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韩国电视剧 资料是剧里的主角叫恩河河恩

查找韩国电视剧 资料是剧里的主角叫恩河河恩,第1张

《比天高比地厚》??

首播:2007年1月15日-8月31日(周一~周五每晚8:25播出)

集数:165集

接档:19岁的纯情

韩孝珠 饰 石智秀

姜静华 饰 尹恩珠

洪秀儿 饰 尹恩河

朴海镇 饰 郑武永

李柱贤 饰 金尚贤

尹海英 饰 朴明珠

郑爱利 饰 朴明子

潘孝贞 饰 韩凤礼

崔元英 饰 张英民

两个家庭,一个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平凡的生活中还常有矛盾产生,但家人之间彼此信任,互相爱护,坚守着家族的和睦;而另一个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但夫妻间没有信任没有爱,仅是碍于面子,维系着空洞的家庭架构。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让我们不得不思索,什么才会使家庭拥有真正的幸福?成长于平凡和睦之家的尚贤与出身富有但缺乏温馨之家的恩珠相爱并结婚,但是新婚旅行的第一天二人就发生了争执,丈夫热爱自己的家庭,妻子对家庭漠不关心,面对两个人的将会是怎么样的生活?爱会战胜矛盾吗?尚贤的父母抚养了孤儿武永,如亲生儿子一样的疼他,但是武永却关上了他原本纯真善良的心窗,经年逃避他所爱的家人。当他归来时,他唯一可以对其敞开心扉的智秀已在考虑他人的求婚,武永一直是智秀担心牵挂的人,他和智秀果真有缘无分?出国留学中途归来的恩河对武永情愫渐生,这位开朗的单纯女孩对自己喜欢的人可不会轻易放弃,可她的对手却是比亲姐姐更亲的智秀…… 年轻人的问题牵动着长辈们的心,而长辈们的纠葛也在剧中娓娓道来……

如果不是这部,也希望你看下简介,这部很不错啊~~

百科的

易是容易,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易之方法(易之经)

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再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番.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小畜[巽上.乾下] 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履[乾上.兑下] 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正中.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泰[坤上.乾下] 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否[乾上.坤下] 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同人[乾上.离下] 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大有[离上.乾下] 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皙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谦[坤上.艮下] 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豫[震上.坤下] 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鸣豫.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随[兑上.震下] 元亨利贞.无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蛊[艮上.巽下]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乾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乾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乾母之蛊.不可贞.象曰.乾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乾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象曰.乾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乾父之蛊.用誉.象曰.乾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临[坤上.兑下]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观[巽上.坤下]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噬嗑[离上.震下] 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徕法.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贲[艮上.离下] 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剥[艮上.坤下] 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六四.剥床以肤.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复[坤上.震下] 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无妄[乾上.震下] 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九四.可贞无咎.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大畜[艮上.乾下] 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颐[艮上.震下] 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大过[兑上.巽下] 栋挠.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挠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九三.栋挠.凶.象曰.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坎[坎上.坎下]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离[离上.离下] 利贞.亨.畜牝牛.吉.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咸[兑上.艮下] 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开元盛世

开元(公元713—741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期:先是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勾结,害死于中宗复位有功的"五王";而后太子李重俊率御林军杀死武三思,武崇讯,而其也被韦后部下所杀;再而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李显,立傀儡重茂为少帝,自己总揽大权,垂帘听政韦后肆无忌惮,安乐公主公开卖官,朝政异常腐化

此时26岁的李隆基登台了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相王李旦第三子和其姑母太平公主共同精心谋划,发动政变闯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铲除了韦武集团,并迎相王李旦入辅少帝,后来又拥其为帝

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李旦让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

此时的太平公主已由以前的同盟变成了玄宗的强大对手,"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玄宗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立即动手,斩杀公主党徒常元楷,李慈,萧至忠,岑羲,窦怀贞自缢,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武后退位后八年的时间里,政变迭起,政局动荡

玄宗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后,立即"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并流放郭元振,斩杀唐绍扬威皇权,并逐步将功臣,诸王外刺(调离出京,到外地任刺史)皇权稳固之后,玄宗开始整顿朝纲,任用贤能

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早年)

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是开元前期玄宗精心选拔的六位宰相,均是通晓治国方略,尽心操劳国事的名臣玄宗依靠这些贤臣在稳定政局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删辑律令格式,编纂<<唐六典>>

农业上静民劝农,检括户口,开垦荒地,提高亩产

设置四监管理官府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也发展迅速

繁荣商业,金融机构柜房出现,互市与海外贸易发达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诸葛亮:智绝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被大书特书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三国演义》主要是看诸葛亮,在他出山之前和他病死之后,作品的描写都是比较简略的。由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罗贯中对他的出场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先作者从水镜先生的口中说出“伏龙、凤雏何人也?他只是笑着说:“好!好!”,这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想见其人。接着又写了徐庶有力的推荐,这样,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他的地位了。但作者并不急于让诸葛亮立即出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刘备虔诚地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一直到第八卷《定三分亮出茅庐》这一则中,才让诸葛亮正式出场。在这以前作品中从来没有过“三国”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

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草堂之上,略事寒喧,二人就纵谈天下大势。诸葛亮开门见山,宣布了他经地深思熟虑的纲领,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决策”。这个纲领,在《三国演义》上只三百一十个字,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字,其主要精神是: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本,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是他对当时的敌、我、友三方的形势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策。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当时的情况:“夫病疾之极,当以糜粥以饮之,和药以用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暂回,然子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拔去,人得全生也。”诸葛亮出山时,刘备的处境很困难:“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而已”,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刘备力量形成强烈对比的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二者都是暂时不可攻取的对象,因此他主张暂时避开强敌,光取荆州和益州建成自己的基业,然后徐图中原,统一天下。这种决策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实际的。后来诸葛亮把它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赤壁之战前,他孤身入东吴,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与东吴结成了联盟,以后关羽破坏了这一联盟,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兵退白帝城病死。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力支撑了这个困难的局面。他“七擒孟获”,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个在各种类锐、复杂而又艰苦的斗争中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的人物。

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些陪衬人物。

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庞统号凤雏,与卧龙齐名,传说“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向刘备建议进取西川,又直接参与行军指挥,表现了他的见识和才略。然而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方面的周瑜和曹魏方面的司马懿。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一场战争。诸葛亮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入东吴后,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后,初步结成孙刘联盟,对曹作战。作品在孙刘联盟的幕后,安排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微妙斗争。周瑜看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对孙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三番两次地想杀掉他以绝后患。周瑜虽然精明干练,却显得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妒才嫉能,不顾大局。面对周瑜的陷害,诸葛亮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以孙刘联盟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使周瑜的多次陷害都不能得逞,而且还没有让矛盾公开化。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是周瑜,而从旁操纵、掌握主支权的则是诸葛亮。当赤壁之战大火一起,诸葛亮乘机占领了荆襄九郡。曹操战败后,退回了北方,局面初步稳定,诸葛亮就主动向周瑜进攻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使周瑜处处被动,一筹莫展,终于“陪了夫人又折兵”。在他临死的时候,发出了“即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在诸葛亮的后期,作品又从曹魏方面写了他的一个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见识和手段远远超过了周瑜。诸葛亮早已觉察到“深有谋略”的司马懿,久后“必为蜀中之大患。”曹睿任命司马懿提督雍州、凉州等处的兵马,曾经使诸葛亮为之“大惊”,后来运用反间计,使曹睿罢撤了司马懿,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带后北伐。司马懿虽然见识手段比周瑜高,但指挥作战到底比诸葛亮要略逊一筹。他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而预先作好防备,等到诸葛亮因势利导,更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事先作好周密的安排,而且善于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从容敌。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使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西城。这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士。如果据守西城应战,则将众寡悬殊而不堪一击;如果弃城逃跑,则因时间仓促而难以脱逃。在这样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镇定自若,沉着冷静地设下了“空城计”,终于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作战双方都掌握了对方的特点。司马懿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诸葛亮正好利用了司马懿对他的一贯估计,偏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来一次冒险,这正好符合兵法上“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一个良将的典型。作者主要是从“勇武”和“义气”两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的。

在“温酒斩华雄”这一则中,作者只用了三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关羽的神勇。后来,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所向披靡。“单刀会”又把他的威武不屈的气概、风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然而作品中重点描写的却是他的忠义思想。这方面的描写很多,其中与曹操相处的一段时期,描写的格外集中。第五卷《张辽义说关云长》这一则中,先写他中了圈套,处于困境。曹操派张辽去投降,关羽决意不肯。他大义凛然地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当张辽说他一负盟誓,二负刘备依托之重,三不思匡扶汉室,而以匹夫这勇相拚杀,是三大罪时,他动了心。但针对这三条,他提出三约,三者缺一不可。结果,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才使他暂留下来。在曹营期间,曹操对他恩礼交加,“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加爵,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他。可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斩将夺关而去。他走后,连曹操也称赞他“真义士也”。

但关羽政治目光短浅,过于注重个人恩怨。由于他勇武过人,使他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因为他与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又使他那刚愎自用的个性大有发展。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他心里不服,竟不顾不局,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他决断轻率,意气用事,又喜欢别吹棒,滋长了一种盲目的轻敌思想。他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婚,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终于失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擒而死。使蜀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关羽数十年来既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使刘备事业遭受了重大和不可祢补的损失。他就是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

《三国演义》确实着力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从少年时起就胆略过人,机警而善权术,且有除残去秽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刺卓失败后,他回到家乡,疏散家财,招募义兵,矫诏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讨卓失败后,他知道袁绍等人各怀异心,不能成大事,于是领军自投扬州,决心自己打开一个局面。在镇压山东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起义军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这使他站稳了脚跟,到后来权威日重。他又采纳谋士苟或的建议,继续打着举义兵匡扶汉室的大旗,入朝辅佐天子,从此掌握了朝廷大权,交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他成了威镇华夏,纵横四海,叱诧风云的人物。他先后除吕布,破二袁,定刘表,纵横三十年,终于削平群雄而统一了北方。在这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善于用兵,常出奇制胜,以弱胜强。他懂得想成霸业,统一天下,必须先得人心,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程昱也佩服他有王霸之才。关羽封金挂印不辞而去,曹操不令追赶,作者于此处有小字注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他又知人善任,识拔奇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人才,形成“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的兴盛局面。三十年戎马生涯,虽然最后他并未完成统一大业,但司马氐统一全国的基础,无疑是由他奠定的。在曹操身亡后,作者引用陈寿的话赞扬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罗贯中对曹操的英雄豪气和巨大的功绩,是描写的很充分的。

北定中原是曹操英雄事业的顶点,也是曹操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中原 平定了。他要实现自己的图王霸业的雄心壮志,就得把矛头指向刘备与孙权了。曹操对付二袁时,看上去力是弱小,但二袁是腐朽的,曹操却进生气勃勃的。现在,情况正在反过来,看来曹操的力量是强大的,可是他的生气正在消失,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都有统一天下的大志,都是生气勃勃的诸侯。当曹操与刘备和孙权角逐时却到处碰壁了。这时曹操志得意满。在生气勃勃的对手面前,他恰恰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横槊赋诗时,他踌躇满志地说:“今手下有百万雄师,更有诸公效力,何愁功业不成耶!”他嘲笑刘备、诸葛亮是“蝼蚁之力,摇吾泰山之重”。很明显,百万雄的优势,已经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大包袱。很多不利的因素他浑然不觉,他骄傲了,麻痹了。

在政治上,曹操犯了严重的策略错误。当他战而下荆州时,刘备新败,孙权正在观望。他本该分化孙、刘、各个攻破,而他自恃兵多将广,忽略了他过去惯用的策略。经荀修提醒,他才发了一道请孙权“会猎于江夏”的檄文,这已大大落后于鲁肃、诸葛亮了。

曹操自以为实雄厚,变得不象以前那样爱惜人才了。早在赤壁之战前,他就杀了谏阻他的孔融。赤壁之战中,他又错杀了蔡瑁、张允,醉杀“多立功绩”的刘馥。他也仍想举贤任能,但识别人才的眼力却差了。他任用蒋干那样的庸才,他搜罗到的,则是徐庶、庞统、阚泽、黄盖这样的敌方奸细。他日益变得自以为是,文过饰非。他视别人为“小儿”、“村夫”,唯独自己智大才高。赤壁之战时,荀修提醒他防火攻,他不以为然。直至黄盖乘风破浪而来,他还迎风大笑,自呜其意。赤壁大败的主观原因,全在他自射身,逃到南郡,他却大哭郭奉孝,实际上是责怪众谋士不普谏阻。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由一个打天下的英雄变为坐守北方的统治者,并日益丧失了昔日的进取心,意志一步上衰退,终于走向腐朽。他“不以天下为念,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事皆在相府商议”。他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放弃了取西川的机会:还说:“人苦不知足,即得陇,复望蜀也。”他的享乐思想日益滋长,他的勇气、毅力也就日风消退了。这时,他在策略上的失误更多了,刘备取西川时,孙权想乘机夺回荆州,这时,孙、刘聪明即将破裂,曹操本可收渔利,可他心血来潮,引兵四十万下江南,把孙权的兵力吸引过来,给了刘备以取川的空隙。最后救樊城,损兵折将,却让孙权袭取了荆州。

曹操的举贤任能,本来是基于王霸之志,后期的曹操王霸之志消磨殆尽,什么人才,对他来说,也不象以前那么要紧了。最有趣的是见张松。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就拂袖而去。教场点军,被张松嘲讽了几句,他就喝令推出斩之。亏了杨修、荀 苦谏,才改令“乱棒打出”。我们还记得讨伐董卓时,二袁曾因关羽地位不高要将关羽“乱棒打出”,是曹操极力斡旋,关羽才得以温酒斩华雄;想不到还是那个曹操,只是因为张松“容貌丑陋,言语不逊”,而将送来“天府之国”的张松“乱棒打出”了。不爱贤相随而来的便是不纳谏,曹操后期所犯的一系列重大策略、战略上的错误,差不多事先都曾有人反对过,但他还是固执已见。荀或是曹操的得力谋士,在帮助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不赞同他自封为魏公,受到曹操的猜忌,服毒而死。“孟德无始终,留侯不再来”。这两句诗说出了曹操与贤士关系的显著变化。

《三国演义》在描写曹操的雄才大略及其消长变化的同时,小说对他性格中“奸诈“的一面也是着力描写的。

曹操一出场,作者就以“装疯诬权”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曹操性格发展的起点。这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孩身上,无疑是一种坏品质。但是在那个时代,小小年纪,能想出这样的招数,敢于做出这样悖礼的事情,又表现了起平常人的聪明和胆量。正是这种道德品性上的劣根性和超乎常人的胆识,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却成了曹操性格发展的基础。

接着,作品通过汝南许劭给曹操下了一个“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既是“能臣”,又是“奸雄”,作者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刻划曹操这个复杂而又多侧面的典型形象的。

东汉未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汉王朝一方面受到农民起义的学生打击,同时又受宦官、军阀的严重危害。在这种形势下,曹操积极参加了反对宦官和军阀的斗争。当满朝大臣尽皆掩面而哭时,曹操挺身而出,愿借宝刀入相府刺条董卓。刺卓失败后,在逃跑途中,他双杀了吕伯奢一家,这两件事情看来是矛盾的,但是,我们研究一下曹操干这两件事的客观环境和曹操的主观目的,它们却在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形象中得到了统一。曹操是一个仍着强烈功名事业心的人,在后来大铜宴雀台时,他回顾早年的活动,曾自称:“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企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使不辱于祖宗”,就是这种个人事业心的堂皇表白。当汉朝廷还有相当号召力时,他必须附在这张皮上,才能博取功名。所以他一手镇压农民起义,一手讨伐贼臣。当人镇压农民起义时,曹操个人的目标便与朝廷的利益有了一致性;当他讨谋私董卓时,又与人 民的利益有了一致性。罗贯中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民思想,所以对曹操采取了褒扬的态度。所以刺杀敬董卓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便成了英雄行为。但曹操又是一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他的刺卓是为了个人的功业,因而保命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行刺前便作好逃跑的打算,逃跑途中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小。自私、残忍的曹操,为了避免遭吕伯奢的报复,索性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连吕伯奢本人也杀了。行刺为了功名,献刀为逃命,杀吕伯奢也同样是为了功名性命。刺杀董卓的曹操和钉吕伯奢的曹操就这样在曹操的性格中得到了统一 。

作品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了曹操的残暴,譬如他为了报父仇,兴兵血洗 徐州,“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山无树森,路绝行人”。但与此同时,作品也写了曹操某些“恤民”的德政。“虐民”与“恤民”也能在曹操性格中得到统一。

乱世的人民,受战乱之苦,向往安定生活,而民心的向背,往往对群雄的胜负,起很大作用。曹操要衽图王霸业,就必须争取民心。在攻打袁绍的过程中,他以“为百姓除害”相号召,颇有一些“恤民”的德攻。官渡之战后,有士人簟食壶浆以迎王师,诉说“袁本初重敛于民”,颂扬曹操“吊民伐罪”,袁氏虐民而败,自己恤 民而胜,这是对曹操活生生的教育。曹操听了父老的话,大喜,当即号令三军,不准杀人鸡犬。在这里,恤民、害民看来显得异常矛盾,但是此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他根本的目的服务的。他在仓亭大胜后与他部下的一段堂皇的对话就透露了这种信息。当时有人劝曹操急攻袁绍,“操曰:‘冀州粮食极广,宙配又有机谋,争未可拔。见今禾稼在田,功又不成,枉废民业。姑待秋成,取之未晚。’众曰:‘若恤其民,必误大事。’操曰:“民为邦本,本因邦宁。若废其民,纵得空城,有何用哉?”这段对话就透露了曹操恤民的真谪。其一,所谓民为邦本,就是他自己建立功业之本,打仗就是为了实现他这个本;其二,他不肯进兵,首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形势还不很有利,冀州“急未可拔”,所以他不肯“枉费民业”。若进兵有胜利把握,在他看来,纵废民业,也为枉。正是基于这样的盘算,恤民与害民在 曹操的复杂而又多侧面的性格中统一起来了,在冀州恤民的曹操,正是徐州屠城害民的曹操合理发展。

对待小民百姓的态度如此,对待他的部下也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他个人的功业这个目的。如前所述,曹操是“尚贤”的,为了建立自己的王霸之业他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罗致人才。如果分发觉有人阻碍他这样做,那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迫害。荀或是曹操的主要谋士,曾为他多立功勋,边连曹操自己也说他是“吾之子房也”。可他只是劝曹操不要自封魏王,却被曹操迫害而死,他先后还条害了曾为他多立战功的谋士。他借许褚的手杀了许攸;借黄祖的手杀了辱骂过他的祢衡;以“鸡助”的罪名杀了才高于他的杨修。尚贤与害贤,又在曹操的性格中统一起来了。

通过这样的论述,可以说明曹操既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明主,又是一个欺诈、残暴极端利已主义者的多侧面的复杂的典型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07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