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彝族头巾样式和佩戴方法不太相同。
大小凉山的彝族妇女,喜戴一种类似瓦盖的长方形绣花包头,包头前端遮住额头,好似帽檐。未婚成年少女梳一条发辫,将发辫盘于“瓦盖”之上。成年妇女则梳两条发辫,在脑后交叉向前盘于头顶,是结婚的标志,也有的地方用黑布做成梯形帽包头。生过孩子后就戴“罗高帽”。
滇中、滇南一带的彝族少女,喜戴一种色泽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所用银泡多达千余颗。雄鸡是这一带彝族人崇拜的神物,银泡则代表星星、月亮,象征着光明和幸福。
彝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一个人数比较多、比较古老的民族。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异,不同支系的服饰及手工艺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环抱,峡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朴、独特的服饰风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裙。
彝族鸡冠帽是女装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饰,因其形似鸡冠而得名。这种帽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几张布叠起来,缝紧;第二步是根据帽圈的大小,按公鸡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两片;第三步把这两片布的两端及上部缝好即成;第四步进行装饰。
装饰最为繁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镶银珠的鸡冠帽,以直径约为5至6毫米的银珠串起来,从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层紧挨一层地把银珠串铺在布片上钉紧。镶好银珠,整个帽面都是银珠,而且很有秩序,这种华美的银珠鸡冠帽戴在头上,银光闪闪,极其引人注目。
二是绣花鸡冠帽,在布面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各种纹饰。
三是绣花加银饰鸡冠帽,在绣花鸡冠帽的空余地方再镶上银花、银链。这种鸡冠帽既有绣花又有银饰,另外一番风韵。
彝族人民不仅把戴鸡冠帽作为吉祥的象征,而且将它作为一种审美的标准。同时也是妇女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哪位姑娘的鸡冠帽做得漂亮,她就会赢得人们的赞扬。因此,鸡冠帽在彝族妇女中广泛流行,制作技艺也在不断提高。
彝族它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以及风俗禁忌。风俗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两个方面。
彝族的日常生活习俗,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伺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
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彝族的待客习俗,彝族素有“打羊”、“打牛”(杀羊杀牛)迎客的好客之风,客至,必须杀牲款待客人。杀牲之前,执活牲于客人面前让其过目,俗称“领牲”,以此表示对客人的诚意和敬意。宰杀后,自首至尾、四腿、肚杂一锅煮之,煮熟后-一摆于客人面前,称为“全席”。
待客肉食以膘肥、肉厚为体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称“砣砣肉”。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羊肝、牛肝给客人吃,表示敬重。
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席间,主妇时刻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等客人碗中饭吃光,便添饭给客人。彝族认为,客人碗里的饭吃光后才给他添饭是不礼貌的。
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彝族也会递茶。彝族人也会每人发给一个小沙罐、一个茶杯,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
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这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习俗。若客人不会抽烟,或不能饮酒,不要拒绝主人的盛情,可收下而不抽不饮,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感谢。
彝族的习俗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很广,大到节日,小到生活细节,彝族风俗是彝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的规范,经过长久的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彝族文化。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规矩,而有些规矩是相通的,有些规矩则是完全的不同,就比如说结婚规矩就是有同有不同的,比如说彝族。那么彝族和汉族结婚的条件是怎样的呢?
彝族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彝族人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废弃了很多传统的陋习,设定了很多新的合理规矩,其中就包括彝族人可以很汉人通婚的规矩。那么彝族和汉族结婚条件有没有呢?彝族的婚俗是怎样的呢?结婚的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呢?
彝族人其实并非是单纯的彝族而已,彝族人有黑彝和白彝阶层划分,其中不同地区的不同支系的彝族人的婚俗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彝族部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与外族通婚,黑彝是贵族阶层,是严禁彝族通婚的,即便是白彝族也是不行的。白彝族的话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对于通婚没有限制。那么彝族和汉族结婚条件?
彝族和汉族结婚条件,根据中国人民《婚姻法》规定,两个人只要是真心的相爱就是可以到民政局登记结婚的。但是对于一些有宗规的彝族山寨想要和汉族结婚是有限制的,所以说有些限制比较多的地方,无论是什么样的条件都是没用的。
《婚姻法》规定条件:
(一)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婚姻法第六条)
(二)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姻法第五条)
(三)男女双方为非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婚姻法第十条)
(四)男女双方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姻法第十条)
(五)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婚姻法第八条)
彝族是非常团结的民族,而且彝族人的骨子里有一种傲气和霸气,彝族要嫁女是要很高的礼钱的,一般的话会要10万到20万。如果说汉族的小伙要迎娶彝族的姑娘的话,一定要根据彝族的婚俗来举办婚礼,否则的话小伙子迎娶就是不顺利的。
彝族人的婚俗规矩是不管路有多远,一律都是要走路的,不可以骑马,不可以坐轿,而经过改革的彝族婚俗是可以乘坐汽车和拖拉机。娶亲和送亲的队伍都要有唢呐吹曲,要背着或者抬着嫁妆,可以说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男方家进军。
到了男方家中也是规矩多多的,比如说新娘要在手持两支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进大门并且一直走到洞房内中床上坐下,有中年妇女主持新娘和新郎和交杯酒。之后新郎离开洞房到外面去陪宾客。
看过以上的彝族和汉族结婚条件大家是否都清楚了呢?与少数民族通婚还是要慎重的,毕竟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很容易产生问题。
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州,我是彝族的女生,我讲一下我们那里有趣的结婚习俗
1 求婚: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求婚并非由男方进行,而是由女方家长或族长来询问男方是否有意向与女方结婚。
2 避讳:在彝族文化中,有很多和婚姻有关的避讳,比如不能在农历八月和腊月结婚,不能在丧葬期间结婚等。
3 走婚: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很多男女都会选择走婚,即在结婚前先同居一段时间来了解对方。
4 抓绒布:结婚当天,新郎要在新娘身边披上一条彩色的绒布,并将一只手放在新娘的头上,表示他将保护她一生一世。
5 抬新娘: 当新娘到达新房门口时,她的姐妹会抬着新娘,把新娘挡在门口,新郎要在旁边唱歌和答题,答对才能让新娘进门。
6 宴席:在彝族传统婚礼上,通常会设有三个宴席,分别是婚礼前的宴席、婚礼当天的宴席和婚后的宴席。每个宴席都有不同的仪式和规矩。
我们彝族婚礼中的一些陪嫁结婚习俗,也是彝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非常的有趣。
1 陪嫁物品: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方嫁妆往往由一些实用品组成,如锅碗瓢盆、纺织用具等,这些物品通常是女方自己手工制作,代表着女方的勤劳和节俭。
2 饰品:彝族婚礼上,新娘通常会佩戴一些别致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这些饰品通常是由新娘或其亲属手工制作,反映了彝族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3 彩礼: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男方给女方的彩礼通常是一些实用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如毯子、手帕、珍珠等,这些物品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关心和爱护。
4 婚车:在彝族婚礼上,新郎的婚车通常是一辆高大的马车,车上会装饰着一些花朵和彩带,象征着新郎的豪气和英俊。
5 民俗表演:彝族婚礼上,通常会有各种民俗表演,如歌舞、打锣鼓、耍猴等,这些表演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结婚风俗具体如下:
女子在出嫁前是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水的,这个习俗在我们看来不是太能理解,并且有点不通人性。但是彝族人认为,如果新娘婚前吃东西喝水的话,就会上厕所,这样是很不吉利的,所以一般是“新娘饿食饿水”的。
在结婚当天,院子中间会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外会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断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调的青棚调,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郎和新娘喜结良缘。
彝族历史发展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
彝族姑娘的特色礼服——镶花边
彝族姑娘很喜欢穿镶边衣,这是一种右衽宽长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绣有金、红、紫、绿等色花纹图案,衣领镶细银泡,这种服装也是彝族姑娘的一种护身符。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位勤劳的小伙子,可是有位富人家的儿子也喜欢这位姑娘,姑娘的父母答应把女儿嫁给富人的儿子。聪明的姑娘在缝嫁衣的时候给衣服镶上了花边。到了男方抢亲的那天,姑娘约几个伙伴一起,把镶花边的衣服都穿上,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着长长的刘海。抢亲的人看见一群姑娘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刘海又遮住了眼睛,认不出哪一个是新娘,只好扫兴而归。这以后姑娘便和心爱的人结婚了,过上了幸福日子。这种镶边衣便成了彝族姑娘争取自由幸福的护身符。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
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彝族服饰特点分男装服饰,妇女服饰,女童服饰分别进行说明:
男装服饰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
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妇女服饰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
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
女童服饰
彝族女童蓄发以后梳单辫垂直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于头顶四周,辫尾缀以红色棉线,辫上有时扣以弓形小木梳为饰。出嫁时则分流双辫、交叉盘压在头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达成年期者,亦可择日分梳双辫。
旧时黑彝贵族女子常带倒形花蒂式.下垂用银丝编成的细带五条,每条尾端有圆坠,摇曳别致。衣领是单独的一条,不和上衣相连,上缀有银苞泡花,前面正中扣连处有一长方或梅花形领牌。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