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结婚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三年不结婚的风俗是怎么来的?,第1张

孝道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这点不仅仅是在养老上体现,作为一个很有仪式感的民族,人们在家中长辈去世的时候都要按照惯例披麻戴孝,等亲人下葬以后还要“守孝”,以表自己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古人的守孝时间比较长,一般长达三年之久。在汉朝,守孝的时间内人们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甚至不可以宴请朋友、不参加应考不做官、不婚嫁,日常服装也要改为素净的颜色。在亲人忌日的时候更是行大礼,焚香跪拜。

对于古时候的这个习俗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这种做法其实是有依据的。人们认为之所以要守孝三年是因为父母在母亲怀孕的将近一年内都很辛苦,生下来以后还要在手上抱一年,学会走路要跟在后面劳累一年,为了子女父母付出很多,所以他们去世以后儿女要用这种方式怀念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情。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古礼守孝三年实在有些太长了,特别是不能应考不能当官会见朋友,这种做法简直太古板,严重影响后辈的生活,所以现在守孝的很多礼仪都被更改了。比如穿孝服现在就缩短为了三个月,其他的娱乐活动也是个人自由,并没有人会道德绑架。

不过对于古礼很多农民们依旧在传承,特别是三年内不结婚这件事更是非常重视。因为在很多农村乡亲的眼里,亲人离世家中还在守孝期间大摆宴席,办喜事无疑是对长辈不敬重,以后将得不到祖先的庇佑,所以都在严格的遵守这种礼数。

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遵守三年内不结婚的习俗似乎有些难度。现在人本来就晚婚晚嫁,如果家中长辈在自己年龄还小的时候去世还容易办,多等几年结婚就是。如果恰逢三十而立的关卡家中有老人去世,对于未婚青年来说就是一个考验了,本来年龄就比较大再等三年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许多人现在对于这个习俗都很难理解。

  在当今社会婚姻不受年龄、职业、地位等因素的干扰,同一个姓的人结为夫妻的情况也很常见,不过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在古代同姓是不能结婚的,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同姓不婚同氏可婚是真的吗。

 姓的意思

 中国远古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姓”就是在此时产生,“姓”的本质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个种族的称号,后来所谓同姓之间不可通婚的说法也是源自于此。“姓,人所生也"(《说文》),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氏的意思

 氏是古代姓的衍生物,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等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后,人们的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往往会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以此彰显特点,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姓的产物。

 同姓不婚同氏可婚

 同一个姓的话,代表两者源自同一个家族,拥有血缘关系,为了后代的健康当然不能成婚,而氏的种类众多,还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而且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所以同一个氏并不一定会有血缘关系,自然可以结婚。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姓原本的含义已经改变,所以在当今社会,只要没有血源关系,即使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

没有的事,我本人就是汉族。我媳妇就是朝鲜族的。现在都登记结婚了孩子都快生了。

其实一个女的能不能嫁给你一男的。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男方的实力:地位,金钱,人脉等等。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好生活,对她又好。然后她又吃的好喝的好凭啥不和你结婚?别说朝鲜族了韩国女人嫁给中国人的例子也不少啊。也许对于外国人来说在中国生活是挺困难,但是你能够给她优越的环境和足够的爱都能来。何况朝鲜族很多基本就是在中国长大的,汉语都挺好的又没有交流障碍,,,,题主最好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实力,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经济基础。有了这些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问题长相不是问题,民族就更不是问题了。

像我媳妇就不喜欢朝鲜族男生,觉得大男子主义(韩国人也有这毛病)。这个号答题太多容易泄露身份。匿了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 春秋时,人们对同姓婚配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为婚干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

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这一婚姻制度,出于伦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考虑。如“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晋语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

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古代违反这一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但上古的姓和后世不同。上古时代,同姓必同宗,后世则同姓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所以清末《大清现行刑律》删去了这一规定。

备注:周制同姓不婚,到汉代则未必,亦有同姓通婚的情况。如《汉书》六十六《王诉传》云:诉薨,子谭嗣。谭薨,子咸嗣。王莽妻即咸女。另,《通典》云:吕后妹嫁于吕云。

这段记载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周代以前,夏、商时期还有同姓成婚的存在,而从周代开始,从制度上严格禁止同姓成婚。另据史料记载,从周代往后,诸朝历代都对“同姓不婚”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大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凡对违反规定者,都要采取强制措施,其中不乏一些体罚、判刑或勒令离婚等条例。

为什么要禁止同姓结婚呢?对于这个问题似有多种看法存在。

其一,不利遗传基因。

同姓结婚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近亲繁殖,这与遗传基因有着密切关系。据说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危害。《左传·僖公二十年》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蕃意即不健康、先天不足。《国语·晋语》又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这句话说得也很中肯,同姓不婚,旨在避免婚后不育。

其二,出于政治需要。

禁止同姓成婚,在客观上会促进与异姓之邦的联姻,以此扩大和加强与异姓集团的政治合作及军事联盟。其目的在于扩充势力范围,向一统天下迈进。应该肯定,“同姓不婚”的政策,在政治上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其三,崇尚伦理道德。

古时大多把同姓看成血亲,因此把同姓成婚与至亲、嫡亲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通典》一书,就将同姓嫁娶视为兽行,故而当绝。另外,《白虎通·嫁娶》也称:“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佚,耻与禽兽同也。”这里所说得似乎比较严重,因为它把同姓成婚视为**。

古代北方草原民族实行收继婚,是有光棍和寡妇的。虽然古代北方草原实行继婚,但是这一制度不是所有人都会遵守的,所以光棍和寡妇当时也是会出现的。当时的虚闾权渠上任当匈奴单于,他是壶衍鞮的弟弟,按当时的规定他是要收继自己的嫂子为妻的,但是他不但不同意还贬黜了颛渠阏氏 ,而且当时这位颛渠阏氏年轻还很漂亮。等到虚闾权渠病重 ,召集人开会安排后事,这位颛渠阏氏还把消息泄露给屠耆堂 ,最后因为这位弃妇北方草原掀起了一场政变,最终导致匈奴国四分五裂。当时的铁木真母亲诃额仑 也是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当年36岁的也速该就去世了,留下铁木真几个孩子还有诃额伦,她还年轻,为了自己的孩子没有选择再嫁或者收继,时常奔走斡难河上下采食野果野菜养活孩子们。此外北方草原民族人口稀少,为了增加当时的人口增多与繁衍才有的收继婚姻,再加上当时战争不断爆发,很多男性都要战死沙场,这样早就了女多男少的状态,游牧生活导致各族部落距离较远,女子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心仪的对象,所以收继婚才出现,当时贫穷的下层男性是不容易娶妻的,所以光棍也是存在的。当时在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藏族、满族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收继婚是常见现象。

收继婚 起源于氏族族外婚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夫死后妻将家里的财力和劳动力转移到娘家氏族,收继婚可以将财力物力继续保留在本氏族之内。

现代人晚结婚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是生活学习压力的重担有时会让人忘记寻找伴侣。一方面是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每个人都奋力向前,更是基于法律的要求,结婚一事相应的就会向后推移。

那么古代人是否也存在晚婚的说法呢?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很多现在的农村地区习惯十几岁就安排女孩出嫁,在古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百姓还是贵族,在十几岁时基本都会经历结婚的过程。

这是因为古代人均寿命不高,达到五十岁已经算是高寿,类比一下十五岁的时候结婚也就不奇怪了。

但在仍是有人晚结婚,甚至一直不结婚的。一类是职业上的歧视,现在的入殓师都很难找到伴侣,古代的刽子手更是如此,没有女子会选择做他的妻子。虽然这行业来钱很多但往往只有师徒而无父子的传承,也就没可能出现法国十七世纪那样著名的刽子手家族的事迹了。

也会有出不起聘礼的情况,聘礼是很重要的约束与考核男方家庭实力的工具。周礼要求男方准备玄缥两色的束帛五匹(一说玄三绒二)、鹿皮一张。周礼要求,帛和鹿皮必须已经加工,可直接用以制作衣物。周制婚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但是很多赤贫之家还是难以做到,只能打光棍了。

最后的就是一些家族的条例,例如“岳秦不通婚”这样的基于家仇的,同姓不通婚这样基于生物学常识的,也会导致晚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20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