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嫁
清代至民国年间 清代至民国年间,本县婚嫁礼俗十分繁琐。当男女至十四五岁时,便将年庚属相书于红纸,交媒人或亲友说亲。媒人按门当户对的传统提亲。父母则托人对所提亲家详细打探,了解根底,并请算命先生合婚算命,如满意且无冲克,即择吉日由媒人带领男方赴女方相亲。如果男方或女方长相丑陋,往往暗请他人代相。经相看双方无异意,男方父母,送女方金银戒指,或金银耳环,作为定亲。待万事俱备后,男方请阴阳先生择选良时吉辰为娶亲之日。将择定的日期书写于梅红纸上,连同彩礼装入“拜贴盒”内,用红布包裹,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接知娶亲日期后,请阴阳合算,看是否相宜,有无不利,如有异说,重定日期,如无异议,则决定婚期。
迎亲之日,男方雇用粗细两班乐队,四乘花轿,执灯笼火把,旗罗伞扇,鼓乐不断,鞭炮不绝,赴女家娶亲。第一乘轿是娶客轿,请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学士乘坐,带牌功执事,押轿夫二人;第二乘轿为新郎轿,新郎身穿袍褂,头戴礼帽,脚踏长靴或革履;第三乘轿为新娘轿,去迎亲时,由担喜瓶儿童乘坐;第四乘轿为送客轿,启程时,内放膳盒果品,直奔女家。随轿有掩红毡者二人,各提见方红毡一块,为新人避邪掩恶。贫家则雇二乘轿,免去娶客、送客轿。但娶送女客亦各坐马车陪着。
花轿至女家,娶客、新郎和担喜瓶儿童被迎接回舍,客坐于贵宾席位。新娘在伴娘、婶娘等协助下,更换新衣,梳妆打扮,穿霞帔,戴凤冠。同时给新郎头插官银花,身披十字红。新娘梳妆完毕,要举行“坐椅则,扇扇则,丫环蛮女侍候的”等上轿前的仪式,男方赠送梳头洗脸钱后,新娘头掩盖头红,被人背出门外上轿。女方聘请当地有声望的乡绅学士为送客,乘送客轿,在鞭炮齐鸣,锣鼓声中启程。跟随花轿的是陪送队列,前有抬顶柜、皮箱、瓶、斗、穿衣镜者,后抬食篓若干架,每架食篓分四节,每节放入衣服一件。食篓根据女家贫富情况定多寡。富者十架乃至十二架,贫者只有一架或两架。极贫者无食篓可送。
花轿启程后,绕街一匝,返回女方家门,新娘要照镜子,整云鬓,富家赠金耳坠,金戒指,贫家则戴银耳坠或银戒指,俗称“回头望月”(谐岳音)。
娶亲队列走后,女方派人送请柬,俗称“下贴”,恭请新姑爷婚后第三日(七七事变后,改为第二日),至岳丈家“会亲友”。放请柬的书盒俗称“拜贴盒”,其内除请柬外,另放柏叶一枝,喻白头到老之意;艾草一枝,喻相亲相爱之意;有蜂蜜,食盐各一盅,喻有缘份、密疙瘩之意;有灰石头七小块,喻爱情永固,坚如磐石之意;有五颗核桃,两个红枣,喻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之意;有红箸一对,喻丰衣足食之意;另有豇豆一撮、辣椒两个、大葱两根,系谐音取意,豇豆,喻一切比人强;辣椒,喻快乐之意;葱,喻爱情长春之意。此外,亦有放铜、铁、银顶针者,喻铜帮、铁底、银盖儿,祈望家资万贯,子孙永昌。
花轿回到男方家门口停轿,是时,门前张灯结彩。大门、照壁、水口、水井以及碾、磨均已贴红纸,谓之喜禁,阴阳先生手托木盘,一边撒谷草、红枣和核桃,一边高唱:“头撒天门开,二撒地门开,三撤新媳妇下轿来……”,新娘下轿后,在两个伴娘的搀扶下,先扔喜岁钱,然后抱照妖镜和车幅,新郎抱斩妖刀和弓箭,越过用马鞍代表的天轿,脚踩红毡,直至院心早已陈设妥当的喜阁之内。司礼人高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亲朋”等等,新郎新娘行三跪九叩首礼后,离开喜阁,脚踏红毡缓步进入洞房。入洞房门,新郎张弓射箭,四射邪恶,新娘揭翻扣在门槛的便盆,取其中锥剪,以祛邪镇恶。尔后,新郎为新娘揭去盖头红,新娘盘坐炕席,儿童打诨乞糖,婚礼至此告成。
洞房之内,点喜灯,昼夜不熄,闹洞房者至夜阑而去。新郎新娘合吃和气拌汤,分食儿女扁食和莲花馍后就寝。一些好事的青年人舔窗纸,窥门缝进行听房活动。
次日早餐后举行道喜仪式,新郎新娘拜谢亲友长辈,亲戚朋友为新人父母寒喧。道喜,男作揖,女拜礼。
第三日,新郎携带礼品偕同新娘赴岳父母家会见亲友。新郎为女方所有长辈亲友叩头敬礼。七七事变后改为次日会亲友,道喜则在结婚当日下午举行。
第四日,吃拉面,夫妻拉长到百年。
第五日,新娘不吃婆家饭,一早起床,回娘家过五日。
第六日,吃馏米或焖米、蒸米,意喻百年好夫妻。
第七日,吃饺子。
第八日,吃火烧。
第九日,吃馍煮肉菜。
满十日,吃油糕。取意日日向上,步步登高。
谚云:头过门,二道喜,三日女婿会亲友,四日吃拉面,五日回娘家,六日吃馏米,百年好夫妻,七饺子,八火烧,九日馍,十日糕。这也是新娘十日的饭谱。
山区则有所不同,因条件所限,除少数富家外,多数贫家骑驴娶亲。傍黑,新娘才从娘家动身,路远者,整夜都在路上,新娘新郎头上插戴鲜花,冬日插纸花,粗细两班鼓乐迎送。谓之黄昏媳妇。
旧社会娶亲,贫富大不相同。清同治年间,城内王家巷丑牛财主的儿子结婚,除酒席大宴宾客千人外,还在城隍庙献唱上马戏。清光绪二十七年,城内孙家巷富家李合之次子李信结婚,仅皮毛工人待客酒席二百五十多桌,计两千余人。民国初年,夏家营富豪夏廷东之女出嫁于坡底村财主宋秉成之子,抬陪妆食蒌二十四架,陪嫁丫环一人。而贫家结婚,则简单从事。极贫者采取抢亲手段完婚;童养媳结婚仅吃顿饺子就算了事,俗称“圆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婚姻自主,实行新式结婚。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后,废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封建制度,革除了婚配旧俗。男女经人介绍自由恋爱,双方经一段时间了解,情投意合,诸方相宜即互赠定婚礼物。经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之后,选择五一、七一、国庆等节假日,或选择吉日,举行结婚典礼。典礼仪式上,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亲朋厚友吃喜糖吸喜烟,庆贺新婚夫妇完婚。次日,照旧举行会亲友活动。
进入七十年代后,不少青年男女实行旅游结婚,大多赴北京、太原等地探亲旅行,返回后,以糖果香烟招待亲友。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娶亲不再骑自行车而是乘坐卧车或吉普。陪妆愈益丰华,不但有被褥衣物,而且有彩电、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有的陪随立柜、平柜、沙发、梳妆台等日用家俱和自行车等。
经常看新闻,会有一些不良的婚姻习惯让大家心情大好。它按照习俗和文化结婚是很正常的,但这新人结婚也是一种习俗。根据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每个地方的婚俗都不一样。现在让咱们去看看客家人结婚时有什么习俗。
1火柴制造
当一个男孩长大后,他的父母请人作为媒介来寻找合适家庭的未婚女性。媒体对女人那个男人的父母家庭,男人的年龄、外貌等。如果女人如果父母同意,他们会去相亲,这叫做拜访他人;如果没有,礼貌地拒绝。所谓的拜访他人意味着女人的父母邀请几个近亲和亲戚到男方家看他的样子,了解他的家庭搬迁,男方设宴送礼。过去,我女儿没有不要去。
征得同意后,这位妇女写信给她的女儿。出生年月日,俗称八个小时的字符,贴在红色的海报上,寄给她的丈夫的房子,它被称为送耿。那人把耿铁在祖先牌位前,三天内一切顺利,于是他进一步请算命先生组合八个字符。如果他认为组合,婚姻就解决了。有些女人美国的家庭也是如此。因此,在旧社会,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大多由父母决定订单、媒人字和算命先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恋爱之前结婚,也有许多奇怪的同床人。
2交付
媒妁合适后,女方提出一些条件,如一定数额的聘金,一些猪、酒、鸡、鱼,一些橘饼、糖果,农村的一些米、豆、面;然后男方要嫁妆,媒人会在男女之间进行调和。在农村,它通常被称为聘书或者结婚信以书面形式,用吉祥话写在前面,并且天作之合写在底部。双方父母、媒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
写作时,男人应该准备一顿盛宴。在城关,男方给女方送橘子糕、糖果和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女人把帽子、鞋子和衣服寄回给男人。有些男人也会邀请一两桌订婚酒。从此,女人就是男人的家庭。婚礼结束后,男方会逢年过节给女方送礼,直到结婚。
3报日期,送彩礼。
在男人选择了战斗床结婚时,他告诉女方这叫做报告日期。一般结婚前一个月,男方会把彩礼给女方。客家人喜欢用九订金的尾数是龙运气。女方打床的时候会送柚子和木炭给男方的房子,意味着生下你的儿子,温暖你的新房子。它通常被称为探索太阳。男方想做很多肉丸给女方和亲朋好友分享,以示亲和。
4菜肴嫁妆
丰厚的嫁妆和节俭的嫁妆差别很大。在旧社会,大多数人娶的女人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衬衫和裤子,梳妆台,脚桶,尿桶,窗帘垫,木箱或手提箱等。而有钱人则添置了丝绸、被褥、毛毯、金银饰品等。被游行和炫耀到极致。送嫁妆的人被称为青娘,男的给红包。嫁妆送来后,男性家庭会宴请亲朋好友看嫁妆。嫁妆时间在白天,具体日期因地而异。城关新娘结婚前一天,农村新娘结婚后一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会郑重地扎上一些谐音吉祥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韭菜、韭菜等。一个个用红绳或红布条,作为嫁妆,以示对女儿女婿的祝福。什么更有趣的是,客家人还有长生草
女人应该为亲戚准备一个宴会,意思是没有座位。她的丈夫和随行的客人稍微动了动筷子,并没有我吃得不多。已婚女孩洗澡后,媒人和新娘给她打扮。新娘参加婚礼的宾客也应该是偶数,通常包括新娘。的兄弟和其他亲戚朋友。出门时,女人的父母应该避免它。
当你找到你丈夫的时候。的房子,如果它现在还不是开始的时候,新娘要在门外等着。入门时迎接你的是锣鼓喧天,男方父母拜堂时也要避免相见,以免碰撞并在未来造成不和。跨过大门槛时,厨子杀了一只公鸡,这叫停止门鸡。有的乡村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子,新娘踩着米筛进入新房。
在一些地区,客家人有拖动绿色在他们的婚礼仪式中,也就是有一个男人拖着一根榕树枝跟在一辆花轿后面,那是几百个儿孙的家。轿子在路上遇到另一个轿子,就按共同的规矩互相交换树枝,双方都祝多子多孙,俗称变绿。然后他们互相拖着回家,把榕树的枝桠扔在自家屋瓦的背面,借用了榕树多生孩子的意思,还交换了一些地方的红花。
婚娶之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一、传统中式婚礼特点
人们喜欢传统中式婚礼的古朴,礼数,喜庆。尤其是许多外国的新人,格外钟情于这种形式。花轿可谓是传统中式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轿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四人抬,八人抬二种。且有龙轿,凤轿之分。除去轿夫,还有笙锣,伞,扇等。轿队的数量庞大,尤其壮观热闹。现如今已经很少看得见花轿了。因此如果要举行这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找人预定。婚庆公司一般会有花轿这类服务,举行花轿仪式时一般选在公园或者人较少的场所,因为花轿的场面十分热闹,围观者众多,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新人的服装为凤冠霞帔,或长袍马褂。披上红盖头的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新郎用红绸带牵着新娘登上花轿。
二、婚礼的筹备过程
婚前一个月:与策划人商量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场景装饰等细节
提前二周:通知宾客,并传达婚礼形式。希望他们着中式服装出场,融合婚礼的形式
提前一周:准备好化妆,布置场地等事宜,以及结婚所需物品等细节,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与轿夫,司仪,摄像等一起到婚宴地点进行彩排。
婚礼当天流程
婚礼当天流程:(仅供参考)
7:00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8:00新郎迎接新娘,准备好花轿等事宜;
9:00新郎到达新娘家,新娘蒙上红盖头,开始接亲活动,最后跟随伴娘,由新郎手中的红绸带带着走,登上花车;
10:00花车到达花轿位置,新人改乘花轿,轿夫起轿。在音乐的伴随下,向婚礼地点前进,来宾可以向新人喷放礼花弹,沿途装饰欢乐球或彩带横幅,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11:00新人下轿迈火盆,跨马鞍,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婚礼现场;
11:20婚礼开始;
12:30婚礼仪式结束,新娘更换旗袍,向宾客敬酒。
三、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习俗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新娘由兄弟背上轿子。但是现代多为独生子女,可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背也多改为抱了。花轿基本上是一种形式,因此通常为了节省时间只走一小段路程。除非新娘家离新郎家确实近,不然整个婚礼的时间都花在花轿上了。一般来说新人要给轿夫准备红包,否则新娘就要遭罪了。
跨火盆和射箭:古代的新娘需要跨火盆,现在却都是媒人搀扶着新娘直接跨了。在下轿之前,新郎还要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驱除新娘在路途中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跨马鞍,征兆着新人婚后合家平安;接下来由新郎用缠着红布的秤杆掀开新娘头上的盖头,紧接着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一是喝交杯酒,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这时新娘一般眼睛红润,新郎表情严肃,场面十分感人。在喜庆的氛围中夹杂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一般都是将洞房里的事展示出来。比如说结发,本应该是新人在洞房时相互剪掉对方的一些头发,作为彼此的信物留作纪念,现在已经演变成当众展示了。最后由双方的母亲一起点燃龙凤烛,新人交换信物,媒人赠送蹄膀,礼成。
四、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元素
服装选择凤冠霞帔是必需的,大红衣服穿在身上充满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新郎倌身着蟒袍玉带,相比黑西装而言,透露出一种富贵气。在古代,新娘拜堂完送入洞房后,揭开红盖头,才知道自己丈夫的模样。当时的那种紧张,好奇,忐忑心情,现代人肯定是无法体会的。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麦斗、尺子、果盘、茶杯、交杯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五、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九要素
1、传统中式婚礼充满了喜庆色彩,红色桌布实乃点睛之笔。
2、新人一起点燃象征爱情的红烛把婚礼气氛引上了高潮。
3、身着凤冠霞佩的新人泥偶给婚礼带来活泼的气氛。
4、为了使宴会的布置更有层次感可以加上一些红色的浆果作为点缀。
5、中式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因此鲜花的首选最好是玫瑰。
6、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用鲜花装点的迎接牌。
7、婚礼蛋糕上可撒些红色玫瑰花瓣进行点缀,衬托主题
8、为了表示诚意,可以在重要宾客面前放置小桌花。
9、喜糖可根据包装选择,送给宾客一款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喜糖,给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礼仪
六、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礼仪
新郎在新娘吃完午饭后,派轿子到新娘家接新娘。一般两三点到夫家。
新娘梳妆完毕后,头戴凤冠,披上盖头,让媒人领着上轿。上轿之后,新娘暂时不能开口说话。
新娘坐的花轿十分别致,外面是看不到新娘的,而新娘可以透过薄纱看到外面。花轿一般由两人抬,花轿前头是乐队。清末,迎亲的队伍一路还有笙、鼓的乐队一起前行;到了民初,就改用洋号、洋鼓了。
在花轿的后面是新娘的嫁妆,共有“八扛”、“八担”。“八扛”是两人扛箱,因为箱子里都是瓷器等易碎品,必须靠两人扛着。“八担”是一人为一担,挑的是木桶、木盆之类的木制品及被褥。被褥一般为八件套,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到新郎家后,开始婚礼仪式—拜天地。
拜完天地之后,新郎新娘休息一会儿,接着开始敬酒,新人要一一向长辈敬酒。完毕后,新人回到新房。宴会结束后,由新郎父母送客,发还部分礼金并送上红鸡蛋。
晚上八九点,新人的朋友要开始闹洞房了。傧相会在一个小时以后宣布闹新房结束,让大家离开新房。
婚后第一天,新娘要早起向父母敬茶,父母则会送新人红包。
婚后第三天,也叫望日。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新郎要拜访岳父岳母。新娘告知母亲婚后的情况。这一天,新人早去晚回。
过了这三天,新人就开始步入正常的生活。
摘要: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东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金陵文化区。以合肥为代表的皖中地区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其他地方则是江淮文化和赣文化的相互融合。自然在安徽不同地区的人们就有不同的结婚文化习俗,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了安徽各地区的结婚文化习俗,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安徽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一、安徽合肥
1、新娘上车站糕上,亲友口念吉祥句。
2、接亲出发前需要准备门缝钱(包5元、10元的几十封以及100的几封,红包等)。新郎进门后有个小礼节,带花或给新娘穿鞋之类。敬拜父母“改口”,一般以敬茶代替,父母需给红包,一般为1001,也有少数是10001,寓示万里挑一。
3、新娘很多是哥哥或弟弟、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等(背之前要给红包)背出家门,也有新郎抱出来的。上车时要在地下放糕,新娘脚踩糕上,再坐进车内(有些地方要带一条糕回男方家,寓示“高来高去”)。新娘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
二、芜湖
1、男童持盘候新郎,新娘头上插稻穗。
2、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新郎给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大厅。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脸盆挽脸的洗脸水泼出去,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有成。
3、礼车至后,由媒婆带着拿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结婚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床上。
三、蚌埠
1、喜期挑选要注意,新娘车里脚踩糕。
2、喜期注意避开双方父母出生月份和生日。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生之说。结婚当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礼,沿用旧时“水礼”习俗。礼品亦大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大面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肉等。也有的不下水礼,是因为女家在女儿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方出钱。
3、一般男方下礼至女家,便带回新娘嫁妆。往返时双方均用鞭炮迎送。男家在下礼带回新娘嫁妆后,即发车迎娶新娘。新娘在轿车里脚下有云片糕两条,意为“步步登高”,沿用旧婚礼中“新人不走旧路”的习俗。
四、马鞍山
1、新人回门吃顿饭,娘家长辈门口迎。
2、婚礼前,新娘家要找一个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老人帮忙缝一床喜被做嫁妆,寓意着新娘以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
3、结婚前一天,要由新郎的弟弟在新房的婚床上睡一晚,名曰“压床”,寓意着吉祥如意。除了贴_字,还要在婚床上撒上桂圆、红枣、莲子、花生,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而且不能随意撒,要洒在床缝里、被子里、枕头里,新人找的时间越长越吉利。新妇三天回门,就是从结婚那天算起第三天,新人们要回到新娘的娘家吃一顿饭,回家之前要由新娘的娘家长辈在家门口接回家,回家吃饭后要在太阳下山前出门,这样,婚礼就算是真正结完了。
五、安庆
1、新娘鞋上再穿鞋,找个男孩压下床。
看家,女方父母及亲戚到男方家看看男方家的环境什么的。男方也要把自己家的亲戚请过来,一般是父亲和母亲的直系亲属参加。下报日就是确定结婚的日子。
2、结婚的时候,新娘子在接过门之前是不能脚下地的,即使要走路,也要在鞋上再穿一双鞋子。新娘子在去婆家之前,都要梳妆打扮好,躺在床上,等待新郎过来接。新娘上车时,一般由新娘的兄弟或者父亲背上车子。新郎这边接新人时,要先准备一个火盆,让新娘从火盆上跨过去。接新娘的老妈子一般是两个人,要求是全福人。另外,新床要有全福人压过床,或者找个小男孩先压下床。
六、宿州
1、男方准备上车礼,女方嘴中含米粒。
媒人牵线后,过些天女方会和家人一起去男方家“看门户”,所谓的“门户”也就是看看男方的家庭条件及经济状况,去见门户的当天,男方家会给女方一些见面礼,一般来说男方给见面礼是一万零一元,寓意万里挑一。这门婚事就这样结成了!订婚彩礼可以事先和对方商量,一般是6条烟6箱酒6只大公鸡,如果男方大方点的话可以给双倍的彩礼,在下礼的同时男方会给女方彩礼钱,下礼时还要买糖果、衣服等给女方。
2、结婚时,女方一般会提出要上车礼4000——6000元不等,在上车之前女方家会给女孩子压腰钱,女孩子会坐在正屋的正门口,等待着男方给女方穿上头鞋,女方的婶子还要给女方梳梳头,同时女方还要在嘴里含米粒,寓意多子。婚礼当天,男方家带一个抱着红公鸡的小孩童去迎接新娘。
七、黄山
1、两根丝线来开脸,新人要吃红鸡蛋。
旧社会,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现如今婚姻自由恋爱,家庭幸福美满。虽然很多结婚程序简化,但是传统习俗还在延续。
2、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新郎进门后,寻找新娘。娘家人忙着招呼客人,鸡蛋、面条、托盘、茶水一一摆上,托盘里四色礼:红糕、喜糖、花生、瓜子,预示着新人红红火火、甜甜蜜蜜、花开花果、多子多孙,亲家来人吃得津津有味,口齿留香。新人红鸡蛋、长寿面吃过后,跪拜父母,表达养育之恩。新娘的弟弟把新娘背上男方准备的迎亲“车”上,到了男方家中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八、六安
1、新娘要吃分家饭,不穿娘家一根纱。
2、以前的习俗,男方先把求婚的“书子”连同衣料、食品等“彩礼”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笔墨葱(寓“聪明”义)、松柏枝(寓“白头皆老”义)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书子”。此谓“订婚”。至此,若无特殊原因,亲事即算说定。
3、婚前,男方持附有具体婚期的求婚书请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见,叫“启媒”。女方若无异议,便定下婚期,并开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转交男方。完婚当天,男方备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人员送至女家。旧时有出嫁时不穿娘家一根纱、全部换用婆家新衣之俗。
4、新娘离家前,与兄、弟同食装在一个碗里的圆子、粉条,称吃“分家饭”,后由兄,弟背起进上车(寿县以前由姐、嫂搀扶进轿)。
九、亳州
1、床上四角要放枣,新娘腰上系红带。
2、要请4个媒红,要给媒红送糖果。男女双方都要各有4个来宾,来宾要送手帕。婚车要老早的去扎。车多的话,只能是双数,带给女方的衣服里有花生啊之类的。新婚的床上四角要放上枣,花生,桂圆,莲子。女方穿婚纱那天腰上要系红腰带,去接新娘的时候来回避免走同一条路,出了新娘的家不要往向西的方向开,尽量绕路。
十、阜阳
1、大放鞭炮为催妆,新郎新娘鞋对换。
2、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3、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
十一、滁州
1、婚前一天舅来贺,新娘走在红布袋。
2、结婚出嫁的姑娘,要在婚期前10天“扣饭”(减饭量)。临嫁前几天,女家将陪嫁妆送往男方家,以便布置新房。婚前一天,舅舅来贺喜,要升号放炮(鞭炮)。以前,迎娶之日,男方家备花轿,雇乐队,带礼品,由全福小孩压轿,到女方家接新娘。其赠礼中必有满坛酒和连条肉,酒为“丢娘酒”、肉为“离娘肉”。
3、新娘出门时脚不能履地。接新娘妇人用捎袋(即红布袋或麻袋)两条在地下轮流翻转铺地作毯,新娘由伴娘牵引着走于红布袋上,传袋人边轮传边诵贺喜词,如“捎袋传口袋,一袋传百代”,谓之可以传宗接代(袋、代谐音)。洞房内的被单、箱子、抽屉里摆有花生、红枣、桂圆,意为早生贵子。
十二、淮北
1、喜床撤上各式果,新娘白天不能躺。
2、在婚礼之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3、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在出发前,新娘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离别在即,新娘通常面带愁容,大家说一些吉祥的话。在新娘礼车刚开动时,女方家长应在车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婚礼当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十三、池州
1、摇篮礼里有烟酒,嫁妆被里要放糕。
2、订婚的时候,由男方宴请双方亲戚。一对新人将会在席上改口,男方父母会在席上给女方改口费。认亲,男方会准备好所有的礼品去把女方的亲戚都跑一遍。就是所谓的“摇篮礼”了,摇篮礼里有烟、酒、肉、糖、糕、桂圆、荔枝等物品。这时候,就是女方亲戚会给红包给男方作为回礼,男方也会收到女方父母给的改口费。
3、到了结婚的时候,需要提前在女方嫁妆的被子里放上糕(寓意步步高升),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红鸡蛋(寓意早生贵子),红包(给铺被子的人的)。女方需要买篦子给新娘梳妆(寓意未来顺顺利利),还会买痰盂(称子孙桶,寓意子孙满堂)。新娘在上车前,得踩着糕上车,寓意步步高升。
十四、宣城
1、新娘上车妹穿鞋,子孙桶内放吉物。
2、新郎接亲上门后,喜娘家准备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赏妹妹换鞋钱。女家陪嫁,无问贫富都少不了马桶(称子孙桶),提桶和大、中、小三只园木盘(通称“三元”,寓“三元及第”)以及精制的男女两双单鞋(以前大多为新娘亲手所制),谓之“同鞋”,含“同偕(鞋)到老”之意。子孙桶内放有枣子、花生、百子糕和染红的鸡子(蛋)等,取“早生贵子”之兆。
十五、铜陵
1、男方送礼要退半,新娘出嫁母女哭。
2、男女双方订婚后,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方要给女方父、母亲送礼,一直送到结婚为止。礼品一般是烟、酒、糕点等,并一定要凑足双数。有些人家,男方第一次送节要送面条、方片糕等,女方将这些礼品退回一半,以表示“常来常往”、“高来高去”。大凡姑娘出嫁母女都要哭,“越哭越发”。新娘哭,表示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感激之情;母亲哭,表示了老辈要下辈当好媳妇和贤妻良母的期望。
十六、淮南
1、喜盆要用红布包,亲手递到婆婆手。
2、结婚前三天,男女不能够见面,结婚头天晚上要一个男孩压床睡觉(要三代全在)。结婚当天,男方亲自去接新娘,要带一套新衣服新鞋,(里外各一),要带四折礼(原来是2箱酒,半片猪肉,2条鲤鱼,2箱糕点(罐头))现在就是钱。
3、新娘在婚礼前都需要准备喜盆,又叫聚喜宝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妆的喜盆要用红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后亲手递给婆婆。婆婆接过喜盆,则证明婆婆正式接纳了媳妇。喜盆中还要放置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红枣、莲子、桂圆,以寓意早生贵子;大葱和明子,以祝福将来生孩子聪明等等。婚礼时,找个男孩抱老鹅,代表能生儿子。
1、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2、男方下聘礼
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美金)或10万3,13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
3、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
4、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5、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给新娘“见面礼”。至亲长辈多赠以戒指、项链、手镯等贵重礼物,此谓“见厅”。
6、回门
按福州习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福州结婚习俗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结婚是否需要购买梳妆台,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空间需求。
一方面,购买梳妆台可以提供新娘一个私密的空间,用于存放和整理化妆品和衣物,同时也是新娘进行化妆和打扮的重要场所。对于那些重视个人隐私和独立的女性来说,梳妆台是新房中不可或缺的家具。另一方面,如果房间空间有限或者个人习惯在浴室进行化妆和打扮,那么购买梳妆台可能就不是必需的。
总的来说,购买梳妆台的决定应该基于个人需求和房间的空间规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