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当时的最高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李鸿章当时的最高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第1张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评价一个人绝不能仅仅只用一个“好”字或者一个“坏”字。有的人可能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但在自己的心爱的女儿面前内心却还是那么柔软;有些人在旁人看来可能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但私下却对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不同的身份,以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他。

01

李鸿章是清朝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风云人物,有的人批评他,认为他是“卖国贼”;有的人却赞扬他,觉得他对中国近代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权势就是他们不可替代的工具,而在后来几乎“一手遮天”的李鸿章,他又担任了哪些官呢?

李鸿章,1823正月初五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市东乡(今瑶湖区)磨店乡。家里并非什么豪门贵族,父亲李文安快四十才考中进士,之后便在刑部工作,兄弟姐妹共8人,李鸿章排老二,所以又被叫做“李二先生”。普通的家庭背景并没有给李鸿章的仕途带来什么阻碍,他天资聪颖,六岁就进入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合肥名家李仿仙和徐子苓为师,不断地研读经史,为以后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十七岁便考上了秀才。

1843年,李鸿章谨遵父亲的教诲,决定北上,准备顺天府的乡试,写下的《入都》诗十首为后世所传诵。入京以后,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拜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安徽籍的京官,得到了他们不少认可与提拔。1845年,李鸿章如镜会试,以年家子的身份住进了曾国藩的府邸,受业曾国藩门下。曾国藩与李文安是同年中举的考生,念及同窗旧情,曾国藩对同窗的儿子颇为上心。在曾国藩门下短短两年的学习中,李鸿章的才学更是突飞猛进,这也奠定了他后来不断走向辉煌的基础。

1847年,李鸿章以二甲第十三名的成绩考中进士,随后便顺理成章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当时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其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李鸿章作为学生在这里学习,同时也担任庶吉士这一官职,这官职没什么实权,只是一个空架子。

1850年,成为翰林院编修,编修类似于如今的书刊编辑,而翰林院的编修也就相当于现在国家机关刊物的文字编辑。但其实当时的“武英殿编修”早就名存实亡了,也相当于一个挂名。李鸿章一直跟随着各种名师大家学习经史文学,担任的职位也主要是文职,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他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以后也必定是个官衔不小的文臣。但1853年,李鸿章还是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想要有一生抱负的心,便请奏去了前线,随后,他便跟随着吕贤基去了安徽。

02

在与太平军对阵的五年中,李鸿章作为一个文弱书生却屡创佳绩,甚至被朝廷认可他作为清军团练的身份以及功绩。这样的大出风头引发了很多人的嫉妒,他的风评越来越差,甚至有了“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在以后的军队生活,李鸿章愈发的明白为将之道,格局要大,不逞匹夫之勇,不看一时成败。1857年,父亲李文安去世,李鸿章便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团练活动,为父亲守孝。

1859年,李鸿章投奔曾国藩,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朝中不可或缺的重臣,但他却还是很器重李鸿章,不遗余力地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秀人才。1860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开始组建淮军,他虽不是什么朝中重臣,但身份地位却非常高,握有非常大的实权,有点类似于往后的军阀。

1862年,在曾国藩的极力推荐之下,他当上了江苏巡抚,要知道当时的江苏可是聚集了大量的江南富绅,这无疑就直接确认了李鸿章对淮军的领导权以及对江南一带的管控区。1865年,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这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掌管着江苏、江西和安徽三个省份的军政要事,再加上他手下的淮军,此时他已经成了能动摇朝政的关键性人物了。

结语

李鸿章有权谋、有眼光,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外交官,但他还是背负了“第一卖国贼”这样的千古罪名,他一生签下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可面对国家的残破不堪,军事力量的薄弱,他又能怎么办?病入膏肓的清朝最后几乎靠着李鸿章一人独撑大局,他的雄心壮志也早就在这不断地议和、收拾残局中所磨灭了。我们称他是“千古罪人”,可在当下那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出面维持朝局,做得比他更好?

病死的 ------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难以想象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 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李鸿章的掌上明珠,20岁嫁给40岁二婚男人,生下的孙女全球出名,她是张爱玲,而李鸿章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其实他是替慈禧背的黑锅。

李鸿章只有一个女儿,被他当作掌上明珠一样的爱护,当时在权倾朝野的情况下,他想要给女儿找一个好的归宿,但是奈何一直没有,而当初也有很多人想要和他联姻,都是看重了李鸿章那个手里的权利。李鸿章并没有相中的人。

而这时候正好张佩纶出现了,张佩纶在李鸿章的眼里很有能力和智慧,他的思想和观点都与李鸿章相似。当时的张佩纶已经40岁了,但是李鸿章仍然非常的赏识他,当时的张佩纶已经有两个媳妇了,但是李鸿章还是将女儿嫁给了大女儿20岁的张佩纶。这个举动在同僚中也饱受非议。

虽然张佩纶年纪大于李菊耦,但是两个人感情还是很好的,结婚后生了一儿一女。他的儿子我们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儿子的女儿还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她就是伟大的作家、文学家张爱玲。

张爱玲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可以说他是近代有名的女作家,文坛的佼佼者。而论资排辈下来,张爱玲应该是李鸿章的亲外曾孙女。但是这个关系知道的人还是很少的。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张爱玲的丈夫胡汉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他与当初李鸿章替慈禧签订的那些卖过条约倒是很相似。

李鸿章(1823~1901),纵观其一生是得善终的,享年78岁。

李鸿章死时的情况: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毁者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誉者则曰他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梁启超在其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中写道:“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军事上,由于任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梁启超对此做了精确的总结:“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曰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细细体味梁氏所说的李鸿章之不足,其实是当时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困顿迷茫。李鸿章个人亦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诸种矛盾交织困扰,构成了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李氏一生莫不如此。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李鸿章首先致电英、法、德、俄、日五国公使,提出“先靖内乱,再议善后”的解决方案。列强表示同意李鸿章北上。李鸿章离开广州时,曾对南海知县裴景福感叹:“内乱如何得止我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也就死了。”

李鸿章于上海启程北上,由俄国军舰护送抵达天津。李鸿章垂暮之年,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残破不堪,不禁放声痛哭。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

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匡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匡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匡“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约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李鸿章为签订和约竭尽了全力,离死亡越来越近。

1900年12月底,李鸿章开始生病,一个月后高烧不退。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9月,又患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饮食不进。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

1901年11月7日中午,周馥哭号着说:“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须臾气绝。终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是的,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这古老的中华帝国,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她是如此的疲惫、衰老,在英气勃勃的现代文明之前,这般的捉襟见肘,窘迫难堪。然而,她还不甘心就此退却,她还试图挣扎。但这挣扎愈是激烈,其结局愈是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无情。

在滔滔历史洪流前,人只是沧海之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李鸿章也是无力的,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向11个国家宣战!

哪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

这不仅是慈禧的疯狂。

大清朝跟着一起疯了。

发疯的诱因很简单:一群大师兄、二师兄们平地冒了出来,他们领着如同打了鸡血、自称刀枪不入的一帮男男女女要“扶清灭洋”……

1、全是“第一次”

第一次!李鸿章25年来第一次远离权力核心。

1895年,72岁的他在日本马关议和谈判中,处处碰壁于强硬的伊藤博文,后被日本刺客开枪击中面颊,血洒异乡……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平生最大的痛!

尽管,他誓言永远不再踏上日本领土,但无助于减轻“罪过”。只能在荣禄等人“运作”下,加上帝师翁同龢推波助澜,接受了万夫所指的事实,被迫离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

之前,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25年之久。

成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遥望京师,无一时刻不在盼望着重回权力巅峰。

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他倾向于变法革新,对维新派抱以同情,一再无视“捕杀康党、铲平康氏祖坟”的慈禧懿旨……此举嬴得梁启超好感并为此致函李鸿章,赞誉李中堂“殷勤垂爱”维新逃亡人士,对此表示感谢等等。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刘学询等人,则积极与孙中山的线人何启、陈少白联络,筹划着李鸿章能振臂一挥实现“两广独立”……

就在各方势力围绕李鸿章大作文章时,大师兄、二师兄们从天而降了。

对于义和团的出现,清廷分为剿杀派、扶助派,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不过,西方列强可不愿再等什么争论结果了!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3天后攻陷天津并且兵临通州。

通州是北京门户,不容有失!慈禧急了,把拯救京师的宝押给了义和团!处死数名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后,11国宣战诏书热血沸腾地出炉了。原文如下: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

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令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徙,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泱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赤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这封宣战诏书如同江湖约架信,非常虚张声势——你11国虽有“诈谋”和“悍力”,但我有义兵“不下数十万人”,五尺身高的“童子”也来助阵了,“二十余省”的“四百余兆”人将让你们有来无回。

但是只靠大师兄、二师兄们打这场群架行吗?

或许慈禧心里也没有底,于是就遍撒“英雄帖”,要求封疆大吏率兵北上,一起前来打群架。以李鸿章在“江湖”中的地位,自然不能少了他。但是,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反应冷淡,发电报对“北上约架”一事非常不屑,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么乱七八糟的命令谁下发的,我两广地区不会奉诏执行。

第一次!这是李鸿章生平第一次对慈禧大声说“不”。

他还断言“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如果自不量力轻易开启战端,拥有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中华文明将从此消亡。随后,他拉来6大实力派人物助阵: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瓜尔佳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在李鸿章支持或操纵下,这些人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订约实行“东南互保”,承诺不跟风参与打群架。

一个个封疆大吏,不奉诏书之命!不怕掉脑袋吗?而且,带头者居然是一等肃毅伯、“东方俾斯麦”李鸿章。于是,京师一带刀光剑影、炮火连天,到处有人抡着大刀找洋人拼命;东南地区却在李鸿章等人统辖中歌照唱、舞照跳、酒照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尔春夏与秋冬……

第一次!这是封疆大吏们第一次对大清朝的诏书、懿旨视若无睹。

乱了,全乱了!200多年来,大清朝历史上出现了这么多的“第一次”。

2、李鸿章要当“和尚”

早在向11国宣战前,李鸿章就接到了要求他回京与洋人交涉的“电传谕旨”。为何直到被要求“北上勤王”时,他仍会大声说“不”?

其实,这是李鸿章与满臣阵营的一次较力。

自从清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崛起,清朝在臣僚官吏使用中的“重满抑汉”国策已悄然改变,大批汉臣官员开始更多的占据显要位置,洋务运动的兴起更让以李鸿章为首的众多汉臣,同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满臣形成两大阵营。

在大师兄、二师兄们起劲闹腾时,载漪、刚毅联合奕劻、荣禄等满臣推行“联拳灭洋”,力主向洋人开战,被一帮满臣忽悠起来的慈禧,就这样发布了11国宣战诏书。

断定此举“必酿大变”的李鸿章,以坐观其变的态度,迟迟不动身北上,目的就是为了让残局来得更猛烈、更难以收拾。同时,李鸿章再三给慈禧写信,要求重新确定“国是”,希望不要同洋人闹翻,要“先清内匪,再退外兵”,对义和团实行高压政策,“否则大局不堪设想”。

事态发展果然被李鸿章言中。1900年8月15日北京沦陷……

在此之前,大师兄、二师兄们的“牛皮”已被戳破!慈禧开始谋求与洋人和解,声称“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所有“乱民”,派兵保护各国使馆,还分别向俄英日三国发国书,恳请它们捐弃前嫌以“共维全局”。

慈禧高估了大清朝国书的分量,11国丝毫没有停下进攻脚步的意思。

放眼看去,大清朝谁说的话能让11国听进去?只有李鸿章。

所以,慈禧不断发“电传谕旨”,催促李鸿章北上赴京,“毋稍刻延”。李鸿章仍然稳坐钓鱼台,充耳不闻。他在等待手里有足够多的砝码!终于,慈禧和光绪仓皇逃离北京前,发出了一道任命书:李鸿章由两广总督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代理一切洋务事宜。

收到任命的次日,李鸿章就启程了,9月29日到达天津。

京师在望,却物是人非,大清朝国都的这片土地,已被八国联军蹂躏45天。何以解危?唯有李中堂。

但是,李鸿章77岁了。

行将就木的年纪,重返权力顶峰,李鸿章能给同样行将就木的大清朝注入一针强心剂吗?

不能!

因为,李鸿章早已做好当“和尚”的准备——在广州启程北上,接管失去5年的最高权杖时,送行的南海知县裴景福躬身向前,问李鸿章这次能帮大清朝减少多少损失?大清朝挣扎在开战、签约、割地的循环中久矣!因此,裴景福才有此问。李鸿章的回答是:“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在此,李鸿章自比为一名撞钟应付公差的“和尚”。

怕是大清朝的破钟还没敲响,“老和尚”就已死去。这是李鸿章接受止战、和谈任务前真实地心理写照。

3、想死也难

也许是为了给驻留天津的“老和尚”鼓劲,逃亡中的慈禧连连出手——8月20日,光绪发布“罪己诏”。8月24日和27日,先后授权李鸿章、奕劻在谈判中可“便宜行事”,抓紧促成议和,表示“不为遥制”。9月7日发布“剿匪”谕旨,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剂除不可”……

做完这些铺垫,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于9月8日电喻李鸿章,称“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希望李鸿章即刻进京,以“旋乾转坤”的力量,让八国联军坐到谈判桌前。

10月11日,李鸿章终于到达北京。

几经屈辱的斡旋,直到11月初李鸿章才拿到一纸答复,11国要求把“惩办祸首,索取赔款,使馆须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等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随后,更为苛刻的“议和大纲”出笼了。

消息传出,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东南诸位封疆大臣,全体反对签署“议和大纲”。满朝喧嚣,很多人作慷慨激昂状,犹如大师兄、二师兄附体,声称不惜与八国联军决死一战者,有之;要求迁都西安、召天下勤王之师共抗洋人者,有之……

此时,在谈判中即将耗尽生命最后一点灯油的李鸿章,倒下了。

再也无力“舌战群儒”了!李鸿章让儿子李经方传话:希望太后上念祖宗下为臣民,答应11国的要求,否则战火将再次无情蔓延……慈禧该如何决断?逃亡中的她很快作了回复,大清朝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2个字就此出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于是,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带着病体前往西班牙公使馆,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辛丑条约》让大清朝接受了数额前所未有的“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一人一两共45亿两,这个金额被11国称为“对全部中国人的惩罚”。根据赔偿额度大小,11个国家的先后顺序是: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匈帝国、荷兰、西班牙。

签约后,李鸿章返回寓所,病情加重,“寒热间作,痰咳不支,饮食不进”,经过20天静养“诸病痊愈”。此时,俄国在李鸿章将熄的生命烛火前,猛然掀起一阵狂风:东三省矿业和相关利益必须转给俄国道胜银行,否则不撤军。

李鸿章得知后“大发雷霆”,称“从来不敢对这种协定承担责任”。

见李鸿章不配合,俄国公使接道胜银行密电,称如果李鸿章不能“在最近数日”签约就采取措施。10月30日,李鸿章只好前往俄国使馆谈判,俄国公使则“竭尽恫吓、胁迫之能事”。

在又惊又吓中度过一天,李鸿章返回家中就“呕血碗许”,西医诊断为“胃家小血营挣破”,即胃出血。

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人世。死时“目不暝”,被亲信大声告之:俄约已签,两宫已在回銮路上——至此,他才安心地闭上双眼。同日早些时候发来的“赏假十日,安心调理”的慈禧懿旨,成了一张废纸。

将死未死之前,李鸿章曾老泪纵横地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是李鸿章内心的真实写照:身为孤臣,死前才知道想死也难,近300年的国运一片凋零,八千里江山一副民残,秋风起、宝剑残、孤臣泪涟涟,将坛上只留一丝旌旗余辉,来自海外的狼烟还没有消散,请后来人不要掉以轻心……

《辛丑条约》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42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