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民俗是什么

傣族的民俗是什么,第1张

傣族人的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扩展资料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扩展资料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傣族

因为娶傣族姑娘必须要得到女方家长的同意之后才可以迎娶他们家的女儿,如果不同意,那想娶傣族女人做老婆是非常难的。

当然对于现在年轻人而言,思想比较开放,所以傣族那边老一辈只要觉得女儿找了到一个合适的,自己喜欢的人,其实也同意你们在一起。不过傣族这边习俗讲究比较多,比如两人结婚之后,男方可能要住在女方家,大家一起住在同一屋檐下。

当然现在傣族这边很多女孩子都会出去工作,所以对于男方要住在女方家的风俗习惯其实也没有那么看重了。

傣族姑娘的服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结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直到夫妇二人盖起自己的房屋,经济能独立后,才离开双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郎新娘结婚后即盖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傣族结婚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离婚的极少。如离婚,由提出离婚的一方递给对方一对腊条,或双方拉一块白布从中剪断,从此便恩断义绝,算离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论年龄多大,也要举行离婚仪式:生者用一根棉线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殡时由一老人用刀将线割断,生者和死者便断了夫妻关系

一、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

二、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扩展资料:

族源与历史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东汉称为“掸”,唐、宋称黑齿蛮、“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茫蛮、绣脚,“白衣”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

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叫勐泐(即车里宣慰司),首都在景洪。国主叫叭真(帕雅真)。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有四子,小儿子管西双版纳,其他三人分别管泰国的清迈、越南西北、老挝的丰沙里省,他的王国生存至1950年。

而德宏一带则有被称为麓川思氏的德宏傣族地方政权,由元末生存至明英宗时代。

分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人口普查,傣族人口有1,261,311人,内地31个省份均有分布,列第19大民族。

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景谷、金平、双江等县,在保山、镇沅、澜沧、元阳、弥勒、马关等地也有傣族民众散居。另外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也是傣族聚居地。

一部分南下到越南、缅甸与老挝北部。

因他们需要暖湿气候种植水稻,其聚居地位于海拔二千米以下,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的河谷平原(大盈江、瑞丽江)。

风俗泼水节

傣族人结婚时要杀牛,并请全村人来到自家吃饭。酒席持续三天。贺者为示感谢,会说一些吉祥话,或送上红包。三天酒席结束后,新郎新娘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只种一次粮食在冬天结束农耕逸居。

语言文字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

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傣族的生活习俗和礼仪:

滇南地区的傣族,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

但由于家族和村社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扩展资料

1、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2、傣泰源于云贵高原西部(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3、傣泰先民自古就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泰先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部落联盟国家,这些部落联盟国家中以达光王国势力最大。

-傣族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80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