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著名唐诗,也是王安忆的著名是小说,还是郑秀文演出的同名**。
《长恨歌》 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承恩就在这一时。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美好的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于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于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站站。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于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致。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她听说汉家天于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自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水做连理枝条。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评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廷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云:山中的空中通道。剑阁:即剑门关,古时陕西四川间的险要关塞,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县西南,不在由陕西入四川的路上,这里是诗人为强调川陕间山路艰难而漫加堆砌。李白《蜀道难》中有所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同误。“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天旋地转:指形势变化,唐军收复两京。事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龙:指唐明皇的车驾。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空坟,而尸体不见了。从此故事增入神话色彩,当时有种传说,说杨贵妃已经“尸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马归:听凭马自己行走,极言人心无绪的样子。太液:大明宫内的池水名。未央:汉代皇帝居住的宫殿名,这里借指唐代的大明宫。西宫:太极宫,唐人称之为“西宫”或“西内”。南内:兴庆宫。唐人称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为三大内。大明宫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居住的地方。已经退位的唐明皇回京后先后曾被安置在太极宫和兴庆宫居住。梨园弟子:指昔日曾经侍奉过唐明皇的宫廷歌舞班子,据说唐明皇曾亲自教过他们排练。椒房:后妃居住的宫室,以花椒和泥涂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监:太监。青娥:指宫女。以上两句分承唐明皇与杨贵妃,是说昔日曾经侍应过他们的人现在都已经老了。鸳鸯瓦:房顶上俯仰相扣的屋瓦。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装饰的被子。以上层层铺陈,说明唐明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怀恋。文/韩兆崎 来源:中广网
赏析二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白乐天一生感时伤世,传世之句多有力陈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这样一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来他少年时曾与一民女湘灵相知相说,苦于家庭阻力不能结合,这种深深的痛苦寓于《长恨歌》的创作中,正是借咏史感怀自身的际遇。白居易虽然仕途坎坷,郁郁寡欢,甚至借佛道来麻木自己,寻找灵魂上的解脱,痛恨当时的朝政腐败但我觉得,在这首诗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歌颂,或者说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声色犬马也像是他们的专利。于是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便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让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走远之时,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女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她们只是用自己的脂粉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争得一点点宠爱和一个男人的怀抱而最终却被赐死这也告诫她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别忘记过度的开采带来的后果
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赏析三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ca>
这个痴情诗人是白居易。李白有他的豪情壮志、浪漫一生,杜甫有他的国恨家仇、幽怨哀思,但是对于白居易我的了解真的不多,记忆最深的也不过就是他和诗人元稹的深切情义。白居易的一生在我的印象里是暗含悲剧色彩的,不过最近了解到他与湘灵姑娘的爱情故事,才知道在感情世界里白居易也有许多无可奈何的遗憾。
白居易和比他小四岁的湘灵自幼相识,青梅竹马的两人,感情甚笃。当时白居易11岁,因为战争的原因白居易一家搬到和湘灵家附近,就此开始了两人一生的羁绊。湘灵懂诗书、会弹琴,是一个很美好的姑娘,也是白居易的初恋,两个人志趣相投,私下暗定终身。
白居易对湘灵的喜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还体现在他所作诗歌里,《邻女》写的就是湘灵,那时候的湘灵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但是她在白居易心中就像是天上的仙女一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这个女子的喜爱。白居易在此地一共住了十几年,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为了自己的仕途被迫回到了长安与湘灵就此分离,此次出行前白居易还为湘灵做了三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湘灵的思念。
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考上了进士,白居易觉得自己有了能力,所以就和白母说想要娶湘灵为妻,但是被白母一口回绝。白母是一个很重视家庭门第的人,湘灵的父亲只是当时的一位风水先生,和马上要搬到长安定居的白居易一家地位不符。多年之后,湘灵还没有结婚,白居易已经功成名就,所以就又一次向母亲请求迎娶湘灵,当然这一次也依然被母亲给回绝了。白居易和母亲说自己哪怕一生不娶也不会娶他人为妻,白母这时就拿了自己的性命威胁他娶妻。白居易最终在37岁时向母亲妥协,娶了符合门第的杨**。而湘灵一生未嫁,最后出了家。
白居易与符离姑娘湘灵的长恨歌
白居易与符离姑娘湘灵的长恨歌,白居易是幸运的,睢南古原春草启其诗魂,然而他的情感生活却是痛苦的,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白居易与符离姑娘湘灵的长恨歌,一起看下吧。
白居易与符离姑娘湘灵的长恨歌1白居易是幸运的,睢南古原春草启其诗魂,宿州符离少女湘灵助其情思而成为“长恨歌主”,然而他的情感生活却是痛苦的、不幸的,其情感世界是寂寥的、落寞的,这体现在他的宿州符离情结中。综观其诗文,其中26首情诗不乏对恋人湘灵的刻骨相思,对“不如村妇”的妻子杨氏的鄙夷,对生母的隔膜与无奈。他在以一对三的纠结中痛苦挣扎,以侄为亲子,以诗为命伴,以思忆为慰藉,在深广的落寞中终其一生。
剑断连理
白居易生于下邽(陕西渭南),父白季庚为彭城县令,因说服徐州刺史李洧脱离叛藩归顺中央,唐德宗擢升其为徐州别驾兼徐泗观察使。因战乱而将家安在辖境内稍安定的符离县。建中三年(782年)十岁的白居易随家定居在县东关外毓村宅东林草堂。在母亲严格管教下,经五年苦读,学业大进。于是南游苏、杭饱览江南风物以广见识。中秋归来,发生了影响终生的大事:他发现在看热闹的人群中,竟有一位天仙似的少女。略加辨认,原是五年前曾青梅竹马嬉戏的小丫头湘灵。蓦然见到,几疑嫦娥临世!几年来湘灵在闺中亦风闻白公子才貌超群,猛见其格调儒雅、风度翩然,不由得心头一热,莲脸生晕。白居易看在眼里,刻在心中。四目传情,默然而散。
才子佳人,情窦初开,于是双双陷入深深的初恋之中。数日来,白居易眼前总有湘灵俏丽的倩影。激情难抑,于是吟成《邻女》一绝:“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得诗的反应只能从想象中得之,白居易呢,仍朝思暮想,坐立不宁。有时院中伫立,凝望东邻湘灵绣楼,有时桌前痴坐,长吁短叹。苦思数日,吟成小诗一组《昼卧》:“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夜坐》:“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三两声。”《暮立》:“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有感》:“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时。”
“抱枕无言”,虚拟也;“非病非眠”,相思也;“长吁”、“肠断”,相思之深也……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痴情爆发难抑。白居易为此写了民歌体小诗《花非花》以咏其与湘灵的幽会:“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他把如花而不是花的湘灵喻为与楚襄王幽会的“朝为云暮为雨”的巫山神女。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好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诗题为《凉夜有怀》,题下自注:“自此后诗并未应举时作。”此注明示为早年作,内容与《花非花》相类,而《期不至》则寓有淡淡的愁思:“红烛清樽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星稀月落竟不来,烟柳朦胧鹊飞去。”《春眠》:“枕低被暖身安稳,日照房门帐未开。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严酷的现实降临了:贞元四年(788年)春,父亲移官衢州别驾,白居易只有随家赴衢州。相聚半年,山盟海誓将成泡影。也许母亲已察觉防范,竟无告别的空隙!白居易匆匆写下了《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期矣!”揪心情、愤懑恨,洋溢在字里行间,摧肝裂肺,令人不忍卒读。
刻骨相思
在衢州,父母对白居易督责有加。向学之隙,白居易常冥想苦思,怀念湘灵。秋去冬来,相思弥深。忆宿州符离东林草堂的温馨,对比眼前的凄冷,赋《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反复瞻玩,犹感不足,深深的无奈中再赋《寄湘灵》:“泪眼凌寒咽不流,每临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倚栏杆独自愁。”
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心情又坏,加上相思的折磨,不到两年,已疾病缠身。白居易赋诗纪之:“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苦思苦恋中,又捱了一年多,春草春花撩得春心缭乱,假托《古意》为题叹道:“脉脉复脉脉,美人千里隔,不见来几时,瑶草三四碧……昔为连理枝,今为分飞翮。寄书多不达,加饭终无益。心肠不自宽,衣带何由窄”
白居易以养病和无人切磋学业为由,恳求父母让自己暂回符离白幼文处。年过花甲的白季庚爱子心切终于违背妻子的意愿,断然让儿子回符离。白居易如出笼鸟、脱钩鱼,与“符离五子”刘五、张仲素、贾握中兄弟等共同研读,抽暇泛舟陴湖,登长岛、三山,游武里山、流沟寺,盘桓在诗酒间。更重要的是祖从兄幼文理解并支持白居易,使之与湘灵继续交往,重温旧梦、寻故情。
好景不长,贞元九年(793年),白季庚又移官襄阳别驾,白母以白季庚年老多病为由,逼白居易随父去任所而断与湘灵交往。白居易留恋符离,勉强拖了一年,因父病无奈才恋恋不舍地赴襄阳看父亲。行前白居易与湘灵挥泪话别,多情的湘灵取出自己常用的双盘龙铜镜赠给白居易,供其路上使用、把玩。
白居易见到扶病的老父,感慨万千。次年,白季庚卒于任所官舍。白居易葬父于襄阳东津乡南原后并未庐墓而偕母回符离服孝丁忧。在母亲的严格管束下与“符离五子”共同研读备考,与湘灵偶有交往,亦遭母怒斥。
贞元十四年(798年),母令白居易服满即去浮梁县白幼文处。次年秋去宣城应乡试,中举后赴西京。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春闱及第后旋即赶回符离。贞元十八年(802年)秋,再赴西京时,因白居易誓娶湘灵的抗争失败,湘灵已感到前路渺茫,于是把精心绣制的“锦表绣为里”的履綦赠与白居易,以表达“双行复双止”的最后希望。在料峭的寒风中,濉水上白居易的乘船开动了,望着送行的人群中湘灵挥动的白手绢,白居易肝肠寸断地吟着《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贞元十九年(803年),经吏部考核,白居易拔萃登科,题名雁塔,授予校书郎,时年32岁。冬,回符离搬家,结束了长达22年的宿州符离的生活,故他把符离看作故乡。
岁月悠悠,一个西风袅袅的秋日,那一次的伤别,诗人濡墨写下痛楚的《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意,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梦,牢落两成空!”佳期不再,芳梦无踪,两情何堪……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白居易的校书郎期满,便准备制举考试,但仍忆念着符离的恋人:“悠悠一别已三年,相望相思明月天。肠断青天望明月,别来三十六回圆!”(《三年别》)
元和二年(807年)秋冬,35岁的白居易仍苦恋着湘灵而不愿结婚。他由周至县尉调回京城,长夜漫漫,面对孤灯成《独眠吟》二首:“夜长无睡起阶前,寥落星河欲曙天。四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独眠!”“独眠客夜夜,可怜长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凉月秋风满床席。”
终身不娶的对抗,直抗到37岁,抗不住体弱多病的母亲和族人、亲友的苦劝,最后,白居易和杨氏**结成夫妇。杨**何许人也高官杨汝士之妹;夫妻情如何从寥寥的几首赠内诗中可知。新婚诗洋洋30句,多唠唠叨叨的说教,有“情”的一句是“君虽不读书”;尔后的《赠内》诗有“莫对明月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往事似与湘灵有关。更有“柔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不如农妇识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半年长别为何颇堪回味。更有甚者,题为《赠内》竟曰“三声猿后垂乡泪”——乡、乡关、故乡、故园等在白诗中均指宿州符离,白居易在杨氏面前已毫不掩饰对湘灵的相思了。诗人与杨氏的“冷战”似在加剧,当白居易调升,杨氏得授邑号时,他对杨氏的鄙夷与斥责已溢于言表。他说:“吾转官阶常有愧,君加邑号有何功……倚得身名便慵堕,日高犹睡绿窗中!”《妻初授邑号告身》杨氏读之作何感想
此恨绵绵
结婚三年,即元和六年(811年),母亲看花堕井而逝,白居易为母丁忧而居下邽渭村。时间宽裕,他回忆和湘灵相处的始终,忍不住拂拭摩挲湘灵馈赠的、饱含深意的双盘龙铜镜并赋《感镜》(五古五韵):“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终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龙双人单,情何以堪!
在一个夜雨绵绵的晚上,萧萧雨声中诗人愁思满怀地长吟:“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不得见,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日不思量……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
丁母忧自然会经常忆及母子关系,思前想后感慨殊深!隔膜与冷淡源在母亲认为湘灵美艳有余妇德不足而难为“命妇”。坚持正统的生母极力反对,何况门不当户不对。至其泣求诗人聘娶杨氏时,虽勉强应承终致夫妻间若即若离同床异梦而遗恨无穷。考白诗近3000首竟无片言只语及于生母,其隔膜可见。亲子、夫妻关系的冷漠、凄清,更凸显了往日宿州符离生活的温馨。在情感的沙漠中徜徉的诗人,对少年时恋人的相思油然增多、加浓。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次年,因晾晒衣物发现珍藏的湘灵赠与的信物,不禁感慨系之!于是惆怅地赋《感情》以寄嗟叹:“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飘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故乡初恋心上人的馈赠啊,深寓双行双止的深意浓情,竟履双人只可奈何!睹物思人,别时情景历历、话语谆谆……
长庆元年(821年),白居易在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期间,因登楼而又望故乡,再赋《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叶落,行上最高楼。瞑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苍茫的暮色,无端无绪,无边无际,尽是诗人的离情别绪,无尽的相思与无奈!
长庆四年(824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经宿州,返故居,赋《甬桥旧业》,见到了湘灵。他满怀内疚与慨叹吟《逢旧》七绝:“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别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见恪守非己不嫁的湘灵旧容虽减而风韵依然,新恨徒添,恨何如哉!
太和八年(834年),白居易再经宿州,泊舟重访故居,赋五律《汴河路有感》:“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想象啼襟成斑的四十七年前恋人仍独守西楼,自然渴望重温旧梦。据传湘灵不愿衰颜相见而回白居易一纸,大意说,赖父母的理解支持,得以践终身非汝不嫁的承诺;父母仙逝后,兄弟孝友,遵亲遗命,令己以居士身份,西楼奉佛诵经;家产尚丰,温饱无虞,晨钟暮鼓应和木鱼,三十年来,早成习惯,老大修道,尘心死灰……白居易于心不甘,探亲访友,盘桓数日,湘灵频频入梦,因赋《梦旧》问湘灵:“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因何入梦”之问是含泪的幽默吧!传说湘灵见诗淡然一笑,令胞弟传话:“既然梦中已见,就是话别了——极乐世界再见吧!”
白居易怏怏地离开曾生活二十二年的故乡,虽获得了炽烈永恒的真情却有始而无终。他可是怀着憧憬与希冀重返故乡的啊,或因聪慧多情的湘灵羞以缁衣衰颜见故人而欲定格形象于青蛾靓颜,故尔避免了花甲恋人苍颜互睹垂涕的尴尬。然而,苍髯白发的诗人行将永别曾给予自己欢乐与真爱的东林,永别生活成长足足半个世纪的故乡古符离,尤其是欲见而未得见的恋人,心情如何实难想象!
诗人就要离开了,希冀与失望、温馨与凄清、甜蜜与苦涩、欣喜与悲怆,一齐涌上心头,汇聚成莫可名状的怅惘与落寞。他轻轻地呼唤着:白鹭翔泳的陴湖!红鲤嬉游的濉水!秀丽静谧的流沟寺!恬然安堵的朱陈村……颇不情愿地踏上黄尘漫漫、衰草瑟瑟的荒城古道。
白居易与符离姑娘湘灵的长恨歌2白居易记一个擅长写草的人草民就要像个草民
既然,我们都说自己是草民,但很多草民,却不像个草民,不脚踏实地,不贴地而行,不绿草如茵。
自以为芳草能侵官道,老想着违背草民本分。
公元788年,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写了一首关于草的诗。他去京城,投靠当时的名士,大诗人顾况。顾况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白居易。顾况说,“长安米贵,居不大易”,京城吃住房价都贵,居住是不易的。小伙子当场背诵了自己的“草”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立即说:小朋友,别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都可以“居易”了。
当时流传了这样的说法:顾才子掣开金锁匙,白乐天撞破铁门关。
不知道是白居易,发迹于草,还是情有独钟,还是草民情结,还是独有心得。
从此,他善写草,爱写草,名诗迭出,名句炫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独任苏州刺史、杭州刺史,真是别无他人。
苏州杭州,之所以叫天堂,不就是因为花草别致,景色才怡人吗。白居易是在苏州为官后的十多年才回忆写下了《忆江南》。他对江南的记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几乎全是草色痕迹,草的影子,草的耀眼。
他的政绩标签就是西湖的白堤,这就是一个草的美颜。当年他写下了《钱塘湖春行》,如今谁人不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又谁人能忘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把草写到了极处,写到了顶端,写到了天下级别的名句。
难道是你以草为本,才使你政绩彪炳,才使你笔下生辉。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不但小诗写得好,而且还特别擅长写大诗。他的《琵琶行》,他的《长恨歌》,都是唐朝的扛鼎之作,都是唐朝的压卷之作。《琵琶行》开篇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荻花、荻草,一上来用草开篇,用草铺垫,用草定调。《长恨歌》结篇却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借身处底层,埋在泥土里的根枝,用情垫底,用情结语,用情归依。
白居易后来虽说做官了,而且还不小,但他眼中,草仍是主题,他仍是草的主笔。
他的《酬梦得以萱草见赠》“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他的《续古诗十首》“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
他的《天津桥》“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
他的《早春独游曲江》“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
草,在白诗中,俯拾即是,应接不暇。作者笔下草木百媚,读者眼中满眼春晖,等等。
心中有草,眼中有景,笔下有情。
为什么这么情系于草,为什么晚年还恋着家乡,取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从小就爱着一个邻居姑娘,姑娘叫湘灵。但湘灵出身草民,他们被阻挡于门第,未结成连理。白居易离开家乡时,湘灵送他两样信物,一面刻有双盘龙的铜镜,一双她亲手缝制的绣花锦履,白居易珍藏了一辈子。到了37岁,白居易才结婚,后来还偶遇湘灵一面,而湘灵一直飘零,终生未嫁。
白居易从19岁开始,为她写了一辈子的诗,特别是《长相思》,真是行行有草,句句深情: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真不知白居易的寓意,不知道白居易的情缘,解释只有读者,意会只靠后人。
不管哪朝哪个大诗人,死去,能引起皇帝为他作诗纪念,恐怕只有白居易。白居易75岁去世,他去世后,唐宣宗专门写诗悼念:“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在那个时代,真是极高的荣誉,极高的赞誉,但这却给了一个善于写草的人。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八卦一下
小时候,经常听语文老师讲,白居易写完诗之后,都要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儿童听,然后修改,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当时我就想,写诗至此,还能叫诗吗?不如叫歌谣算了,因此对白颇有不敬。长大后,特别是读了白《琵琶行》和《长恨歌》后,我对白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我由衷地佩服他,试想中国古人还曾有谁写过这么长的叙事诗,又写得如此凄婉动人。
这里只说《长恨歌》,历来有关此诗的主题有争议,不过现代的大部分读者都会把它看成一首爱情悲剧诗。诗的内容不想细说了,我这里只想八卦一下,全当是玩吧。
白写《长恨歌》时,已三十五岁,但还未婚。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竟然写出了这么一出让时人(据说《长恨歌》写出之后,立马传遍大江南北,曾有娼妓应聘的时候把此作为法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白居易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那些歌伎一见到他就纷纷指点:此乃长恨歌歌主也。可见此诗的流行程度),让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历史书在写到唐玄宗如何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时也引用《长恨歌》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甚至写到安史之乱时,也来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我的问题是: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
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据推算,白这时19岁。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第三首《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唉,读到这里,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两人15岁(从湘灵的角度看,白居易当时19岁)就认识了,至今整整苦恋了8年(白居易27)。是什么阻碍了他们?门第。当白居易29岁终于考上了进士,就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理由仍然是门第。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衷: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白居易33岁的时候,在长安已作了校书郎,仍得不到母亲的允诺,其《潜别离》揭示了这一苦楚: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相思之深,潜离暗别之苦,直让人慨叹白居易的生不逢时了。连送别都只能悄悄地进行,这是何等的无奈。白居易以不婚来抗争(白直到38岁才结婚),但无济于事。他也只能用诗来表达了:
《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瞑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正是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白居易在写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的时候,特别是写到两人的生死相别之后的那些大段大段地抒情描写,入骨三分,要把人的肠子都化了,一个没有类似情感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因此与其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写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倒不如说是写他自己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们后人读这样的诗歌,同样长恨绵绵啊!
(附注:文中观点主要参考了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当然有些地方纯属推测,并不严谨。不过作为八卦还是值得一信的。)
传说那个让白居易苦恋的女子是他年少时邻家的姑娘,她叫陈湘灵。因为白母的反对,白居易一直没能娶陈湘灵为妻,白居易这一苦恋就是快近二十年。
白居易虽然出生在唐朝,可惜他没有生在盛世,他出生的时候,唐朝藩镇割据也已经很严重,哪哪都是战乱。他年少时也跟随母亲他乡避难,而与陈湘灵相遇之时,正是他在异地他乡与寡母艰难讨生活的日子。当时白居易也就是十来岁,陈湘灵也是年轻貌美的少女,陈湘灵就住在白居易家旁边,这两个在青春萌动年纪的少年少女,朝夕相对,很容易就萌生出爱意。又在那种战乱的年代,两人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惜这段爱恋没有得到白母的认可,因为陈湘灵只是一个出身低下的平民,而白居易出身官宦世家。即便是潦倒到他乡避难,白母仍然不放弃自己贵族身份,不愿意与平民联姻,于是白居易与陈湘灵就这样被白母棒打鸳鸯。
白居易曾经写过很多怀恋初恋的诗句,比如《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从诗句中可见白居易对初恋的各种不舍,可惜即便他再百般不舍,他也不能忤逆母亲。古人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白母的认可,他与湘灵不可能成婚。但白居易也没有对母亲妥协,他一边放不下对湘灵的爱恋,一边又不能忤逆母亲,他努力在两个女人间找到平衡点,以求皆大欢喜。他找到的办法就是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他想在自己考取功名之后,便央求母亲同意自己娶陈湘灵,白母因为他光耀门楣也就不会那么反对。
可惜这不过只是白居易的一厢情愿,以前白家衰败,白母就觉得平民配不上他儿子,现在白居易有了功名,平民的湘灵就更配不上白居易。而且考取功名也需要时间,白居易拼了命地发奋上进,但等到他考中进士的时候,也已经是十年后了,陈湘灵也不再是少女,甚至有可能已经嫁人,所幸的是对于这份爱恋,陈湘灵也始终无法割舍,因此她也为了等白居易,成了一个未嫁的老姑娘。但白母始终不同意白居易与陈湘灵的婚事,白居易十年努力等于打了水漂。不过白居易依旧没有放弃娶湘灵,湘灵也一直在等着他,于是白居易开始与白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除了湘灵他谁都不娶,白居易这一反抗就又是快十年。
古人成婚比较早,因为古人的平均寿命也较短,大概也就是四十来岁,白居易直到37岁都没有成婚,在古代这不是大龄光棍,可以算得上爷爷级的光棍。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白居易不婚,就是让白家无后,白母当然不愿意,可即便如此白母就是不同意白居易娶湘灵,最后白母用生命威胁白居易,白居易才同意娶同僚妹妹为妻。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白居易看着年迈且生养自己的母亲最终还是妥协了,也结束了他与湘灵的苦恋,而湘灵却终生未嫁,默默守着她们的爱恋度过余生。
听说白居易每做一首诗,自身不断咏颂,觉得可以以后,再拿来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听。假如老年人听不明白,他没多久回家改动,如此重复多次,直至老婆婆听得懂才行,因此白居易的诗广为流传极其普遍。四字成语“老妪能解”的故事就源自此。白诗明白如话、大俗大雅,上到王室贵族,下到村野农民,都可以念上两句;寺庙、旅社酒店、风景名胜等,常题有白居易的诗,以作招揽。这类受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水平,超过唐朝一切作家,真的是史无前例的。
白居易11岁那年,因战争随母迁往徐州市符离,接着就在那那里认识了一个比他小4岁邻居女人湘灵。湘灵看起来活泼开朗,懂音韵,2人无话不说两小无猜,于是就在白居易19岁那年,二人开始啦初恋情人,在其中白居易有一首诗《邻女》,便是在赞美湘灵动听的嗓音。
白居易29岁考上了举人,随后回了趟家乡,在老家呆了10个月,恳求妈妈同意他与湘灵完婚,被母亲回绝。无可奈何,白居易离开家乡,过了几年后。因工作需要务必全家老小迁往北京长安,再度向母亲提婚姻大事,或是被拒,并一声令下之后禁止再相见。他们的婚姻基本上遥遥无期,自此白居易以不与别人完婚处罚妈妈的错误确定,并三次写怀恋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此后的8年,2人相互之间都没有见过面。
在白居易37岁那年,白母以死相逼,白最后让步结了婚,可是婚后的白居易还是继续作诗想念湘灵。比如《夜雨》、《感镜》等。在含冤贬谪江州中途,遇到了已经飘泊的湘灵父女俩,2人痛哭流涕一场并写下了名为《逢旧》的诗。这时候白居易早已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古诗里白居易再度使用了恨字,此情与《长恨歌》的恨不容易无关,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一段不幸一样的感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本。了解白居易53岁的时候,在就职中途,回乡见到湘灵已去向不明时,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才算是划上离开的句点。
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深切动人地抒写出自己的心境。诗中所描写的那一个被遗弃女性的不幸遭遇,这中间便有诗人自己的影子。那凄厉的音乐,浔阳江头的萧条夜色……这一切更增加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感。
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只有暗地往来,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
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此后白居易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一颦一笑。
在第一次离开符离的路上,他抑制不住相思之情,一连写下《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寒闺夜》:“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长相思》:“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活。这一年他二十九岁,应该说,年龄不小了,官也当上了,可以成家了,可是他仍然不娶,心中还是想念着湘灵姑娘,总想有一天能回到符离去相见。于是他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理由当然是门第。
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衷:“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
贞元十九年(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可惜这次不是回符离定居,而是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邽)。搬完家,临走前他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尽数体现在《潜别离》诗中: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时光的漫长和境况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
他在诗中一再提到湘灵:《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在周至任县尉,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白居易三十七岁和杨氏结了婚,婚后夫妻关系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记挂湘灵姑娘。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天意怜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别离顿时历历在目。
白居易在《逢旧》中记录了这次邂逅:“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不经意的一个“恨”字,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此后白居易谪居江州,终生郁郁,只能对着湘灵送给他的一双鞋子暗自伤怀:“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自吾谪江郡,漂泊三千里。……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后,色黯花草死。”睹物生情最是伤人,“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问得人心中难过。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懂得这诗中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