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

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第1张

七仙女的人物原型就是武陟县下封村落仙台的张七姐,她追求婚姻自主,冲破重重阻力,与小董村的大孝子董永在武陟县大凡村的大槐树下自成姻缘。这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后世人的一致赞扬,并由此演绎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一、 千里草与百日缘 王母娘娘与七个女儿在瑶池仙境饮酒赏花,母女们正在欢笑之际,王母谆谆告诫七个女儿不可私自下凡,严禁与凡人婚配,以免触犯天条。六个女儿连连点头称是。唯有七女儿仗着自己最小,深得王母溺爱,就顺势钻到王母怀里,摸着王母的嘴唇撒娇说:“我若下凡,只为欣赏花花草草,这样总可以吧?”王母心不在焉,随口应道:“草生千里,缘难百日。”七姐笑道:“多谢母后恩赐女儿与千里草有百日情缘。”王母娘娘当时只是信口笑谈,认为小女儿只不过是迷恋花草,不过是百日风光,于是毫不在意,说过便忘。张七姐事后却当了真,下得凡来,婚配了千里草董永,两个人还有了百日姻缘。 二、讲理沟与亲人河 王母娘娘发现七女儿私自下凡婚配董永,怒不可遏,就带领天兵天将下界捉拿七仙女归返天庭。 面对耀武扬威的天兵天将,七仙女毫不畏惧,使出了浑身法术,吓得天兵天将连连后退,无人上前。王母娘娘狠了狠心,抛出了身上的飘带—绑仙索,将七女儿绑了个结结实实。王母喝问七仙女:“你可知罪?”七仙女巧辩道:“我已在瑶池酒宴上谢过母后恩赐我与千里草百日情缘,千里草即是‘董’字,姻缘仍不过百日,我何罪之有?”王母一时张口难辨,只气得拔下头上的金簪在地上划来划去,先划了一道沟,又划了一条河,沟里盛满了七仙女哭诉辩解的泪水,河里流满了董永难舍娇妻的亲情眼泪。王母娘娘见此动了恻隐之心,只好赦免董永无罪,将七仙女押回天牢。许多年过去,七仙女痴心不改,王母疼女心切,只好糊弄了一下众仙的耳目,走了走过场,把七仙女贬为凡人,赶下界来与董永团圆,自己给自己搬了个梯子下了台阶,实际上也成全了小女儿的心愿。 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就把王母先划的那道沟叫做“讲理沟”,把王母后划的那条河叫做“亲人河”。后来,老百姓认为两个字比三个字简便,就把“讲理沟”演变成“讲沟”,把“亲人河”演变成“亲河”了。有的文人认为与王母讲理是以下犯上,是大不敬,就用“讲沟”的谐音写成了“奖沟”。还认为董永是从心里流出的泪水,为了更贴近原意,就将“亲”字改写为“心”字加三点水的“沁”字了。这样一来,就在董永故里小董村的北面八里处出现了常年流水的“奖沟”,在小董村的南面出现了千里奔流的“沁河”。 奖沟和沁河两千年来哗哗流水,日夜吟歌,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如此美妙动听的神话传说。 圆月饼与团圆节 七仙女被逼回了天宫,单撇下董永和儿子艰难度日。儿子董琢儿七岁时,正值中秋节,街上的小孩们抡火把,耍龙灯,跑来跑去,集中玩耍。几个大孩子跳着唱着:“小孩们,不出来,恁娘在家顶锅台,顶得锅台突碌碌转,恁娘在家繁鸡蛋。”琢儿听到喊声,不得不出来参与玩耍,一个大孩子却鄙夷地说:“小琢儿,俺们都是有娘的孩子在一块耍,你是个没娘的孩子,又不怕恁娘在家顶锅台、繁鸡蛋,你出来干啥?”一番话气得琢儿一 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他越想越伤心,越哭越悲痛,天庭上的吴刚听见了,非常同情琢儿的遭遇,就下凡来把琢儿背上天去与七仙女相见。母子见面,格外亲热,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流不完的相思泪。七仙女母爱满溢,就做了一大堆好吃的让儿子享用,还用桂花蜜拌了些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米、红枣泥等仙果为馅,做成了圆圆的甜饼,准备让琢儿带回家中。 玉皇大帝发觉后,龙颜大怒,就罚吴刚一刻不停地去砍那棵永远砍不倒的桂花树,并把琢儿赶回人间。七仙女和琢儿母子俩天地相隔,伤心落泪,思念无绝期。琢儿手托圆饼,对母亲久久不能忘怀。后来,琢儿每年在中秋节都要手捧自己做的圆饼,面对明月,与母亲遥遥相望,期盼团圆。民间百姓见此纷纷效仿,家家都供圆饼,庆贺全家团圆。因圆饼状若明月,因此人们都改称其为月饼,并把八月十五这一天称作了团圆节。 九件宝与万宝囊 王母娘娘对七女儿娇生惯养,特别溺爱,母女情深。她表面上对七仙女不得不做个处罚的样子,给众仙看看,实际上疼女至极。她把七仙女贬下界后,明里陪送七女儿很多嫁妆,据说有天宫后花园里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各种花草,御膳房里的锅盆碗盏,大客厅里的桌椅板凳,后寝殿里的衣柜箱笼。除此之外,还暗地里陪送了世上罕见的九件宝贝:一是拨云簪,七仙女若想念母亲,将拨云簪朝天上一划,就可以出现一片晴天,能够一眼望见天宫。平时能拨去乌云,避免下雨。二是照阴镜,可以照出人是何物修成,能分辨出好人坏人。三是聚宝盆,里面放进一捧粮食,就可以取之不尽,常用于救济贫民。四是登云靴,七仙女被贬为凡人后,自身无法升天,只有穿上登云靴才能飞上天宫,与王母娘娘相见。五是逼水剑,能够镇压水怪,逼水归漕,让沁河顺流而下,注入黄河,保护两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六是三彩珠,变成红色抛入水中,能使水量变小。变成**,放在河边,能使两岸黄土堤高耸,堤外全成为黄澄澄的肥土地。变成绿色,放在地上,能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和树木。七是斩妖刀,无论什么妖魔鬼怪,在斩妖刀面前无不吓得远远逃遁。八是裁山斧,能够将山脉任意修整。九是赶山鞭,能够将大山赶来赶去。王母娘娘把这九件宝贝装在万宝囊中,让七仙女悄悄地带到了人间。 后来,七仙女把万宝囊铺到了地上,于是就化成了形如袋状的东西三百里长的怀川,七仙女举起裁山斧,挥动赶山鞭,将太行山赶到了怀川的北面,把邙山赶到了黄河的南岸,用逼水剑镇住了波涛汹涌的沁河。她凭仗拨云簪管理阴晴,操作照阴镜分清贤愚,依靠聚宝盆普济百姓,运用登云靴便利交通,使用三彩珠茂盛庄稼,紧握斩妖刀保佑太平。这九件宝贝使三百里怀川变成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锦绣家园,怀川百姓无不赞颂七仙女的伟绩丰功。 五、七条路与莲花池 七仙女二次下凡与董永团聚后,夫妻俩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王母娘娘思女心切,时不时就想到人间看望一下自己的小女儿。她每次下凡都降落在董永故里小董村南面平坦的沁河大堤上,然后从大堤北坡上走下来,到七女儿家里串亲戚。次数多了,堤坡上就留下了七条明晃晃的小路。中间较大的路是王母走过的,两边各有三条小路,是七仙女的六个姐姐走过的。久而久之,七条路面光亮如镜,被人们传为奇世景观。

故事二:

据传,董永十二岁就到傅村傅员外家当了童工,董永长得眉清目秀,面如美玉,一表人才,忠厚老实。傅员外有一女儿,名叫傅金花,比董永小一岁,聪明调皮,泼辣大方,长得眉眼乱动,也很耐看。刚开始,傅金花一直找机会戏弄、欺侮董永,董永身在豪门屋檐下,岂敢不低头,也就不和傅金花计较。时间长了,傅金花对董永逐渐产生了感情。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十八岁的董永长成了人见人爱的漂亮小伙子,憨厚实诚,礼貌勤快,谁见了谁夸。十七岁的傅金花也少女思春、风情万种、热情似火。心想董永既英俊,又听话,自己个性强,若嫁个富家子弟,肯定要受气,不如跟了董永合算。董永那么穷,娶不起媳妇,没人会跟他,我若提出来,他肯定巴不得愿意。谁料到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在大槐树下情深意浓,配了董永,而且现在也住到了傅金花家里。傅金花一见,气得脸色发青,想法设法要拆散他俩,故意把丝搞乱让七仙女织不成绫,想把七仙女逼走。又制造机会接近董永,表明自己心思。说张七姐是不明底细的外路人,留下她后患无穷。说董永若赶走她,和自己成亲,她爹会陪送很多金银财宝,叫董永一辈子不再受穷。傅金花死缠活缠,缠着董永不松手,董永却向傅金花断然表示:“张七姐是苦命人,我也是穷苦汉,苦命相连,已定婚约,不会改变。”董永对傅金花敬而远之,傅金花一缠落了空。

张七姐被逼回天宫后,单剩下董永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寒窑中度日,整天以泪洗面。傅金花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瞒着爹娘主动跑到寒窑中去找董永,表示非董永不嫁,不嫌董永穷,也不嫌董永二婚,死缠着董永不走。但董永心不为所动,对张七姐的爱情忠贞不渝,暗地让邻居捎口信给傅员外。傅员外把女儿强行接走了,傅金花二缠也落了空。

张七姐被抓上天庭后,被玉帝关进天牢里反省。张七姐整天泪水不干,日夜思念董永,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玉帝知道后大怒,扬言要将孩儿弄死。张七姐痛不欲生,誓与孩儿共存亡。王母娘娘疼女心切,想方设法瞒着玉帝,一面说孩子已死,一面偷偷差神下凡把孩子放到大槐树下让董永领养。董永接到孩儿后,更加思念七姐,把对七姐的一片深情全放到养育孩子上,又当爹又当娘,白天怀抱娇儿,百家讨奶,夜晚抓屎刮尿,暖湿就干,日子过得甚是凄苦。

傅金花听到这个消息后,痴心不改,和爹娘闹翻了脸,不顾一切又跑到董永家里,表示愿意和董永一起抚养这个孩子,她哭着跪在地上对天发誓:“我愿意当后娘,保证待孩子如亲生。”董永受感动了,但他一看儿子的脸,就想起了还在天牢里受苦的张七姐,他表示绝不能对不起张七姐,就对傅金花好言相劝,以真情感之,以兄妹情待之,坚守兄妹名分,使金花感到很无奈,日子长了,傅金花看不到一丝希望,只好含恨怏怏而去。傅金花三缠又落了空。

王母娘娘认为自己是真心为亲生女儿张七姐好,就以官位、荣誉作诱饵,吸引许多年轻英俊的神仙去向张七姐求婚,但张七姐心里只爱董永一个人对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张七姐在天牢里听到董永对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事实后,决心以身殉情,从此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只求速死。这下子可把王母娘娘吓坏了,她避开玉帝,暗地跑到天牢里对七女儿说:“娘为女儿好,把啥法子都使尽了,你就是执迷不悟,你放着逍遥的神仙不当,放着天宫的清福不享,放着英俊的神仙不嫁,非要下凡跟那个穷董永,眼睁睁非往穷坑里跳,你给娘说最后一句话,你到底要走哪条路?”

张七姐斩钉截铁地说:“不让我下凡和董永一块过日子,我宁愿去死。”王母娘娘疼爱亲生女儿的心油然而生,不由得哭着说:“我的乖女儿,你最小,娘也最疼你, 你可千万别死,为娘一定会想个办法让你达到愿望。”王母娘娘自想自劝,认为七女儿和董永棒打不开,又生了孩子,生米已煮成熟饭,跟他就跟他吧,总比死了好。于是就在玉帝枕边吹风,说眼不见,心不烦,只当没有这个闺女,一直关着她也不是个事,引得天庭里不少人经常议论,长久下去对玉帝的名誉也有影响。玉帝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他也听说有些神仙经常在背地嘲笑他教女无方,家教不严,是得赶紧了结此事了。于是就默许王母娘娘对张七姐剥夺仙籍,贬为凡人,打下人间受苦,总算了结了此事,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来了。

张七姐的顽强斗争终于获得了回到人间的胜利。夫妻俩久别重逢,喜极而泣,一家三口久久相拥,庆幸全家团圆,从此过上了夫妻恩爱、婚姻美满的幸福生活。董永和张七姐饮水思源,为了感谢大槐树这个媒人,于是就从大槐树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树到小董,千百年来,长成古槐,几枯几荣,至今仍存,历经沧桑,生机盎然,可供游人观赏。董永墓看护人又在此古槐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树到董永墓前,此槐树长出了浑然天成的连理枝,使人看了都会啧啧称奇,形象地印证了董永和七仙女“在水好似鸳鸯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忠贞爱情。

祭祀董永的大殿里塑有董永和七仙女并肩端坐的塑像,后代人赞美颂扬他俩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民间到处流传着“董永像前拜两拜,白头到老不分开”的古话。许多热恋的情侣和恩爱的夫妻都会专程来参拜董永和七仙女,都希望得到象他俩那样的忠贞爱情和美满婚姻。

传说中叫董仲舒 明代青阳腔《织锦记》所描写的董永,已经具体到润州府丹阳县董槐村人氏。太白金星将其孝顺事迹上报天庭,天帝发现织女七姑与董永本有良缘,就下令她降落凡尘百日,帮董永偿还债务。七仙女等在槐树下,假装与董永邂逅相遇,以寡妇的名义向董永求婚,董永坚决拒绝,太白金星只好亲自化作老头,在一旁竭力怂恿,又作起法来,让槐树说话,为董永充当媒人,董永看出是天意,这才应允下来。 在傅华家,七仙女做了一场惊人表演,一夜间就织出十匹色泽美丽的锦缎,令主人大惊失色,走时还指点董永把龙凤锦献给朝廷,这才诀别而去。董永依计行事,被皇帝封为“进宝状元”。游街庆贺的时候,仙女再度出现,把一个男婴交给董永,随后又扬长而去。董永给这个天地交配的“杂种”取名为董仲舒,如此云云。其实董仲舒是西汉人氏,而董永是东汉人氏,两人风马牛不相及。让儒学家董仲舒扮演董永的儿子,无非是要让这场“天地配”的成果看起来更加硕大美好。

黄梅戏的经典桥段中,《天仙配》算是比较经典的段落。经典永流传,其写意的情况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所展示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爱情保卫战,所反映的深刻社会问题却常常是我们难以洞察的。而这里的男主角董永代表入世的期许与现象。

所谓的强势与软弱,所谓的底气都是来自于实力。实力决定底气的深度与广度,所有入世的潇洒与大气都是深厚的实力所堆积起来的。董永在付员外家里百天工期到后的义正辞严,那是来自于学识与智慧的积淀。而被七仙女所看重是来源于孝道的厚重,是卖身葬父的孝心发光。所以,所有的强势与底气都是来自于实力。

而董永的软弱也是来自于某方面的实力不足。被仙女求婚,自己想到自己的穷困潦倒不敢应承,没有底气,也是没有实力决定的。这也是其性格在付员外家里所显示的那么软弱,那么悲惨的原因。

软弱与强势来自于实力,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生活化认知到更深层次的原理。

一是阶层固化,冲破阶层是非常艰难的,门当户对才是普世价值。董永是贫苦百姓出家,连地都没有一分,可谓无立锥之地,还得给地主当长工卖身还债。而七仙女那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是何等的高贵。冲破阶层界限,获得玉帝认可是艰难困苦的。

二是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是黄粱一梦的时候多。所以,少做梦,多务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扎实走或许是常人最佳选择,否则,你会给社会多造一个悲剧故事,那个悲剧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你一生最大的价值。

答案1: 当然不是啦!

董永和七仙女是一对,天上公主爱上人间穷书生,虽然经历磨难,但是团圆结局。

牛郎和织女是一对,天上神仙爱上人间放牛郎,经历了很多磨难,最终还是被王母娘娘用银河分开,每年只有7月7 能相会,是个凄美的悲剧,也是中国7月7情人节的由来。

答案2:不是,这两个故事有些相像,难怪往往会被误解为同一个故事了。董永和牛郎都是穷人,七仙女和织女都是天仙。但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结局比较好,而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分开,只能7月7日鹊桥相会,成为中国乞巧节的来源。与此相似的天仙和凡人相恋的故事还有宝莲灯里的沉香的父母,这些故事的梗概有些相似,但具体内容各有不同。这与我国神话世界里对爱情的阻挠有关。

答案3:不对,七仙女的老公是董永,董永是孤儿,为了埋葬父母卖身在员外家做工,七仙女是织女的姨妈,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劳工是牛郎,牛郎有哥哥嫂嫂,分家时候分了一头牛。

答案4:董永与天女的形象正是牛郎与织女原型的变异

牛郎织女”神话与汉代婚姻 神话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与仪式、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与古代制度、自然物象、地理地貌、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生活习俗等人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存在着联系。

与爱情、婚姻有关的典型神话在汉代为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可见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牛郎、织女,但他们只是毫不相干的两颗星而已。至汉代,始将牵牛、织女相连,并赋予人世间男女的特征。西汉昆明池中立牵牛、织女石像,并以发式、服饰、表情和身形姿态以示男女之别,便是绝好的证明。(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文物》,1979年第2期)可以说,这是汉代牛女传说中牛郎织女形象情爱化的开始。至古诗《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为主人公,描绘二人两情相悦、相恋到不能长相厮守的爱情,牵牛、织女传说才真正以两情相恋的坎坷经历展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乃东汉文人所作,但这些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来源于民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流传于汉代民间的牛郎织女传说,其婚恋情节已经成为传说的主要内容。

牛女神话传说流行于汉代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两汉时期,爱情与婚姻已不仅仅是当事者的个人行为,而是要在社会与家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和实现的。汉代的爱情与婚姻,更多地融入家族和社会的因素,受其制约,恋爱和婚姻的当事者犹如网中之鱼,已经丧失了情感的独立和行为的自由。东汉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便是这样的爱情悲剧。刘兰芝被“休”,不是因为焦仲卿“二三其德”,而是因为焦母的蛮横霸道;而刘兰芝的“再婚”,也不取决于当事者的意愿,却是刘兄的好恶。作为婚姻的当事者,焦刘只有在“死”这一点上尚有一点自主权。显而易见,焦刘婚姻悲剧,是家庭的传统力量和社会的习惯法则造成的。而在汉代被世俗化了的牛女传说中,牛郎、织女可望而不可即的婚姻悲剧,同样是两汉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河汉既清又浅更不宽阔,却成为牛郎织女不可逾越的障碍。显而易见,阻隔牛郎、织女相结合的,不是河汉,而造成牛郎织女婚姻悲剧的,也不是当事者本人。

两汉时期嫁娶奢靡之风盛行。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曾把这件事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提出来(见《盐铁论》之《国病》《散不足》等篇);东汉时“奢纵无度”,嫁娶“尤为奢侈”(《后汉书·章帝纪》),当时各级统治者和富豪之家是婚事奢靡的带头人。例如汉制规定“聘皇后黄金两万斤,为钱二万万” (《汉书·王莽传》),仅仅聘金一项就相当于中家2万户的财产,其奢靡程度实在令人吃惊!再如西汉蜀地巨商卓王孙给其女卓文君的随嫁物品是“僮百人,钱百万,及嫁时衣被财物”(《汉书·司马相如传》),价值约在三百万钱以上,相当于中家300户的家产。成亲之际,难免还要大摆宴席,其奢靡程度同样惊人。《潜夫论·浮侈篇》云:“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故而有的郡国不得不下令“禁民嫁娶不得举酒食相贺召”(《汉书·宣帝纪》)。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波及到某些下层官员。东汉时议曹史展允因收入有限,至五十岁时依然“匹配未定”,后在其上司和同僚帮助下,方勉强凑足聘金。

两汉时选择配偶的标准很多,或以门第、或以容貌、或以才德、或以卜相。其中门第观念在当事人的择偶意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为自己或子女选择配偶时,门当户对观念仿佛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不同等级的人划分在不同的选择范围内。西汉中期人朱买臣“家贫”,“常艾薪樵,卖以给食”,其妻族家境也颇贫寒,无力支助。后买臣妻离婚再嫁,与后夫共“治道”为生,说明后夫的社会地位也不高。相反,经济地位差距较大的家庭之间,一般是难缔结婚姻的。《汉书·陈平传》记载陈平因家境贫寒向富人求婚屡遭拒绝的个案,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

汉代嫁娶奢靡的社会风俗和择偶的种种要求在牛郎织女故事中都有所反映。《岁时广记》卷二六引《荆楚岁时记》载:“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二万钱下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也有相同的记载。在这一传说中,牛郎娶织女,实际是娶天帝之女,于门户并不相配,于是,二者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牛郎织女由相悦到相恋却不能长相厮守的爱情悲剧,已超出当事者的个人行为。构成牛郎织女悲剧的原因,表现为一种社会的传统力量、固有观念、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因此文学意义上的这种爱情悲剧,便成为两汉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神话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这一神话传说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再到情感内涵,都体现为一种向汉代民间世俗生活的演变,而世俗生活化才是牛女神化世俗化演变的最终结果,从而使牛郎织女传说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牛郎织女形象更成为汉代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从而使这一传说故事从真正意义上归属人民。不难看出,这正是牛女传说在汉代广泛流传、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反映汉代爱情婚姻的神话除了牛女传说外,还有董永与仙女的传说。《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董永与天女的传说:“董永者,少偏怙,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云:‘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知所在。”曹植《灵芝篇》又以诗的形式咏叹这一传说:“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在这一传说中,董永与天女的形象正是牛郎与织女原型的变异。

与牛郎织女传说相比,董永与天女的传说在情节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变异和发展,意义是巨大的。天女下嫁董永,来到人世之间,是为了帮助董永摆脱困苦的生活,它说明在人们的想像中,天上的世界与现实的人间是不同的。天上充满着仁慈的神灵,地上则遍布着狡诈的恶人。天上体现着平等和正义,地上则到处是不平和邪恶。苦难的人们入地无门,却求天有路,于是便幻想借助天的帮助,求助天的照应。显然,如果说牛女神话中牛郎、织女单纯的婚恋情节,还是汉人浪漫的神话精神的体现的话,那么董永传说则无疑是汉人由浪漫的神话意识向朴素的现实情感的转变,由对神界的幻想向对现实的关照的转变。换句话说,董永传说正是汉人对人生苦难借助神话形式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思维和意识得到发展,形成了以“自由”的思想和意识去感知世界的愿望,从而创造了神,并通过神来体现他们认识、把握和影响世界的理想和愿望。故而,后人可以通过神话了解到过去人的生活,再现他们的所知、所想和所愿。把神话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进行研究。

答案5:董永配的七仙女是王母的女儿,牛郎配的织女是王母的外孙女,那个那个,有可能董永是织女的老爹。哦哦哦,那么,董永可能是牛郎的岳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948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