父母及长辈,并和亲友行见面礼。午餐新郎坐头席。回门必须当天即返回男家,不在岳家过宿,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之俗。

  婚丧喜庆习俗

  一、婚 嫁

  旧式婚配程序繁琐异常,民国时期倡导文明结婚,但民间仍然大量存在旧式婚姻。解放后,倡导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婚配手续大为简化,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到了结婚年龄去乡镇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就成合法夫妻。但民间旧式婚配遗风尚存,仅废除包办,剔除迷信活动,简化手续而己,许多习俗保留至今。其过程大致如下:

  说媒 旧时,男方相中门第相当,年龄相仿之女,请媒妁撮合,媒人总是夸张男方财富、容貌、品学、勤劳俭朴,尽情说合,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就可“相亲”了。今民间仍有不少男女攀亲是央人作伐的,说合者称“介绍人”,相当于媒人。即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到需要送聘礼、订婚、结婚时,也得临时拉一个人充当“介绍人”,人称“现成媒人”。

  相亲 经媒人说合,只需家长同意,就可以由媒人领着男方到女方家去相亲,主要是看女方容貌,考察人品。女方到男方家去,是由女方母亲等亲属代相亲的,除相男方长相外,主要看男家的房舍田产,打听男方的人品。今常由媒人牵线,男女双方当面考察。相亲有条规矩,如果相不中,是决不肯在对方家中用膳的。

  送庚贴 庚贴即写着生辰八字的贴子。“相亲”双方满意后就可送庚贴。按照旧式程序在送庚贴前,先由男方发出“求贴”,女方无异议就发出“允贴”,男方接到“允贴” 后,立即发出“请庚贴”,女方接到“请庚贴”后,立即发出“庚贴”。为简化手续,减少媒人的往返,常由男方一次发出“求贴”和“请庚贴”,女方一次性回上 “允贴”和“庚贴”。

  媒妁持女方庚贴送往男家,进男宅时要急匆匆地把它压在男家灶上的香炉下。男家取出庚贴,请人推算,推算既妥,然后择吉日行聘定亲。今这一过程已逐渐消失。

  行聘 经算命的排生辰八字,男女无相克之处,即可行聘,行聘即定亲、订婚,本地区称“押日”、“吃小喜酒”。由男家择定吉日,备聘贴、聘礼送往女家,是日男女两家各自设宴款待亲友。一般为中午男方先到女方去吃中饭,下午,女的到男家去吃晚饭。双方家长和亲戚中的长辈要出礼,俗称:“叫钱”。旧时,聘礼的多寡,贫富悬殊,从2石米到20石米不等,豪门富室竞尚奢华,聘礼多达千金,故女子有“千金**”之称。此项聘金为女方将来置办嫁妆之需,在聘金之外还有各色饰物,或金银玉器或珠宝或布匹,以多为贵,女方常斤斤计较,双方讨价还价,媒人两头奔走,居间调停。解放后,行聘的聘金不含嫁妆费。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一般聘礼为一套衣服料,两斤毛线,一副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人民币数十元不等。70至80年代,一般工薪阶层为一辆自行车(或缝纫机)、一只金戒指、一付金耳环、一块手表、衣料、毛线,外加数百元至千元不等。90年代以来,一般工薪阶层为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和人民币万元左右。“押日”后,即属定了婚约,如将来悔约,按惯例,男方悔约,此项聘礼就自行放弃,如属女方悔约,则需将聘礼归还男方。

  结婚 1950年开始,贯彻执行《婚姻法》,实行自由择偶,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排八字、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动渐趋消失。但传统的婚配方式仍在民间存在,仅为形式简化而已。

  结婚的程式大致如下:请期,就是男方通过介绍人与女方商定完婚日子。其方式为农历七月初二,由媒人(或称介绍人)陪同男方到女家去“送节礼”。往往在受礼与不受礼之间要有几番往返折腾,一直到八月十五日为止。如果女家收下“节礼”,就算答应在本年度或春节前后定日子结婚。其时,由男方付给女方的嫁妆费就在这送节礼的过程中商定。一般工薪阶层的标准为一套新房里的家具、电视机、电冰箱、收音机、影碟机等折算的价目,外加衣着费用。档次的上下视家庭境况而定。女方用这笔钱购买上述用品于婚前或结婚那天下午运抵男家。迎娶,婚日上午,新郎备香烟、白酒、喜糖、鱼、肉以及喜钱,在介绍人陪同下到女方家去迎娶。迎娶新娘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用花轿、黄包车、独轮车。解放后,改乘自行车、拖拉机或者步行。近年来,新娘出嫁坐的是面包车或轿车。新郎抵门,燃放炮竹,女家款以莲子羹、汤圆、鸡蛋,称为“三道茶”,用毕即告别回家恭候新娘“于归”——嫁到夫家。今新郎要在新娘家用罢午餐后方始返家。下午,男方来人“起嫁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嫁妆到达男家,把新房布置一新。临近傍晚,在介绍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盛妆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嘤嘤哭泣,在介绍人引导和几名未婚女友的陪同下,在华灯初上时抵达夫家。男方燃放爆竹迎接,将新娘扶入中堂。合卺,即俗称拜堂成亲,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后即为合法夫妻(而今,结婚证在举行婚礼前一段时间里早已领取了)。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今改为行鞠躬礼。拜堂毕,新郎新娘各执红绿绸带的一端,由新郎牵引,踏着地上铺设的青布袋,一步步趋向洞房,布袋依次向前铺垫,谓之“传代”。闹新房,新娘进门宴会开始,宴罢,客人们不分男女老幼拥入新房,对新人故意评头品足,说笑调侃,索讨喜糖,逗耍新娘。逗耍对象除一对新人外,还将公婆小叔扯进新房取闹。主人不以为忤,反以为荣,闹得越凶,主人越有面子,叫做“闹发禄”。闹新房不分年序尊卑,所谓“三日无老少”。此俗,乡间仍有,但已淡化。旧时,新娘结婚之夜,从上轿之后起到进洞房是绝对不能开口说话的。新婚夫妇吃罢合卺酒,即花筵夜饭后就寝。按例,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面纱,新娘仍严守缄默,因传统说法,新娘开口不吉。此俗,今已不存,新娘进门后即在婆母引导下会见亲属长辈。会亲,女方父母、亲戚在女儿出嫁后的翌日,到婿家与女婿的父母、亲戚会见,谓之会亲。此俗原老沙人所有,今其他语音的移民后代也普遍仿效。参加会亲的女方亲戚一般达三四十人。归宁,俗称“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妇偕同丈夫备了礼品回到娘家,省问父母长辈安宁。当晚必须回到夫家。做满月,婚后匝月,岳家盛备礼物送往婿家,称作“做满月”。至此,婚嫁礼节才算结束。

  旧式婚姻还有如下种种:

  指腹为婚,婴儿尚在胎中,双方家长已指腹联姻。

  中表联姻,这在解放前甚多,认为亲上加亲,可以加深戚谊。解放后,因中表为血缘近亲,禁止成婚.

  童养媳,境内叫“养媳妇”。贫苦人家的女孩无法养活,送与他人做童养媳,也有男家贫寒,怕将来娶不起媳妇,就从小收养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子作童养媳。童养媳没有社会地位,自小备受歧视和虐待,长成后被强制成婚。

  抢亲,儿女幼年订婚,长成后,男家贫寒,无钱娶亲,或女方有赖婚意向,这时就会发生抢亲。还有一种抢亲是抢寡妇。汉子家贫讨不起媳妇,就去抢寡妇成亲,也有寡妇相中了人,但旧时寡妇再醮要遭非议,而甘愿被“抢”的。抢亲时,先探察女方在何处,然后准备好爆竹,组织人员潜往设伏。抢亲有规矩,必须是先由新郎去抓住女方,然后大家一拥而上强行抢走;在拉住女方的同时,连放两个爆竹,爆竹一响,邻里乡亲就不再阻拦。

  拔亲,男方长辈在儿孙辈婚期前突然病故,男方不愿将婚事延期,就将婚事提前举行。把死者搁置一边,先举行喜事,婚事仪式结束后再举丧。

  入赘,俗称招女婿,旧时,男方贫穷,女方富有,男方入赘女家。入赘后男方有易姓女姓者,有不易姓者,但生育子女要随女方的姓。今独生子女多,男方到女方家成婚者增多。这与旧时的入赘已有所区别。

  换亲,俗称姑娘换嫂嫂。两家都因家境贫寒,无力攀媳妇,双方互将女儿给对方儿子成婚,互不出聘金,婚事简办。解放后,这种方式的婚配逐渐减少。

  冥婚,是一种社会迷信陋习。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旧时未婚夫死,未婚妻抱神主牌位成婚,终身不嫁。这种陋习近代已无。第二种,有婚约的男女双方夭折,经双方家长同意合葬成“夫妻”。第三种。夭折的男女生前本无婚约,双方家长通过“攀阴亲”,将他俩撮合成“夫妻”。这两种陋习尚未绝迹。

  二、丧 葬

  讣告与报丧 境内习俗,人死后,其家人立即发出讣文,略述死者名讳、享年、死亡时间和举丧吊祭日期,由孝子(也可请他人代劳)持把雨伞至亲戚、族人处报丧,俗称报死讯。丧者每至一家,其家一定会泡碗糖茶或烧水孵鸡蛋给报丧者吃下,以求吉避凶。

  祭奠与吊唁 殓前为死者沐浴更衣,理发整容,移至前屋中堂,挂白布帏幔,设灵位,摆遗像,设香烛斋饭祭奠。凭吊一般为3日,到第三日举丧出殡。在此期间,直系子孙披麻戴孝日夜守灵,亲友陆续前往吊唁,多数人在举丧日前往吊唁。丧仪一般为香烛、纸钱,解放后除上述祭品外还送花圈、绸被、毛毯等物。吊唁称“望丧”。亲友前来吊唁,孝子孝女跪迎,哀乐齐鸣,死者女眷在灵堂哀声号啕。如吊唁者向死者行跪拜礼,死者子女要在一侧跪着俯伏于地,以示还礼。

  举丧与出殡 一般在死者死后的第三日举丧,俗称“发丧”。旧时,请道士做道场或请和尚做法事,此俗在解放后屡禁不止。是日,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前往聚餐送葬,称为“吃白米饭”、“吃豆腐”。60年代前以棺木入殓死者,实行土葬。实行土葬时,先选好墓地,掘好墓穴,出殡时,子孙先行,众人抬着棺木居中,亲友随后。领行者一路撒纸钱,称为“买路钱’。棺木入穴后即填土堆坟。送葬者回到丧家时,要在丧家燃起的火堆(俗称“烧床柴”)边上熏一下,然后吃一点丧家准备好的糖水和云片糕,以除晦驱邪。1966年开始实行火化。

  解放前殡葬,贫富差异甚大。富者棺木在家搁置49天,甚至三年才出殡,棺木安置在地矿里。贫者草草入殓,无钱发丧,邻里相帮一埋了之。更有一无所有者,无地下葬,由他人义捐芦席一张卷了死者送往乱坟场(义冢)埋葬。

  奉祀与七数 民间丧葬后大多设灵座,放牌位、遗像,每日早中两餐送上羹饭供奉,旧时,一直要到三年“脱孝”为止。解放后,此俗仍存在,但时间缩短为百日或1年。今市镇居民在商品套房内无法设灵座,此俗渐变。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三、喜 庆

  生育 催生,分娩前岳丈家要做一种叫“催生团”的大粉团、彩蛋、菜肴及婴儿衣帽、尿布等物品送往婿家,称做“催生”。送红蛋,婴儿诞生要染红蛋分送娘家及亲戚。生男孩送红蛋要成奇数,生女孩送红蛋成偶数。收到红蛋者必须去送产妇羹。产妇羹,收到报喜红蛋的娘家及亲戚,备了食品去探望产妇,叫“望产妇”、“送产妇羹”。产妇羹中常见的有鸡蛋、糖、油馓子,其余胡桃、桂园、蜜枣、莲子、鸡、鱼、肉等都可以送。今有亲友干脆送钱而不送食品。做三朝,分娩3日要“做三朝”,叫汤饼筵、吃三朝面,陈设酒馔敬神祀祖。做弥月,分娩匝月,为子女剃发,置办酒席以汤饼和粉团款待亲友,叫做弥月。周岁,孩子满一周岁,称做“满期(jī)”是件较重要的喜事,要办“满期”酒筵款待亲朋,外婆家再次送给孩子衣帽鞋袜。

  命名 为孩子命名是一件大事。旧时,稍有名望的人有名有字,一般人也有乳名、学名两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或祖父母给起的名字,俗称“小名”;上学时启蒙教师重新为孩子起个学名,俗称“大号”。

  命名常烙有时代印记。清末至民国时期,男孩的名字常带有福、禄、寿、富、贵和金、银、财、宝、吉、祥等字眼,女孩的名字常带有凤、贞、珠、玉、花、雪、琴等字眼。解放初期名建国、保卫、念恩的较多,60年代初以“腾飞、跃进”命名的不少,“文化大革命”时期,“卫东、红兵、建军、文革”等名字当作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带“振兴、中华”等字眼的名字应运而生。这类名字反映了愿望和期盼。

  命名带有迷信成份的。请算命的排生辰八字,认为五行不全者用金木水土火等字或这些字作偏旁的字来命名。怕孩子长不大,用猫、狗等名称来命名,或带上根、柱、石等字眼,以图将孩子拴住。如果头胎是女孩,名字往往是招弟、领弟、盼弟、想弟、来弟等等。

  大户人家有家谱、族谱者,乳名不拘,但正名是由族中长者按预定的辈份序列排定的字序来命名。

  生日 旧时,境内居民过生日,除孩子周岁生日比较隆重外,其余生日纪念都较简单,不邀请亲友祝贺,自家吃一顿面条而已。90年代开始,为孩子过生日逐渐隆重起来,时兴送玩具、蛋糕、点小红烛。近年来有不少年满30岁者举办生日筵席,宴请宾朋。

  庆寿 民间称“做寿”、“吃面”。一般60岁做寿,富者有在50岁就做寿的,以后每隔10年举行一次。做寿,做九不做十,即59岁庆祝60岁寿辰。

  庆寿日为老人诞生的日子。是日举行寿筵,子孙亲朋前来送寿礼,吃寿面。除亲骨肉相邀前来祝寿外,一般亲友和邻里是不邀请的,他们是闻讯自动来的。俗话说“请吃喜酒捺吃面”,意思是其他喜庆宴是非请不到席的,而寿筵则可不请自到。

  庆寿的礼品。旧时,一般亲友和邻里送一篮重三四斤不扯断的长面条,上覆一条红纸,和称做喜糕的云片糕两贴;至亲骨肉及近亲除送寿面、喜糕外,要有香烛鞭炮,有的还送寿幛、寿轴、食品等。近年来变送寿面为蛋糕和营养补品,继而发展到不送食品送钞票,故有为官不正者,借为父母做寿而敛钱。

  旧时祝寿,被庆者端坐寿星轴下,子孙亲朋按大小次序,成双结对,点烛焚香,向被庆者礼拜,口道吉祥语,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之类。今焚香礼拜已少见,常见的作法是亲朋好友在筵席上举杯敬酒祝贺。做寿者吹灭蛋糕上的红烛,在祝生日快乐的歌声乐曲声中分吃蛋糕。

  待匠酒 民间建房造屋落成以后,要选定吉日宴请匠工和亲友,称“待匠酒”。建房造屋是件大事,有的是尽了毕生的精力和积蓄才建造起房屋。宴会之隆重不亚于其他婚丧喜庆,往往遍邀亲友赴宴。亲朋、邻里乡亲都会前往送礼贺喜。解放后,改送礼品为钱钞,此俗至今盛行。

  参军、入学宴会 80年代开始,青年人参军入伍和考取大专院校都属喜事,亲友常备礼品前去庆贺,主家设宴款待亲友、师长及有关乡村干部。

  婚丧喜庆,亲朋邻里之间礼尚往来称做“送人情”。近年来奢华竞逐,相互攀比加码。有道是“人情不是债,敲碎锅子当铁卖”,“人情”虽然不是债务,但比债务要紧,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去“送人情”。

  责任编辑: 张家港锦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750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