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的介绍

孙锐的介绍,第1张

孙锐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70年11月生。1992年7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12月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4月留校任教;2000年9月任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8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06年3月获聘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英国Sheffield大学化学工程系做访问学者研究。

  1、苏堤春晓

  2、曲苑风荷

  3、平湖秋月

  4、断桥残雪

  5、柳浪闻莺

  6、花港观鱼

  7、雷峰夕照

  8、双峰插云

  9、南屏晚钟

  10、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风光如画的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守杭时留下的杰作。这条绿色长堤自南而北,长达二点八公里,在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隐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漫步堤上,人影绰绰,树影摇曳,恍如进入神仙幻境。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而最富诗情画意的辰光,自然是春晓。当严冬老人蹒跚离去,春姑娘翩翩来临,此时你漫步苏堤,但觉柳丝轻扬,碧桃吐艳,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枝头上的几声莺啼,仿佛向你报道苏堤春早。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你神迷心醉?难怪南宋画院的画家们要把"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迎薰阁是为游人凭高赏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迎薰阁下,辟有荷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以及寄寓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照和道德追求的种种艺文佳作。

  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年才建成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滨湖密林景区则为游人准备了账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钓,娱乐,聚会。

  园北侧靠近岳坟商业区的位置开设有风荷酒苑,建有仿古酿酒作坊和几座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酒楼。

  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江南的杭州,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是观赏西湖雪景的绝佳处。这里地处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瑞雪初霁,伫立桥上纵目远眺,远山近堤银妆素裹,分外妖娆;而整个西湖因积雪的"勾勒",也显得格外清秀、纤细。若是坐在桥畔亭内看断桥,桥影倒浸,带以残雪,更是朗朗生姿。所以"断桥残雪"在西湖十景中是不可或缺的。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和花港三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泼剌跃起,染红半个湖面,洵为胜观。在这里纵

  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

  牡丹在我国号称"花王"。杭州种植牡丹于唐朝中叶。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 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耸峙高处的牡丹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公园,其前身为南宋时的皇家花园--聚景园,素以葱茏的柳色而跻身于西湖十景之列。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那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在那望不尽的浓阴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帮故称之为"柳浪闻莺"。在这里品茗小憩,远看湖山秀色,近听枝头莺啭,确是佳趣无穷。

  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湖中三岛,则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三颗绿宝石。 三潭印月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小瀛洲是利用疏浚的湖泥堆筑而成的湖中小岛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有九转三回、三十个变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保湖中湖、岛中岛的园林格局。

  坐船人登上小瀛洲穿过九曲桥来到"我心相印"亭,鼎立于盈盈碧水之上的三座葫 芦形石塔便映入眼帘。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西湖有个黑鱼精常常兴风作浪,搅扰得杭州人民不得安宁。巧匠鲁班兄妹眼看黑鱼精祸害生灵,就一决心要除掉它。那黑鱼精鲁妹长得标致,主变作个小伙子向鲁妹求婚。鲁班史妹将计就计,佯允了婚事,并雕了个石香炉做为陪嫁。迎亲之日,鲁班兄妹要黑鱼精先搬嫁妆抬迎人,黑鱼精高兴地答应了,它摆了摆头,身后就卷起一阵狂风带动石香炉往湖中跑。那石香炉滚到湖心下子就倒覆过来,把黑鱼精严严地罩在湖底,从此西湖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现在露在水面上的这三座石塔,据说就是那石香炉的三又脚。 其实,这三座石塔最初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立的,他规定三塔之内不准种植菱藕,以防西湖淤塞。至元代,三塔被毁,现在所见的三塔是明代重建的。

  三潭印月,古来就是赏月胜地。每到秋夜,月朗星稀,在石塔内点燃灯烛,沿口蒙上白纸,灯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于天上倒印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于是就出现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丽景色,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此时,只见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不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指的是西湖南北两高峰奇红异多变的云景。南高峰在烟霞岭旁,北高峰在灵隐寺后,两峰之间层峦叠嶂,重谷回合,绵延二十余里,介从远处看去,则双峰对峙,近若几尺,兀突争雄,秀出群峰。

  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双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雨后初晴,云铺山腰,絮掩峰顶,茫茫一片,翠黛的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峰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此景因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声而得名。南屏山横互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且多空穴。每苍烟暮霭,万籁俱寂的黄昏,寺内几杵疏钟,山应谷鸣,传声悠远,逗人情思,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南屏晚钟",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 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 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它的诱人之处,不仅因为它是西湖南山的第一古刹,更在于有着许多与它有关的神奇传说。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雷峰突然仆倒。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交通情况:由西湖坐船前往或坐公交车。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风光如画的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守杭时留下的杰作。这条绿色长堤自南而北,长达二点八公里,在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隐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漫步堤上,人影绰绰,树影摇曳,恍如进入神仙幻境。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而最富诗情画意的辰光,自然是春晓。当严冬老人蹒跚离去,春姑娘翩翩来临,此时你漫步苏堤,但觉柳丝轻扬,碧桃吐艳,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枝头上的几声莺啼,仿佛向你报道苏堤春早。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你神迷心醉?难怪南宋画院的画家们要把"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迎薰阁是为游人凭高赏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迎薰阁下,辟有荷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以及寄寓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照和道德追求的种种艺文佳作。

  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年才建成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滨湖密林景区则为游人准备了账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钓,娱乐,聚会。

  园北侧靠近岳坟商业区的位置开设有风荷酒苑,建有仿古酿酒作坊和几座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酒楼。

  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江南的杭州,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是观赏西湖雪景的绝佳处。这里地处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瑞雪初霁,伫立桥上纵目远眺,远山近堤银妆素裹,分外妖娆;而整个西湖因积雪的"勾勒",也显得格外清秀、纤细。若是坐在桥畔亭内看断桥,桥影倒浸,带以残雪,更是朗朗生姿。所以"断桥残雪"在西湖十景中是不可或缺的。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和花港三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泼剌跃起,染红半个湖面,洵为胜观。在这里纵

  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

  牡丹在我国号称"花王"。杭州种植牡丹于唐朝中叶。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 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耸峙高处的牡丹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公园,其前身为南宋时的皇家花园--聚景园,素以葱茏的柳色而跻身于西湖十景之列。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那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在那望不尽的浓阴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帮故称之为"柳浪闻莺"。在这里品茗小憩,远看湖山秀色,近听枝头莺啭,确是佳趣无穷。

  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湖中三岛,则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三颗绿宝石。 三潭印月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小瀛洲是利用疏浚的湖泥堆筑而成的湖中小岛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有九转三回、三十个变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保湖中湖、岛中岛的园林格局。

  坐船人登上小瀛洲穿过九曲桥来到"我心相印"亭,鼎立于盈盈碧水之上的三座葫 芦形石塔便映入眼帘。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西湖有个黑鱼精常常兴风作浪,搅扰得杭州人民不得安宁。巧匠鲁班兄妹眼看黑鱼精祸害生灵,就一决心要除掉它。那黑鱼精鲁妹长得标致,主变作个小伙子向鲁妹求婚。鲁班史妹将计就计,佯允了婚事,并雕了个石香炉做为陪嫁。迎亲之日,鲁班兄妹要黑鱼精先搬嫁妆抬迎人,黑鱼精高兴地答应了,它摆了摆头,身后就卷起一阵狂风带动石香炉往湖中跑。那石香炉滚到湖心下子就倒覆过来,把黑鱼精严严地罩在湖底,从此西湖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现在露在水面上的这三座石塔,据说就是那石香炉的三又脚。 其实,这三座石塔最初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立的,他规定三塔之内不准种植菱藕,以防西湖淤塞。至元代,三塔被毁,现在所见的三塔是明代重建的。

  三潭印月,古来就是赏月胜地。每到秋夜,月朗星稀,在石塔内点燃灯烛,沿口蒙上白纸,灯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于天上倒印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于是就出现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丽景色,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此时,只见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不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指的是西湖南北两高峰奇红异多变的云景。南高峰在烟霞岭旁,北高峰在灵隐寺后,两峰之间层峦叠嶂,重谷回合,绵延二十余里,介从远处看去,则双峰对峙,近若几尺,兀突争雄,秀出群峰。

  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双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雨后初晴,云铺山腰,絮掩峰顶,茫茫一片,翠黛的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峰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此景因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声而得名。南屏山横互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且多空穴。每苍烟暮霭,万籁俱寂的黄昏,寺内几杵疏钟,山应谷鸣,传声悠远,逗人情思,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南屏晚钟",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 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 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它的诱人之处,不仅因为它是西湖南山的第一古刹,更在于有着许多与它有关的神奇传说。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雷峰突然仆倒。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风光如画的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守杭时留下的杰作。这条绿色长堤自南而北,长达二点八公里,在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隐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漫步堤上,人影绰绰,树影摇曳,恍如进入神仙幻境。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而最富诗情画意的辰光,自然是春晓。当严冬老人蹒跚离去,春姑娘翩翩来临,此时你漫步苏堤,但觉柳丝轻扬,碧桃吐艳,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枝头上的几声莺啼,仿佛向你报道苏堤春早。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你神迷心醉?难怪南宋画院的画家们要把"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迎薰阁是为游人凭高赏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迎薰阁下,辟有荷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以及寄寓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照和道德追求的种种艺文佳作。

  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年才建成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滨湖密林景区则为游人准备了账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钓,娱乐,聚会。

  园北侧靠近岳坟商业区的位置开设有风荷酒苑,建有仿古酿酒作坊和几座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酒楼。

  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江南的杭州,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是观赏西湖雪景的绝佳处。这里地处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瑞雪初霁,伫立桥上纵目远眺,远山近堤银妆素裹,分外妖娆;而整个西湖因积雪的"勾勒",也显得格外清秀、纤细。若是坐在桥畔亭内看断桥,桥影倒浸,带以残雪,更是朗朗生姿。所以"断桥残雪"在西湖十景中是不可或缺的。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和花港三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泼剌跃起,染红半个湖面,洵为胜观。在这里纵

  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

  牡丹在我国号称"花王"。杭州种植牡丹于唐朝中叶。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 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耸峙高处的牡丹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公园,其前身为南宋时的皇家花园--聚景园,素以葱茏的柳色而跻身于西湖十景之列。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那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在那望不尽的浓阴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帮故称之为"柳浪闻莺"。在这里品茗小憩,远看湖山秀色,近听枝头莺啭,确是佳趣无穷。

  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湖中三岛,则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三颗绿宝石。 三潭印月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小瀛洲是利用疏浚的湖泥堆筑而成的湖中小岛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有九转三回、三十个变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保湖中湖、岛中岛的园林格局。

  坐船人登上小瀛洲穿过九曲桥来到"我心相印"亭,鼎立于盈盈碧水之上的三座葫 芦形石塔便映入眼帘。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西湖有个黑鱼精常常兴风作浪,搅扰得杭州人民不得安宁。巧匠鲁班兄妹眼看黑鱼精祸害生灵,就一决心要除掉它。那黑鱼精鲁妹长得标致,主变作个小伙子向鲁妹求婚。鲁班史妹将计就计,佯允了婚事,并雕了个石香炉做为陪嫁。迎亲之日,鲁班兄妹要黑鱼精先搬嫁妆抬迎人,黑鱼精高兴地答应了,它摆了摆头,身后就卷起一阵狂风带动石香炉往湖中跑。那石香炉滚到湖心下子就倒覆过来,把黑鱼精严严地罩在湖底,从此西湖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现在露在水面上的这三座石塔,据说就是那石香炉的三又脚。 其实,这三座石塔最初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立的,他规定三塔之内不准种植菱藕,以防西湖淤塞。至元代,三塔被毁,现在所见的三塔是明代重建的。

  三潭印月,古来就是赏月胜地。每到秋夜,月朗星稀,在石塔内点燃灯烛,沿口蒙上白纸,灯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于天上倒印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于是就出现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丽景色,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此时,只见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不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指的是西湖南北两高峰奇红异多变的云景。南高峰在烟霞岭旁,北高峰在灵隐寺后,两峰之间层峦叠嶂,重谷回合,绵延二十余里,介从远处看去,则双峰对峙,近若几尺,兀突争雄,秀出群峰。

  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双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雨后初晴,云铺山腰,絮掩峰顶,茫茫一片,翠黛的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峰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此景因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声而得名。南屏山横互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且多空穴。每苍烟暮霭,万籁俱寂的黄昏,寺内几杵疏钟,山应谷鸣,传声悠远,逗人情思,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南屏晚钟",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 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 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它的诱人之处,不仅因为它是西湖南山的第一古刹,更在于有着许多与它有关的神奇传说。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雷峰突然仆倒。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69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