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肉食动物吗

熊猫是肉食动物吗,第1张

是。

熊猫都是肉食动物,直到近代才逐渐进化成了杂食动物。但是虽然食性有所改变,熊猫的牙齿和消化道却没有丝毫的改变,依然是食肉动物的状态。

大熊猫虽然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生性孤僻,常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其善于爬树,以便逃避敌害、沐浴阳光、嬉戏玩耍、求偶婚配。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它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温顺,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会采用回避的方式。大熊猫非常灵活,可以把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姿势。最喜欢把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爬树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方式。

弹涂鱼

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modestus

分类:

鲈形目

特征:

体延长略呈圆柱状;眼大且略突出,腹鳍愈合成吸盘。鱼体灰褐色,背部颜色较深且具小黑点,体侧具4条模糊的灰黑色宽横带,腹部灰白。尾鳍圆形。

习性:

为河口最常见的鱼种,栖息于沿海、河口或红树林等沙泥底质且水流较平缓的区域。挖洞穴居,不好游动,靠胸鳍爬行及跳跃,属底栖鱼类,随著盐度变化而有明显的迁移特性。肉食性,以浮游动物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分布:

日本南部、韩国至香港海域,包括台湾南部、北部及西部海域。

鲈形目(Perciformes)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约6种热带小型鱼类的统称。产於印度洋-太平洋(从非洲到玻里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生活在沼泽和河口内以及泥滩上,以能在水外攀行和弹跳而闻名。体长形,可达30公分(12吋)左右,具二背鳍,腹鳍位于体前部,腹鳍部分或全部愈合。头钝,头顶有二个紧挨在一起、可转动的突出的大眼。胸鳍基粗强,有助於在陆上行动。在水外能呼吸空气和鳃腔中的水气。捕食甲壳动物及其他小动物。

弹涂鱼与大弹涂鱼一样,可以长期在陆上生存。如果不定期游出水面便会死亡。

弹涂鱼不像大Periophthalmus属的弹涂鱼弹涂鱼只能生活在泥沼中,弹涂鱼在海岸附近的石头、木块上也可发现它们,和大弹涂鱼一样,它们的头上也有两颗灵活的眼睛,只是比大弹涂鱼小。

在我国沿海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地带,生活着一种体长仅数十毫米的小型鱼类,头大而方;眼突出并能转动;胸鳍基部有一肌柄,可以用作在陆上支撑、爬行的器官;左右腹鳍愈合成一个吸盘。

弹涂鱼有离水觅食的习性,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当它出水后,发达的鳃室充满了空气,并把尾部浸在水中,作为辅助呼吸之用。离水生活已经成为它的重要习性。它能在陆地上象蜥蜴一样活泼运动,胸鳍肌柄能前后自如运动,起着爬行动物前肢的作用。为了加强在陆上爬行能力,臀鳍变得很低,尾鳍下叶的鳍条变粗。在泥涂上行动时有步调,每一步必配合胸鳍的向前活动,即先用胸鳍踏在地上,再把身体拖向前去,步调的重复很快。当胸鳍向前运动时,腹鳍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当它在作短距离蹦跳时,只依赖胸鳍的活动;而在作一米以上距离的跳跃时,就必须辅助于尾部叩击地面。当它在躁急或受惊吓时,才会作远距离跳跃。每当退潮时,你可以在滩涂地方看到弹涂鱼在跳来跳去地玩耍和互相追逐。弹涂鱼的视觉非常灵敏,稍受惊动就很快跳回水中或钻入洞穴、岩缝中。

弹涂鱼 Boleophthalmus petinirostris,又名跳鱼、泥猴,属鱼纲鲈形目弹涂鱼科。有两种,一种俗称花兰,体长12—45厘米,青蓝色,背部遍布小星点,质好、味美;另一种俗称扣兰,体长不到10厘米,骨硬,略有苦味。弹涂鱼在我国沿海均产之,而且常平可以生产,尤以夏、秋两季产量较多,而我市沿海涂滩肥沃,适宜弹涂鱼生长繁殖。以瓯海区沙村为例,村民下滩涂捕捉弹涂鱼,年捕获量约50吨。分鲜食、干晶两种,均为筵席上名菜。有滋肝补肾和愈合创口的功效,由于弹涂鱼肉质细嫩,富含油质,经济价值很高,很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目前我市有些地区正在开始进行人工试验养殖,如果成功将有更多的弹涂鱼上市供给。

[形态特征]体呈圆柱形,一般体长10~20m厘米、体重20~50克。眼较小,突出于头背缘之上,下眼睑发达、口端位,两颌各有牙1行,上颌牙呈锥状,前方每侧3个牙呈犬牙状;下颌牙斜向外方,呈乎卧状。体背黑褐色。腹部灰色。背侧有6个黑色条状块,周身遍布不规则的绿褐色斑点、背鳍二个,第1背鳍很小。仅有鳍棘5条,鳍棘末端成丝状延长,其中第3棘最长;第2背鳍与臀鳍均较长,其长度大体相等。尾鳍楔形、宽大,第2背鳍有3条通常的灰白色横线,胸鳍有黄绿色虫纹状图案,十分艳用。

食用方法:

家庭食用以氽汤、打卤味道最鲜美,也适于清蒸、红烧或做鱼九子。

弹涂鱼

弹涂是一种特殊的鱼类,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要比在水中长,它们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以及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弹涂鱼离开水之后会非常活跃。

[编辑本段]弹涂鱼的地下世界

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边长着一片红树林,这儿对于游客来说是个很难进入的地方,到处都是难以立足的沼泽地,鳄鱼和吸血虫是这里的统治者。这个动植物天堂向前来探险的生物学家们提出了挑战。这里充满了生机,沿着海岸线你可以看到到处活跃着一种奇特的动物:有的在泥地上蹦来蹦去,有的在红树林快速穿梭着,还有的正在泥地上钻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涨潮机会的到来。

特化器官

这种敏捷的,长着灯泡似眼睛的动物叫弹涂鱼--一种两栖类鱼类,它们生活在岸边的红树林中和平坦的海边泥地上。弹涂鱼属刺鳍鱼科,世界上共有25种弹涂鱼,根据其形体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归为四个种类:斯卡特劳斯、波尔奥弗撒尔墨斯、佩瑞奥弗撒尔墨斯和佩瑞奥弗撤尔墨顿。弹涂鱼的许多行为活动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像觅食、求偶和抵御入侵等,在各种鱼类中它是惟一的一种能在陆地上活动的鱼类。弹涂鱼主要依靠许多已进化了的特化器官来发挥其生存优势。例如;它们的眼睛通过长期进化已具有很强的视力,以至于它们能看见浑浊不清的水下物体。弹涂鱼的眼睛下面有一个由皮肤折层形成的充满水的杯状窝,当弹涂鱼的眼睛由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变得干燥时,它会将眼球收缩进这个杯状窝中,给眼睛添加水份。弹涂鱼离开水体后能通过像腿一样的前鳍在陆地上行走、爬升和跳跃。由于它的皮肤和鳃腔经长期进化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因而它既能在水中呼吸也能在空气中呼吸。确实如此,看到这些动物会使你不由得想起36亿年前登上大陆的第一批脊椎动物的模样。当然,从进化角度来看,弹涂鱼与最初来到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远古鱼类几乎没有多少亲缘关系。就像我们自己的祖先一样,许多现代生物物种也来到了陆地上,并独自进化在既能在水中也能在空气中呼吸的生物或两栖类动物。

地下洞穴

虽然这种能在陆地上活动的鱼类早在300年前就引起了某些自然学家的注意,但直到现在仍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这种鱼类在地下的生活方式。弹涂鱼虽然能够离开水体来到平坦的浅海滩涂上独自闯荡、但对于许多弹涂鱼来说,一个充满水的地下巢穴对于它们的生存或许更加重要,它们可以潜伏在洞里,伺机对洞外的猎物发动突然袭击,当遇到食肉动物的威胁时,她们可以迅速缩回去。落潮后,弹涂鱼常常要面临着被滨鸟和各种陆生哺乳动物捕食的危险、地下洞穴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环境。涨潮后,弹涂鱼可躲到自己挖的洞穴内以躲避到浅海滩来觅食的各种食肉鱼类的攻击。除了用作避难所外,弹涂鱼的洞穴还可用做抚育室。洞穴对于弹涂鱼的安全,无论是成体还是幼体都是至关重要的,_但是弹涂鱼的洞穴同样也面临着危险--洞里的水体常常严重缺氧。弹涂鱼必须能够忍受或克服洞内的缺氧状况,不仅是成体,还有它们正在发育的卵也必须具有这种耐受力。

求爱舞蹈

每到春季,雄鱼就会寻找合适的地面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然后在泥地上挖一个两英尺(06米)深的洞。洞的形状就像一个“J”字(有时它也会挖一个有两个进口的“Y”型洞),洞内上面较低的那一层是它的产卵室,用来储存它们的卵。

挖好洞后,雄鱼就开始四处寻找配偶。退潮后,雄鱼开始在雌鱼面前跳求偶舞,以此来引诱雌鱼。为了增加诱惑力,雄鱼常常将身体从土褐色变成较浅的灰棕色,以此与黑黝黝的泥土形成反差。每条雄鱼都试图将怀卵的雄鱼引入自己的领土范围,进而在将其引诱进它的洞穴。雄鱼为了引起雌鱼的注意,通过往嘴、腮腔充气而使其头部膨胀起来,同时它还通过将背弯成拱形,竖起尾鳍,不断扭动身体这些挑逗性动作来引诱雌鱼。如果另一条雄鱼来到跟前,它会更加卖力地表演,以免它的“意中人”被别人抢去。在此期间,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看看对方是否已对它失去了兴趣或落入它的竞争对手的魔力中。然后这位“求婚者”钻入它的洞中,很快再钻出来,以此来引诱雌鱼,它似乎在向雌鱼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进来吧,这里是你温暖的家。如果雌鱼还是犹豫不决,它会不断地进进出出,直到雌鱼禁不住诱惑而钻入它的巢中。雌鱼一旦进入它的巢穴,雄鱼会以极快的速度回到洞口,用一块泥巴堵住“洞口”。

产卵室

科学家们过去曾发现雌鱼受精后将受精卵嵌在产卵室的泥墙上,受精卵在泥墙上要发育一周左右的时间。为了观察卵的发育和弹涂鱼的护卵行为,科学家们将一个内窥镜相机插入产卵室的顶部,通过这个装置,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弹涂鱼的地下世界。

受精卵发育成熟后,刚孵出来的微小透明幼鱼就会附入洞水内,从而开始了它们游向大海的最初历程。在幼鱼出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它们看上去非常像浮游生物,被包裹在一个淡**的液囊内,以此来维持生命。大约45天后,幼鱼就能钻出洞穴来到海滩上,开始它的水陆两栖生活。

[编辑本段]塔楼与壕沟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塔楼和壕沟在生物学上的重要作用,我们猜测壕沟可能是用来阻止其他动物接近它们的洞穴,塔楼则很可能是个观察点,从这儿可以观洞外有无猎物或食肉动物。在清晨这段时间,我们发现弹涂鱼懒洋洋地趴在塔楼形洞口处,此时的气漫为7摄氏度,这比弹涂鱼洞内的温度要高。弹涂鱼利用洞口先进行预热,为一天的“活动作准备。

地下空气包

涨潮后,“胡须类”弹涂鱼会退缩到自己的洞穴内,直到潮水退去。如同佩瑞奥弗撒尔墨斯弹涂鱼的洞穴一样、斯卡特劳斯弹涂鱼的洞内水体也严重缺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它们事先会储存氧气,以度过涨潮期。雌鱼和雄鱼会不断地轮流吞食空气,将其注入它们的洞中,以便建造一个地下空气包,这颇有点像农夫用水车向水槽里灌水。观察时,我们能够看到弹涂鱼在地表吞食空气,但我们不知道洞内的具体情况。为了揭开这一秘密,我们建造了一个人造弹涂鱼洞穴网。我们在这个洞网内设置了一个观察口,通过这个观察口我们能看到弹涂鱼是如何建造地下空气包的。含着空气的弹涂鱼必须奋力划水才能克服浮力作用,一旦进入洞中,它会漂浮在洞顶部,直到空气被完全放出。这时它要么下游到洞穴底部,立刻耗用先前储存的氧气,要么回到地表上面再去收集空气。对于斯卡特劳斯弹涂鱼来说地下空气包不仅在涨潮时对它们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它们进行交配活动时也是须臾不可少的。我们看到雌鱼将卵放在空气包中,或放在空气包旁边,这对卵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动物学家罗伯特·斯蒂宾曾撰文写到,“看到这些刺鳍鱼,你不得不佩服它们在陆地上的生存本领。”与它们的水生亲戚相比,弹涂鱼通过登岸获得了很多生存的优势,从而避免了与其他鱼类为争夺食物资源而发生激烈竞争。但弹涂鱼仍然是鱼,并未脱离鱼类,它们与海洋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1 熊猫的特点

熊猫的特点 中国大熊猫的特点有哪些?

1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

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2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3性格温顺。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可以和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4 季节冲突性高。

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 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性追求一只 的雌性时。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生争斗。在动物园,它们的争斗通常是因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 )。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

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大熊猫

大熊猫的特点是什么

作息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行为特点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

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

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运动特点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外貌特点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 )。

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

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大熊猫。

熊猫的特点是什么?

1、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毫米,尾长100~12毫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2、大熊猫性情通常情况下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3、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扩展资料:

1、大熊猫为杂食性动物,但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

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 2、如果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

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参考资料:

-大熊猫 (哺乳动物)。

大熊猫有什么特点?

大熊猫有5大特点:

1、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2、分布范围: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3、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

4、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5、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

6、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7、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

8、熊猫常识

(1)大熊猫冬眠吗?

不冬眠。

(2)大熊猫怕冷还是怕热?

大熊猫惧酷热,不畏寒冷。

(3)大熊猫会爬树吗?

会,它们是爬树高手。

(4)大熊猫会游泳吗?

大熊猫能涉水,会游泳。

(5)大熊猫的听觉和嗅觉如何?

大熊猫的听觉和嗅觉很灵敏。

(6)大熊猫的视觉怎么样?

大熊猫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它们是天生的近视眼,视力差。

(7)大熊猫吃肉吗?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至今它们仍然保留着祖先的一些特性。在有条件的时候,它们仍然要吃肉。

熊猫的特点是什么?

1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2分布范围: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3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

4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5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

大熊猫的特点有哪些?

大熊猫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别 名:花熊 华熊 竹熊 花头熊 银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执夷 貊 猛豹 猛氏兽 貘 食铁兽 猫熊英文名:Giant Panda分类地位:食肉目 Carnivora、熊科 Ursidae、大熊猫亚科Ailurinae外形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生境与习性: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除 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

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胡锦矗等,1985)。

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于4月 。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

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

繁殖: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 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 期的不同的雌性。

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

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

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

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

这并不意味它t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

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大熊猫会濒危,大部因素都是人类所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9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