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现在的时候人们结婚会选择在上午或者选择在中午,因为我们现在的人都认为上午和中午才是好时候,如果过了中午,其实好时辰已经过去了,结婚就不适合了,一般的人们都不会选择在黄昏的时候结婚,但是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恰恰和我们现在的结婚习惯是相反的。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都会在黄昏的时候结婚,其实也是因为黄昏这个词和结婚里的婚,看起来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其实是同音的,古代人讲究谐音一说。他们会选择在黄昏的时候结婚,而且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人比较讲究简便的婚礼,他们会选择在上午过完以后下午就会休息,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古代一般都是吃晚上的宴席,结婚一定要吃晚上的宴席,而不是中午的宴席。
因为我国古代的时候和我们现在讲究的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晚上的宴席和中午的宴席肯定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一般结婚的人都会选择在晚上这样家里也会比较热闹。但是现在的人结婚就不一样了,不会有闹洞房什么结婚习俗,所以一般都会选择在中午吃完酒席以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在晚上的时候结婚,我觉得古代的时候讲究亲戚这种关系,他们认为亲戚非常重要,所以在晚上结婚的时候,也可以把亲戚请到自己家一起热闹热闹,我觉得这也是非常不错的一种行为。我觉得现在人结婚可能就是缺少了一种人情味,选择在中午结婚可能就没有晚上结婚那么有感觉了。
古人的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很多资料都能看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结婚很注意礼仪,婚礼从开始到完成有六个步骤,叫“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亲迎完成后,婚礼才算正式完成。
所谓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如果答应了,才可以继续下一步。问名,就是男方家再派媒人去女孩家,问女孩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因为古人很迷信,如过生辰八字不合,可能这门婚事就成不了。今天一些老人也这样,不过他们可能不看出生年月,而是看属相或者其他。
纳吉就是把男孩女孩的名字、生辰八字都拿到男方家祖庙里,占卜的人算一算,看看有没有啥不合适之处。其实这样也是在告慰祖宗:“看啊,您的子孙马上要结婚了,我来算算他们以后合不合,能给你们添几个娃”等。
纳征,也叫纳币,等于今天的送彩礼。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至今仍然很流行。当然,古代的彩礼不仅仅是钱,也可以是动物皮、布匹、甚至鱼、羊、大雁、茶、长命缕等等。
诗经《氓》里面,提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男子是用布做彩礼。
为了好看,女方不会把这些礼物都收下,而是会返回一部分。另外,女方也会有礼物作为陪嫁,一般是在结婚前一两天送到男方家。
请期,这很好理解,就是双方约定具体结婚日期。一般也要找人算一下,确定“吉日”,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亲迎”了。今天人们也会算日子,一般是挑阴历、阳历都双数的日子,比喻成双成对,比翼齐飞。
亲迎,就是男子到女方家去迎亲,把女孩接到自己家里,这是婚礼最后一步。我们所说的结婚时间,就是指亲迎时间。
亲迎是在黄昏时间,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呢?目前的资料,说法有很多,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在黄昏迎亲源于上古的抢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婚姻并没有规定“一夫一妻多妾”,那时候男子找老婆都是靠抢。可是,大白天抢太张扬,女孩子也怕,晚上又看不清,于是人们就相约在傍晚。
傍晚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但是还能看得见,男孩子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女孩,然后抱回家做老婆。这样的话,既照顾到了女孩子,也能照顾到男孩子。若是大半夜去抢亲,实在看不清,万一抱回家后,发现一脸麻子,又或者是个大妈,岂不是“一失手成千古恨”?
由于当时的婚姻是在黄昏时完成,所以称之为“昏姻”,“婚姻”则是后来的写法。
《易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意思是说,某人夜里赶路,看到一头猪倒在路上,又看到一辆车,上面都是鬼。他举起弓想射鬼,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车人,他们是准备去抢亲的。
这里可以发现,当时确有抢婚,而且时间是在晚上。
清末时期的民俗学家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也说:其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今以士昏礼观之,犹有摽掠之遗义。
同样,清末刘师培在《古正原始论》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其行礼必以昏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为谁何耳。后世相沿,浸以成俗,遂以昏礼为嘉礼之一矣。
两人的话都是说,上古时期人们抢婚,都是在黄昏时候,趁着妇女不注意,抢了就走。只是后来大家都文明了,就不再抢婚了,但是黄昏时结婚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除了文字记载,一些绘画也能看出来,古人婚礼是在黄昏举行。
1986年11月,包山楚墓群考古工作开始。
在这座楚墓群中, 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彩绘圆奁,就是圆盒子,奁盖上绘有一组环形彩画。画面以柳树为界,分成五段。画面上,不仅有柳树,还有车马、大雁以及迎亲的人。
这幅图,美术评论家彭德考证后,认为应该叫《王孙迎亲图》,因为画中描绘的是春秋时期婚礼中的“亲迎”。(这个漆奁,后来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定名为《彩绘人物车马行迎圆奁》)
画中柳枝刚绿,鸿雁北飞,说明当时是春季。此时,男子骑着马驾着马车去迎亲,前面还有一队人手中拿着火烛,在前面带路。既然手中有火烛,说明已经晚上了。
《仪礼》记载,男子亲迎时,应该“主人爵弁纁裳,从车二乘,执烛前马”。意思是说,男人应该戴爵弁,穿红裳,驾着马车,马车上一人拿着火烛,前面也有人拿着火烛带路。
仔细看图中,车上一人拿着的就是火烛,或者竹烛,因为当时还没有蜡烛。
直到明清时期,婚礼还是在黄昏或者晚上进行。
比如小说《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在桃花村借宿,碰到小霸王周通来迎亲(其实是抢亲)。当时的时间,正好是傍晚天黑的时候。
约摸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响……尽出庄门外看时,只见远远地四五十火把,照曜如同白日,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
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办婚礼也是在晚上进行,尤其是南方大城市比如上海。而在北方,婚礼多是中午举行,有些地方二婚才会在晚上举办婚礼。
相传在远古时代,民间有抢婚的习俗。为了防止他人抢婚,人们都不愿太招摇,便选择在黄昏为新人举行婚礼,因而男女结合被称为“昏因”,也就是现在的“婚姻”;而当时的婚礼则被称为“昏礼”,意味黄昏时举行的典礼。
在古代结婚除了注重婚姻仪式以外,还非常的注重黄道吉日的选择,一般的结婚日期可以根据具体的日子进行选择,但是在一天之中,一般都会选择在黄昏的时候迎娶新娘,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结婚”中的“婚”是从黄昏中的“昏”演变而来,中间加了一个“女”字旁,而且二者同音,意思是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其实在古代人们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经常用阴阳解释万物,男性属阳,女性属阴,而黄昏时分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男女结合也正好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这样就不会违背天时,所以婚后男女双方都会幸福。
而且在古人看来,婚礼并不是纯粹的两人爱情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行为,两人一旦结合,就会将两个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同时两人联姻也可以壮大各自的家族势力,所以在古代王公贵族们都非常的看重家族联姻。
正是因为结婚牵扯的东西太多,所以古人对于结婚非常的看重,有着非常繁琐的程序,其中就有所谓的“六礼”,也就是包括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内的六道结婚手续,现在你知道了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了吧,其实古代结婚知道现在也是影响深远。
人生四大喜之一的“小登科”就是“洞房花烛夜”,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古代的婚礼竟然都是在黄昏举行,这和我们的认知有着较大的差距,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呢?为什么会在黄昏举办呢?
其实,古代的婚礼在黄昏举办的原因有两种有趣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在黄昏举办婚礼来源于上古时期,那时候人们还是抢婚的制度,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形成伦理观念,想找老婆怎么办?只能去抢,抢到了就是自己的!但是那时候还是形成了最基本的耻辱心,白天干这事确实会觉得有点点尴尬啊!那没事,咱们就直接晚上干就行了!所以那个时候想要结婚,就晚上的时候去抢亲,毕竟谁也看不到,也不是多么的尴尬,但是后续的时候却发现,晚上虽然不尴尬了,抢回来的自己不怎么满意啊!于是时间稍微提前,提前到了黄昏,这样两个人还能稍微的看一下是不是满意,这时候已经初步的形成了婚姻的伦理观念。
第二种说法呢就是说收到了《周易》的影响,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比较的可信,因为当时人们比较信风水学说,所以才会在结婚之前有着繁琐的步骤,比如说看八字,迎亲等,至少要有七八项的步骤才能够完成一个婚礼。而在《周易》中则是认为,黄昏的是时候是阴阳交替的时候,而夫妻结婚也是阴阳的结合,这时候如果结婚合乎天道,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吉兆,所以人们会在黄昏的时候结婚。而“昏婚”也对应着目前的“婚姻”,所以目前的婚姻是从那里传承而来。
现在白天结婚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商业的宣传,哪个商家愿意晚上还加班给你办婚礼呢?所以慢慢的改变成了白天,目前只有二婚的才会下午再举办婚礼!
根据《白虎通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黄昏时候有何特殊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正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其实,婚礼由其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原始社会时,人们实行群婚制,往往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随着生产力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对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了获取交配权,往往会采取抢亲的方式。而抢亲一般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即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时刻的成亲仪式。这种成亲仪式经历过夏商二代的沿袭,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婚礼仪式。
在古人看来,婚礼不纯粹是两个人爱情的保障,其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行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这就决定了婚礼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缔结关系的社会行为。既然涉及到两个家族,那就牵涉到太多的因素。因此,婚礼也就不仅是结婚双方或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更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伦理行为。
婚礼的程序极为繁杂,仪式感十足,因此显得极为隆重。对婚礼仪式的行为程序、言语及相关物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而在其中,规定了所谓的“六礼”,垂范三千年,影响至今。
古人婚礼仪式一般选在下午或傍晚完成婚礼仪式。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因“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指的就是黄昏时刻,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
古代人们举行婚礼大约要经过六道程序,其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纳采:指的是男方派人到女方氏族里去求婚。问名:女方氏族答应并指派好结婚的女子之后,男方再细问许婚的是哪一位姑娘。因为纳采的时候只是申明向女方的氏族求婚,但当初并没指明是哪一个人。
纳吉:女氏说明许婚的是哪一位姑娘之后,男方到寺庙占卜。如果卜卦是吉象,再与女方家族商定婚事。纳征:也叫纳币。纳的是玄_束帛及俪皮。请期:定吉日。结婚的黄道吉日是男方所定。
亲迎:新郎亲自到女方家。拿着雁入门,揖让升堂,再拜奠雁。女父带着新娘出来,交给新郎,新郎带着新娘出门,新娘上车,新郎亲自驾车。新郎将车轮转三圈后下车,再由马夫替代新郎驾车。新郎先回去,在家门口等候新娘。新娘车到了,新郎迎请新娘进门。
相对来说,古代的婚礼会比现代更复杂,所以在举办之前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它的每个流程,虽然每个环节都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同时也是预示他们有好的未来,和美的生活。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婚礼基本流程介绍及古代为什么选在在黄昏时举办婚礼。
古代婚礼基本流程介绍
1、祭祖:这种在古代婚礼里,一般在男方出门迎娶新娘前,都要在家先要祭拜祖先。(也就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出门前燃香祭祖一样的意思)
2、动身:还有迎亲车队一定要以双数为佳。新郎带着花轿(轿夫)出发接新娘就可以了。
3、燃炮:迎亲花轿礼车准备出发,这个时候就要开始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等候:当新郎礼车到达女方家时,这个时候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要给这个男孩赏一个红包做为答礼,然后才能进入女方家。
古代为什么选在在黄昏时举办婚礼
1、古代人结婚,新郎一般都是穿黑色礼服,要在黄昏的时候带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新郎也是在队伍的最前方,这个时候会有一个专门拿着灯笼开路。要知道在古代是没有电灯,只有蜡烛或者煤油灯,只要到了晚上就是黑漆漆的一片,而且那个时候的路又如现在的公路平坦,人们还要抬着轿子迎娶新娘,相对来说也是很不方便的。
2、据了解,在远古时期,民间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抢婚的习俗,为了防止别人抢婚,所以人们觉得成亲时候就不能够太张扬,于是便选择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婚礼。后来,随着阴阳学说的发展,黄昏成亲被这样解释:古代人认为,黄昏是昼夜交替的时候,也是调和阴阳之气最好的时候长。而男为阳,女为阴,如果男女在此时借助天时地利而结合,在日后生活中也是大吉大利,幸福美满,所以当时的婚礼称为“昏礼”。在黄昏举办婚礼一直延续的唐朝才被打破,如今基本也就不存在了,现在人都是选择在白天举行。
在原始社会群婚制度逐渐向对偶婚转化的阶段,获取配偶常用抢亲方式,抢亲多会选择夜晚,所以构成了早期昏礼在黄昏之后举行的初始因素。
到了殷商时期,昏礼这个名词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并反映在了甲骨文中。”王辉介绍,周礼文献《仪礼士昏礼》中明确了“昏礼”二字与婚礼仪式的内容,“经过了华夏文明的漫长发展,黄昏之礼有了更为丰富积极的含义,最终构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婚礼名词由来”。
扩展资料:
“婚礼”原来叫“昏礼”,来源于婚姻缔结仪式举行于黄昏之际,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当然这种解释也是在婚礼仪式完善后的一种附会”。
“真正讲求细节的汉婚礼用汉礼文化诠释婚姻结合。服装道具置景等婚礼必要元素筹备细致用心,更为接近传统的婚礼仪式形态。当然细节上传承与复古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会结合今天的客观条件进行变通。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