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里有个感人的镜头,战士们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

电影《八佰》里有个感人的镜头,战士们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第1张

**《八佰》里有个桥段,陈树生身上梱满手榴弹从四行仑库墙壁破口跳下去与敌同归于尽。

我们从**里看到,是日军派出了一小队人马手挚护盾潜到了四行仑库墙角下,企图挖洞安放炸药,如果得逞,四行仑库将万分危险,而仑库中官兵也已知敌之企图,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消灭护盾下的敌人,手榴弹扔在上面也无用,陈树生依然赴死,在身上梱满手榴弹从6楼纵身跳下以巨大的冲击力砸开护盾与十几名敌人同归于尽!

先来看看事件发生的背景

《八佰》的战场环境叫“四行仓库”,就是四家银行用来存储物资的仓库重地。仓库下面几层基本都是光滑的墙壁,无法攀爬,选这样的地方作为大本营就是相中了它的坚固和易守难攻。

这对于进攻的日军来说就是一件头疼的事了,如何来打这场攻坚仗呢?顾及到河对岸就是英美领土,又有两座煤气罐,重型轰炸武器不能使用,架云梯?仿照古时候攻墙。很明显,这不可行,日本人伤亡惨重却没有丝毫突破性进展。

第二个方法就是用炸药在仓库底层炸出一个缺口,然后拥兵而入,于是日军组织突击队,人手一个“盾牌”组成上方屏障,然后接近仓库实施爆破作业。

正是这个坚固的盾牌,才使得陈树生抱弹而下。

这跟当时的危急情况和环境有关

就是在仓库底层用炸药崩出缺口,然后步兵一拥而入,应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日军敢动用大口径加农炮,其实两发炮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可麻烦在不是不能用吗!

所以就得组织突击队,冒着守军火力冲到仓库下面进行爆破,怎么样防止突击队在守军居高临下的火力下不至于全员“玉碎”呢?最专业的办法是战车掩护接近,然后人手一个“盾牌”组成对上方的屏障,再实施爆破作业。

这是个很古老的办法,明末清初由于火药和火器的发达,清军攻城已经采用了这种手段,并且有专门的“重甲步兵”举着盾牌干这个活,他们冲到城墙下面冒着箭矢安放火药,而守军当然会从城墙上开枪放箭连带扔滚木擂石乃至于热油,所以是个挺危险的工种。

历史上有记录

不过一旦安装好足够的火药把城墙炸开缺口,以清兵的野战能力冲进去就是鸡犬不留,所以日本人学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当年有记录,留下了历史档案,此人有名有姓,陈树生时年21岁,为了民族大义,既壮且雄,临难慷慨赴死。不得不说,在战场上,顽强的战斗意志,是摧毁强敌的重大武器之一。勇于牺牲,四行仓库这一幕,就永远可歌可泣。

还要指出的是,东方战场正是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正因为我们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才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胜利正是凭决绝意志赢得的。

《八佰》最后冲桥日本人还要打是因为要从桥上撤退,所以日本人不能让其撤退。而且历史上就是从桥撤退的,靠着租界没有受到日军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时损失很小,这也是**刻意加强冲突的。

《八佰》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剧情介绍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1、“八佰”是淞沪会战为守住上海最后一支军队,是一支只有400多人的军队,为威慑敌人自称有八百人,400多人中基本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孩子,在战争的前期,纷纷写下遗书,发誓要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2、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之后,由于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加上武器装备精良,中国军队虽然临危不惧,誓死不从,但是依旧纷纷败下阵来,最后选择撤退上海,为掩护大部队的撤退,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临危受命,负责殿后,保护其他人的性命。刚开始的保护中,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拼尽全力,但依旧伤亡惨重,为了更多的人活下去,八十八师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敢死队,负责最后的保护,为了威慑敌人,谎称是一支拥有800人的军队,从此就有了“八百壮士”的名号。

情节与现实的严重脱离

首先先定个调。八佰讲述了一个魔改于真实事件的战争故事。**包含了导演认为的真实,以及导演认为的人性,以及导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这些真实、人性、还有精神都过于自我化、狭隘化,符号化,甚至是偏离事实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内涵层面空洞有余,高度不够,情节方面严重与真实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说服力大幅度下降。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当然是导演的个人表达问题。管虎导演就我本人而言,曾经是很喜欢的。因为他拍了电视剧黑洞,拍了杀生,拍了斗牛。黑洞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电视剧史上十分具有魅力的反派。而且,那种黑暗和绝望甚至能提供一种上帝视角洞察一切的暗爽感。杀生他刻画了另一个极端,又有那么点导演独有味道东西。斗牛则有一种十足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你说这些片子没有问题吗?其实多少是有的。无论是黑洞、还是杀生、还是斗牛。你很难在这些片子身上看到正义的力量。或者说故事里的正义比较是空洞的,会让人觉得当立场这种东西投射到某个时代的个人身上的时候,它不是那么鲜明的。可能欲望的优先级应该更靠前,或者说欲望才是第一位的。所谓正义、理想、信仰更像是后人为其赋予的。

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种人物塑造的角度有问题吗?其实是没问题的。尤其在杀生还有斗牛这种小格局,小人物,或者是非群像剧的时候,如此表现和刻画都会让角色格外的拥有张力。但是,当这种人物的刻画方式与正道的光放在一起时,整个故事将进入格外别扭的怪圈里。一边塑造人物方式违背主题,一方面主题又决定人物必须走向光明的路途。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角色身上为了真实性所赋予的那些负面标签都变得格外的刻意。没有几个角色真的绽放出真正的人性光芒。因为,它们本就不存在。反而反派的表演总是熠熠生辉,可又得被正义的标准结局所打败。

所以,客观评价这种塑造方式的话,我的观点就是在主旋律身上可能是不大适合的。这种塑造方式不是说咱们的**就不能有,毕竟这种个人对人性的理解也不能说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在审视小格局还有小人物以及非主流价值观的主题上时,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上什么性格的人都存在,那么什么性格的角色也都理应可以创作出来。但这些东西真的一点都不适合主旋律,因为主旋律中除了每一个个体外,更高的意义在于的是在讲述两种或者多种的立场和信仰之间的对抗。塑造人的同时就是在塑造立场。可八佰所塑造出的特质没有给故事带来太多真实感和可信度,反而带来了一些膈应的东西。换个说法,它十分不符合真正看得懂**的人对于主旋律**的观影预期。那种真实而坚定的力量也没有在这些艺术加工中被拍出来。这是对八百而言最致命的。

情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后是情节设计问题。我知道很多人看这部片子都掉了眼泪。包括宣发期好多小视频中都有坐在影院中吴京先生的眼含热泪的画面。我也实话实说,看他们跳楼的时候我也哭了。而且怕人看到我偷偷擦了好几次眼泪。但这种哭却无法为影片加分,我哭是因为我知道虽然影片情节拍的不怎么样。但从我多年来接受的教育,了解到的资料。我知道我们是有这样英勇无畏的先辈的。

这种英勇,这种无畏是具有极高可信度,是真实的。我相信,很多人会感动也是因此。但这种感动不该,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本身的感动。它的内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来自**本身。且不论这个桥段设计所带来的逻辑争议。就在精神内核上出现问题时,这种表达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082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