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习俗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称“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贴”。男家写好柬贴(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贴,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领导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方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贴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方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安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郎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此举是为了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贴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贴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携新娘双方同去岳母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
在北方,有一个很少被人知道的北方边塞,曾是一个以满族和蒙古族为主的地方,他们有着自己的婚礼风俗和 礼仪 。清朝建立后,很多南方的人流入了这个地方,并在此扎根,慢慢的南方的很多传统习俗与当地这些少数民族融合,使这里形成了独具民间特色的婚礼习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北方汉族的婚礼习俗大全,希望你喜欢。
北方汉族的婚礼习俗
说来话长。那时松嫩草原的男女婚姻,受传统习俗影响,均以父母之命为大,媒妁之言为准。虽说男婚女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且 决定 男女双方后半生的幸福和痛苦,但男孩子订婚一般都是由男方家父母托媒求婚于女家。只有在女方家父母同意后才以先男家后女家的程序进行“相看”或称“相门户”的。那时“相门户”,男家要赏给女方装烟钱或押婚 物品 。之后,媒人将女方的“庚帖”,即生辰八字,送往男家,请占卜者推算是否合婚,有无冲克等,如愿后,需“还帖”并议聘礼数目。择日将聘礼的一半送往女家“过小礼”,又称“挂坠子”。婚礼之前必将聘礼全部送往女家,称为“过大礼”或“通信”,并议婚期。聘礼之外还要有筷子、葱、粉条等物,女家留半,男女双方还要请“全科人”(父母双全)的妇女为新人裁衣,称为“开剪子”。过礼的数量和档次要由媒人与双方协商后确定。大都要一猪一酒或双猪双酒(一猪:即一口肥猪,重量必须100斤以上;一酒:一般为50斤),另外加成衣数套,单、夹、棉衣数套和一部分现钱。钱的多少按男方家的贫富而定,再由男方选一吉利日子,设酒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俗称“相门户”。然后女方家也设酒宴请媒人和男方家长,俗称“换盅”。至此,才算正式订婚。婚礼前日,女家宴请亲友、邻居、宾客,馈赠钱物,称之“助妆”或“添箱”。结婚日期多为男方决定,但也必须征得女方同意。男方将订婚时女方所要的一切钱物都要送至女方家,俗称“过大礼”。然后才能结婚。结婚过程一般需三天。
大娶需在两日前的午后开始设宴待客,有鼓乐班子做陪,称为“落桌”,并收纳贺礼。前一日悬灯结彩,中午的宴席称为“上马席”,宴后列仪仗,前有骑马者四、八不等,称为“对子马”,新郎十字披红戴花随之,后有花轿或“喜车”,内坐男童一名压轿。后为鼓乐班子,周游街市,称之“晾轿”或“走轿”。此日必祭祖拜坟。当天大摆酒宴,早上“四顶四”(四碟四碗),晚上“六顶六”(六碟六碗)。迎接老亲少友,在大门外搭起鼓乐棚作乐,俗称“开通儿”。备好接新娘用的轿车子。轿车也称喜车,即在大铁车上竖起四根立柱,用蓝色布围成轿子样,轿顶上用红布作成尖形顶子,俗称“晾轿”。
婚礼之日,天未亮列仪仗,去女家迎亲,女方设茶和果品等款待新郎,新媳妇穿上大红棉袄棉裤(不分冬夏)上轿同往。迎娶途中如遇另外娶亲者,新郎之间必互换物品。路遇庙宇、坟墓、水井等都要以红毡遮障。轿车进院后有的新媳妇还用衣襟兜个斧子(取“福”之意),由送亲者扶下轿车,在火盆上烤手或跨越。新媳妇手持宝瓶,胸挂铜镜,红巾遮盖头面。天地桌上置香炉、蜡烛、供品、弓箭、斗、秤等物,两位新人一同“拜天地“,拜后入新房,又称“洞房”。门坎置马鞍和铜钱两串,新婚男女从上边越过后撤去,将铜钱搭在新郎肩上。门内有童男童女一对分立左右,手持枣、栗子或五谷杂粮等物向新妇撒去。新郎揭去新娘头上的盖头藏于怀中,共同面对吉方“坐福”。新媳妇的装束在清朝及民国年间流行梳“撑子”或“京头”。新媳妇洗“开脸”之后共同进餐,称配亲饭或见面饭。主食为“子孙饺子”。当天都要大摆宴席,必须是“八顶八”(八碟八碗),主招待女方家送亲的和那些随份子钱(送礼)的男女老少。酒宴结束后,女方送亲的人告辞回家,男方家要送猪肉一块,称之“离娘肉”。老亲少友也都相继散去。是夜为洞房花烛,新人吃宽心面,亦有取笑者谓之“闹洞房”。翌日晨宴称“下马席”,亲友列坐,新郎新娘逐人叩头,分大小辈,受拜者必赏以金钱、首饰等物品。婚后三日或七日新人同去女家,称“回门”,大都当日归,婚后一个月新媳妇回娘家住对月, 春节 期间新郎新娘持礼品 拜访 亲友,谓之拜新年。
北方汉族的传统婚俗主要以一夫一妻为主,但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有钱人家也有娶二房妻的,俗称“娶小”,伪满时期也有三妻四妾不等。那时的青年男女一般16-17岁即结婚。
旧时的男女婚俗除青年男女到结婚年龄正常结婚外,还有一些特殊婚姻:
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旧社会多因家庭贫寒无力抚养,将童年女孩许给他人为妻,因年小不能举行婚事,故养活在男家。一般的男都大女十多岁。女孩长到16岁后便完婚,童养媳为买卖婚姻之一,女孩处境大多都十分凄惨,吃不饱、穿不暖,受公婆虐待,丈夫打骂,不受虐待者极少。解放后逐渐绝迹。
招女婿,亦称“养老女婿”。只有女孩而无男孩之家,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故招婿为子,有“活招”、“死招”之分,死招者要更换姓名,当作儿子,继承家业。活招不改姓名,待其老人去世,办完丧事后仍回原家。旧社会应招为婿者很受歧视,现在广为提倡,视之为荣。
搭伙,旧社会妇女因丈夫远出长期无音信,或被判刑而无力自谋生计,抚养子女的,寻一无妻男人,约定同居期限,互相帮助,到期即分开,也有延期或结为正式夫妻者。新中国成立后自行消灭。
寡妇改嫁,旧社会寡妇改嫁倍受谴责,认为有失贞操,改嫁者要受婆家的各种刁难,并勒索高额身价,受尽凌辱凄寒。有的寡妇走投无路跳井悬梁。
拉帮套,旧社会丈夫失去劳动能力者,妻子取得丈夫的同意,另找一男人来家同居,生活上得以资助或承担供养义务,原有夫妻名份不变。
北方传统的婚姻礼教是 历史 糟粕,尤其妇女受害最深。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解放后,尤其是新婚姻法颁布后,广大妇女获得了翻身解放。迷信婚姻则早已被人们所唾弃。
婚俗礼仪中媒婆的作用
媒婆还有月老、红娘、伐柯和冰人等许多称谓。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两家要想结得秦晋之好,即结为儿女亲家,这时候就需要媒婆从中牵线、说合,称为“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媒人也改成为“介绍人”。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两情相悦而结成伴侣已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还是沿用传统作媒的方式,因而通过媒人介绍也是男女婚姻常见的择偶方式。
古代的媒人大多是专职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使人们的劳动、 教育 、 娱乐 的圈子大都局限在家庭里,家长对于儿女的婚事只能通过媒人的搭桥牵线才能缔结 成功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俗话说“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媒人只有嘴上功夫十分了得,才能获得相应的高收入。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 意见 之后,媒婆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在古代的传统婚俗礼仪中,媒婆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也成为 传统 文化 的一部分。
婚礼中三道茶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三道茶”习俗,这是主家的待客礼仪。
“一道茶”又叫糖茶,实际上就是糖开水。贵宾驾到,不能怠慢,先将糖开水半杯献于客人,寓意是:甜心甜意。
“二道菜”是“蛋茶”,与其说是“蛋茶”,倒不如说是“茶蛋”,这是主家为防止客人饥饿事先用茶叶、酱油、五香、八角等原料加水煮制而成的,这道茶寓意:实心实意。
“三道茶”就是绿茶,杯中茶水只能斟至七成。斟不足七成就是心意没尽到,斟得过多就是“茶满欺人”,喝起来不方便。这道茶寓意:回味无穷。
原创:丹姐
日前跟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雾气缭绕间有人谈到家乡婚俗,这似乎燃爆了这场小宴会的热点,宴席间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我突然意识到婚俗真的是一个可聊的大话题,那么青岛的婚礼当天的风俗都有什么呢?
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婚嫁的风俗讲究颇多,尽管现在简化了很多,却依旧繁琐的很,咱们青岛婚嫁当天风俗也颇为考究!
新娘家
Bride Home
婚礼当天一般从凌晨就开始忙碌,新娘在化妆,精心准备,而娘家的亲朋好友则开始包饺子,有的还会有酒席。
新郎来接亲时,到新娘家门口,也会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俗称“撞门”,这算是几辈人最常见的婚俗传统了。
新郎历经几道人群见到新娘,就会吃今早包的水饺,一般新人吃时,亲朋还会问“生不生?”新人要回答“生”,寓意婚后早生贵子。
一对新人会在之后给新娘父母敬茶、吃糖,父母给新人红包,青岛部分地方还会为新人系红腰带,寓意吉祥如意。
新郎家
Groom Home
新郎家的筹备显得更为紧凑,不仅要安排车队,还要协调酒店。
青岛本地还有着接亲去时和回不能同样路线的风俗;紧接着回到新房,下车就有舞龙舞狮,进门给父母敬茶、吃糖。一对新人吃宽心面。
婚宴花费
一般到达婚宴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一般都是带8的吉利时间。
青岛举办婚礼一般花费多少呢?
青岛举办婚礼的花费也不是一个确切标准,还是得根据婚礼形式、参加人数、婚礼档次、婚礼场地大小和布置有着重要关系。
一场普通婚礼价格预算在2-4万元左右,中端婚礼价格在4-6万元左右,高端婚礼价格在6-9万元左右,甚至上十万元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标准,具体新人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预算和经济情况来决定婚礼费用。
婚礼是向亲朋好友宣布幸福的重要仪式,也是给各自父母的一个交代,尽管过程多么的繁杂,希望看过丹姐的这篇文章能让你对结婚流程有更多了解,在满足浪漫的同时,也让亲朋好友们都吃好玩好~
婚是人生大事,你知道吗?世界各国的婚礼习俗都不太一样,十分有趣。
印度婚礼:为了祭祀
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
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
祈祷、发誓,并且丈夫以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
秘密进行的丹麦婚礼
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筹办婚姻会好几天,可却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
或引起他们的嫉妒。在婚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把一大坛啤酒抬到园子里。新郎新娘
的手握在酒坛上方,然后酒坛被打得粉碎。在场的适婚女子会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
的碎片的女子注定会第一个结婚,而捡到最小的注定会终生不嫁。
砸碗盆图吉利的德国婚礼
应邀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每人都带着几样破碗、破碟、破盘、破瓶之类的物品。
然后玩命地猛砸猛摔一通,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新婚夫妇除去昔日的烦恼、迎来甜
的开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俩能够始终保持火热的爱情、终身形影相伴、白头偕
单的法国婚礼
法国婚礼:简单明了
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
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
,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
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婚后大宴宾客。
不忘圣战的犹太婚礼
祝福完毕后,新郎以右脚打破酒杯,象征对当年(公元70年)圣殿的毁灭的怀念以及
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了当年耶路撒冷圣殿毁灭时的悲伤时刻。但在现代婚礼中,
人们则以此风俗来表示人类关系的脆弱,新生活的开始以及摈弃一切偏见和
统的日本道教婚礼
在传统的日本道教仪式上人们供奉kami---存在于自然界的神灵。在举行婚礼时,
神职人员祈求神灵保佑新婚夫妻。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共饮青酒”,即参加婚礼
的人共同分享盛在三只扁平杯子中的米酒。这三个杯子从下往上依次骡放,新郎
拿起第一个杯子,啜三口酒,然后传给新娘,新娘也连续啜饮三口酒,再将酒杯依
次传给其它亲友。然后再开始喝第二杯和第三杯酒。
静悄悄的印第安婚礼
酋长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
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
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
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
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别墅婚礼 游轮婚礼 烛光仪式
久久别墅婚礼:您想摆脱城市的繁忙喧嚣,在世外桃源般的大自然怀抱中,在蓝天、阳光、碧草、鲜花的见证中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吗?您喜欢二、三十年代古典的、还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喜欢欧式豪华气派的别墅、还是中式亭台楼阁的庭园?
在一个美好吉祥的日子里,在一片绿树鲜花的环抱中,演绎一段温馨浪漫的别墅婚礼故事……久久都能实现您的梦想。
久久游轮婚礼:如梦如幻的水上游轮;如诗如画的滨江风光。久久游轮婚礼不仅使您和来宾感受到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欢宴的别致新颖,还能欣赏到浦江两岸的迷人夜景。波光涟滟、诗情画意;今宵如歌、今宵难忘……
久久烛光仪式:浪漫典雅、时尚流行,在追光灯的照射下新人闪亮登场;悠悠烛光、款款情深,圣洁的婚礼纪念大蜡烛将陪伴您到银婚、金婚……,浪漫的点烛光仪式还可代替习俗的
中国结婚的习俗,新婚之夜,男方家里人定然事先备了一块白布放在婚床上,翠日凌晨,此布若有血浸染于上,男方定然琼喜不也了;反之,未见红,女的可能不但要遭新婚丈夫的一顿暴打,由此还有可能被一纸休书休了,纵使不回了去。从此,日子自是在男方的冷眼下如履薄冰地生活着,她的家人也从此抬不起头。
按照传统风俗,一般在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吃面条。寓意是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与此同时,个人过生日也会吃面条,叫长寿面。而一些地区还有结婚当天晚饭吃面条(宽心面)的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