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魂断蓝桥》的影评?

关于电影《魂断蓝桥》的影评?,第1张

转自MTime时光网--- 《魂断蓝桥》在美国**史上不算出众,却是美国**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成功指的不仅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但凡喜欢看**的中国人,一提到美国经典**,很难忽略掉《魂断蓝桥》,而它也是我爱上好莱坞**的原因。**以二战作为序曲,由罗伊的回忆带我们回到一战的伦敦。同样的滑铁卢桥,伊人已逝,战争却还在继续,不禁令人唏嘘。 那是在空袭时,罗伊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马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许多年后,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费雯丽像小猫一样害羞迷人,好像一点拨就会融化,当她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又像一只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乱撞;罗伊像小熊一样可爱阳光,好像拥着爱人就是拥着全世界,白马王子既纯真又成熟的心灵,既温柔又霸道的求婚,让观众和马拉都一起兴奋不已。当他们接吻时,那幸福的神情,让还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应该是很温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当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倒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失业,后是马拉以为罗伊阵亡,接着是沦为应召女郎。看着一个清纯女孩成了妓女,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罗伊回来了! 马拉和罗伊太相爱了,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会造成悲剧。深爱一个人,会看不见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许多人在爱人面前会紧张,这很正常。互相深爱,则意味着双方皆是如此情绪,紧张到箭在弦上,不该说的话会说,不该做的事会做,简直处处自摆乌龙,所以相爱至深的两人如果不想最后闹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见多识广、经历生死的罗伊做得很不错,但温柔敏感的马拉在这方面就有明显欠缺了。 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采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妓女,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赚来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会幡然大悟,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因为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就是一座桥,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

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扩展资料:

相关影片:魂断蓝桥剧情简介:

航空学校学生陆宁在西湖边偶遇来杭演出的银光歌舞团舞蹈演员梅蓝,两人一见钟情,并陷入热恋中。梅蓝接到去外地演戏的命令,二人只好在蓝桥依依惜别。

陆宁向梅兰求婚,梅兰满心欢喜,但她为到车站送陆宁,耽误了演出,被歌舞团解雇。梅兰失业后的生活非常艰难,突然在报纸上看到陆宁身亡的消息,一下子万念俱灰,本欲自杀,幸被朋友劝阻。随后,梅兰被生活所迫堕入风尘。

但陆宁其实并没有死,不久后,他回来寻找梅兰,两人又在蓝桥偶遇,陆欣喜若狂,二人准备结婚。但在婚礼上,梅兰遇到了以前的嫖客,陆父得知梅兰的经历,劝她离开陆宁。梅兰走到蓝桥上,纵身跃入西湖,陆宁得知一切找到了奄奄一息梅兰,一对有情人,最终天人永隔。

如果你的准新娘是一位**迷,那么你向她求婚的时候可以试试 **里的求婚台词 哦。即使你的新娘不是**迷,如果你用老**经典求婚台词求婚的话,也一定回让她觉得浪漫非常,立即答应你的求婚哦。 

**里的求婚台词之电子情书

“一起喝咖啡、喝酒、吃晚餐、看**怎么样在我们活着的时间里,一直一直。”

在不知道对方是自己商业敌人的情况下,两人在互联网上通过聊天邂逅。面对因为自己陷入窘境的凯瑟琳,乔没有表明他就是她的网友,只是这样说道。

**里的求婚台词之魂断蓝桥

“和我结婚吧。”

“可你还不了解我啊。”

“从现在开始我会去了解你,用一生的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伦敦,在一次空袭中,青年上校罗伊劳克宁在滑铁卢桥邂逅了芭蕾舞演员玛拉莱斯特,翌日便向她提出了求婚。

《电子情书》 

 

**里的求婚台词之情归阿拉巴马

“我只在乎你的未来是否留有我的位置”

在得知梅兰妮有一位还未离婚的丈夫时,震惊的未婚夫安德鲁振作精神,“过去并不重要”,再次向她发出爱的告白。

**里的求婚台词之勇敢的心

“做农活当然很累,但我的两个儿子会帮我的。”

“你有儿子”

“目前还没有,但你会为我生的。”

华莱士由叔父在异乡抚养长大,回到故乡后,他与青涩的梅伦坠入爱河。后来两人被禁止见面,他邀请梅伦随他潜入森林,表明了自己的真心。

**里的求婚台词之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Will you marry me I'd make a good husband, Jenny I'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love is

你能嫁给我吗我会做个好丈夫的,珍妮。我不是很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

**里的求婚台词之当哈利遇上莎莉

“我爱你在气温22摄氏度时还觉得冷。

我爱你花一个半小时考虑吃什么,最后只点了一个三明治。

我爱你用好像我是个傻瓜一样的眼神看我时鼻子上挤出皱纹。

我爱你与我见面后留在我衣服的香水味。

睡前,我最想与之交谈的人也是你。

我来这不是因为我寂寞,也不是因为今天是除夕,是因为如果你想要与某人共度余生,那么你就会希望余生尽早开始。”

多年来,哈利和莎莉一见面就会发生争执,但两人却成为能互相商讨人生大事的朋友。哈利最终决定求婚,为他们的关系带来了转机。

《当哈利遇上莎莉》

**里的求婚台词之心火 Firelight

If you would consider a life in America, I would be proud to take you there, as my wife

你肯考虑在美国生活,我很乐意带你去的,把你当作妻子般带去。

Any lady would be fortunate to be courted by you

让你求婚的女士其实都三生有幸。

**里的求婚台词之花样男子

“由我给你幸福,也没什么不好。”

杉菜和道明寺一同克服了诸多磨难。她那打破“男人给女人幸福”的新式思考方式,可以说正是经典爱情模式“比起被爱,我选择爱”的投射。 

**里的求婚台词之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That I can't go on any longer without you I made up my mind that you were the only woman for me the first day I saw you at Twelve Oaks我没有你就活不下去了。在十二橡园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的就是你。

Would you be more convinced if I fell to my knees But it cannot have escaped your notice that for some time past the friendship I have felt for you has ripened into a deeper feeling, a feeling more beautiful, more pure,more sacred Dare I name it Can it be love

要我跪下来求你才相信我吗但是难道你现在还没有发觉……我对你的感情已经很成熟了吗那种感情,是那么美好纯洁和神圣。我敢问那不就是爱情了吗

This is an honorable proposal of marriage made at what I consider a most opportune moment I can't go all my life waiting to catch you between husbands

这可是一次十分庄严的求婚啊,我觉得时机已经很适当了。我不能让自已再等了。

What kind of a ring would you like, my darling You shall have the biggest and the most vulgarring in Atlanta I'll take you to New Orleans for the most expensive honeymoon my ill-gotten gainscan buy And I think I'll buy your trousseau for you, too

你喜欢什么样的戒指呢,亲爱的那将是这里最大的钻石戒指了。我会和你去新奥尔良度蜜月,那将是最豪华舒适的。我还要给你买嫁妆。

**里的求婚台词之艺妓回忆录

“自从小时候在桥边遇见你,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能够更加靠近你。”

小百合在幼时被卖到花街,在她伤心时岩村电机的会长安慰了她。在经历过战争、受到命运的折磨后,小百合的人生如同穿过山岩的溪流,最终到达了会长的身旁。

《艺妓回忆录》

 

**里的求婚台词之相聚一刻

“请和我结婚吧,我绝对不会让你哭泣。请将你剩下的人生托付给我,我绝对不会留下你自己。”

这是高桥留美子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裕作最后一搏的求婚。前夫身故的响子所做的回答同样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拜托了,只有一天也好,你一定要比我活得久”。

**里的求婚台词之音乐之声 Sound Of Music

Well, you can't marry someone when you're in love with someone else I love you

你不能娶了某人却是爱着另外一个人。我爱你。

**经典求婚台词之毕业生 The Graduate

Benjamin, I haven't even said I'll marry you yet

班,我还没决定要嫁给你呢。

- I just don't think it would work - Why wouldn't it

-我觉得不太可行。-为什么

**里的求婚台词之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4 Weddings and 1 Funeral

There l was, standing there in the church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whole life l realized l totally and utterly loved one person And it wasn't the person standing next to me in the veil, it's the person standing opposite me now in the rain The truth of it is… I’ve loved you from the first second l met you

我当时站在教堂里,生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全心全意爱著一个人,却不是身旁戴面纱的那位……而是现在在我面前的这一位……雨中的你。真相是我对你是一见钟情。

《相聚一刻》 

 

上面盘点的**经典台词大全, 希望大家喜欢!

魂断蓝桥观后感

 以前表演课的时候老师讲过杯具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杯具,一种是命运杯具。

 命运杯具有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性格杯具有哈姆雷特永恒的疑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有人说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罗伊和玛拉的杯具。而我却觉得,魂断蓝桥是典型的性格杯具。

 罗伊和玛拉一样重情重义。玛拉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她年轻,漂亮,气质出众,惹人喜爱。罗伊是英军上校,他高大,英俊,专一,家境殷实,地位显赫。两人在滑铁卢大桥偶遇,一见钟情之下私定终身。玛拉如果跟他在一齐,将会生活无忧,是绝佳的一对璧人。因为战争,罗伊不得不立刻调回前线,于是他们未能赶在罗伊离开之前举行婚礼。为了去车站见罗伊最后一面,玛拉不惜错过了当晚的演出,而她明知这样的举动会让自己丢了工作。她的好友凯蒂也因替她辩护而遭受同样的命运。

 失业后的玛拉和凯蒂生活窘迫,到处流浪,无处栖身。但是她与罗伊通信的时候却对自己的境遇只字不提。如果她能向罗伊坦白自己的遭遇,罗伊对她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帮忙她对罗伊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她却说无论是出自自尊还是出于爱,她都不想让罗伊为自己担心。

 罗伊送花给她,她宁肯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把花退回给花店,去换一顿饱饭。她以为自己是坚守着一份最纯洁的感情,却根本连身边好友的死活都没有在意。

 罗伊写信说要自己的母亲来到伦敦与她碰面。如果这个时候玛拉能向罗伊的母亲坦白自己的境遇,一样也会得到罗伊母亲的援助。但是玛拉在餐厅等待见面的时候无意看到了报纸上伤亡者的名单里面有罗伊的名字。她在罗伊母亲面前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弄得罗伊母亲莫名其妙。如果这个时候她能说出实情也不至于使得后面的命运变得如此凄惨。最后,应对不知所云的玛拉,罗伊的母亲愤然离开了。而玛拉大病一场,凯蒂不得不沦落为妓女为玛拉治病。玛拉以为罗伊已死,于是放下了一切期望,也加入了凯蒂成为了妓女。就在某一天她在车站准备接客的时候,罗伊回来了。

 命运再次将他们拉到了一齐。罗伊带玛拉回到庄园,向所有的亲人介绍自己的未婚妻。罗伊仍然深深的爱着玛拉,他一心一意要娶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玛拉心中却藏着深深的恐惧,如果这个时候,她愿意搏一下,向罗伊倾吐出实情,求得罗伊的理解,至少还有百分之五十翻盘的可能。以罗伊对玛拉的爱,原谅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玛拉还是逃离了庄园,远远地逃开了罗伊。她独自在滑铁卢大桥上徘徊游荡,孤独绝望的她万念俱灰,最后走向了急驰而来的军用卡车。

 一个女人性格杯具的故事,到此OVER。

 是单纯的让人心疼,还是愚蠢得令人痛心,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魂断蓝桥经典之余,也能够给人以警醒。命运杯具不可抗,性格杯具更可悲。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很多女人,其实她们的杯具和遭遇,很多时候是自己造成的。但是自己却毫无意识。

 魂断蓝桥**观后感

 这是一部感情与战争完美结合的**。

 女主人公是一位专业舞蹈演员,给一家高档次剧院当演员,在那个战争年代也算的上吃喝无忧。男主人公是一位高级军官,家庭富裕,且是属于贵族家庭。男、女主人公在那个战争年代一见钟情。

 战争调度需要,男主人公不得不离开女主人公。而那家高档剧院不允许演员私自谈婚论嫁,女主人公因违反规定也被开除了。接下来的生活可想而知,女主人公长期处于缩衣减食的状态。无收入来源的女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上报道男主人战死沙场后痛苦欲绝,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女人吗,走投无路了,在那种特殊环境下,很容易就吃“青春饭”了。

 天公最喜欢愚弄贫穷且善良的人们!男主人被抢救过来了。战争结束后,他去寻找女主人公。虽然找到了,但是女主人公因自己已经不是“处女”,她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给他的爱,最后自杀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原有的一些很封建的价值观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冲击,此刻变得很“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体此刻思想上,更体此刻行为上,尤其是中国大学生把那些西方价值观实践得更是淋漓尽致,不信你能够到高校附近的宾馆看看去。我不明白那些目前成双成对的大学生最终走到一块儿的会有多少人,如果那些女孩子将来不能跟目前的男友走到一块儿,如果她们跟**中女主人公有同样的思想的话,恐怕中国将会失去很多高成本培养出来的有知识的人啊!

 2016关于魂断蓝桥观后感

 一部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片,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它就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导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

 ——开篇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校罗依·克劳宁(罗伯特·泰勒饰)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他从口袋中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物,20年前的一段恋情如在眼前……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回国度假的罗依假期已满,即将奔赴法国,在滑铁卢桥上他救了赶往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玛拉一命,临分别时,玛拉将她心爱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两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丽的邂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与罗伊约会,在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因罗伊行期推迟之故,他找到玛拉,要和她马上结婚。可因为当天已经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两人只好决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当晚,罗依被召回军营。第二天一大早,罗依便离开了。玛拉放弃了演出去送罗伊,罗依安排了克劳宁夫人与玛拉见面,让玛拉入住克劳宁家,。回到剧院,笛尔娃夫人已经决定开除玛拉,好友凯蒂为她求情也一同被开除了。就在玛拉将与克劳宁夫人见面时,她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阵亡士兵名单中赫然写着:罗依·克劳宁。她倍受打击,因为失去了爱情,她拒绝了克劳宁夫人的帮助,并且因为深受打击大病一场。期间好友凯蒂为了让两人很好的活下去而成为了妓女。病愈后的玛拉也沦为了妓女,可是一次在车站拉客的时候,她却见到了罗伊。两人重逢让她悲喜交加。面对罗依的爱,如己无力承担,在到克劳宁家之后,善良的她最终向克劳宁夫人说出了实情,最后留了一封信给罗依后便离开了。罗依找到了凯蒂,并知道了一切,罗依决心要找到玛拉,但未如愿。绝望的玛拉独立在滑铁卢桥上,面对一队军用卡车,她迎上前去……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

 看完这个影片,早已满面泪留。如众多影评人所言:“女主人公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上,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上……”在泪光中,回忆着**中的一幕幕,我突然想到,这一切的结局,只因为女主人公做错了一件事情。在我看来,就是这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她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埋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悲剧。

 当她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依阵亡的消息时,她的爱是那么的脆弱,她拒绝接受克宁劳夫人的帮助,违背了罗依走之前的叮嘱。她的爱没能战胜感性,战胜死亡。要知道一个心中强烈牵挂和爱的人是不会轻易死在战场上的。即使罗依死了,她该做的不是逃避,不是离开罗依的一切,相反的,罗依是克宁劳家独子,罗依死了,作为罗依准妻子的玛拉应该去安慰和照顾罗依的家人,共同期待也相互扶持。而就是玛拉这个“拒绝”的决定,让一切都不对了。当在车站招揽生意的玛拉,见到“已死”的罗依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当两人紧紧相拥时,玛拉滑落的晶莹的泪滴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喜悦、激动,掺杂的还有悔恨、无奈。正因为如此,自此至影片终,这泪都未曾离开玛拉的双眸。面对罗依的再一次求婚,玛拉的心中比喜悦更多的却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错在那一时。假如玛拉能够爱得更加坚定,她能够听从罗依的,放下包袱与克劳宁夫人一起生活,那么当罗依“死而复生”时,那么一切都会是美好的,结局也就成了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无论悲喜,**,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这高于现实的**中,却也不乏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

 2016关于魂断蓝桥观后感

 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爱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通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爱情悲剧。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通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20年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剧导演通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知道。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开后,在卢沟桥上,由于德国战机的突然来袭,在逃命的过程中罗依结识了女主角玛拉。通过防空壕里的避难,他俩对对方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依然与罗依立下了海誓山盟,决定步入教堂。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表现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国家依然处在一种极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时候的爱情是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观念或恋爱等都不是尽如人意的,束缚依旧还是束缚,他们不能决定自己所愿,他们必须向他们的上级征求同意,否则不能结婚,生活条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玛拉就是在选择婚姻的情况下而放弃了歌舞剧团,最后导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这场战争也反映了身在那个时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们必须因为为国效力,而马上随军征战,战争是残酷的,随军人员也可能随时送上宝贵生命。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罗依阵亡的消息,虽然阵亡的消息是假的,但这也间接表示了当时的爱情故事是极其不稳定的。玛拉在火车站送别罗依的一幕就可反映当时女人的无奈,丈夫男友的离去是没有预知性的。“再见”一词对于当时的他们是可贵的,因为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观众不难发现,在火车站那一幕,车站里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们的家人或爱人等,士兵们都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表示了不舍之情。拥抱,吻别,挥手道别等都是他们离开家乡前的最后肢体语言。在火车开动的刹那,主题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导演也通过了音效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现利用音乐来衬托可说是天衣无缝。

 之后,误以为自己失去爱人的玛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只好沦为妓女。寻找工作却处处碰钉,论样貌、才艺及态度,在现今社会她们是不可能要去沦为妓女的。可是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战争的洗礼夺走了他们的宝贵青春及爱情,并且经济环境逼他们必须从事下贱的工作。最后,在罗依安全归来后,她因无法将自己的职业告诉罗依及为了捍卫其家族的声誉,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玛拉来到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平静地迎着卡车走去,任凭车灯在脸上照耀,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只象牙雕的吉祥符。

 导演将镜头特写锁定在吉祥符上,透过循序渐进的拍摄方式将吉祥符对于他俩的意义给表达出来。从他俩相识、相爱,分离,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杀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俩爱情的一个证明,虽然到最后他们都没有一张结婚证书,但是吉祥符已经明显是他们爱情故事里的一个佐证。玛拉自杀之前,白色的大雾、玛拉的黑色连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语言,都刻画了玛拉当时的心情,导演将镜头锁定在来往的汽车,卡车及马车的急速上等的表现手法,都表示了玛拉愈自杀前的忐忑心理表现。

 女主角最初在卢沟桥与男主角相遇到沦为妓女及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老年时的罗依又在这里忆起往事,可以说,这座大桥就是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见证场景。导演将卢沟桥及战争还有他俩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似乎都与卢沟桥摆脱不了关系,可说是该剧非常“重点“的场景语言,在这部**里占了很重的戏份。最后,此片最吸引笔者视线的画面就是卢沟桥上的一个讽刺画面,马车及汽车同时出现在左右车道的一个矛盾画面,这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贫富悬殊极其严重,导演通过这个矛盾冲突来诉说当时的经济环境及人民的生活概况。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魂断蓝桥》堪称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产生一种造化弄人的感叹。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让笔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

 2016关于魂断蓝桥观后感

 爱情,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他可以让人兴奋,让人忘我,让人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了解,爱情还包括生命和信念。

 魂断蓝桥是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他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罗伊导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爱情故事片,我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校洛依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凝视,回想着他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行动中,罗伊和马拉相遇了,他们一见钟情,在其后的约会中确定了对彼此的感情,战争是残酷的,他们和还没来得及结婚,洛依就被遣去了战场。最后的离别也只是远远的望上了一眼,不幸的是,这还导致了玛拉失去了工作。生活的窘迫逼得她不得不背叛自己,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他回来了,他们回家了,她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和自责,自杀了。

 这是一场悲剧的爱情,他们爱得轰轰烈烈,却又分的急急忙忙。战争让他们阴阳相隔,活人在流泪,逝人在流血。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在乡下的洛依家,玛拉已经向罗依的母亲说明情况并决定离开罗依,出门后,她可以远离罗伊,她可能是怕无法承受洛依那爱慕的目光吧,那目光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把利剑,对视无疑是一种严刑拷打,相拥时,她不舍的眼神深深地刺痛着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他心中有她,把那个幸运符又送给了玛依,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面。不幸的是,她自杀了,她逃避了,但他仍然爱着她。

 全剧以幸运符为线索展开了悲剧的爱情,这爱情让观众看了不时地心痛,对他们的爱情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这是多么美好而又忧伤的爱情,漫入心头,浸入心底。究其悲的原因,还是因为战争,所以,为了不再有如此“忧美”的爱情再现,请捍卫和平,为人类的爱情创造一片祥和的净土!

剧情讲述一名军官(梅.克拉克饰)娶了一名舞女(桃瑞丝.劳埃德饰)为妻,当他被报告战死沙场时,夫家对她冷眼相待,逼得她沦落风尘。这部由詹姆斯.惠尔执导的影片,描写老式的女性悲剧,故事动人,但导演手法与演员的表演成绩都不太均衡,成绩远逊于后来重拍的版本。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我们熟悉的Auld Lang Syne(中文译名:《友谊地久天长》)原是苏格兰民间歌曲。是十八世纪时(1700年~1799年),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根据当地一位老人的吟唱记录下了歌词。

**《魂断蓝桥》以它作为主题曲,伴随着深情婉转略带忧伤的旋律,讲述了一个唯美而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所谓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你看!这部**就是如此,我看过两遍,每次都哭成狗,之后不忍再看第三遍。

费雯-丽是我心中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单纯善良却命运不幸的玛拉,则是她演绎过的角色里我最爱的一个,她太美好、太纯洁,又是那么无辜而脆弱。

《魂断蓝桥》改编自罗伯特·E·舍伍德的同名舞台剧,其实还有一个1931年的版本,由道格拉斯·蒙哥马利和梅·克拉克主演,后来成为好莱坞大明星的贝蒂·戴维斯在片中饰演男主角的妹妹。这一版本情节较为简单,不及1940年版本的曲折凄美,当然,男女主角更不如后者深人人心了。

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也是非常登对的一对银幕情侣,在我看来CP指数远超过她和粗暴邪气的克拉克·盖博,仅次于她和劳伦斯·奥利弗。好喜欢罗伯特·泰勒英俊优雅无公害的长相。

罗伯特·泰勒出生于1911年,比费雯丽大两岁,在大学演话剧时被星探发掘,被米高梅签下了17年长约,其作品还有**《茶花女》等。他一生结过两次婚,1969年因肺癌去世。

罗伯特·泰勒和克拉克·盖博同为米高梅的两大偶像男星,风格不同,但都是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俩人私下也是好朋友。泰勒和费雯·丽的关系也很好。由于相貌俊朗,他特别适合演绎古典气质的王子或者绅士,搭配过很多美女,除了费雯·丽,还有珍·哈洛、葛丽泰·嘉宝、艾娃·嘉纳、琼·芳登、伊丽莎白·泰勒……个个都是绝代佳人,跟谁都是配一脸。

1940版的《魂断蓝桥》由米高梅拍摄,同年11月登陆中国,掀起的热潮甚至胜过本土。要知道,那个年头可是抗战中啊,尽管沦陷区依旧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笙歌燕舞,然而无情战火给个体命运带来的巨大伤害,还是更能引发强烈共鸣的。

当时国内的**院在报纸上给这部**大做广告,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标语:“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真是太有才了!

影片的英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译的话就是“滑铁卢桥”,因为男女主角在桥上相识,费雯·丽饰演的玛拉的生命也终结于这座桥上,影片开场就是以罗伯特·泰勒饰演的罗伊回到这座桥上缅怀挚爱,由此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却又凄婉哀绝的回忆。不过,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拿破仑的滑铁卢,所以当年我国引进这部**时,向社会发起征名,最后选用了一位女士的翻译,把它定名为《魂断蓝桥》。

一直认为这是好莱坞**的最美译名,你觉得呢?

蓝桥二字内涵丰富,可是有典故的。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姑娘迟迟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这座桥就叫做蓝桥,所以有殉情之意。唐传奇里记载的蓝桥,是裴航遇仙女云英的地方,二人经历重重考验结为夫妇,东坡词“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纳兰词“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说的都是裴航这个故事。

呃,因为苏轼和纳兰容若二位是本人大爱,忍不住就想提一下下。

顺便八一嘴,那个年头翻译好莱坞老**好喜欢用四个字的译名啊,典雅精致古意盎然,随便就能列出一堆:《乱世佳人》《窈窕淑女》《鸳梦重温》《一曲难忘》《翠堤春晓》《青山翠谷》《绿野仙踪》《出水芙蓉》《仙乐飘飘》《玉女神驹》《埃及艳后》……(欢迎继续添加)

对于《魂断蓝桥》这个故事,我最初看的是连环画,之后才在央视某个怀旧剧场看的**,后来又看过一遍,大学毕业后特地买了DVD收藏,却迟迟不忍心再看,太悲了。

本片采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手法,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伊·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20年前的一段往事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英军中尉的罗伊回国度假,在滑铁卢桥上对芭蕾舞演员玛拉英雄救美,二人一见钟情。玛拉着急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将心爱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伊。

那时的壁咚。

罗伊是苏格兰人,家境优越,属于上流社会;玛拉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自小以剧团为家,两人超越身份地位,萌发了炽烈的感情。罗伊放弃参加上司的舞会,专门去看玛拉的芭蕾舞演出。

玛拉跳舞的样子美极了!!!

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同罗伊幽会。罗伊告诉玛拉,他忘记了她的样子,她美吗,她丑吗,她长得什么样?所以必须到剧院看看她。玛拉问:这次记住了?罗伊说记住了,再也不会忘记了,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

在苏格兰民歌《友谊天长地久》的旋律中,两人互诉衷肠,翩翩起舞,缠绵热吻。

由于是战争时期,人们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罗伊迫不及待要把这段爱情握在手中。第二天他冒着大雨找到了玛拉,并向她求婚。这段对白经典极了:

——玛拉,你认为我们今天该干什么?

——我……我……

——现在你没有时间这样啦!

——哪样?

——这样犹豫!你不能再犹豫啦!

——不能吗?

——不能。

——那我该干什么呢?

——去跟我结婚。

——哦,罗伊,你疯了吧?

——我知道我疯了。这是奇妙的感觉。

——哦,罗伊,千万理智些。

——我才不呢!

——可你还不了解我呀!

——那我就用我的一生去了解你。

——现在是战争时期。你只是,只是因为快要离开……因为你觉得,你要在48小时内活完你整个的一生。

——我们现在就去结婚!就是你,没错。别的人我永远都不要。

——可你怎么能这样肯定?

——好啦,亲爱的。你不许再这样支支吾吾啦! 不许再问了!不许再怀疑了!这是绝对的,知道吗?这是肯定的,知道吗?就这样决定了,你知道吗?你必须和我结婚,知道吗?

——我知道了。

是命运的捉弄,当他们兴冲冲地赶到教堂时,发现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决定第二天再去。

然而就在当天傍晚,罗伊被召回军营。演出在即的玛拉接到电话后不顾一切地赶到车站送别,但是火车已经开动了。

由于缺席了剧团的演出,愤怒的笛尔娃夫人开除了玛拉以及为她辩护的好友凯蒂。玛拉和凯蒂失去了工作,穷困潦倒,相依为命。

罗伊牵挂着玛拉,拜托母亲克劳宁夫人到伦敦与玛拉会面。没想到就在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罗伊阵亡的消息,巨大的打击使得她精神恍惚,引发了克劳宁夫人的误解。这让玛拉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怎么说呢,也是性格弱点吧,玛拉强烈的自尊心让她一直羞于告诉罗伊自己为了他而失业,她那么爱罗伊,如果能及时把实际情况告诉未来婆婆,命运肯定也会有转机的,然而这些机会都那样被眼睁睁的错过了。。。

玛拉以为罗伊已死,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生了一场大病,凯蒂为了给她筹钱治病出卖身体当了妓女。玛拉得知后难过非常,心如死灰。唉,凯蒂真是个好姑娘,特别讲义气,如果没有她,玛拉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迷茫中,玛拉走到桥上,遇到陌生男人搭讪。她转过头,露出了微笑。这是自我放弃、接受命运摆布随波逐流的苦笑,浮现在费雯·丽的脸庞,那么美丽,又那么让人心伤。

影片没有直接表现玛拉沦为妓女的过程,没让嫖客露脸,只有声音。想起《太平轮》里的章子怡也是因为战争而从良家妇女沦为街头妓女,表现就赤裸裸的多,更显残酷。她们非但赚不到多少钱,备受普通人的歧视,还经常遇到无良客人的欺压和打骂,居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魂断蓝桥》这样含蓄的处理多让让人心里好受一些。(唉,我就是这样玻璃心。)

战争结束了,滑铁卢车站人来人往,到处是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他们需要安慰。不复往日清纯的玛拉前来招揽客人,竟然在人群里看到了罗伊。

罗伊以为玛拉一直在等自己回来,喜出望外地拥抱着她,叙述着自己的遭遇:他受过伤,失去了证件,当过德国人的战俘,差点丧命但终于逃脱。玛拉倾听着罗伊的诉说,眼神中却掩藏着重重心事,百感交集……

罗依询问玛拉离别后的生活,但玛拉难以启齿,罗依以为她另有所爱,玛拉深情地表白“我只爱过你”,罗依对玛拉的忠贞深信不疑,把她带回了家乡。

凯蒂劝玛拉忘掉过去,隐瞒一切,开始新的生活。玛拉却逃不过内心的折磨,在苏格兰的克劳宁家,尽管她努力做到优雅、端庄,却还是因为罗伊某些亲戚对她舞蹈演员身份的瞧不起,而感到自惭形秽。芭蕾舞演员尚且遭白眼,更何况是妓女,一旦谎言的泡沫被戳破,她该如何面对?

玛拉既不敢告诉罗伊真相,又深深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他对她是百分百的信任与爱惜,视如珍宝,如何能告诉他这么残酷的现实而伤害她呢?

不堪压力下,她将实情告诉了理性冷静的克劳宁夫人,并求她不要告诉罗伊(个人觉得克劳宁夫人还是有点嫌弃玛拉的,她未加挽留的态度也加剧了玛拉的绝望)。玛拉给罗伊留下了一封信说不能嫁给他,便离开了。

罗伊心急如焚,他找到凯蒂,得知了一切,四处去寻找玛拉,然而为时已晚。

玛拉来到了他们相遇的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开来,玛拉转过身,毅然迎着卡车走去,车灯照耀着她美得不可思议的脸庞,目光平静又带着决绝……

还记得小时候看到这里所受到的震撼,一种庄严的仪式感,这是悲剧的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自此这幅画面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对这部**不可磨灭的记忆!

影片没有展现玛拉自杀惨死的画面,只是在路人的惊声尖叫中,看到手提包和吉祥符散落到地上,也是充分照顾了我这种心理脆弱的观众啊。

《魂断蓝桥》以爱情主题来揭示战争的残酷,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是多么美好,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当然,玛拉的悲剧和她个人性格弱点也有关系,但谁又忍心去怪她呢?

只是觉得,玛拉太在乎自己的爱人,把爱情当作生命,不愿让它有一丝瑕疵。她是用死亡来捍卫自己不容玷污的爱情,保护爱人及其家族的名誉。这个傻女孩,从来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市侩和自私,她太善良太纯真,让人如何能不爱她呢?

假如她像凯蒂那样坚强果敢,故事的结局就会改写了。

这是玛拉对罗伊的真情告白,罗伊永远也不会忘记。

从一战到二战,罗伊老去了,他拿着玛拉遗留下的吉祥符,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纵然生死相隔,但真爱永在!

​《魂断蓝桥》讲述了陆军上尉罗伊在休假中邂逅了芭蕾舞蹈演员玛拉,之后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的爱情故事。

一位军官走下车,独自站在滑铁卢桥头黯然神伤,手中握着幸运符。于是,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二战时期,身为陆军上尉的罗伊正站在滑铁卢桥上。这时,防空警报拉响,大家都赶忙挤进防空洞。

在慌乱中,舞蹈演员玛拉的包扣开了,东西散落了一地。罗伊帮玛拉整理好,两人一起进入了防空洞,就这样认识了。

防空警报很快解除了,玛拉告诉罗伊要是他来看自己表演她将不胜荣幸。罗伊说,有个上级酒局要赴约,可能来不了。

舞蹈开始了,玛拉以为他不会来,却看到了正在欣赏她舞姿的罗伊。他没有参加上级军官的酒局,来看玛拉的演出了。

舞蹈结束,管理舞蹈团的夫人正在训斥队员舞蹈的失误,一封信被舞伴悄悄递到了玛拉手中。夫人要玛拉把信念出来,是罗伊的邀请信。独断专行的夫人让玛拉写信拒绝邀请。邮差把信交到罗伊手中,玛拉的好朋友凯蒂跑了出来,告诉罗伊这不是玛拉的本意,并询问罗伊约会的地点,以便转告玛拉。

玛拉准时赴约,他们一起跳舞,他告诉玛拉他将在明天回到法国。

第二天,罗伊告诉玛拉因为下雨延迟回去,并向她求婚。他们的台词很感人:那我该怎么样呢?去跟我结婚。你疯了吧?疯狂是美好的感觉。可你还不了解我。那我用我一生来了解。除了你,别的人我都不要。

这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和闪婚吗?有的人,见一面,就想要厮守一辈子的。

罗伊征求了上级和叔叔的同意,准备在教堂举行婚礼。但是,教父说要等到第二天上午11点才可以,两人便约定第二天早上去教堂成婚。

玛拉兴奋极了,可是,罗伊一个电话,又让她陷入了痛苦中。情况发生了变化,罗伊今晚就要走了。玛拉急忙赶去车站,却只见了一眼。

回来后的玛拉错过了演出,夫人把她和凯蒂都赶出来了。她们除了跳舞,什么都不会。为了生活,凯蒂做了妓女维持生计。

一天,罗伊来信说自己的母亲要来看望玛拉。玛拉早早就等在了餐厅,却在报纸上看到了罗伊阵亡的消息,她难过得晕过去了。罗伊的母亲来了,她们的交流不是很顺畅,玛拉最后倒在了餐厅。

回到住处后,玛拉知道了凯蒂因为生活所迫,是在做妓女。心灰意冷的她,也靠这个谋生了。

有一天,当玛拉在车站寻找自己的“目标”时,看见了罗伊。他没有死。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此时的玛拉,百感交集,渴望爱又害怕爱。

罗伊带玛拉回家,准备完婚。她将自己的过去告诉了罗伊的母亲,并在第二天早晨悄悄离开了。

玛拉回到了原来的城市,倒在了车轮之下,吉祥符滑落到地上。

她用死祭奠了自己的爱情,留给我们无限的悲悯。 

《魂断蓝桥》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0 黑白片 103分钟

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茂文·勒鲁瓦 编剧:塞缪尔·纳撒尼尔·贝尔曼 乔治·弗洛切尔 摄影:约瑟夫·鲁顿伯格 主要演员:费雯·丽(饰玛拉) 罗伯特·泰勒(饰罗伊·克罗宁)

剧情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官罗伊·克罗宁上校外出执勤,途经伦敦滑铁卢桥。他下车徐步走向桥中央,倚在铁栏旁,望着缓缓流去的河水,摸出一个小小的吉祥符,凝目深思,一段遗憾终身的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罗伊是兰脱谢步兵团上尉军官,在回伦敦休假的一个傍晚,他途经滑铁卢桥时,突然响起空袭警报,桥上人车顿时乱成一团。慌乱中罗伊帮芭蕾舞团的姑娘玛拉捡起她散落一地的物品,两人在地铁防空洞里动情地望着对方。玛拉身材苗条、面容俊俏,为人善良又温柔。分手时,玛拉依依不舍地望着罗伊,将她心爱的吉祥符送给罗伊,希望他平安归来。罗伊的假期仅剩一个晚上了,他放弃了上校团长的宴会到奥林匹克剧院观赏玛拉的演出,并约她散场后到烛光俱乐部见面。当他们跳完最后一支送客舞曲时,两人已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中。

翌晨,海峡发现水雷,部队出发时间推迟两天。罗伊冒雨赶到玛拉宿舍,向她求婚,力争两天内办妥手续举行婚礼。玛拉惊喜万分,却又不敢相信。罗伊向她说明兰脱谢步兵团的上尉不能草率结婚,要经过很多手续和仪式(英国皇家步兵团规定:军官的对象必须是出身贵族或国王召见过的人)。他带着玛拉奔走在军营和公爵官邸征得允诺,然后到庞德街买戒指、鲜花,最后来到圣马修教堂。但牧师告诉他们,教堂规定三点以后不举行婚礼,即使在战时也不能通融。牧师请他们明天再来。晚上,玛拉在卧室里整理刚买来的东西。同室的基蒂吃完晚饭回来,一推门见玛拉正欣赏着堆在床上的新衣和新帽。玛拉兴奋地说:“把所有的钱都化光了。我要结婚了,真的……明天早晨在圣马修教堂,我快乐极了!”可就在当天晚上,玛拉接到罗伊电话:命令改了,部队今晚就要出发,请她在25分钟内赶到车站见一面。玛拉不顾演出误场,马上赶赴滑铁卢车站。

罗伊在候车室拥挤的人群中久候玛拉。开车铃响了, 罗伊只得进站,直到火车开始缓慢地启动,他才不得不跨上车厢。玛拉不顾一切地从人群中挤过来,她已顾不上漂亮的帽子被挤掉,用尽全力追着已开动的火车。罗伊看到玛拉,大声喊着她的名字,玛拉终于看到了罗伊。火车越开越快,玛拉茫然地目送火车渐渐远去。

玛拉由于几次约会和误场被剧团开除,基蒂因袒护她也被解雇了。她俩从剧团宿舍搬出来住进一间简陋的房间。她们满以为不跳芭蕾可以进歌舞团。可现实是严峻的,她们四处奔走却找不到工作。罗伊的母亲来伦敦会见玛拉。在一家高级餐厅里,玛拉穿戴整齐地独自坐在椅子上,怀着紧张又喜悦的心情等待克罗宁夫人的到来。约定的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玛拉信手拿起晚报,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则消息上: 阵亡将士名单,内有军官罗伊·克罗宁。玛拉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晕倒在地。女侍端来一杯白兰地灌玛拉喝下。待她苏醒过来, 巨大的悲痛使得玛拉神志恍惚,面容一下变得憔悴不堪。她失魂落魄地用双手端起未喝完的酒,送到嘴边,没有发现克罗宁夫人这时已来到身旁,正皱着眉头注视着她:“是莱斯特**”玛拉放下酒杯,不知所措,她无心听克罗宁夫人的讲话,为了不让克罗宁夫人看见报纸,她暗暗把报纸塞到椅子底下,同时词不达意地解释着与罗伊通信的原因。夫人感到玛拉态度不真诚,首次见面就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

罗伊阵亡的噩耗使玛拉沉浸在极端痛苦之中,她病倒了。为维持她俩的生活和治疗玛拉的病,基蒂忍受着屈辱,上街卖笑。玛拉病愈后,被迫步其后尘。

滑铁卢车站里刚从前线回来一列车官兵,正从站口走出来。玛拉一身轻佻而又寒伧的打扮。昔日的天真烂漫消失殆尽,显出一副饱经世故的样子,僵立在出口处笑脸招揽“顾客”。突然,罗伊在出站的官兵中出现了。玛拉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话:“罗伊,你还活着”罗伊见到玛拉高兴极了,不容玛拉犹豫,决定带她回自家庄园举行婚礼。罗伊的到来,给玛拉带来了意外的希望,她似乎看到生活中已出现了一线光明。罗伊的叔叔克罗宁公爵特地赶回来主持他们的婚礼,并向玛拉介绍了他们贵族一些老派人瞧不起舞蹈演员。公爵相信玛拉是个好姑娘,不会辜负罗伊所在军团的“断枪臂章”的传统和荣誉。克罗宁夫人为上次见面的误会道了歉,现在她很满意,相信今后一定能与玛拉融洽相处。

公爵的话和克罗宁夫人真诚的态度最终促使玛拉下了决心,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向克罗宁夫人讲明了自己的遭遇。她表示明早将离开庄园,但要求不要对罗伊说出真情。沉浸在幸福中的罗伊把吉祥符交给玛拉保管,因为她明天就是自己的妻子了。然而第二天罗伊再也见不着玛拉了,留给他的只有一封诀别的信。罗伊赶回伦敦四处寻找,玛拉已经在滑铁卢桥上撞车自尽了,身旁只遗下那小小的吉祥符。

鉴赏

本片问世后,四五十年来一直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甚至在**界内部也备受赞誉。我国某些影片的创作也曾受其一定影响。有人为了提高它的品位,便封它为“世界名片”、“经典佳作”,并大谈“战争毁灭了人的幸福和爱情”,“编导从反战的主题出发,着力探求现实主义的深化”。这种认识在影评界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实没有必要拔高其思想性、社会性,本片实际上仅是一部制作精美、包装诱人的典型的情节剧。作为情节剧,本片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以情感人,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都在这个“情”字上落足了功夫。

影片的前半部展示的是炽热奔放而又优雅脱俗的爱情。玛拉自遇见心中的白马王子后,蕴积在心灵深处的爱突然被引发,很快进入一种痴迷的境地。她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心中只有对罗伊真诚的爱,甚至她曾经为之献身的芭蕾事业这时也退居次席。然而玛拉近乎癫狂的举动在气质优雅的费雯·丽演来却又显得那么真切可爱,自然而不失态。罗伊虽然也爱得有些忘乎所以,但他毕竟是贵族出身,即使在感情澎湃时也总是不失身份,始终显得那么风度翩翩。玛拉的爱是艺术家式的爱,罗伊的爱又不失华贵之气,两者结合,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而又超凡脱俗的感受。然而影片自罗伊开拔出征后气氛为之一转,玛拉生活中的《天鹅湖》尚未圆满收场便突然落幕,她立即被抛回战时冷酷的现实之中。解雇失业、恋人“阵亡”、病笃卧榻、沦落风尘,打击一个接一个,观众也像玛拉一样心情愈见沉重、凝滞。及至罗伊“死”而复生,玛拉的爱情再度被激活。然而曾经苦海的她再也不能是那个纯真无邪的多情少女了,她不忍心伤害她深深挚爱的人。但她对罗伊的爱已到了忘我无我的地步,离开他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一切。她承受不了这无情的打击,终于自我解脱,含恨命归黄泉。影片的后半部哀惋凄绝、催人泪下,看后给人以一种天塌地陷的失落感。前半部的欢悦与后半部的悲怆恰成鲜明对照,愈加令人伤感。短短一个多小时,观众心潮澎湃,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又被压入谷底,在这起伏冲折中,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影片最后留给观众的那种柔肠寸断、怅意绵绵的余韵也是一种审美体验)。

红花还需绿叶扶,本片另一令人难忘之处就是它对情调氛围的营造。导演勒鲁瓦是此中高手,他调动种种艺术手段,赋予影片一种温馨感人、缠绵悱恻的浪漫情调。本片最为人乐道的是烛光舞会那场戏:夜深沉,乐队奏出根据苏格兰民歌《过去的美好时光》改编的舞曲。玛拉和罗伊步入舞池,跳起分手前的最后一场舞。灯光忽然熄灭,乐手们点起蜡烛,合着乐曲的节奏不时将烛光遮挡。舞厅里随着乐曲优美徐缓的旋律,烛光忽明忽暗,对对舞伴忘情地依偎在一起。此时情景交融,那意境,那情趣,真是“妙处难与君说”。接下来一场戏,玛拉早起向窗外望去,突然发现罗伊站在淅淅小雨中浑身湿透,玛拉高兴得忘乎所以。这冷雨浇身不仅反衬出罗伊情真意切,而且那蒙蒙细雨也颇有一种浪漫情调。不是吗,初恋的少女梦中醒来,朦朦胧胧看见情人站在远处,似幻似真,那份愉悦的确是富有传染性的。影片中这种利用景物、音乐等手段创造氛围情调的还有多处,它们对影片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勒鲁瓦还特别善于用小道具表达情感,吉祥符在片中出现四次,每次都寄寓了剧中人一定的情感。特别是最后那次,玛拉撞车后,手提包散开,吉祥符落在地上。当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时,观众认出那是罗伊的手。他久久地凝视着吉祥符,物在人去,空留无限惆怅。

本片在剧作上是典型的戏剧结构,启承转合脉胳清晰,序幕、开端、发展、 、结局、尾声发育完善,形式规范。影片的序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罗伊上校手持吉祥符站在滑铁卢桥,跟着闪回到开端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在桥上的罗伊上尉, 由此展开剧情,引出男女主人公在桥上的邂逅相爱。随后影片进入发展部,两人的爱情迅速白热化,但屡屡受到社会环境的阻碍、制约,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剧情跌宕起伏,撩人心怀。及至玛拉来到罗伊家与其亲人交谈后,影片迅速达到 。玛拉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下决心离开了罗伊。罗伊赶到伦敦焦急地到处寻找玛拉,玛拉却径自呆立在他们初次相会的滑铁卢桥。待玛拉迎着军车走去后,影片立即转入结局。罗伊拾起遗在地上的吉祥符,它把观众又引回序幕的时空,但这已成了尾声。影片首尾呼应,其间剧情的推演也极其流畅、自然,显示了编导者娴熟的艺术造诣。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种手法都是非常传统的,缺乏新意。一部影片故事感人,情调迷人,编导讲故事的技巧也很高明而吸引人,这些都能保证它成为一部受观众喜爱的娱乐片。但如果它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缺乏新意,同时又不能针砭现实,那它就决不可能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之故,勒鲁瓦虽然拍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片,但他只能是个“艺匠”,而不是艺术家。

至于战争在本片中只是个朦胧的背景,它为作者编织这个爱情悲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建构材料(如为了表现爱情多磨,使剧情曲折有致,男主人公必须在一些关节处突然出现或消失,这时战争的难以预测性就为编导提供了方便的口实了)。此外,战争的残酷性还为影片哀惋的基调提供了必要的氛围。然而反战决不可能成为本片的主题,战争在本片中从未曾走到前台。敌对的双方也不曾露面,编导更无意展示战争的血腥场面。战争对玛拉命运的影响仅是间接的(她的失业和沦落,罗伊似是而非的死亡,在和平时期也可能发生)。同样,社会批判性也不是本片编导的着力之处。影片并未正面展示社会不公,玛拉的不幸更多是偶然性、个人性原因造成(她因恋爱无心演出而招致失业,因误以为罗伊已死而未投靠其母最终被迫卖笑为生)。靠偶发事件编织剧情实际上正是情节剧与社会写实作品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之处。前者为获取戏剧性的感人效果而随意捏造生活中的素材,后者则要求忠实地再现社会矛盾,要求揭示社会生活中带有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本片显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不过情节剧通常都有着强烈的道德批判底蕴,它大多寄寓着“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也有一定的社会批判含义,只不过其批判对象很空泛,不落实处。然而本片与一般的情节剧又有很大的不同,其最突出处是它不表现善恶相争。影片中没有一个坏人,即使是像克罗宁夫人和克罗宁公爵这样正统思想浓厚的人对玛拉也没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相反后者还很喜欢玛拉。编导在本片中只表现真善美,从不展示假恶丑,当真(社会现实之真)与美相抵触时编导宁可将其虚化(如不正面描写玛拉的卖笑生涯)。总之编导尽量将人生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然而没有了善恶争斗,剧情发展的动力来自何处编导的回答是来自社会环境对人的压迫,来自陈腐观念对人的束缚和戕害。换句话说,本片的悲剧性就体现在这软刀子杀人的封建等级观念上。

英国是欧美思想最僵化保守的国家。进入20世纪后,封建等级观念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已逐渐淡化,然而在英国其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到了1936年,贵为一国之君的爱德华八世想娶离过婚的美国平民女子尚不为英国社会舆论所见容,只好逊位,落得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悲壮名声。由此可以想见身处1917年、又曾沦落风尘的玛拉攀高枝所将面对的精神压力。作为皇家步兵团贵族军官的罗伊,他如何择偶不是他个人的私事,而是有关军团和家族荣誉的大事。玛拉自己也是小学校长的女儿,从小受到封建理念的薰陶,深知纯洁的名声对一个有教养的女人的重要性。当她以为罗伊阵亡后,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一病不起,她不愿让基蒂卖笑为自己付医药费,又实在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同时罗伊的“死”也使她认为保护贞操已失去价值。在这种万般无奈的境遇下,她才被迫迈出了那一步。罗伊的出现一度使她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当她随罗伊步入那个贵族社会后,人们对她作为舞蹈演员尚有一定看法,更遑论风尘女了。玛拉为这环境氛围所惊醒,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一旦公诸于世将会给罗伊带来多大的伤害。由于她全身心地爱着罗伊,她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伤害罗伊……从玛拉自求玉殒的心理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沉淀在英国人心灵深层的历史积垢是多么的有害,又是多么的难以消除! 玛拉悲剧的思想格调并不高,她对陈腐的封建观念毫无反抗之心,只是消极地自责命运不济,在这一点上甚至还不如我国封建时代的某些文艺作品。

玛拉的悲剧是英国人的悲剧,在20世纪的美国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美国的贫富差别固然比英国更甚,但美国许多巨富原本都是两手空空的移民,没有封建贵族那么强的门弟观念。美国人崇尚的是乐天、奋斗、成功、富裕,它们成了美国精神的基本要素。谁成功了谁就是社会的骄子,这种价值观显然和英国人大异其趣。如果美国人处在玛拉的地位,她可能会勇敢地接受这个挑战(爱德华八世的夫人就是范例);再不就远徙他乡,另闯天地。正因为有着这种国情的差异,同种同文的美国人能理解玛拉的抉择,但决不会喜欢,美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因此尽管本片制作精良,导演和两位主角在好莱坞都是风云人物(费雯·丽刚拍完《乱世佳人》,在美国风光一时:罗伯特·泰勒自1936年起就是十大卖座明星之一),但影片在美国并没有什么影响,不久便被人们淡忘(相比之下,勒鲁瓦两年后执导的《鸳梦重温》更合美国观众的口味)。英国人对它也不以为然。反倒是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它却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片,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对它如醉如痴, 百看不厌。究其原因,这应当说是东西方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使然。

中国人的封建意识(如等级观、贞节观)比英国人更甚。玛拉式的殉情悲剧实际上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艺作品的一贯主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爱情悲剧的主角是才子佳人, 而欧洲则是贵族子弟和平民女郎,这种熟悉的题材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再者, 中国人的欣赏口味是比较传统的,喜欢这种有头有尾、因果关系分明、感情细腻、包装雅致的爱情故事。喜欢这种意境优美、富有情调(影片前半部的浪漫情调和后半部的幽怨情调)的作品。本片英文原名就叫《滑铁卢桥》,但影片在中国的最初发行者很能揣摩国人的这种民族审美心理,巧妙地给它换了个富有中国古典诗词意蕴的片名。这个片名点出了它的爱情悲剧主题,同时最充分、最形象地说明了国人喜爱它的原因。真善美始终是中国人的最高审美追求(欧美人有时更喜欢新、奇、巧),本片故事美、意境美、形式美、演员美,这种种美迭加在一起就足以征服中国人的心。中国人喜爱本片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偏要以己度人,给它扣上“世界名片”的桂冠,那就大谬不然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733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